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
历史趣谈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出兵援朝 联军大胜日军倭寇
![历史趣谈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出兵援朝 联军大胜日军倭寇](https://img.taocdn.com/s3/m/2dc31de40242a8956aece409.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出兵援朝联军大胜日军倭寇导语: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
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
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不久前,记者驱车从汉城出发,直奔韩国南端庆尚南道的晋州和泗川。
400多年前,这一带是朝鲜李氏王朝的军队与中国明朝援军并肩抗击日本倭寇的主战场。
战斗激烈的“泗川之战”、“晋州战役”以及“露梁海战”谱写了朝鲜和“援朝盟邦”———中国明朝将士抗击倭寇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朝明军冢”埋了3.6万多名战死将士记者在泗川文化院院长吴弼根等历史专家带领下来到一个很大的“山丘”前。
吴院长指着这个“山丘”说:“这就是400多年前,朝明联军的军冢,安葬着3.6万多名朝明将士的头颅。
”“朝明军冢”呈四方形,长宽各36米,高约8米。
军冢前正中,立有高4米的“慰灵碑”。
黑色大理石碑的正面,刻有“朝明联合军战殁慰灵碑”十个汉字。
碑的后面是《战殁慰灵碑文》,碑文中写道,为怀念“遥远异域土地上,不归的恨客———那些明代盟邦民的深厚战友爱。
特立此碑,以表对朝明联合军灵的祭奠。
”吴弼根介绍说,韩国国民对中国明朝派出援军,用鲜血援助朝鲜王朝,共同抗击倭寇的历史,记忆犹新。
为缅怀两国抗日烈士,泗川市政府一直想要为烈士们树碑立传。
在可歌可泣的“壬辰卫国战争”中,朝明联军有3万多将士在抗倭战场上牺牲。
凶残的倭寇为向日本天皇表生活常识分享。
第八讲 庆暹《海槎录》与壬辰倭乱后的朝日交往
![第八讲 庆暹《海槎录》与壬辰倭乱后的朝日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c71d0f57312b3169a451a4d6.png)
野心说
“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灵,席卷明国, 合三国为一,是臣宿愿也。”(1578年向织田信长言) “日本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1585年致一柳末 安公文) 1586,对前来拜会的耶稣会副管区长科艾里奥等说,在 平定国内后,准备“专心征服朝鲜和中国”,正在采伐木 材以建造两千艘渡海舰船,并拜托传教士代为购入欧洲战 舰。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 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1591年致朝鲜国王国书)
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在这次战争中仔细的观察了明军的作战方式,使他 在日后的对明战役中占有了优势。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同时改变了东亚三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对整个东亚 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庆暹《海槎录》解读 ——战后修好与朝鲜回答使的派遣
战后修好的背景
对马岛的居间斡旋
德川家康提出修好 朝鲜接受日本提议
海上战役
朝鲜海军取得战局主动权,遏制并切断日军海上 补给线,对战争态势起到关键性作用。 李舜臣 龟船
关于明朝与日本的议和
丰臣秀吉的七条件:一、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 二、发展勘合贸 易; 三、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四、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 四道割让于日本; 五、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 六、交还所俘 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七、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明朝提出三项条款: 一、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 二、 只册封而不准求贡; 三、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居间协议者沈惟敬、小西行长欺上瞒下。沈惟敬向明朝称丰臣秀吉已 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 秀吉 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 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该国王,秀吉并没有接受,但明朝方面收到 沈惟敬伪造的谢恩表。 事实上议和并没有真正实现,只是来回往复给了日本重新备战的时间。
试论壬辰倭乱时期权栗的抗倭活动
![试论壬辰倭乱时期权栗的抗倭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42e99141af45b307e87197e7.png)
试论壬辰倭乱时期权慄的抗倭活动权慄(1537-1599)是朝鲜王朝中期的文人和武将,壬辰倭乱时期他与李舜臣一陆一海并成为壬辰双璧。
1592年,丰臣秀吉出动大军侵略朝鲜,武备松弛的朝鲜方面可谓一溃千里,权慄经柳成龙举荐出任光州牧使,后逐步升至都元帅,组织朝鲜官军和义兵抵抗日军的入侵。
在战争初期,权慄就直接指挥了梨峙防御战、秃城战役、幸州战役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创,为提升朝鲜军民的斗争意志起到了莫大的激励作用。
丁酉再乱后,朝鲜海军在漆川梁海战中大败,权慄推荐李舜臣重整朝鲜海军,并取得了鸣梁大捷。
陆路上,权慄制定组织日军北进的战略,并与明军联合对日作战。
丰臣秀吉死后不久,日军开始退出朝鲜。
1599年,权慄以63岁的年龄辞职还乡,同年7月病死。
死后,被朝鲜朝廷追赠领议政的官职,谥号忠庄。
与李舜臣、元均同授一等宣武功臣。
本文以权慄的抗倭活动为主线,深入挖掘壬辰倭乱时期朝鲜军民的抗倭斗争及其与明军的协同作战,从更为微观的视角去看待这场东亚国际战争。
本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论。
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论题的主要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正文部分分为如下四章。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权慄的生平及其初期抗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权慄的出生及壬辰倭乱爆发前的成长历程做一简要介绍;第二,壬辰倭乱的爆发后,时任朝鲜王朝领议政的柳成龙举荐权慄的原因;第三,简述权慄在全罗道的募兵活动。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壬辰战争期间权慄的军事活动,主要分别围绕梨峙防御战、秃城战役、幸州战役展开,简略其过程,注重分析三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及意义,进而对三场战役的性质和结果,以及明军的作用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日军第二次入侵朝鲜时权慄的抗倭活动。
在简要分析丁酉再乱爆发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权慄对李舜臣的启用问题和权慄与明军联合作战及反击日军的情况。
丁酉再乱时权慄虽为朝鲜军的最高指挥官却未能收获更多的胜利,更多的是带领朝鲜军民与明朝联合作战。
从韩国的立场来看壬辰倭乱
![从韩国的立场来看壬辰倭乱](https://img.taocdn.com/s3/m/0cb44f38a8114431b90dd8de.png)
从韩国的立场来看壬辰倭乱崔永昌(国立晋州博物馆馆长)内容提要16世纪末,随着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以朝鲜半岛为舞台发生了朝鲜、日本、以及救援朝鲜的明朝这东亚三国军队参战的国际战争,即壬辰倭乱(日本名:文禄・慶長之役)。
包括7世纪中叶的白村江之战以及13世纪后期蒙古·高丽联合军的日本征讨(蒙古袭来)在内,壬辰倭乱之前并不是没有发生过韩·中联军与日本军之间的东亚三国军事冲突。
然而,对于朝鲜王朝以及近现代韩国人的历史记忆而言,这些战争都无法与壬辰倭乱相提并论。
在研究韩国对于日本的历史认识与历史记忆、国民情感等问题上,壬辰倭乱与近代日本帝国的强占韩国一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时至现代,在1970年代的民族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国难克服史观,对韩国的壬辰倭乱认识起到了巨大影响。
受这种历史观的影响下,相比于战争初期不断战败的官府军队,义军的活跃更受到重视。
并且,在战争后期不断立下军功的李舜臣将军被赋予了圣雄(神圣的英雄)之地位,朝鲜水军的作用也被绝对化。
2000年以后,韩国试图退去以义军和朝鲜水军为中心的壬辰倭乱认识,逐渐形成从东亚的立场而非一国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壬辰倭乱。
然而,至今为止韩国的现状仍然未能完全克服基于国难克服史观的壬辰倭乱认识。
在此,本文将从韩国的视角介绍壬辰倭乱的特征与其原因、事件经过与其影响等。
略歴〈崔永昌/ Choi Young-Chang〉1964年生于釜山。
1986年毕业于高丽大学史学科。
1989年获高丽大学大学院硕士学位。
1992年至2013年任《文化日报》记者。
2006年至2007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访问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韩国学研究所。
2013年至2015年任韩国文化财厅下属的在外国文化财产财团的调查研究室长。
2015年至今任国立晋州博物馆馆长。
对朝鲜时代的水军以及壬辰倭乱时期的明军派遣抱有研究兴趣。
壬辰倭乱的历史背景介绍
![壬辰倭乱的历史背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bef32d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6c.png)
壬辰倭乱的历史背景介绍壬辰倭乱是日本丰臣政权与明朝、朝鲜之间爆发的一次战争,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壬辰倭乱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壬辰倭乱的背景明朝: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此时完成张居正改革,国库充盈,革弊施新,但是张居正病逝后,万历帝突然消极怠政,此时朝中大臣党派林立,斗争激烈,但国力并未出现显著衰退。
日本:日本在经历了从1467年应仁之乱起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后,于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并就任关白,基本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
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亚洲。
朝鲜:此时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是明朝的翻版,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而朝堂上又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政治和军队日趋腐败。
这恰好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侵略机会。
壬辰倭乱的影响一:7年的战争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削弱了辽镇的军事实力。
此战后辽镇的战斗力开始下降精锐损失殆尽。
这恰恰成为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蛰伏已久的插汉部蒙古开始猖獗骚扰和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证。
已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50年便灭亡。
二: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争期间,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
首都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8-9万户减到战末3-4万户。
战后全国人口只有战前的六分之一,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社会处于崩溃边缘。
三: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损兵折将,期间更造成丰臣家内部出现文治派与武功派的内部斗争。
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于1600年展开关原之战,反德川联合军与丰臣文治派的联军(史称西军)同德川军与丰臣武功派的联军(史称东军)间的战争,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虽然尚年幼,其母淀夫人实际掌权,在东、西两军中保持中立。
壬辰倭乱:东北亚关系的重新组合【2】
![壬辰倭乱:东北亚关系的重新组合【2】](https://img.taocdn.com/s3/m/68e4a82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6c.png)
壬辰倭乱:东北亚关系的重新组合【2】
展开全文
壬辰倭乱:东北亚关系的重新组合
日本和朝鲜、明朝之间的战争。
壬辰倭乱战争一共有109次战役,109次战役当中有很多确实跟明朝军队一起打仗的,但是大部分还是朝鲜自己打的仗多一些。
但是这109次战役当中,关键性的,而且能改变战争局势的大战役,基本上是明朝和朝鲜联合作战的。
战争产生的影响有很多种:
一是对朝鲜来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朝鲜是从未有过这么大的灾害,朝鲜人口的1/6--1/7的人口就死亡了。
朝鲜李氏王朝大约持续了600多年时间,壬辰倭乱正好把朝鲜李氏王朝分成两个部分,壬辰倭乱之前叫朝鲜王朝前期,壬辰倭乱之后叫朝鲜王朝后期。
对日本来说产生什么影响呢?就是丰臣秀吉死亡之后它的政权就倒塌了,转变。
第八讲 庆暹《海槎录》与壬辰倭乱后的朝日交往
![第八讲 庆暹《海槎录》与壬辰倭乱后的朝日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c71d0f57312b3169a451a4d6.png)
第八讲
个案讲解(三)
庆暹《海槎录》与壬辰倭乱后的朝日交往
野心说
“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灵,席卷明国, 合三国为一,是臣宿愿也。”(1578年向织田信长言) “日本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1585年致一柳末 安公文) 1586,对前来拜会的耶稣会副管区长科艾里奥等说,在 平定国内后,准备“专心征服朝鲜和中国”,正在采伐木 材以建造两千艘渡海舰船,并拜托传教士代为购入欧洲战 舰。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 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1591年致朝鲜国王国书)
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在这次战争中仔细的观察了明军的作战方式,使他 在日后的对明战役中占有了优势。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同时改变了东亚三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对整个东亚 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庆暹《海槎录》解读 ——战后修好与朝鲜回答使的派遣
战后修好的背景
对马岛的居间斡旋
德川家康提出修好 朝鲜接受日本提议
野心说
1592年5月18日听到日军占领汉城的消息后, 丰臣秀吉拟定了征服中国后的措施:
天皇移驻北京,日本的帝位让给皇太子或皇弟 中国的关白由丰臣秀次出任 日本的关白由羽柴秀保或宇喜多秀家出任 朝鲜给予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九州给予羽柴秀俊 秀吉本人驻扎于宁波,目的在于进军印度,并控制东 亚与南亚贸易
壬辰倭乱_精品文档
![壬辰倭乱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c52f6b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1.png)
壬辰倭乱壬辰倭乱:日本侵略中国的严重历史事件引言壬辰倭乱,亦称壬辰日乱,是指明朝嘉靖年间,日本豊臣秀吉策划并发动的对中国朝鲜(今韩国)地区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严重影响了明朝和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回顾壬辰倭乱的起因、战略与战术、影响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壬辰倭乱的起因壬辰倭乱始于1592年,当时统一日本的豊臣秀吉意图通过侵略中国扩大其势力范围。
秀吉在中国朝鲜地区的策略是,首先占领朝鲜,然后发动对中国明朝的战争,最终征服整个东亚地区。
二、战争的战略与战术1. 日本的战略日本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朝鲜半岛,利用朝鲜作为基地发动对中国的进攻。
豊臣秀吉派遣大批军队和舰队进入朝鲜,并在首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然而,朝鲜王朝的抵抗和明朝的援助使得日军进展受限。
2. 中国的战略中国明朝的战略是封锁朝鲜,给予朝鲜王朝经济和军事援助,并同意朝鲜国王成为明朝的附庸国。
明朝同时派遣大军进行辅助防御,准备保卫边境。
3. 战术与战争结果壬辰倭乱的战术是:日军主要以陆战为主,运用火器、刺刀和弓箭等武器进行进攻。
然而,明朝军队和朝鲜抵抗军采取了伏击、阻击、山地战等战术,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壬辰倭乱战争最终以中国、朝鲜的胜利而告终。
三、壬辰倭乱的影响1. 对中国的影响壬辰倭乱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这场战争的胜利增加了明朝的威望,巩固了其在东亚地区的地位,有助于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也导致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经济损失。
2. 对朝鲜的影响壬辰倭乱对朝鲜的影响十分严重。
朝鲜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许多领土和资源,国家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外,由于日本和中国两方势力的碰撞,朝鲜王朝成为了两个大国争夺的俘虏。
3. 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壬辰倭乱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胜利后,中国对日本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政策,限制日本的贸易和交流。
这导致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隔离和紧张局势,长期影响了两国交往的发展。
壬辰倭乱与明人抗日援朝
![壬辰倭乱与明人抗日援朝](https://img.taocdn.com/s3/m/aaaa7fde0975f46527d3e174.png)
壬辰倭乱与明人抗日援朝十六世纪末,日本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史称壬辰倭乱。
朝鲜二百年不知兵,宣祖国王荒怠国政,军备松弛,朝军一触兵锋便四散奔逃。
不久,朝鲜三都沦陷,八道尽失。
宣祖向明廷求救,以图复国。
大明闻报,先后派遣李如松、杨镐等人率部东征援朝。
朝鲜战场上,明军浴血奋战,遂有平壤、稷山、露梁大捷,倭寇力不能支,最后遁海归国。
东征七年,明朝庇护藩篱,消耗极大人力、物力和财力。
万历年间,战事频发,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朝鲜之役(史称“万历三大征”),三战告捷,但国家财政多有入不敷出,户、兵两部频频告急。
神宗以国库匮乏为由,向百姓横征暴敛,终激民变。
东征期间,明朝分身无力,建州女真遂日益强大,终成明朝心腹大患。
明王朝内有财政匮乏之虞,外有异族侵扰之忧,至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本文试图从中朝两国史料、文集着手,对明人援朝之功绩彰而显之。
另外,笔者对朝鲜战役中,明军所费粮饷作了大略统计,以图对壬辰倭乱有更深刻的了解。
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壬辰倭乱”之缘起。
本章简述日本侵朝缘由,其积极备战同时兼用外交手段迫使朝鲜就范。
朝鲜宣祖荒怠国政,国力衰弱不堪,欲守国自保,其外交策略时常游离于明朝和日本之间,意图中立之势。
二、日本出兵朝鲜。
日本外交手段失败后,丰臣秀吉举倾国之力发动侵鲜战争。
朝鲜军备松弛,不出数月,三都沦陷,八道尽失,宣祖求救大明出兵朝鲜。
三、明军东征援朝。
论述李如松率部东征朝鲜,收平壤、复开城、战碧蹄之功绩。
倭寇龟缩釜山沿海一带,朝鲜半壁江山失而复得。
四、入朝明军之困境。
探究明军在朝之困境。
朝鲜国破,粮饷匮乏,天时和地理皆不利于明军,东征将士师劳粮匮,艰苦之极。
五、明军再度东征。
日本二次侵朝,经理杨镐临危赴命,组织稷山战役、蔚山战役,力保王京,以拒倭寇。
战事后期,倭寇全数撤退,东征战役宣告结束。
六、明军粮饷问题。
结合东国史料和文集,对照明朝诸史,分析明人援朝所费粮饷,以图对抗倭援朝有深刻认识。
壬辰倭乱的发生经过介绍
![壬辰倭乱的发生经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22e538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5.png)
壬辰倭乱的发生经过介绍壬辰倭乱是日本丰臣政权与明朝、朝鲜之间爆发的一次战争,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壬辰倭乱的发生经过,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壬辰倭乱的经过1:第一阶段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30万6250人,以15万8700人之陆军部队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
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
1592年4月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对马岛待命。
4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天后的5月2日克朝鲜王京汉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
朝鲜武备废弛,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
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
1592年5月8日朝鲜宣祖李昖仓皇出奔平壤,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
1592年6月15日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开始率军渡江。
1592年7月17日黎明,祖副总兵主动出击,结果由于天气原因加上祖承训不熟悉日军战法导致军溃将亡,一日之内败退过大定江。
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
12月25日,总兵官李如松从宁夏胜利归国后,尚不及休息即率军43000余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元月5日进抵平壤城下,元月8日与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18000人战于平壤,平壤城易守难攻。
2月,李如松改变策略,于3月初焚烧日军于龙山的粮仓粟数十万,逼使其撤退。
此战拖住了日军的大部军队,为明军突袭龙山粮仓赢得了时间。
19日,日军因为缺粮,被逼由汉城撤退。
5月四川参将刘铤率军五千赶赴援朝,并被任命为副总兵。
日军撤退至釜山,此后陆战皆集中在朝鲜南部四道,并以朝鲜勤王军与倭军的战斗为主。
日军于6月中旬又攻打朝鲜南部的晋州城,为第二次晋州城攻略战,日军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以部下饭田直景、庄林一心、后藤基次以龟甲车破坏城壁,大部日军涌入晋州城而攻陷,城将金千镒战死。
壬辰倭乱,决定东北亚300年格局的一场战争
![壬辰倭乱,决定东北亚300年格局的一场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d924c4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8.png)
壬辰倭乱,决定东北亚300年格局的一场战争十六世纪后期的亚洲全图十六世纪末,世界正处于新航路开辟的阶段,也是属于伊利比亚的时代。
在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位欧洲大咖正将整个世界分成两块大蛋糕。
西班牙要了西半球,而葡萄牙选了东半球。
1553年葡萄牙人侵入澳门,西方大咖的来到带来的不仅是灾难,还带来了新的科技,新的文化,新的宗教。
而这时期的东北亚,战略格局是以大明为中心地位的三国:①经历张居正改革,呈现万历中兴的大明;②由丰臣秀吉结束战国混乱,而实力空前强大的日本;③以及太平日久,武备松弛的李氏朝鲜。
日本,从1467年应仁之乱开始,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乱。
日本称这段时间为战国时代,日本那时候的一个国相当于明朝一个村镇,也就是几十个村长在打架。
最后由丰臣秀吉村长胜出,成为丰臣大县长,结束了战国混乱,实力也达到了大约有三十几万部队,这在日本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这一百多年的村长打架中,出现了不少新的乡、村长。
可是日本就那么大,怎么安置那些新的乡、村长?这时候丰臣大县长很膨胀,毕竟以前没有人达到他这个水平,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明朝。
因为在丰臣的印象里,明朝就像一块大肥肉,许多不入流的日本流氓也就是浪人,随便拉帮结伙到明朝就能抢到很多财富。
于是才有了: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听着很可笑的话。
这和三百年后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亚洲征服世界,很相似。
丰臣出发前给朝鲜国王写封信想要借道攻打大明。
朝鲜可是大明的朝贡国,也是大明最亲近的小弟。
朝鲜国王看了信想你疯了我可没疯,直接回绝了,还向大明皇帝报告了丰臣的想法。
丰臣知道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丰臣很恼火,于是开始调动部队。
在这些乡、村长中,大多数是亲近领导的,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不是亲近丰臣的,比如和丰臣大县长达成和解的德川小县长,就不是和领导穿一条裤子的。
在丰臣大县长眼里这次出征可是去喝酒、吃肉、分蛋糕的。
于是把亲近自己的乡、村长都编到出战部队。
而像德川小县长这样的,就留在家看着我们喝酒、吃肉、分蛋糕吧!最终共调动部队三十万,以自己直系的十五万部队先分九个军团为先锋部队,其他不是自家兄弟的都编到预备队,在家看我们吃肉吧。
壬辰倭乱背后的明朝日外交
![壬辰倭乱背后的明朝日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c5722ef3f8c75fbfc77db289.png)
进 攻 明 朝 的 野 心 ,而 作 为 明 朝 的 宗 主 国 ,却 并 未 将 此 事 上 报 给 明 朝 。而 朝 鲜 之 所 以 这 样 做 的 理 由 ,在 宣 祖 修正实录中有所记载院野上国福建一路,与日本只隔一 海 ,商贾通行。若 我 国 陈 奏 ,则倭无不知之理。即奏之 后 ,又 无 犯 顺 之 事 ,则 天 朝 必 笑 我 无 实 ,倭国必至深 怨 。”盂朝鲜认为明朝与日本一海之隔,且福建一带,明
内诸多武士却因战争失去了领地而十分不满,此 外 , 国内迅速膨胀的大封建主们亟须拓开海外市场来促 进 贸 易 活 动 ,这 些 因 素 都 成 为 了 丰 臣 秀 吉 开 展 自 己 野 心 的 催 化 剂 。而 在 海 外 的 朝 鲜 ,自 太 祖 李 成 桂 1 3 9 2 年 建 立 朝 鲜 王 朝 后 ,二 百 年 未 经 战 事 ,军 事 防 备 松 弛 ,且 朝廷内党政不断,人 心 涣 散 ,但整个国家还沉浸在所 谓的太平盛世的美梦之中,使得日本对之虎视眈眈。
从日本那里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后,朝鲜也履行承 诺 于 1590年派遣黄允吉为正使、金诚一为副使、许箴 为书状官出使日本。朝鲜使团历时艰辛到达日本后却 并 未 得 到 丰 臣 秀 吉 的 优 待 ,他 对 待 朝 鲜 使 者 的 态 度 也 很 是 傲 慢 。丰 臣 秀 吉 在 给 朝 鲜 的 国 书 中 表 明 了 欲 攻 打 明 朝 的 计 划 ,朝 鲜 得 知 后 十 分 惊 讶 ,因 对 明 朝 一 直 奉 行 事 大 主 义 ,朝鲜并未答应日本方面的请求,然而也 未 将 此 事 上 报 明 朝 。朝 鲜 接 到 丰 臣 秀 吉 的 国 书 后 ,并 未 十 分 重 视 ,与日本的邦交也迟迟不见进展,而急于 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丰臣秀吉也终于在1592年以朝鲜
141014档案揭秘:日本首次侵略大陆之“壬辰倭乱”(一)
![141014档案揭秘:日本首次侵略大陆之“壬辰倭乱”(一)](https://img.taocdn.com/s3/m/f04d7b7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76.png)
141014档案揭秘:日本首次侵略大陆之“壬辰倭乱”(一)正如一位美国战略家所说,日本这个民族“一切的想象力都来自于它对大陆的渴望”。
在历史上,这种渴望驱动着日本不断从大陆吸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最终使日本被纳入中华文明圈。
1592年,刚刚统一日本不久的丰臣秀吉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日本称为“文禄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乱”,中国则称为“朝鲜之役”。
这是日本第一次进行征服大陆的尝试,日本这个中华文明圈最外围的国家,突然试图打破东亚三国之间长期以来的平衡,将它所渴望的这片大陆据为己有,这一事件不但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也决定着亚洲历史的走向,可以说日本此后对亚洲大陆进行的历次战争都是沿着丰臣秀吉划定的路径进行的。
那么,日本第一次侵略大陆的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在16世纪末这一时间点?日本挑战庞然大物一般的明王朝的自信何在?丰臣秀吉为何会把第一个侵略目标定在朝鲜?火器在这场战争中起了多大作用?日本第一次侵略大陆的战争最终又是如何收场的呢?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日本首次侵略大陆之“壬辰倭乱”(一)。
为什么日本第一次侵略大陆的战争会发生在16世纪末这一时间点呢?这还要从日本人的世界观说起,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儒教世界,二是以天竺,也就是印度为中心的佛教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日本都处于边缘地位。
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带来的新地理知识被传入日本后,给日本人的世界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突然意识到日本并不天然是边缘国家,中国也不天然是中央之国,只要能够击败中国,日本也可以占有大陆,甚至还可以进而占有天竺的“极乐世界”,丰臣秀吉的征服大陆战略也恰恰反映出了这种“新世界观”的影响。
当然,丰臣秀吉想要征服大陆,还有更实际的原因,那就是获得土地。
战国时代的武士跟随领主作战,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封地。
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丰臣秀吉部下们的领地也在飞速增加,例如加藤清正,起初只有120石,到丰臣秀吉平定九州后,加藤清正获得了半个肥后国的领地,共计195000石。
以壬辰倭乱为背景的汉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
![以壬辰倭乱为背景的汉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29d15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9.png)
以壬辰倭乱为背景的汉文小说中的中国形象17世纪对于古典小说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文学是作者对所处的现实的反映,而这一时期发生的壬辰倭乱和萨尔浒战役称得上是这一时期最为重大的社会变动。
壬辰倭乱的发生导致了东亚各国势力的变化。
明朝派遣大规模的军队援助朝鲜,在难以接触到外国人的古代社会,明朝的援兵为当时的朝鲜提供了一个深入认识中国人的机会,战争结束后有些朝鲜人甚至跟随中国军队来到中国生活。
明朝援助朝鲜造成了中国辽东地区防御实力的削弱,而努尔哈赤所统领的建州卫女真却趁机壮大了自身势力。
1618年明朝为讨伐努尔哈赤而要求朝鲜派兵,对明朝要求持消极态度的光海君最终派出了一万三千名援军。
萨尔浒战役也使当时的朝鲜加深了对女真族以及努尔哈赤的了解。
这些都成为富含中国形象作品产出的原因之一本论文即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以壬辰倭乱和萨尔浒战役为背景而创作的汉文小说《壬辰录》、《崔陟传》、《周生传》、《韦敬天传》中出现的形象鲜明且具有较高研究意义的中国形象进行研究。
《周生传》、《崔陟传》中出现了中国浙江的钱塘和杭州等地理空间的形象。
《周生传》将地理空间背景设在钱塘,钱塘作为周生的故乡,对于周生来说不仅可以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同时也是可以施展自身才华并能够享受美好生活的地方。
可以说钱塘对于周生是象征着欢乐和希望的仙境。
《崔陟传》中从崔陟来到中国到最后回到朝鲜,其主要活动舞台是浙江杭州。
杭州可以说是崔陟一家幸福生活的第二故乡。
浙江地理空间形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权韠和赵纬韩他们不仅对中国知识非常熟悉,且同当时赴朝鲜作战的明朝援军有诸多交流,对当时的浙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不仅如此,将活动空间设在国外的浙江杭州,不仅能够引起读者们的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
一个国家的形象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这些形象均是围绕人物展开的,所以说人物形象是一个国家形象的核心。
在以壬辰倭乱为背景的汉文小说中刻画了众多中国人的形象。
“壬辰倭乱”梦游录小说研究
![“壬辰倭乱”梦游录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6f5df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f.png)
09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梦游录小说是朝鲜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朝鲜文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壬辰倭乱”是改变朝鲜命运的重要战争,这一时期的梦游录小说流露着对战败原因的反思,对爱国英灵的赞美,以及战后朝鲜政府的批判,折射出朝鲜士大夫基层的觉醒,具有独特的文学、历史和政治价值。
对“壬辰倭乱”梦游录小说的主题意蕴、题材类型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对梦游录小说的影响,让更多人关注“壬辰倭乱”梦游录小说。
[关 键 词] “壬辰倭乱”;梦游录小说;主题意蕴;艺术特征“壬辰倭乱”梦游录小说研究具 香梦游录小说贯穿了整个朝鲜时期,主要由当时朝鲜士大夫创作,假借梦境来虚构故事,折射出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
朝鲜时代知识分子通过梦游的方式进行创作,运用语言的修辞手法虚构梦境,将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借助虚幻的梦境表现出来,以梦明志是梦游录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壬辰倭乱”指的是1592—1598年的万历朝鲜之役,是日本与明朝、朝鲜之间爆发的战争,日本多次进攻朝鲜半岛,朝鲜人民经历了灭国,在明朝帮助下顺利复国,但是朝鲜人民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这一背景下,朝鲜士大夫创作了“壬辰倭乱”梦游录小说,记录了这段艰辛的抗争历史,阐述了朝鲜人民英勇抗争精神和侵略者的残暴,以及朝鲜人民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展现了知识阶层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觉醒。
一、梦游录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16—17世纪是朝鲜梦游录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朝鲜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国内矛盾突出,激起了士大夫阶层的觉醒。
1592年,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朝鲜王朝在明王朝的帮助下击退日本侵略,这场战争不仅促进了朝鲜民族意识的觉醒,还暴露出当时朝鲜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软弱无能。
当时的朝鲜士大夫阶层看到了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危害,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开始向当时强大的明朝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士大夫开始阅读明朝汉文小说,再结合朝鲜王朝国情,开始借助“叙梦”进行创作,在梦境中阐述自己对于政治、文化和侵略等的看法,以及国内党争问题,剖析朝鲜王朝战败的原因。
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研究
![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16a956783e0912a2162a74.png)
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研究发生在四百多年前的壬辰倭乱,涉及三国,历时七年。
入侵国日本穷兵黩武,最后铩羽而归;受侵国朝鲜经受住了一场几近亡国的灭顶之灾;援助国中国因为身陷战争的漩涡元气大伤。
壬辰倭乱深深地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越来越多的学者们也将关注的眼光放在这段尘封的历史上。
然而以文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这场战争影响的学术成果却为数不多,本文从朝鲜文人的汉诗作品入手,试图探讨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朝鲜在当时以汉字书写的汉诗面对这场战争记叙下了什么样的战争体验,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对于壬辰倭乱时期的汉诗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思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研究现状主要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和研究形式等为线索,对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壬辰倭乱时期汉诗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
至于结论部分,则主要是本论文针对有关壬辰倭乱时期汉诗研究的综述,其中也包括本论文的未尽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系列化的设想等等。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壬辰倭乱时期战争体验汉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概况进行梳理和概括。
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先从政治角度梳理壬辰倭乱的战争概况,从中朝日三国的局势变化阐明壬辰倭乱对东亚政治秩序的影响。
二是从文学角度简述这一时期除汉诗以外,其它相关文学形式的对壬辰倭乱的叙述。
第二,从宏观上对壬辰倭乱时期人们对于这场战争的共性体验进行讨论,按内容的侧重将诗歌主要分为四个维度。
首先是对战争直观体验的悲痛情绪,其次是对统治阶级防范不周,应对不力的批判情绪,再次是对敌对方表现出的不屈态度和反抗意识,最后是对援助方并肩作战,再造朝鲜的感恩意识。
这四个维度都是从封建士大夫的视角出发,所瞄准的对象不同,也产生出对壬辰倭乱不同的态度和意识,由此形成了不同作者对这场战争的共性化体验。
第三,选取的身份和遭遇不同的六位诗人展现个体对壬辰倭乱的独特战争体验。
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研究
![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2fb5b380eb6294dd886c9b.png)
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研究
本文对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的代表作品『看羊录』,『锦溪日记』及『月峰海上录』的编撰背景和内容特点进行了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的一般特征和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的一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壬辰倭乱当时姜沆,鲁认,郑希得三位作者同为湖南出身的士大夫,通过疏、檄文等,表达了忠君爱国的共同主题。
第二,『看羊录』,『锦溪日记』及『月峰海上录』均对壬辰倭乱当时的战争惨状及俘虏生活进行了真实记录,在叙事方面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第三,三部文学作品中收录了大量的汉诗作品,三位作者通过诗歌这一主要的抒情方式,表达了去国离乡的悲哀之情,表现了深陷倭窟却宁死不屈的傲然风骨。
第四,三位作者在作品中一方面引经据典,彰显了卓越的文采,另一方面用朴实简练而感性的文字记录的自己的俘虏生活,两者的巧妙融合成为俘虏体验文学的语言特点。
壬辰倭乱时期俘虏体验文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作为对壬辰倭乱战争实况和俘虏生活的真实记录,俘虏体验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次,在『看羊录』及『月峰海上录』三部文学作品中记录了衣着,礼仪,手工等大量的日本风俗,并且在鲁认『锦溪日记』中首次描写了闽中的文化风俗,因此俘虏体验文学为当时的朝廷及文人了解海外文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具有不容小觑的文化价值。
最后,壬辰倭乱俘虏文学作为实记文学的典型代表,第一次正式登上韩国文学的舞台,在韩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外,鲁认作为第一位与中国闽中文人进行文学交流的朝鲜学者,『锦溪日记』中关于两国学者对经学的解读和诗文的交流的记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从“壬辰倭乱”看明代山东的战略地位-文档资料
![从“壬辰倭乱”看明代山东的战略地位-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9bae8e5b9f3f90f76c61bef.png)
从“壬辰倭乱”看明代山东的战略地位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统治者(时任“关白”)丰臣秀吉发兵十数万进攻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
因“字小存祀”之义及“门庭切近之忧”,明政府决定派兵援朝抗倭。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与朝鲜隔海相望,水路可直达朝鲜,陆路亦可经辽东到达。
战争爆发后,山东作为战略前沿与后勤保障基地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因地近日本一直有着完备的防倭建制,“壬辰倭乱”爆发前,山东的防倭力量得到充实,战争爆发后,又被进一步强化,同时还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与联系,这些使得山东成为抗倭的加固堡垒、支援前线的稳固后方。
完备的防倭建制。
明朝建立初期便面临海上倭患的问题,山东的倭患在洪武年间最为严重,“倭无三四岁不犯登莱者”。
①倭寇劫掠给山东沿海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倭兵数寇海滨,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
②为抵御倭寇侵扰,明政府加强了山东沿海的防御。
将一些沿海城镇改建成军事卫所:洪武十年(1378),宁海升为卫,三十一年(1398)增设成山卫、威海卫等卫和宁津等千户所,这些卫所环绕山东海疆,形成森严的海上壁垒。
在这些卫所的基础上,明政府在山东沿海的北、中、南三个方向依次设置了登州营、即墨营、文登营三大营,三大营互为犄角之势,成品字形部署于山东半岛之上,向北拱卫京津,向南支援江浙。
三大营成为山东沿海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大大充实了山东海防,倭患渐轻。
洪武七年,“倭寇胶海,靖海侯吴祯率沿海各卫兵,捕至琉球大洋,获倭寇人船,俘送京师”③永乐四年十月,“平江伯陈瑄督海运至辽东,舟还,遇倭于沙门,追击至朝鲜境上,焚其舟,杀溺死者甚众”。
④永乐十四年,“都督同知蔡福等率兵万人,于山东沿海巡捕倭寇”。
⑤因“山东外环沧海,近接倭夷,遇汛乘风内犯蓧忽,以故国初置卫所,设官军,而于青莱登滨海一带尤加严密,盖专为地方桑土计也。
”⑥从洪武后期到仁宣时期,山东沿海形成了严密的防线,小股倭寇不敢进犯,同时,山东军民主动出击,歼倭于海上,大大支援了东南沿海的军民抗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
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 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 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 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 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 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东征大军在 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 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 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正午时分,1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
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一门失 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纷纷弃城而逃, 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心知大势已去,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 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 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 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 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 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 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 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 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 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 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 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是大同江, 时值隆冬,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 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 群。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
全歼日军2000余名,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主峰,城内日军 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 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 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 营和虎蹲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激战中,李如松 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 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左图:李如松
龙啸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
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当夜,日军以 800人夜袭明军大营,遭到明军火箭手的强大火力狙击,几 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几十人侥幸逃生。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把守 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 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 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 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争相攀登,平壤各 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 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 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 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
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
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 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 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十万 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 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 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 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 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 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 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 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 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 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夜 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 烧得干干净净。
血战碧蹄馆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
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 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 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 第九军团赶到战场,将 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 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 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 遇战——碧蹄馆大战打 响了。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向明朝要求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
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 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日本人的狂妄和野心 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李如松为东征 提督,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 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 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就在这时,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
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 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数日军坠入江中,加 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 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 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 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 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 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 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 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壬辰倭乱
大明朝的抗倭援朝简史
历史背景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
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 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 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 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 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 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 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 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 (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 绿江南岸。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 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令整 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 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 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 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 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 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 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 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 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推荐书目:《明朝那些事儿》
日本主将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
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 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 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被包围的是由明军 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 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 机火炮战车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 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 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 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 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 终屹立不倒。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率 2000骑兵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 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 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 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