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鲁迅的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鲁迅的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鲁迅的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他的一篇短篇小说《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正是鲁迅对于那个时代普遍性人物的刻画。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子君”这个形象向读者传达了深厚的思想启示。
“子君”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心灵,他的生活充满了无望和绝望。
从“子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命运在那个特殊时代的弱势。
他是一个勤奋而又务实的人,但他的努力只换来了更多的痛苦和挫折。
他为了生计,从事着卑微的工作,在社会底层挣扎。
他工作起早贪黑,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
他没有机会接触到高等教育,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封闭的社会体制下,他甚至无法为自己的人生掌握主动权。
这种无望的状态使他封闭起内心,对社会充满了愤怒和恐惧。
然而,尽管“子君”身处逆境,鲁迅并没有将其塑造成一个消极的形象。
相反,他通过“子君”传达了他对个体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期望。
在小说中,“子君”虽然生活在痛苦的境遇中,但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压迫和社会的束缚。
他追求自由、追求真理,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洞察,他的思想敢于质疑与挑战。
他认为人民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偏见和假象所迷惑。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被动和束缚。
通过描写“子君”的形象,鲁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行动的范本。
他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我们不能永远沉默不语,我们不能成为众多群体中的一个被遗忘者。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发声,为正义和真理而奋斗。
总而言之,“子君”这个形象不仅仅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普通人物,更是他对那个时代普遍性人物的刻画,是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改良的思考。
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将来,我们都可以从“子君”的形象中得到启示。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摘要: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着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鲁迅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触,在《明界》、《祝福》、《离婚》、《仿逝》等以妇女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出色地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
这些艺术典型,感人至深,至令仍然显示着其不可磨灭的社会意义。
本文本文拟通过分析这四个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
关键字:鲁迅小说;妇女;形象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在作品中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
在《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受到“为人生”启蒙主义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字里行间,都熔铸着其激愤与不平。
一、麻木、顺从、无反抗力的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主人公。
《明天》是鲁迅写的第一篇描写农村妇女的小说,也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
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丧夫之后,并没有选择改嫁。
也可以这样说,在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所谓东方文明的熏陶下,她遵守了古训:死了丈夫,不能另行改嫁,只能守节。
单四嫂麻木,淡漠,这个对生活已经毫无奢求的社会底层妇女,唯一的心愿大概就是养活宝儿。
“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宝儿稚气的愿望让单四嫂觉得“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也给了她为生活挣扎的信念。
可是宝儿生病了,把儿子当做明天的她求签、许愿、喂药,最后无奈求助庸医何小仙。
宝儿最后还是死了。
单四嫂微茫的希望幻灭了,邻居们帮忙操办丧事,他们都聚集在这可怜的寡妇周围。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子君是一个娴静天真而又柔弱的姑娘,她对外界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经受过风雨的磨练。
但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真情,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为了实现幸福家庭的美好理想,她无所顾忌,不怕那些遗老遗少敌视和猥亵的目光,不怕与封建家庭断绝关系,勇敢地走出了封建专制家庭,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的爱慕的人。
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是子君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有了家之后,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统治了她。
她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子君,有三个思想发展阶段:一,坚定地追求恋爱、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与涓生相爱,应该看到,子君比涓生更加坚决,因为子君的思想在当时比涓生更深刻,涓生只是追求自由恋爱,而子君却提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在这里,子君是将恋爱同个性解放联系起来的,她追求的是独立的人身地位,因此,这句话也极大地震动了涓生的思想、灵魂。
关于《伤逝》中子君形象的探讨
或霸权 。大段的内心独 白, 又使他有可能面对读者
把 自己的外在行 动尤其是 内心世界做详尽 的甚 至 煽情的叙述、 剖析和解释。正是在涓生强有力的叙
述中, 被叙述者子君则处于缄默状态 , 我们无从 听
到子君的真实想法或为 自己辩 护的声音。作 为读
件中的中心人物而 出现 , 因此事件的真实性完全在
于叙述者的叙述 , 这便使他的叙述获得某种主动权
全面 、 深刻理解的评论家 , 然而他在《 仿徨》 问世两
年后 , 还坦率承认 : 《 “ 伤逝》 的意义 , 我还看得 不太 明白。 …正因为如此 , ” 对于这一经典文本意义的追 寻, 自上个世纪至今没有停止过 , 解读方法更 是呈
任, 所以他不喜欢这个名字 。因此涓生的叙述 中开 始表现 出对子君的不满 , 但谁又能说养花草 比养动
些年的叙事学、 精神分析、 接受美学、 女性主义等等 西方现代 的批评方法, 都被论者用于对此文本进行
者, 我们很容易为叙述者的强大话语所裹挟 , 当叙 述中充满对被叙述者的不满、 责备时 , 我们也不知
不觉地接受 了叙述者 涓生对 于子君 的价 值判断。
分析 , 但依然还是难 有统一意见 , 争论 的焦点之一 集中于对主人公子君形象 的分析, 这也是我们在教
文学史教材或大多数的评论文章中, 都依据涓生 的 叙述和议论 , 认为子君 的平庸 、 落后和不思进取是 造成爱情悲剧的根源之一 , 事实真是这样 吗?在此 我想试着从女性 主义的立场让处 于失语状态 的子
君开 口言说 , 这样不仅使我们对子君这一人物形象
有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 同时对于揭示《 伤逝》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命运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命运本文着重阐述《伤逝》中的子君形象,歌颂了她是一位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新女性。
论述了子君在争得自由的婚姻以后,仍未摆脱悲剧命运。
但作品更深刻揭示了她作为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根源,分析了子君爱情悲剧的本质原因:(1)黑暗社会。
旧社会的恶势力压迫是制造悲剧的刽子手。
(2)经济压力。
经济上不独立,妇女解放必是空洞无力的口号。
(3)理想狭隘。
他们缺乏个性解放的远大理想信念和自由平等的共同奋斗思想。
(4)性格冲突。
涓生是语言中的巨人,行动里的矮子;子君存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时代通病。
(5)爱情热量消退。
可见,造成《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矛盾交互作用造成的。
从客观上表明,民主青年必须去争取生存权,才能有个人的生路,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知识分子命运正文:鲁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塑造极为成功。
鲁迅先生塑造的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女性,但他并没有一般地写中国女性的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也没有只是写她们所受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是着重深刻揭示封建势力所形成的严酷的社会环境对她们似无形而又强大的威压,特别是着重剖析了她们灵魂深层的病苦,精神束缚、心灵障碍和思想局限。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卓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以及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高度的敏感和探索精神。
《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是受过“五四”精神洗礼的新女性,有着民主主义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
她敢纯真热烈而大胆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她无畏于路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无畏地、目不斜视地、骄傲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与她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社会现实环境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
并且分明地,紧决地,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为中国妇女喊出了几千年来未曾喊出的一句话!这是作为男子附属品的中国妇女的觉醒的呼声,闪着耀眼的思想信念光芒;这是五四时代的声音,具有震撼人的灵魂的伟力。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觉醒的女性形象。
她接受过新知识,有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勇敢地与封建礼教做抗争。
她勇敢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表明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然而,子君的思想和行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例如,她的个人反抗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婚姻自由,而并未与社会反抗联系起来。
这使得她在追求自由恋爱时,采取了非暴力抗争的方式,最终导致她的失败。
在性格上,子君表现出纯真、温柔、善良、勤劳和通情达理等优秀品质。
然而,她的思想单纯和缺乏斗争经验也导致了她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应对策略。
她的命运悲剧不仅源于社会的压迫,也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
总的来说,子君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女性形象。
她既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勇气和热情,又存在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她的命运悲剧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束缚和压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女性的艰难处境。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摘要:“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个新女性姿态的子君却未能逃脱封建社会的枷锁,争取个性解放,但却在斗争中个性被毁灭,个性解放的理想同爱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子君的悲惨结局。
关键词:新女性女权封建在一个很深很深的夜晚,听着鲁迅先生《伤逝》的朗读,一个多小时,默默的听着,感叹主人公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同时也为他们悲惨的结局感到伤感。
在全文中子君形象的几次转变让我的感触颇深。
《伤逝》写的是知识分子的茫然,鲁迅先生用一个扇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来说明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很具有创造性,而且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倒叙的手法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同时,在那个时代,子君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以看出,在子君是一个敢于向强大势力宣战,在他们结婚前,子君是一个新时期、新女性的形象。
涓生也说“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的多。
”在两人度蜜月期间,他们寻找住所的时候,涓生遇到很多讥笑、轻蔑和嘲讽,涓生会全身瑟缩,而子君却是大无畏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两个人寻到住所的时候,子君也并没有立刻什么都依附涓生,她“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为开始经营这个家也做出了经济上的付出。
这些都证明了她的“新女性”形象。
而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她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这是众叛亲离的代价。
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一系列事情的人整个中国说不定只有子君一个人,很好的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子君还是没能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后来的子君只知道恭顺地伺候涓生,自觉地扮演起封建式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她也不再去工作了,而是像其他已婚妇女一样,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而在鲁迅先生还以子君养小油鸡和叭儿狗以及和官太太的攀比来暗示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观念。
我眼中的子君——浅析鲁迅作品《伤逝》中的子君形象
个暮春, 两人在大庭广众之 下, 毫无顾忌 地并肩携手 同行 , 一起逛马路
经不爱你 了” 爱情的生命线被掐 断了。这 个以恋爱至上的青年女性 时,
彻底绝望 了。最终她被迫让父亲接回了老家, 不久就在威严 与冷眼 中, 走进 了连 坟 墓 也 没 有 的坟 墓 。
四、 子君 的 悲剧 原 因 :
作斗争, 以两人的结合给封建社会 以强有力地 回击 。 可见开始的子君不 愧为“ 五四” 时期勇敢、 无畏的新女性代表 。
束缚, 在有 了家之后 , 传统 的“ 男主外 、 女主内” 的思想统治了她。 于是她 “ 倾注着 全力’ 菜 , 做 “日夜的操劳 ” 家务 。 终 日汗流满面, “ 短发都粘在脑
额 上 , 只 手 又 只 是 这 样 的 粗 糙起 来 。 ” 这 种 旧式 妇 女妻 良母 式 的 方 两 用
想 的交流, 让子君 以新 的思维方式、 新的伦理标准来重新审视 自己的人 生,让她对未来充满 了美好 的憧憬和热情 的向往 ,要过上一种真 正独
立、 自由 的 人 的 生 活 。
给予 的力量源泉。然而子君却因为怕官太太嗤笑 、 奚落 , 就把轻易不吃 的羊 肉喂给阿随 ,使得涓生感到 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在阿随和油鸡之 间。 她为失去油鸡 、 阿随而颓唐, 凄苦和无聊 , 因此和涓 生的感情产生 并 了裂 痕 。
和 公 园 , 对 路 人“ 索 , 笑 , 亵 和 轻 蔑 的眼 光 ”子 君 竟 能 显 示 出火 面 探 讥 猥 ,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作品《伤逝》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他们的人物形象如下:
1.子君:子君是一个勇敢、坚定、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感到不满,并勇敢地站出来反抗。
她追求与涓生的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与家人决裂、面对社会的非议等。
然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一些软弱和妥协,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涓生:涓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他对封建社会持批判态度,渴望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现状。
他深爱着子君,但同时也感到自己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困境时,他显得犹豫和软弱,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总的来说,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既有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勇气,也有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软弱和妥协。
他们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_伤逝_中子君的形象及审美意义
2008.10文学教育《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
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
纵观“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许多作家都对这一问题很关注,有的甚至作为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而鲁迅在这里所揭示的既不是一般的妇女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问题,而是多方面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在文学的悲剧形象塑造中包孕着深刻的审美意义。
在《伤逝》这部作品中,子君是一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运动新思潮、新思想的逐渐熏陶,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并能努力地以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些新的东西作为自己反抗现实的一种武器。
其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
这种追求的第一步就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面对着“那鳄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及“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骄傲地走,并认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纵观中外文学画廊上的女性反抗形象:刘兰芝———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还从来没一个敢于公开地喊出这样的声音。
这是中国千百万妇女以血泪抗争而取得的艰难行进,是属于《伤逝》中子君的形象及审美意义张清湘0942008.10文学教育“五四”时代历史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从小说中我们知道,子君这个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在与涓生经过一段时期的接触以后,实现了同居。
同居以后,他们不仅“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更重要的则是涓生原来工作单位的局长也在不久革了他的职,使得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不到一年,他们又分开了。
子君又回到了她原来的家庭,终日里承受着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她自己则“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 作品赏析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作品赏析作者:唐亚军内容摘要: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
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
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形象封建罪恶控诉同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
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
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
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
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
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一.小说中女性的共性和个性分析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
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
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
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
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
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
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
《伤逝》中子君的性格特点
《伤逝》中子君的性格特点(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伤逝》中子君的性格特点【导语】:《伤逝》中子君的性格特点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
鲁 迅 笔 下 的 妇 女 形 象 分 析
编号0801620毕业论文届本科)题目: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分析系(部)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作者姓名:陈海燕指导教师:张惠林职称:讲师完成日期: 2008年 05 月 20 日二00八年五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分析陈海燕(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734000)摘要:鲁迅始终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对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精神重压;命运悲惨;被奴化的灵魂。
Lu Xun's women's image analysisAbstract: Lu xun always on at the society of women to give a great deal of concern and compassion, in his novels, successfully building a wide range of vivid and rich typical significance. Works by describing their miseries, profoundly revealing feudal patriarchal evils, angrily accusing a feudal society eat human nature. Lu Xun to the cause of women's tragic fate of social roots and origins for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mining,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describing women's tragic fate of the topic, to a new level.Key words:Lu Xun's image; women; mental pressure; a tragic fate; is the soul of enslavement.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已任。
《伤逝》中子君形象分析
《 伤逝》中子君形象分析
王 涛
(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 6 5 0 0 0 )
[ 摘 要]《 伤逝 作为鲁迅所写的唯一一篇的关于爱情的小说 ,成功展现 了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的困惑,真实刻画了新思想冲击下的知
识分 子形 象, 而作 为女 主人 公 的子君真 的如 涓生 回忆 那般 , 由勇敢 冲破 封 建制度 的新 女性 堕落 到麻木 不仁 的 大众 ,直 至 陨灭 。文本独 特地 “ 他者 ” 言语使 我们 不得 不怀疑 子君 形 象的真 实性 ,本篇借 助 涓生对 子君 的主观 定位 ,尽 可能地 挖掘 子君 的客观 形 象 ,还原 言语 隐蔽下 一 个真 实女 子的形 象。 [ 关键 词] 主观 定位 客 观 形 象 隐蔽 里 变得畏 缩 ,空洞 而再 也 没有存 在价 值 了 ,于 是涓 生不 止一 次地 想 象 到子 君 的死亡 。涓生 已完全 不需要 子君 了 ,子君 成 为他追 求新 生 活 的牵 绊 ,可想 而知 ,此 时子 君 的形 象是 多 么 的苍 白无 力 ,虚空 冰 冷 。由此看 出子 君 的外 在 形象 在涓 生眼里 不 断变化 和 涓生 内在变 化 息息相 关 。总体 说来 , “ 子君 作为 文本 中几乎 被 涓生 的声 音所遮 蔽 的人物 ,她 的存 在 与逝去 似乎 完全 掌控 于涓 生 的话 语 权利 之 内 ,按 照涓 生 的言说方 式 “ 骄傲 ”地 走 出来 ,又 “ 实在 变得 很怯懦 ” ,最 后 必然 地走 向路 的尽头 —— “ 连墓 碑也 没有 的坟 墓 ”。” _ 1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子君形象的客观分析
不 管子 君有 没有 接受 新思 想 ,有没 有反抗 性 和斗 争性 ,我 们还 是可 以看 出她 性格 中温 婉 ,坚贞 的传统 女性 特质 。无 论婚 前 ,婚后 还是 离 家之后 ,她 总是 默默 地和 涓生相 处 ,不 见喧 哗和争 吵 。婚前 静静 地微 笑聆 听 涓生 的高谈 论 阔 ,必要 的时候 还与 涓生精 神交 流 。 婚 后默 默地料 理家 务 ,尽量 使 涓生生 活地 更好 。婚姻 破 裂 ,她也是 带 着绝 望悄无 声 息地走 了 ,就连 死亡 也是 涓生 无意 间得 知 。默默 忍 受 和 奉 献 的传 统 女 子形 象 贯 穿 始终 ,就 连 子君 与 家 庭决 裂 ,勇 敢 地 投 向涓生 怀抱 这一行 为 ,也类 似 于古代 闺 中小姐 为 了争取 自己幸 福 ,弃 家和 书生 私奔 这样 的典 型爱情 故事 。 只是这 些 闺 中女 子没 有 喊出 “ 我是我 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因此小说不 管 是在 人物 构造 还是 故事 内容 上都 自觉 或不 自觉 的借鉴 了中 国古 典 小 说 的艺术 创作 传统 和经 验 。可 以说 ,在西方 话语 和小 说形 式 的遮 蔽 下 ,古 典文 学 的传统 依然 在发 展 潜行 。口 不 难看 出 ,作 为 “ 新女 性” 的子君 拥有 传统 女子 更 多性格 特征 。但 涓生认 为子 君 是接 受 了 新思想 的洗 礼 ,而后 在琐 碎生 活 中又逐 步迷 失 了 自己 ,以致思 想变 地虚 空无力 。他 不 能忍受 自己和子 君 的变化 。 当涓生感 到 子君 与大 众无 异 的时候 ,仿 佛 自己也 变得 与这些 思想 腐朽 麻木 的人 没有 什么 不 同 ,涓 生必 然会 对 自己和 子君感 到失 望和 厌恶 。可 是通 观全 篇 ,
浅析子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专业对外汉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讲师分数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学生:指导老师:摘要:《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在其所有作品中独特耀眼,意义深远。
其中子君的结局最为引人深思,本文就潜含着的子君形象,出走失败的原因,悲剧形象所有的典型意义展开讨论。
首先,作品一开始就为子君之后的悲剧打好伏笔,她的出走注定失败,无论是恋爱之前还是同居之后,子君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而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便是:第一,由其自身思想的解放不彻底造成的,对于涓生的不爱,大可置之不顾,独善其身,择取良木另寻高枝。
第二,爱情火焰的渐弱渐熄亦是她走向死亡的催化剂,涓生的爱是她出走并存活下来的唯一支撑,而今却分崩离析,渐行渐远。
第三,作为思想导师和精神恋人的涓生无法克制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不能指引子君从梦境走向现实,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越过思想的隘口,好好生活。
最后,在他们所居住的特殊环境下无法获得充裕的物质条件,满足生活所需,子君别无选择的死在了众人的讥笑和猥亵之中。
然而,无论子君是处于恋爱之时的鲜活还是同居之后的守旧,她这一典型悲剧形象皆拥有着深刻的意义内涵。
关键词:子君;悲剧;形象;原因;意义An Analysis of Tragic Image of ZijunUndergraduate: Xu HongSupervisor: He WenshanAbstract:The sad past as Lu Hsün’s only love novel was the most unique,outstanding and meaningful one among all his works. In the novel, the ending of ZiJun quite calls people’s thought. This novel mainly discusses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iJun,the reason for the failing elopement and the typical meaning of the tragical chracteristics.First of all,the author paved the way for the tragedy of ZiJun at the very beginning. Her elopement or even herself was destined to be a failure no matter before their loving or after their cohabiting. The couses of zijun’s tragedy were firstl y the liberation of her thought was not thoroughly. She could just ignore the love of Juansheng and get herself out of the troubles or even found a better man. Secondly, the wane of their passion for love quicken the death of ZiJun. The only support of her elopement and the reason for living on was the love of Juansheng which had already disappeared and collapsed. Thirdly, as the ideological tutor and spiritual lover, juansheng couldn’t restain his own character defects. He was unable to guide zijun from he r dream to reality. He also couldn’t realize the special conditions they were experiencing. All these things could just help them surpass their spiritual obstacles and bring them a happy lives but he failed to gaspe one of them. Finally, they were unable to get enough material conditions to meet their basic living expenses in their special living circumstance. Zijun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kill herself under people’s mock and scorn. However, no matter ZiJun was active in her love processing or conservative in her cohabiting days,her tragedy life story was making people think deeply.Key words: Zijun; Tragedy; I mage; Reason; Significance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目录 (3)前言 (4)一、子君形象中潜伏着的悲剧之处 (4)(一)鲜活的新青年形象 (4)(二)传统守旧的老妈子形象 (5)二、子君悲剧之由 (5)(一)个人因素——思想的局限性与情感的淡退 (5)(二)遇人不淑——亲密恋人的性格缺陷与启蒙导师的错误指导 (7)(三)物质需求——艰难的生活境遇与不可满足的爱情附丽 (8)(四)社会因素——时代背景的解放程度与吃人的封建制度 (8)三、子君悲剧形象的深刻意义 (9)(一)叛离家庭专制,追求恋爱自由昭示女性觉醒 (9)(二)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折射知识分子思想解放 (9)(三)回归家庭郁结致死的悲剧形象,揭露反思封建社会的罪恶 (10)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伤逝》写于1925年,而早在1923年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便可窥探出鲁迅先生对于子君命运的安排,子君的死去被归并于封建专制的毒害。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第一篇: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从激烈到平淡,最后彻底破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文明的民主的新社会尚未建立,各种思潮共存。
作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也和其他进步青年一样受西方一些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文学,他们不顾一切世俗的偏见和责难,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甚至成功同居,唱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
但是,现实呢?这毕竟是在中国,统治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能容许他们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吗?不会的,绝对不会。
什么个性解放?什么婚姻自由?他们需要的是忠实的奴隶,他们不容许他们的铁屋子里出现叛逆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另外,结婚后他们经济上的困顿,也是造成他们婚姻破裂的一个客观原因。
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涓生和子君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涓生的自私、怯懦和不负责任,子君的封建纲常思想和女人天生的依赖思想都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本文认为《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带给我们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
(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
(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吉木萨尔县马晓卿【论文摘要】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
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
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
子君是鲁迅先生塑造的一个成功的妇女形象。
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
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
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
子君是鲁迅先生
塑造的一个成功的妇女形象。
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作品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她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是对封建思想的蔑视与否定,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战;这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行为的人性觉醒的标志,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真正的第一步。
不过,令人可悲的是,子君只走了一步,就停止不前了。
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热恋时期的子君,对于路人的蔑视、老东西和小东西的侮辱,表现出大无畏的平静,如入无人之境。
但子君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小姐,她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彻底。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君的个性解放终于逐渐显出它的旧面目来。
当涓生拿出一张雪莱的半身裸体铜板像给她看时,子君“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显示出旧观念在她身上的作用。
子君的这些个性特点,是与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
子君的爱情悲剧显示了个性解放的巨大局限性,形象地说明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在社会解放的前提下,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
个性解放是人格独立的必要前提,个人的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物质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格独立。
而人格独立也只有在彻底的个性解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同时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
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顷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
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扑善良的性格,她
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
子君的失败,主观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
她死于自身“未褪尽旧思想”和依赖性;她死于自己的懦弱庸俗和谋生无力。
子君一心追求的只是婚姻自由,目标如愿后,就把所有的心思和希望投入那个用爱组建的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
子君这种全然陶醉在爱巢的生活,已没有了家庭生活以外的斗志,她的性格开始变得平庸怯弱,她已与现实生活脱轨。
当家庭经济出现危机,她的幸福梦将要打破时,她曾振动过的翅膀已振动不起来了。
经济的压迫,使子君不得不回归封建家庭,最后无声地死去。
鲁迅在早前所写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就曾深刻地指出:脱离现实的经济斗争,妇女的个性解放,只能是说诳和做梦。
子君正如娜拉那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
子君的可悲之处,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
子君虽然成为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然而,她毕竟从封建桎梏中冲出来了。
她与封建道德礼教毅然决裂的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她那凄丽的悲剧形象使中国妇女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子君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旧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她们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这个妇女形象,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反抗的斗争历程。
子君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被“五四”新风浪吹醒的知识青年。
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她自学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
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拭目以待,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闪耀出的曾耀眼一时的火花,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姐妹,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意义是深远的。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
女性形象
作者姓名:马晓卿
专业:汉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吉木萨尔县招商局
答辩序号:
答辩地点:
200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