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方法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脉诊寻法循法
脉诊寻法循法
脉诊寻法有两层含义。
首先寻即寻找,是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次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而循法是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脉诊是中医看病的常用手法,脉诊主要包括患者体位、医生指法、平息和切脉四大环节。
其中,脉诊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而运指就是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
在切脉时,每次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
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中
医医师。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的几种方法
自学诊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自学诊脉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强度。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而且强度应该是适中的。
如果脉搏节律不规律或者强度过弱或过强,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速度。
正常的脉搏速度应该是每分钟60-100次。
如果脉搏速度过快或过慢,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三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深浅。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力的,而且深浅适中。
如果脉搏深浅不一或者过浅或过深,就可能存在身体问题。
第四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位置。
不同的脉搏位置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手腕上的脉搏反映心脏和肺部的状况,而脚踝上的脉搏反映肾脏和膀胱的状况。
第五种方法是观察脉搏的形态。
不同的脉搏形态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例如,弦细脉可能反映贫血或心脏病,而滑脉可能反映肝脾疾病。
以上就是几种自学诊脉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判断身体状况的方法,如果发现身体有问题,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触摸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1. 准备工作:在把脉之前,中医师需要先向患者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病情。
2. 坐姿端正:中医师和患者都应保持坐姿端正,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因姿势不正导致脉搏的变化。
3. 把脉手法:中医师通常使用三指把脉,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这三指代表了中医所说的“三焦”,能够更好地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
4. 抓脉部位:通常中医师会先抓患者的左手腕脉搏,因为中医认为左手腕脉搏更接近心脏,能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的状况。
同时,中医师也会观察其他部位的脉搏,如颈动脉、足脉等。
5. 把握节律:在把脉时,中医师需要把握脉搏的节律,即脉搏的快慢、有无规律等。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6. 评估强度:中医师还需要评估脉搏的强度,即脉搏的有无力、有无弦等。
脉搏的强度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充盈情况。
7. 观察变化:在把脉过程中,中医师需要观察脉搏的变化,如有无缓慢、有无跳动等。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8. 综合分析:通过把脉,中医师会综合分析患者的脉象、病史等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是一门独特的诊断技术,需要中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同时,中医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把脉技术。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正确的把脉手法和细致的观察是把握脉搏信息的关键,中医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一秒把脉的方法
一秒把脉的方法一秒把脉的方法在中医学中,把脉是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
传统的把脉需要医师利用双手按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节律规律、脉气的强弱等指标,以辅助诊断患者的病情和寻找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虽然准确性高,但需要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细的手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方便传播和推广。
为此,一些中医医师开发了一些快速的“一秒把脉”手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诊断,达到快速、便捷、高效的效果。
一、握手诊脉法握手诊脉法属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范畴。
它把脉与身体其他的变化联系起来,让人通过外观的观察就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这个方法的关键点是“脉不离手”,即通过分析患者的手骨和手肉的状态来判断他的脉搏情况,从而得出病情的辨证诊断和治疗方案。
方法:在握手的过程中,观察患者手骨和手肉的柔软度、温度、容积等指标来推断其脉搏情况。
手骨柔软、手肉温暖、手指活动自如,说明患者脉气顺畅、气血充盈;反之则表明患者脉气疏松、气血不足。
二、两手观脉法两手观脉法是在传统把脉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快速把脉法。
它的关键点是通过观察患者两手脉搏的情况,来推断患者的身体情况。
这种方法不需要医师直接碰触病人的身体,较为卫生方便。
方法:医师站在患者旁边,在观察患者手部的同时,会比较手脉搏的情况。
如果患者两手的脉搏节奏、幅度、强度等指标相同,则表明患者脾胃肝肾等脏器健康状况良好;反之,则表明患者身体有异常情况需进一步检查。
三、一指诊脉法一指诊脉法是把脉中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当医师的嗅、望、问、切四诊无法检查出患者的病情时,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病情。
这个方法需要医师精准的指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良好的医德,才能做到一秒钟准确分辨。
方法:医师用食指轻轻地按压患者的尺脉,然后突然松手。
通过观察患者鼻部的气息是否变化、感受患者的上下体温变化,以此来推断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一秒把脉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医师的视、听、嗅、问、切五感,观察患者身体表现的状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叙述并演示脉诊的方法
叙述并演示脉诊的方法
脉诊是通过触摸桡动脉,根据脉象的变化不同判断疾病。
脉诊需要掌握诊脉的时间,病人的体位,指法和指力的轻重,通过每次按脉的时间,每侧脉搏跳动的次数,和脉搏的长短、浮沉、快慢等,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表里。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诊是切的一种方法。
“切”是通过按触身体不同部位的脉搏观察脉象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辅助方法。
常见的脉象有浮、沉、迟、数四大脉象,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诊脉,还要结合平时的病情、症状、舌苔等综合表现来判断病情。
目前中医把脉主要通过寸口诊脉方法。
具体是:患者将手臂放于脉诊垫上,使寸口处充分暴露,医者中指按于掌后高骨内侧关脉处,食指按在关前寸脉处,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处,三指呈弓形,指腹触按,另外要注意布指疏密要与病人臂长相适应。
主要运用举、按、寻、总按和单诊进行。
把脉的位置一般是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把脉是先用中指按关脉位置,接着食指按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尺脉位置,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指
腹接触(指腹比较灵敏)在三个部位上,部位取准后同时用力按脉感受脉象(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而动脉有创监测取穿刺点一般选择左手第二掌横纹动脉搏动处或桡骨茎突近端1cm处,刚好和中医把脉的关尺部位重合。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健康人的脉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脉诊‖诊脉的方法
脉诊‖诊脉的方法诊脉的方法:诊脉的方法主要有:时间、平臂、布指、平息,举按寻、五十动等几点。
1.时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早晨病人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宁静,诊脉选择这个时间最好;但并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
《脉诀刊误》以为:“若诊病脉,则不以昼夜。
”进行脉诊时,应让病人先休息一下,使气血平静,然后开始脉诊,这样脉象就比较正确。
2. 平臂诊脉时,病人的位置不论坐卧,手臂宜向左右侧引伸平放,这样血脉的流行较顺,不致影响脉象。
《医存》说: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被压,而脉不能行;若复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仰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复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
故病轻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3. 布指诊脉下指要讲求方法,首先以中指端按到高骨(桡骨茎突)关脉部位,跟着把食指放在中指之前,从关前至鱼际的适中距离的寸脉之上,然后放无名指于中指之后尺脉部位上。
病人臂长布指略疏,病人臂短布指略密,以适中为度。
部位取准后,三指用同样的力量按诊三部脉象;也可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关部则微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部则微微提中食两指。
先单按或先总按均可。
当三部脉有独异的时候,必须逐步推寻,以便明确这一部的不同脉象。
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右手,右手按诊病人左手。
4. 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平息就是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数病人脉的至数(即次数)。
古人以自己呼吸去测病人脉搏的至数,所以脉的迟数,都以一息几次来计算,今天有秒表对诊脉有一定帮助。
但平息的意义还不止此,平是平调的意思。
前人说:诊脉时应慎容止、专念虑、调鼻息,一定达到专念虑(思想集中),心平气和,才能调鼻息。
《内经·脉要精微论》记: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计算之外,要做到虚心而冷静,全神贯注,以诊脉象。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西医执业医师--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患者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不能诊脉。
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患者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医生也要平心静气,然后开始诊脉。
诊室也要保持安静。
在特殊的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患者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2.体位要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市枕,这样可使气血运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
3.指法医者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诊患者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位置。
位置放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
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总以适度为宜。
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要重点体会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
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这样对比的诊脉方法,颇为实用。
单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经何脏,总按以审五脏六腑的病变。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
4.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持脉之要有三,就是举、按、寻。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
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
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
5.平息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者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如正常脉象及病理性脉象之迟、数、缓、疾等脉,均以息计,今天有秒表对诊脉有一定的帮助。
诊脉方法大全
诊脉方法大全之一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及注意问题一、诊脉的时间《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
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
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二、诊脉的体位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
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三、诊脉的手法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1)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浮取”、“轻取”。
(2)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沉取”、“重取”。
(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诊脉的手法
诊脉的手法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
1、选指:医生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
,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成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呈约45度,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查脉的方法,又称“浮取”、“轻取”。
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又称“沉取”、“重取”。
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即寻即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重可轻,左右推按,仔细检查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二,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
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搏的轴上下移动,体察脉搏的长短。
推法: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运势,左右内外推动观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
总按:三指同时用相等的指力诊脉。
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脉象,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的变化。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正确操作方法
中医诊脉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
正确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姿或卧姿,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
2. 医生用三指并拢,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贴在患者的脉搏点上。
常用的脉搏点有桡动脉、尺动脉、颈动脉等。
3. 医生应该以柔和的力度和均匀的频率轻触脉搏点,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影响脉搏的正常流动。
4. 触诊脉搏时,医生应专注地感受患者的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并记下观察结果。
5. 通常,医生会触诊两侧同名的脉搏点,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6. 诊脉时,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表情、色泽以及舌苔等症状信息,结合诊脉的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脉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身体不适或疾病需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以感知脉搏中的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内脏功能的活动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把脉地点是指在患者身体上触摸脉搏的位置,而把脉方法则是指医生触摸、感知和判断脉搏的技巧和手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把脉的地点和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主要有手腕部位、颈部和两侧踝关节等地方。
1. 手腕部位:把脉最常用的地方是手腕部位,具体有左右手大椎脉、左右手仁指脉、左右手阳谷脉、左右手关冲脉、左右手太渊脉等。
医生可以使用三个指头,即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压相应的脉搏位。
触摸脉搏时,应以适度力度均匀地按压,不可用力过猛或过轻。
2. 颈部:颈部也是常用的把脉位置之一,主要是颈动脉的搏动。
医生放松患者颈部肌肉,用两个手指放在颈动脉两侧的搏动区域。
通过触摸颈动脉的搏动,医生可以感知到患者的脉象。
3. 踝关节:踝关节也是把脉的常用地点之一,主要有两侧踝关节的跌脉、迎香脉、章门脉和五阴脉等。
医生可以使用两个或三个手指按压在踝关节的相应位置,感知脉搏的变化。
把脉的操作方法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取脉、感脉和判断。
1. 取脉:医生应首先让患者放松身体,将手腕、颈部或踝关节等取脉部位暴露出来。
然后,医生用适度的力度和手法按压脉搏位,触摸患者的脉搏。
在取脉时,医生应注意手指的温度,以避免因手指过冷或过热而影响脉搏的感知。
2. 感脉:医生在取得脉搏之后,要通过触摸来感知脉搏的性质。
感脉主要包括触摸脉搏的强度、速度、节律和质地等指标。
医生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和力度在脉搏上按压,以感知并辨别脉搏的变化。
3. 判断:医生在感知脉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通过比较脉搏的不同变化来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脏腑功能的活动情况。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气色等综合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把脉是一项精细的技术活动,医生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还应遵循医疗卫生和无菌原则,保证双方的卫生安全。
中医 脉诊
脉诊(一)操作方法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5.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
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图5~1)。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桡骨茎突处的桡动脉行径比较固定,解剖位置亦比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诊脉方便,易于辨识,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由表5~1 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如表5~l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脉方法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及注意问题
一、诊脉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
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
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二、诊脉的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
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三、诊脉的手法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
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1)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浮取"、"轻取"。
(2)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沉取"、"重取"。
(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4)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5)推法:指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推动以体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的一种方法。
(6)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7)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特征。
四、诊脉平息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
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
平息的意义有二:一方面医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
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脉搏每分钟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脉动大约为4-5次。
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五、五十动
"五十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
即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