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 教案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2-6岁)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特征。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特征,以及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方法。

2-3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对周围环境非常好奇,并通过触摸、听、看等感官活动来探索世界。

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示一些独立性,渴望自己做一些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较为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表现出对事物的强烈喜好或讨厌。

此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要提供安全的环境,促进他们的探索和独立性。

3-4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迅速,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喜欢问为什么。

此外,孩子开始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与他人分享玩具和与他人合作玩耍。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绘本、玩具等,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语言和社交能力。

4-5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大大增强,他们常常会创造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他们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言和思维,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对于规则的认知和遵守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5-6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开始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事情。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和时间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发展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数字和字母等基础知识。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主要特征。

家庭和教育环境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孩子在这些阶段的发展。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程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程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出现比较大的质变。

具体表现在:一、更加活泼好动正常儿童都是好动的,而4-5岁儿童这种特点更为突出。

4岁多的孩子明显比3岁多的孩子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的身体长得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

他们对周围生活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

同时,4岁以后的孩子在身心发展上都比以前成熟,他们不那么容易疲劳,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集中精力的反应比过去灵活,抑制能力提高,所以4-5岁幼儿的动作比以前灵活,而且有条理。

他们爱说、爱跑、爱动手、爱玩,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伸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

4岁多的孩子走路爱走在不平的地方,走路时路过一个小水坑,一定要去踩几脚,碰到小石头,一定要踢几脚。

过一堆沙子,一定要跑上去再跑下来或滑下来,再用手扬沙子。

而3岁的孩子一般只在沙堆边站着玩沙子。

这就是4岁儿童和3岁儿童之间一个主要的不同之处。

二、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期思维的典型特点,这种特点在4-5岁儿童身上尤为突出。

3-4岁儿童主要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4-5岁儿童则主要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比如4-5岁儿童学计算时,虽然可以不用手指去直接点着物体逐个地数,但是在头脑里必须有物体的形象。

比如他会一边点头,一边数,其实是在脑袋里数这个东西,用在头脑中点数物体的动作来代替原先用手指去点数的动作。

他不能脱离物体的形象去抽象地思维,不能用抽象地用概念“几加几”去解答算题。

比如,他们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颗糖给了弟弟3颗还剩3颗,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

4-5岁儿童儿童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具体的,如果问他们:床、桌子、椅子、被子这四样东西,哪三样应该归在一起?他们大多数回答说:“床、被子和椅子”,因为被子放在床上,椅子放在床旁边,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引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言语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发展的学科。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制定教学计划、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以及帮助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介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1 感知和注意力发展学前儿童通过感官器官收集世界各种信息,并通过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和活动,如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来促进学前儿童的感知和注意力发展。

例如,可以让儿童触摸不同纹理的物体,听不同声音的乐器,观察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体等。

1.2 认知结构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逐渐从操作性思维向符号性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通过语言表达和符号操作来解决问题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认知刺激和挑战,如拼图游戏、积木、颜色分类等,以帮助学前儿童发展符号性思维能力。

1.3 记忆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从简单的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和歌曲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并帮助他们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儿童情感发展2.1 情绪认知和表达学前儿童逐渐学会认识和表达情绪,包括愉快、悲伤、恐惧等。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感故事和情绪表情练习等活动来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表达情绪,并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2.2 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概念,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和提供积极反馈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

2.3 同伴关系发展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和社交环境中开始建立和发展同伴关系。

教师可以提供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等机会,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同伴关系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语言和沟通发展3.1 语言理解和词汇发展学前儿童逐渐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意义和词汇。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心理发展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增进个人成长和人际干系的发展。

二、目标1. 了解心理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3. 分析心理发展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导入问题1.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发展?2. 为什么了解心理发展的特征对我们有益处?3. 你认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四、知识讲解1. 心理发展的定义: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它包括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2. 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发展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进个人成长和人际干系的发展。

同时,心理发展也对个体的进修、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3.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 阶段性: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能力。

- 个体差别: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有其奇特性,受到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受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可以增进心理发展。

- 自我认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认识逐渐形成和发展,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个性。

- 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发展,学会理解和表达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干系。

五、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孩子,他在学校表现出了较好的进修能力和社交能力。

这与他的心理发展有关。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主要特征是自我认识的发展和社会性的提升。

小明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个性,同时学会与同砚和老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干系。

六、讨论与总结1. 你认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对个人成长有何影响?2. 你在平时生活中是否观察到心理发展的特征?请举例说明。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1.婴儿的身体生长: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 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

(二)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 岁) 1.动作的发展:1-3岁的儿童和1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

其中明显的成就是学会独立行走,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和做游戏。

2.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语言的形成;(2)思维的萌芽;(3)自我意识的萌芽。

(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2.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生活目标扩大;(2)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3)爱模仿;(4)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3.幼儿中期(4-5岁)的心理特点:(1)更加活泼好动、爱玩、会玩;(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幼儿晚期(5-6岁)的心理特点:(1)好学、好问;(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3)个性初具雏形;(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2.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阶段年龄/岁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 智力表现为运动神经的活动,即对可看见、可触摸,可感觉的事物的探索。

前运算阶段2-6/7 能使用符号,语言的运用日趋成熟,记忆和想象蓬勃发展。

思维方式以自我中心为主,不合逻辑。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逐渐减少,开始用数字、空间、类别,规则重新构建世界。

针对具体物体可以运用逻辑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 思维逐步抽象化。

能合乎逻辑地使用与抽象概念相关的符号,进行假设,归纳、推理,并形成观点。

3.幼儿注意的发展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5.记忆的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教案

儿童心理发展教案

儿童心理发展教案引言: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和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于他们的整体发展和幸福生活至关重要。

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各界应当重视儿童心理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本教案旨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婴幼儿期(0-2岁)1. 发展特点:婴幼儿期是人类一生中最快速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通过感官来探索世界,建立基本的认知和情感联系。

他们会逐渐学会坐、爬、走等运动技能,并开始发展简单的语言能力。

2. 教育方法:a. 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以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b. 高度关注婴儿的情感需求,并积极回应他们的表达和接触。

c. 提供丰富多样的刺激,如玩具、图书等,促进婴儿的感官和认知发展。

d. 鼓励婴儿尝试自主活动,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二、学龄前期(3-6岁)1. 发展特点:学龄前期是孩子们开始接触教育和社会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能力迅速发展。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数学概念,培养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并逐渐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

2. 教育方法:a.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如游戏、观察、实验等,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b.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的自由探索和创造性思维。

c.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合作来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发展。

d. 通过故事、绘画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e. 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儿童期(7-12岁)1. 发展特点:儿童期是儿童逐渐成长为青少年的过渡期。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了明显提升,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他们对于学业、兴趣爱好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

2. 教育方法:a. 鼓励儿童参与规划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b.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儿童的个体需求和兴趣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无条件发射、条件反射的出 现和心理的发生;
2. 了解乳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3. 能够分析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4.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相关概念
(1) 关键期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劳伦兹(K. Lorenz)(1937)提出 来的。他在对禽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小动物,如小鸡、小鹅等,会在 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 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因此,劳伦兹把这段时间 称为“关键期”。
1. 历史上有关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
(1)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 (2) 以种系演化作为划分标准 (3) 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 (4) 以个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准 (5) 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
2. 我国现行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
(三)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4.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
我们所说的年龄特征主要指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学 前儿童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并不是绝对对应的。例如,有的孩子发展较快些,他 的心理年龄可能比他生理年龄高;相反,有的孩子的心理年龄可能低于其生理年龄。
(二)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
(一) 心理的发生
1.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 吸吮反射。 (2) 抓握反射,又叫达尔文发射。 (3) 巴宾斯基反射,又称脚掌反射。 (4) 惊跳反射。 (5) 游泳反射,又名潜水反射。 (6) 行走反射。 (7) 击剑反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
超我。
意识
与外界接触
前意识 超我
自我
潜意识
本我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渐次阶段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
❖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2
❖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3
❖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
1.口腔期(出生-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两性期(12岁以后)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生理成熟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
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三、研究意义
(一)为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为一切从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提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第四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

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第六章婴儿期的年龄特征期的年龄特征(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 岁)第七章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第八章第九章一、婴儿的身体生长第十章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 以上,1 岁时,身高可以达到 70~ 75cm,体重可达 9~10kg。

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第十三章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胎内环境恒温比较安静黑暗寄生胎外环境变化声音光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第十四章第十五章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

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

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幼儿心理发展教案

幼儿心理发展教案

幼儿心理发展教案1. 导言幼儿心理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教师有效地引导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2.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在初期教育理论中,孟德尔、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如基因决定论、结构决定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基础。

3.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幼儿的心理发展可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

感知运动期是幼儿从出生到两岁的阶段,这一阶段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前运算期是幼儿从两岁到七岁的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运算期是幼儿从七岁到十二岁的阶段,这一阶段幼儿逐渐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幼儿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幼儿教师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的重要基础。

5. 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策略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来引导幼儿的成长。

如在感知运动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感官刺激环境来促进幼儿的感知发展;在前运算期,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6. 幼儿心理发展的评估工具为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教师可以使用各种评估工具,如行为观察、标准化测验等。

通过评估结果,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7. 实施教案的重要性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制定一份清晰、科学的幼儿心理发展教案,有助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根据幼儿的特点和成长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8. 过程目标的设定在编写幼儿心理发展教案中,需要明确具体的过程目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童发展⼼理学》教案《学前⼉童发展⼼理学》教案2⾸页注: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2、讲授课题:章/节题⽬,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教学主要内容】1、学前⼉童发展⼼理研究的理论流派2、学前⼉童发展⼼理研究的⽅法【教学⽬的与要求】1、掌握:学前⼉童发展⼼理研究的理论流派2、熟悉:学前⼉童发展⼼理研究的⽅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前⼉童发展⼼理研究的理论流派2、学前⼉童发展⼼理研究的⽅法【教学准备】教案、⿊板、粉笔等【教学后记】《学前⼉童发展⼼理学》第 2次课讲稿【复习旧课】⼀、⼼理现象包括⼼理过程和个性⼼理;⼼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学前⼉童⼼理学的内容:学前⼉童⼼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童⼼理发展的发⽣和发展规律,不同⼉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切从事⼉童⼼理发展研究的⼯作者提供理论⽀撑【引⼊新课及讲授新课】⼀、学前⼉童⼼理研究的理论流派:(⼀)成熟学说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是成熟理论的代表⼈物。

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理成熟、成长和⼼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的观点,⽽是醉⼼于⾃⼰的研究。

他的著作⼤部分是介绍⾃⼰的研究材料。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

他曾将⼀对同卵双胞胎的孩⼦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

研究结果表明,在⼉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

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价值。

到了⼀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动训练的孩⼦,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

格塞尔还认为,⼉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的,起初只是⾝体的⾃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实验(P10)美国⼼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个双⽣⼦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

(幼儿学前教育)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学前教育)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开展年龄特征概述第三节 3-6岁儿童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3-6岁是小孩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因此称为幼儿期。

那个时期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3-6岁分为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

在这3年里,心理开展有明显的变化,每年有新的特点。

一、3-4岁儿童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3-4岁是小孩初入幼儿园的年龄。

在幼儿园一般称为小班,他们的特点专门突出。

〔一〕最初步的生活自理3岁以后,小孩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如能跑能跳,能用勺子吃饭。

能够自己进餐、操纵大小便、在成人关心下自己穿衣,更重要的是,已全然上能用语言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也能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因此,3岁以后小孩能够进入幼儿园参加集体生活。

上幼儿园以后,小孩的生活范围扩大,认识能力、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开展。

〔二〕认识依靠行动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是专门具体的,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4岁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能想好了再做。

如让小班幼儿去拿窗台上的玩具,说请你想一想如何拿到那个玩具,他绝对不能想,而是立马去拿,伸手去够够不到又踮起脚尖拿,拿不到,又跳起来拿,依旧拿不到,这时候他觉察旁边有张椅子,爬到椅子上拿到了。

假设你叫他站在那儿想,不准动,他是想不出来的,一定要通过动作开展思维,动作停止了,思维也就停止。

冬冬今年三岁多点儿,爽朗可爱,专门喜爱画画、拼图。

每次画画总是拿起笔来就画,间或画出一种图形,就欢乐地说:“哈,小鸟,瞧,我画了只小鸟!〞画出来的像什么就说是什么。

拼图也是如此。

爸爸对此专门不中意。

每当冬冬要画画了,他总是要求冬冬说:“你告诉爸爸,你想画什么,想好了再画!〞冬冬不听,依旧拿起笔来就画。

冬冬爸爸专门生气,经常批判冬冬“做事之前不动脑筋!〞冬冬爸爸的要求和批判是否合理?什么缘故?3-4岁儿童认识依靠行动,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能想好了再做。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pt课件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ppt课件
8
2.具有顺序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
无论其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均表现出一 种稳定的顺序。
9
3.具有不均衡性 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在幼儿发展过程中
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
10
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即个体某些行 为与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果 在此时期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 行为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
11
语言敏感期 •0——6岁 秩序敏感期 •2——4岁 感官敏感期 •0——6岁
12
动作敏感期 •2——6岁 读写敏感期 •3.5——5.5岁 文化敏感期 •6——9岁
13
1.5——4 岁
• 对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2.5——6 岁
• 社会规范敏感期
14
1.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2-3岁 这个阶段儿童学习口头语言非常快。
+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点 +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及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 性 + 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
3
+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的一 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
4
1.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的历程来看,个体发展是人生全程 的发展。
出生——成熟——衰老
19
20
2.视觉发展关键期:0—4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
斜视儿童在4岁之前容易矫正。
15
3.识字的关键期:3 岁左右
教孩子识字很简 单,关键不能用灌输 式,而是在游戏中学 。可用卡片、图片、 实物等提高孩子识字 的兴趣。
16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模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模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模板•课程介绍与目标•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语言与沟通发展目录•学前儿童创造力与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策略课程介绍与目标0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能够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心理实验和测评工具,能够针对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情感目标03培养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讲授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讨论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设计和实施心理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学前儿童认知发展02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概述阐述感知觉的定义、分类以及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分析学前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这些感知觉的发展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学习。

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如创设丰富的感知环境、提供多种感知材料等,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发展感知觉。

0102注意的概述解释注意的定义、分类以及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教案

第三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

2.了解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3.培养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

2.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3.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

2.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行具体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教材和资料。

3.教学工具和实物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通过插入一段有关学前儿童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对学前儿童了解多少?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大人有什么不同之处?Step 2 理论讲解(20分钟)通过PPT和讲解,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1.幼儿时期(2-3岁):自我意识的建立、语言能力的发展、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的提升。

2.潜伏期(3-6岁):性别角色认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控力和分离焦虑。

3.学前期(6-8岁):认知能力的突飞猛进、对比和归纳能力的增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区分。

Step 3 实例分析(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例子,让学生观察学前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表现和思维特点,并分析这些行为和特点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

例如,观察一个3岁的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观察一个5岁的孩子如何思考解决问题。

Step 4 案例分析(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典型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例如,案例1:小明今年5岁,最近喜欢玩立体拼图,但总是不能正确拼准,急得直哭;案例2:小红今年7岁,最近对她的外貌十分关注,经常自卑觉得自己不漂亮。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年龄特征的理解。

第三单元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阶段特征 教案

第三单元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阶段特征  教案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三、儿童年龄特征不能代表年龄阶段中每一个儿童所有的心理特征。
四、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具有一个大致稳头的顺序和阶段,在 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 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具有一定顺序性;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 的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 五、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
3
教案纸
成熟。 3.条件反射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接通 暂时性神经联系是生理现象,因为它是神经系统内所发生的生物物理
和生物化学的变化;是心理现象,因为它揭示了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并支 配了有机体的行为,无关刺激便成了条件反射的信号而使有机体做出反应 活动。是一种联想,也是一种“理解”,因此,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 童心理的发展。
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1.语言的形成 随着与成人的交往日益发展,婴儿主要的交际工具——身体接触、表 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促 进了先学前儿童言语的迅速发展。如果说,婴儿期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 期,那么,先学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在短短的两三年里, 儿童不仅能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而且能够运用口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同时,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言语的形成和 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的萌芽 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先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实物活 动中出现了,使他们的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发生,不仅 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形成,同时也引起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 变: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 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的理解性 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 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但先学前儿童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 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3.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儿童在与他人的交 往中,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人”与“我”、“物”与“我” 的比较中,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与作为主体的自己之间的区 别,从而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过他人的眼睛 看自己”。 大约 2 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 的愿望很强烈。 (四)最初的独立性出现 2-3 岁幼儿的自我意识出现,开始有自己的主意。 2 岁左右分清你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点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婴儿期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典型特征及突出表现;2、知道1-3岁儿童在动作和心理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3、了解3-4岁、4-5岁、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3-4岁、4-5岁、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第三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第一讲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及含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年龄阶段中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和本质特征。

包括幼儿的生理年龄特征和心理的年龄特征。

问题1、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为什么?2、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为什么?3、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为什么?把握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应该明确以下几点: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三、儿童年龄特征不能代表年龄阶段中每一个儿童所有的心理特征。

四、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具有一个大致稳头的顺序和阶段,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具有一定顺序性;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

五、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第二讲0-3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出生到满月(一)适应新生活生日:是计算一个人年龄的起点,却不是生命的起点,是从父母的生殖细胞相结合而形成受精卵的时刻开始的。

266天里,营养、呼吸、排泄等都有母体代劳;身体接触的是温暖的羊水,很少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湿润的羊水被干燥的空气所代替;温度不再是恒定而温暖的;黑暗与安静也被打破;各种声、光、形、色刺激纷纷袭来……新生儿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斗争!1、身体特点胎儿期: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

第25周,胎儿身长约40厘米,体重约1400克,消化系统仍未完全成熟,此时的存活率约为85%。

第36周,胎儿身长52厘米,体重增加到3500克,胎儿开始骚动不安,急于要看看外面的世界,约260天左右胎儿降生。

婴儿期(从出生到1个月)体形:头大,身长,四肢短:头占身高的1/4(成人为1/8);腿占1/3(成人为1/2)。

身高体重:(1977年12月中华医学杂志提供的9省市普查资料)一般身高50厘米,体重3-3.5千克。

城市,50.0-50.6厘米,体重3170-3270克。

郊区,49.7-50.2厘米,体重3150-3220克。

骨骼:尚未骨化,骨质松软。

含无机盐少,水分多,血管丰富,弹性教强,硬度不足,不易折断,单易弯曲。

皮肤:常呈红色且有些皱,像个”小老头”。

内脏器官:未发育成熟,呼吸微弱,心跳很快,消化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2、神经系统特点:(见四种主要类型的生长速度曲线图)儿童出生后,身体各系统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最初的几年内,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学前期接近成人。

第一个10年中,淋巴系统的发育最快,10岁达到高峰,是成人的200%,到第二个10年间,逐步退缩。

生殖系统在身体第二次发育开始才迅速发展。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形。

脑细胞体积小,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也不发达,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

睡眠时间多,出生头几天,约有8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超限抑制—当刺激超过一定的强度或持续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产生疲劳,导致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从而进入抑制状态,称为超限抑制。

在睡眠时间里,常处于似睡非睡状态,睡眠不稳,周期较短。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很差。

主要依靠低级中枢实现本能活动(无条件反射)。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不学而能对刺激作出的应答。

如:当新生儿看到妈妈的奶头时,他们的嘴会做出吸吮动作并有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的吸吮反射;如果妈妈在每次喂奶前,先用手轻轻抚摸孩子的前额,那么,以后只要妈妈抱起孩子轻轻抚摸孩子的前额,孩子就会做出吸吮动作并分泌唾液,这时的反射则属于条件反射了。

无条件反射主要有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三)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原来不能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无关刺激物,如果与能引起某些反应的刺激物多次结合(同时出现),便也能引起有机体的这些反应。

自然条件反射—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人工条件反射—脚底感觉振动就眨眼。

条件反射特点:形成之后不稳定,若不继续练习,则易消退;不易分化。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1)大脑皮质处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2)具备基础反射(3)条件刺激物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与特点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4.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条件反射出现标志心理的发生。

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1.认识世界的开始例如:出生后2-3天的孩子,会对某些声音做出头转向声源的动作,动作非常轻微,但是会逐渐增强和发展。

2.人际交往的开端如:出生后一个月的婴儿,逐渐出现和母亲的眼睛对话,在吃奶时眼睛会看看母亲。

快满月的孩子,视线集中对着人脸的时候,会手舞足蹈。

问题: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心理发生的标志?1.新生儿最先形成的条件反射,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随着儿童的成长,可以在巩固了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2.条件反射是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实现的。

条件反射的出现,与大脑的成熟相联系,环境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成熟。

3.条件反射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接通暂时性神经联系是生理现象,因为它是神经系统内所发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是心理现象,因为它揭示了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并支配了有机体的行为,无关刺激便成了条件反射的信号而使有机体做出反应活动。

是一种联想,也是一种“理解”,因此,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问题:如何理解教育应从0岁开始新生儿已具有心理活动能力。

研究发现,胎儿已经开始对外界某些事物作出反应。

如胎教。

新生儿已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

比如,出生几天或十几天的婴儿已能注视眼前的物体,喜欢看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看人的笑脸。

爱听温和的说话声和优美的音乐。

还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自己的愿望。

问题:如何从0岁开始教育?首先保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

注意观察儿童对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为促进这些反应而给予适当刺激。

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可以提早挖掘这些潜力。

二、满月到半岁(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2-3个月后对声音反应积极;半岁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

(二)条件反射的作用增加(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致经历以下阶段:1.动作混乱阶段——2.无意抚摸阶段——3.无意抓握阶段——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5.手眼协调的抓握2-3个月手偶然碰物体时会抚摸或拍打;3-4个月会被动抓东西;4个月喜欢抓,但是不能准确抓到目标,不协调;4-5月开始协调(四)开始认生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表现出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能区分熟人和陌生人。

开始有了记忆、表现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咋还能,出现不同的依恋和对不同人的态度。

三、半岁到1周岁(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更加灵活、活动范围更大:坐-爬-站-走。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如,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翻身……(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像边缘动作。

从近到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做、爬、站、走的发展(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7个月五指分工灵活。

开始对物体搬、敲、摇晃、送嘴里、重复连锁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7个月会用不同的声音招呼人;9-10个月能听懂一些词并做动作;近1岁咿呀学语,家长可有意识教孩子发声。

(四)依恋关系发展四、1~3岁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学会直立行走满1周岁宝宝开始迈步。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的5个阶段:第一阶段10~11月: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阶段13-15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适宜宝宝的辅助方式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二)使用工具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1.语言的形成随着与成人的交往日益发展,婴儿主要的交际工具——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

这种变化促进了先学前儿童言语的迅速发展。

如果说,婴儿期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那么,先学前期则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儿童不仅能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而且能够运用口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