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从花旗银行看全能银行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Economic aspect・Intemet fortune・网络财富从花旗银行看全能银行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吴德晖,丁文丽(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摘要】全能银行是21世纪全球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之一,全能银行模式具有许多独特的竞争优势和体制缺陷。
花旗银行是全能银行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花旗银行为典型案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其全能银行模式的辉煌及其后深陷次贷危机泥潭的困境。
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全能银行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银行道路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花旗银行;全能银行;启示一、理论概述全能银行指经营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尤其,它不仅经营银行业务,而且还经营证券、保险、金融衍生业务以及其他新兴金融业务,有的还能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
全能银行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全能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全能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全能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非金融公司股东。
现在最常用的定义是第二种。
全能银行具有业务多元化、网络化和集团化等特点。
首先,从业务范围看,其显著特征是自身可以涉足金融领域的任何业务,不仅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还包括投资银行的业务,而且可以进行保险、抵押、证券经纪、基金等资产管理、咨询以及电子金融服务等所有金融业务。
其次,全能银行通过全能银行集团内部的交叉持股,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性的网络体系。
最后,全能银行的特色还在于其市场由几家大的金融机构主导,而这些大机构几乎清一色依附于大型商业银行。
如德国资本市场几乎被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及商业银行这三家所垄断,而美国的资本市场也存在八大财团的说法。
全能银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诸如:资金优势、网络优势、范围经济优势、成本优势、抗风险优势、信息优势等。
这些独特的优势也保证了全能型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拥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全能型模式不是金融混业的必然选择doc-全能型模式不是金
全能型模式不是金融混业的必然选择———谈在金融混业趋势中的战略定位邱兆祥秦泓波摘要: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将完毕参加WTO的过渡期,全面融入国际体系。
在国内金融混业经营已成趋势的背景下,国内大的金融企业是否都应该开展成为全能型的金融集团,这一开展模式是否潜伏着大的系统性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将完毕参加WTO的过渡期,全面融入国际体系。
在国内金融混业经营已成趋势的背景下,国内大的金融企业是否都应该开展成为全能型的金融集团,这一开展模式是否潜伏着大的系统性风险?对于这一热点问题,本文将紧扣进入后WTO时代金融混业经营的阶段性特点,以境内外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为参照,探讨金融企业如何找准战略定位,真正实现又快又好地开展。
“全能银行〞看上去很美众所周知,在目前中国金融资产的构成中,银行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的比重在80%以上,但银行界的人士却还在忧心忡忡。
因为根据兴旺国家金融业开展的经验,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的金融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大的变化,明显的趋势是理财型、保险类金融产品的需求上升,传统的银行存款类产品的需求下降。
受此影响,银行资产的占比将逐步下降,证券、保险类资产的占比会快速上升。
下列图就展示了从1970年到2000年美国金融资产结构变动的趋势:数据来源:Bloomberg截至目前,美国银行只占有个人金融资产的27%,而38%在股票市场,35%的在保险市场。
为应对这一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界提出了建设全能型银行的目标,即加速拓展证券、保险类业务,争取开展成为提供全能型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集团。
一般来讲,全能型银行具有三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拓展经营X围有效分散风险。
全能银行的产品服务线拓展后,可以通过收入来源之间的不相关性来降低收益波动幅度,分散单一产品和单一盈利地区的系统性风险。
二是形成业务协同效应增加收益。
全能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业务单元掌握的客户资源,向客户提供涵盖投资、储蓄、信贷、保险等各个方面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通过交叉销售增加收益。
商业银行业务制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综述
商业银行业务制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综述商业银行是近现代各国金融体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机构,是业务范围最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是各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建立的基础和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者。
商业银行的业务制度模式从经营业务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综合化银行制度、专业化银行制度两种类型。
一、综合银行制度,亦称全能银行制度。
德国是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典型代表。
德国的银行可以提供全面的银行和金融,包括存款、贷款、证券投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支付交易结算和经营进出口业务及外汇买卖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或项目。
全能银行在为私人存款者提供全面投资选择范围的同时,还要满足公共机构投资等的要求。
它的融资范围从传统的营业资金贷款到私人债券或国际债券的发行,服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
综合银行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加强金融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和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使并购后的金融行业可拓展规模边界,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扩大同质性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实现规模效益;可以整合利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的有限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损益互补机制。
但是,其缺陷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引诱和竞争的压力,使商业银行短期资金流入资本市场,银行因收益和风险不对称,以及信息的不对称而引发道德风险等,由此易带来信用链断裂的金融危机;混业经营下形成的更大范围的行业垄断,易使金融业的不稳定因素危及产业的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若缺乏相应配套的严格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加之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和金融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混业经营可能会给整个金融体制带来很大的风险,使撤去“防火墙”的金融业在不完善的管理之下形成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
二、专业化银行制度,亦称分离银行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相分离,商业银行不得兼营证券业务,其主要集中于自偿性贷款。
自偿性贷款以真实票据为担保,同商业行为、企业产销活动相结合,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其安全性的要求,并能获取一定利润。
商业银行全能化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
( ) 、 、 二 英 美 日各国纷纷转向混业经营
2 O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 、 英 美 日各 国纷纷 转 向混业 经营模式 , 中以美 国最为典 型。美 国在 13 其 9 3年 之前 实行的是混业 经营 , 大萧条 ” , 们对危 机进行 了反 “ 后 人 思, 很多人认为银行业进行证券投资是 发生危机 的重要 原 因, 于是美 国国会于 13 年 通过 了《 拉斯 一斯 蒂格 93 格 尔法》 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 , , 在银行 业和证券业之间设 立 了 一 道 “ 火墙 ” 防 。 2 O世纪 8 0年代 以来美 国商业银行的 国际竞争 力较 差的现象 引起 了很多美 国人 的关注 和思考 , 很多人认 为 问题就 出在分业经营上 ,9 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主墨 19 顿 ・ 米勒就 曾指 出: 他们 坚持分业 的‘ “ 成绩 ’ 只是 削弱 , 了银行通过提供 多元 服务 降低风 险 的能力 。多元 化不 足一直是美 国银 行的一个 大 问题 。 同时商 业银行 出于 ” 逐利的 目的也希望摆脱 《 格拉斯 一斯蒂格尔法》 的束缚 。 当时有 美 国 的经 济 学 家研 究 表 明, 国在 13 美 90年 至 13 94年间先后破产 的银行 只占当时银行总数的 2 . % , 63 而其 中从事证券业 务 的银 行仅 有 1 5家破 产 , 比重 仅为 72 , .% 远低 于平均水平 。且这 l 5家银 行破产 的原 因并 非主要 由于证券业务 , 它们在证券业务 中的投资仅 占其 总资产 的很小部分 , 1% 以下 。由此一来 , 格拉斯 一 在 0 《 斯蒂格尔法 》 的立 法依据 动摇 了, 于是 美 国对 银行业 的 很多限制开始放开 , 并于 19 99年正式通过 了《 金融 服务 现代化 法案》, 国的银行业走向混业 经营。 美 二 、 业 银 行 全 能 化 经 营 的 利 弊分 析 商 英、 、 美 日等 国放弃 长久 以来 坚持 的分业 经营模 式
银行规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地 域和规 模 上 的扩 张实 现高 额利 润 的空 间越来 越
小 。 ①
完 善对 银行业 的规 制 和监 管对 促进 银 行业 发 展 有重 要意 义 , 深 化 金 融 体 系 改革 都 有 重 要 的 对
意义 , 国民经济 的健 康增 长有来自深 远 的影 响 。“ 对 改
革 创新 , 论先 行 ” 我 们 有 必 要对 银 行规 制 理 论 理 ,
对 某一 特殊 产业 的进 行 研 究 , 合 规 制 理 论 的发 结
资本 充 足率管 制 却 日趋 严 格 , 行 业 靠 着 以往 在 银
收 稿 日期 : 0 2 1 5 2 1 —0 —0
展 过程 可 以让我们 更 好 的了解在 其基 础之 上 的银
作者简 介 : 恒有(93 孙 1 6 一 ) 男 , 南 南 阳人 , 州 大 学 商 学 院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河 郑 硕 崔华伟(97 1 8 一 ) 男 , 南 虞 城 人 , 州 大 学 商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 河 郑
首 先 , 行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金 融 信 用 中 介 。 银 银
传 统 的规 制 理 论 主 要 包 括 公共 利 益论 、 门 部 利 益论 。公 共 利 益 论 认 为 由 于存 在 信 息 不 对 称 、
公共 物 品 、 垄断 等市 场失 灵现 象 , 要 政府 对 微 观 需 经 济进 行 规制 以促 进 社 会 福 利 最 大 化 , 证 公 共 保 利益 ; 门利益 理 论 却 认 为 规 制 一 般 会 朝 着 有 利 部 于被 规 制部 门利 益 的 方 向发 展 , 制 者 会 被 被 规 规
摘 要 : 强 和 完 善 银 行 业 规 制 是 “ 二 五” 划 的重 要 着 力 点 , 加 十 规 对构 建 完 整 的 金 融体 系 至 关 重 要 。 改 革 需 要理 论 的 支持 , 们 有 必 要 考 察 银 行 规 制 理 论 的产 生 与发 展 。传 统 的规 制 经 济 学 是 银 行 规 制 理 论 产 生 的基 础 。 我 对 银行 业 的 规 制 有 其 经 济 合 理 性 , 制 度 经 济 学 和 现 代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理 论 为 银 行 规 制 理 论 提 供 了 新 的 视 角 。 新
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2011年第5期(总第2349期)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文彬一、德国实行由始至终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由始至终地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
它们不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全能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20世纪30年代后严格分业经营条件下全能银行的消失、20世纪90年代末迅速向全能银行的回归。
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就必须能够办理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表外业务、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等全方位的金融业务,否则将被吊销营业执照。
德国银行业一直以来,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德国政府没有对银行业的经营设置障碍或经营的限制,而是给予银行经营以极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德国政府在法律上给予银行业特殊的保护和支持。
特别是在19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政府非但没有设立反托拉斯法和禁止银行董事兼职的法律规定,反而鼓励和支持银行承担和办理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使银行得以在成立后,就办理全方位金融领域的各项业务。
两部法律为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1957年7月26日,德国政府颁布了联邦银行法,四年之后又于1961年7月10日,颁布了银行法,为德国的全能银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且奠定了法律基础。
这两部法律,为银行业广泛参与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及投资于工商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法律依据,形成了德国银行资本与工商企业及建筑业等的产权交融、交叉持股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金融体制。
德国的全能银行具有诸多的权力:一是从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零售及批发业务的权力和义务;二是持有工商企业股权的权力;三是享有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进行证券投资的独占权力;四是为各行业发放贷款和提供融资活动的权力。
因此是最彻底的、综合化程度最高的全能银行。
最后,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德国的产业、商业对于银行的长期信贷资金需求加大,而德国资本市场却十分不发达。
德国全能银行模式给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的 是 德 国 , 其 一 直 坚 持 金 融 业 的 混 的 金 融 管 理 体 制 下 ,德 国 大 银 行 涉 2 0 0 0年 的 总 量 达 到 7 3 0 0亿 欧 元 ,资 业 经 营 模 式 。 德 国 金 融 集 团 的 母 公 足 投 行 业 务 并 不 存 在 障 碍 ,其 以 投 产 管 理 的 手 续 费 收 入 在 2 0 0 0年 增 加
壮 大 起 来 的 。 该 母 公 司 既 可 以 直 接 行 捆 绑 ,坚 持 全 能 化 的 扩 张 。 德 国 中 获 得 的 手 续 费 收 入 为 1,4 亿 欧 81 从 事 包 括 商 业 银 行 与 投 资 银 行 在 内 的 大 银 行 对 投 资 银 行 业 务 的 重 视 反 映 了 元 , 比 上 年 增 加 一 倍 ,这 项 业 务 还
能银 行 一 ( Uni e s l v r a Ba nk) 展 。 虽 然 零 售 业 务 自身 经 营 成 本 较 5 、 总 收 入 的 4 ; 手 续 费 收 入 主 % % 零 售 业 务 销 售 网 络 。 零 售 业 务 销 资 产 管 理 业 务 。 在 德 国 ,股 民 均 委 是 一 种 银 行 类 型 ,它 代 表 了 大 , 却 拥 有 一 项 价 值 巨 大 的 资 源 一 要 来 源 证 券 承 销 、 证 券 经 纪 业 务 和 .
国 ,零 售 业 务 的 高 成 本 和 低 盈 利 能 业 务 范 围 包 括 证 券 承 销 、 证 券 经 纪 殊 的 产 权 纽 带 关 系 , 因 此 德 国 银 行
分离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比较分析
理论纵横
根据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是否分离, 可将银行 体制分为分离银行制和全能银行制。分离银行制是指规
定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分业经营, 同时,
也 有相关法 律限制商 业银行经 营保险 业务和 信托业 务
等的银行体制。我国是典型的分离银行制的代表。全能
银行制亦称 综合银行制!, 指商业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
用的充分发挥, 由此形成了整个金融体系效率较低 的局面。比如美国的∀格拉斯 ## # 斯蒂格尔法案∃试 图通 过将商业银 行业务和 投资银行 业务分离 来降
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保持银行的安全和稳健。但实 践证明, 该法案使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 位日益下降。一方面, 由于信用级达到投资级的企 业可以直接到证券市场融资, 造成商业银行的贷款 对象大量流失, 使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逐步萎缩。 另一方面, 由于银行储蓄利率长期低于市场利率, 越来越多的家庭变储蓄为各种投资, 于是出现了
这样, 商业银行体系被大致划分为两部分, 各 大商业银行可以集中力量去发展资产业务, 提高资
会严重损害银行体制的公正性。 三、全能银行制是我国银行体制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两种银行体制的比较分析可见, 分离
银行制有利于银行体制的安全稳定和公正, 全能 银行制则注重银行体制的效率, 两者各有优劣。各 国无论选择哪种体制, 实际上都是在稳定、效率和 公正之间进行权衡取舍。银行体制的选择, 主要取 决于该国的价值取向。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长 期实行全能银行制。由于全能银行业务面宽, 20 世 纪 60 年代以来,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创 新的不断涌现, 一些长期实行分离银行制的国家 开 始逐步 放松其 对本国 商业 银行经 营上 的限 制, 逐步向全能银行制转变。1999 年 11 月 12 日, 美国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的通过, 标志着美国由分 离银行制向全能银行制的转变, 更进一步说明全 能 银行 制 是国 际 上发 达 国 家银 行 体 系的 发 展 趋 势, 我国现行的分离银行制已受到巨大的挑战。
银行制度比较
1.银行体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银行体制是指银行体系的组织形式、框架结构、运行机制、业务分工、管理制度、构造方式、发展战略模式、运行环境和总体效应等相关金融要素的有机整体。
构成要素:组织形式、框架结构、运行机制、业务分工、管理制度、构造方式、发展战略模式、运行环境、总体效应2.金融倾斜的内涵:金融倾斜是指在世界各国金融发展中,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不均衡发展,先有间接金融,后有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业务占有量比直接金融大的不均衡状态。
3、各国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模式有哪些?(概念)外部组织形式比较(一)单一银行制度(独家银行制)是指一家商业银行原则上只有一个营业机构,不能再设立分支行的一种组织制度。
(美国为典型)优点:1、防止垄断2、降低成本3、服务地方4、政策一致不足:1、限制了银行业务的开展,限制了银行的经营和业务创新,不利于规模效益的提高。
2、破产情况时有发生。
(二)分支行制度指银行可以在营业总机构之外,在国内或者国外开设分支机构,形成一个以总行为中心的庞大的银行网络体系。
(典型国家是:英国等西欧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分支行制按总行职能不同,又可分为1、总管理处制2、总行制:直隶制、区域行制、管辖行制优点:1、资金雄厚、实力强大、易于集中统一指挥和调度,便于各行之间调剂资金的余缺。
2、业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广,抗风险能力强,稳定性高,竞争力强、安全有效,运营费用节约和形成网络、利于自动化和电子化的形成。
缺点:1、因其庞大的分支机构体系,以及规模和实力,很容易造成对中小银行的兼并,从而造成金融垄断。
2、分支行制要求总行或管理行具有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和先进的通讯系统,否则,将难以控制。
3、分支行的管理人员若固守一地,将使管理行的控制能力下降,若将其经常调换,则要影响分支行的业务发展。
(三)集团银行制是指由一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股权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若干家银行。
法律上这些银行仍然独立,但其业务与经营政策则属于持股公司所控制。
专业化银行与全能制银行的优劣势
专业化银行与全能制银行的优劣势
专业化银行的优势:
1、有利于集中资金,重点运用于特定领域或行业。
2、有利于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3、有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有利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易于达到干预经济的目的。
4、在资金严重不足而又急需发展的国家,专业化银行制度对于财力的有效集中和重点使用,促使工业的现代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专业化银行的劣势:
1、专业性银行不利于专业银行自身的扩张,限制了银行的扩张能力,最终将导致专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的丧失。
2、专业性银行调度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只能从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调动资金,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工商企业发展规模的要求。
3、专业性银行制度造成的银行林立的局面也不利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的监管。
全能制银行的优势:
1、可以满足金融机构追求最大利益化的要求,在传统银行业务利润较低时,转向其他相关行业,尤其是相近的投资银行业务。
2、有利于金融机构分散投资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达到分散风险,多渠道获利的目的。
3、有利于进行金融创新,获得超额利润。
4、实行综合化银行制度以后,金融机构可以结合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金融创新,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取得最大经营利润。
全能制银行的劣势:
1、全能制银行可能有违背存款人的意愿从事高风险性活动。
2、银行可能利用资金有谁操控股市,造成证券市场的不平等。
3、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由于银行业涉及股市,一旦股市有波动,银行的资金安全受到挑战,银行经营安全受到威胁,有可能造成整个信用系统的混乱。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18页文档资料
全能银行——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及其监管内容提要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德国能够坚持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了一套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关键词德国制度金融制度混业经营西方国家近百年的金融沿革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混业经营转向分业经营然后又回归到混业经营的这样一个分合过程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同时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与美、英、日三国相比德国的金融经营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或“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如经营存放款、贴现、证券买卖、担保、投资信托、租赁储蓄等全方位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业务第二从来就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第三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混业经营模式是当今国际上金融机构采用最为普遍的、可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当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可分为全能银行型和金融控股公司型这两种前者以德国为代表银行的经营范围包括了存贷款、信托、投资、证券、保险等一切与资金融通有关的业务后者则以美国为首即成立一个金融控股公司来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业务渗透并对它们有决策权下属各类金融机构则在法律上相对独立现代美国金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演变过程相对美国而言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下面将就德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进行细致的探讨一、德国混业经营制度发展历程德国是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最为典型的国家其金融体系的特征是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全能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的限制不仅能够全面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有价证券的发行交易、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德国全能银行的信贷与证券业务有不同侧重)而且还可以经营不具备金融性质的实业投资德国的银行体系是19世纪中叶随着国家工业化生产发展起来的在发展初期德国的各类银行均有特定的重点业务领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过程中各类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业务范围逐渐交叉才发展成目前的综合经营的局面其中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1、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酝酿为处理商务或为商人提供短期贷款和交易上的服务德国从1835年开始逐渐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银行与金融系统但其在19世纪中期以前还是比较原始的私人银行为数不多且缺乏规模较大的银行改变这种局面的决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力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德国综合性银行制度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迅速高涨的时期银行既对企业贷款也对企业投资较为典型是银行对铁路提供资金同时派人担任铁路上的要职由此开始的银企结合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的序幕银行从给其贷款、帮其发行债券、直至对其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银行也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来取得较大的收益为此又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由于德国没有反托拉斯法也没有禁止银行董事兼职的法律因此银行通过直接持股并派出董事与工商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许多工商企业在资金上高度依赖银行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整个迅速扩张中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综合性的银行相继建立并为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853年科隆亚巴拉汉欧朋海姆金融公司和古斯塔夫冯麦威森在达姆斯达特成立了工商银行并与1852年在巴黎成立的动产信贷银行共同组成了一个现代股份制银行并由此产生了一家集公司筹建、有价证券发行和一般银行业务于一体的全能银行19世纪中叶也是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1840年到1860年期间就由800多家储蓄银行产生此外19世纪60年代也产生了抵押银行最早是1862分别于法兰克福和梅林根成立的两家私营抵押银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德国银行业也一直是沿着上述四条路径发展的并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股份制银行和个体私营银行主要服务于工业经济领域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型加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以及农业领域抵押银行主要服务于作为工业中心的城市建设可以说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结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和吸收能力很大迫切需要大型的银行机构能吸收小额存款又能方便地调动和融通资金把短期小额存款转变为长期信贷资本并随时按照要求为大型工业企业及时提供创业投资资本和长期资本保证因此德国的全能银行得到了发展从一开始就既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又从事投资银行业务2、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在战后的西方占领区(美、英、法)被迫实施美国式的银行制度(即美国当时实行的分业经营制度)直到50年代后期西德地区的银行业才恢复了战前的状态继续着混业经营的道路而在原东德地区情况就更为复杂与西部“全能银行制度”完全不同原东德是按照原苏联模式来建设银行体制的原有的一切金融机构禁止开展银行业务各原民营金融机构被没收重新成立的地方银行和储蓄银行接受原有银行的人、财、物并成为新银行的决定性构成要素同时也进行了针对以前大银行的结构性调整银行制度也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且须配合中央政权的计划经济政策两德统一后为了使原有东部的银行体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德国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进行了改组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上的严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BankingSystem)(即混业经营制度)至此德国金融制度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被迫分业经营再到重新混业经营这一变迁过程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其独树一帜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德国大银行的全能性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得以加强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德国大银行都已成为集商业银行和投行业务为一体、揽私人客户与机构客户于一身、汇零售业务及批发业务于一炉、视全球市场为一家的综合性极强的欧洲乃至世界大银行3、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法律基础德国法律属大陆法系以法典为基础这与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基础有很大不同德国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联邦银行法》;另一个是《银行法》(信用业法)《联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以进行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几大金融业务包括信托、证券、存贷、外汇及之间业务等因此仅这个法律就规定了德国银行进行混业经营的法律规则1961年7月10日通过的《银行法》进一步明确凡是从事银行业务并且这种业务的规模已达到商业化、有组织水平的企业都是信用机构可见在德国通过立法已将银行与信用机构视为一体从而为银行的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在所有国家关于银行业务的法律定义中如此明确地规定了包括众多非银行业务领域德国最为典型在法律基础方面除规定了银行业务的范围德国银行法律规定的严密健全也为全能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外部约束4、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框架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全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提供专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投资公司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代理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还有特殊职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出口信贷公司等德国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卡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如大汽车公司主办的汽车银行等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等全能银行又可以分成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三大种类商业银行包括大银行、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私人银行等在德国最有代表性的大银行是:德意志银行、德国工商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三大商业银行这三大银行都是股份制全能银行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而使自有资本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大银行的特点是设施完备、业务量大并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地区性银行和其它商业银行各自的规模、形式和业务不尽相同有一些较大的地区性银行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比如巴伐利亚统一抵押银行、BHF银行及BFG银行等储蓄银行是由三级体系构成的:乡镇储蓄所、地区储蓄银行及汇划中心还有德意志汇划中心银行储蓄银行是公共法人的银行储蓄银行最初的任务是针对中小客户的存贷款业务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业的发展储蓄银行也发展成了全能银行合作银行它原来由三级构成:初级信用合作社、地区信贷合作银行和全国性的德国合作银行合作银行模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及工商合作银行合作银行业务活动的中心是促进其成员的经营活动它主要为中小企业及建筑公司提供中长期贷款同时它也吸收储蓄存款德国合作银行是公共法人性质的机构也是全能银行二、德国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参与虽然德国各类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各有侧重但德国法律对他们从事何种业务却限制很少他们可以随时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因此德国的商业银行是典型的全能银行,是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中介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混合体,能够从事吸收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托收承付、买卖证券、信托投资、财产代管、投资咨询、外汇交易、国内外汇兑等业务进行的是混业经营德国的全能银行体系低成本地为经济部门提供银行服务保证了货币在金融部门快速地流通更广泛地分散银行风险和稳定盈利的倾向也增强了银行业的活力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这些特点使得它能比较容易和灵活地应付这几年由于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引起的金融市场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德国的全能银行享有以机构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的独占权事实上德国的证券市场完全是由银行来组织和控制的德国银行之所以能够进行证券投资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德国的银行法已经把银行自营证券业的风险限定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二是银行进行证券投资与银行传统的业务相关;三是德国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必须以现金交纳这就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可变现证券以免准备金不足而遭受严厉的惩罚银行-飞诺网FENO德国全能银行和不发达的证券市场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银行可以参加包括保险业务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所以银行在资本筹措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抑制了证券市场成为具有竞争性的融资手段的可能性证券市场缺乏竞争力是综合性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德国全能银行的发展也得益于其参与证券市场业务的不受阻碍当然德国全能银行是商业银行为主体参与证券市场的而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券的保管业务证券的保存与管理主要由德国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来负责证券的保管己经和银行转账支付一样是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之一商业银行对于受托保管的证券的管理范围包括;定期代客户收取证券的利息、分红和应归还的本金;同时要向客户就证券兑换、投资计划、股票价格变动、优先购买新股等事项提供咨询;还应当及时提醒客户注重与其持有的证券有关的公告例如客户持有股份的公司发生财务困难等情况(2)证券的承销业务在德国商业银行可以参与证券承销活动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承购代销即银行首先自己买进所有待发行的证券然后再把它们卖出去商业银行承销股份公司的股票有三种情况一是承销上市新股二是内部股转化为公开上市股;三是股份公司增资扩股的股票因为德国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的历史较长股票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大所以新股的发行已不占主要地位目前商业银行承销的股票以第三种情况居多除去承销股票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承销债券和负责证券的上市申请上市不是由发行人提出申请而是由一家己被准许在股票交易所从事交易的商业银行提出申请上市申请书包括由发行人和申请银行共同签署的募股章程同时德国银行在证券一级市场上还充当着发行者的角色并且在德国债券发行市场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政府债券的发行所占份额呈现下降趋势公司债券的发行份额一直变化不大(3)证券的自营和代理业务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商业银行还以代理商和自营商的面目出现当其作为代理商时是在股票交易所代替客户买、卖有价证券或是代理过户要向客户收取手续费这是德国商业银行参与有价证券市场的重要形式作为自营商商业银行可以自己买卖证券以期获得买卖价差和投资资本收益但要承担证券价格的波动风险(4)其他证券业务除了参与传统的证券保管、证券承销和证券交易外德国商业银行还积极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业务和国际证券业务表现突出的是参与期货、期权交易也参与各类债券创新工具操作如“债券化贷款”、“浮动利率债券”及各类“金融债券”等此外为改善本国在境外的货币和资本流通条件及其竞争条件德国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国际上通行的零息票债券、浮息债券以及利率调期等各类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参与国际其他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买卖与操作并且为了协调和管理商业银行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的业务活动德国商业银行还自发组织了一个“中央资本市场委员会”定期讨论与协调商业银行在参与证券市场的业各活动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总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证券市场的参与为证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三、德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虽然德国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制度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也是德国无法避免的德国的银行业也是倍受冲击不过与美国不同德国并没有因此而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德国政府更加注重全国性、统一性的金融监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银行业一直运行平稳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效的金融监管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再比如1974年夏德国银行业出现了清偿力不足事件特别是赫尔斯塔特(Herstatt)银行被迫倒闭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使得人们对全能制经营模式进行了批评和指责对这一事件德国政府并没有采用美国在30年代大危机时的做法而是通过完善立法加强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的监督并采取严格保障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全能制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克服弊端保证其正面绩效的发挥德国是西方国家中银行监管制度较完善监管效果较理想的国家之一严格的金融监管保证了德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从2019年6月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而来的全球性金融动荡波及面大连美国这样的金融霸主也受到很大影响但德国金融业却能相对稳定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德国金融监管严格的作用1、德国金融监管的特点现代德国金融监管的突出特点就是内部监管(即自我监管)与外部监管(即社会监管与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相结合自我监管以建立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建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制衡机制以年度业务报告和股东大会为依据社会监管则通过一些银行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银行资产营运做出结论并将其审计报告报送联邦金融监管局这些社会性质的审计机构要对其审计结果负相关责任德国金融监管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大银行分支机构实行“并账管理”德国拥有为数较多的大银行在国内外设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巨大若这些银行的业务经营出现风险不但对德国经济金融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全球的经济金融活动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因而对它们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德国中央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对大银行的监管中除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外还要求各大银行将国内外各分支机构及银行集团的资本、资产及负债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抵御风险的能力、债务清偿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等进行定期的分析评价德国的大型全能银行大多是股份制银行产权关系明确内部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健全另外以法律为准绳进行金融监管把全部金融活动都纳入法律范畴制定一套严格而慎密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这是德国金融监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2、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完备、严格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前提和保障德国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的思想最初源于1874年起草的帝国银行法1934年帝国银行法开始生效这部法律在制定后曾作过多次修改它对金融监管的各个方面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是德国对金融业进行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1961年的《联邦银行法》和1962年修改的《信用制度法》(KWG)建立了德国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其中《联邦银行法》规定了联邦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力并规定银行的证券业务要接受《有价证券交易法》管辖同时接受证券存款审计《信用制度法》实际上是规定了从事信用活动的金融机构要在哪些方面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根据德国《信用制度法》(KWG)的规定对德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督与调节主要来自两方面即联邦金融监管局(BAK)和德国联邦银行联邦银行必须与金融监管局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对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而在联邦金融监管局和德意志联邦银行监管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职能界定主管权属于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制定有关条规和做出重大决策(如对大银行业务的处理意见)之前监管局必须同联邦中央银行协商并取得一致认识;联邦银行必须对信用机构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的监督并对信用机构的年报和其他报告进行分析在中央银行研究设计监管局业务的事项时监管局局长有权参加联邦中央银行的中央理事会;联邦银行和金融监管局共同合作相互间信息共享除涉及内部人事变动情况外的各类信息、数据互不保密在201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确立之后意志银行失去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在此背景下意志联邦银行的重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上2019年4月。
后危机时代全能银行模式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金融等所有领 域的金融市场业务 , 同时还可 以以股份等形式参与 局面 , 这说明了银行业与其他金融机 构的混业经营成为影响未来 集团公司的经纪、经营等银 企合作业务 ; 全能型银行在发展过程 全球 金融格局 的主 流趋 势 , 我国应立足 于经济发展 的需要 , 允 许 中一般会根据 市场需求 的变化 , 及 时调整经营 战略 , 将 未能 占据 现有 的商业银行 由专业化 向全 能化转变 , 鼓励国 内的商 业银 行发 主导地 位的业 务通过 外包 、挂牌 出售等方 式进 行拆分 , 并通过 展投资银行 、债 券、股票 、交 易、券商等多种混业业务 , 提 高银 收购 、兼并其 他金融 机构 不断 的扩大 经营范 围 , 开拓新 的服务 行 自身的产 品创设 能力 , 扩太经营范 围 , 逐 步建立健全 的银 行服 领域 , 以达到多 元化经营 的 目的 , 比如 兴业银行拥有着 证券 、信 务体系 。 托 、基金 、金融租赁 、资产管理等多家控股子公司 , 有利于 发挥
一
全 能银行 的概 念 约客 户的成本 , 优化客户 服务体验 , 从而使银行 与多元化 的客 户 全能银行不只是在市场 占有率存在绝对优势 的银行 , 也不只 群体之 间拥有更多 的合作空 间, 这样无形中也节约银 行的营销成
是在 资产总额 、资本充足率 等指标上 存在 优势的银 行 , 全能银行 本 , 有效 的解 决银行与客 户之间 的信息 不对称 问题 , 使其在 同业 是能够为各类客户群体( 包括零售客 户、对 公客户 、同业客户及 竞争 中处于有利地 位。 同时在 当前 电子 网络信 息技术飞速 发展 非金融机构客户) 提供广泛的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银行 ; 全 的条件 下 , 通 过跨 国规模 经营 , 可以实现银行 系统 内资金 的全 球 能银 行不受金融市场分 类的限制 , 不仅能够经营传统商业银行 的 调拨 、信息资源共享等 ,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德意志银行利用其 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 , 也可 以经营投资银行 、证券公 司、信托 全球 的网络覆盖率优势 , 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股 票承销、资 公司 、保 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全面金融服务业务 , 同时还可 以从 产管理等综合性 的跨 国金融服务。 事非金融属性 的实体经 济、网络经济 等方面 的投 资业 务。从经 ( 4 ) 对冲 风险优势 。市场 在资源配置 中的基 础作用决 定了全 营策 略上 来看 , 根据客户 的不同需求及市场 的变化 , 全能银行 不 能银行具有 金融稳定的特点 , 从近年 来的金融危机 来看 , 银行失 断的发展创新业务 , 以寻求更大的市场 占有率 。 灵 的情 况都会 发生在 专业银 行 内部 , 次贷危机 暴露 出零售 个贷 银 行领 域的弱点 , 而依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爱尔兰投资机的爆 发变得 不堪一击 ; 鉴于全能银行 的多样化 ( 1 ) 资本优 势 。随着 经济全 球化 的深入 发展 , 世界 经济格局 经营战略 , 在面临 金融危机冲击 时 , 可 以利用 内部补偿机 制转移 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全能银 行在 新兴产业 、高收益产业 方面 经营风 险, 从而实 现银 行稳定利 润收入 , 保 证整个银行 体系的稳 表现 出较高的应变能力 , 在 资金融通 、资本投入方 面具 有明显优 定 。因此 , 多元化 的经营方针是对 风险最好 的保 护 , 对 于抵御外 势; 如果没有足 够雄厚 的资本 为基础 , 很多业务特 别是投资银行 部冲击 , 规避市场风 险具有非同寻 常的意义 。 在 国际市场上经营全球性的收购 、并购融资等业务将难 以开展 , 不能进行足额 的投资 , 就无法为客户提供 更优质的服务 、为客户 三 、全能银 行模式对 中国银行 业发展 的启 示 创造 更高 的收益 , 就会在 金融市场 中失去竞争优势 ; 全 能银 行 以 随着全球金融的扩张 、创新 、信息 技术 的进 步 , 为 了更好 的 商业 银行为依托 , 具有大量 吸收资金 的能力 , 具备较强 的市 场竞 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 我 国银行业需要逐步发展具有 中国特 争力 、雄厚 的资本实力 , 在保持资金的长期流动性、安全性、盈 色的全能银行模式 。 利性 、优化客户 服务 、提高信 息技术 、吸引人才等方面存 在着
德国金融制度
德国金融制度1、德国的现行金融制度包括:(1)德意志联邦银行。
(2)商业银行。
德国的商业银行中,资金实力最强的三家银行是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
(3)储蓄机构。
(4)信用合作社(5)专业银行。
主要有抵押银行、消费信贷银行、复兴信贷银行、保险公司等。
2、德国金融制度的特点:(1)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健全。
(2)德国的商业银行是全能型银行,即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综合性的银行业务,即商业银行可以同时经营存贷款、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充分享受到不同金融业务间的多样化效应的好处。
(3)德国的金融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三大银行与两大中心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三大商业银行、储蓄汇划系统和信用合作系统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支配着整个德国的金融业。
(4)德国的金融业是一种典型的以间接金融为主的类型。
商业银行等间接融资中介机构在德国的资金配置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3、全能银行制的历史背景。
首先,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
其次,工业化初期,德国主要通过合资形式建立银行。
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可以扩大其股东的基数,从而满足银行自身不断扩充资本金的需求,满足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期限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持有非银行部门的公司股份,当持有的公司公开上市后,银行可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事实证明,在全能银行体制运作初期,德国的银行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后的重建时期,德国银行业以其高效率的运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德国金融监管体制(1) 德国金融体制的监管机构:在德国,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业监督局根据法律条款,分工合作、共同负责整个银行体系的监督和管理。
联邦银行主要负责监管货币、信贷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金融活动,联邦银行业监督局则主要负责监管银行的日常业务和经营运行。
(2)德国金融体制的监管机构的特点:1)德国一直以来实行混业经营,进行统一监管。
全能银行制的制度
全能银行制的制度
全能银行制是一种以全能银行为运营模式的银行体制。
全能银行制度允许银行从事各种金融业务,包括存款、贷款、储蓄、理财、投资、资金转移、外汇交易等多种金融服务。
全能银行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
相比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制,全能银行制度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金融创新。
全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挑战,因为其经营范围广泛,涉及的业务种类多样,需要更加精细的风险管理机制来控制各种金融风险。
此外,全能银行制度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银行的运营健康稳定。
监管机构需要对全能银行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管,包括风险管理、合规性、资本充足性等方面。
总之,全能银行制度为银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经营灵活性,但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监管机制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论美国商业银行全能经营
二 、 能 经 营 的 外在 动 因 全
《 融 服 务 现 代 化 法 案 》的 通 过 不 仅 标 志着 金 美 国银 行 经 营 制 度 的重 大 转 变 ,而 且 表 明全 能 经 营 已成 为 当 今 世 界 金 融 主 导 模 式 。究 其 原 因 , 除 去 金 融 资 产 专 用 性 软 弱 这 一 内在 动 因外 ,还 有许多外在动 因 : 第 一 , 争 压 力加 大 。商 业银 行 经 营其 他 金 竞 融 业 务 的 迫 切 程 度 同它 的 存 贷 款 本 业 获 利 情 况
圣 性 低 成 们 问 人 退 对 行 天 _ ● 很造它之 进或 出方业
照 经 济 学 理论 ,要 素 存 量 ( 资产 存 量 )的重 新 配 置 必 然 涉 及 一定 的 费 用 。随着 资 产 专用 性 增 强 . 改 变 旧 资 产 的 转 换 成 本 和 时 滞 成 本 会 提 高 。 同 时 ,行业 的 垄 断 程 度 、 l 程 度 、退 出 和 进 人 成 分T 本 也 会 提 高 。 反 之 ,随着 资 产 专 用性 减 弱 , 新 重 配 置 成 本 会 降 低 ,即 变 更 经 营 领 域 的 交 易 费 用 会降低 : 对 于 垒 融 业 , 从 资 本 、 息 和 人 员素 质 这 可 信 三 个 方 面分 析 金 融 要 素 的 资 产 专 用 特 征 :金 融
出现
世金 领的展势其 定素 界 融 域 发 趋 ,决 因
胎 … …
资 用 指 经 生 蔷蔷并成高外行混 产 性 对 投 产 - 光营要了。。证 专 是 已 入 日 不提可( 这业 的 供 额) 为经 需 的成业券 形 能本 和业 2 银
全能型银行之路初探
等 大批 国家纷纷仿效 ,积极推行 分业 经营 、分业管理 的分 离型银行之路。但 自2 世纪7 年代以来 ,受金融市场迥速 0 O
Q 湖北 农村 金 融研 究 Q o年 4 o1
第Q 期
19 9 5年颁布实施的 《 商业银行法 》则正 式从法律 L确立 了
分 业 经 营 制度 。
E t
大 力推 动零售 银行 业务 ,逐 步 开发 网上银 行业 务 ,积 极
开展 综合 经 营。经 营转 型使 花旗 银行取 得 巨大 的成 功 , 花 旗 银 行 的 总 资 产 从 上 世 纪 7 年 代 初 的 2 47 元 增 长 到 O 3 {. _ 美
2 0 年 的1 6 07 03 2 4 ', f美元 ,扩 大了5 倍 ,净利润则由14 _ 4 .亿美 元增长到1 87美元 ,扩大 了1 7 ,被誉为 “ 7 {, 2倍 世界上最大
、
项 目融 资 业务 和财 务 顾 问 业 务 之 间 等 等 , 往是 一项 业 往
务 的发展促进 了其它业务 的发展 。全能型银 行业务经营 的 多元 化 能借助 或增强不 同业 务之间的联动 性, 创造规模经 济优势。而且 , 全能型银 行能 把在某项业 务经 营管理 中积 累 的技能 、经验 无成本地传播 到其他业 务或 新的业务 , 从而获
发 展 和 金 融 全 球 化 、 自 由 化 和 信 息 化 进 程 加 快 等 因 素 影
响 ,商业银 行的经营环境发生 了巨大变化 ,对商业银行传 统经营模式 和增长方式产生 了极大 影响。面对 巨大的生存 挑战 ,市场经济 发达 国家的银行业纷纷 进行发展战略和组
能够提供各类金融 业务的商业银行 。如作 为全能型银行典
步 、健 康 地 发展 。本 文 对 全 胄 型 银 行 的相 关 概 忿 机 理 、发 展 轨 迹 及优 势 E 所 在 进 行 了 分 析 , 并 结 台 丁实 际 提 出 了 有 关 建 议 。
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前言在现代社会中,银行制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一种,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资金存储、支付结算、信贷融资等重要职能,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银行制度的起源、发展、形成过程和现代银行制度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银行制度的起源银行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贸易活动。
早期的银行制度多是私人财富的存储和贷款活动,如古代巴比伦的贸易家就通过贷款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金融需求,从而出现了早期的银行家和银行业务。
三、银行制度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银行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中世纪的意大利就产生了最早的现代银行,如威尼斯的圣马克银行和佛罗伦萨的匿名银行等,这些银行开始提供信用、转账、兑换和储蓄等服务,成为了现代银行制度的雏形。
四、银行制度的形成过程银行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从最初的简单的贷款和存储活动,到现代银行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银行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银行制度逐渐趋向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五、现代银行制度的特点现代银行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现代银行不仅提供传统的储蓄和贷款服务,还包括证券投资、信用卡、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
2.国际化的经营范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银行不再受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3.高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现代银行从事金融活动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注重风险管理和合规运营。
4.科技的应用:现代银行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线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便捷服务。
六、结语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于促进产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银行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关于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简要探讨,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能银行制度(universal banking system)——德国的经验与教训一、全能银行制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全能银行是“能够从事除发行货币和抵押债券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
换言之,与所谓的分业体制下的专业性银行不同,全能银行的特点不是局限于任何一种特殊的业务,例如吸收存款、提供信用贷款或长期融资等,相反,全能银行能够参与所有提供货币和资本的活动:包括吸收存款、发放各种期限的贷款、发行债券、参与企业业务活动,从事货币、股票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等。
德国全能银行具有的特点包括: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从事长期的资本融资,并且借此将公司发起、债券发行以及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等活动综合为一体。
德国的银行是最先将提供无担保的私人贷款与长期的资本性融资结合起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
就无担保私人贷款而言,这种异常成功的银行业务,像很多其他的金融创新活动一样,起源于苏格兰。
其特点在于两种密切相关的业务:一方面,无担保的私人贷款是由银行提供的,但是,借款者必须将其所有的货币交易业务交给提供贷款的银行。
借款者无须抵押即可取得贷款,然而银行能够获得借款者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的全面信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章中即论述过在他那个时代(1776年前后)苏格兰银行已经发放不要求证券抵押的贷款。
W·桑巴特在论述这种信用制度时写道:“这种制度能够使没有金融资产的人成为企业家,而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全能银行的第二个特点是,也是德国取得巨大成功的特点,是长期的资本性融资。
银行刚开始这样做时并非有意要长期参与企业的业务活动,更多的是出于暂时性的需要,如在全部股份无法完全募集到位时。
这种综合性的资本性融资起始于比利时,即成立于1822年的比利时股份公司最先从事这类活动,该机构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新型的商业银行。
这家银行从一开始便介入有价证券活动,试图通过发行债券来为发放贷款筹措资金,以及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来解决期限变换所引起的银行流动性问题。
但是,这种尝试在法国和意大利均告失败,原因是这些银行过度依赖高风险的住宅与产业融资,完全忽视了吸收存款的业务。
与此不同的是,大多数德国银行的分行,尤其是集中在柏林的一些“大银行”,从一开始就很注意稳定吸收存款业务。
它们借助在柏林以及其他城市建立的大量分支机构开展吸收存款业务,为满足各种不同期限的贷款需要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来源保证。
而与此同时,银行的股权资本越来越成为储备的一个组成部分,全能银行的实际经营资金来源基本上是定期和储蓄存款。
推动德国朝着全能银行制度方向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德国的私人银行无权发行银行券。
德国的银行从一开始就希望处理其客户所有的银行交易,但由于不能发行银行券,所以只能采取其他的融资方法。
这很快使它们利用了中世纪意大利的吉罗制度,即很多交易商都在同一个特殊的银行开户(这样交易商之间的债权债务可以抵消一部分),同时相互之间也开户,这样就形成了现代意义的内部清算体系,而且商业交易过程中节省了银行券的使用。
吉罗制度的推行与银行清算方面的金融创新很快导致了活期交易帐户的大量增加,并带来了存款货币的增加,促进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
现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特点做如下简要总结:(一)存在着无担保的私人贷款。
即银行为客户提供一个交易帐户,并允许客户在事先约定的幅度内进行透支;同时,客户同意将其所有的银行交易交给“他”的银行。
(二)德国银行进行资本融资,如有需要还可以直接介入其客户的风险较大的投资活动。
根据A·格申克龙(Gerschenkron)的观点,由于能够积极介入资本市场,德国的私人银行以及稍后的大型股份制银行,代替了企业家和私人资本,这两者在当时都是欠缺的。
实际上,德国的全能银行伴随企业从“摇篮到坟墓”,即它们积极参与企业的发起设立,对于企业的任何扩展、重要创新、增资扩股、合并乃至破产清偿,均有发言权。
这样,德国的银行实际上成了提供资本和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源泉,至少在工业化的早期是这样。
只是到后来,当企业实力壮大、盈利能力增强,能够自我融资的时候,它们对银行的依赖才有所减少。
不过,不能将德国的金融制度单纯归结为大的股份制银行,这是目前人们常常将德国经济发展中成功的融资体制完全归功于此,因为这是片面的,并过分夸大了德国大银行的作用。
事实上,早在大规模、高效率的股份制银行存在之前,德国就已经有了众多的工业企业。
德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银行家对勤奋的企业家完全的信任和几乎没有限制的贷款”。
在法国,银行原则上不对工商企业提供无担保贷款,而在德国却是通常的做法。
在德国如果一个企业家的能力和谨慎能够获得银行家的信任,他就能得到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贷款。
反过来,企业也信任银行,将其全部金融业务交给银行。
按照0.25%--1%的帝国银行贴现率,任何一个勤奋的制造商都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足够的资本。
如果没有银行始终如一的支持,克鲁普(Krupp)公司可能至少倒闭20次;赛森(Thyssen)公司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银行的支持,著名的化工企业拜耳(Friedrich Bayer)怎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二、一些反对全能银行制度的观点和意见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常常被批评为对经济影响过大,这种影响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日常贷款,参与企业活动,进入公司董事会并且具有投票表决权。
批评者认为,这种制度引起了银行的利益冲突,使得银行出现市场权力过大的趋势,容易压制竞争机制。
的确,德国银行与企业的密切关系,构成了德国全能银行制度的一个特殊问题,尤其是在外国人看来。
更为突出的是,批评者常常指出,德国工业企业的董事会中很多席位是被其代理银行占据的。
此外,批评者经常强调,德国大企业集团与卡特尔的形成和产业的集中化趋势,实际上是由银行推动的。
银行促使其客户合并与联合,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贷款更多安全。
根据这些批评意见,银行对促进其客户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什么兴趣。
与此同时,大的企业也有兴趣寻找大的效率高的银行来满足其需要。
因此,银行与企业的集中化趋势对双方都有益:企业需要大银行满足其巨额资金需求;银行反过来也需要大企业来确保巨额贷款的安全。
如果认为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促使企业更强大、更有影响,对银行来说都是好事,显然是缺乏依据的。
当然,德国的大银行与大企业都得到了发展。
但是,德国的银行与企业之间合理的权力平衡关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均得到了发展。
有时银行对企业的影响更强,而有时企业又占上风。
不仅银行在企业的董事会中有席位,企业在银行的董事会中也有席位。
不管怎么说,公众意见中对银行权力的看法总有些夸大。
1988年,德国的银行在100家最大公司的董事会中占有7%的席位;而有分业经营体制的国家中(如美国、日本、瑞典),银行的经济实力和影响显然更大。
在德国10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持有德国所有非银行股份公司的名义资本不到1%,而日本的银行则持有股份公司总名义资本的20%。
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德国的银行也并不突出: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在国际上排名远在日本和美国的银行之后,与英国、法国的银行处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即使在欧洲,德意志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只有2%,很难说能控制市场。
同时,从产业集中度的比较看,这一份额也是非常低的,例如菲亚特与大众在欧洲汽车市场上各占15%左右的份额。
1989年,一家研究机构对当时联邦德国500家企业进行了“德国银行权力”的民意调查,只有18%的人认为银行的权力过大。
总的看来,银行对企业管理的参与是得到肯定的,因为一方面信息和金融知识得到利用;另一方面,在企业管理机构中存在多种利益时,银行也能起到相应的平衡作用。
此外,在这些董事会中,各种银行的代表是坐在一起行使投票权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银行的影响相对独立和中立。
因此,我认为,反对全能银行制度的意见是夸大的,这也许是因为过分强调了全能银行制度在西方工业国家长期实行过程中出现的滥用现象,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措施对这些现象予以纠正。
不过,银行对企业过度干预的倾向(如银行无限制的代理投票权,在董事会中的席位,单个银行过大的持股比例)能够借助适当的法规予以控制。
三、全能银行制度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全能银行制度对于旨在重建银行体系的改革中的国家来说,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但是在得出这一结论之前,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根据迄今为止的经济史研究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文化和制度条件的不同,发展了各自不同的银行制度:小的单个银行、大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严格分工的机构和全能银行。
任何国家都不能全盘照搬其他国家的银行模式,各简单模仿其组织形式和商业运和方法。
对此,我们可以看几个实例。
很多前殖民地国家在取得独立时,仍然保留了原宗主国为其建立的银行体制,尽管这些银行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需要,因此,很多原殖民地国家转而采用了英国式的分业体制。
这种高度分工的银行体制在英国的经济环境下运转得很好,因为英国的借款人基本上都能提供足够的贷款担保。
相反,在贫穷的亚洲和非洲,有钱的工商企业是非常缺乏的。
法国的银行体制很难适用于贫穷的国家,因为法国银行在国外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从前殖民地集中储蓄。
此外,这些银行(同整个法国银行体系一样),过分集中在巴黎地区,忽视了地方贷款。
日本的银行体制非常与众不同,日本一开始便引入了美国、英国、德国银行体系的各种要素,将这些体制在日本的环境中适应一段时期,然后才最终建立。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非常善于吸收不同国家银行体制的要素,并经过改造,使其能够适应本国的国情和需要。
因此,正在改革的国家重要的是“适应而不是模仿”。
换言之,在别的地方能够成功的银行体制不能简单照搬,相反,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经验中有用的成分。
德国的银行体制,从整体上看,或者至少是其核心要素,是否能为改革中的国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蓝图?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理由在于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具有的:(1)发放私人无担保贷款;(2)长期资本性融资时应用“证券化”原则;(3)非常重视吸收存款;(4)不断发展的经常交易与银行清算体系等等特点。
对于中产阶级人数较少、工商企业还不发达的国家,德国式的全能银行制度比英国式分业银行体制更为合适。
德国经济学家A·韦伯非常精辟地指出了这两种制度的区别,他认为德国银行是为需要钱的人设计的,而英国的银行是为有钱人设计的。
无担保信用贷款这种信用形式使得所有有一技之长、敢于冒险的企业能够进行投资,即使这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资产抵押。
长期资本融资的“证券化”原则,对于旨在建立一个有效的货币信用制度的国家来说,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借鉴手段。
另一方面,企业建立和扩展以及引进技术创新时所面临的高风险,也必须由一个积极吸收存款的制度来支撑。
储蓄的积累、资金的有效使用,都可以借助全能银行制度的经验、市场知识和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信息优势,得到最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