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加简答论述
耕作学题目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耕作学作业题〔一〕一、解说名词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成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系统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区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月〕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假定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往常为两种〕生育季节邻近〔亦有不邻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区性。
答:农业生产,是经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互换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环境是向植物供应所需生活要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
环境的异质性,不单存在于大自然地区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因为小天气和土壤变化的互相作用经常惹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别,要求完整不一样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门路。
因此农业生产拥有严格的地区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展开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由。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天气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合某种作物的种植。
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种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高产稳固经验。
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合适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施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本钱,提升了经济效益。
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收益,不行防备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
第四,农田根本建设的改良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战胜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
第五,不一样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一样,这是连作大批存在的原由。
三、阐述题1、试阐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弊端。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好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
耕作学复习题及问题详解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农村政策法规习题(村官考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农村政策法规习题(村官考试)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农业法(狭义):2、农村土地:3、草原载畜量:4、人生权:5、开垦土地: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1、如何减轻农民负担?2、如何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问题?3、简述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4、捕捞权的取得方式有哪两种?5、简述共有的特征。
6、义务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是什么?三、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如何理解我国的林业建设方针?2、试论物权和债权的区别。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狭义的农业法,指农业法典,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于农业领尸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莲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3.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4.人身权,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能分离的非财产权利。
5.开垦土地,是指以垦殖为目的开发土地,即开垦荒地为耕地用于农作物的种植。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8分)1、如何减轻农民负担?(1)禁止非法收费、罚款、摊派;(2)不得向农民集资和非法在农村进行达标升级、验收活动;〈3〉不得违法摊派税款及以其他非法方法向农民征税;(4〉不得对农村中小学生非法收费〈5〉不得侵犯农民在土地征用、占用时的合法利益;(6〉不得强制农民接受服务。
2、如何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问题?答:(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这是我国保护耕地的基本方法。
《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新增加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措施。
(4分)(2)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
耕地总量不减少,是指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的综合措施,保证我国现有的耕地的总面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具体办法包括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实行省级政府负责制等。
耕作学

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中耕:是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形成幂层,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
3、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混、套作及复种。
6、初级耕作措施:又称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7、套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8、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9、逆境土壤:通常是指存在对植物生长有各种限制因素的土壤,即那些受干旱、盐碱、洪涝、污染、养分缺乏等因素胁迫,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
10、可持续农业: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11、茬口:是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种养结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互为促进;二是指农田种养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13、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14、土壤宜耕性:又叫土壤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15、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土跑水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16、种植指数:是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二、填空1、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
微观经济学新题库的简答论述答案

微观经济学新题库的简答论述答案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1.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答案:P31-32,(1)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图示略)需求减少……。
(图示略)(2)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图示略)供给减少……。
(图示略)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答案:P493.简述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案:关系(P48表2-4)六、分析论述:1.试用供求曲线和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的现象,并依此分析政府应该采取哪些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
答案:(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
根据弹性理论,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会导致价格和销售收入的不同变化。
即:ed>1,即富有弹性,价格和销售收入反方向变动,ed<1,即缺乏弹性,价格和销售收入同方向变动。
ed=1,即单位弹性,价格变化销售收入不变。
(2)根据供求定理,需求曲线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曲线会导致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农民丰收会引起供给曲线右移,粮食产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
由于粮食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此会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会导致农民收入增加。
即所谓的谷贱伤农。
(4)政府的政策包括:农业补贴和控制粮食产量等。
(5)图形:图2-242.试用弹性理论分析“保健品”和“药品”哪个更适合薄利多销?答案:(1)需求弹性的定义、需求弹性和价格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2)保健品富有弹性,销售收入和价格反方向变化(图形)(3)药品缺乏弹性,销售收入和价格同方向变化(图形)(4)保健品更适合薄利多销。
第三章效用论:简答题:1.简述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
答案:P73最后一段,图形P73:图3-12.基数效用论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答案:P78“商品的需求价格……商品的学求价格P必然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递减。
”P79“就这样……而且说明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的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组合点。
农作物与环境试题及答案

农作物与环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种作物属于禾本科?A. 玉米B. 土豆C. 西红柿D. 豌豆答案:A2. 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土壤pH值范围是?A. 4.5-5.5B. 5.5-6.5C. 6.5-7.5D. 7.5-8.5答案:C3. 哪种肥料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A. 磷肥B. 钾肥C. 氮肥D. 复合肥答案:C4.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哪个部位?A. 根B. 茎C. 叶D. 花答案:C5. 以下哪种害虫对农作物的损害最大?A. 蚜虫B. 蝗虫C. 蜗牛D. 蚂蚁答案:B6. 农作物的灌溉方式中,最节水的是?A. 漫灌B. 滴灌C. 喷灌D. 沟灌答案:B7. 农作物生长周期中,哪个阶段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A. 萌发期B. 开花期C. 结实期D. 成熟期答案:C8. 以下哪种农作物不需要充足的阳光?A. 玉米B. 土豆C. 蘑菇D. 西红柿答案:C9.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中,哪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A. 化学农药B. 物理隔离C. 天敌捕食D. 人工捕杀答案:C10. 以下哪种肥料属于有机肥料?A. 尿素B. 硫酸钾C. 骨粉D. 硝酸铵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农作物的种植密度过密会导致______。
答案:通风不良2.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过低会影响农作物的______。
答案:生长3. 农作物的______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
答案:遗传特性4. 农作物的灌溉应该根据______来进行。
答案:土壤湿度5.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应该采取______的方法。
答案:综合防治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农作物轮作的意义。
答案:农作物轮作可以防止病虫害的积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2. 描述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的施肥?答案:合理的施肥应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来进行,遵循“适量、适时、适地”的原则,避免过量施肥和不当施肥,以保证作物健康生长。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0绪论一、名词解释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2。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产量影响很大的因子【内涵:1、作物丰产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一、名词1。
作物栽培学简答论述题

一、简答题1.简述作物间套作的增效原理。
答案要点: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与竞争,主要表现为:①空间互补。
②时间互补。
③养分、水分互补。
④生物间互补。
2.简述确定棉花种植密度的原则。
棉花种植密度的确定,主要应从当地、当时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出发,根据棉株个体最终能够达到的株体大小与生产力水平来确定。
在综合条件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单株生产力的发挥时,种植密度应稍稀,反之宜稍密。
早熟品种稍密,中晚熟品种稍稀;常规品种稍密,杂交品种稍稀;露地栽培稍密,覆膜栽培稍稀;肥水低时稍密,肥水高时稍稀。
3.何谓板田油菜? 板田油菜必须抓好哪些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板田油菜又称免耕油菜、板茬油菜,是指前作物收获后在不翻耕的板茬地上进行播种和移栽油菜的方法。
配套栽培技术:早播早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培育壮苗,严防杂草,加强中耕灭茬除草工作。
及时开沟做厢,经常保持排水畅通,排水困难的下湿田应采取深沟窄畦,防除渍害。
施好随根肥,注意N、P、K、B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防止早衰,春季应早施重施薹肥,看苗补施花肥。
4.简述作物栽培的特点。
答:作物栽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复杂性。
不同的作物种类及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都各自具体不同的特征特性,同时,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也对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产生不同的影响。
②季节性。
作物生产具体严格的季节性,天时和农时不可违背,否则,就可能影响全年产量甚至影响下一年的产量。
③地区性。
不同的地区适宜栽培不同的作物,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块对作物的适宜性也有差异。
④变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也要不断变化。
作物栽培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物栽培学的内容不但十分丰富,而且需要不断的充实和更新。
5.简述棉花蕾铃脱落的生物学规律。
①蕾铃脱落的比率:一般条件下,落铃率高于落蕾率,约为6:4。
②蕾铃脱落的日龄:落铃以开花后3~8d以内的幼铃脱落多,8~10d以上的铃脱落少;现蕾后10~20d的蕾脱落较多,10d以内的幼蕾和20d以上的大蕾脱落少。
农产品加工师试题及答案

农产品加工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农产品加工工程师职业道德准则中,下列哪项不属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A. 认真细致地履行岗位职责B. 不得擅自变更规定的工艺流程C. 不得泄露企业商业机密D. 不得跟踪关注业界最新技术2.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下列哪项操作不符合卫生要求?A. 操作人员露出大面积皮肤B. 使用过期的原料C. 食品接触表面未经清洁D. 作业场所灰尘较多3. 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发酵食品的质量指标?A. 色泽B. 气味C. 噪音D. 添料二、简答题1. 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利用率。
2. 农产品加工工程师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是什么?农产品加工工程师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包括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优化加工工艺流程,控制好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 农产品加工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是什么?食品安全是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确保食品安全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维护企业声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论述题请简要论述农产品加工工程师在推动农产品加工行业创新发展方面的作用。
农产品加工工程师在推动农产品加工行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们负责优化加工工艺流程,探索新的加工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其次,他们参与研发新产品,开发新的农产品加工工艺,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此外,他们还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创新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通过创新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农作物生产技术》习题汇编及答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习题及答案《农作物生产技术》习题汇编及答案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作物:狭义的农作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
广义的农作物是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2.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二、简答题1.通常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有几种?如何分类?答: 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2.简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答: 农作物生产的特点是(1)农作物生产的对象是活的生物体,故农作物生产具有不确定性;(2)农作物生产是关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3)农作物生产的空间与场所是露天性的农田,其涉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不易控制;(4)农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生产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1)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作物生产涉及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
第1章耕作制度第一节农作物布局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农学模拟面试题目及答案

农学模拟面试题目及答案一、简答题1. 请简述什么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它是植物生长和能量转换的基础。
2. 什么是遗传育种?答案:遗传育种是指通过人工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改良植物品种,提高其遗传特性,以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需求。
二、论述题1. 论述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策略。
答案: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策略包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自身抗性;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 论述现代农业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的作用。
答案:现代农业技术通过精准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提高抗病性和适应性;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生长状况,指导精准施肥和灌溉;应用智能农业设备,提高作业效率和作物管理水平。
三、案例分析题1. 某地区连续三年遭受旱灾,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答案:可能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量减少;灌溉设施不足或老化;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缺乏抗旱作物品种。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耐旱作物种植比例;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培育和推广抗旱作物品种。
2. 某农场采用有机农业方式种植,但发现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不高。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可能的原因包括:有机肥料供应不足,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治不力,影响作物生长;缺乏有效的有机农业技术指导。
改进建议包括: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减少病虫害发生;加强有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场管理水平。
四、计算题1. 某农场种植小麦,每亩播种量为20公斤,预计每亩产量为500公斤。
如果农场共有100亩地,请计算该农场的总播种量和预计总产量。
田间检验简答论述题答案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1、请简述对于生产杂交种的种子田,应进行哪些田间检验项目的检查?262P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隔离条件;(2)花粉扩散的适宜条件;(3)雄性不育程度;(4)串粉程度;(5)父母本的真实性、品种纯度;(6)适时先收获父本(或母本)。
答出1点给1分。
2、对于经过加工包装进行销售的种子和可以不经加工包装进行销售的种子来说,种子标签的制作形式是不同的,请简要说明种子标签的制作形式。
21P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对于加工包装销售的种子,种子标签可以直接印刷在包装物表面,也可制成印刷品固定在包装物外或放在包装物内,有些项目必须放在包装物外(3分);(2)对于可以不经加工包装进行销售的种子,种子标签应当制成印刷品在销售种子时提供给种子使用者(2分)。
3、田间检验取样时需要具体考虑哪些因素?267P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样区频率,以同一品种、同一来源、同一繁殖世代、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相同并连在一起的地块划分为一个检验区;总样本大小符合4N原则;样区数目应随种子田大小成比例的增加,随种子标准要求提高而相应增加(2分);(2)样区大小,取决于被检作物、田块大小、行播或撒播、自交或异交、种子生长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于生产杂交种的种子田,其父母本可视为不同的“田块”,分别检查和计数(2分);(3)样区分布,应随机和广泛,并覆盖整个种子田(1分)4、有一批玉米杂交种子的标签标注品种纯度为98.0%,经某检验机构扦样并进行小区种植鉴定(监督抽查),共种植200株,鉴定结果为96.2%,请计算容许误差并对该批种子的纯度做出判定。
(注:容许差距的计算公式为T=1.65 ;√1.92 =1.39,√1.83 =1.35,√0.98 =0.99 )277P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根据公式计算T值,注意公式中。
P值应为98,而不是96或96.2,98×2/200=0.98,T=1.65×0.99=1.6335,即容许差距为1.6(2分)(2)使用容许误差后,纯度结果为96.2+1.6=97.8(2分)(3)97.8<98.0,故判定该批种子品种纯度不合格(1分)5、目前我国种子质量标准的模式是数据待定的标准,请举例说明“数据待定”的含义以及这种标准主要包括的内容。
高三农学专业名词解释、简答题必记内容

高三农学专业(名词解释、简答题)必记内容名词解释部分作栽部分农作物生产农作物生产是指人们借鉴传统经验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栽培管理的一系列有目的活动。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温度和积温都较高,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如棉花、水稻、玉米、高粱、烟草、花生、甘蔗、苎麻等;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温度和积温比较低,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如小麦、豌豆、黑麦、油菜等。
长日照作物凡适宜在白昼长、黑夜短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称为长日照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等。
短日照作物凡适宜在短的白昼、较长的黑夜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称为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麻、烟草等。
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作物布局作物布局又称作物配置,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作物的空间配置;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面积的比例安排。
复种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
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内作物收获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
如玉米与大豆间作。
混作混作是指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
套作套作是指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换茬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的作物在一定的年限内,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的方式,称为轮作。
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与后作物(后茬)的轮换通称换茬。
前后作的关系是由各种作物的茬口特性所决定的。
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种复种方式,称为连作。
少耕少耕是指在传统的土壤耕作制基础上减少耕作次数,或缩小耕作范围,或一次完成多种耕作作业,即以尽可能少的土壤耕作次数来满足作物生长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高考历史:中国经济部分简答论述题汇总

中国经济部分简答论述题汇总一、简述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影响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三、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五、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六、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简答题及论述题

1、简述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数学的萌芽。
古巴比伦人流传下来的数学教材中仍有许多实际生活内容的计算题,但理性化的趋势增强了,明显地表现了从实际计算向数学的过渡。
古巴比伦的计数系统比较简洁,约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的苏美尔人发展了60进制的计数系统,用它来记录钱物交易,数字的顺序决定了数字的关系或单位值(位置值),但未使用零值。
苏美尔人运算容易进行。
基本符号是1与10。
在公元前2500年前,苏美尔人就有了乘法表,会计算方、圆形面积、立方、圆柱形体积;圆周率则取π =3的近似值。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数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已引入“0”的概念,开始有位值的表示。
这是重大的进步。
在代数上有解二次方程的根的内容。
另外,未知量开始用“长”、“宽”、“面积”这些概念来表示。
有了用作除法运算的倒数表,以及用来解一元二次和一元三次方程的平方表、平方根表、立方表,也有了一些关于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这表明古巴比伦数学已有了抽象性、概括性的趋势。
虽然古巴比伦数学比当时的古埃及数学水平要高,但也还是经验的。
另外,虽然两河不定期地泛滥促进了古巴比伦天文学的发展,但是他们没有埃及人那样经常性地定期丈量土地的机会,加上由于他们的抽象能力较古埃及发达,这使他们善于把划分土地等简单的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繁琐的代数运算,因而古巴比伦的几何学发展不如古埃及。
2、简述古埃及的医学与巫术分不开,但反映了巫术向科学的进展。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对疾病还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往往用超自然的、宗教迷信等等去说明疾病的起因,把疾病归于神鬼的惩罚,认为只有驱魔消灾才能使人恢复健康,所以当时最早的医师就是巫师。
巫师在实践中发展了某些药物和治疗方法,并传授下来,客观上对早期医学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今天,关于古埃及考古发现的医学“纸草”,其中著名的医学纸草有两个:①《埃伯斯纸草(Ebers Papyrns)》(公元前1600年),按此纸草书的记述,其中包含有46种疾病的处方,还记录了纸草出现前的医学状况。
简答题与论述题

考试时间
简答题
论述题
2012.07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
联系乡村时间谈一谈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和实现的途径
2012.01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集镇的作用
乡村社会越轨行为的解决途径
联系乡村实际谈一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联系乡村实际谈一谈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内容
2007.07
农村、农民、农业三者的关系
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联系实际淡一淡我国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的主要途径
2007.01
家长制的特点
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建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
联系乡村实际谈一谈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表现、危害、成因和解决的途径
2011.07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社会控制的功能
联系乡村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功能
2011.01
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社会问题的特点
简述社会趋同论
联系乡村时间谈一谈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和实现的途径
2010.07
社区的构成要素
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
联系实际说明乡村社会家庭的功能
社区的构成要素
简述趋同理论
联系乡村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功能
2008.07
乡村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集镇的作用
乡村社会问题的特点
联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我国农村实际,谈一谈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任务和基本原则
农业生态学:简答,论述

一.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有哪些?答:(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4)加强生态系统的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水分制约。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
(6)调整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7)改善农田微气象条件。
二.农作物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规律?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调控原则?五.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包含哪些内容?答:(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4)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5)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六.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答:正相互作用:(1)互利共生: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如地衣—藻菌结合体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菌丝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偏离共生: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一方无影响。
附生植物如地衣附生在树皮上。
(3)原始协作:两种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分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如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的体外寄生虫。
负相互作用:(1)竞争:种间,种内。
(2)捕食与寄生(3)化感作用:如番茄对黄瓜有抑制作用。
(4)偏害作用种群1受抑制种群2不受影响。
中性作用:两个种群彼此都不受影响。
七.土壤作为一个自然体有哪些重要的生态作用?答:(1)土壤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
(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度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4)土壤是污染物转移的重要场所。
八.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一.论述农业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答:一:结构(1)组分结构:值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原则?答:(1)有水则水,无水则旱;(2)多种“雨季作物”;(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
翻耕对土壤的作用?一是翻土,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翻到上层;二是松土,将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三是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送碎成团聚体状态(水分适合时)间混套作在种植形式、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作用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种植形式:间作在同一田地上同一时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株间或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混作同一田地同一时期混合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
土地利用率:三者均充分利用了土地,间作主要表现出边际效应,可以解决作物争地的矛盾,但不计入复种指数;混作可以表现出密植效应,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也不计入复种指数;而套作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加强了对土地的利用,边际效应和密植效应都可以体现出来,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土地潜力。
合理的混作可以增产也可以增收,效果没有间作和套作明显;合理的间作一般可以既增产也可以增收,但一般以增收为目的;套作增产增收最为明显,既是增产也是增收的需要。
简述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增产从自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
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
7、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肥力条件,是克服土地因素障碍、开发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更是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条件下,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
(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我国人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点所决定的。
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A改善生产条件,如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止病虫草害等;B采取先进的综合生产技术,如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种子质量、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
(3)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为了以光热水因素来弥补耕地不足之短,广泛实行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特色。
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其诀窍就在于此。
在生长季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力发展一年二熟,以至三熟,而全国广大地区应广泛提倡间作套种。
(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自然与人工资源环境吻合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地区。
应根据地域分类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生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种植。
(5)保护耕地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人口1 380万,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9、简述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重点。
(1)多熟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今后仍是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重点。
(2)集约度某一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与复种程度、品种搭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有关,还与投入水平的集约度有关,增加投入,如增加化肥施用量,合理灌溉,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投入,均可以提高集约度,提高耕作制度的产量水平。
(3)立体种植应扩大视野,扩大领域,从农田扩大到园地、林地、牧地,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扩大到蔬菜、果树、中药材、食用菌类,甚至适于农田立体种养的动物,如稻田养鱼、养螺等。
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地上多层次到地下多层次,发展多类型、高效益的立体种植体系,包括改善间套作的方式与山地立体利用农业。
(4)高效提高耕作制度的经济效益,包括提高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种植高效益的作物,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等几个方面。
(5)农牧结合耕作制度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饲料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任务将更加突出,作物结构将从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饲三元结构。
(6)机械化耕作制度随着工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将逐步提上日程。
11、简述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1)人多耕地少,资源紧缺。
(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
(3)地区差异大。
(4)主要农区光热水资源丰富,生态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15、复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是什么?(1)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与作物年产量(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3)有利于稳产14、简述土壤培肥的措施。
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
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 (1)固氮;(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4)保持水土;(5)松土耕地;(6)生物排除盐碱等。
化学养地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
(1)从绝大多数试验看,化肥区(一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谷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
(2)多数试验的土壤分析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力的迹象,长期施用化肥后,仍可以维持土壤碳与氮值在原有的水平上。
有些试验也说明,只施用一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多数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地力水平,大致经过50—100年施有机肥后,土壤碳或全氮大致可增加30%—40%。
同时,化肥也能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扩大物质循环。
其原因是,化肥越多,植物产品越多,植物残茬与翻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越多,土壤中腐殖质越多。
有机与无机结合有机肥料(包括秸秆还田)是一种全肥,它的某些作用是化肥难以替代的。
如有机肥与秸秆中磷钾返还比例大;有机肥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是化肥所缺少的;有机肥料还可能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培肥地力,使施用的化肥效果更高。
提倡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是制订施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
2、根据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论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特点、问题及建议。
进展:种植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普遍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点:(1)是各地普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
(2)是各地普遍把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3)是各地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避免农户盲目生产造成市场滞销。
(4)是各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
各地以科学求实的精神,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当地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同时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设施农业),不断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问题与建议:(1)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处于新阶段的低层次。
(2)是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的战略工程,在一定周期内,战略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一定很快显示出来,这就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整个运行过程中,各项保障措施能否跟上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民在农业战略调整中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调整的质量。
(3)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结构调整。
一些地区由于水利条件差,难以改种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一些地区由于相关的硬件条件和技术手段跟不上,影响种养业上规模、上档次、限制了当地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
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是单靠哪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交通、通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和金融、科技等各部门、各行业服务保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4)是部分地方对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对结构调整的理解还不到位。
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个别地方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
(5)是政府对结构调整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资金注入。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6)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
由于区分不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优质优价难落实。
一些地方的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信息滞后,一些地方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使一些农产品出现了新的“卖难”,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7)是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管理体制服务手段、农技人员自身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基层农技部门有编无人、经费缺乏、知识分子政策难落实、工资难于按时足额发放、管理体制不顺和农技人员难于保证主要从事本职工作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同时,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农技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应多渠道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功能。
4、试论述你对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设想。
(1)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作物结构与布局为(2)进一步发展多熟制(3)南方冬闲田的开发利用(4)因地制宜地发展双季稻在中亚热带以南的地区,应稳定双季稻和双季稻三熟制(5)北方麦田两熟是北方地区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6)改进间套作技术(7)研究推广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进一步研究菜籽饼、棉籽饼的利用与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扩大饲料来源。
(8)改进旱地耕作制度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研究保土、保水、保肥耕作法,发展多熟分带轮作、聚垄耕作法,进一步提高旱地的生产力。
(9)发展高效益耕作制度目前高效益耕作制集中体现于各地兴起的吨粮田、双千田。
各种粮、经、饲、菜、药、果、菌、鱼的立体多层次间套作与复合种养体系有了较大发展,比较有希望的形式有南方的麦—瓜—稻、菜—稻—稻、菜—稻、蔗—稻,北方的棉蒜两熟、粮菜两熟及粮菜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等。
(10)进一步强化养地制度,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如吨粮田建设、水利建设、园田化建设等。
重视有机肥料,广泛推行秸秆还田,努力按比例增加化肥用量。
(11)研究适于机械化的种植制度与配套技术当前应着重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机械化增产技术,小麦、玉米套作的机械化技术,南方稻麦两熟机械化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