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口语表达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标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现代公民善于和别人交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3.课题研究实施前班中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

通过对班中学生口语现状的观察及调查发现,学生课堂上口语表达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妙语连珠,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学生约占本班学生人数的10%左右;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用适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乐于表达。这样的学生占班中学生总数的40%左右;有的学生虽然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要么辞不达意,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表达不够流畅。这样的学生约占班中学生总数的30%左右;还有的学生则正襟危坐,想在心里,锁在嘴里,茶壶里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来。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的学生约占班中学生总数的20%左右。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使学生想说。

2.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会说。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使学生乐说。

三、研究步骤

1.2006年9月

调查了解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

2.2006年10月~2007年6月

开展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

3.2007年9月

总结研究情况,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行为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策略

1.激情,让思维跳跃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的兴奋点,语言之流就有了源头。

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读书,就会与作者心灵碰撞,与人物的情感交融。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打开情感的闸门,与其同喜同悲,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道作者所未道尽的,任语言肆意流淌。

文本是抽象的语言,要将它转化成具体的形象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教师的口语表达却形象得多,它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所以要让学生入情入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应该善于表情达意,善于披情入文,用自己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感染学生,将学生尽快地带入文本。

教学《厄运大不垮的信念》一课,我第一次读罢课文时,便被文中的史学家谈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所震撼了。家境贫寒的他,经过20多年的努力,几百次修改,历尽千辛万苦完成明史巨著《国榷》。而付印前一夜,小偷因他家中无物可偷误盗《国榷》。二十载成巨著,一夕之间化云烟。可体弱多病的他很快振作起来,又花了好几年的工夫重编《国榷》,并且比原来的那一部更详实,更精彩。震撼人心的文字同样也震撼了孩子们的心。文中谈道“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宏篇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为了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便问学生:“谈迁心中的喜悦你能想象得到吗?他会怎么想?”学生淡淡地说:“我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了。”很明显学生已经入境但还未动情。我便引导他:“听你这么一说,谈迁并不高兴,你能不能将他的内心感受通过这句话表达出来?”学生停了停,又说了一遍,这时脸上带上了满足的表情。接下来同学们渐入佳境,有的说“2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啊!”;有的说“有这么一本史书留给后人,我死而无憾了。”有的说“我终于写成啦!”……

2.对话,让语言生动起来

文本,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善于扣住文本的典型语言信息,如:语言表达的点睛之笔,具有丰富内涵的概括性描述,给学生提供释放情怀的平台。组织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厄运大不垮的信念》这课的教学中,当读到《国榷》被盗时,我这样与孩子对话。“《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说:“《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晴天霹雳。”“《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这是文中的字眼。我便追问:“为什么这么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抓住文中的点睛之笔侃侃而谈。“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原句)“《国榷》是耗费了他的青春年华写成的,现在没了,打击太大了。”“谈迁家徒四壁,连小偷来的时候都觉得无物可偷,这才把锁在箱子里的《国榷》偷走了,可见谈迁视《国榷》为珍宝,可现却说没就没了,他怎么受得了呢?“《国榷》对于谈迁来说就是生命,现在下落不明,谁都受不了。”“20年的心血一夜间白费了,谁受得了啊!”“何况他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根本受不了这

样的打击。” ……同学们对这个历经磨难的史学家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言辞恳切,句句发自内心。正是真情的涌动让他们的语言汩汩涌流。

3.想象,让语言丰厚起来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和“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具。作为教者我们就应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走进文本,与作者相遇,与主人公相遇,感受生命,倾吐性情。

如课文《二泉映月》“坎坷经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阿炳在三十六时双目失明,从此生活在黑暗中,靠卖艺维持生活。文中并没有具体描述阿炳举步为艰的生活情景,这就是文本的空白点。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结合生活中所见所闻想象阿炳街头拉琴卖艺的日子。有的学生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街上几乎没有行人。为了生活,阿炳坐在冰天雪地里拉起了它唯一的伙伴——二胡。雪花飘落在他的身上,慢慢地越积越多。他又冷又饿,不禁放下手中的琴裹了裹单薄的衣衫。很长时间过去了,身前的盒子里却没有一个子儿……”有的说“这天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又来到大街上,他已经病了好几天了。惨白的脸上更添了几分苦难,他拉起他的二胡,但继而一阵剧烈的咳嗽割断了他的琴声……”“寒风吹起他破旧的长衫,他不禁又打了个寒战,也许是太冷了,他想挪个地方,摸索着想拿他的手杖却不知到哪儿去了……”孩子们心中升起的一个个清晰的画面正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中透射出对阿炳悲惨生活的深深同情,同时又是语言文字的深层历练。

4.倾听,让语言规范起来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仔细聆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学生不能把话说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小学生表现欲很强,课堂上把手举得老高,生怕被别人抢走了说话的机会。所以急于表达,又说不清楚。教师要鼓励孩子别急,慢慢说,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明白。再鼓励孩子打打腹稿,想好了再说。

(2)有时学生因为词语贫乏,找不出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应该给予帮助,送上及时雨,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3)有语病的句子,教师给予指导,再给与重新表达的机会。受港台语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有“然后,就是”之类的口头禅,教师要及时指出。改掉这样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在平时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注意,纠正这样不良的语言习惯也不是难事。我们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说话时有一串的“就是”。我及时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后他每次努力地克服了这一缺点,有时还是忍不住要说“就是”,他便调皮地捂一捂自己的嘴。久而久之,终于改掉了这个口头禅。

课堂上根据教材特点,有机地设置语言训练点,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句式训练,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5.积累,让语感丰富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