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54ff3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2.png)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的重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悲惨的命运,呈现出了一种无助和悲凉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呈现出多种形态,他们的命运各异,但都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与压迫。
接下来将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
首先以《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疯人院的女护士和疯病少女,两位女性形象都是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下所导致的不幸命运。
在小说中,女护士是一个身材高大、彪悍刚猛的女人,她具有一种凶悍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她在疯人院内担任着看护疯人的工作,平时对待病人严苛苦虐,整个疯人院的环境也十分恐怖。
女护士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镇压和欺凌,她的命运同样也是受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与操控。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她无法摆脱痛苦的命运,令人感到悲凉和无助。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则是一个更为悲惨的形象,她是一个被囚禁在疯人院内的女孩,因为精神疾病而遭到家庭的抛弃和社会的冷漠。
在小说中,疯病少女的形象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不公平对待和残酷压迫。
她被迫接受着疾病的折磨,面临着无尽的孤独和恐惧。
她的命运无法改变,没有任何希望。
她在疯人院中度过了整个青春年华,最终死在了那个恐怖的地方。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形象同样展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无情,她的命运也成为了整个社会黑暗的写照。
其次以《阿Q正传》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为阿Q爱人,她的命运同样承载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阿Q爱人是一个贫苦的乡村女子,她处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各种艰难困苦。
在小说中,阿Q爱人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悲凉无助,她与阿Q的关系也是一种不幸的命运。
在小说中,阿Q爱人受到了阿Q的虐待和抛弃,她的命运一直受制于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她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54d08aa0116c175f0e4890.png)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语言系莫言[提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中三类主要女性悲剧人物的分析和他的人生经历来论述:“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在于她们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以及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
”本文首先从经济角度对鲁迅先生《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三类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论述。
然后通过对鲁迅的生平及婚姻悲剧来分析其对悲剧人物创作上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经济地位封建礼教社会关系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始终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作为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和现代先进意识的代表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民族的精神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在他的33篇小说中,涉及到女性的篇目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同时也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
《明天》、《祝福》、《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其题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鲁迅曾说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命运极为悲惨。
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不过是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这正是由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这种制度否定了人的平等地位和应有权利,实行上对下,尊对卑,男对女,长对幼,强对弱的压迫和奴役。
在鲁迅看来,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首先是由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地位造成。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d87c2be65ce05087732130d.png)
人 生 之路 。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 祝福》 中一个勤劳、 良、 善 安分的
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 让人看到套在她脖子上的四大绳索 ,
神权 、 族权 、 夫权。 尽管她不断挣扎 、 反抗 , 表现了最大的 劳动妇女。她一生中最大的希望是用 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 政权 、 但依旧冲不破罗网 , 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 起码的生活。可吃人的封建势力不允许她这微薄 的希望得到 韧性 , 满足, 尽管她一次次 的挣扎, 但却一次次失败 。 最后沦为乞丐 ,
在 中国文学史上 , 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 的第一人。 他小说
人跨” 的门槛 , 当作替身为 自己赎罪。 满以为赎 了罪 , 自己是个
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来 自“ 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 描写 干净人 了, 。 祭祀时坦然地去摆福礼时 , 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 的对象主要是农 民和知识分子等。如闰土 、 孔乙 己等。 通过这 手 的呵斥。 这无情的呵斥, 对祥林嫂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 的 她 贺老六的死和儿子的被狼吃 , 就已经 足使祥 些描写 ,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 的农 民 精神彻底崩溃 了, 而这一年 的祭祀 , 使她的 生活的面貌 和在激烈 的的社 会矛盾 中挣扎 的知识分 子的命 林嫂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悲伤和凄凉, 运。鲁迅先生的小说选材广 , 主题开掘深 , 其突出成就还表现 人生道路发生 了由悲伤走 向死亡 的根本转折I ≈ 。在鲁镇 的祝
劣根 性 之 一 。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ee5e332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2a.png)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fc09688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7.png)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21d40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c.png)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还让读者深刻反思生活中的伦理和文化问题。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虽然较少,但是却
多才多艺,塑造了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自由意志的形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变,女性面临了来自传统习俗和文化制约的种种压力和考验,她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在《阿Q正传》中,阿Q的情人小D姐的命运也颇为凄惨。
小D姐是一名卖豆腐的女子,勤劳善良,并且对阿Q有着真挚的感情。
然而,她却因为赌博欠下巨额债务,被逼远
嫁他乡,最终落得与丈夫离婚,堕落为牢犯的下场。
小D姐的命运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的
双重标准,以及文化和文明的缺失引发的人性堕落和社会破坏。
在《药》中,女主角云莲是一位勇敢的抗权斗士,在敌人的严刑拷问下,她不屈不挠,即便失去了生命,也始终保持慷慨的革命信念和拼搏的斗志。
云莲的命运展现了女性的坚
韧和毅力,以及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总之,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姿多彩,她们或受到压迫和剥削,或拥有自由和
尊严,但是无论她们的命运如何,都在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和人类的前进贡
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论鲁迅笔下的女性观
![论鲁迅笔下的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9a7a23a308a1284ac9504317.png)
亦 是 如 此 ,这 种 奴 隶 性 的 集 体 意 识处于我们整体的 民族意识 中。
中 国 人 的 历 史 不 过 是 两 种 时 代 的交 替 循 环 :“一 、想 做 奴 隶 而 不 得 的 时 代 ;二 、暂 时 坐 稳 奴 隶 的 时 代 。” 阿 金 ,是 鲁迅 笔 下 比较 特 殊 的一 个 女 性 形 象 。 阿 金 是 上 海 的 一 个 受 雇 于 洋 人 的 普 通 姨 娘 , 是 鲁 迅 的 邻 居 。 她 的 姘 夫 与 朋 友 在 阿 金 的 住 处 造 成 了 不 小 的 骚 乱 ,这 严 重 影 响 了创 作 中 的鲁 迅 , 对此 鲁迅 向她 发 出过警 告 ,然 而 阿金 并不理 睬 ,在 阿金 的信 仰里 , 只 有 洋 人 才 是 至 高 无 上的 。 阿 金 在 鲁 迅 的 笔 下 是 一 个 与 封 建 女 性 所 不 同 的 地 地 道 道 的 “女 洋 奴 ”, 她 甚 至 能 够 用 一 口 流 利 的 外 国 话 与 洋 巡 捕 交 流 。鲁 迅 还 勾 勒 了 一 个 生 活 中 的 小 细 节 ,阿 金 经 常 将 晾衣 杆 之 类 的 物 品 从 阳 台 上 丢 下 来 ,使 得 鲁 迅 每 次 出 门不 得 不 小 心谨 慎 的 观 望 一 番 。 阿 金 的 形 象 使 得 鲁 迅 长 期 以来 对 于 女 性 弱 势 地 位 的 看 法 得 到 了一 些 改 变 ,鲁 迅 意 味 深 长 的 提 出 了 这 么 一 句 话 :“愿 阿 金 也 不 能 算 是 巾 国女 性 的标 本 。”鲁 迅 的看 法 是 相 当具 有 前瞻性 的 ,在 国民劣根性 慢慢 剔 除 的 过 程 中 ,不 可 能 是 一 帆 风 顺 的 ,甚 至 未 解 放 完 全 的 一 部 分 人 , 完 全 会 穿 新 鞋 走 老 路 ,这 一 观 点 在 十 年 文 革 的 身 上 得 以 印证 ,“直 到文化 大革命 中 ,江 青反革命 集 团的凶焰 熏灼 全 国的时候 ,许 多
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f63f52f3856a561252d36f36.png)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和《祝福》等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性。
所谓悲剧,即是将人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祥林嫂、闰土都是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最终挖掘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69-01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大都揭示了现实生活,反映最底层人民的悲苦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的这些悲剧性人物一点一点的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裸露出来。
悲剧在作者的笔下鲜明的暴露出来。
但是作者的悲剧性的表达并非直接的显现,而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先是觉得事情可笑,然笑过之后却又发人深省,让人去沉思,笑中带泪的写法,是作者的独特之笔。
《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故乡》中的闰土。
作者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祝福》中的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把她彻底压碎了。
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0bd235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d.png)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展现着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女吊》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女子吊死自杀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这种压迫导致的悲剧。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深重迷茫和黑暗。
小说中的女子苏离一生下来便注定了命运的不公。
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没有过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作为女性,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和人生道路。
这种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使得她被迫走上了不愿意的婚姻,过上了不幸的生活。
小说以苏离的自杀为结尾,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压迫和她们无法逃脱困境的悲惨现实。
苏离吊死于一个大树上,她的剩余的生命里只有一片苍白的脸颊。
这个场景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枷锁和对女性的不公。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无奈和悲剧。
他通过小说中对女性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的依附性和无助感。
这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此外,小说中还融入了鲁迅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苏离的自杀,暗示了整个社会道。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28ed0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8.png)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压迫,处境较为困难。
以下就几位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
首先是《狂人日记》中的碧痕这个角色。
碧痕是一个被丈夫虐待的女人,她被逼疯,被丈夫关进了小房间。
她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了一个被家庭暴力摧残的受害者。
鲁迅通过碧痕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家庭中女性权益的缺失和家庭暴力的残酷现实。
其次是《阿Q正传》中的阿Q的妹妹。
阿Q的妹妹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妇女,她的命运是被提供给富裕地主做妾。
她所在的这个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几乎没有权益。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被迫行妾的生活。
鲁迅通过她的经历,揭示了贫困农村妇女的命运无望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还有《孔乙己》中的阿珠这个角色。
阿珠是一个卖菜的女人,她的命运是被岁月洗刷掉的搬运劳动者。
她瘦弱且生活艰辛,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摆脱社会底层的困境。
她代表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辛酸命运,也反映了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公。
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封建家庭对女性的压迫。
她们的命运受到了家族、父权社会和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没有自由和选择的余地。
通过这些角色的命运,鲁迅呼吁社会改变,关注女性权益问题,呼吁女性解放。
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剥削和压迫,提出了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反思。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5b5bf0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2.png)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及其社会意义【摘要】在鲁迅反映妇女问题的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四个妇女典型,鲁迅的小说中还有许多围绕在主人公周围时隐时现的老妇人形象,她们虽在场时间不多却在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鲁迅与众不同的思想认识及社会洞察力,对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关注充满了客观的同情和批判。
从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上分析,我们发现,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同时又对她们的觉醒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信心!本文拟通过分析这些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女性被奴役反抗帮凶悲剧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的代表者。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角度及方式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他给予了颇多关注。
他深知封建礼教给女性的道德规范作了最苛刻的规定,从宋代起,缠足就是女性受奴役的最严酷的象征。
这仅是女性在身体上受到的摧残;在心灵深处,她们灵魂里奴隶意识的积淀,也比男性更深厚,精神上的奴役使她们的灵魂变得扭曲与畸形。
在著名的杂文《我之节烈观》中,他揭露了传统的封建文化对女性充满血腥的不人道、丧失人性的摧残;他的小说也刻画了许许多多妇女形象,《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人物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把整个社会比喻为一个铁屋子,把当时愚昧的国民比喻为熟睡在这间屋子里的人们,所以他要呐喊,让这些昏睡的人们觉醒。
而在铁屋子里,女性是没有驱使和奴役他人的希望的,女性永远受男性的奴役,如有非议,就是不安分,罪莫大焉。
铁屋子里的女性,毫无疑问是比昏睡的男性国民大多数更深地受封建传统文化精神的奴役。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11184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4.png)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被社会的压迫和束缚所决定。
他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到的歧视和剥削,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阿Q正传》中的阿Q的妻子阿黄是一个典型的受压迫的女性形象。
她一直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下,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阿黄早年丧父,在家中排行最小,家中其他兄弟姐妹不断欺负她,而她又无力反抗。
进入婚姻后,她成为了阿Q的负担,阿Q常常对她施暴,她只能忍气吞声。
阿Q死后,阿黄成为了贫困的寡妇,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磨炭为生。
阿黄的命运暴露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歧视,她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独立的经济能力和自主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狂人日记》中的罗秀英是另一个被命运束缚的女性形象。
她处于一个父权社会中,被她父亲看作是财产和工具。
她在家中被虐待,被父亲禁锢在家中,无法接触外部世界。
父亲死后,她被迫嫁给了一个同样残暴的丈夫,由此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压迫和悲惨境地。
她的婚姻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是更多的苦难和痛苦。
在这个故事中,鲁迅通过罗秀英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禁锢,以及女性的权益缺乏保障。
虽然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描写往往令人沮丧,但他的作品中也展现了女性们的反抗精神和意志。
《阿Q正传》中的小贩妇女李秀英虽然处于同样的压迫境地,但她却不甘心被命运摆布,坚持反抗和争取自己的权益。
她面对男权社会的压迫,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并最终得到了一些改变命运的机会。
鲁迅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他呼吁改变女性命运的也呼吁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人人平等。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对后世文学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267bbb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1.png)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11ad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d.png)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1. 引言1.1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对于鲁迅而言,女性人物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审视,她们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传统伦理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主性和权利。
在《狂人日记》中,疯狂的方小红被迫嫁给了一个与她不相称的男人,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在《阿Q正传》中,阿Q所谓的妻子也只是一个道具,被他所利用和虐待。
在《药》、《白光》、《孔乙己》等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苦和无奈。
2. 正文2.1 《狂人日记》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女性人物主要有两个,分别是秀玲和药童。
秀玲是主人公的妻子,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女性,但她却在丈夫的疯狂行为下承受着痛苦和折磨。
主人公因为受到自己内心的纷扰和社会的压迫而逐渐变得疯狂,而秀玲则成了他的牺牲品。
她在家庭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另一个女性人物药童则是一个与秀玲截然相反的角色。
药童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医生,她独立、果断、聪明,在那个年代尤其是一个女性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她在故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最终帮助主人公找回了失去的自我。
药童的命运虽然离奇,但却更能体现出她的坚强和智慧。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这两个女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命运。
女性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被动的牺牲品,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体。
通过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2.2 《阿Q正传》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主要体现在两个角色身上,一个是阿Q的妻子阿桂,另一个是乡村寡妇老娘。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b4c7a81711cc7930b71676.png)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作品赏析作者:唐亚军内容摘要: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封建罪恶控诉同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论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0924f1c958f5f61fb73666d9.png)
一个虚无, 等待她的依然是无尽的漫漫长夜与孤苦无依, 然
后不明不白地死在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里。
收稿日 期: 2 0 0 1 -0 5 - - 0 6 作者筒介: 张佳惠( 1 9 7 7 - ) , 女, 山西襄垣人, 助教 ,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4 1・
万方数据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 农民、 妇女和知识
分子。其中刻画妇女形象的篇幅并不多, 但对女性这一特 殊群体的关注却是与他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精神实质一 脉相承的。正如鲁迅所说: “ 我的取材, 多来自病态社会的
不 幸的 人 们中, 意 思 是揭出 病苦, 引 起疗救的 注意 ” 。 川《 明
一的希望之火熄灭 了, 生存的艰辛 , 长夜的煎然, 处境的尴 尬与之相比 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 那么, 失去希望的单四嫂
《 明天 》 中的单四 嫂子无疑是一个格守封建伦理道德规
范的贞女节妇。丈夫死了, 年纪轻轻守了寡, 含辛茹苦靠纺 棉纱养活一个宝贝儿子。她是个粗笨女人, 尽管红鼻子老 拱和蓝皮阿五们偶尔也开开她的玩笑, 说几句不荤不素的 话, 尽管夜深人静时她也觉得天明得非常之慢, 但她却没有 任何“ 非份之想” , 她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守护着封建伦理 道德, 甘心做一个麻木而悲苦的守节者。“ 嫁鸡随鸡, 嫁狗 随狗” 是千年不变的信条, 在单四嫂子的意识中, 丈夫死了, 那么她所应该做的便是忍辱负重养活儿子长大成人, 在寂 寞悲苦中打发她的后半生, 这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更是她 理所当然应该选择的活法。单四嫂子是认命的, 她并没有 抱怨命运对她的不公, 她对命运的无常是做好了准备, 准备 着逆来顺受的。对于她这样一个没有太多想法的粗笨女 人, 只要能与儿子相依为命苟活于世也就心安理得了。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ee09cf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8.png)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导语: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欢迎大家阅读浏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
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
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天生苦命,饱受摧残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
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
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
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
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
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https://img.taocdn.com/s3/m/94ca709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3.png)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敏锐的文字表达能力,创作出众多令人震撼的作品。
其中,小说《祝福》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悲剧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展现出深刻的悲剧美。
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
她先后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生活陷入困境。
虽然她勤劳善良,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在世人冷漠的目光中,她最终孤独地死去。
这个情节让人深感悲剧美,使读者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同情心。
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众多人物,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主人公祥林嫂命运多舛,但她的坚韧和顽强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卫老婆子热心肠,但世故圆滑,她的存在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为整部小说增色不少。
鲁迅通过情节和人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得到一丝同情和安慰。
然而,人们却对她冷漠甚至嘲笑。
这种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悲剧美,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冷酷和社会的无情。
在《祝福》中,鲁迅运用了深情而沉痛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他深刻的情感。
他描绘出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使人们为她感到无尽的悲哀。
同时,鲁迅也通过这些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在结尾部分,《祝福》以一种悲凉而又深沉的方式,让人物和情节相互呼应,使整部小说的悲剧美得到完美的呈现。
祥林嫂在孤独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些曾经对她冷漠的人也继续过着他们的生活。
这种结局让人深感无奈和悲哀,使读者对悲剧美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鲁迅的《祝福》,我们可以看到悲剧美在社会批判和人性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同时,鲁迅在描绘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摘要:鲁迅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皆为悲剧人物,其原因有三:一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鲁迅企图从灵魂深处对其进行理性的救赎;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三是他的悲剧观为我们提供了灵魂救赎的范式,意义深远。
关键词:鲁迅灵魂救赎文化视角悲剧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鲁迅小说中,女性作为主角出现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悲剧形象。
这些女性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吞噬。
同时,她们也挣扎、抗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她们即使做着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但还是不被男权社会所认可,最终“一律带有严重的灵魂病态,有的甚至根本就无灵魂”。
这些没有“灵魂”的女性的命运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要么死了丈夫和儿子,要么在男权社会的逼迫下,走投无路,了此残生。
甚至还有个别女性在封建伦理的文化背景下,先是被人吃,而后转为吃人,如《祝福》中的柳妈等。
鲁迅笔下,每位女性的价值理性都得到了毁灭,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鲁迅利用文学的手段,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不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于女性在封建文化下而形成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奴性意识具有独具只眼的理解和阐释,利用哲人思想从灵魂深处对她们进行理性的救赎,企盼她们觉醒,企盼她们价值理性的回归,企盼她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恢复女性本来的人本精神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女性彻底解放。
一在鲁迅笔下,旧中国女性均缺失主体意识。
中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充当着服从与被服从的角色,这就注定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人权是不独立的,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弱势,首先源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即女性缺乏健壮强悍的体魄,其体能与男性不可同日而语。
“女性自身纤弱柔美的体能就决定了她从事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其次,女性还背负着繁衍后代、相夫教子的重任,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参与重大的社会和生产活动,这必然造成话语权的丧失。
这种弱势必然带来男性社会对女性的特殊照顾。
正因如此,男性具有绝对的统治话语权,而女性只有服从的份,这样以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权力就拱手让于男性了,从而彻底丧失了主体性。
主体性的缺失,就决定了经济权的不独立,从而形成了中国妇女在家庭中的依附地位。
这种依附性在中国妇女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鲜明,软弱、无知、无主见、逆来顺受,甘愿做社会公认的“贤妻良母”,只怕玷污了自己的名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妇女的社会定势。
这一点,从鲁迅给我们塑造的几个女性形象中展示无疑。
祥林嫂的人生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祥林嫂被迫嫁给小她十岁的祥林,不久祥林就死了。
在婆家,她虽然身体强健、勤劳、善良,但仍然脱不了依附于婆家的命运,仍然没有任何独立话语权,为此祥林死后,她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佣工。
在鲁家,她脸上有了“满足”的“笑影”,但仍然落下“谬神”的骂名。
仅有安身之所,她就这样的满足,可见她的人生价值是多么的廉价!后来又被严厉的婆婆派人捆捉了去,作为“商品”出售给了山里人贺老六,她虽然也抗争过,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不得不屈服。
这可说是祥林嫂命运历程上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祥林嫂被逼改嫁后,刚刚过上了较为顺心的日子,被人认为“交了好运”,灾难却又向她袭来,第二个丈夫又得伤寒病死,儿子又被狼衔去,大伯依仗族权收屋,让她走人,这位无依无靠的弱女子不得不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这可说是祥林嫂命运历程上的第二次重大打击。
在强大的封建文化控制下,对这位女性来说,命运一次比一次沉重,最终把她推向了悲惨的深渊。
在每次命运转折过程中,每次反抗她都是那样的无助,那样的软弱,整个社会环境又是那样冷漠与凄凉,一个农村弱女子不服从,不“忍耐”又能如何?《离婚》中的爱姑虽然大骂“老畜牲”替“小畜牲”说话,“小畜牲”姘上邻居家的女人,但在威严的七大人和慰老爷面前,显得不安、紧张,并且,她的大骂毕竟显得野蛮、泼辣,是传统文化所不该,礼教文化所不容的。
最后在沉闷的男性氛围中,却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
并对自己的“太放肆,太粗鲁”“非常后悔”。
她的反抗立即苍白了下来,表现得是如此软弱、顺从。
这就是作者往往能在心理常态中看到的精神病态,“也由此可见旧礼教及其文化对人的精神钳制之深”。
《明天》的单四嫂子也是在孤独和冷寂中度日,消磨着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总之,祥林嫂、爱姑、单四嫂子这几位女性虽然故事情节不尽相同,人物也各异,但命运几乎是相同的,都逃脱不了悲剧的人生,都失去了女性的自我,丧失了作为生命个体的主体意识,这是生命个体生存十分凄惨和悲哀之处。
二专家学者认为,在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性都来自于一种文化控制因素。
祥林嫂来到鲁镇,是作为一个原始劳动力的面目出现的。
她能进入鲁镇,除了自己不堪于婆婆的虐待和求生本能等自身条件外,她还“必须扮演一位市镇礼仪文化承担者的角色,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但是“鲁四老爷、太太和柳妈一起剥夺了她‘市镇文化礼仪承担者’的身份。
”有人说,“从一而终”等传统文化害了祥林嫂,其实,她的寡妇身份,再婚并非是置其死地的真正原因,因为在晚清时代,在中国社会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原因视野下是得到同情和支持的,不是构成她悲剧的主因素。
而是鲁四老爷等人“强加给她忏悔、赎罪等本来不属于她承担的文化责任”太沉重所致,这种意识在她心灵深处根深蒂固,是中国女性愚昧、无知的真实写照。
与农民女性相比,子君有知识,追求思想解放,勇敢、大胆,她骄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在理想主义激情的激励下,子君和涓生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但幸福是短暂的。
婚后的子君虽然得到了真挚爱情和个人幸福,但却失去了人生追求的目标,完全变为一位家庭主妇了,生活天地越来越狭窄,维系幸福生活的精神准备不足,所以,在涓生失业之后,二人的幸福和生存马上受到威胁,这势必造成她的悲剧命运。
此时,“她除了觉醒的心之外”,一无所有了。
这里仍然显现出知识女性没有经济独立,缺乏主体性,意识狭隘,本质上仍是脱不了依附的命运。
这样,她与祥林嫂等人的命运毫无二致,最终都无法逃脱悲剧性牢笼。
这是鲁迅笔下女性悲剧性的自身原因。
另外,旧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并无一幸免。
在《祝福》中,祥林嫂呜咽着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时,那些老女人“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看来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人们真正的理解与同情,而是男男女女反复去听去看,甚至去逗她取乐,把她的眼泪变成自己无味的生活调料。
这些女性正是在“鉴赏”祥林嫂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这种缺少生命尊重、少同情、多隔膜的麻木心态”“构成了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祥林嫂感到了极大的孤独和恐惧。
子君理想的失败,社会压力的深重,舆论的嘲笑,没有一位伸出援助之手,而是旁观的冷漠和观望。
爱姑的勇气,却在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彻底崩溃了。
这些女性软弱无知的劣根性是民族的精神衰败,只有挖断这些劣根性,才能最终促成女性的精神解放。
为此,鲁迅写女性小说时,”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可见,鲁迅为国民的麻木、不觉醒把脉,始终充当着疗治国民劣根性和心灵救赎的医生。
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展示,就是企图从灵魂深处救治女性的麻木、奴性,从而获得做人的权利和资格,真正从精神上获得自由和解放,从经济上得到尊重和独立,建立健全高度发展的人文环境,让女性也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和自由,这是鲁迅小说中女性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综上所论,鲁迅从社会氛围、女性自身原因、文化控制因素等方面,对旧中国女性悲惨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描绘,正暗合了他“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思维理性,是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开辟的一条光明道路,其意义深远。
第一,鲁迅从旧中国社会的残忍和丑陋上,狠狠地鞭挞和揭露,让世人彻底认清其丑恶阴险的一面,从而激起人们为改造这一丑陋的社会,或颠覆这一丑陋的社会而积极斗争。
从思想意识上颠覆这一禁锢妇女生存的社会制度,从而形成适宜于女性生存的良好人文环境,向人们和社会呐喊出一种摧枯拉朽的变革强音,引起全社会的震撼和冲击,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促使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关心女性,爱护女性,尊重女性,进而达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增强女性的话语权之目的,为彻底实现中国女性“人的解放”和“人权解放”铺平了道路。
第二,这些悲剧形象,让女性认识到了自身的软弱和不足,甚至是自己丑陋的一面。
女性是善良的,尤其是中国的女性更是如此。
善良是一种美德,但无原则的善良又是丑陋的。
一位哲人曾经有《丑陋的中国人》的高论,此论让中华民族懂得了只有认清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长处,本民族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同理,旧中国的女性如果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软弱性,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劣根性,可能就会减少一些悲剧。
这是鲁迅小说中女性悲剧的潜意识。
改造社会非常重要,但改造人更为关键。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有力地彰显了这样的观念:颠覆旧社会旧制度的同时,更要改造女性的心灵,荡涤她们的灵魂,让她们认清自我,自觉地寻求自我实现的理性价值和人性地位。
第三,这些悲剧形象是鲁迅悲剧意识的审美反映,其目的是为了从灵魂深处救赎中国女性,使她们从“无灵魂”到“有灵魂”,使女性群体的心灵得到史无前例的撞击,促使她们从沉睡中觉醒,由“主体的无意识”转变为“主体有意识”,自觉地去维护自己的权力和人格。
同时在封建社会,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再加上一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和限制,女性们认识不到这一点。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就是为了让她们认清这一点,也就是怎样提高女性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女性自我尊重,才能促使别人的尊重,女性才能主动争取到自身应有的权力。
鲁迅是从艺术的角度疗救中国旧时代的女性,他把这一严肃的话题艺术化、形象化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女性的不幸,说明社会的残忍,让女性自己觉醒,从而达到疗救旧中国妇女灵魂病态之目的。
第四,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形象,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破后给大家观赏,这一美好的东西被撕裂得越破碎就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提高人们的关注度。
祥林嫂的善良勤劳,子君的单纯、勇敢大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种美德的展示,这一美好的东西被毁灭,才能给人们造成心理和认识上的极大反差,由此引起人们的深思。
人们在阅读欣赏中,思索、咀嚼、玩索,从根本上认清这个缺乏人性关怀的社会的丑陋本质,认识到社会的不合理,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的强势,促使人们为变革这一不合理的社会及制度去作不懈的斗争,最终达到女性自由权力的彻底解放之目的。
笔者认为,鲁迅小说中女性悲剧形象的意义就在这里。
注:本文系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语文教学困境与改革探析》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