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偏执型 (妄想型)
占住院病人的 50%以上,起病年龄 较晚,多在青壮年 或中年起病,起病 形式缓慢,妄想逐 渐形成。妄想内容 以关系、被害为主, 伴有幻听。治疗效 果尚好。
类 起病年 型 龄 单 青少年 纯 型
起病形式 临床特点
预后
缓慢,持 孤僻被动、情感 治疗效果差, 续进展。 淡漠行为退缩 预后不良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课时安排:2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掌握精神分裂症概念、主要临床特征及诊治原则 熟悉: 熟悉其病因与发病机制 了解: 精神分裂症分类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 掌握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各型 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 :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和 识别精神分裂症,并能提供合理的干预措 施。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临床病案讨论
期起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特点: 语言增多,内容荒谬离奇,想入非非, 思维凌乱,甚至破裂,情感改变突出, 肤浅、不协调、喜怒无常,表情做作, 幼稚、愚蠢。幻觉妄想片段不固定。阴 性症状出现早,发展迅速,预后不良, 易出现过早衰退。
3、紧张型 本型占住院病人的10%左右,青年 或中年起病,急性起病,病程呈发作性。 临床特点: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 两者可交替出现。自发缓解较其他类型 多,预后较好,对治疗敏感。
源自文库
一、流行病学
国际情况 1、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患病率低于发达 国家。 2、发病时间15—25岁。 3、个人生活痛苦和混乱。
我国情况
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为1%左右。 1.城市高于农村:1982年,国内12地区调查显示: 城市居民时点患病率为6.06‰,农村为3.42‰; 总患病率(包括已愈和未愈者)城市为7.11‰, 农村为4.26‰。 2.与家庭经济水平负相关:1982年调查显示:经 济水平低的居民平均患病率为 10.16‰ ,经济水 平高的为4.75‰。最低社会阶层的患病率最高; 无职业的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在业人群。 3. 女性高于男性: 12 地区协作调查资料表明: 女性总患病率为7.07‰,男性为4.33‰。以35岁 以上年龄组明显,男女之比为1:1.6。
四、临床分类
1、单纯型 本型占住院病人的1%---4%。青 少年起病,缓慢隐袭,持续进展,临 床特点: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 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 行为退缩,脱离现实,逐渐人格衰退, 一般无幻觉、妄想。病程至少2年, 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2、青春型 本型占住院病人的10%左右,青春
精神分裂症病程变化
良好
社会心理功能
发病前期
前驱期
进展期
稳定期/复发期

时间
精神分裂症症状及特点
阳性症状
妄想 幻觉 言语混乱 紧张症
阴性症状
情感淡漠 言语贫乏 意志缺乏 快感缺失 社会退缩
社交/职业功能障碍
工作 人际关系 自我照顾
认知缺陷
注意 记忆 执行功能 (如, 抽象思维 )
心境症状
共病
物质依赖 躯体疾病
抑郁 焦虑 强迫 自杀 躁狂
七、治疗与康复
(一)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
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必须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 一部分。 (三)心理与社会康复 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仅达到 临床痊愈的标准。
精神分裂症的完整治疗
ê ÍÍÍÍ× Í Í Í ÍÍÍÍÍÍ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指标:STEPS 1 安全(Safety & Tolerability) 2 疗效(Efficacy) 3 经济(Payment) 4 简便(Simplicity)
七、预防
预防的重点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 复发。 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因素之一。 处于生育年龄的病人,在精神症状明显时, 不宜生育子女。如双方均患过精神分裂症, 则更要避免生育。父母均是患者的,子女 患本病的几率为39.2%,而父母一方为患者 的子女患本病的几率为16.2%
三、临床表现
(一)前驱期症状 1、情绪改变 2、认知改变 3、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4、行为改变 5、躯体改变

(二)显症期症状 (1) 感知觉障碍: (2)思维障碍 (3)其他思维联想障碍 (4)情感障碍 (5) 意志与行为障碍
阳性症状:在急性阶段,精神功能的 异常或亢进,包括幻觉、妄想、思维 形式障碍、行为紊乱和失控。 阴性症状:慢性阶段,精神功能的减 退或缺失,包括情感平淡、言语贫乏、 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孤僻内向为 主。
历史
1857年法国科学家Morel首先报到 1874年Kahlbaum提出了紧张症 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Bleuler提出“精神 分裂症”4A症状。 联想障碍 情感异常 矛盾意向 内向性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1.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 居民高得多,与病人的血缘关系越近,患 病率越高。 2.孪生子研究 3.寄养子研究 4. 分子遗传学研究:英国Sherrington
£ ¨1¡ ª 6Ì ì£ ©
£ ¨7¡ ª 30 Ì ì£ ©
£ ¨2¡ ª 6Ô Â£ ©
6Ô Â¡ ª
ûý Ï ³Ö ¢× ´
Ö¸ » ´½ ¡¿ µ
ع » éÉ ç» á
´ Ëí ±À ´× Ô£ º Gerald Maguire, M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2 APA
2.继续治疗和维持治疗: 继续治疗:在急性期精神症状已经得到控 制后,宜继续用治疗剂量持续一个月左右, 以期继续获得进步。 维持治疗:采用维持治疗,对减少复发和 再住院很有价值。第一次发作后,药物维 持治疗2年;第二次发作药物维持时间更长 (5年)。药物剂量渐减,3~6个月后逐渐 减到治疗量的1/2~2/3,如病情稳定,可继 续减量到1/4或1/5。 3.合并治疗: 原则上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
预后:
与临床特点和治疗有关。一般起病较 急、有明显诱因,病前性格无明显缺陷, 家族遗传史不明显,病程间断发作,治疗 较早者预后较好。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诊断中必须考虑的因
素 1起病 2前驱期症状 3症状学
(二)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2严重标准 3病程标准 4排除标准 (三)鉴别诊断 1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2心境障碍 3神经症
ØÖ ¿ ÆÐ Î ª
ç£ È º¼ ¤È Ç ¥» ¹ ÷
â³ ½ ýÑ ôÐ ÔÖ ¢ × ´ ¸ ÄÉ ÆÒ õÐ ÔÖ ¢ × ´ Ô ¤· À¸ ´ · ¢
þ » õ¡ ¢Í ýÏ ë¡ ¢ ÐÒ µ â ÄÉ ¸ ÆÈ ÏÖ ª¹ ¦Ä Ü¡ ¢ éÐ Ç ÷º ÍÒ ÖÓ ôÖ ¢× ´ ¨Ö ¸ úÐ ÄÀ íÖ ÎÁ Æ °ç ¼ É» áÖ §³ Ö
青 青春期 春 型
紧 青年或 张 中年 型 偏 青壮年 执 或中年 型
急性或亚 情感变化突出 急性
预后不良
起病急, 紧张性兴奋、紧 对治疗效果敏 感,预后较好 发作性病 张性木僵 程 缓慢起病,幻觉、妄想 逐渐形成 治疗效果尚好 预后较好
发病、病程和预后:

约 1/2 病人在 20~30 岁发病,起病以慢 性和亚急性居多,约占2/3。
六、病程与预后
精神分裂症在初次发病缓解后有不同
的病程变化。 临床判定预后的相关因素 1、起病年龄越早,预后越不好; 2、起病形式。起病急性预后好,起病 缓慢预后不好;
3、病前性格。病前性格开朗外向预后
好,性格内向,有分裂症人格者预后差; 4、家族史; 5、临床症状 以阴性症状为主,或荒谬 离奇或伴有强迫症状预后差; 6、具有情感症状者预后好; 7、以往未经过系统治疗者预后不良。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精神分裂症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 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 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良好。 多起病于青壮年(成年早期),缓慢起病, 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 有50%的病人曾试图自杀,10%病人最终死 于自杀,病人遭受意外伤害的几率也高于 常人,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 状态 。
病例分析
西安市南郊长延堡,刘xx,女,16岁,1998年 2月8号初诊,发病前同正常人一样。14岁那年, 因家庭矛盾,其母上吊自尽,对她心理打击很 大,以后性格怪异,不爱说话。一天晚上在校 上晚自习时,突然发病,时哭时笑,胡言乱语, 一会儿说她看见了自己的母亲,一会又说母亲 在阴间如何如何。后经同学叫来校医针灸,用 安定片药物处理后,恢复正常,苏醒后她自己 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近二年来,时有发作, 四处求医。
虑减低药物剂量
减药宜缓慢,维持剂量通常为最小有效
治疗剂量,继续治疗3~5年(多次复发
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甚至终生用药)

对于依从性不好的患者可选用长效制剂
维持治疗的理由
维持治疗期自行停药
1年内,54%的患者病情复发
2年内,75%的患者病情复发
而坚持维持治疗的患者仅有17%病情复发
(二)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 中前颞叶(海马、嗅外皮质、海马旁 回)存在脑组织萎缩,额叶也有类似表现。 CT,MRI 研究发现 30%~40% 精神分裂症 病人有脑室扩大或沟回增宽等其他脑结构 异常。
(三)神经生化方面异常: 1. 中枢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 2. 5—羟色胺假说: 3.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四)躯体生物学因素 (五) 社会心理因素
急性期治疗目标

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
快速控制激越,消除阳性症状 部分改善情感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症状
减少危害(个人、家庭、社会) 缩短住院时间(药物选择、药物用法、其它
治疗)
减少残余症状,为巩固与维持治疗打下基础
1.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早期、足量、足疗 程。 急性期治疗应维持 2~6个月 1)氯丙嗪 2)奋乃静 3)氟哌啶醇 4)三氟拉嗪 5)氯氮平 6)长效制剂:氟葵酯
维持期治疗目标
预防疾病复发或预防原已稳定的病情再度 恶化,进一步改善症状(阴性、情感、认 知损害症状) 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如何选药?)
恢复社会功能,尽早回归社会 提高患者及家属应对社会或躯体应激的 (社会适应)能力
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
精神症状消失三个月(慢性复发患者消 失6个月)以上,自知力恢复完整,可以考
早期症状:早期症状以性格改变和类 神经官能症症状最为常见。精神活动逐渐变 得迟钝。对人冷淡、独自呆坐、生活懒散等。 或者表现为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情 绪不稳等。

病程:
大约1/3的病人可获得临床痊愈,即不 再存有精神病理症状 ;另一些病人可呈发 作性病程,在反复发作后可出现人格改变、 社会功能下降,临床上呈现不同程度的精 神残疾状态 ;另有一小部分病人病程为渐 进性发展,每次发作都造成人格的进一步 衰退和瓦解,导致患者长期、反复住院治 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