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

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哈姆雷特梁实秋译本《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中,比较受推崇的有卞之琳译本、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

那么梁实秋作家的大家了解?《哈姆雷特》梁实秋的散文体翻译用散文体译莎剧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实秋先生。

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人生完成煌煌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盛事,海内外能独自把莎剧全部译成汉语的,迄今只有梁实秋先生一人。

并且他对待翻译的态度与他的人生观一样,传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

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作与原作保持一致。

梁实秋的译文: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究竟要忍受这强暴的命运的矢石,还是要拔剑和这滔天恨事拼命相斗,才是英雄气概呢?死,——长眠,——如此而已;梁实秋采用了散文体,把原文中的“无韵体”一律译成散文,而“原文中押韵之处则悉数译为韵语。

”用散文体翻译莎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白话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于译为散文的原因,他在30年代出版的莎剧译本的《例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这样谈到,“莎翁的原文大部分是‘无韵诗’,凡原文为‘无韵诗’,则亦译为散文。

因为‘无韵诗’中文根本无此体裁,莎翁之运用‘无韵诗’体亦甚自由,实已接近散文,不过节奏稍微齐整;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上演员并不咿呀吟诵,亦读若散文一般。

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不过,所谓无韵诗并不是等于把散文拿来分开排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他的译文不是单纯的直译,逐字直译会成为令人无法卒读的文字,也不是完全意译,因为意译能产生流畅的.文字,但与原文的语气和节奏相差太远了。

梁实秋的散文译本通俗易懂,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索然无味。

“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一个踌躇满志又迷茫敏感的王子形象跃然纸上。

三.卞之琳的诗体翻译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有孙大雨,方平,林同济等人,但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卞之琳先生。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

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严晓江(泰遘欠学绔瘩诤学斑≥接要:黎实秋的译莎活动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

他以袄妻受责酶态度译莎。

蘩褫译莎羲鼹准备工终。

盅张懿零鸯研究相结合.注重译文内容的信实可靠;他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力求恰切适度,体现了翻译的“中庸”宅道:他强调荧善相谐的审美理念。

注重文学与遁德的关系,弼酵也努力遗褰美藓影或。

关键词:粱实秋;译擎思想;《莎士比亚全集>粱实歉先生在文学翻译方蘑建树不蔑。

健凝译7十凡部裰方文学名瓣以及不少诗歌、散文、评论、短篇小说等,其巾最受瞩目的翻译贡献是汉译《莎士比亚全集》,该译文具有“学院派”风格.是典型的“学者型”黼译。

叶永烈曾这样评价粱实歌译本:“这邦基薯黪独立译赛,舞绝终灸繁一流懿文学翻译家一锤定音,同时也显示了他的超人的毅宠。

埋头苦平的精神。

他姆海峡此岸的傅雷旗鼓相当。

称为两岸译界两臌子。

”Pt每t oT)粱实秋的译莎活动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这主要是攒恁黯巍译态度、魏译策硌渡及戮译窜美等麓蘧豹看法,淡及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一、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译者终为愿文接受畿兼译文生产者。

必须农“诚”的基碳士兼颞两种文化传统、辩种价值混、蕊释事美称准,获覆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魑翻译的基零态度。

梁寅秋说:“从搴翻译的人若不自己先彻底明白他所翻译的东烈就冒昧的翻译起来.郅燕不受责酶符为。

迢虱弓l缀撂葵的媲努。

斑该不襻矮的去查考.查出来应加注释。

使读者也能锈国。

”12106ro灏此.他十分璧视译莎前的准备工作,盘张翻译与研究相结合。

粱实秋曾先聪撰写了多篇论文对莎士比亚进行丁系列研究,铡鬃《莎±魄驻与经》、《莎±滋亚警隧芪锘误》、《莎翁夫入》、<莎士比亚的墓志》、《略谈莎士比豫作品里的鬼》、《莎士比驻的演出》等镣。

可以说,这些研究魑梁实秋成功翻译莎作的璧要翦提。

霹时,粱实歉对莎士珏二溅时代的英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鬣逶骁穗痘的历史施瑷、柱会文{l:、飙海习俗等方渐的知识。

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故居
文艺思想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 本文艺批评专著 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 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 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 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似,但对如 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 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 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 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 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 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 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 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 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 (散文 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 (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 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 (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 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 商务 《职工马南传》 (长篇小说)英国哀里 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 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哈姆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倾城之恋
懂古文,懂英文, 擅长书法,学过国画, 油画,会写诗填词、 实属才女。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 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 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 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 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 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 的新星。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地探讨和推广翻译现象的做法,他的翻译理论又称作“忠实理论”,被建立于“外语内译法”背景之下。

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翻译原文,主张翻译应以原文为基础,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以便把原文的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以“外语内译法”为基础,将外语翻译技巧和技术在汉语实践中条理性地阐述,解决了出自不同语言文化圈的文本之间的互译问题,也明确了翻译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梁实秋从实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以语用学见解为主的翻译学,将“文化语用学”与“外语内译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拓展了传统外语内译法,更引入了新的概念、新的层次等,可谓历史上一大突破。

他的翻译理论,从文学性翻译、法律性翻译到技术性翻译,都认为翻译旨在尽可能恰当、全面、真实地表现原文的真实意义,应以外文为基础,坚持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史上发展。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不仅使中国从外文内译法理论的视角看待翻译工作,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中西文化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交锋,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全新的学术概念重新定义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发掘文本内容、文本意义、翻译标准、翻译技巧和文化的视角。

它的学说,使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加深刻的重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朱生豪与梁实秋翻译对比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 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上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 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的散文以理节情,化俗为雅,趣味醇正,蕴 涵淡远,熔性情、经验、学识于一炉,集雅人、达士、学者 散文为一体,卓然独立,出版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 散文》等 20 余种,成为闲适派散文大家.
梁实秋译文: 哈 :听我说,先生;你对我这样是什 么道理? 我一 向是爱你的 —但这也不 必提了; 不管赫鸠里 斯— 自己怎样干 ,猫总要叫,狗总有得意的一天。
朱生豪译文: 哈姆莱特 :听我说,老兄;你为什么 这样对待我? 我一向是爱你的。 可是 这些都不用说了,有本领的, 随他干什 么事吧;猫总是要叫,狗总是要闹的。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浙江省嘉兴人。在朱生 豪现存的文学作品中,除了莎士比亚剧本的译著外,主要可以归纳为诗词 、书信和“小言”三大部分。
朱生豪的文学之旅:
在之江大学求学期间,朱生豪有幸得到一代词宗夏承焘的精心指点,写下 了不少优秀的诗作,被誉为“之江才子”!
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词典》 的编纂工作。同时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和小品集。
请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台词
原文 NURSE: Where's Romeo?
Friar: There on the ground ,with her own tears made drunk.
梁译: 乳媪:罗密欧在哪里呢? 劳伦斯:在那边地上躺着呢,被她自己的眼泪给醉翻了。
朱译: 乳媪:罗密欧呢? 劳伦斯:在那边地上哭得死去活来的就是LY: “You shall have An

梁实秋先生对翻译的贡献

梁实秋先生对翻译的贡献

展学校体育;二是强化体育方面的道德教 还资助东北大学篮球队及足球队远征日本, 体育事业,不但能够改变国人在国际上柔弱
育,重视体育文化的交流,并规范发展竞技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与此同时,张学良还 的形象,而且还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气
体育;三是主张体育终身发展的思想,并提 出资 3000 银元,以资助中国东北的两名选 质,以实现国家及民族的复兴。可见,张学良
文学史》及《莎士比亚全集》等。梁实秋先生 第一个翻译作品。1923 年 8 月,梁实秋圆满 品。如:他翻译了 P.E.More 的 《资产与法
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贡献,其翻译 完成了清华的学业,开始了留美生涯。在赴
莎士比亚作品时表现出和谐圆融的审美情 美的路上,他还翻译了 C.Rossetti 的《约翰,
运动会,而且还亲自致开幕词。同年 10 月, 体素质,并为其知识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 张学良还邀请了法国选手来沈阳参加示范 础。因此,体育代表着一个国家及民族的精 运动会,并亲自主办了一次旅奉外国人的网 神。张学良还认为,体育不但是教育的一个 球比赛。1929 年 10 月份,张学良还特别邀 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与民族的危亡有着密 请了日德两国的一流选手来华参加中日德 切的联系,因为只有健身才能强国及抵御外 三国田径对抗赛,中国运动员刘长春第一次 敌的入侵。因此,张学良在学校推行较为严 摘取了东亚田径之王的桂冠。同时,张学良 格的军事训练制度,并认为通过提倡与发展
操,并融合了西方古典的美学思想。另外,梁 我对不起你》,这还都属于试笔性质。第二年
实秋的翻译实践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对话 夏天,梁实秋从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毕业,
精神,尤其是其对翻译作品中文化内涵的传 顺利进入哈佛大学研究所,并选修了欧文·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一、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2)翻译之路(3)伟大成就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三、翻译书目(1)主要翻译作品(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四、大师的逸事(1)逸事之一(2)逸事之二(3)逸事之三翻译名家之梁实秋(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人物介绍>1、生平简介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

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

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

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

《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

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本篇文章怀念了作者在十八九岁时遇到的一位虽其貌不扬、性格暴躁却十分敬业的国文教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一起来看看!【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论文]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论文]

后殖民主义译论视角下梁实秋译莎翻译策略探讨摘要:梁实秋先生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外在因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其理性选择的结果,内在因素是对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追求使其注重对文学思想的阐释。

笔者将从从后殖民译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这对于正确理解译本生成的历史条件,对中国翻译家的研究或曰翻译主体的研究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译论原因异化/归化翻译策略1.引言梁实秋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和翻译家,他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尤其是近年来,他的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活动及其丰硕成果,已成为海内外学界、译界研究与评论的热点。

有对其翻译思想的研究,如严晓江的《梁实秋的译学思想简论—为例》(严晓江,2009),也有对其译本的研究,如《梁实秋译本研究》(李明清,2010)。

作为我国以持续39年之力第一个独自完成莎士比亚全集汉译工作的翻译大师,梁实秋先生的翻译思想、翻译成果、翻译风格及在我国学界、译界的影响,已被诸多学者和学术刊物所广泛认同。

遗憾的是,对梁实秋在翻译活动中具体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探讨,则鲜有专门文章论及。

因此探讨梁实秋在《莎士比亚全集》译作中的翻译策略及其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原因,对于翻译研究,尤其是对翻译实践不无裨益。

2. 梁实秋在译莎中的翻译策略梁实秋在译莎时主要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劳伦斯.韦努帝在《译者的隐形》(1995)(the translation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

按韦努帝(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

美学取向
梁实秋追求的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美学 风格, 崇尚“文贵在简约”, 认为美文的效果并非通 过词藻美来实现, 而是力求言辞巧妙恰切, 使作品“ 行远”。情感表达上遵循: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 礼”的美学原则, 不主张人的自然情感的直露的发泄 , 这种方式使得他的译文在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 典雅的艺术特征。
翻译目的
梁实秋主张将西方一流的作品翻译过来,传播 异域文化、展示多元文化特征。引起学者的研究兴 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西塞罗文录》的翻 译。将西方的古典主义的代表作传入中国。
翻译态度
梁实秋认为:要了解原著的一字一句, 不能不在 落笔之前多多少少做一点探讨的功夫。有时候遇到 版本问题, 发现异文异义,需要细心校勘, 当机立断。 (梁实秋, 2004: 119) 梁实秋翻译莎剧, 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并利用其得 天独厚的资源, 重视研究考证, 加以注疏阐释, 从版本 选择、考证工作、注释工作到序言跋语的撰写等, 都 表现出严谨的学术作风。
content
1.人物简介
2.翻译思想 3.译作分析 4.历史地位及名家评价 5.参考文献
1.梁实秋生平简介

1903年出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 《莎士比亚全集》等。

浪漫主义
1915—1923【清华求学】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二景
梁实秋先生曾说:“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存其 真。”他在翻译时不回避,不掩饰,更不删除还雅以 雅,还粗俗以粗俗,坚持“保持莎氏原貌”,以反映当 时英国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他认为人性中生理层面 的表现不应避讳,所以他将涉及性爱的双关语及猥亵 语全数保留,照实翻译,表现了他忠实求真的一面。 梁:他使你作为通往我的床上的 大路;但是我一直到死是个处 女寡妇。 朱:他要借着你(软梯) 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 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 怨女而死去。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

梁实秋翻译思想及影响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家,其翻译标准体现了深厚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功底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在翻译选材上,他注重理性与人性的反映,如《莎士比亚全集》便体现了其对人心与人性的深刻洞察。翻译目的方面,梁实秋致力于将西方一流作品引入中国,以此传播异域文化并展示多元文化的魅力。在翻译态度上,他极其严谨,强调对原著的深入理解与探讨,对版本异文异义的细心校勘,体现了其作为学者的严谨作风。翻译原则上,他追求“忠实”,不仅忠实于原文内容,更忠实于原文形式,力求在翻译中保留原作的精神风貌。此外,梁实秋的美学取向独特,他崇尚简约、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这使得其译文作品在保持原作神韵的同时,更增添了一份东方美学的韵味。

梁实秋,梁启超简介

梁实秋,梁启超简介

梁实秋(1903.1.6-1987.11.3)号均默,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

因此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人性论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为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

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1、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2、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

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因此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生平概况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当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校长。

杨振声邀请梁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

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梁实秋故居位于鱼山路33号。

20世纪30年代初,梁实秋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小编带来的梁实秋的简介。

梁实秋的简介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

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

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己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己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

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个人生活梁实秋夫妇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11日与梁实秋结婚。

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长子梁文骐;四女梁文蔷。

1974年4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

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

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梁实秋对翻译的贡献_赵军峰

梁实秋对翻译的贡献_赵军峰

青岛 四年 ,对梁实 秋先生 的译莎 工程来 说是相 当关键的四年。在这四年期间 ,即 1930年至 1934年 之间 ,梁先生 和夫人程 季淑及 子女一 起住在 青岛鱼 山路 7号 ,除每周 教 12小时课 之外 ,就抓着 功夫译 书。 根据 梁先生 的回忆 ,莎士 比亚的 翻译要 追溯到 1930年胡适 之先 生就任 中华 教育 文化基 金董 事会 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当时胡先生拟请梁实秋、 徐志摩、叶公超、闻一多以及陈 通伯 (即陈 西氵莹 )五人 组织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 ,闻一多为主任。并主张由 闻一 多与徐志摩 试译韵 文体 ,梁实秋 和陈通 伯试译 散文体。事实上梁先生后来的译本确以散文为主。原 计划五年完成 ,但由于种种原因 ,例如 徐志摩不幸于 1932年 11月堕机 身亡 ,叶闻二人又 长期不在 青岛 , 结果 只剩下梁 先生一个人 “孤 独地开 始这漫 长艰巨 的工作”。
荆州师专学报
1995年第 3期 (社会科学版 )
梁实秋对翻译的贡献
赵军峰 胡爱舫
在中国大陆 ,梁实 秋这个 名字通 常使人 回想起 本世 纪 30年代那 场关于 文学和革 命的论 战。 近年 来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日益改善 ,梁 实秋先生的作 品被 陆续介绍到 大陆 ,人们对 他的看 法由成 见渐渐 转为兴趣进而发展到钦佩。的确 ,在梁先生一生的文 学 生涯 中 ,他用 生命 和爱 心垒 起的 是三 座 “前 无古 人”的文 化丰碑 其一 ,翻译方 面 ,译成 400多万 字的 莎士比亚 全部剧 作以及 三卷诗 歌 ;著 成 100万 字的三大卷《英国文学史》 ,选译 120万字的《英国文 学选》 ;译出 124册 《世界名 人传》 ,译出 中短篇 小说 10多部 以及 许多穿 插于 散文中 的诗 歌和 段落。 其 二 ,辞书方 面 ,编 成 30多种英 汉字典 和数十 种英语 教材。 其三 ,散文方面 ,著有《雅舍小品》 (四集 )、《雅 舍谈吃》、《雅舍杂文》、《秋室杂文》、《西雅图杂 记》等 等。本文拟就梁先生的翻译 生涯作一回顾 ,并以此来 探究梁先生对于翻译的贡献。

从《雅舍小品》欧化现象看梁实秋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影响论文

从《雅舍小品》欧化现象看梁实秋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影响论文

从《雅舍小品》的欧化现象看梁实秋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的影响摘要:梁实秋的译作和创作分别以《莎士比亚全集》和《雅舍小品》系列散文为代表。

本文通过分析《雅舍小品》和梁译《哈姆雷特》中对应的欧化现象,挖掘梁实秋译文语言欧化创作语言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带来的间接语言接触以及梁实秋“信”的翻译观使其散文欧化成为可能;选择机制和语言演变的矛盾不平衡决定欧化的选择性;语言演变的限度以及梁氏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制约着欧化,决定了其有限性。

关键词:梁实秋翻译散文欧化语言演变1、翻译的影响与欧化文近代翻译盛于五四时期,当时的学者极力主张用直译的西洋句法改进汉语。

瞿秋白指出,翻译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新的现代汉语”,他还认为,中国汉语概念穷乏,语法简单,以致交流脱离不了“姿势语”。

主张“改造”汉语的学者们认识到了汉语存在的问题以及翻译的作用,但他们的观点未免过于偏激。

今天学者的态度与前人之“改造观”则有了一些距离,比如,王克非教授认为“没有翻译,外语本身也会对汉语产生影响,但有了翻译,其影响更大,更直接,受影响面更广(不懂外语的人跟着受影响)”。

单就现代汉语的形成来说,翻译的作用不可磨灭,这一点从白话文的源头可以得知。

“现代白话文的源头分为以下几个:一、传统白话,二、翻译,三、口语(包括方言),四、文言。

而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白话区别于传统白话的根本就是翻译的介入”而翻译对白话文发展的一大影响,就是欧化文法的引进。

欧化文法是五四时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朱一凡(2011:43)对欧化文做了如下定义:“受西洋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在汉语中出现过的、以及存留下来的新语法现象,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传教士翻译和书写的文本当中,后又出现在晚清民初浅近文言和白话的翻译作品中,而欧化语法最集中地体现在现代白话文中,是现代白话区别于传统白话的根本。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欧化文最初的来源是翻译,欧化语法已然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论梁实秋的文学观对其翻译观的影响

论梁实秋的文学观对其翻译观的影响
21 0 1年 1 2月
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a nvrt Sc l c n e ora o Y nnU ie i s y(oi i c) aSe
D c,01 e 2 1 Vo 3 No 6 L3 .
第3 3卷第 6期
论 梁 实 秋 的 文学 观对 其翻 译 观 的影 响
选择呈现 出较 浓的文化精 英意识 ; 中庸平和” “ 的文学审美论使他 的翻译策略 以异化 为主、 归化为辅 , 彰显 “ 的基础 上体 在 异” 现“ 适度” 则; 判 断与透视” 原 “ 的文 学批评论使他的翻译批评 注重对作 品伦理功 能与 艺术功能 的协调 。 关键词 : 梁实秋 ; 文学观 ; 翻译观 中图分类号 : 6 1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97 ( 0 1 0 10 9 5 2 1 )6—09 0 0 8— 3
质量的低劣。译者应增强 职业使命感 以及道德责 任 作品运到 中国, 视为至宝, 争先模拟。 梁 实秋竭力 感, 树立诚信 、 敬业 、 奉献的理念。另外 , 梁实秋强调 主张译介反映永 久“ 人性” 的经典文学作 品, 这是积 译者应该 充分尊重原作者 , 存真” 以“ 的态度 翻译。 淀于他身上的文化精英意识 的体 现。《 莎士 比亚全
的翻译观是指他对翻译态度、 翻译选择、 翻译策略以及 才有意义; 批评者要严重的批评 , 然后批评才能中肯; 翻译批评等问题 的认识以及在翻译实践 中所体现出的 欣赏者要严 重的欣赏 , 然后欣 赏才算切实。 …这里 ”
翻译理念。他 以“ 人性” 内核、 理性” 为 以“ 为标准, 所谓的“ 在 严重性” 就是指 严肃的文学态度 。“ 理性 的
严 晓 江
( 南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江苏 南通 2 6 1) 2 0 9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小试身手
猜一猜“他”(“她”)是谁?
用50至100字刻画同学外貌或是写 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 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 来。
6、最后一节表现了我对徐先生怎 样的感情?
怀念、敬慕
7、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的艺术特 色。
? 欲扬先抑 ? 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 ? 语言幽默
三、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
问题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 姆外貌的特征。(2' )
问题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 出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
问题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 艾姆外貌的特征。(2' )
答: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 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 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2分)
(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 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 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问题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 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 )
答: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 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 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 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4分)
(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 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 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 “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 (组合) 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 可。)
3、3—5节,主要写了徐先生什 么样的性格特点?有何具体表 现?
凶狠
4、文章第7节(但是从这一次起……) 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上文表现的是一个古 怪、凶狠的老师形象,下文则是 写徐老师令我受益的内容。
“受益最多”既照应开头,又统 领全文。
5、8—11节写了徐先生哪些教学特色? 自己选辑教材, 注重朗读教学, 作文批改方法独到, 教授许多作文技巧。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

梁实秋的翻译风格解析导语:翻译观与文艺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和而不同”,因此翻译家与家担任的角色也不相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的翻译风格解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引言正如描写翻译学派所演绎的:既然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现象)是译者选择的结果,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规范,那么该规律即塑造对等关系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翻译家梁实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图里(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3方面对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以期揭开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庐山真面目”。

二、Toury翻译规范的概述描写翻译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霍姆斯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为奠基之作,致力于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及功能时,以译语系统为依归,把翻译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译。

为寻绎不同时期各种文化中牵制译者实际抉择的普遍规律,营构一套涵盖历史、文化“事实”的制约因素体系,使之深契于译学文化范式,图里在《翻译规则的本质与功用》(1978)一文中引入norm(“规范”)概念,他认为:“如果不考虑那些构成语言之间结构差异的规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非义务性的选择上,我们就能寻求外部的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来解释译者于文中反复展示的种种抉择。

这些制约因素即规范。

” (Hermans,2004:75)该观念占据了图里译学理论的中心,并不断得到后继学者的阐释和发展,成为弥久长新的理论生长点。

为描述规范在不同层次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制约力,图里将其三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在起作用。

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在翻译开始前便发挥功效,涉及某一文化在特定时间内一些足以影响翻译选材的政策和允诺的翻译路径。

现代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梁实秋介绍

现代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梁实秋介绍
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出色的散文家、卓有成
就的文学翻译家和英国文学史专家。
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后以字行。他祖籍河北大兴县,
后全家迁至浙江,因其母是杭州人,遂落籍浙江钱塘。1903年1
月6日出生于北京,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他1915年从京师三小毕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成了一个“新月圈”。这一时期他连续发表了《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等10余篇文
章,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左翼文坛的
主要论敌,遭到鲁迅和其他左翼革命作家的严厉批评,揭露了梁
实秋鼓吹超阶级论的虚伪性。
1930年秋,他离开上海去青岛大学
在重庆担任教育部特约编辑兼教科书编委会常委、中小学教科书
组主任,主编国文、历史、地理、公民4种用书。这年12月起至
第二年4月,他接编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离开
《中央日报》后,他继续在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任职。1940年教
科书编委会与国立编译馆合并,他改任社会组主任及翻译委员会
主任。1943年起又兼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讲授西洋戏剧
有《雅舍杂文》、《秋实杂文》、《梁实秋札记》等。终其一
生,写下了2千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他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多方
面的,诚如老舍后文章惠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热爱中国的心至
死不渝。他年逾7旬后曾偕夫人到美国定居,但不愿加入美国
籍,别人不理解,他正声答道:“入美国籍必须宣誓,忠于美利
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他的整个人生出现了一个转折,从此在
艺术上抛弃了唯美主义,在精神上告别了浪漫主义,在文学上改

翻译家梁实秋

翻译家梁实秋

翻译家梁实秋翻译家梁实秋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

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

然而,在中国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

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译。

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

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译家。

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

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译大师。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k
Thank you!
思想:
主要文学活动:
五四运动 向往 民主与自由和浪漫 主义。

初试翻译→小说《药 商的妻》 ●开始诗歌创作
● ●
初试文学批评
转折点: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 1923—1929【赴美留学,回国任教】
思想:
主要文学活动:

白璧德的新 人文主义 提 倡文学的人文 主义,新古典 主义。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二景
梁实秋先生曾说:“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存其 真。”他在翻译时不回避,不掩饰,更不删除还雅以 雅,还粗俗以粗俗,坚持“保持莎氏原貌”,以反映当 时英国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他认为人性中生理层面 的表现不应避讳,所以他将涉及性爱的双关语及猥亵 语全数保留,照实翻译,表现了他忠实求真的一面。 梁:他使你作为通往我的床上的 大路;但是我一直到死是个处 女寡妇。 朱:他要借着你(软梯) 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 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 怨女而死去。
译作片段赏析
The setting sun, and music at the close; As the last taste of sweets, is sweetest last; Writ in remembrance more than things long past.
梁实秋追求的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译文 风格, 崇尚“ 文贵在简约”, 认为文章的效果并非通过 词藻美来实现, 而是力求言辞巧妙恰切;不主张人的 自然情感的直露的发泄, 这种方式使得他的译文在 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典雅的艺术特征。
《翻译的信念》——梁实秋
1,2,5,6,7,8,10 1.一个负责任的翻译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 对于原作尽力研究,以求透彻之了解。 重视译者的研究 (2) 对于文学之运用努力练习,以期达纯熟之境地。 (3) 对于翻译之进行慎重细心,以求无负于作者与读者。 2.译第一流的作品,经过时间淘汰的作品,在文学史有地位的作品。 3.从原文翻译,不从其他文字转译。 3,不提倡转译 4.译原作的全文,不随意删略。 5.不使用生硬的语法,亦不任意意译。 2,6合理选择 6.注意版本问题,遇版本有异文时,应做校勘工夫。 翻译作品和版本 7.在文字上有困难处,如典故之类,应加注释。 8.凡有疑难不解之处,应胪列待考。 9.引用各家注解时,应注明出处。 4,7,8,9,10 10.译文前应加序文,详述作者生平及有关资料。 翻译态度严肃 注重学问道德
翻译目的
梁实秋主张将西方一流的作品翻译过来,传播 异域文化、展示多元文化特征。引起学者的研究兴 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西塞罗文录》的翻 译。将西方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典主义的代表作传入中国。
翻译态度
梁实秋认为:要了解原著的一字一句, 不能不在 落笔之前多多少少做一点探讨的功夫。有时候遇到 版本问题, 发现异文异义,需要细心校勘, 当机立断。 (梁实秋, 2004: 119) 梁实秋翻译莎剧, 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并利用其得 天独厚的资源, 重视研究考证, 加以注疏阐释, 从版本 选择、考证工作、注释工作到序言跋语的撰写等, 都 表现出严谨的学术作风。
夕阳, 和一曲乐章的尾声, 像筵席最后的甜食, 意味最 悠远 , 比任何往事更能铭刻在心里边。
“述中之作”:以莎原文为依据,同时考虑到作者意图,作品 4.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文化意义 意图和读者意图的有机结合。
浓厚的人性气息与和谐的理性因素,“人性关怀”的 1.梁实秋“述中之作”的译莎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 戏剧主张,辩证地看待人自身,关注人的命运与前途 的诗学理论。
2.梁实秋译莎构建了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 “述而不作”:对文献典籍只做整理印证。 力”的标志之一。 3.梁实秋译莎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文学创作思路。 “吟风弄月”文学 “革命文学” 4. 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高尚性。 1 )西方节日: “四月斋”,“五朔节”等 “古典主义”文学思想,宣扬“人性” 2)古希腊罗马神话:战神“马尔斯”,夜之女神 “戴安娜” 3)西方语法:前置定语,条件状语的语序运用
国传统文化有一份偏爱,西方的理性自制精神,孔 子的中庸与克己复礼,加上佛教的内反省的妙谛, 铸成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人生观和文学观。
●白璧德“人性论”,善恶二元的“人性论”:人
性包括欲念与理智、善与恶、变态与常态的二元对 立,两方面的冲突与生俱来。
梁实秋 的文艺 思想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文学的基本内容是基本的普 遍的人性,文学要求纪律,亦即理性的节制。
《浪漫的与古典的》
《白壁德与人文主义》
1930-1935【青岛任教】

开始筹划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
1949-1968【台北】 专心研究、翻译与创作。1967译完《莎士比 亚全集》,包括莎士比亚的喜剧、历史剧、悲 剧、长诗、十四行诗等全部作品,1968年开始 出版。

2.翻译思想
翻译选材 翻译目的
翻译态度
美学取向
梁实秋追求的是一种雍容尔雅、温和内敛的美学 风格, 崇尚“文贵在简约”, 认为美文的效果并非通 过词藻美来实现, 而是力求言辞巧妙恰切, 使作品“ 行远”。情感表达上遵循: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 礼”的美学原则, 不主张人的自然情感的直露的发泄 , 这种方式使得他的译文在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 典雅的艺术特征。
3.译文作品赏析
Hang on her temples like a gold fleece; Which makes her seat of Belmont colchos's serald, And many Jasons come in quest of her. 《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一景
余光中
名家评价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 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 味,人有才、情、趣,三者 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 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 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虽然是一朵鸡冠花。培植尚 未成功,实秋仍需努力!”
冰心
翻译思想及风格
白璧德 的思想
●白璧德的父亲在中国宁波长大,因此白璧德对中
梁实秋先生对“考尔考斯”进行了注释,他认为 “在翻译的时候,双关语非常令人为难,几乎是 无法翻译,如果完全置之不理又觉得对原文不忠, 无可奈何只得加上一个注解,作为交代”。
黄色的头发披在她的额角上就像是金羊毛; 使得她的贝尔蒙住宅变成了考尔考斯的海滨, 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a maid,die maiden-widowed.
梁实秋
content
1.人物简介
2.翻译思想
3.译作分析 4.历史地位及名家评价
1.梁实秋生平简介

1903年出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 《莎士比亚全集》等。

浪漫主义 1915—1923【清华求学】
翻译原则 美学取向
翻译选材
选材(理性,人性)
梁实秋的文艺 思想 梁实秋的翻译 活动
反映 《莎士比亚全集》“演戏最大的目的是要拿一面镜子照一照 人心和人性” 翻译活动,不仅是单方面受到译者文艺思想的影响,而是与 译者的文艺思想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如图所示),译者继而 《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 抨击当时泛滥的浪漫主义 通过翻译来宣传其文艺思想,甚至将翻译作为简述其文艺思 《织工马南传》 “哀利奥特的小说内容是人性的描写” 想的武器。(《梁实秋与中西文化》;P425) 《西塞罗文录》 古典主义,引起人们研究西塞罗的兴趣
名家评价
在《梁翁传莎翁》文中指出:“莎 “五四以来,西洋作家的译述, 士比亚只写了二十年,梁实秋先生 何止数千百家,但译述一位大 却译了三十六年。不过我们不要忘 作家而能竟其全集者,梁实秋 了,莎翁是连续地写,在太平盛世 先生还是第一人” 的伦敦连续地写。而梁翁是时作时 辍地译,在多难的中国时作时辍地 “梁实秋的贡献,无人不知莎 译。从二次大战之前译到二次大战 翁全集的浩大译绩。他的水准 之后,从严寒的北国译到溽暑的南 始终在那里,梁实秋的文章与 海,且把昔之秋郎译成了今之梁 翁。” 他的前额并高”
翻译原则
梁实秋追求的是“忠实”。梁实秋在《翻译的信念 》提出了10条信念, 其中两个方面是, 梁主张翻译与研 究结合, 译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以“存真”的态度 翻译, 体现“文化传真”的精神。(严晓江,2008: 6174)。在翻译实践上, “我翻译中首先要注意之事是忠 于原文, 虽不能逐字翻译, 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 决不 删略原文, 同时还尽可能保留莎氏的标点。”(梁实秋, 1989: 84 )梁实秋的忠实既指忠实原文的内容, 也指忠 实原文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兼得时, 更加注重 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