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祥智: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2011年12月27日07:0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2月26日电(记者陈叶军赵健)今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重大历史节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奇迹,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建设、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在10月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又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对于2011年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我们应该如何总结?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又可寄予怎样的希望?为此,人民网理论频道约请党建、党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总结2011年,展望2012年。
专家学者寄语人民网理论频道的第九期特稿,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孔祥智教授对2011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农业农村制度安排、农产品供求、农产品成本、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科技、农民收入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农业农村制度安排从被动调整转为主动设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制度安排以被动调整为主,如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税费改革等。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重新关注“三农”,中央高层领导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制度安排开始从被动调整转为主动设计。
二是农产品供求总量紧平衡,部分品种呈现结构性短缺。2004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首次出现逆差,此后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粮食自给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99.6%下降到2010年的90%左右。部分品种结构性短缺凸显,如2010年进口棉花284万吨,约占国内产量596万吨的1/2;进口植物油687万吨,是国内消费量2575万吨的1/3。此外,部分品种结构性短缺还体现在优质农产品的短缺上,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使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各类费用全面上涨。2003年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2006年左右成本增幅开始明显加剧。同时,各类农产品生产费用全面上涨,种植业中每劳动日工价、每亩土地成本、每
亩化肥成本、每亩机械成本均持续走高。
四是农产品价格波动性上涨,影响因素多样化。1999-2003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指数累计下跌约10%,2004-2011年累计上涨约72%,2004年起农产品价格转为明显上升态势。三大粮食品种、蔬菜和棉花价格的年均波幅较小,大豆、食油和猪肉较大;蔬菜价格的年内周期波动较强。农产品价格波动性上涨主要缘于成本上升、供需结构变化、货币过度供给和国际价格传导等。
五是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目前农村仍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但是,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大幅下降,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突出。
六是农业组织化进程加快,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迅猛发展,农业组织化进程明显加快。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4.6万户。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并存,家庭经营、合作社经营与企业经营高度融合,农业纵向一体化进程加速,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七是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地位日益突出。近几年来,农业科技贡献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2009年已达到50%,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201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我国农业增长方式已由土地、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推动为主进入以科技推动为主的阶段。
八是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格局基本形成。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9%;2004-2010年,年均实际增长8.2%,是前一时期的2.1倍。1998-2003年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90.7%、-0.07%、0.3%、9.7%,2004-2010年分别为46.2%、38.8%、10.9%、4.1%,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格局基本形成。
在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与面临的挑战有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三化”发展进一步加快,但农业现代化亟待同步推进。2001-2010年,工业增加值从43581亿元提高到160030亿元,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7.7%提高到49.7%。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与科技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素质较低。
二是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可能持续紧平衡状态,部分农产品供给压力进一步增大。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率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同时,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青壮年农业劳动力流出,农田基础设施老化,农产品供给增长趋缓。从近中期看,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很可能继续维持紧平衡状态。部分农产品供给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2000-2010年,大豆、玉米、棉花、植物油的进口量分别从1042万吨、0.03万吨、5万吨、179万吨增加到5480万吨、157.24万吨、284万吨、687万吨,产需缺口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