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OK
• (3)月相纪日法。
•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 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 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 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 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 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前后”。
叫紫微垣。 • 紫微垣以南是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叫七 曜。
•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特别明亮。金
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出现在 西方,叫“长庚”。 • 木星古称“岁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就以木星每年 所在位置纪年,如“岁在鹑火”、“岁在星纪”。 • 水星古称“辰星”。 • 火星古称“荧惑”。 •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
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 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 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 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16
六、纪日纪时法
• (2)干支纪日法。 •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
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 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 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 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 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 指恶日或忌日
• 七夕 又称少女节或乞巧,七月初七日。《荆楚岁 时记》说,七月初七日夜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 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
•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天文历法的知识点总结
天文历法的知识点总结1.日历系统日历系统是天文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使用天文现象来计量年、月和日的体系。
常见的日历系统包括太阳历和阴历两种。
太阳历采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来测算一年的长度,因此它是较为准确的日历系统。
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周期来确定一个月的长度,因此它的精确度不及太阳历。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了不同的日历系统,如公元前46年朱里叶斯·凯撒创建的儒略历和公元1582年教皇额我略十三世颁布的格雷戈里历都是太阳历。
而伊斯兰教则采用阴历。
2.时法计量时法计量是指通过天文现象来测算时间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利用日晷、水钟、沙漏等仪器来观测日、月、星等天文现象,从而确定时间的长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原子钟、GPS和天文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来测量时间。
现代时间计量的精确度已经达到了纳秒级别,使得人类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时间。
3.月相推演月相推演是指利用月亮的运动规律来确定月相的变化。
月相变化包括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四个阶段。
通过观测月相的变化,人类可以确定一个月的长度,并将其应用到日历系统中。
4.历法的社会影响天文历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日历系统的建立使人类能够更加准确地规划农业生产、商业活动和社会行为。
其次,天文历法的发展促进了数学、物理、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进步。
同时,历法也成为不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因此,天文历法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的来说,天文历法是人类利用天文现象来测量时间和推演日、月、年的体系。
它包括日历系统、时法计量和月相推演等内容。
天文历法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成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天文历法是指人类在测量和记录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时所采用的一套系统。
它包括了日历、年历和纪年三个方面,涉及到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规律。
以下是关于天文历法文化常识的详细介绍。
1.儒勒·凡尔纳和他的《环游地球80天》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环游地球80天》被公认为是天文历法文化常识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菲利亚斯·福格环绕地球一周,通过使用天文历法来准确预测航行的时间和航线,展示了凡尔纳对天文历法的深入理解。
2.古埃及的日历系统古埃及是历史上最早采用天文历法的文明之一、他们的日历系统基于太阳的运行规律,以36个星座为单位,每个星座10天,总共360天,再加上5天的“外部时间”。
古埃及人利用天文历法来预测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间,以及河水的泛滥和退水时间。
3.中国的农历中国古代的农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为基础的天文历法系统。
每个农历月亮代表一个周期,通常由29或30天组成。
中国农历采用12个动物作为纪年的象征,循环约60年。
农历在中国由来已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节日和个人生活中。
4.国际纪年系统国际纪年系统是现代世界广泛接受的公共日期系统,在西方国家尤为常见。
它基于基督教的历史,将耶稣出生当年(公元前1年)作为纪年的起点,即公元1年。
国际纪年系统使用公元前(BC)和公元(AD)作为标识,代表年份之前和之后的时间。
5.日本的天保历法天保历法是江户时代日本(19世纪初)采用的一套纪年系统。
它是以当时的天保帝名字来纪年,并以8年为周期,纪年从天保元年开始,直到天保7年。
这种纪年系统在当时广泛应用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记录中。
6.马雅文明的长计时周期马雅文明是古代美洲的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开发出了一个长计时周期来记录和预测时间。
马雅人的天文历法文化常识包括了“长计时周期”中的“大周期”(5125年)和“小周期”(260天),以及基于太阳、月亮和金星等天体的周期。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具、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天文历法【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舍。
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叫黄道,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古语“四象”说法不一。
其中之一是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参见“二十八宿”条。
【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
古代天文学说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以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
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说,称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属冀州分野。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
),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
“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
天文文化常识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天文文化常识的一些知识。
天文,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无限向往和探索。
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领略天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天文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天文文化天文文化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关注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他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创造了最早的历法,如夏代的阴阳历、殷商的农历等。
同时,他们还形成了独特的天文信仰,如对日、月、星辰的崇拜。
2. 近代天文文化随着科学的发展,天文文化进入了近代。
望远镜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观察到更遥远的宇宙现象,如行星、恒星、星系等。
这一时期,天文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天文文化的发展。
3. 现代天文文化进入现代,天文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空间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如今,我们已能够观测到数以亿计的恒星和星系,甚至发现了遥远星系中的黑洞、中子星等奇异天体。
同时,天文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
二、天文文化的主要内容1. 天文观测天文观测是天文文化的基础。
人类通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观测设备,观测到宇宙中的各种现象,如行星运动、恒星光谱、星系演化等。
这些观测数据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天文理论天文理论是天文文化的核心。
从古代的阴阳五行、天球模型,到近代的日心说、行星运动定律,再到现代的广义相对论、宇宙大爆炸理论,天文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3. 天文历法天文历法是天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人类就根据天文现象制定历法,如农历、公历等。
这些历法不仅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还反映了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尊重。
4. 天文神话与传说天文神话与传说是天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与古代地理天文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星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ǎng、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ēn)。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天文·节日·历法知识常识课件共35张PPT
日月运行 • 【望舒】古代神话中给月亮驾车的神。
《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 属。” 月亮的别称还有桂轮、广寒、银蟾、银盘、清 虚等。 【羲和】古代神话中给太阳驾车的神。
• 【飞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又称“风伯、封 姨”。【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后多用作
四象
二十八星宿本是一周天环形,但古人为了辨别和称 呼把他分为四组,与四方东、西、南、北相配。并 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了四种动物形象, 加上颜色,叫作“四象”。
• 【除夕】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 新的意思。
• 【腊日】年终祭众神之日。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村民在这一天击细腰鼓,做金刚力士以驱鬼疫。腊日并不是腊 八,直到宋代还分得很清楚。但《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 日为腊日。腊八成为民间一个节日,出自佛教传说。据说释迦 牟尼于此日成道每逢这一天佛寺要诵经、浴佛,并用香谷及果 实等煮粥供佛,这就是“腊八粥”。后来民间也仿效做“腊八粥”, 一直延续到今天。唐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 腊日冻全消。”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人家彩 饰楼台水榭,平民也争占酒楼赏月,有歌有乐,当 然还有宴饮。皇宫里的乐声通达于外,宛若云中仙 乐。闾里儿童,连宵嬉戏,走街串巷,夜市相连, 至于通晓。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重阳】也叫“重九、九日”。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都 逢九,故称“重阳”。据汉代《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女贾佩兰称:九月 九日佩茱萸、食米糕、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有重阳节求寿之 俗。重阳节是古人秋游的日子,登高望远,身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习俗延续至今。晋陶渊明有“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 阳一同来”。唐王勃有“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唐孟浩然“待到重阳 日还来就菊花”,都描写重阳赏菊的情景。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远在异乡的诗人写家乡的 兄弟按重阳风俗登高时,在怀念自己。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以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
个皇帝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如辛亥、丁卯、庚子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
1.数序纪月法。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成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特定的建字。
如建子月,
指农历十二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2.干支纪日法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腓(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腓,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皆用法
计时法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有孟、仲、季之分
干支: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己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丑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一、简介天文历法是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观测、计算和记录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包括了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知、历法的起源、发展、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天体运动的认知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测太阳的位置和运动,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起、落下和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人们发现了一年四季的周期。
同时,人们还观测到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月亮的运动规律。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其他行星、恒星等天体的运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历法的起源与发展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观测和计算。
最早的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中国的农历和夏历、埃及的太阳历等。
这些历法主要以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为基准,通过观测和计算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历法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了历法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例如,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制定的历法,它通过引入闰年的概念解决了农历中的闰月问题。
四、历法的使用历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使用历法,可以准确地确定时间和日期,规划农田的耕作、商业活动的安排、节假日的制定等。
历法也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参考,如科学研究、天文观测、航海导航等。
同时,历法也承载了人类文化和宗教的传统,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基于农历制定的。
五、历法中的差异不同文化和国家在历法的制定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历法主要基于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而西方的公历则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基准。
由于天体运动的复杂性和观测技术的限制,不同历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差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制定了国际标准天文学和历法,以提供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
六、现代天文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知也不断深入。
文言文: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知识 讲解
天文历法
(1)太阳、月亮、银河、星宿 (2)二十四节气、节日习俗 (3)天干地支 (4)纪年月日时
知识 讲解
【太阳的别称】东曦、朱曦、曦和、白驹、金虎、赤乌、金乌、金轮、火轮、赤轮、晷景 、奔晷、 阳景、大明…… 蒲松龄《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知识 讲解
【扪参历井】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亦形容世路艰难。李 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南箕北斗】箕、斗,星宿名。箕,形状象簸箕;斗,形状象酒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五角六张】角、张,星宿名。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朱雀玄武】朱雀,南方七星宿的总称。玄武,北方七星宿的总称。形容阵容整齐。 【步斗踏罡】斗,北斗星;罡,北斗七星之柄。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 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 【斗转参横】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曹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月亮的别称】银钩、玉钩、玉弓、弓月、冰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银兔、玉兔、 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阴精、广寒、大明、清虚、望舒、嫦娥、婵娟…… 李白《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李白《古朗月行》:“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苏轼《念奴娇·中秋》:“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下行;火,指大火星,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 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古人把 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 日。” 【兄弟参商】参、商,星宿名,二星此出则彼没,永不相见。比喻兄弟之间不和睦,后喻亲友分隔 两地不得相见及人与人感情不和睦。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一、天文【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
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星)、月(太阴星)与金(太白星)、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星)、土(填星、镇星)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
【星宿(xiù)】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多颗恒星。
古人将满天星宿划分为四大星野,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即出自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借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昴(mǎo)宿】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máo)头(“旗头”的意思)。
【斗牛】斗宿与牛宿的合称,都是星宿名。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赤壁赋》)徊于斗牛之间。
【壁宿】指北宫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将退。
(《诗经·七月》)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寒食
清明前一两日
清明
阳历四月五号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节日名称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日 除夕
时间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 二、三 十二月初八
农历年最后一天
四、风俗习惯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天狼星 老人星
恒星名。除太阳外太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古人以天狼星出则有战争。后 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
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牵牛织女
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
文曲星 天罡 流火
星宿名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 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
郑翠翠
3、纪日法
纪日法
定义
示例
干支纪日法
汉民族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古人还用天干或地支表示特定的日子
序数纪日法
用序数词纪日的方法
特定称谓纪日法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用“朔”“望” “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郑翠翠
4、 纪 时
郑翠翠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次相配,组成 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之天文历法篇1.“金鸡去,玉狗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总亲朋,合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1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鸡”“狗”与农历纪年相配。
这源自()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按干支纪年法,2018是戊戌年,由此推断新中国成立于()A.己丑年B.戊子年C.庚寅年D.壬辰年3.中国古代用十二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庚申年B.癸卯年C.甲辰年D.乙酉年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念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A.《琵琶行》“元和十年”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5.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有关。
这场战争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6.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应该取用的是()A.柳条粽子春耕屈原 B.月亮月饼团圆嫦娥C.菊花九层糕敬老齐景公D.艾叶粽子龙舟屈原7.2008年,中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原本是()A.纪念庆贺节日B.岁时农历节日C. 宗教祭祀节日D.西方传统节日8.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为始。
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
依此推算,《宋史》“乙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9.《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A.谥号年号年号B.庙号谥号年号C.年号尊号庙号D.尊号谥号庙号1O.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A.己丑年B.乙未年B.戊戌年 D.戊午年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穿针,向织女星祈求智巧。
C.古代的计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夕、黄昏、人定等。
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是古代特定称谓计日法中的一种。
此类纪日法中还有朔、望、既望等。
B.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C.古代农历每月十九日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日上九,初九日为中九。
D.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B.天宝,是年号。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的实行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春秋既可以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又可以指我国儒家经典,还可以指人的年龄。
D.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来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月兔”借指月亮。
古代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D.我国古代纪年、纪月、纪时,皆有特别方法及称谓。
有年号纪年号,如“永和九年”;有干支纪年法,如“癸丑”“壬戌”等;朔、望、晦,分别指每月的月初、月中、月末那一天;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称为五更或五鼓,“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指的是19—21点。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宇宙,四方上下是称“宇”、古往今来称“宙”。
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B.古代人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星区,称为二十八星宿,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
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其中“参”“井”就是星宿名。
C.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滕王阁序》中有“星分翼轸”就是指南昌城对应天上“翼”“轸”两个星区。
D.华盖,星座名。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项一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社曰,是祭祀社神的日子,社日又有春社、秋社之分。
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C.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D.“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 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圭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刻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D.“至正”属于年号。
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B.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 8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 12点前后。
C.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河清、天和等。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号。
“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B.“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
以纪念前 129年卫青打击朔方 (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
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C.“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
D.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弦月如弓,称玉弓、弓月;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称月亮为望舒;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称月亮为婵娟。
B.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其中“立夏、小满”属于农历五月的节气。
C.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D.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之丧死刑法篇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艰” ,就是“母忧” ,指母亲的丧事。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E.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 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王安石为王文公, 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B.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牌位, 如太庙。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从“薄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夺哀”犹“夺服” ,也叫“夺情” ,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
B.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褒扬性称号。
C..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