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1)要点

合集下载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一、背景与目的:该共识的背景是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而口服降糖药物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选择和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统一临床实践,制定该共识。

二、降糖药物的分类与机制:该共识明确了降糖药物的分类,包括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肠腔糖苷酶抑制剂和肾脏葡萄糖再吸收抑制剂等。

同时,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机制,如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三、三联治疗的定义与指征:该共识进一步定义了三联治疗的概念,即在口服降糖药物基础上加用其他治疗方式,如胰岛素治疗、葡萄糖酮酸血症治疗等。

同时,明确了三联治疗的指征,包括病情严重、血糖控制不理想等。

四、三联优化方案的制定:共识提出了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三联优化方案的制定原则和具体步骤。

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分级管理、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和个人治疗目标的制定。

步骤包括根据患者的患病特点和糖尿病分级,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进行联合应用,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治疗调整。

五、三联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教育:该共识还强调了三联优化方案的应用与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方面,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和病情评估。

教育方面,要求医生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如合理膳食和运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六、研究与评价:该共识要求科学研究和评价三联优化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临床研究获取更多的数据和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通过以上六个要点的详细阐述,该共识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统一临床实践,为成人2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2023年版《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年版《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共识的更新与变化
总结词
与时俱进。
详细描述
2023年版的共识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纳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重点强调了生 活方式干预、个体化评估和定期随访在糖尿病前期管理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更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02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与评估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01
02
选择
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如 年龄、性别、BMI、血糖水平、合并 症等,个体化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干预的注意事项与副作用管理
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干预时,应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患者也应加强生 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
副作用管理
针对不同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低血糖等,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调整药物剂 量、用药时间,或加用其他药物减轻副作用。同时,患者也应了解并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及时就诊处 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睡眠与心理健康的管理
充足睡眠
每晚保证7-9小时的充足睡眠, 维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有助于
改善血糖控制和减少炎症。
应对压力
学习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如 深呼吸、冥想和放松技巧,有助 于减轻心理压力和对血糖的影响

心理健康支持
如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支 持,如心理咨询或认知行为疗法 ,以帮助应对糖尿病前期的心理
体重:控制体重是糖尿病前期干预的重要手段,定期监 测体重变化有助于评估干预效果。
血脂:糖尿病前期患者常伴随脂质代谢紊乱,监测血脂 水平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作为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 警示信号。
随访策略与重要性
策略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危险程度自动升级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危险程度自动升级

24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病□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孙 雁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者当中有接近30%人合并2型糖尿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则有28%~80%的人合并有高血压。

虽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两种独立的疾病,但二者可相互影响,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还互为因果关系。

此外,高血压与糖尿病共存时,一种疾病会使另一种疾病变得更糟糕,二者狼狈为奸,有极大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

因此,国际医学界各相关指南都明确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都是高危或极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

2021年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与内分泌专科分会共同发布《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指出血糖异常的患者在每次就诊时都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危险程度自动升级我们都知道,血压越高,相对越危险,但这不是评价高血压的唯一维度。

临床根据患者的血压数值、合并症以及靶器官损害等危险因素,将高血压患者明确诊断后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为4个级别,即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其中,低危组的风险<15%,中危组<15%~20%,高危组<20%~30%,极高危组则>30%。

但如果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则危险程度自动升级为最高级别,即极高危!该测量血压。

那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多少呢?目前各大指南的建议是,大部分成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存在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如果有明显的蛋白尿,收缩压要控制在130mmHg以下;>80岁的老年患者则应该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50mmHg;妊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10~129/65~79mmHg。

在具体治疗方面,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如果收缩压在130~139m m H g ,舒张压80~89m m H g ,可首选非药物治疗,也就是对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优化,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限制饮酒、心理调整等。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作者:————————————————————————————————日期:1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1]。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 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此共识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十分适用。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且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他们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

2011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3]。

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太符合,如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常常住院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一)证据等级参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4],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任意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 > 7.8 mmol/L(E级)。

EASDADA《成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危象管理专家共识》更新要点 EASD 2023

EASDADA《成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危象管理专家共识》更新要点 EASD 2023

EASD/ADA《成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危象管理专家共识》更新要点EASD2023高血糖危象是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的严重的急性损伤,需及时识别和处理,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

在本届EASD大会上,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Gui11ermoUmpierrez教授等为我们提前透露了新版《成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危象专家共识》(简称〃共识〃)的更新要点,该共识由EASD/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联合发布。

截止到2015年美国和欧洲1型糖尿病(T1DM厢2型糖尿病T2DM)成人高血糖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增无减,反复发作是重要特点。

超过一半的新诊断的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成年人DKA患者患有T2DM(称为〃酮症易感型糖尿病〃b适当的治疗使DKA的死亡率降至<1%。

然而,DKA患者死亡率仍较HHS高5~10倍。

2023年DiabetesCare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对1211例因急性高血糖事件入院的病因分析发现,DKA、HHS和DKA合并HHS分别占38%、35%、27%⑴。

根据意大利的一项调查研究,2006~2015年因DKA住院的T2DM患者比率逐年上升,且男性高于女性⑵。

近些年的研究显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齐*SG1T2i 的使用也增加了T1DM或T2DM患者DKA的发生风险⑶式T1DM合并DKA患者30天再入院率高达19.4%⑸。

总体医疗成本呈增加趋势,T2DM患者的费用高于T1DM患者;住院时间(1OS)缩短,英国的1OS比美国长。

在死亡率方面,DKA死亡率在过去10年中基本趋于平稳;DKA死亡率从T1DM的0.20%到T2DM的1.04%不等,HHS死亡率从2008年的1.44%降至2018年的0.77%。

据报道,日本DKA和HHS的死亡率均较高;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DKA和HHS 的死亡率高达41.3%gι叫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ShivaniMiSra博士则从临床表现、实验室、鉴别诊断方面阐述了诊断相关问题。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申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摘要2型糖尿病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真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糖尿病前期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筐病变、肿瘤、痴呆、1[[]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但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迄今尚不统一,干预糖尿病前期能否带来微血管和大血筐的长期获益也尚存争议。

随着国内外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前期预防、诊断及干预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专家对原高专家共i用量行了修订,形成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调2023版》,以便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实践。

本专家共识内窑涵盖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糖尿病前期的危害、筛查和管理、干预、预防和随访。

共识的发布旨在进一步强化预防糖尿病的!!.;念,明确应该重点干预的人群和干?崩苗施,为广大医师特别是全科和基层医师提供参考。

2型糖尿病(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

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

高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真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因此,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高效筐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

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本共识基于WH01999和ADA2022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制定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表1儿表1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空腹血糖(mmol/L )IFG注6.1, <7.0 IGT <6.1·加上糖负荷后2h血糖(mmol/L)IFG <7.0 IGT三7.8,<11.1·和(或)加上HbA1c( % )IGT注5.7I <6.5洼: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I FG为空腹血糟受损;IGT为糖耐量减低推荐意见1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IFG、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 G+IGT),是在正常血糟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病学一、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特点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的影响因素1.老龄化:2.城市化平日生活方式改变:3.超重或肥胖患病率增加:4.血脂异常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增高:推荐意见2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持续升高,患病人群数量庞大,糖尿病前期流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生活方式改变、超重或肥胖及高甘j由三国旨血症的患病率增加等糖尿病前期的危害-、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二、糖尿病前期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凤险显著增加三、糖尿病前期人群罹患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四、糖尿病前期人群肿瘤发生风险增加五、糖尿病前期人群痴呆发生风险增加六、真他推荐意见3糖尿病前期标志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185.《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要点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从2002年的18.8%上升至2020年的27.9%,患病人数已达2.45亿。

虽然控制率从2002年的6.1%提高到2020年的16.8%,但据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除高血压外,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和糖尿病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高血压人群中,80%~90%伴有上述一种或多种ASCVD危险因素。

单纯降压治疗对降低ASCVD的致死及致残率作用有限。

高胆固醇血症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存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二者并存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增加。

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现状【专家共识】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

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首要危险因素,患病人数高达2.45亿,其中41.3%的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对自身血压及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当不理想。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脂全面管理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点。

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加速ASCVD进程【专家共识】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均提示,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并存的患者ASCVD风险倍增。

血压升高和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暴露时长与终生ASCVD发病风险相关。

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中高血压和高LDL-C分别为第1、3位的危险因素。

预测未来15年我国心血管疾病会日益严重。

高血压患者降压联合降LDLC治疗获益更大【专家共识】无论是单用他汀,还是他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和/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的系列随机对照试验(RCT)均证实,随着LDL-C目标水平的大幅下移,进行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者达40%~8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HOPE-3、ASCOT-LLA等研究亦证实,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联合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越早启动获益越大。

2021《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精细化管理与新用药路径

2021《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精细化管理与新用药路径

2021《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精细化管理与新用药路径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心脏科和内分泌科领域的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

《共识》涵盖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心力衰竭)的诊断、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等相关的临床重要内容,还针对特殊人群如糖尿病肾病、高龄(>75岁)及心血管危重症等患者给出了具体的临床建议。

7%、7%-8%、8%-9%——T2DM合并CVD患者的血糖的个体化目标有关T2DM合并CVD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共识》提出以下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合并CVD的严重程度、低血糖风险等情况确定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

应特别注意防范低血糖。

➤年龄<65岁、糖尿病病程<10年、预期存活期>15年、无严重CVD[如心力衰竭A期(前心力衰竭阶段)、B期(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或C期(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或仅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卒中]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7%。

➤糖尿病病程>10年、预期存活期5~15年、伴严重CVD[如合并ASCVD、心力衰竭C期(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或D期(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拟进行进一步治疗(左心室辅助装置、移植)]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7%~8%。

➤高龄(>75岁)、糖尿病病程>10年、预期存活期<5年伴严重CVD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8%~9%,但需避免高血糖所造成的直接损害。

130/80mmHg——糖尿病合并CVD的血压控制目标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血压管理章节,《共识》建议:➤糖尿病合并CVD降压目标<130/80 mmHg,若不能耐受可放宽到<140/90 mmHg。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降压药物首选ACEI或ARB。

➤若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者应联合降压治疗。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人(<65岁)患者1. 一般将HbA1C控制于<6.5%,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者可使HbA1C<6%。

研究已经证实,在糖尿病诊断时就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控制体重、血脂、血压、抗血小板治疗,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会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 口服降糖药物未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的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HbA1C<7%,以减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这两大不良反应。

3.目前不必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即经过一定时间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用降糖药物,仅使用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很好,其目标值应该更严格(HbA1C<6%)。

二、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者糖尿病病史长,已患心血管疾病(CVD)或处于CVD极高危,我们推荐HbA1C≤7.5%,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HbA1C控制在7%以下对大血管的益处。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若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应严格控制HbA1C <7%;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年,可适当放宽HbA1C<8%;若患者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局推荐控制目标放宽到HbA1C<9%。

HbA1C较高者应避免发生高血糖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和感染。

对老年尤其高龄(>80岁)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总体放宽,放宽程度因人而异,治疗措施应简单易行,控制高血糖还需充分考虑患者脏器功能的减退程度。

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专家共识

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Chin J Diabetes,Fehruary 2021,Vol. 29,No. 2•81••指南与共识•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专家共识(按姓氏拼音排序)陈莉明陈伟陈燕燕邓微高宏凯高艳红纪立农李光伟李彩宏李全民刘春梅刘建萍刘玮楠盂俊华母义明马玉芬莫永珍冉敏沈犁唐云王芳王宏宇王志稳吴欣娟肖建中肖凌风肖新华邢秋玲徐春杨艳兰杨志滨赵芳张太平张明霞周静doi: 10. 3969/j. issn. 1006^6187. 2021. 02. 001随着D M患病率升高,外科手术患者中DM 患者比例逐渐升高,占10%〜20%U2]。

手术、心 理紧张等应激因素是导致非D M患者出现围手术 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34]。

围手术期高血糖发生率 在普通外科患者中占20%〜40%,在胃肠手术患 者中约占75%,在心脏外科患者中约占80%[5_9]。

围手术期高血糖导致机体代谢和器官功能紊乱,加重器官损伤,诱发多种并发症,增加术后感染甚 至死亡风险[1°]。

因此,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至关重 要。

准确、快速、方便的血糖监测方法及切实可行 的监测方案是有效管理围手术期血糖的前提[4]。

为使围手术期患者得到满意的血糖管理,规范围 手术期血糖监测方案至关重要[11]。

中国研究型医 院学会护理分会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 D M防治临床实践,联合北京围手术医学研究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中华护理 学会糖尿病护理专委会、中华护理学会外科护理 专委会,组织多学科医护专家编写本共识,期望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实用性的成人围手术期血糖监测方案。

一■、编与方法本研究委托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查新站查阅国 内外相关文献并对文献的创新性作出评价。

以“住院患者”、“血糖监测”、“围手术期”、“护理”、“规范”、“inpatients”、“blood glucose monitoring”、“perioperative period”、“nursing”、“adult”为中英文 主题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 生物医学现刊目次数据库、CNKI、万方、中国专利 数据库、Medline、EMBase、BIOSIS Preview等。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
通信作者:彭永德,‰Ⅵil:peng?ongde0908@l 26。(㈨l
病的易患因素,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研究证实一级预防可
万方数据
Hale Waihona Puke 空堡囱坌鲨垡塑苤查!!!!生!旦笙!!鲞堕!塑垦!塑』垦!!婴堕型坠!!坐:垒!耻堕!!!!,!!!.!!:堕!:! 使高lfn压发病率下降55%,糖尿病发病率下降50%;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和早达标, 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即全面系统规 范管理糖尿病合并高血乐患者,兼顾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保 护靶器官免受损害,延缓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病残
达标患者随访叶f未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是患者I札压不
脂代谢紊乱和凝血功能异常等共同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和结构 重塑.使外阁动脉m管顺应性减退,小动脉硬化致外周阻力明 显增加:另一力.面糖尿病初期肾小球高灌注以及高血浆容量状 态,使得入球小动脉不能有效收缩.高滤过状态得不到控制,肾 小管一小球反馈机制无法充分发挥,高容量负荷状态自身调节
需择日复测m乐,若复测收缩压仍≥130 mill[-Ig或舒张压≥80
lllIll
Hg,可确诊为糖尿病合并高|0I压(C)。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形成一方面由于体内胰岛素抵抗、糖
(C)。
临床医生疗面: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均已归入高危或 极高危组,而医生对患昔IfIL乐管理认识远不如控糖。在血压不
或死亡.
-615・
发生靶器官损害甚或伴严重冠心病患者,严格|札压控制可能会
因脏器血流灌注压不足而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在强调收缩压达 标<130
11Im
Hg的同时避免过度降低舒张压<90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 的专家共识(2023版)》解

汇报人:xxx
2023-12-29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糖尿病前期诊断与评估 • 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 药物干预策略 • 随访管理与效果评价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共识背景与意义
糖尿病前期人群数量庞大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50.1%,即每2-3个成人中就有1个处于糖尿病 前期。
效果评价指标设置和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效果评价指标
设置包括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并发症发生率等在内的多项效果评价指标, 以全面评估干预效果。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生存分析、回归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挖 掘和分析,以揭示干预措施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长期随访挑战和应对策略探讨
,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对某些药物过敏, 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应立即
停药并就医处理。
05 随访管理与效果评价
随访计划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随访计划制定
根据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包括随访频率、检查项目、评估指标 等。
执行情况回顾
对随访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回顾,包括随访率、检查完成率、数据记录准确性等,以确保随访质 量。
01
02
03
04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 、性别、病程、并发症等,选
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安全性
选择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药 物,避免使用对患者有害的药
物。
有效性
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的药物,确保治疗效果。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2 型糖尿病(T2D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但近年来随着T2DM 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认识正在逐渐改变。

为帮助我国临床医生在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中,规范开展缓解T2DM 的临床治疗工作,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特制定“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T2DM 缓解的定义推荐:T2DM缓解的定义采用2021年ADA“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中对T2DM缓解的定义。

(证据级别4,推荐级别D)2021年ADA发布“2 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建议将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月后,HbA1c<6.5% 作为T2DM 缓解的标准。

但在有些情况下,如存在血红蛋白变异、疾病影响红细胞生存时间以及HbA1c检测方法不规范等,HbA1c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FBG<7.0mmol/L 或通过连续葡萄糖监测(CGM)估算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T2DM缓解的替代标准。

在确定处于T2DM缓解后,仍需要每年复查HbA1c。

T2DM 缓解的机制推荐:T2DM缓解与纠正肥胖或显著改善体重、脂肪肝、脂肪胰、IR、高胰岛素血症相关,并与纠正高糖毒性及胰岛β细胞去分化与转分化相关。

(证据级别2a,推荐级别:B)推荐:积极进行体重控制,使BMI达到正常水平。

T2DM伴肥胖患者建议减轻体重≥10kg(最好>15kg)或减重≥10%。

(证据级别2a,推荐级别:B)T2DM 缓解的基本条件推荐:采用“ABCD”法评估T2DM缓解基本条件。

(证据级别4,推荐级别:D)解释➤排除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以及一些遗传因素导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这些类型糖尿病需针对其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方可使糖尿病得到缓解。

➤排除自身免疫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因受到持续的自身免疫攻击而进行性下降,患者的超重和肥胖比例较低。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改善改善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使血糖逆转为正常,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干预原则
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
IFG
IGT
IFG+IGT
HbA1c>6.0%
不合并
合并
表2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
糖尿病前期的干预
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充分认识糖尿病前期的潜在危害并掌握糖尿病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教育提高高危个体的健康素养及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达到行为改变,提高干预效果,最终改善临床结局、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
有机会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应承担起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的工作,主要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可能就诊的相关科室(如内分泌科、心内科、老年科、精神科、妇产科等)。
将糖尿病风险评估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包括内分泌科、心内科、老年科、精神科、妇产科等
由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以家庭和社区为中心开展糖尿病前期管理工作,并督导高危个体及其家属进行自我管理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目录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 IFG、IGT 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葡萄糖及HbA1c水平
糖尿病前期
IFG
IGT
IFG+IGT
空腹血糖(mmol/L)
如何防治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自我血糖监测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
糖尿病前期干预及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鼓励家庭共同参与并督导实施防治计划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要点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持续增长。

最新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11.2%,知晓率36.5%,治疗率32.2%,控制率49.2%。

备注: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

要点2: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

新指南终于将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当中,以HbA1c≥6.5%作为切点,辅助糖尿病的诊断。

温馨提示: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就临床诊断而言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中的葡萄糖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无关。

虽然我国的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

因此,本指南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要点3:HbA1c个体化控制目标设定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影响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1.不可变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合并症、并发症、对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耐受性;2.可变因素:患者主观意愿、资源及支持系统、是否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1)要点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两种高发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两者常共存。

管理好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对降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并不理想。

1 流行病学与危害
糖尿病常与高血压共存。

高血压还可诱发并加重糖尿病并发症,从而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较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不仅血压更难控制,而且高血压的危害更大。

2 病理生理学
2.1 水钠潴留
2.2 RAS激活
2.3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2.4 自主神经紊乱
2.5 其他因素
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分级、分层
本共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即诊室测量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

高血压诊断确定后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以及有无并发症进行分级和危险分层,其标准见表2。

4 评估
糖尿病患者每次就诊均应测量血压,建议血压升高的患者自测血压并记录。

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进行充分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有无靶器官损伤和并发症,并识别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5 血压控制目标
目前对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尚有争议。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BPROAD)研究将为确立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本共识认为,在BPROAD研究结果问世之前,将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定为<
130/80mmHg是合理的,兼顾了降压治疗的获益、风险和费效比。

当然,血压控制目标应个体化。

老年患者或血压不易控制的患者,可将控制目标放宽到<140/90mmHg。

6 达标策略
6.1 生活方式干预
6.1.1 合理膳食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建议适当增加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全谷类、植物来源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

6.1.2 控制钠的摄入限钠可降低血压,每日钠摄入量减少1.0g可使SBP下降6mmHg。

建议患者食盐摄入量应<6.0g/d(或每日钠摄入量<2.4g)。

6.1.3 增加钾、钙、镁的摄入每日钾摄入量达到3700mg可使SBP 下降3~13mmHg,DBP下降0~9mmHg。

鼓励患者多食富钾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肾功能良好者可以低钠富钾食盐代替普通食盐。

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可适当补充钙和镁。

6.1.4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6.1.5 控制体重
6.1.6 增加运动
6.1.7 戒烟
6.1.8 限酒
6.1.9 保持心理平衡,避免精神紧张、焦虑
6.2 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
本共识建议当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给予抗高血压药治疗。

如果患者的血压<160/100mmHg,可从单药起始治疗;如果血压≥160/100mmHg,建议予两种药物联合(二联)起始治疗以尽快控制血压。

老年患者起始药物治疗的血压阈值可适当放宽,65~79岁老人血压≥150/90mmHg时启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80岁以上老人血压≥160/90mmHg时启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ACEI、ARB、二氢吡啶类CCB、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这5类抗高血压药。

临床医师应熟悉抗高血压药物的使
用方法及其不良反应。

本共识建议ACEI、ARB、二氢吡啶类CCB和噻嗪类利尿剂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抗高血压药。

考虑到ACEI和ARB对糖代谢有一定的益处(利尿剂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二氢吡啶类CCB对糖代谢的影响是中性的),本共识建议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在单药治疗时优先选择ACEI或ARB,其次选择二氢吡啶类CCB或噻嗪类利尿剂。

ACEI和ARB除降血压外还有肾保护作用,本共识建议伴白蛋白尿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选择ACEI或ARB作为抗高血压药,不能耐受ACEI或ARB,或有ACEI或ARB禁忌证者可选择二氢吡啶类CCB或噻嗪类利尿剂。

一般来说,长效制剂对血压的控制更平稳,因此目前多选用长效抗高血压药。

如经单药治疗,患者血压不达标,应及时启动二联治疗。

如果选择ACEI 或ARB起始,可考虑联合二氢吡啶类CCB或噻嗪类利尿剂。

不建议ACEI 和ARB联合治疗。

二联治疗可以是两个单药联合,也可以是单片复方制剂。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不易控制,尤其是在合并肾功能不全时。

如经二联治疗血压不达标可考虑增加一种机制不同的抗高血压药,形成三联治疗。

最常见的三联治疗方案为ACEI或ARB+二氢吡啶类CCB+噻嗪类利尿剂。

部分患者使用3种或3种以上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在内,且剂量足够(达
到最大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的抗高血压药治疗至少4周血压仍未达标,称为药物抵抗性高血压,应分析其原因(如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是否未规范用药等)。

经三联治疗血压未达标的患者可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包括α受体阻滞剂,α、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中枢抗高血压药,直接血管扩张药),形成四联治疗。

无论是单药、二联、三联还是四联治疗,均需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近年问世的一些降糖药物如SGLT2抑制剂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尤其是对盐敏感的高血压患者。

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

7 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
7.1 血糖的管理
优化降糖方案有助于血压管理。

一些传统的降糖药(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等)有不同程度的致水钠潴留效应。

对于血压较难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血糖控制的情况下可考虑将这些降糖药替换为不引起水钠潴留的降糖药。

本共识推荐,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降糖方案中宜包含SGLT2抑制剂,尤其在血压控制不佳时。

如不能使用SGLT2抑制剂,在有适应证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GLP-1RA。

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加强低血糖的预防,如发生低血糖应立即处理。

7.2 调脂治疗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予他汀类药物,使LDL-C<
1.8mmol/L,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LDL-C目标值为<
2.6mmol/L。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若TG>5.6mmol/L,可给予降TG药物(如苯氧酸类降脂药或高纯度鱼油),以降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7.3 抗血小板
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可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的二级预防。

8 小结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与达标策略应个体化,在对患者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靶器官损害、合并疾病等因素确定控制目标与治疗方案。

本共识建议一般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
130/80mmHg,老年患者或血压不易控制的患者可放宽至<140/90mmHg。

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基础,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且<160/100mmHg 时可单药起始治疗;如果血压≥160/100mmHg可二联起始治疗。

ACEI、ARB、二氢吡啶类CCB和噻嗪类利尿剂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抗高血压药;伴白蛋白尿者的降压治疗应选择ACEI或ARB,有ACEI或ARB禁忌证,或不能耐受ACEI或ARB者可选择二氢吡啶类CCB或噻嗪类利尿剂;不伴白蛋白尿者降压治疗首选ACEI或ARB,次选二氢吡啶类CCB和噻嗪类利尿剂。

单药治疗不达标的患者应及时启动联合治疗。

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管理好高血糖、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益于血压的管理,应优化降糖治疗方案,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降糖方案中宜包含SGLT2抑制剂,不能使用SGLT2抑制剂者在有适应证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GLP-1R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