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_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与战略》2001年第4期
地方化: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韦文英 孟庆民
一、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1、全球化的含义。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目的的差异,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比较有权威性的看法有以下几种:
全球化就是“思维的全球化和行为的全球化”,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涵义,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全球化是指怎样充分利用可得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协作或直接投资获得经济要素,是发达国家站在世界顶端需求发展。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则意味着怎样更好的开放保护政策,更好的充分利用外资和重新改建组织,以达到能够在世界市场中存在和发展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规范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1995年出版的英国科林斯商务词典中,全球化是指公司通过出口向国外经济进行扩张,但尤其专指通过对外国的投资、建立生产部件的工厂、制造车间和销售公司。
我们认为全球化是以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为基础特征的所形成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全球一体化进程;是相互作用的双方矛盾和利益充分碰撞和吸纳的过程。全球化以跨国经济行为(经济全球化)为基础,因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全球化的经济背景。全球化的的产生与发展是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科学技术创新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第一次科学革命和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基础上,在19世纪下半叶,以电在能源、动力以及通信中的应用为内容的电力革命的强大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此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近代工业体系的一次重大飞跃。到了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国际经济联系迅速扩大,资本主义由自竞争阶段时过度到垄断竞争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原料、市场、投资地而展开了竞争,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形成了。20世界又兴起了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工程(生物、海洋、空间)、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特别是二战以来,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与生产一体化、全球经济智能化。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全球性的科学网络、技术网络、生产网络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带动了全球性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全球性的劳动分工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归根结底,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市场化是全球化的体制保障。市场化是全球化发展的更根本的体制条件,市场竞争和市场的逐利行为打破了经济的国家和地方界限,推动了经济的细胞企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把世界各国的经济日益紧密的联系起来。20世纪以来的全球发展证明,正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推广,才呈现出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是全球的政策保证。世界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就是国际间物资、服务、技术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就是要建立“无经济边境的世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强,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球正在向完全贸易自由化迈进。投资自由化并不比贸易自由化慢,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另一方面,全球性的对外投资出现了多边多方向多种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
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响应
1、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并非一个新名词。全球化与国际化往往是同义语,全球化源于国际化,是国
际化的高级形式。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是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即生产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资本主义的国家贸易开始萌芽,并且不断发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原料与商品的跨国贸易交流。国际金融活动也开始发展,但规模很小。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迅猛发展,产业重点由纺织业转向重工业,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产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存。但是资本输出主要是借贷资本,对外直接投资不多,全球化进入生产国际化的中级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进入了第三个阶段②。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高速发展。世界政治环境缓和,经济协商机制不断完善,这些根本变化,促进了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迅猛发展,贸易、金融、投资、生产的全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水平。
2、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形式与特征。跨国公司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600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基本一致,在全球化的中级阶段以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二战以后,全球化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发展;对全球化起到了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伴随着全球的进程,跨国公司的经营形式由单一的贸易全球化,向生产、投资全球化转变,向R&D全球化形式,乃至全球性公司转变。贸易全球化主要包括全球性的直接出口,全球性分销机构(连锁店、代理商等)的建立;生产全球化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建厂、合资合作建厂、许可证转让等;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R&D全球化经营越来越广泛;跨国公司的兼并、合并与收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动机由短期获得利益向寻求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共同应付各种挑战转变。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形成了越来越稳固的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的全球化网络。
跨国公司全球化行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资源流动全球化、全球性市场控制加强、经营管理网络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思维与全球性行动,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全球性经济资源的优势,以达到人力资本、物质成本、信息成本等多方面的优化组合,直接推动了各种经济资源的全球性快速流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对全球性市场的控制,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市场都有跨国公司的印记。交通、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跨国公司发展网络商业、投资网络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利用经营管理网络的建立,提出了发展网络经济战略计划。
随着生产要素跨国组合的加速,跨国公司的网络化经营,过去,“国家生产产品”的概念事实上正在由“公司-地方生产产品”的概念所替代。跨国公司发展出现了一大趋势就是实行地方化战略,即在一个国家投资以后,大部分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是本地人,公司的营销也实行地方化战略。
三、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根本战略———地方化
通过全球化含义和跨国公司全球化形式与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全球化的过程实际是全球性的经济资源、社会文化互动和吸纳的过程。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既有共同的需求也有抵触的矛盾,比如跨国公司与地方之间任何一方的强加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地方化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根本战略。
1、地方化的内涵。地方化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实施中,在生产管理和市场的国际营销过程中,为了达到地方市场的认可、接纳从而达到扎根市场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跨国公司的分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
地方化与全球化是同时发生、相伴而生的,构成了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整体。为了达到全球化,跨国公司必须不断地进行全球性的市场开发与营销。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国家首先遇到的是异地文化中的管理与开发。孔茨指出,科学性的管理技术可以轻易的从一国应用于另一个国家,而与企业文化直接相关的艺术性管理、企业形象等由于文化的障碍很难在异国发展应用③。因此,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的第一个关键就是企业文化的“入乡随俗”。其次跨国公司扎根地方;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不断获得全球性的竞争实力,因此获得地方的相关企业、机构、消费者等(供应商、客商、地方民众、地方政府等)的支持和赞同非常重要。为此,跨国公司在注意企业文化地方化的同时,越来越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参与地方环境、经济、社会教育等的建设,在促进地方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了地方的信赖和支持,得到地方更多的信息反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