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竞赛讲座 第7讲 小学定理的证明

合集下载

陈省身杯六年级知识点

陈省身杯六年级知识点

陈省身杯六年级知识点陈省身杯是中国数学竞赛中的一项重要赛事,它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参加陈省身杯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六年级数学竞赛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供参赛者参考:1. 整数和分数:理解整数和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掌握小数点的移动规则,理解小数的加减法,以及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转换。

3. 比例和百分比: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解决比例问题。

同时,掌握百分比的计算和应用。

4. 面积和体积:了解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公式,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的体积。

5. 数列: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能够计算数列的和。

6. 几何图形:掌握基本的几何知识,包括点、线、面、角、圆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 代数基础:理解变量和常数的概念,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8. 逻辑推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够通过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结论。

9. 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概率问题。

10. 组合数学:了解组合和排列的概念,能够解决一些组合问题。

11. 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12. 解题技巧: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比如代入法、排除法、画图法等,这些技巧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非常有用。

参赛者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练习这些知识点,并尝试将它们应用到各种问题中去。

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比如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合理规划解题步骤等,都是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的重要方法。

最后,希望每位参赛者都能在陈省身杯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小升初六年级奥数几何知识专题

小升初六年级奥数几何知识专题

第一讲:几何综合之圆与扇形解析第四讲:几何综合之几何之比解析第六讲:几何综合之差不变原理解析第七讲:几何综合之等积变化解析第九讲:几何综合之等积变化解析第十讲:几何综合之图形综合训练题第十一讲:几何综合之等积变化练习几何综合之图形综合训练题(六年级奥数)1.明和爷爷分别沿小圆(A →B →C →D →E →A)和大圆两条路线散步.(如图)如果速度相同,两人同时出发,谁先回到出发地点?为什么?4用胶带捆住两根直径1分米的毛竹,捆一周(接头不计)胶带至少要多少分米?5、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 是半圆周的中点, BC 是半圆的直径,已知:AB =BC =10cm,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圆周率14.3=π)6、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7.上右图是一个矩形,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则阴影部分面积为______平方厘米.8.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均为1个面积单位,共9个面积单位,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多少个面积单位?9.图中△AOB 的面积为152cm ,线段OB 的长度为OD 的3倍,则梯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_.10.在下左图中ABCD 是梯形,AECD 是平行四边形,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图中单位:厘米).图形的计数。

例1、数出下列各图中长方形的个数分别是多少?A BC D C D例2 下图中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例3下图中有多少个角?练习1、有( )个角。

2、下图中共有多少个正方形?3.如图,O 为△A1A6A12的边A1A12上的一点,分别连结OA2,OA3,…,OA11,图中共有______个三角形.4、数一数(1)、下图中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

E FDAB CO5、将ABC 的每一边4等分,过各分点作边的平行线,在所得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6. 图中,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圆的半径是( )厘米。

7. 三角形ABC 是直角三角形,阴影部分①的面积比阴影部分②的面积小28平方厘米. AB 长40厘米, BC 长 厘米.8.图中三个圆的半径都是5厘米,三个圆两两相交于圆心,求阴影部分面积。

【奥数】六年级奥赛专题小升初专题讲座

【奥数】六年级奥赛专题小升初专题讲座

1.1 追及与相遇........................................................................................................ - 1 -1.2 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 - 7 -1.3 稍复杂的问题.................................................................................................. - 12 - 第二讲和、差与倍数的应用题...................................................................................... - 18 -2.1 和差问题.......................................................................................................... - 18 -2.2 倍数问题.......................................................................................................... - 21 -2.3 盈不足问题...................................................................................................... - 25 - 第三讲数论的方法技巧之一.......................................................................................... - 29 -3.1 利用整数的各种表示法.................................................................................. - 30 -3.2 枚举法.............................................................................................................. - 32 -3.3 归纳法.............................................................................................................. - 34 - 第四讲数论的方法技巧之二.......................................................................................... - 37 -4.1 反证法.............................................................................................................. - 37 -4.2 构造法.............................................................................................................. - 38 -4.3 配对法.............................................................................................................. - 39 -4.4 估计法.............................................................................................................. - 41 - 第五讲整数问题之一................................................................................................ - 43 -5.1 整除.................................................................................................................. - 43 -5.2 分解质因数...................................................................................................... - 48 -5.3 余数.................................................................................................................. - 53 - 第六讲图形面积............................................................................................................ - 60 -6.1 三角形的面积.................................................................................................. - 60 -6.2 有关正方形的问题.......................................................................................... - 64 -6.3 其他的面积...................................................................................................... - 68 - 第七讲工程问题............................................................................................................ - 72 -7.1 两个人的问题.................................................................................................. - 73 -7.2 多人的工程问题.............................................................................................. - 77 -7.3 水管问题.......................................................................................................... - 81 - 第八讲比和比例关系.................................................................................................... - 87 -8.1 比和比的分配.................................................................................................. - 87 -8.2 比的变化.......................................................................................................... - 93 -8.3 比例的其他问题.............................................................................................. - 97 - 第九讲经济问题.......................................................................................................... - 104 - 第十讲溶液问题.......................................................................................................... - 109 - 第十一讲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 114 -11.1 四种常见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 - 114 -11.2 四种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公式.......................................................... - 115 -11.3 例题选讲...................................................................................................... - 116 - 第十二讲循环小数化分数.......................................................................................... - 123 -12.1 纯循环小数化分数...................................................................................... - 123 -12.2 混循环小数化分数...................................................................................... - 124 -12.3 循环小数的四则运算.................................................................................. - 125 - 第十三讲估计与估算.................................................................................................. - 127 -14.1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 134 - 14.2 引入参数列方程解应用题.......................................................................... - 138 - 14.3 列不定方程解应用题.................................................................................. - 140 -第一讲行程问题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距离=速度×时间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因此,我们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1.1 追及与相遇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例1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解: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所用时间=9÷6=1.5(小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面包车速度是 54-6=48(千米/小时).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48×1.5=72(千米).答: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例2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解一:可以作为“追及问题”处理.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50 ×10÷(75- 50)= 20(分钟)·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75× 20= 1500(米).答: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还有一种不少人采用的方法.家到公园的距离是一种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次是“计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呢?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能逐渐形成符合你思维习惯的解题思路.例3 一辆自行车在前面以固定的速度行进,有一辆汽车要去追赶.如果速度是30千米/小时,要1小时才能追上;如果速度是 35千米/小时,要 40分钟才能追上.问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解一:自行车1小时走了30×1-已超前距离,自行车40分钟走了自行车多走20分钟,走了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答:自行车速度是20千米/小时.解二:因为追上所需时间=追上距离÷速度差1小时与40分钟是3∶2.所以两者的速度差之比是2∶3.请看下面示意图:马上可看出前一速度差是15.自行车速度是35- 15= 20(千米/小时).解二的想法与第二讲中年龄问题思路完全类同.这一解法的好处是,想清楚后,非常便于心算.例4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8-4=4(千米).而爸爸骑的距离是 4+ 8= 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 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4+12=16(千米).少骑行24-16=8(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答:这时是8点32分.下面讲“相遇问题”.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距离.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例5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解:走同样长的距离,小张花费的时间是小王花费时间的 36÷12=3(倍),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也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小王骑车走的距离是小张步行走的距离的3倍.如果把甲地乙地之间的距离分成相等的4段,小王走了3段,小张走了1段,小张花费的时间是36÷(3+1)=9(分钟).答:两人在9分钟后相遇.例6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解:画一张示意图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2千米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2÷(5-4)=2(小时).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 4)×2=18(千米).本题表面的现象是“相遇”,实质上却要考虑“小张比小王多走多少?”岂不是有“追及”的特点吗?对小学的应用题,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差,还是考虑速度和,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及”.请再看一个例子.例7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解: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 D点.这两点距离是 12+ 16= 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28÷5= 5.6(小时).比C点相遇少用 6-5.6=0.4(小时).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因此甲的速度是12÷0.4=30(千米/小时).同样道理,乙的速度是16÷0.4=40(千米/小时).A到 B距离是(30+ 40)×6= 420(千米).答: A,B两地距离是 420千米.很明显,例7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相遇问题”.例8 如图,从A到B是1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问:(1)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 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多少时间后他们相遇?(2)相遇后,两人继续向前走,当某一个人达到终点时,另一人离终点还有多少千米?解:(1)小张从 A到 B需要 1÷6×60= 10(分钟);小王从 D到 C也是下坡,需要 2.5÷6×60= 25(分钟);当小王到达 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 25-10=15(分钟),走了因此在 B与 C之间平路上留下 3- 1= 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2 ÷(4+ 4)×60= 15(分钟).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是25+ 15= 40 (分钟).(2)相遇后,小王再走30分钟平路,到达B点,从B点到 A点需要走 1÷2×60=30分钟,即他再走 60分钟到达终点.小张走15分钟平路到达D点,45分钟可走小张离终点还有2.5-1.5=1(千米).答:40分钟后小张和小王相遇.小王到达终点时,小张离终点还有1千米.1.2 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人在环形路上行走,计算行程距离常常与环形路的周长有关.例9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解:(1 )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500÷1.25-180=220(米/分).(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500÷(220-180)=12.5(分).220×12.5÷500=5.5(圈).答:(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例10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解: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个人合起来又走了一圈.从出发开始算,两个人合起来走了一周半.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起来所走的行程是第一次相遇时合起来所走的行程的3倍,那么从A到D的距离,应该是从A到C距离的3倍,即A到D是80×3=240(米).240-60=180(米).180×2=360(米).答:这个圆的周长是360米.在一条路上往返行走,与环行路上行走,解题思考时极为类似,因此也归入这一节.例11 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解:画示意图如下:如图,第一次相遇两人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的3倍,因此所需时间是40×3÷60=2(小时).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发至第二次相遇,小张已走了6×2-2=10(千米).小王已走了 6+2=8(千米).因此,他们的速度分别是小张 10÷2=5(千米/小时),小王 8÷2=4(千米/小时).答: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分别是5千米/小时和4千米/小时.例12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解:画示意图如下.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3.5×3=10.5(千米).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10.5-2=8.5(千米).每次要再相遇,两人就要共同再走甲、乙两村距离2倍的路程.第四次相遇时,两人已共同走了两村距离(3+2+2)倍的行程.其中张走了3.5×7=24.5(千米),24.5=8.5+8.5+7.5(千米).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8.5-7.5=1(千米).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下面仍回到环行路上的问题.例13 绕湖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4千米/小时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小张以6千米/小时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问:两人出发多少时间第一次相遇?解:小张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50分钟走5千米我们可以把他们出发后时间与行程列出下表:12+15=27比24大,从表上可以看出,他们相遇在出发后2小时10分至3小时15分之间.出发后2小时10分小张已走了此时两人相距24-(8+11)=5(千米).由于从此时到相遇已不会再休息,因此共同走完这5千米所需时间是5÷(4+6)=0.5(小时).2小时10分再加上半小时是2小时40分.答:他们相遇时是出发后2小时40分.例14 一个圆周长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分成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解:先考虑B与C这两只爬虫,什么时候能到达同一位置.开始时,它们相差30厘米,每秒钟B能追上C(5-3)厘米0.30÷(5-3)=15(秒).因此15秒后B与C到达同一位置.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B要追上C一圈,也就是追上90厘米,需要90÷(5-3)=45(秒).B与C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15,,105,150,195,……再看看A与B什么时候到达同一位置.第一次是出发后30÷(10-5)=6(秒),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是A追上B一圈.需要90÷(10-5)=18(秒),A与B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6,24,42,,78,96,…对照两行列出的秒数,就知道出发后60秒3只爬虫到达同一位置.答: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爬到同一位置.请思考, 3只爬虫第二次到达同一位置是出发后多少秒?例15 图上正方形ABCD是一条环形公路.已知汽车在AB上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在BC上的速度是120千米/小时,在CD上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在DA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从CD上一点P,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中点相遇.如果从PC中点M,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上一点N处相遇.求解:两车同时出发至相遇,两车行驶的时间一样多.题中有两个“相遇”,解题过程就是时间的计算.要计算方便,取什么作计算单位是很重要的.设汽车行驶CD所需时间是1.根据“走同样距离,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可得出分数计算总不太方便,把这些所需时间都乘以24.这样,汽车行驶CD,BC,AB,AD所需时间分别是24,12,16,18.从P点同时反向各发一辆车,它们在AB中点相遇.P→D→A与 P→C→B所用时间相等.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18-12=6.而(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是CD上所需时间24.根据“和差”计算得PC上所需时间是(24+6)÷2=15,PD上所需时间是24-15=9.现在两辆汽车从M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M→P→D→A→N与M→C→B→N所用时间相等.M 是PC中点.P→D→A→N与C→B→N时间相等,就有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P→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9+18)-12= 15.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AB上所需时间=16.立即可求BN上所需时间是15.5,AN所需时间是0.5.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要计算的数作一些准备性处理,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1.3 稍复杂的问题在这一节希望读者逐渐掌握以下两个解题技巧:(1)在行程中能设置一个解题需要的点;(2)灵活地运用比例.例16 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解:画一张示意图:图中A点是小张与小李相遇的地点,图中再设置一个B点,它是张、李两人相遇时小王到达的地点.5分钟后小王与小李相遇,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小王和小李共同走了B与A 之间这段距离,它等于这段距离也是出发后小张比小王多走的距离,小王与小张的速度差是(5.4-4.8)千米/小时.小张比小王多走这段距离,需要的时间是1.3÷(5.4-4.8)×60=130(分钟).这也是从出发到张、李相遇时已花费的时间.小李的速度10.8千米/小时是小张速度5.4千米/小时的2倍.因此小李从A到甲地需要130÷2=65(分钟).从乙地到甲地需要的时间是130+65=195(分钟)=3小时15分.答:小李从乙地到甲地需要3小时15分.上面的问题有3个人,既有“相遇”,又有“追及”,思考时要分几个层次,弄清相互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图中设置一个B点,使我们的思考直观简明些.例17 小玲和小华姐弟俩正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向东去某地,而他们的家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往西.小华问姐姐:“是先向西回家取了自行车,再骑车向东去,还是直接从公园门口步行向东去快”?姐姐算了一下说:“如果骑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4∶1,那么从公园门口到目的地的距离超过2千米时,回家取车才合算.”请推算一下,从公园到他们家的距离是多少米?解:先画一张示意图设A是离公园2千米处,设置一个B点,公园离B与公园离家一样远.如果从公园往西走到家,那么用同样多的时间,就能往东走到B点.现在问题就转变成:骑车从家开始,步行从B点开始,骑车追步行,能在A点或更远处追上步行.具体计算如下:不妨设B到A的距离为1个单位,因为骑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所以从家到A的距离是4个单位,从家到B的距离是3个单位.公园到B是1.5个单位.从公园到A是1+1.5=2.5(单位).每个单位是 2000÷2.5=800(米).因此,从公园到家的距离是800×1.5=1200(米).答:从公园门口到他们家的距离是1200米.这一例子中,取计算单位给计算带来方便,是值得读者仿照采用的.请再看一例.例18 快车和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已知慢车从B到A用了12.5小时,慢车到A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快车到B停留1小时后返回.问: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再相遇共需多少时间?解:画一张示意图:设C点是第一次相遇处.慢车从B到C用了5小时,从C到A用了12.5-5=7.5(小时).我们把慢车半小时行程作为1个单位.B到C10个单位,C到A15个单位.慢车每小时走2个单位,快车每小时走3个单位.有了上面“取单位”准备后,下面很易计算了.慢车从C到A,再加停留半小时,共8小时.此时快车在何处呢?去掉它在B停留1小时.快车行驶7小时,共行驶3×7=21(单位).从B到C再往前一个单位到D点.离A点15-1=14(单位).现在慢车从A,快车从D,同时出发共同行走14单位,相遇所需时间是14÷(2+3)=2.8(小时).慢车从C到A返回行驶至与快车相遇共用了7.5+0.5+2.8=10.8(小时).答:从第一相遇到再相遇共需10小时48分.例19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至B两地距离.解:1小时是行驶全程的一半时间,因为去时逆水,小船到达不了B地.我们在B之前设置一个C点,是小船逆水行驶1小时到达处.如下图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的行程,恰好是C至B距离的2倍,它等于6千米,就知C 至B是3千米.为了示意小船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在图中再设置D点,D至C是8千米.也就是D至A顺水行驶时间是1小时.现在就一目了然了.D至B是5千米顺水行驶,与C至B逆水行驶3千米时间一样多.因此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3.由于两者速度差是8千米.立即可得出A至B距离是 12+3=15(千米).答:A至B两地距离是15千米.例20 从甲市到乙市有一条公路,它分成三段.在第一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在第二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90千米,在第三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已知第一段公路的长恰好是第三段的2倍.现有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六年级上册奥数系列讲座:勾股定理(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六年级上册奥数系列讲座:勾股定理(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六年级上册实用资料勾股定理内容概述1.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平方后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公元前500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后,曾宰牛百头,广设盛筵以示庆贺.2. 公元前11世纪的《周髀算经》中提到: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修五.既方之.外半卿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三国时期的赵爽注解道:句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案:弦图又可以句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句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之,亦成弦实.汉朝张苍、狄昌寿整理的《九章算术》第九卷为《句股》.其中解释到:短面曰句,长面曰股,相与结角曰弦.句短其股,股短其弦.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徽标(右图所示)采用的就是赵爽的弦图.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也是弦图.如下,在弦图中有EFGH S =四边形()12ABCD MNPQ S S +矩形矩形C DG ADG CDE S S S '==V V V3. 伽菲尔德证法:美国第20任总统伽菲尔德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在还是中学教师时曾给出一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梯形面积=12(上底+下底)×高 =12(a+b)×(a+b) =12(a+b)2;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12ab+12ab+12c 2; 梯形面积=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12(a+b)2=12ab+12ab+12c 2,所以a 2+b 2=c 2. 4.公元前3世纪的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给出一种证明,简叙如下:如图,作出三个正方形,它们的边长分别为直角三角形ABC 的三边长.连接图中的虚线段对应的点;过C 作CK 平行于AF,交AB 、FG 分别于J 、K 点.易证△AFC ≌△BAE ,有12FAC S =V AF.FK=12AFKJ S 矩形,12BAE S =V EA.CA=ACDE S 正方形,所以AFKJ S =矩形ACDE S 正方形;易证△C BG ≌△HBA,有12CBG S =V BG.KG=12KGBJ S 矩形,12HBA S =V BH.IH=CBHI S 正方形,所以KGBJ S 矩形CBHI S =正方形.而AFGB AFKJ S S =正方形矩形KGBJ ACBE S S +=矩形正方形CBHI S +正方形.即有AB 2=AC 2+CB 2.5. 勾股数组:a=u 2-v 2,b=2uv,c=u 2+v 2如果a 、6、c 可以如此表达,那么a 、b 、c 称之为勾股数组,有a 2+b 2=c 2.如:u=2,v=l 时a=3,b=4,c=5;u=7,v=6时a=13,b=84,c=85.当然将已知的勾股数组内每个数都同时扩大若干倍得到的新的一组数还是勾股数组.典型问题2.智能机器猫从平面上的O 点出发.按下列规律行走:由O 向东走12厘米到A 1,由A 1向北走24厘米到A 2,由A 2向西走36厘米到A 3,由A 3向南走48厘米到A 4,由A 4向东走60厘米到A 5,…,问:智能机器猫到达A 6点与O 点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分析与解】 如右图所示,当智能机器猫到达A 6点时,相对 O 点,向东走了12-36+60=36厘米,向北走了24-48+72=48厘米. 有26OA =362+482,即OA 2=60.所以,A 6点到O 点的距离为60厘米.4.如图32-3所示,直角三角形PQR 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为5厘米,9厘米问下图中3个正方形面积之和比4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大多少?【分析与解】 如右图,延长AR,DQ,过E,F 分别作AR,DQ 的平行线,在正方形EFRQ 内交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GHMN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与四个白色的三角形面积之和相等.小正方形HGNM 的边长为9-5=4厘米,所以面积为16平方厘米,而另 外两个正方形ABPR 、CDQR 他的面积分别为25,81.所以原图中3个正方 形面积之和比4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大25+8l+16=122平方厘米.6.若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的四个角剪掉,得一四边形A 1B l C l D l ,试问怎样剪,才能使剩下的图形仍为正方形,且剩下图形的面积为原来正方形面积的59,请说明理由.(写出证明及计算过程)【分析与解】如左图所示,我们知道利用弦图,可是弦图怎么利用?设构造出的弦图中最小正方形的面积为x最大正方形面积为1,那么有剩下的正方形面积为12(x+1)=59,所以x=19.那么,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3.由于是四角对称的剪去,所以有AD l=DC l=CB l=BA1=13,AA l=BB l=CC l=DD l=23证明及计算过程略.8.有5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都是整数,且5个长和5个宽恰好是1~10这10个整数;现在用这5个长方形拼成1个大正方形,那么,大正方形面积的最小值为多少?【分析与解】注意到,5个长、宽均不相等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只有一种拼法.(如右图所示,由弦图联想到).A、B、C、D中必有一个长方形的一边长为10,不妨设为A,那么显然不能组成边长为10的正方形;如果能够组成边长为11的正方形,那么有11=10+1=9+2=8+3=7+4=6+5,那么大正方形的四边必须是为11,则剩下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11,为中问阴影部分的长、宽和;评注:如果能够组成边长为12的正方形,那么有12=10+2=9+3=8+4=7+5,剩下1、6试填不满足.对于边长为13的正方形,注意到13=10+3=9+4=8+5=7+6,剩下1、2,有见下图情形,满足.10.园林小路,曲径通幽.如图32-7所示,小路由白色正方形石板和青、红两色的三角形石板铺成.问:内圈三角形石板的总面积大,还是外圈三角形的总面积大?请说明理由.【分析与解】如图①,我们任意抽出两块相邻的白色正方形石板,及它们所夹成的青、红两色的三角形石板,如图②所示.图中有∠CDB+∠ADG=1800.如果③,将△CDE 逆时针旋转900,得△C DG '.有A 、D 、C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 DG '与△ADG 等底同高,所以有C DG ADG CDE S S S '==V V V .也就是说,任意两块相邻的白色正方形石板,它们所夹成的青色三角形与红色三角形面积相等.注意到在原图中,除了外圈青色的两块三角形外,外圈三角形、内圈三角形一一对应.所以原图中,外圈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内圈三角形的面积,如图①所示.。

命题、定理、证明第一课课件

命题、定理、证明第一课课件
③ 如果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那么结果仍是 等式.
④ 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旁 内角互补.
这四个命题都是“如果 ……那么……” 的形式
命题的形式?
命题都可以写成下列形式: 如果 ······,那么······
题设
结论
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1.题设是已知事项, 2.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如果”引出的部分是题设, “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分析下面的句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① 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无公共点; ② 2+4=7; ③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 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④同位角相等; ⑤ 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 角相等。 特点:这些语句都是陈述句,并且是表示判断的 句子。其中①③⑤判断为真;②④判断为假。
④ 同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 等. 条件是: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 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思考:请问如何判断①是假命题?如何判断②是 真命题? . .
注意: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严格 的推理;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
1.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
小结
(一)证明一个真命题的步骤:
• 1、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 2、结合命题画出草图 • 3、对照命题和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 4、利用学过的知识给出证明 (二)证明一个假命题只需举一个满足
题设但不符合结论的例子即可
课本20、22页 练习 1、 2、
下列命题中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①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题设是:两个角相等 结论是: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② 如果a=b,b=c,那么a=c . 题设是: a=b,b=c

小学六年级奥数系列讲座:构造与论证(含答案解析)

小学六年级奥数系列讲座:构造与论证(含答案解析)

构造与论证1内容概述各种探讨给定要求能否实现,设计最佳安排和选择方案的组合问题.这里的最佳通常指某个量达到最大或最小.解题时,既要构造出取得最值的具体实例,又要对此方案的最优性进行论证.论证中的常用手段包括抽屉原则、整除性分析和不等式估计.典型问题2.有3堆小石子,每次允许进行如下操作:从每堆中取走同样数目的小石子,或是将其中的某一石子数是偶数的堆中的一半石子移入另外的一堆.开始时,第一堆有1989块石子,第二堆有989块石子,第三堆有89块石子.问能否做到:(1)某2堆石子全部取光?(2)3堆中的所有石子都被取走?【分析与解】 (1)可以,如(1989,989,89) →(1900,900,0)→(950,900,950)→(50,0,50)→(25,25,50)→(O,0,25).(2)因为操作就两种,每堆取走同样数目的小石子,将有偶数堆石子堆中一半移至另一堆,所以每次操作石子总数要么减少3的倍数,要么不变.现在共有1989+989+89=3067,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能将3堆中所有石子都取走.4.在某市举行的一次乒乓球邀请赛上,有3名专业选手与3名业余选手参加.比赛采用单循环方式进行,就是说每两名选手都要比赛一场.为公平起见,用以下方法记分:开赛前每位选手各有10分作为底分,每赛一场,胜者加分,负者扣分,每胜专业选手一场加2分,每胜业余选手一场加1分;专业选手每负一场扣2分,业余选手每负一场扣1分.问:一位业余选手最少要胜几场,才能确保他的得分比某位专业选手高?【分析与解】当一位业余选手胜2场时,如果只胜了另两位业余选手,那么他得10+2-3=9(分).此时,如果专业选手间的比赛均为一胜一负,而专业选手与业余选手比赛全胜,那么每位专业选手的得分都是10+2-2+3=13(分).所以,一位业余选手胜2场,不能确保他的得分比某位专业选手高.当一位业余选手胜3场时,得分最少时是胜两位业余选手,胜一位专业选手,得10+2+2-2=12(分).此时,三位专业选手最多共得30+0+4=34(分),其中专业选手之间的三场比赛共得0分,专业选手,推与业余选手的比赛最多共得4分.由三个人得34分,34÷3=1113知,必有人得分不超过11分.也就是说,一位业余选手胜3场,能确保他的得分比某位专业选手高.6.如图35-1,将1,2,3,4,5,6,7,8,9,10这10个数分别填入图中的10个圆圈内,使任意连续相邻的5个圆圈内的各数之和均不大于某个整数M.求M的最小值并完成你的填图.【分析与解】要使M最小,就要尽量平均的填写,因为如果有的连续5个圆圈内的数特别小,有的特别大,那么M就只能大于等于特别大的数,不能达到尽量小的目的.因为每个圆圈内的数都用了5次,所以10次的和为5×(1+2+3+…+10)=275.每次和都小于等于朋,所以IOM大于等于275,整数M大于28.下面来验证M=28时是否成立,注意到圆圈内全部数的总和是55,所以肯定是一边五个的和是28,一边是27.因为数字都不一样,所以和28肯定是相间排列,和27也是相问排列,也就是说数组每隔4个差值为l,这样从1填起,容易排出适当的填图.8.1998名运动员的号码依次为1至1998的自然数.现在要从中选出若干名运动员参加仪仗队,使得剩下的运动员中没有一个人的号码等于另外两人的号码的乘积.那么,选为仪仗队的运动员最少有多少人?【分析与解】我们很自然的想到把用得比较多的乘数去掉,因为它们参与的乘式比较多,把它们去掉有助于使剩下的构不成乘式,比较小的数肯定是用得最多的,因为它们的倍数最多,所以考虑先把它们去掉,但关键是除到何处?考虑到44的平方为1936,所以去到44就够了,因为如果剩下的构成了乘式,那么乘式中最小的数一定小于等于44,所以可以保证剩下的构不成乘式.因为对结果没有影响,所以可以将1保留,于是去掉2,3,4,…,44这43个数.但是,是不是去掉43个数为最小的方法呢?构造2×97,3×96,4×95,…,44×45,发现这43组数全不相同而且结果都比1998小,所以要去掉这些乘式就至少要去掉43个数,所以43位最小值,即为所求.10.在10×19方格表的每个方格内,写上0或1,然后算出每行及每列的各数之和.问最多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数?【分析与解】首先每列的和最少为0,最多是10,每行的和最少是0,最多是19,所以不同的和最多也就是0,1,2,3,4, (18)19这20个.下面我们说明如果0出现,那么必然有另外一个数字不能出现.如果0出现在行的和中,说明有1行全是0,意味着列的和中至多出现0到9,加上行的和至多出现10个数字,所以少了一种可能.如果0出现在列的和中,说明在行的和中19不可能出现,所以0出现就意味着另一个数字不能出现,所以至多是19,下面给出一种排出方法.12.在1000×1000的方格表中任意选取n个方格染为红色,都存在3个红色方格,它们的中心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顶点.求n的最小值.【分析与解】首先确定1998不行.反例如下:其次1999可能是可以的,因为首先从行看,1999个红点分布在1000行中,肯定有一些行含有2个或者以上的红点,因为含有0或1个红点的行最多999个,所以其他行含有红点肯定大于等于1999-999=1000,如果是大于1000,那么根据抽屉原理,肯定有两个这样红点在一列,那么就会出现红色三角形;如果是等于1000而没有这样的2个红点在一列,说明有999行只含有1个红点,而剩下的一行全是红点,那也肯定已经出现直角三角形了,所以n的最小值为1999.14.在图35-2中有16个黑点,它们排成了一个4×4的方阵.用线段连接其中4点,就可以画出各种不同的正方形.现在要去掉某些点,使得其中任意4点都不能连成正方形,那么最少要去掉多少个点?【分析与解】至少要除去6个点,如下所示为几种方法:构造与论证2内容概述组合证明题,在论证中,有时需进行分类讨论,有时则要着眼于极端情形,或从整体把握.若干点及连接它们的一些线段组成图,与此相关的题目称为图论问题,这里宜从特殊的点或线着手进行分析.各种以染色为内容,或通过染色求解的组合问题,基本的染色方式有相间染色与条形染色.典型问题2.甲、乙、丙三个班人数相同,在班级之间举行象棋比赛.各班同学都按l,2,3,4,…依次编号.当两个班比赛时,具有相同编号的同学在同一台对垒.在甲、乙两班比赛时,有15台是男、女生对垒;在乙、丙班比赛时,有9台是男、女生对垒.试说明在甲、丙班比赛时,男、女生对垒的台数不会超过24.并指出在什么情况下,正好是24 ?【分析与解】不妨设甲、乙比赛时,1~15号是男女对垒,乙、丙比赛时.在1~15号中有a台男女对垒,15号之后有9-a台男女对垒(0≤a≤9)甲、丙比赛时,前15号,男女对垒的台数是15-a(如果1号乙与1号丙是男女对垒,那么1号甲与1号丙就不是男女对垒),15号之后,有9-a台男女对垒.所以甲、丙比赛时,男女对垒的台数为15-a+9-a=24-2a≤24.仅在a=0,即必须乙、丙比赛时男、女对垒的号码,与甲、乙比赛时男、女对垒的号码完全不同,甲、丙比赛时,男、女对垒的台数才等于24.4.将15×15的正方形方格表的每个格涂上红色、蓝色或绿色.证明:至少可以找到两行,这两行中某一种颜色的格数相同.【分析与解】如果找不到两行的某种颜色数一样,那么就是说所有颜色的列与列之问的数目不同.那么红色最少也会占:0+1+2+…+14=105个格子.同样蓝色和绿色也是,这样就必须有至少:3×(0+l+2+…+14)=315个格子.但是,现在只有15×15=225个格子,所以和条件违背,假设不成立,结论得证.6. 4个人聚会,每人各带2件礼品,分赠给其余3个人中的2人.试证明:至少有2对人,每对人是互赠过礼品的.【分析与解】将这四个人用4个点表示,如果两个人之间送过礼,就在两点之间连一条线.由于每人送出2件礼物,图中共有4×2=8条线,由于每人礼品都分赠给2个人,所以每两点之间至多有1+1=2条线.四点间,每两点连一条线,一共6条线,现在有8条线,说明必有两点之间连了2条线,还有另外两点(有一点可以与前面的点相同)之间也连了2条线.即为所证结论。

小学六年级奥数经典讲义(全套36讲)

小学六年级奥数经典讲义(全套36讲)

第一讲循环小数与分数第二讲和差倍分问题第三讲行程问题第五讲质数与合数第六讲工程问题第七讲牛吃草问题第八讲包含与排除第九讲整数的拆分第十讲逻辑推理第十一讲通分与裂项第十二讲几何综合第十三讲植树问题第十五讲余数问题第十六讲直线面积第十七讲圆与扇形第十八讲数列与数表综合第十九讲数字迷综合第二十讲计数综合第二十一讲行程与工程第二十二讲复杂工程问题第二十三讲运用比例求解行程问题第二十四讲应用题综合第二十五讲数论综合2第二十六讲进位制问题第二十七讲取整问题第二十八讲数论综合3第二十九讲数论综合4第三十讲几何综合2第三十一讲图形变换第三十二讲勾股定理第三十三讲计数综合第三十四讲最值问题第三十五讲构造与论证1第三十六讲构造与论证2第一讲循环小数与分数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循环小数之间简单的加、减运算,涉及循环小数与分数的主要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问题.1.真分数7a化为小数后,如果从小数点后第一位的数字开始连续若干个数字之和是1992,那么a 是多少?【分析与解】17=0.142857 ,27=0.285714 ,37=0.428571 ,47=0.571428 ,57=0.714285 , 67=0.857142. 因此,真分数7a化为小数后,从小数点第一位开始每连续六个数字之和都是1+4+2+8+5+7=27,又因为1992÷27=73……21,27-21=6,而6=2+4,所以7a =0..857142 ,即a =6.评注:7a的特殊性,循环节中数字不变,且顺序不变,只是开始循环的这个数有所变化.2.某学生将1.23乘以一个数a 时,把1.23 误看成1.23,使乘积比正确结果减少0.3.则正确结果该是多少?【分析与解】 由题意得:1.23 a -1.23a =0.3,即:0.003 a =0.3,所以有:3390010a =.解得a = 90,所以1.23a =1.23 × 90=123290-×90=11190× 90=111.3.计算:0.1+0.125+0.3+0.16,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分析与解】 方法一:0.1+0.125+0.3+0.16≈-0.1111+0.1250+0.3333+0.1666=0.7359≈0.736方法二:0.1+0.125+0.3+0.16113159899011118853720.7361=+++=+== ≈0.7364.计算:0.010.120.230.340.780.89+++++ 【分析与解】 方法一:0.010.120.230.340.780.89+++++ =1121232343787898909090909090-----+++++ =11121317181909090909090+++++ =21690=2.4方法二:0.010.120.230.340.780.89+++++ =0+0.1+0.2+0.3+0.7+0.8+(0.010.020.030.040.080.09+++++ ) =2.1+0.01×(1+2+3+4+8+9) =2.1+190×27 =2.1+0.3 =2.4方法三:如下式, 0.011111… 0.122222... 0.233333... 0.344444...(1+2+3+4+8+9=27) 0.788888...+0.899999... 2.399997...注意到,百万分位的7是因为没有进位造成,而实际情况应该是2.399999…=2.39 =2.4.评注:0.9=99=1 ,0.09 =919010=.5.将循环小数0.027与0.179672 相乘,取近似值,要求保留一百位小数,那么该近似值的最后一位小数是多少?【分析与解】0.×0.179672=27179672117967248560.00485699999999937999999999999⨯=⨯== 循环节有6位,100÷6=16……4,因此第100位小数是循环节中的第4位8,第10l 位是5.这样四舍五入后第100位为9.6.将下列分数约成最简分数:166********66666666664【分析与解】 找规律:161644=,16616644=,1666166644= ,166661666644=,…所以1666666666666666666664=14评注:类似问题还有38538853888538888538888888885234 (29729972999729999729999999997)+⨯+⨯+⨯++.7.将下列算式的计算结果写成带分数:0.523659119⨯⨯【分析与解】0.523659119⨯⨯=11859119⨯=1(1)119-×59=59-59119=58601198.计算:744808333÷2193425909÷11855635255【分析与解】 744808333÷2193425909÷11855635255=62811259093525583332193453811⨯⨯ =373997131993564111136412119973331993⨯⨯⨯⨯⨯⨯⨯⨯⨯⨯⨯⨯⨯⨯=7523⨯⨯=5569.计算:1111111 81282545081016203240648128 ++++++【分析与解】原式1111111 81288128406420321016508254 =++++++2111118128406420321016508254 =+++++ 1111114064406420321016508254 =+++++ 11111203220321016508254=++++111110161016508254=+++111508508254=++11254254=+1127=10.计算:153219(4.85 3.6 6.153) 5.5 1.75(1) 4185321⎡⎤⨯÷-+⨯+-⨯+⎢⎥⎣⎦【分析与解】原式=1757193.6(4.851 6.15)5.5443421⨯⨯-++-⨯-⨯=135193.610 5.5412+⨯⨯+-=9+5.5-4.5 =1011.计算: 41.2×8.1+11×194+537×0.19【分析与解】原式=412×0.81+11×9.25+0.19×(412+125) =412×(0.81+0.19)+11×9.25+0.19×125 =412+11×8+11×1.25+19×1.25=412+88+1.25×30=500+37.5=537.512.计算:2255 (97)() 7979+÷+【分析与解】原式=656555 ()() 7979+÷+=[]555513()()137979⨯+÷+=13.计算:12324648127142113526104122072135⨯⨯+⨯⨯+⨯⨯+⨯⨯⨯⨯+⨯⨯+⨯⨯+⨯⨯【分析与解】 原式=33333333123(1247)1232135(1247)1355⨯⨯⨯+++⨯⨯==⨯⨯⨯+++⨯⨯14.(1)已知等式0.126×79+1235×□-6310÷25=10.08,那么口所代表的数是多少? (2)设上题答案为a .在算式(1993.81+a )×○的○内,填入一个适当的一位自然数,使乘积的个位数字达到最小值.问○内所填的数字是多少? 【分析与解】 (1)设口所代表的数是x ,0.126×79+1235x -6310÷25=10.08,解得:x =0.03,即口所代表的数是0.03.(2)设○内所填的数字是y ,(1993.81+O.03)×y =1993.84×y ,有当y 为8时1993.84×y =1993.84×8=15050.94,所以○内所填的数字是8.15.求下述算式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111111()38523571113+++++⨯ 【分析与解】原式=111111(38538538538538538523571113⨯+⨯+⨯+⨯+⨯+⨯≈192.5+128.3+77+55+35+29.6=517.4 所以原式的整数部分是517.第二讲 和差倍分问题各种具有和差倍分关系的综合应用题,重点是包含分数的问题.基本的解题方法是将已知条件用恰当形式写出或变形,并结合起来进行比较而求出相关的量,其中要注意单位“1”的恰当选取.1.有甲、乙两个数,如果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就是乙数的18,那么甲数是乙数的多少倍?【分析与解】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则甲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设这时的甲数为“1”,则乙数为1×8=8,那么原来的甲数=l×100=100,则甲数是乙数的100÷8=12.5倍.2.有三堆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并且都只有黑、白两色棋子.已知第一堆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白子一样多,第三堆里的黑子占全部黑子的25.如果把这三堆棋子集中在一起,那么白子占全部棋子的几分之几?【分析与解】如下表所示:设全部黑子为“5”份,则第三堆里的黑子为“2”份,那么剩下的黑子占5-2=“3”份,而第一堆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白子一样多,将第一堆黑子和第二堆白子调换,则第二堆全部为黑子.所以第二堆棋子总数为“3”份,三堆棋子总数为3×3=“9”份,其中黑子占“5”份,则白子占剩下的9-5=“4”份,那么白子占全部棋子的4÷9=49.3.甲、乙两厂共同完成一批机床的生产任务,已知甲厂比乙厂少生产8台机床,并且甲厂的生产量是乙厂的1213,那么甲、乙两厂一共生产了机床多少台?【分析与解】因为甲厂生产的是乙厂的1213,也就是甲厂为12份,乙厂为13份,那么甲厂比乙厂少1份=8台.总共=8×(12+13)=200台.4.足球赛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那么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分析与解】设原来人数为“1”,则现在有1+0.5=1.5.原来收入为l×15=15,降价后收人为15×(1+15)=18元,那么降价后门票为18÷1.5=12元,则一张门票降价15-12=3元.5.李刚给军属王奶奶运蜂窝煤,第一次运了全部的38,第二次运了50块.这时,已运来的恰好是没运来的57.问还有多少块蜂窝煤没有运来?【分析与解】已经运来的是没有运来的57,则运来的是5份,没有运来的是7份,也就是运来的占总数的512.则共有50÷(512-38)=1200块,还剩下1200×712=700块.6.有两条纸带,一条长21厘米,一条长13厘米,把两条纸带都剪下同样长的一段以后,发现短纸带剩下的长度是长纸带剩下的长度的813.问剪下的一段长多少厘米?【分析与解】方法一:开始时,两条纸带的长度差为21-13=8厘米.因为两条纸带都剪去同样长度,所以两条纸带前后的长度差不变.设剪后短纸带长度为“8”份,长纸带即为“13”份,那么它们的差为13-8=5份,则每份为8÷5=1.6(厘米).所以,剪后短纸带长为1.6×8=12.8(厘米),于是剪去13-12.8=O.2(厘米).方法二:设剪下x厘米,则1382113xx-=-,交叉相乘得:13×(13-x)=8×(21-x),解得x=0.2,即剪下的一段长0.2厘米.7.为挖通300米长的隧道,甲、乙两个施工队分别从隧道两端同时相对施工.第一天甲、乙两队各掘进了10米,从第二天起,甲队每天的工作效率总是前一天的2倍,乙队每天的工作效率总是前一天的l 12倍.那么,两队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分析与解】如下表所示:天数工作量1 2 3 4 5甲10 20 40 80 160乙10 15 22.5 33.75 50.625 当天工作量20 35 62.5 113.75 210.625已完成工作量20 55 117.5 231.25 441.375 说明在第五天没有全天干活,则第四天干完以后剩下:300-231.25=68.75米,那么共用时间为4+68.75÷210.625=4110 337天.8.有一块菜地和一块麦地.菜地的一半和麦地的三分之一放在一起是13公顷.麦地的一半和菜地的三分之一放在一起是12公顷.那么菜地是多少公顷?【分析与解】如下表所示:菜地12麦地13⇒13公顷菜地3 麦地2 ⇒78公顷菜地2 麦地3 ⇒72公顷菜地13麦地12⇒12公顷即5倍菜地公顷数+5倍麦地公顷数=78+72=150,所以菜地与麦地共有150÷5=30(公顷).而菜地减去麦地,为78-72=6(公顷),所以菜地有(30+6)÷2=18(公顷).9.春风小学原计划栽种杨树、柳树和槐树共1500棵.植树开始后,当栽种了杨树总数的3 5和30棵柳树以后,又临时运来15棵槐树,这时剩下的3种树的棵数恰好相等.问原计划要栽植这三种树各多少棵?【分析与解】将杨树分为5份,以这样的一份为一个单位,则:杨树=5份;柳树=2份+30棵;槐树=2份-15棵,则一份为(1500-30+15)÷(2+2+5)=165棵,有:杨树=5×165=825棵;柳树=165×2+30=360棵;槐树=165×2-15=315棵.10.师徒二人共同加工170个零件,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13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14还多10个.那么,徒弟一共加工了多少个零件?【分析与解】我们用“师”表示师傅加工的零件个数,“徒”表示徒弟加工的零件个数,有:1 3“师”-14“徒”=10,4“师”- 3“徒”=120,而4“师”+4“徒”=170×4=680.那么有7“徒”=680-120=560,“徒”=80,徒弟一共加工了80个零件.11. 一批工人到甲、乙两个工地进行清理工作,甲工地的工作量是乙工地的工作量的11 2倍.上午去甲工地的人数是去乙工地人数的3倍,下午这批工人中有712的人去甲工地,其他人到乙工地.到傍晚时,甲工地的工作已做完,乙工地的工作还需4名工人再做1天.那么这批工人共有多少名?【分析与解】设甲工地的工作量为“1.5”,则乙工地的工作量为“1”.甲乙上午33134=+11134=+下午7121-712=512于是甲工地一整天平均用了这批工人的372()24123+÷=,乙工地一整天平均用了这批工人的1-21 33 =.这批工人的23完成了“1.5”的工作量,那么13的这批工人完成1.5÷2=“0.75”的工作量,于是乙工地还剩下1-0.75=“0.25”的工作量,这“0.25”的工作量需要4人工作1天.而甲、乙工地的工作量为1.5+1=2.5,那么需2.5÷0.25× 4=40人工作1天.所以原来这批工人共有40-4=36人.12.有一个分数,如果分子加1,这个分数就等于12;如果分母加1,这个分数就等于13.问原来的分数是多少?【分析与解】如果分子加1,则分数为12,设这时的分数为:2xx,则原来的分数为12xx-,分母加1后为:11213xx-=+,交叉相乘得:3(x-1)=2x+1,解得x=4,则原分数为38.13.图2-1是某市的园林规划图,其中草地占正方形的34,竹林占圆形的67,正方形和圆形的公共部分是水池.已知竹林的面积比草地的面积大450平方米.问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分析与解】因为水池是正方形的14,是圆的17,则正方形是水池的4倍,圆是水池的7倍,相差7-4=3倍,差450平方米,则水池=450÷3=150平方米.14.唐僧师徒四人吃了许多馒头,唐僧和猪八戒共吃了总数的12,唐僧和沙僧共吃了总数的13,唐僧和孙悟空共吃了总数的14.那么唐僧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析与解】唐+猪=12、唐+沙=13、唐+孙=14.(两边同时加减)唐+猪+唐+沙+唐+孙=2唐+(唐+猪+沙+孙)=2唐+1=12+13+14=1112.则:2唐=112,唐=124.唐僧吃了总数的124.15.小李和小张同时开始制作同一种零件,每人每分钟能制作1个零件,但小李每制作3个零件要休息1分钟,小张每制作4个零件要休息1.5分钟.现在他们要共同完成制作300个零件的任务,需要多少分钟?【分析与解】方法一:先估算出大致所需时间,然后再进行调整.因为小李、小张的工作效率大致相等,那么完成时小李完成300÷2=150个零件左右;小李完成150个零件需要150÷3×4=200分钟;在200分钟左右,198分钟是5.5的整数倍,此时乙生产198÷5.5×4=144个零件,并且刚休息完,所以在2分钟后,即200分钟时完成144+2=146个零件;那么在200分钟时,小李、小张共生产150+146=296个零件,还剩下4个零件未完成,所以再需2分钟,小李生产2个零件,小张生产2个零件,正好完成.所以共需202分钟才能完成.方法二:把休息时间包括进去,小李每4分钟做3个,小张每5.5分钟做4个.则在44分钟内小李做了:44÷4×3=33个,小张做了:44÷5.5×4=32个,他们一共做了:33+32=65个.300÷65=4……40,也就是他们共同做了4个44分钟即:44×4=176分钟后,还剩下40个零件没有做完.而22=4+4+4+4+4+2=5.5×4,所以22分钟内小李做了:3+3+3+3+3+2=17个,小张做了:4×2=16个,那么还剩下:40-17-16=7个,4分钟内小李做3个,小张做4个,共做4+3=7个,即这40个零件还需要26分钟.所以共用时间:44×4+26=202分钟.第三讲行程问题(1)涉及分数的行程问题.顺水速度、逆水速度与流速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环形道路上的行程问题.解题时要注意发挥图示的辅助作用,有时宜恰当选择运动过程中的关键点分段加以考虑.1.王师傅驾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交货.如果他往返都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正好可以按时返回甲地.可是,当到达乙地时,他发现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只有每小时55千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他应以多大的速度往回开?【分析与解】设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单位“1”,那么按时的往返一次需时间260,现在从甲到乙花费了时间1÷55=155千米,所以从乙地返回到甲地时所需的时间只能是211 605566-=.即如果他想按时返回甲地,他应以每小时66千米的速度往回开.2.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小张先骑摩托车从甲地出发,1小时后小李驾驶汽车从甲地出发,两人同时到达乙地.摩托车开始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中途减速后为每小时40千米.汽车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汽车曾在途中停驶1O 分钟.那么小张驾驶的摩托车减速是在他出发后的多少小时?【分析与解】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行驶时问为100÷80=1.25小时=1小时15分钟,加上中途停驶的10分钟,共用时1小时25分钟.而小张先小李1小时出发,但却同时到达,所以小张从甲到乙共用了2小时25分钟,即2最小时.以下给出两种解法:方法一:设小张驾驶的摩托车减速是在他出发后x 小时,有50×x +40×5210012x ⎛⎫-= ⎪⎝⎭,解得13x =. 所以小张驾驶的摩托车减速是在他出发后13小时. 方法二:如果全程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100÷50=2小时的时间,全程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100÷40=2.5小时.依据鸡兔同笼的思想知,小张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52.521122.526-=-的路程,即行驶了10015010063⨯=千米的路程,距出发5015033÷=小时.3. 一位少年短跑选手,顺风跑90米用了10秒钟.在同样的风速下,逆风跑70米,也用了10秒钟.问:在无风的时候,他跑100米要用多少秒?【分析与解】 我们知道顺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逆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有顺风时速度为90÷10=9米/秒,逆风速度为70÷10=7米/秒. 则无风速度=2顺风速度+逆风速度=982+7=米/秒 所以无风的时候跑100米,需100÷8=12.5秒.124.一条小河流过A ,B, C 三镇.A,B 两镇之间有汽船来往,汽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11千米.B,C 两镇之间有木船摆渡,木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已知A,C 两镇水路相距50千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某人从A 镇上船顺流而下到B 镇,吃午饭用去1小时,接着乘木船又顺流而下到C 镇,共用8小时.那么A,B 两镇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分析与解】 如下画出示意图,有A →B 段顺水的速度为11+1.5=12.5千米/小时, 有B →C 段顺水的速度为3.5+1.5=5千米/小时. 而从A →C 全程的行驶时间为8-1=7小时. 设AB 长x 千米,有50712.55x x -+=,解得x =25. 所以A,B 两镇间的距离是25千米.5.一条大河有A,B 两个港口,水由A 流向B,水流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甲、乙两船同时由A 向B 行驶,各自不停地在A,B 之间往返航行,甲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8千米,乙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已知两船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与甲船第二次追上乙船(不算甲、乙在A 处同时开始出发的那一次)的地点相距40千米,求A,B 两个港口之间的距离.【分析与解】 设AB 两地的路程为单位“1”,则:甲、乙两人在A 、B 往返航行,均从A 点同时同向出发,则第n 次同向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差为2n ;甲、乙两人在A 、B 往返航行,均从A 点同时同向出发,则第n 次相向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和为2n ;甲、乙两人在A 、B 往返航行,分别从A 、B 两点相向出发,则第n 次同向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差为(2n -1);甲、乙两人在A 、B 往返航行,分别从A 、B 两点相向出发,则第n 次相向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和为(2n -1).有甲船的顺水速度为32千米/小时,逆水速度为24千米/小时, 乙船的顺水速度为24千米/小时,逆水速度为16千米/小时. 两船第二次迎面相遇时,它们的路程和为“4”;甲船第二次追上乙船时,它们的路程差为“4”.(一)第二次迎面相遇时,一定是甲走了2~3个AB 长度,乙走了2~1个AB 长度,设甲走了2+x 个AB 的长度,则乙走了2-x 个AB 的长度,有11322432x ++=112416x -+,解得13x =,即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距A 点13AB 的距离.(二)①第二次甲追上乙时,有甲行走2y z +(y 为整数,z ≤1)个AB 的长度,则乙行走了24y z -+个AB 的长度,有322432y y z ++=22241624y y z --++,化简得320y z +=,显然无法满足y 为整数,z ≤1;②第二次甲追上乙时,有甲行走21y z ++(y 为整数,z ≤1)个AB 的长度,则乙行走了23y z -+个AB 的长度,有1322424y y z +++=12241616y y z--++,化简有3213y z +=,有0.5z =,4y =. 即第二次甲追上乙时的地点距B 点12AB 的距离,那么距A 也是12AB 的距离.所以,题中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111236⎛⎫-= ⎪⎝⎭AB ,为40千米,所以AB 全长为240千米.6.甲、乙两船分别在一条河的A ,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顺流而下,乙逆流而上.相遇时,甲乙两船行了相等的航程,相遇后继续前进,甲到达B 地、乙到达A 地后,都立即按原来路线返航,两船第二次相遇时,甲船比乙船少行1000米.如果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的时间相隔为1小时20分,那么河水的流速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 因为甲、乙第一次相遇时行驶的路程相等,所以有甲、乙同时刻各自到达B 、A 两地.接着两船再分别从B 、A 两地往AB 中间行驶.所以在第二次相遇前始终是一船逆流、一船顺流,那么它们的速度和始终等于它们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有:甲静水速度+水速=乙静水速度-水速.还有从开始到甲第一次到达B 地,乙第一次到达A 地之前,两船在河流中的速度相等.所以甲船比乙船少行驶的1000米是在甲、乙各自返航时产生的.甲乙返航时,有甲在河流中行驶的速度为:甲静水速度-水速,乙在河流中的速度为:乙静水速度+水速.它们的速度差为4倍水速.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两船共行驶了2AB 的路程,而从返航到第二次相遇两船共行驶了AB 的路程,需时间80÷2=40分钟. 有4倍水速=401000150060⎛⎫÷=⎪⎝⎭,有水速=375米/小时=0.375千米/小时. 即河水的流速为每小时0.375千米.7.甲、乙二人骑自行车从环形公路上同一地点同时出发,背向而行.现在已知甲走一圈的时间是70分钟,如果在出发后45分钟甲、乙二人相遇,那么乙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 甲行走45分钟,再行走70-45=25分钟即可走完一圈.而甲行走45分钟,乙行走45分钟也能走完一圈.所以甲行走25分钟的路程相当于乙行走45分钟的路程. 甲行走一圈需70分钟,所以乙需70÷25×45=126分钟.即乙走一圈的时间是126分钟.8.如图3-1,甲和乙两人分别从一圆形场地的直径两端点同时开始以匀速按相反的方向绕此圆形路线运动,当乙走了100米以后,他们第一次相遇,在甲走完一周前60米处又第二次相遇.求此圆形场地的周长.【分析与解】 注意观察图形,当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乙共走完12圈的路程,当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甲乙共走完1+12=32圈的路程. 所以从开始到第一、二次相遇所需的时间比为1:3,因而第二次相遇时乙行走的总路程为第一次相遇时行走的总路程的3倍,即100×3=300米. 有甲、乙第二次相遇时,共行走(1圈-60)+300,为32圈,所以此圆形场地的周长为480米.9.甲、乙二人在同一条椭圆形跑道上作特殊训练: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反方向跑,每人跑完第一圈到达出发点后立即回头加速跑第二圈,跑第一圈时,乙的速度是甲速度的23.甲跑第二圈时速度比第一圈提高了13;乙跑第二圈时速度提高了15.已知沿跑道看从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点到第一次相遇点的最短路程是190米,那么这条椭圆形跑道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设甲跑第一圈的速度为3,那么乙跑第一圈的速度为2,甲跑第二圈的速度为4,乙跑第二圈的速度为125. 如下图,第一次相遇地点逆时针方向距出发点35的跑道长度. 有甲回到出发点时,乙才跑了23的跑道长度.在乙接下来跑了13跑道的距离时,甲以“4”的速度跑了122433÷⨯=圈.所以还剩下13的跑道长度,甲以4的速度,乙以125的速度相对而跑,所以乙跑了112124355⎡⎤⎛⎫⨯÷+ ⎪⎢⎥⎝⎭⎣⎦18=圈.也就是第二次相遇点逆时针方向距出发点18圈.即第一次相遇点与第二次相遇点相差31195840-=圈, 所以,这条椭圆形跑道的长度为1919040040÷=米.10.如图3-2,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A,B 两点相距1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米,每人每跑100米,都要停10秒钟.那么甲追上乙需要时间是多少秒?【分析与解】 如果甲、乙均不休息,那么甲追上乙的时间为100÷(5-4)=100秒. 此时甲跑了100×5=500米,乙跑了100×4=400米.而实际上甲跑500米,所需的时间为100+4×10=140秒,所以140~150秒时甲都在逆时针距A 点500处.而乙跑400米所需的时间为100+3×10=130秒,所以130~140秒时乙走在逆时针距B点400处.显然从开始计算140秒时,甲、乙在同一地点,即甲追上乙需要时间是140秒.11.周长为400米的圆形跑道上,有相距100米的A ,B 两点.甲、乙两人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相背而跑,两人相遇后,乙即转身与甲同向而跑,当甲跑到A 时,乙恰好跑到B .如果以后甲、乙跑的速度和方向都不变,那么甲追上乙时,甲从出发开始,共跑了多少米? 【分析与解】 如下图,记甲乙相遇点为C.当甲跑了AC 的路程时,乙跑了BC 的路程;而当甲跑了400米时,乙跑了2BC 的路程. 由乙的速度保持不变,所以甲、乙第一次相向相遇所需的时间是甲再次到达A 点所需时间的12. 即AC=12×400=200(米),也就是甲跑了200米时,乙跑了100米,所以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2倍.那么甲到达A ,乙到达B 时,甲追上乙时需比乙多跑400-100=300米的路程,所以此后甲还需跑300÷(2-1)×2=600米,加上开始跑的l 圈400米.所以甲从出发到甲追上乙时,共跑了600+400=1000米.12.如图3-3,一个长方形的房屋长13米,宽8米.甲、乙两人分别从房屋的两个墙角出发,甲每秒钟行3米,乙每秒钟行2米.问:经过多长时间甲第一次看见乙?【分析与解】 开始时,甲在顺时针方向距乙8+13+8=29米.因为一边最长为 13、所以最少要追至只相差13,即至少要追上29-13=16米. 甲追上乙16米所需时间为16÷(3-2)=16秒,此时甲行了3×16=48米,乙行了2×16=32米.甲、乙的位置如右图所示:显然甲还是看不见乙,但是因为甲的速度比乙快,所以甲能在乙离开上面 的那条边之前到达上面的边,从而看见乙.而甲要到达上面的边,需再跑2米,所需时间为2÷3=23秒. 所以经过16+23=1623秒后甲第一次看见乙.13.如图3-4,学校操场的400米跑道中套着300米小跑道,大跑道与小跑道有200米路程相重.甲以每秒6米的速度沿大跑道逆时针方向跑,乙以每秒4米的速度沿小跑道顺时针方向跑,两人同时从两跑道的交点A 处出发,当他们第二次在跑道上相遇时,甲共跑了多少米?【分析与解】 如下图,甲、乙只可能在大跑道上相遇.并且只能在AB 顺时针的半跑道上.易知小跑道AB 逆时针路程为100,顺时针路程为200,大跑道上AB 的顺、逆时针路程均是200米.我们将甲、乙的行程状况分析清楚.当甲第一次到达B 时,乙还没有到达B 点,所以第一次相遇一定在逆时针的BA 某处.而当乙第一次到达B 点时,所需时间为200÷4=50秒,此时甲跑了50×6=300米,在B 点300-200=100米处.乙跑出小跑道到达A 需100÷4=25秒,则甲又跑了25×6=150米,在A 点左边(100+150)-200=50米处.所以当甲到达B 处时,乙还未到B 处,那么甲必定能在B 点右边某处与乙第二次相遇. 从乙再次到达A 处开始计算,还需(400-50)÷(6+4)=35秒,甲、乙第二次相遇,此时甲共跑了50+25+35=110秒.所以,从开始到甲、乙第二次相遇甲共跑了110×6=660米.14.如图3-5,正方形ABCD 是一条环形公路.已知汽车在AB 上时速是90千米,在BC 上的时速是120千米,在CD 上的时速是60千米,在DA 上的时速是80千米.从CD 上一点P,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 中点相遇.如果从PC 的中点M,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 上一点N 相遇.问A 至N 的距离除以N 至B 的距离所得到的商是多少?【分析与解】 如下图,设甲始终顺时针运动,乙始终逆时针运动,并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单位“1”.有甲从P 到达AB 中点O 所需时间为608090PD DA AO ++10.5608090PD =++. 乙从P 到达AB 中点O 所需时间为6012090PC BC BO ++10.56012090PD =++. 有甲、乙同时从P 点出发,则在AB 的中点O 相遇,所以有:16080PD +=160120PC +且有PD=DC-PC=1-PC,代入有116080PC -+160120PC =+,解得PC=58. 所以PM=MC=516,DP=38.现在甲、乙同时从PC 的中点出发,相遇在N 点,设AN 的距离为x .有甲从M 到达N 点所需时间为608090MD DA AN ++351816608090x+=++; 乙从M 到达N 点所需时间为6012090MC CB BN ++511166012090x-=++. 有351816608090x +++511166012090x -=++,解得132x =.即AN=132. 所以AN ÷BN 1313232=÷131=15.如图3-6,8时10分,有甲、乙两人以相同的速度分别从相距60米的A ,B 两地顺时针方向沿长方形ABCD 的边走向D 点.甲8时20分到D 点后,丙、丁两人立即以相同速度从D 点出发.丙由D 向A 走去,8时24分与乙在E 点相遇;丁由D 向C 走去,8时30分在F 点被乙追上.问三角形BEF 的面积为多少平方米?【分析与解】 如下图,标出部分时刻甲、乙、丙、丁的位置.先分析甲的情况,甲10分钟,行走了AD 的路程;再看乙的情况,乙的速度等于甲的速度,乙14分钟行走了60+AE 的路程,乙20分钟走了60+AD+DF 的路程.所以乙10分钟走了(60+AD+DF)-(AD)=60+DF 的路程.有601014AD AE +=6010DF +=,有()()607560AD DFAE ED AE =+⎧⎪⎨-=+⎪⎩然后分析丙的情况,丙4分钟,行了走ED 的路程,再看丁的情况,丁的速度等于丙的速度,丁10分钟行走了DF 的距离.。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第1讲比较分数的大小第2讲巧求分数第3讲分数运算的技巧第4讲循环小数与分数第5讲工程问题(一)第6讲工程问题(二)第7讲巧用单位“1”第8讲比和比例第9讲百分数第10讲商业中的数学第11讲圆与扇形第12讲圆柱与圆锥第13讲立体图形(一)第14讲立体图形(二)第15讲棋盘的覆盖第16讲找规律第17讲操作问题第18讲取整计算第19讲近似值与估算第20讲数值代入法第21讲枚举法第22讲列表法第23讲图解法第24讲时钟问题第25讲时间问题第26讲牛吃草问题第27讲运筹学初步(一)第28讲运筹学初步(二)第29讲运筹学初步(三)第30讲趣题巧解第一讲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学们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有比较数的大小问题。

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简单,而比较分数的大小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对于两个不同的分数,有分母相同,分子相同以及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三种情况,其中前两种情况判别大小的方法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小。

第三种情况,即分子、分母都不同的两个分数,通常是采用通分的方法,使它们的分母相同,化为第一种情况,再比较大小。

由于要比较的分数千差万别,所以通分的方法不一定是最简捷的。

下面我们介绍另外几种方法。

1.“通分子”。

当两个已知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大,而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小时,可以把它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大小,这种方法比通分的方法简便。

如果我们把课本里的通分称为“通分母”,那么这里讲的方法可以称为“通分子”。

2.化为小数。

这种方法对任意的分数都适用,因此也叫万能方法。

但在比较大小时是否简便,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3.先约分,后比较。

有时已知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可以先约分。

4.根据倒数比较大小。

5.若两个真分数的分母与分子的差相等、则分母(子)大的分数较大;若两个假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差相等,则分母(子)小的分数较大。

讲次

讲次
质数与合数(二)
分解质因数、因数个数定理、因数和定理。其中,因数个数定理是近年杯赛数论板块最高频的考点。
7
列方程解应用题
对专题类应用题的总结。开始正式学习利用代数法解决行程问题。小升初考试中最高频考点。高年级解决应用题、行程问题的主要方法。
解分数系数方程
分数应用题、工程问题
8
染色与覆盖
通过棋盘染色、斑马染色、轮换染色解决覆盖问题。染色与覆盖是经典的组合问题。难度较大、同时充满趣味和挑战。
13
抽屉原理的应用
构造抽屉、数论中的抽屉原理。是近年杯赛热点,将经典的组合问题和数论结合在一起。难度较大,但方法固定。
经典组合专题、秋季不涉及(秋季学习以数论、行程、几何为主)
14
从反面情况与特殊情况考虑
几何、数论、计数中的从反面情况考虑。本讲为数学思想专题,对以后的数学及其他理科的学习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讲为数学思想专题,
会在以后的所有讲次中有所体现
15
期末测试
暑期1-14讲知识进行全面考察,当场判卷并适当分析讲解,发放结课礼品
经典组合专题、秋季不涉及(秋季学习以数论、行程、几何为主)
9
游戏与对策(二)
与数论相关的游戏与对策问题。常作为华杯赛的压轴题出现。与上一讲非常相似,是经典组合问题。难度更大的同时,趣味性也更高。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达到组合题的新高度。
10
最值问题(二)
在数论、数字谜中出现的最值问题。其中数字谜中的最值问题是近年迎春杯、华杯赛、学而思杯的必考考点。
数字谜综合(一)
11
蝴蝶模型
梯形和一般四边形中的蝴蝶模型。开始接触几何中的比例问题和比例模型。对于孩子是个不小的挑战。是几何问题中的高频考点。

六年级勾股定理知识点

六年级勾股定理知识点

六年级勾股定理知识点【六年级勾股定理知识点】勾股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几何定理,它为我们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提供了基础。

在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并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年级勾股定理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1. 定义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指的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平方和。

用等式表示为:c² = a² + b²。

其中,c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和b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2. 应用勾股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几何中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2.1 测量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勾股定理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来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通过已知直角边的长度,可以轻松求得斜边的长度。

2.2 验证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三角形的边长来验证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如果等式c² = a² + b²成立,则可确认其为直角三角形。

2.3 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勾股定理在平面几何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应用勾股定理,我们可以计算矩形、菱形等各种形状的对角线长度,从而推导出它们的性质和关系。

3. 证明勾股定理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并给出了一种几何证明方法。

他的证明基于直角三角形,通过构造和推导,将直角三角形的各边关系逐步证明出来。

虽然有多种证明方法,但其中最著名的是“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

3.1 几何证明几何证明是勾股定理最早的证明方法之一。

它通过构造一系列辅助图形,运用几何性质和推理,最终将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证明出来。

3.2 代数证明代数证明是一种基于代数运算的证明方法。

通过使用代数符号表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运用代数运算和平方差公式,最终推导出等式c² = a² + b²。

4. 注意事项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4.1 了解题目中所给信息在解决问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并明确给出的直角三角形边长或其他相关信息。

六年级数学奥数第7讲:等积模型-课件

六年级数学奥数第7讲:等积模型-课件

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摆放,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平方分 米,其中AE=3AB,BD=2BC,三角形BDE的面积是多少?
S△ABC=
1 2
1 S△BDE= 2
AB×BC=1(平方分米) EB×BD
1
= ×2AB×2BC
2
=4(平方分米)
答:割成4个小长方形,其中
三块的面积如图所示(单位:平方分米),请问:
剩下一块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当两个长方形有一条边相等,那
30 15
40 么它们的面积比 =另外一条边之比。
S 15 40 30
S=20(平方分米)
答:剩下一块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是180平方厘米,D是BC的中点,AD是AE的3 倍,EF的长度是BF的3倍,那么,三角形AEF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如图,AD、CE是△ABC的两条高,AB=4cm,BC=10㎝,CE=8㎝, 求AD的长。
三角形ABC的面积
1 AD×BC 2
1 AB×CE 2
AD=AB×CE÷BC
=4×8÷10
=3.2(厘米)
答:AD的长是3.2厘米。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AB=3分米,BC=4分米,
AC=5分米,求BD的长。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2平方厘米。
如图,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 的面积。(单位:分米)
②+阴影部分
①+②
阴影部分

(15-5+15)×2÷2 25(平方分米)
② ①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
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E=3AE,CD=2AD。若ADE的面积 是1平方厘米,那么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多少?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 分数简便运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 分数简便运算

第1单元分数乘法第7课时分数简便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例6、例7。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2、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交流合作,对学习有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理对于分数的适用。

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导学过程】【知识回顾】1、在整数乘法的运算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简便计算。

25×7×4 0.36×101【自主预习】3、大胆猜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自学第8页例6、第9页的例6并补充完整。

看有什么发现。

【新知探究】1、通过利用例6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2、56153⨯⨯,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3、小组计算101(+)41×4,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4、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⑴出示例题7。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56153⨯⨯ 12)4165(⨯+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知识梳理】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我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 )乘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 )。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仔细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随堂练习】1、拆数练习45 = 989 = 1920 = 356 = 3132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认为拆数的目的是什么?2、在□或〇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符号,并说明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1)25×167 ×78 =( )×( × ) (2)25 34 ×4=□×□+□×□(3)7×78 =□×□〇□×□ (4)54×(89 - 56 )=□×□〇□×□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六年级奥数培训教材

六年级奥数培训教材

[键入文字][键入文字] 六年级拔尖数学目录第1讲定义新运算第2讲简单的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第3讲分数乘除法计算第4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第5讲估算第6讲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技巧第7讲简单的分数应用题(1)第8讲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2)第9讲阶段复习与测试(略)第10讲简单的工程问题第11讲圆和扇形第12讲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第13讲分数应用题复习第14讲综合复习(略)第15讲测试(略)第16讲复杂的利润问题(2)第一讲定义新运算在加.减。

乘。

除四则运算之外,还有其它许多种法则的运算。

在这一讲里,我们学习的新运算就是用“#”“*”“Δ”等多种符号按照一定的关系“临时”规定的一种运算法则进行的运算。

例1:如果A*B=3A+2B,那么7*5的值是多少?例2:如果A#B表示照这样的规定,6#(8#5)的结果是多少?例3:规定求2Δ10Δ10的值。

例4:设M*N表示M的3倍减去N的2倍,即M*N=3M-2N(1)计算(14 *10)*6(2)计算(*)*(1 *)例5:如果任何数A和B有A¤B=A×B-(A+B)求(1)10¤7(2)(5¤3)¤4(3)假设2¤X=1求X例6:设P∞Q=5P+4Q,当X∞9=91时,1/5∞(X∞ 1/4)的值是多少?例7:规定X*Y=,且5*6=6*5则(3*2)*(1*10)的值是多少?例8:▽表示一种运算符号,它的意义是已知那么20088▽2009=?巩固练习1、已知2▽3=2+22+222=246; 3▽4=3+33+333+3333=3702;按此规则类推(1)3▽2 (2)5▽3(3)1▽X=123,求X的值2、已知1△4=1×2×3×4;5△3=5×6×7计算(1)(4△2)+(5△3)(2)(3△5)÷(4△4)3、如果A*B=3A+2B,那么(1)7*5的值是多少?(2)(4*5)*6 (3)(1*5)*(2*4)4、如果A〉B,那么{A,B}=A;如果A〈B,那么{A,B}=B;试求(1){8,0.8}(2){{1。

数学定理证明范文

数学定理证明范文

数学定理证明范文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定理之一,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证明如下:假设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a和b,斜边的长度为c。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建立一个等式:a²+b²=c²。

接下来,我们将证明这个等式成立。

___________a,/-------------b我们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边长的平方得到。

在这个正方形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四个直角三角形,并且它们的直角边分别为a和b,斜边分别为c。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a+b)²=4×(1/2)×a×b+a²+b²+c²。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个等式进行化简:(a+b)²=2ab+a²+b²+c²a²+2ab+b²=2ab+a²+b²+c²a²+b²=2ab+c²a²+b²-c²=2ab在这个等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右边是两个整数的积。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a²+b²-c²一定是一个偶数。

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可以使用数论中一个被称为费马平方和的定理:当一个非负整数能够同时为两个完全平方数的差时,这个非负整数一定是一个偶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²+b²-c²一定是一个偶数。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勾股定理成立,即a²+b²=c²。

通过上述证明,我们证明了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这个定理在几何学和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以及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总结:通过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我们证明了这个定理的正确性。

小学数学讲义

小学数学讲义

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12010+⨯298100+⨯113548++97019702++233201032010+++⨯1122011++++++小升初数学讲义 知 识 改 变 命 运, 思 维 决 定 未 来43++-11123+- 1111⎛++ ⎝11119⎛⎫⎛⎫⎛⨯+- ⎝1249505050⎛⎫++++⎪⎝⎭11120093⎫⎛⎫-⨯++ 小升初数学讲义 知 识 改 变 命 运, 思 维 决 定 未 来99019900+219991122010+++++114896192--小升初数学讲义 知 识 改 变 命 运, 思 维 决 定 未 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小升初数学讲义知识改变命运,思维决定未来。

奥数_六年级竞赛_几何直线形面积_燕尾定理.教师版word

奥数_六年级竞赛_几何直线形面积_燕尾定理.教师版word

1. 理解燕尾定理,灵活运用定理解题.2. 用份数思想求面积之间的关系.本讲是在秋季所学四大模型的基础上,讲解运用燕尾定理求解面积问题.至此五大模型已讲解完毕.体会五大模型解决问题的优势.燕尾定理: S △ABG :S △AGC =S △BGE :S △EGC =BE :EC ; S △BGA :S △BGC =S △AGF :S △FGC =AF :FC ; S △AGC :S △BCG =S △ADG :S △DGB =AD :DB ;问:为什么称之为燕尾定理? 答:我们看看燕子的尾巴然后再看看右图的阴影部分,看看阴影部分是不是很像燕子的尾巴,A 是尾巴与身体的连接点,AG 是燕子尾巴的中分线,左右两个阴影三角形构成燕子尾巴的两侧翼.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动手,试试以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作为尾巴与身体的连接点能不能画出燕子的尾巴.燕尾定理因为图形类似燕尾而得名,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三角形之中,为三角形中的三角形面积对应底边之间提供互相联系的途径.通过一道例题证明一下燕尾定理:第4讲直线型面积—燕尾定理G F E D C B A举例:如右图,D 是BC 上任意一点,请你说明 S 1:S 4=S 2:S 3=BD :DC【分析】 三角形BED 与三角形CED 同高,分别以BD 、DC 为底,所以有S 1:S 4 =BD :DC ;三角形ABE 与三角形EBD 同高,S 1:S 2=ED :EA 三角形ACE 与三角形CED 同高,S 4:S 3=:ED EA ,所以S 1:S 4 =S 2:S 3;综上可得S 1:S 4=S 2:S 3=BD :DC .【例 1】 如图,已知BD DC =,2EC AE =,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30,求阴影部分面积.B【分析】 题中条件只有三角形面积给出具体数值,其他条件给出的实际上是比例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道题不应该通过面积公式求面积. 又因为阴影部分是一个不规则四边形,所以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改造,那么我们需要连一条辅助线,(法一)连接CF ,因为BD DC =,2EC AE =,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30,所以1103ABE ABC S S ==△△,1152ABD ABC S S ==△△.根据燕尾定理,12ABF CBF S AE S EC ==△△,1ABF ACF S BDS CD==△△,所以17.54ABF ABC S S ==△△,157.57.5BFD S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是30107.512.5--=.(法二)连接DE ,由题目条件可得到1103ABE ABC S S ==△△,11210223BDE BEC ABC S S S ==⨯=△△△,所以11ABE BDE S AF FD S ==△△, 1111112.5223232DEF DEA ADC ABC S S S S =⨯=⨯⨯=⨯⨯⨯=△△△△,用燕尾定理求面积S 3S 1S 4S 2EDCBA而211032CDE ABC S S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2.5.[铺垫] 右图的大三角形被分成5个小三角形,其中4个的面积已经标在图中,那么,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是 .【分析】 方法一:整个题目读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与边长相关的条件,也没有任何与高或者垂直有关系的字眼,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道题不能依靠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我们发现右图三角形中存在一个比例关系: ()2:13:4S =+阴影,解得2S =阴影.方法二:回顾下燕尾定理,有2:41:3S +=阴影(),解得2S =阴影.【例 2】 如右图,三角形ABC 中,BD :DC =4:9,CE :EA =4:3,求AF :FB . 【分析】 燕子尾巴非常明显.根据燕尾定理,49ABO ACO S BD S DC ==△△, 34ABO CBO S AE S EC ==△△, 所以44279316ACO BCO S S =÷=△△, 所以:27:16AF FB =.【例 3】 如图在ABC △中,12DC EA FB DB EC FA ===,求GHI ABC △的面积△的面积的值. IHG FEDCBAIHG FEDCB A【分析】 连接BG ,设BGC S △=1份,根据燕尾定理O F ED CBA::2:1AGC BGC S S AF FB ==△△,::2:1ABG AGC S S BD DC ==△△,得2AGC S =△(份),4ABG S =△(份),则7ABC S =△(份),因此27AGC ABC S S =△△,同理连接AI 、CH 得27ABH ABC S S =△△,27BIC ABC S S =△△, 所以7222177GHI ABC S S ---==△△[拓展] 如右图,三角形ABC 中,AF :FB =BD :DC =CE :AE =3:2,且三角形GHI 的面积是1,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IH G FEDCBAIH G FEDCBA[分析] 连接BG ,BGC S △=4份根据燕尾定理,::3:2AGC BGC S S AF FB ==△△,::3:2ABG AGC S S BD DC ==△△ 得6AGC S =△(份),9ABG S =△(份),则19ABC S =△(份),因此619AGC ABC S S =△△, 同理连接AI 、CH 得619ABH ABC S S =△△,619BIC ABC S S =△△, 所以1966611919GHI ABC S S ---==△△ 三角形GHI 的面积是1,所以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9【例 4】 如图,三角形ABC 被分成6个三角形,己知其中4个三角形的面积,问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 设AOE S x =△,BOF S y =△,根据燕尾定理,得::ABO ACO BDO CDO S S S S =△△△△,::ABO BOC AOE COE S S S S =△△△△即 (84):(35)4:3y x ++=,(84):(4030):35y x ++=,即3(84)4(35)35(84)70y x y x +=+⎧⎨+=⎩,解得7056x y =⎧⎨=⎩, 所以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844030355670315+++++=35304084O FEDCBA【例 5】 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5平方厘米,D 为AB 中点,E 为AC 中点,F 为BC 中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F CBAF CB【分析】 令BE 与CD 的交点为M ,CD 与EF 的交点为N ,连接AM ,BN .在ABC △中,根据燕尾定理,::1:1ABM BCM S S AE CE ==△△,::1:1ACM BCM S S AD BD ==△△,所以13ABM ACM BCN ABC S S S S ===△△△△由于1122AEM AMC ABM S S S ==△△△S ,所以:2:1BM ME =在EBC △中,根据燕尾定理,::1:1BEN CEN S S BF CF ==△△::1:2CEN CBN S S ME MB ==△△ 设1CEN S =△(份),则1BEN S =△(份),2BCN S =△(份),4BCE S =△(份),所以1124BCN BCE ABC S S S ==△△△,1148BNE BCE ABC S S S ==△△△,因为:2:1BM ME =,F 为BC 中点,所以221133812BMN BNE ABC ABC S S S S ==⨯=△△△△,11112248BFN BNC ABC S S S ==⨯=△△△,所以115515 3.1251282424ABC ABC S S S ⎛⎫=+==⨯= ⎪⎝⎭△△阴影(平方厘米)【例 6】 如右图,ABC △中,G 是AC 的中点,D 、E 、F 是BC 边上的四等分点,AD 与BG 交于M ,AF 与BG 交于N ,已知ABM △的面积比四边形FCGN 的面积大7.2平方厘米,则ABC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N M GA BCD EFNMGA BCD EF【分析】 连接CM 、CN .根据燕尾定理,::1:1ABM CBM S S AG GC ==△△,::1:3ABM ACM S S BD CD ==△△,所以15ABM ABC S S =△△;再根据燕尾定理,::1:1ABN CBN S S AG GC ==△△,所以::4:3ABN FBN CBN FBN S S S S ==△△△△,所以:4:3AN NF =,那么1422437ANG AFC S S =⨯=+△△,所以2515177428FCGN AFC ABC ABC S S S S ⎛⎫=-=⨯= ⎪⎝⎭△△△.根据题意,有157.2528ABC ABC S S -=△△,可得336ABC S =△(平方厘米)[拓展] 如右图,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BD =DE =EC ,CF =FG =GA ,三角形ABC 被分成9部分,请写出这9部分的面积各是多少?GFE D CBAN MQPGF EDCBA[分析] 设BG 与AD 交于点P ,BG 与AE 交于点Q ,BF 与AD 交于点M ,BF 与AE 交于点N .连接CP ,CQ ,CM ,CN .根据燕尾定理,::1:2ABP CBP S S AG GC ==△△,::1:2ABP ACP S S BD CD ==△△,设1ABP S =△(份),则1225ABC S =++=△(份),所以15ABP S =△ 同理可得,27ABQ S =△,12ABN S =△,而13ABG S =△,所以2137535APQ S =-=△,1213721AQG S =-=△. 同理,335BPM S =△121BDM S =△,所以1239273570PQMN S =--=四边形,139********MNED S =--=四边形,1151321426NFCE S =--=四边形,1115321642GFNQ S =--=四边形【例 7】 已知四边形ABCD ,CHFG 为正方形,:1:8S S =乙甲,a 与b 是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求:?a b =baHFEDA baNMHFED A【分析】 观察图形,感觉阴影部分像蝴蝶定理,但是细细分析发现用蝴蝶定理无法继续往下走,注意到题目条件中给出了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有边长就可以利用比例,再发现在连接辅助线后可以利用燕尾,那么我们就用燕尾定理来求解 连接EO 、AF ,根据燕尾定理:::AOE AOF S S a b =△△,::AOF EOF S S a b =△△ 所以 22::AOE EOF S S a b =△△,作OM ⊥AE 、ON ⊥EF , ∵AE =EF∴22::OM ON a b = ∴33::1:8S S a b ==乙甲 ∴:1:2a b =【例 8】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BE EC =,2CF FD =.求阴影面积与空白面积的比.求面积方法的综合运用B【分析】 方法一:因为BE EC =,2CF FD =,所以14ABE ABCD S S =△四边形,16ADF ABCD S S =△四边形.因为2AD BE =,所以2AG GE =,所以11312BGE ABE ABCD S S S ==△△四边形,2136ABG ABE ABCD S S S ==△△四边形.同理可得,18ADH ABCD S S =△四边形,124DHF ABCD S S =△四边形.因为12BCD ABCD S S =△四边形,所以空白部分的面积111112()21224683ABCD ABCD S S =--++=四边形四边形,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3ABCD S 四边形.12:1:233=,所以阴影面积与空白面积的比是1:2.C方法二:连接CG 、CH 、AC ,AC 交BD 于O ,有AO OC =在ABC △中,根据燕尾定理可以得到::1:1ABG ACG S S BE CE ==△△,::1:1ABG CBG S S AO OC ==△△,所以1136BCG ACG ABC ABCDS S S S===△△△,所以112BGE AGO ABCDS S S ==△△,同理在ACD △中,根据燕尾定理可以得到1124AHC ACD ABCDS S S==△△,1148DCH ACD ABCDS S S==△△,所以1128AHO AHC ABCD S S S==△△,11324DFH DCHABCDS S S ==△△所以11111()12128243BEG AGO AHO DHF ABCDABCDS S S S S SS =+++=+++=△△△△阴影所以阴影面积与空白面积的比12:1:233=【例 9】 如图,在一个梯形内有两个面积分别为10与12的三角形,已知梯形的上底长是下底长的23,那么余下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分析】 设上底为2a ,则下底为3a ,梯形的高为2102121823a a a⨯⨯+=,梯形的面积为118(23)2a a a⨯+⨯=45,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为45101223--=1.如图所示,在ABC △中,:3:1BE EC =,D 是AE 的中点,那么:AF FC = .FE D C BAFE DCB A【分析】 连接CD .由于:1:1ABD BED S S =△△,:3:4BED BCD S S =△△,所以:3:4ABD BCD S S =△△, 根据燕尾定理,::3:4ABD BCD AF FC S S ==△△. 2.三角形ABC 中,C 是直角,已知2AC =,2CD =,3CB =,AM BM =,那么三角形AMN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多少?A[分析] 连接BN .ABC △的面积为3223⨯÷=根据燕尾定理,::2:1ACN ABN CD BD ==△△; 同理::1:1CBN CAN BM AM ==△△设AMN △面积为1份,则MNB △的面积也是1份,所以ANB △的面积是112+=份,而ACN △的面积就是224⨯=份,CBN △也是4份,这样ABC △的面积为441110+++=份,所以AMN △的面积为31010.3÷⨯=. 3.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且BE =2EC ,F 是CD 的中点.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CACA【分析】 连接BF ,根据燕尾定理::1:2ACF ABF S S CE BE ==△△,又因为F 是CD 的中点,所以ACF ADF S S =△△,所以ADF BDF S S =△△,即D 是AB 的中点,设1ECF S =△(份),则2BEF S =△(份),3BDF S =△(份),5S =阴影(份),2(123)12ABC S =⨯++=△(份),所以551212ABC S S ==△阴影(平方厘米) 4.如图,线段AB 与BC 垂直,已知AD =EC =4,DB =BE =6,那么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ECBAECBA【分析】 这个图是个对称图形,且各边长度已经给出,我们不妨连接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看看.作辅助线BO ,则图形关于BO 对称,设△ADO 的面积为2份,则△DBO 的面积为3份,直角三角形ABE 的面积为8份. 因为610230ABE S =⨯÷=△,而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份,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308415÷⨯=115.如图,ABC △中14AE AB =,AD 14AC =,ED 与BC 平行,EOD △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AED △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分析】 因为14AE AB =,14AD AC =,ED 与BC 平行, 所以:1:4ED BC =,:1:4EO OC =,44EOB EOD S S ==△△, 则415CDE S =+=△,又因为::1:3AED CDE S S AD DC ==△△,所以15533AED S =⨯=△(平方厘米).CBODEA12 |五年级第四讲提高班|富乌鸦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东西的乌鸦。

小学六年级奥数勾股定理讲座

小学六年级奥数勾股定理讲座

小学六年级奥数勾股定理讲座勾股定理内容概述 1.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平方后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公元前500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后,曾宰牛百头,广设盛筵以示庆贺. 2. 公元前11世纪的《周髀算经》中提到: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修五.既方之.外半卿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三国时期的赵爽注解道:句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案:弦图又可以句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句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之,亦成弦实.汉朝张苍、狄昌寿整理的《九章算术》第九卷为《句股》.其中解释到:短面曰句,长面曰股,相与结角曰弦.句短其股,股短其弦.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徽标(右图所示)采用的就是赵爽的弦图.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也是弦图.如下,在弦图中有3. 伽菲尔德证法:美国第20任总统伽菲尔德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在还是中学教师时曾给出一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梯形面积= (上底+下底)×高= (a+b)×(a+b) = (a+b)2;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 ab+ ab+ c2;梯形面积=三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 (a+b)2= ab+ ab+ c2,所以a2+b2=c2. 4.公元前3世纪的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给出一种证明,简叙如下:如图,作出三个正方形,它们的边长分别为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长.连接图中的虚线段对应的点;过C作CK平行于AF,交AB、FG分别于J、K点.易证△AFC≌△BAE,有 AF.FK= , EA.CA= ,所以;易证△CBG≌△HBA,有 BG.KG= , BH.IH= ,所以 . 而.即有AB2=AC2+CB2.5. 勾股数组:a=u2-v2,b=2uv,c=u2+v2如果a、6、c可以如此表达,那么a、b、c称之为勾股数组,有a2+b2=c2.如:u=2,v=l时a=3,b=4,c=5;u=7,v=6时a=13,b=84,c=85.当然将已知的勾股数组内每个数都同时扩大若干倍得到的新的一组数还是勾股数组.典型问题 2.智能机器猫从平面上的O点出发.按下列规律行走:由O 向东走12厘米到A1,由A1向北走24厘米到A2,由A2向西走36厘米到A3,由A3向南走48厘米到A4,由A4向东走60厘米到A5,…,问:智能机器猫到达A6点与O点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如右图所示,当智能机器猫到达A6点时,相对 O点,向东走了12-36+60=36厘米,向北走了24-48+72=48厘米.有 =362+482,即OA2=60.所以,A6点到O点的距离为60厘米.4.如图32-3所示,直角三角形PQR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为5厘米,9厘米问下图中3个正方形面积之和比4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大多少?【分析与解】如右图,延长AR,DQ,过E,F分别作AR,DQ的平行线,在正方形EFRQ内交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GHMN,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与四个白色的三角形面积之和相等.小正方形HGNM的边长为9-5=4厘米,所以面积为16平方厘米,而另外两个正方形ABPR、CDQR他的面积分别为25,81.所以原图中3个正方形面积之和比4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大25+8l+16=122平方厘米.6.若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四个角剪掉,得一四边形A1BlClDl,试问怎样剪,才能使剩下的图形仍为正方形,且剩下图形的面积为原来正方形面积的 ,请说明理由.(写出证明及计算过程) 【分析与解】如左图所示,我们知道利用弦图,可是弦图怎么利用?设构造出的弦图中最小正方形的面积为x最大正方形面积为1,那么有剩下的正方形面积为 (x+1)= ,所以x= . 那么,最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由于是四角对称的剪去,所以有ADl=DCl=CBl=BA1= ,AAl=BBl=CCl=DDl= 证明及计算过程略.8.有5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都是整数,且5个长和5个宽恰好是1~10这10个整数;现在用这5个长方形拼成1个大正方形,那么,大正方形面积的最小值为多少? 【分析与解】注意到,5个长、宽均不相等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只有一种拼法.(如右图所示,由弦图联想到). A、B、C、D中必有一个长方形的一边长为10,不妨设为A,那么显然不能组成边长为10的正方形;如果能够组成边长为11的正方形,那么有11=10+1=9+2=8+3=7+4=6+5,那么大正方形的四边必须是为11,则剩下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11,为中问阴影部分的长、宽和;评注:如果能够组成边长为12的正方形,那么有12=10+2=9+3=8+4=7+5,剩下1、6试填不满足.对于边长为13的正方形,注意到13=10+3=9+4=8+5=7+6,剩下1、2,有见下图情形,满足.10.园林小路,曲径通幽.如图32-7所示,小路由白色正方形石板和青、红两色的三角形石板铺成.问:内圈三角形石板的总面积大,还是外圈三角形的总面积大?请说明理由.【分析与解】如图①,我们任意抽出两块相邻的白色正方形石板,及它们所夹成的青、红两色的三角形石板,如图②所示.图中有∠CDB+∠ADG=1800. 如果③,将△CDE逆时针旋转900,得△ .有、、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与△ 等底同高,所以有 . 也就是说,任意两块相邻的白色正方形石板,它们所夹成的青色三角形与红色三角形面积相等.注意到在原图中,除了外圈青色的两块三角形外,外圈三角形、内圈三角形一一对应.所以原图中,外圈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内圈三角形的面积,如图①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n+1)3=1+3×(12+22+32+……+n2)+3× 例 2.证明当下式各个变量都是正数时,不等式成立:
(a12 a22 )(b12 b22 ) (a1b1 a2b2 )2 。
证明:当 a、b 都是正数时,a+b≥2ab, 所以 (a1
2
a22 )(b12 b22 ) = (a12 a22 )(b12 b22 ) = a12b12 a12b22 a22b12 a22b22
≥ a1
2
b12 2a1b2a2b1 a22b22
= (a1b1 a2b2 )
2
模块二、数论 例 3.若 a、b 的最大公约数是 d,则存在整数 m,n,使得 ma+nb=d。 证明:不妨设 a>b, (a,b)=d, 用辗转相除法,a=r1b+t1,0≤t1<b, (d|a,d|b,得到 d|t1), 若 t1=0,则 b=d,a=r1b,取 m=0,n=1,所以 ma+nb=d; 若 t1≠0,则 b=r2t1+t2,0≤t2<t1, 若 t2=0,则 t1=d,b=r2d,a=r1r2d+t1=r1r2d+d=(r1r2+1)d,取 m=r1r2+1=0,n=r2,则 ma+nb=d。 依次类推,当辗转相除 k 次结束,最后一定是整除,除数是 d,倒退可得原命题成立。 例 4. (1)费马小定理:如果 a 是整数,p 是质数,则 a p a (mod p) (2)欧拉定理:如果 n 是整数,a 满足(a,n)=1,则 a ( n ) 1(mod n) ,φ(n)是不大于 n 的和 n 互质的正整 数的个数。 证明:(1)若 n 不能整除 a−b,x>0,(x,n)=1,则 n 也不能整除 x(a−b)。 取整数集 A 为所有小于 p 的集(A 构成 p 的完全剩余系,即 A 中不存在两个数同余 p), B 是 A 中所有的元素乘以 a 组成的集合。 因为 A 中的任何两个元素之差都不能被 p 整除,所以 B 中的任何两个元素之差也不能被 p 整除。 因此 即 在这里 W=1· 2· 3· …(p−1),且(W, p) = 1, 因此将整个公式除以 W 即得到: (2)证明:首先证明下面这个命题: 对于集合 Zn={x1,x2,…,xφ(n)},其中 xi(i=1,2,…,φ(n) 是不大于 n 且与 n 互质的正整数,即 n 的一个 化简剩余系,或称为简系,或称缩系),考虑集合 S={a×x1(mod n),a×x2(mod n),…,a×φ(n)(mod n),},则 S=Zn, 1)由于 a,n 互质,xi 也与 n 互质,则 a×xi 也一定与 n 互质,因此对于任意 xi,a×xi(mod n)必然是 Zn 的 一个元素; 2)对于 Zn 中的两个元素 xi 和 xj,如果 xi≠xj,则 a×xi(mod n)≠a×xj(mod n),这个由 a,n 互质和消去律 可以得出。 所以很显然 S=Zn, 既然这样,那么(a×x1(mod n)×a×x2(mod n)×…×a×xφ(n)(mod n))=(x1×x2×…×xφ(n)) (mod n), 考虑上面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左边等于(a×(x1×x2×…×xφ(n)) ) (mod n),右边等于(x1×x2×…×xφ(n)) (mod n), 而(x1×x2×…×xφ(n)) (mod n)和 n 互质,根据消去律,可以从等式两边约去, 就得到 aφ(n)≡1 (mod n). 模块三、几何 例 5.给定顶点坐标均是整点(或正方形格点)的简单多边形,证明其面积 A 和内部格点数目 i、边上格点 数目 b 的关系满足:A=i+
AOC BOC

S S
AOB AOC
BOC AOB
1。
(2)(梅涅劳斯定理)过点 A 作 AG//DF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G,则
.
A F E
B
C
D
G
模块四、组合 例 7.考虑一个有 n 个元素的排列,若一个排列中所有的元素都不在自己原来的位置上,那么这样的排列就 称为原排列的一个错排,则错排 Dn 一共有多少种? 证明: 当 n 个编号元素放在 n 个编号位置, 元素编号与位置编号各不对应的方法数用 D(n)表示, 那么 D(n−1) 就表示 n−1 个编号元素放在 n−1 个编号位置,各不对应的方法数,其它类推. 第一步,把第 n 个元素放在一个位置,比如位置 k,一共有 n−1 种方法; 第二步,放编号为 k 的元素,这时有两种情况: (1)把它放到位置 n,那么,对于剩下的 n−1 个元素,由于第 k 个元素放到了位置 n,剩下 n−2 个元素 就有 D(n−2)种方法; ⑵第 k 个元素不把它放到位置 n,这时,对于这 n−1 个元素,有 D(n−1)种方法; 综上得到 D(n) = (n−1)× [D(n−2)+D(n−1)] 特殊地,D(1) = 0, D(2) = 1. 下面通过这个递推关系推导 通项公式: 为方便起见,设 D(k) = k! N(k),k =1,2,…,n, 则 N(1) = 0, N(2) = 1/2. n ≥ 3 时,n! N(n) = (n−1)(n−1)! N(n−1)+(n−1)!N(n−2) 即 nN(n) = (n−1) N(n−1) + N(n−2) 于是有 N(n) − N(n−1) = − [N(n−1) − N(n−2)] /÷ n
a1 (q n 1) 所以 S2= 。 q 1
(3)用和的立方公式证明:(n+1)3=n3+3n2+3n+1,于是 23=13+3×12+3×1+1; 33=23+3×22+3×2+1; 43=33+3×32+3×3+1; …… (n+1)3=n3+3n2+3n+1, 将这 n 个等式两边相加得 23+33+43+……+n3+(n+1)3=(13+23+33+43+……+n3)+3×(12+22+32+……+n2)+3×(1+2+3+……+n)+n,
P 的面积: iP + PT 的面积: (iT + iP + c−2) +
1 1 bP −1;T 的面积: iT + bT −1, 2 2
1 1 (bT−c +2+bP−c +2)−1 =iPT + bPT−1 2 2
[(第一个括号是因为合并时要加上共用边的 c 个后还要减去这个共用边的两个顶点,第二个是因为合 并后共用边的 c 个不见了,但是减去后会多减两个端点,所以要加上)] 三角形 证明分三部分:证明以下的图形符合皮克定理: ① 所有平行于轴线的矩形; ②以上述矩形的两条邻边和对角线组成的直角三角形; ③所有三角形(因为它们都可内接于矩形内,将矩形分割成原三角形和至多 3 个第二点提到的直角三 角形)。 矩形 设矩形 R 长边短边各有 m,n 个格点: AR = (m−1)(n−1) ,iR = (m−2)(n−2),bR = 2(m+n)−4, iR+
1.点 D 在 BC 内,E 在 AC 内,F 在 AB 内,AD,BE,CF 共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证明:(塞瓦定理)(1)
AF S FB S
AOC BOC

BC S DC S
S S
AOB AOC

CE S EA S
BOC AOB

所以
AF BD CE S FB DC EA S
n(n 1) + n, 2 n(n 1) n(n 1) 整理得 3×(12+22+32+……+n2)=n3+3n2+3n−3× −n=n(n+1)(n+2) −3× 2 2 n(n 1)(2n 1) = , 2 n(n 1)(2n 1) 所以 12+22+32+……+n2= ; 6
b −1.(匹克公式) 2
证明:因为所有简单多边形都可切割为一个三角形和另一个简单多边形。 考虑一个简单多边形 P,及跟 P 有一条共同边的三角形 T。 若 P 符合皮克公式,则只要证明 P 加上 T 的 PT 亦符合皮克公式,与及三角形符合皮克公式,就可根 据数学归纳法,对于所有简单多边形皮克公式都是成立的。 多边形 设 P 和 T 的共同边上有 c 个格点。
相加,可得 N(n) = 用容斥原理证明错排公式: 正整数 1, 2, 3, …, n 的全排列有 n! 种,其中第 k 位是 k 的排列有 (n−1)! 种;当 k 分别取 1, 2, 3, …, n 时,共有 n× (n−1)!种排列是至少放对了一个的,由于所求的是错排的种数,所以应当减去这些排列; 但是此时把同时有两个数不错排的排列多排除了一次,应补上; 在补上时,把同时有三个数不错排的排列多补上了一次, 应排除;…;继续这一过程,得到错排的排列种数为
1 1 1 = [ ][ ] n n 1 n2
(1) 1 。 ( )[ N (2) N (1)] = n! 3
n
(1)2 (1) n 1 因此 N(n−1) − N(n−2) = ,…,N(2) − N(1) = , 2! (n 1)!
(1)2 (1)n1 (1)n 2! (n 1)! n! (1)2 (1)n1 (1)n 因此 D(n) = n!× ,此即 错排公式。 2! (n 1)! n!
D(n) = n!−n!÷ 1!+n!÷2!−n!÷ 3!+…+ (−1)n× n!÷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