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桑代克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而个体的学习准备反过来又受成熟和学习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第二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2 .关于认识的形成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形成,既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连续不断相互作用中逐渐建构建起来的一系列不同水平的认识(知)结构。
而认知结构的发展又表明儿童智慧水平的提高和逻辑范畴以及科学概念的深化。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智慧的本质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adaptation)。
人的智慧或认识的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适应过程。
而适应则依赖有机体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功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equilibrium)。
(平衡化)认知结构的四个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观念的组织。
(1)格式或图式(scheme):指主体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婴儿最初的格式是一些本能动作,是遗传性的。
(2)同化:指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地整合于(纳入到)已有的格式之中。
也就是说,同化是个体以其既有的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3)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格式以适应新的情况。
或者说,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4)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与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此阶段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达的和运算的智慧。
他们主要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或客体永久性)观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因果认识产生—动作的目的性明确前运算阶段(2-7岁):能够利用表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部分复习资料整理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部分复习资料整理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四、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五、案例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种类、概念、优缺点)种类:观察法: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者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有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调查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收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楚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优缺点:1、注重学科实验基础,一门学科最基础的内容包括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原理等,把基础学科搞好了,也就掌握额本学科,2、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知识应用是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鸿沟的一种办法,避免了课程和知识与教育实践的脱节。
第一章1、心理发展的特性: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转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发展主要理论(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茨基)1、皮亚杰:1、他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通过同化、顺应、平衡化的过程,同化: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
顺应:是在人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色适应,平衡化: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有用的信息,不断地从一种认知平衡状态达到另一种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知平衡状态。
2、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资料含答案解析B833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资料含答案解析B833单选题-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______。
A.教师的主导教学B.独立完成作业C.家庭作业D.个别课堂练习【答案】A【解析】[解析]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与合作学习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策略。
单选题-2对于自发的、原本就有兴趣的学习任务,外部物质奖励往往会降低个体的内在学习动机。
持这一观点的动机理论是A.行为强化理论B.需要层次理论C.自我价值理论D.自我决定理论【答案】D【解析】[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中动机理论的理解情况。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故本题选D。
单选题-3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错误的是<>。
A.态度学习迁移B.情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迁移D.气质迁移【答案】D【解析】[解析] 气质指的是人的秉性,不发生迁移。
单选题-4若有一个计算类型的程序,它的输入量只有一个X,其范围是[-1.0,1.0],现从输入的角度考虑一组测试用例:-1.001,-1.0,1.0,1.001。
设计这组测试用例的方法是______A.条件覆盖法B.等价分类法C.边界值分析法D.错误推测法【答案】C【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黑盒测试技术。
单选题-5<>是指人们通过肉眼或使用仪器观察与分析金属材料或金属构件损坏后的断裂截面,来探讨与材料或构件损坏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技术。
A.金相检验B.硬度测试C.断口分析D.耐压试验【答案】C【解析】断口分析是指人们通过肉眼或使用仪器观察与分析金属材料或金属构件损坏后的断裂截面,来探讨与材料或构件损坏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技术。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教育方法B. 学习过程C. 教学策略D. 学生心理发展2. 学习动机的分类有哪些?A.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B. 认知动机和情感动机C. 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D. 所有选项3. 以下哪个不是认知发展理论的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在7到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5.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什么?A. 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B. 个人对他人能力的评估C. 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 个人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能力6. 以下哪个是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讨论法C. 案例分析法D. 所有选项7. 学习风格理论中,哪种学习风格强调视觉信息的重要性?A. 听觉型B. 视觉型C. 动觉型D. 阅读/写作型8. 教育心理学中的“元认知”是指什么?A. 认知的认知B. 情感的认知C. 行为的认知D. 社会的认知9. 以下哪个是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评估学生学习的方法?A. 观察B. 测试C. 自我报告D. 所有选项10. 教育心理学中,哪种学习理论强调行为的强化?A. 认知主义B. 行为主义C. 人本主义D. 建构主义答案:1. D 2. A 3. B 4. C 5. A 6. D 7. B 8. A 9. D 10. 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发现来获取知识。
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2. 描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最新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及答案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
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简答题1、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
2、学习与发展:1)学生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2)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教育、学习、发展: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第二章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强化:强化是伴随者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先由动物作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而简介的产生学习。
5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6、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8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9、替代强化: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作出某些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于强化的效果。
简答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者必须产生某些变化,我们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理学期末复习题教育⼼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西⽅教育⼼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的确⽴的标志是什么?答: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理学》,使西⽅第⼀本以“教育⼼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此书⼜发展为三⼤卷《教育⼼理学⼤纲》;2、教育⼼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⑴宽泛的定义⑵⾮宽泛的定义:①以学⽣的学习为主线;②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线;⑶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理规律的科学;(教育⼼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的基本理论②具体的学习⼼理③教学⼼理④学⽣⼼理和教师⼼理)3、教育⼼理学的研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答:⑴客观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教育性原则⑷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章⼼理发展与教育1、⽪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其认知结构思想吸取了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认知和组织的观点,但是他更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取得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童获得知识和道德价值观都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来建构知识;2、什么是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答:关键区:这是个体⽣命早期⼀个⽐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或没有影响;最近发展区:⼉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与独⾃解决问题的⽔平之间的差异;3、埃⾥克杰⼈格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教育含义?答:主要内容:⑴同⼀性成功⑵同⼀性拒斥⑶同⼀性混乱⑷同⼀性延迟;教育含义:⑴帮助幼⼉适应主动感与内疚感危机⑵帮助学⽣适应勤奋和⾃卑危机⑶帮助学⽣适应同⼀性和⾓⾊混乱危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学习?答: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为,能⼒或⼼理倾向的⽐较持久的变化;2、斯⾦纳把学习分为哪两种类型?答:⑴⽐较反射学习(S<刺激>-R<反应>过程)⑵操作学习((S)-R-S的过程);3、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答:正强化: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消除或中⽌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能够减弱⾏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4、观察学习的过程是什么?答:⑴注意过程⑵保持过程⑶动作再现过程⑷动机过程5、什么是外部强化,替代强化,⾃我强化?答:外部强化:直接体验到⾃⼰⾏为后果⽽受到的强化;(笔记是写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物的⾏为受到奖励或赞扬⽽间接受到的强化;⾃我强化:⾃⼰控制强化事件的强化;6、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哪些?答:标准:⑴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⑵新旧知识的⾮⼈为联系条件:⑴外部条件(材料本⾝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⑵内部条件: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向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地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地旧知识发⽣相互作⽤;类型:⑴表征学习⑵概念学习⑶命题学习7、什么是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答:上位学习:即总括学习;新学习地内容包摄性较⼴,可以把⼀系列已有观念类属于其下。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研究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一、XXX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
XXX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XXX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
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惟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XXX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题目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1八、XXX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XXX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1,布鲁纳的教学观(3.1)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4,学习动机的种类(4.1)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6,成败归因理论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7,学习迁移的种类(5.1)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9,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25,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38,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简答题集锦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中学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终极版)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中学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中学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学情景,有效的促进中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
2、学与教的基本要素①学生在学与教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要素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来起作用。
而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首先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其次是个体差异,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情感意志品质、气质与性格特点、家庭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不仅影响学,还制约教。
这些是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学校教育要有效的实施教学、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学生的促进者、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教学大纲、教材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顺序的安排、内容的选取等,如果选择不当,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过多还是过少等,都会影响教学的的质量和效益,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心理和行为的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沟通教学信息和学习信息的工具。
古代教学的媒体主要有口头语言、黑板、教材等现代媒体有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的主要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
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的研究的所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点: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学与教的问题,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
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4。
学校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二、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3。
各种类型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5。
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6。
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节历史发展和现状一、短暂的历史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开始,也有人认为19世纪末美国威廉·詹姆士的《对教师的对话》是开始。
二、发展阶段1。
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体系庞杂无真正突破。
3。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在美苏)代表人物如下:A 布卢姆:1956《教育目标分类》,1976《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B 布鲁纳:1960《教育过程》提出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影响很大。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题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应用举例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5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3种过程的交互过程。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2、发展时期——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3、成熟时期——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深化拓展时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一)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基本过程: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2、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二)教育行动研究1、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情境中的参与者(教师、学生、校长等)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的探究,以此提高参与者对实践的理解并促进自身的教育实践。
2021年《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仅供参考)
2021年《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20题,20分)、多选题5题,10分,名词解释(3题,12分)、简答题(4题,28分)、论述题(1题,15分)、案例分析题(1题,15分)。
以下为考试范围,如果选择题的练习题中出现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请忽略。
本练习不提供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问大致为(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4.60年代初,( )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廖世承5.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6.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 )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心理学 D.信息论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8.( )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9.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是( )。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10.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11、在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中,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及校风等属于()A、学生B、教学内容C、教学媒体D、教学环境12、学习的主体因素指()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1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3、我国:原形定向、原形操作、原形内化 心理模拟法步骤(创拟确立模型(关键)和检验修正模型)
第八章: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策略
2 复述策略(利用有意识记、排除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观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12、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提出:遗忘同化说
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13、建构主主学习理论: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以上三种是认知学习理论
14、成就动机:奥苏伯尔:认知内驱力(学习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
3、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
安德森:交叉或重叠就产生迁移 特纳和吉克: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产生迁移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心向与定势(促进与阻碍)陆钦斯的“量杯”实验 4.促进迁移的教学
5、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分类:布鲁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三类
2、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3、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五个等级
4、动作技能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一直为不直接从事体育的教师忽视。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及答案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及答案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及答案一、选择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A]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C]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D]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D]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 [C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A]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教育心理学 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基本概念1、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皮亚杰认为,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2、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3、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该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结合。
它具有渐成说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
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
4、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
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他认为人至少拥有8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5、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学习倾向是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偏好。
那些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通常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中学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中学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及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学情景,有效的促进中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
2、学及教的基本要素①学生在学及教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要素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来起作用。
而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及教的过程。
首先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其次是个体差异,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情感意志品质、气质及性格特点、家庭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不仅影响学,还制约教。
这些是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学校教育要有效的实施教学、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学生的促进者、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及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教学大纲、教材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包括顺序的安排、内容的选取等,如果选择不当,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过多还是过少等,都会影响教学的的质量和效益,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心理和行为的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沟通教学信息和学习信息的工具。
古代教学的媒体主要有口头语言、黑板、教材等现代媒体有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的主要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
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的研究的所不能忽视的因素,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习及教学的基本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学情景中通过及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新态度的过程。
学习的特点是教学的依据,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心理一直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主体和重点。
②教学过程教育过程是指在学校教育情景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景(如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授、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维持纪律、动机激发等),设计师生活动环节(如信息的呈现、课堂提问、课后辅导答疑等),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思考、发现及构建,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新的态度,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它是指在学校教学情景中,学生通过对学习结果、教师通过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及进一步改进学及教的过程。
评价侧重考查教学及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反思侧重学及教的成败原因分析和改进设计。
学及教的评价/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但不是一个固定的过程,它贯穿在教生整个教学及学习活动的始终。
4、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也被人们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5、当代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研究转向认知范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认知加工、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
②注意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教育心理学不在单纯的关注学习的特点及实质,而开始关注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研究,如奥苏伯尔系统的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作用、条件及过程。
③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促使教学心理学兴起对实际教学实践的关注、对教学有效性的关注,使得教育心理学走出困境,焕发出生机。
④开展影响学及教过程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影响教及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有内部的,有认知方面的,有社会心理方面的。
维纳的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
⑤重视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使用怎样有效地提高学及教的效益,及此有关的心理问题开始成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P18-P19)成因:青春期的到来给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初中生身体外形上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也在积极追求独立,然而独立的成人地位和角色的转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
另一方面,性机能的迅速成熟,使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然后对性的渴望往往是不为自己的道德所允许的,因此产生强烈的冲突。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初中生心理的矛盾冲突性和不平衡性明显。
表现及对策:a.反抗性及依赖性的矛盾。
日常生活中常见初中生及家长教师发生冲突的情况,初中生的反抗性存在着复杂的原因,有时反抗是想向他人表明自己具有了独立的人格,有时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软弱,有时是为了获得同伴的赞许。
初中生对成人的感情是矛盾的,既具有反抗性又具有依赖性。
b.闭锁性及开放性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内心生活更为丰富,却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表露于外的减少了。
一方面他们不轻易信任他人。
另一方面,他们又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希望别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一旦他们认为值得信任,就会推心置腹,毫不设防。
因此初中生的心理既具有闭锁性又具有开放性。
c.勇敢及怯懦的矛盾。
初中生在某些情况下会表现得相当勇敢,在某些情况下又会表现得相当怯懦。
初中生的勇敢往往具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而他们的怯懦主要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不够自信等原因。
d.自负及自卑的矛盾。
初中生还不能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潜能和性格特征,往往会导致骄傲自大和自卑两种看似矛盾的情绪状态交替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e.否定童年有眷恋童年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不再承认自己还是个孩子,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压力等又经常感叹生活复杂,对童年生活充满眷恋。
2、初中生的逆反心理(P20-P21)原因: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但现实中又屡屡碰壁,于是就产生过激的想法,归因于成人,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过分活跃,对一些小事暴跳如雷,表现出逆反的特点。
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空前发展,甚至过于极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独立感,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的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表现及对策:逆反心理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初中生对家长教师等成人表现出过度的对抗情绪和反抗行为。
a.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这种反抗方式迅速而强烈,如激烈争吵、离家出走等。
对待这种反抗形式,家长教师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待事态平息双方都冷静下来以后再及沟通。
b.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这种反抗形式多出现在内向的初中生身上,对待这种反抗形式要用温情感动他们,用行动感化他们,让他们理解成人的良好出发点和美好愿望。
c.“恨乌及屋”,反抗迁移。
初中生的反抗行为具有迁移性,如某个初中生因为讨厌某个老师,进而认为所有老师都一样不可信任。
(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P23-P24)1、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
皮亚杰认为初中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该阶段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物体通过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抽象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主要思维形式。
2、初中生思维品质表现出矛盾性特点。
首先,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思维批判性也明显增长,一方面表现在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开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其次,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片面性主要表现在思想的偏激和极端方面,如思考问题时钻牛角尖,表面性反映在对人和对事的态度上,如“狂热追星”;最后,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
(三)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各种人格特征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人人格特征甚至开始成熟,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的高涨。
初中生身体的发展尤其是性机能的成熟使他们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的一部分注意力从关注外部世界转移到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于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内省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明显高涨。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等。
同一性发展的核心是职业的同一性,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从初中开始学生就开始探索同一性的发展问题了,到高中阶段,正常发展的学生都应该建立起关于职业的同一性,否则就会陷入“角色混乱”。
3、中学生价值观的确立。
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开始关心自我的价值问题,价值观逐渐形成。
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初步确立的时期,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高中生价值观的发展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首先,高中生对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哲学探讨;其次,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最后,高中生的价值观尚去的啊稳定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引导他们的价值观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及类型1.学习的含义:广义的学习含义是指人和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狭义的学习专指人类的学习,它是个体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学习的分类:(一)根据学习水平进行分类1902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的简繁程度将学习分为八个水平。
1.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反应。
如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学习,其先决条件主要取决于有机体先天的神经组织。
2.刺激—反应学习:主要指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工具性条件作用。
其中强化在该类型学习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3.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
个体首先要习得每一个刺激—反应联结,并按照特定程序学习,同时还应接受必要的及时强化。
4.言语联结学习:其实质是连锁学习,只不过它是语言单位的连接,如将单词组合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5.辨别学习: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不同反应。
包括简单辨别和多重辨别。
6.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
7.规则学习:亦原理学习,指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之间的联合。
8.解决问题的学习:亦称高规则的学习,指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