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竞赛讲座 第7讲 小学定理的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n 1) + n, 2 n(n 1) n(n 1) 整理得 3×(12+22+32+……+n2)=n3+3n2+3n−3× −n=n(n+1)(n+2) −3× 2 2 n(n 1)(2n 1) = , 2 n(n 1)(2n 1) 所以 12+22+32+……+n2= ; 6
a1 (q n 1) 所以 S2= 。 q 1
(3)用和的立方公式证明:(n+1)3=n3+3n2+3n+1,于是 23=13+3×12+3×1+1; 33=23+3×22+3×2+1; 43=33+3×32+3×3+1; …… (n+1)3=n3+3n2+3n+1, 将这 n 个等式两边相加得 23+33+43+……+n3+(n+1)3=(13+23+33+43+……+n3)+3×(12+22+32+……+n2)+3×(1+2+3+……+n)+n,
1 bR−1= (m−2)(n−2) + (m+n) −2−1= mn−(m + n)+1=(m−1)(n−1) 2 1 (m−2)(n−2)−c+ 2) 2
直角三角形 易见两条邻边和对角线组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且 i,b 相等。设其斜边上有 c 个格点。 b = m+n+c−3,i = i+
= ((m−2)(n−2)−c +2)÷ 2+(m+n+c−3)÷ 2−1
1 b−1 2
1 1 (m−2)(n−2)+ (m+n−3) 2 2 1 = (m−1)(n−1) 2
= 例 6.如图为三角形 ABC,求证:
AF BD CE 1。 FB DC EA AF BD CE 2.点 D 在 BC 外,E 在 AC 内,F 在 AB 内,D,E,F 共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 FB DC EA
1 1 1 = [ ][ ] n n 1 n2
(1) 1 。 ( )[ N (2) N (1)] = n! 3
n
(1)2 (1) n 1 因此 N(n−1) − N(n−2) = ,…,N(2) − N(1) = , 2! (n 1)!
(1)2 (1)n1 (1)n 2! (n 1)! n! (1)2 (1)n1 (1)n 因此 D(n) = n!× ,此即 错排公式。 2! (n 1)! n!
P 的面积: iP + PT 的面积: (iT + iP + c−2) +
1 1 bP −1;T 的面积: iT + bT −1, 2 2
1 1 (bT−c +2+bP−c +2)−1 =iPT + bPT−1 2 2
[(第一个括号是因为合并时要加上共用边的 c 个后还要减去这个共用边的两个顶点,第二个是因为合 并后共用边的 c 个不见了,但是减去后会多减两个端点,所以要加上)] 三角形 证明分三部分:证明以下的图形符合皮克定理: ① 所有平行于轴线的矩形; ②以上述矩形的两条邻边和对角线组成的直角三角形; ③所有三角形(因为它们都可内接于矩形内,将矩形分割成原三角形和至多 3 个第二点提到的直角三 角形)。 矩形 设矩形 R 长边短边各有 m,n 个格点: AR = (m−1)(n−1) ,iR = (m−2)(n−2),bR = 2(m+n)−4, iR+
AOC BOC

S S
AOB AOC
BOC AOB
1。
(2)(梅涅劳斯定理)过点 A 作 AG//DF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G,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A F E
B
C
D
G
模块四、组合 例 7.考虑一个有 n 个元素的排列,若一个排列中所有的元素都不在自己原来的位置上,那么这样的排列就 称为原排列的一个错排,则错排 Dn 一共有多少种? 证明: 当 n 个编号元素放在 n 个编号位置, 元素编号与位置编号各不对应的方法数用 D(n)表示, 那么 D(n−1) 就表示 n−1 个编号元素放在 n−1 个编号位置,各不对应的方法数,其它类推. 第一步,把第 n 个元素放在一个位置,比如位置 k,一共有 n−1 种方法; 第二步,放编号为 k 的元素,这时有两种情况: (1)把它放到位置 n,那么,对于剩下的 n−1 个元素,由于第 k 个元素放到了位置 n,剩下 n−2 个元素 就有 D(n−2)种方法; ⑵第 k 个元素不把它放到位置 n,这时,对于这 n−1 个元素,有 D(n−1)种方法; 综上得到 D(n) = (n−1)× [D(n−2)+D(n−1)] 特殊地,D(1) = 0, D(2) = 1. 下面通过这个递推关系推导 通项公式: 为方便起见,设 D(k) = k! N(k),k =1,2,…,n, 则 N(1) = 0, N(2) = 1/2. n ≥ 3 时,n! N(n) = (n−1)(n−1)! N(n−1)+(n−1)!N(n−2) 即 nN(n) = (n−1) N(n−1) + N(n−2) 于是有 N(n) − N(n−1) = − [N(n−1) − N(n−2)] /÷ n
≥ a1
2
b12 2a1b2a2b1 a22b22
= (a1b1 a2b2 )
2
模块二、数论 例 3.若 a、b 的最大公约数是 d,则存在整数 m,n,使得 ma+nb=d。 证明:不妨设 a>b, (a,b)=d, 用辗转相除法,a=r1b+t1,0≤t1<b, (d|a,d|b,得到 d|t1), 若 t1=0,则 b=d,a=r1b,取 m=0,n=1,所以 ma+nb=d; 若 t1≠0,则 b=r2t1+t2,0≤t2<t1, 若 t2=0,则 t1=d,b=r2d,a=r1r2d+t1=r1r2d+d=(r1r2+1)d,取 m=r1r2+1=0,n=r2,则 ma+nb=d。 依次类推,当辗转相除 k 次结束,最后一定是整除,除数是 d,倒退可得原命题成立。 例 4. (1)费马小定理:如果 a 是整数,p 是质数,则 a p a (mod p) (2)欧拉定理:如果 n 是整数,a 满足(a,n)=1,则 a ( n ) 1(mod n) ,φ(n)是不大于 n 的和 n 互质的正整 数的个数。 证明:(1)若 n 不能整除 a−b,x>0,(x,n)=1,则 n 也不能整除 x(a−b)。 取整数集 A 为所有小于 p 的集(A 构成 p 的完全剩余系,即 A 中不存在两个数同余 p), B 是 A 中所有的元素乘以 a 组成的集合。 因为 A 中的任何两个元素之差都不能被 p 整除,所以 B 中的任何两个元素之差也不能被 p 整除。 因此 即 在这里 W=1· 2· 3· …(p−1),且(W, p) = 1, 因此将整个公式除以 W 即得到: (2)证明:首先证明下面这个命题: 对于集合 Zn={x1,x2,…,xφ(n)},其中 xi(i=1,2,…,φ(n) 是不大于 n 且与 n 互质的正整数,即 n 的一个 化简剩余系,或称为简系,或称缩系),考虑集合 S={a×x1(mod n),a×x2(mod n),…,a×φ(n)(mod n),},则 S=Zn, 1)由于 a,n 互质,xi 也与 n 互质,则 a×xi 也一定与 n 互质,因此对于任意 xi,a×xi(mod n)必然是 Zn 的 一个元素; 2)对于 Zn 中的两个元素 xi 和 xj,如果 xi≠xj,则 a×xi(mod n)≠a×xj(mod n),这个由 a,n 互质和消去律 可以得出。 所以很显然 S=Zn, 既然这样,那么(a×x1(mod n)×a×x2(mod n)×…×a×xφ(n)(mod n))=(x1×x2×…×xφ(n)) (mod n), 考虑上面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左边等于(a×(x1×x2×…×xφ(n)) ) (mod n),右边等于(x1×x2×…×xφ(n)) (mod n), 而(x1×x2×…×xφ(n)) (mod n)和 n 互质,根据消去律,可以从等式两边约去, 就得到 aφ(n)≡1 (mod n). 模块三、几何 例 5.给定顶点坐标均是整点(或正方形格点)的简单多边形,证明其面积 A 和内部格点数目 i、边上格点 数目 b 的关系满足:A=i+
b −1.(匹克公式) 2
证明:因为所有简单多边形都可切割为一个三角形和另一个简单多边形。 考虑一个简单多边形 P,及跟 P 有一条共同边的三角形 T。 若 P 符合皮克公式,则只要证明 P 加上 T 的 PT 亦符合皮克公式,与及三角形符合皮克公式,就可根 据数学归纳法,对于所有简单多边形皮克公式都是成立的。 多边形 设 P 和 T 的共同边上有 c 个格点。
相加,可得 N(n) = 用容斥原理证明错排公式: 正整数 1, 2, 3, …, n 的全排列有 n! 种,其中第 k 位是 k 的排列有 (n−1)! 种;当 k 分别取 1, 2, 3, …, n 时,共有 n× (n−1)!种排列是至少放对了一个的,由于所求的是错排的种数,所以应当减去这些排列; 但是此时把同时有两个数不错排的排列多排除了一次,应补上; 在补上时,把同时有三个数不错排的排列多补上了一次, 应排除;…;继续这一过程,得到错排的排列种数为
(a1 an ) n ; 2
(2)在等比数列 a1,a2,a3,…,an 中,a1q=a2,a2q=a3,…,an−1×q=an,且 an=a1×qn−1, S2=a1+a2+a3+…+an, ① q×S2=a1×q+a2×q+a3×q+…+an−1×q+an×q, ② ②式−①式得 (q−1)S2=an×q−a1=a1(qn−1),
第七讲 小学定理的证明
模块一、代数 例 1.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 等差数列求和:S1= 等比数列求和:S2=
(a1 an ) n ; 2
a1 (q n 1) ; q 1
n(n 1)(2n 1) 。 6
完全平方数求和:S3=
证明: (1)在等差数列 a1,a2,a3,…,an 中,a1+an=a2+an−1=…=ak+an−k, S1=a1+a2+a3+…+an, S1=an+an−1+an−2+…+a1, 所以 2S1=(a1+an)+ (a2+an−1)+……+(an+a1)=n×(a1+an), 所以 S1=
D(n) = n!−n!÷ 1!+n!÷2!−n!÷ 3!+…+ (−1)n× n!÷ n!,
(1)2 即 D(n) = n!× 2!
(1)n1 (1)n 。 (n 1)! n!
例 8. (1)一个图可以被一笔画的充要条件是它是连通的且奇数点个数不多于 2.(奇点定义为有奇数条边与 之相连,偶点类似) (2)一个连通图可以被一笔画,且这个一笔画的起点和终点重合,则称这个一笔画的线路叫作欧拉环,一 个图存在欧拉环的充要条件是图中每个点都是偶数点。 (3)如果连通图有 2k 个奇顶点,那么它可以用 k 笔画成,并且至少要用 k 笔画成。 证明: (1)必要性:如果一个图能一笔画成,那么对每一个顶点,要么路径中“进入”这个点的边数等于“离 开”这个点的边数:这时点的度为偶数。要么两者相差一:这时这个点必然是起点或终点之一。注意到有起 点就必然有终点,因此奇数点的数目要么是 0、要么是 1、要么是 2,即奇数点的个数不多于 2。 充分性:如果图中没有奇顶点,那么随便选一个点出发,就可以用一笔画画出;如果恰好有 1 个奇数 点,那就从这个奇数点开始,也可以画出;如果有两个奇数点,就以其中一个奇数点开始,最后以另一个奇 数点结束即可。 (2)必要性:如果一个连通图能一笔画成,且起点与终点重合, 那么由(1)知道,图中的奇数点可能有 0 个、1 个、或 2 个,而如果有 1 个奇数点,那么把这个点当 做起点,一笔画玩之后,终点不会是这个点,所以不能只有 1 个奇数点;同样如果有 2 个奇数点,那么这两 个不同的点一个是起点,另一个是终点,这也是不对的;所以欧拉环一定是每个点都是偶数点。 (3)每一笔“一笔画”最多用到 2 个奇数点,现在有 2k 个奇数点,所以最少需要用 2k 笔才能把所有的奇 数点都连上; 一个连通图有 2k 个奇数点,那么我们可以把这 2k 的点分成 k 组,每两个点为一组,每组中这两个点, 一个作为起点,另一个作为终点,形成 k 个一笔画,最后合为用 k 笔画成的连通图;
所以(n+1)3=1+3×(12+22+32+……+n2)+3× 例 2.证明当下式各个变量都是正数时,不等式成立:
(a12 a22 )(b12 b22 ) (a1b1 a2b2 )2 。
证明:当 a、b 都是正数时,a+b≥2ab, 所以 (a1
2
a22 )(b12 b22 ) = (a12 a22 )(b12 b22 ) = a12b12 a12b22 a22b12 a22b22
1.点 D 在 BC 内,E 在 AC 内,F 在 AB 内,AD,BE,CF 共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证明:(塞瓦定理)(1)
AF S FB S
AOC BOC

BC S DC S
S S
AOB AOC

CE S EA S
BOC AOB

所以
AF BD CE S FB DC EA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