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十三章 药动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1. 引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是生物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稳定性和分散度等方面的知识,而药物动力学则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生物药剂学2.1 定义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在制剂中的制备、物理化学特性、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学科。

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包括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等。

2.2 研究内容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制剂方案:研发适合生物药物的制剂方案,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建立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确保制剂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稳定性研究:评估药物制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寻找最佳的保存条件。

•分散度研究:研究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度,以及分散度对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影响。

2.3 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生物药剂学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制剂方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储存性,延长药物的有效期。

合适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以保证制剂的质量符合标准,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稳定性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为药物制剂的改进提供依据。

分散度研究可以优化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动力学3.1 定义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性。

3.2 研究内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吸收:药物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代谢反应,包括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

•药物排泄:药物从体内排除的过程,包括肾脏排泄、肝排泄、肠道排泄等。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②对于治疗窗较宽的药物
加大剂量,延长给药间隔t,但要
保证体内药物浓度在给药间隔末期仍能高于最低有效浓度。
如青霉素,它的给药间隔一般为4~6小时,而其半衰期只有 30分钟,故其临床常用剂量比需要产生抗菌或抑菌作用的血 浆浓度高的多。
20/147
2 按T1/2给药(t= T1/2 )
对于中速处置类药物( T1/2 为4-8h),
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C定为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最低中毒浓度,MTC定为稳态最大血药浓度。
保证有效浓度达到治疗浓度水平以上且不引起毒性反应。
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C):能获得治疗作用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低中毒血药浓度(MTC):能产生毒副反应的最低血药浓度。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治疗窗):力求使患者的血药浓度达到并维持在有效 治疗浓度范围内。
有人在上海14所医院里抽查509份病历,其中有116份存在药物配伍禁忌 或用药不当。由此引起的药物反应竟达114起之多!
广州市调查3020份病历,用药不合理占19.6%; 长沙市两个市级医院311例死亡病例中,有15例与用药不合理有关。 城市如此,农村尤甚。北京某县级医院92例死亡病例中,与用药不合理有
C ss max
C ss min
(13-6)
所以可根据药物的治疗指数和半衰期计算给药间隔。
35/147
例题
t
1.44t1 2
ln
C ss max
C ss min
C ss max

V
X0 (1 ekt
)
C ss m in

X0 V (1 ekt
)
e kt
36/147
37/147
2对于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必须选择最佳的给药间隔。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九章多室模型 1 学习课件,理解多室模型特点和识别方法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稳态血药浓度的计算第十一章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2 学习课件,重点理解特点,机制和识别方法第十二章统计矩分析 1 学习课件,掌握MRT含义及计算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给药方法设计方法第十四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3 学习课件,重点掌握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生物药剂学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张淑秋Chapt 13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主要内容⏹给药方案的设计⏹治疗药物监测(TDM)⏹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第一节给药方案设计一、给药方案设计(一)临床最佳给药方案给药方案设计目的合理用药---药物在靶部位达到最佳治疗浓度,产生最佳治疗作用和最小的副作用。

一、给药方案设计 (一)临床最佳给药方案一、给药方案设计(二)决定给药方案的因素⏹有效性和安全性⏹药物动力学因素⏹患者的生理状态,临床状态,病理状态⏹最后还要考虑给药剂型、给药途径、遗传差异、耐药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病人的顺从性及其它环境(如饮酒或吸烟)等因素一、给药方案设计(三)制定给药方案的步骤1.根据治疗目的要求和药物性质,选择给药途径和剂型。

2.根据药物治疗指数和半衰期,估算血药浓度允许波动的幅度,确定最佳给药间隔。

3.根据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计算最适给药剂量(包括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

4.将前三步确定的试用方案用于病人,观察疗效与反应,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与剂量调整,直至获得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一、给药方案设计(四)给药方案制定原则⏹治疗窗宽、安全范围广的药物:将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血浓之上,根据t 1/2或C ss 制定给药方案⏹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在治疗剂量内表现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二、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静注:蓄积程度波动度τ>t1/2, 血药浓度波动大τ<t1/2 ,蓄积程度较大τkeR--=11ssminssmaxssCCCDF-=二、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对于中速处置类药物(t1/2= 4~8h):首次给以负荷剂量的给药方案(如某些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τ= t1/2 时,X*=2 X二、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t1/2很短的药物:①若该药物治疗窗较宽,可采用适当加大给药剂量,适当延长给药间隔,但要使给药间隔末仍能保持有效血药浓度水平,如青霉素G钠临床给药方案②若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二)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 以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作为制定给药方案 的最适指标
FX 0 FX 0 Css kV Cl
Css Cl X0 F
• 其中k,V或Cl,F是恒定的,可通过调 节X0或τ以达到治疗所需平均稳态血药浓 度的目的
例题
• 妥布霉素要求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2.5μg/ml, F=1,t1/2=2.15h,V=26.81L,设τ=8h,问剂 量为多少?
ss Css C 2 . 303 max 1.44t 1 / 2 ln max lg 1.3h ss ss Cmin k Cmin
例题
• 某抗生素t1/2=3h,V=200ml/kg,其 治疗有效浓度范围为5~15μg/ml,当 血药浓度大于20μg/ml可观察到毒副作 用,现多次静脉注射,使其血药浓度 保持在5~15μg/ml,给药方案如何制 订?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 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 临床给药方案:指确定药物的剂型、给药途 径、给药间隔、给药剂量和疗程等。 •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根据临床个体病人具有 的病情设计,以最佳给药途径、优良的药物 制剂、最适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间隔,使治 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特别是使治疗既 产生最佳疗效又不引起不良反应、能够满足 治疗目的要求的给药方案称为临床最佳给药 方案。
给药方案调整,以最适血药浓度的上下限分别作为 稳态血药浓度 C ss ,求算滴速k0,得 k0=4×0.347×0.25×50=17.35 mgh-1 k0=8×0.347×0.25×50=34.7 mgh-1
因此,调整后的滴速k0应介于17.35 mgh-1 ~34.7
mgh-1之间。

第13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13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制定给药方案的步骤
• 已确定(或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的药物,制 定临床给药方案的步骤 。
– 根据治疗目的要求和药物的性质,选择最佳给药途 径和药物制剂 – 根据药物治疗指数和药物的半衰期,按药物动力学 方法估算血药浓度允许波动的幅度,确定最佳给药 间隔 – 根据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按药物动力学方 法计算最适给药剂量 – 前三步确定的试用方案用于病人,观察疗效与反应, 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金性和有效性评价与剂量调 整,直至获得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 若患者的体重超出理想体重30%以上,则用下式计算表观分布 容积 V=0.26[IBW+0.4(TBW-IBW)] (13-19) 式中,IBW为理想体重(kg),TBW为实际的总体重(kg) – 当患者摄入过量液体或有腹水时,则用下式计算表观分布容 积 V=(0.26×DBW)+(TBW-DBW) (13-20) 式中,DBW为患者干体重(kg),TBW为实际的总体重(kg)
– 最大疗效,最低不良反应
• 明确致病病原体的前提下
– 主要考虑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两因素
– 结合抗菌药物的性质、药效学和药动
学特点以及患者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
•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 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目前通用的指标是体外测定 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它也是判断耐药 非常重要的参数。但是MIC (或MBC)仅是从浓度上反映 抗菌活性,只能说明药物对相应的病原菌的作用强弱, 没有包括时间的因素,不能说明药物杀菌活性的持续时 间、杀菌率和能否通过提高浓度来增强杀菌活性,也不 能说明抗菌药物是否有抗菌药后效应(PAE)。
生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设计
• 药物按t1/2的长短可分为四大类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88
➢辅料
稀释剂
分散、吸附
粘合剂
延缓崩解
崩解剂
溶出
润滑剂
疏水性 崩解、溶出
表面活性剂 促进、延缓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99
➢工艺
提取精制:有效成分的质量、数量 制备工艺:有效成分的分散状态 成型工艺:有效成分的释放、溶出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3300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小肠表面积极大,即使是弱酸药物,吸收仍然较好
酸酸碱碱促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020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2.溶出速度
--固体制剂 崩解(分散) 溶出 吸 收
--溶出是难溶性药物的限速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11
溶出方程(Noyes- Whitney方程)
ddct S•K•Cs
影响因素:减小粒径 升高温度 振摇或搅拌 改变pH 成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22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3.粒径
粒径↓,比表面积↑,溶出速度↑,吸 收↑
使难溶性药物吸收增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233
影响因素(二):药物因素
➢4.多晶型
熔点 溶解度 溶出速度 吸收 稳定性
稳定 高


亚稳 定型
• 胞饮、吞噬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9
三、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因素 剂型因素
机体生物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100
影响因素(一)
生理因素
1.胃肠液pH值 2.胃排空 3.胃肠蠕动 4.食物 5.循环系统 6.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

沈药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大纲

沈药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40905A-药)适用专业:药学、药学(日语)、药学(英语)、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学(日语)、中药资源与开发一、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理论课36学时,学分2.0。

教材选用梁文权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二、理论课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概述(1学时)[基本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产生和发展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概念。

转运、消除和处置的概念。

[基本要求]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研究意义、产生和发展过程。

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4学时)[基本内容]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转运机制。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因素和剂型因素。

[基本要求]掌握:药物的转运机制。

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和药物的吸收过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

了解: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难点:药物转运机制。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2学时)[基本内容]药物在注射部位、皮肤、口腔、鼻粘膜、肺部、眼部和直肠及阴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物理化学因素、剂型和制剂因素。

十三药动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演示精品PPT课件

十三药动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演示精品PPT课件
地高辛1.5天
6
根据半衰期制定临床给药方案简单、方便
1.按半衰期给药(间隔时间=t1/2):
X
* 0
2X0
2.半衰期很短的药物(超速和快速)
(1)若给药的治疗窗较宽,可采用适当加大给药剂量, 给药间隔适当延长。
(2)若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K0=Css·k·V
7
3.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则可能引起血药浓度较大 波动,临床采用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分 量给药方案,以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性。 如地高辛、苯妥英钠(成年人20~40小时)
途径、优良的药物制剂、最适给药剂量 和最佳给药间隔,使治疗达到安全、有 效、经济,尤其是使治疗既产生最佳疗 效又不引起不良反应、能够满足治疗目 的要求的给药方案。
2
设计临床给药方按的基本要求:
保证有效浓度达到治疗浓度水平以上且 不引起毒性反应。 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C):能获得治 疗作用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低中毒血药浓度(MTC):能产生毒 副反应的最低血药浓度。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治疗窗):在MEC 与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C ( X 0 ekt ) ekt' k0 (1 ekt' )
V
Vk
16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个体化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通常药物的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 如:本妥英钠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10~20µg/ml 20~30µg/ml 眼球震颤 30~40µg/ml 运动失调 大于40µg/ml 精神失常
13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21
(二)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
1.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C k0 (1 e kt ) Vk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药物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学科。

它们研究药物在体内表观、
动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为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分布、代谢、排出及耐药性等生物学性质和表现在体内的过程
及机制,以及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的学科。

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根
据药物的生物学性质,确定最理想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以达到正确的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是泛指对药物的表观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包括药物在给药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的确定及理解。

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
药物与体细胞表面相互作用、药物与体内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以及临床给药方式的选择,来估计最理想的药物输出量,使药物达到最
佳的治疗效果。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协作。

在药物研究过程中,生物
学特性和表观特性在体内情况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而药物动力学则是用来描述生物学
特性(生物药剂学)和表观特性(药物动力学)表达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工具。

正是
借助于这种工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以药物靶点为基础的药物研发的过程,并将药
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表观特性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解决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重点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1.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2.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细胞膜屏障向机体可布及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3.代谢(metabolism):又称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4.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5.肝首过效应(liver 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药物部分在肝脏被代谢,或随胆汁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为肝首过效应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7.蓄积(accumulation):长期连续用药,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8.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口服药物部分被代谢而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也叫首过代谢。

9.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 ,ER):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 药酶代谢的药物比例。

10.消除(elimination):代谢和排泄过程。

11.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e,Clr):在一定时间内,肾脏能使多少容积的血浆中的该药物清除的能力。

12.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3.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将整个机体(人或其他动物)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成为隔室模型。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专业使用)Ι前言生物药剂学(Biopah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一门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对阐明药物作用和毒副作用的机理、新药研究开发以及临床合理用药都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现在,药物动力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有用的工具而广泛地应用于药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广大医药工作者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专业知识。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重点掌握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生物利用度等内容。

药物动力学重点掌握隔室模型理论及应用隔室模型理论求算药动学参数。

包括单隔室模型、多隔室模型、多剂量给药等,还应了解药物动力学的临床应用、统计矩等内容。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20学时。

四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梁文权,2版,2003年。

ΙΙ正文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物药剂学相关概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第八章 单室模型例1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 1050 mg ,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试求该药的 k ,t1/2,V ,CL ,AUC 以及 12 h 的血药浓度。

解:(1)作图法根据 ,以 lg C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2)线性回归法采用最小二乘法将有关数据列表计算如下:计算得回归方程: 其他参数求算与作图法相同0lg 303.2lg C t kC +-=176.21355.0lg +-=t C例2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 20 mg ,其消除半衰期为 3.5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50 L ,问消除该药物注射剂量的 95% 需要多少时间?10 h 时的血药浓度为多少?例3静注某单室模型药物 200 mg ,测得血药初浓度为 20 mg/ml ,6 h 后再次测定血药浓度为 12 mg/ml ,试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 解:例4 某单室模型药物100mg 给患者静脉注射后,定时收集尿液,测得累积尿药排泄量X u 如下,试求该药的k ,t 1/2及k e 值。

t (h) 0 1.0 2.0 3.0 6.0 12.0 24.0 36.0 48.0 60.0 72.0 X u (mg)4.027.77 11.26 20.41 33.88 48.6355.0557.84 59.0659.58例6 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5 h ,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 95%,需要多少时间? 解:例5 某药物静脉注射 1000 mg 后,定时收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的关系为 ,已知该药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 30 L ,求该药的t 1/2,k e ,CL r 以及 80 h 的累积尿药量。

解:6211.00299.0lg c u +-=∆∆t t X例7 某患者体重 50 kg ,以每分钟 20 mg 的速度静脉滴注普鲁卡因,问稳态血药浓度是多少?滴注经历 10 h 的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 t 1/2 = 3.5 h ,V = 2 L/kg )解题思路及步骤: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 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例8 对某患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已知 t 1/2 = 1.9 h ,V = 100 L ,若要使稳态血药浓度达到 3 mg/ml ,应取 k 0 值为多少?解题思路及步骤: 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例9 某药物生物半衰期为 3.0 h ,表观分布容积为 10 L ,今以每小时 30 mg 速度给某患者静脉滴注,8 h 即停止滴注,问停药后 2 h 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解题思路及步骤:① 分析都给了哪些参数?② 求哪些参数,对应哪些公式? C=C 0 + e -kt ③ 哪些参数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算,对应哪些公式?例10 给患者静脉注射某药 20 mg ,同时以 20 mg/h 速度静脉滴注该药,问经过 4 h 体内血 药浓度多少?(已知V = 50 L ,t 1/2 = 40 h ) 解:kV k C ss 0=)1(0kt e kV k C --=1/200.693L 100250h /mg 12006020t k V k ==⨯==⨯=)()(kV k C ss 0=kVC k ss 0=1/20.693t k =1/20.693t k =)1(0kt e kV k C --=例11 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为 0.5-2.5 mg/ml ,已知 V = 60 L ,t 1/2 = 55 h 。

药动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动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25
2)有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氟喹诺酮类等 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 具杀灭作用)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 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 内酯类等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药物、环丝氨酸等
ss MTC C max = ss MEC C min
TI =
8
1. 静脉注射给药方案设计 单室模型
C
C
ss max
X0 = V (1 − e − kτ )
X0 − kτ e = ⋅ V (1 − e − kτ )
ss min
ss ss − kτ C = C ⋅ e min max
(13-7) (13-8)
1 X 0 = C ss k10V1τ ⋅ F
τ=
FX 0 C ss k10V1
(13-5) (13-6)
7
(三)根据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药物治疗指数


药物治疗指数(TI)系指药物中毒或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 的比值。 对临床药物而言,TI是指最低中毒浓度(MTC)与最低有效 浓度(MEC)的比值。



29
3.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防突变浓度(MPC)是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 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是限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抗 菌药物阈值浓度,即耐药菌株突变折点。

突变选择窗(MSW)是指MIC99与MPC之间的抗菌药物浓度范围, 表示可产生耐药菌株的范围。MSW越宽越可能筛选出耐药 菌株,MSW越窄,产生耐药菌株的可能性就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设计临床给药方按的基本要求:
保证有效浓度达到治疗浓度水平以上且 不引起毒性反应。 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C):能获得治 疗作用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低中毒血药浓度(MTC):能产生毒 副反应的最低血药浓度。 有效治疗浓度范围(治疗窗):在MEC 与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5
C ---------------------------------MTC ---------------------------------MEC
15
(一)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
C ss max
e k
TI
C ss min
1.44t1/ 2
ln
C ss max
C ss min
1.44t1/ 2 ln TI
16
1.当TI=2时,τ 不能大于1个t1/2,否 则 安全性差 2.对于t1/2较短,治疗指数小的药物,临 床上多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3. 缓 释 制 剂 k<<ka , 药 物 吸 收 较 慢 , Cssmax/Cssmin值小,即使剂量增大、间隔时 间延长,仍可保持 。
17
(二)静脉滴注给药方案设计
1.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C k0 (1 e kt ) Vk
C ss
k0 Vk
k0 CssVk
18
2.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同时给药方案
C X 0 ekt k0 (1 ekt )
V
Vk
3.先静脉注射后静脉滴注
C ( X 0 ekt ) ekt' k0 (1 ekt' )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 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江苏大学药学院药剂系 戈延茹
1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要求: 1.掌握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方法)、肾功
能减退患者的剂量调节方法。 2.掌握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3.熟悉给药方案个体化(肝病患者)和治疗药物监测
的主要内容。 4.了解特殊人群的给药方案设计及群体药动学概念。
V
Vk
19
特殊生理和病理状况下给药方案的调整
肾功能不全患者给药方案调整 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主 要基于监测患者肾功能状态,预测药物 的Cl和k,以此为基础调整给药剂量。 (一)根据患者Cl和k设计给药方案 肾功能以肌酐清除率(Clcr)表示,Clcr变 化会引起k变化,如果药物清除主要由肾 排泄,则k可根据Clcr估算
一、生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药物按半衰期长短可分为: (1)超速处置类:半衰期小于等于1小时
青霉素0.7h,胰岛素0.1h。
(2)快速处置类药物:半衰期1~4小时 阿米可星2h。 (3)中速处置类药物:半衰期4~8小时 磺胺二甲嘧啶7h。 (4)慢或极慢处置类药物:半衰期大于8小时
地高辛1.5天
10
根据半衰期制定临床给药方案简单、方便
8
制定给药方案的具体步骤:
前提条件:以确定或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的药物 1.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和给药制剂 2.确定最佳给药间隔 3.计算最适给药剂量 4.将以上确定的试用方案用于患者,观察疗效与 反应,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与 剂量调整直至获得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9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方法:(三种)
20
成年男性肾功能正常值: Clcr=100~120ml/min
肾功能轻度减退: Clcr=50~80ml/min 肾功能中度减退: Clcr=10~50ml/min 肾功能严重减退: Clcr <10ml/min
Cl=Clr+Clnr Cl:总清除率 Clr:肾清除率 Clnr:非肾清除率
21
假如肾外清除不受肾功能影响,Clr与 Clcr成正比。
1.按半衰期给药(间隔时间=t1/2):
X
* 0
2X0
2.半衰期很短的药物(超速和快速)
(1)若给药的治疗窗较宽,可采用适当加大给药剂量, 适当延长给药间隔。
(2)若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K0=Css·k·V
1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则可能引起血药浓度较大 波动,临床采用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分 量给药方案,以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性。 如地高辛、苯妥英钠(成年人20~40小时)
12
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单室模型药物:
C ss
FX 0
V k
1.44FX 0 t1/2
V
FX 0
1.44FX
0
t1/
2
V k Css
V C ss
X0
V k C ss
F
V k C ss
1.44F t1/ 2
13
双室模型
C ss
FX 0
Vc k10
FX 0
V
X0
Vc
k10 C ss
F
FX 0
Vc k10 C ss
14
三、稳态血药浓度波动与给药方案设计
药物治疗指数(TI):无不良反应的最 大血药浓度与产生治疗效应的最小血药 浓度的比值。 要求: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 药浓度的比值低于治疗指数。 TI=MTC/MEC=Cssmax/Cssmin
肾功能减退患者总清除率Cl(r)为: Cl(r)=Clnr+A·Clr A:药物特征常数
C ss
FX 0
F(r) X 0(r)
V k V(r) k(r) (r)
若F、V与肾功能无关
X 0 X 0(r)
k k(r) (r)
22
若给药周期不变
2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安全、有效、经济 ※为个体病人病情设计 ※以最佳给药途径
优良的制剂 最适给药剂量 最佳给药间隔 达到治疗(既产生最佳疗效又不引起不良反应) 目的要求的给药方案。
3
应用药物动力学设计给药方案必须与临 床效果评价和临床监测相结合 进行给药方案设计和调整,需要对血药 浓度进行监测 只有在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和血药 浓度与药物副作用相关时,进行血药浓 度监测才有意义 若血药浓度与临床效果不相关,可以监 测其药效学指标
t
6
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的目的:
合理用药:力求使患者的血药浓度达到 并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 即药物在靶部位达到最佳治疗浓度,产 生最佳治疗作用和最小的副作用 方法: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7
治疗指数小的药物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生理活性强的药物
个体化给药
治疗窗较宽的药物
t1/2 Css Css
血药浓度 相关 临床疗效或药物毒副作用 血药浓度 血药浓度 不相关 临床疗效或药物毒副作用 药效学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