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被(glycocalyx)及其类型
南开大学微生物考研名词解释
![南开大学微生物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3f6e49be53a580217fcfe03.png)
微生物学真题名词解释厚垣孢子:在一些真菌的菌丝中经常见到不规则的肥大的菌丝细胞,一般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菌丝细胞内的原生质收缩,变圆,外面形成一层厚壁,以抵抗不良环境,表面一般具有刺或瘤状突起,这种结构称为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经常产生在老化的菌丝中吸器:许多植物寄生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在寄主细胞表面,从菌丝上发生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料,这种吸收器官称为吸器(haustorium)。
外源性休眠:一些孢子由于不适应环境条件而不能繁殖,但一旦外部条件适合繁殖就会进行,这类孢子的休眠称为外源性休眠。
内源性休眠:孢子由于内部因素而产生休眠,称为内源性休眠。
Homothallic:同宗配合,同宗配合的真菌在单核孢子萌发的菌丝上即可完成其有性世代,无需引入另一核型。
在同宗配合的过程中,单一的核型含有完成表达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也就是说同宗配合的交配因子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因此,不需要经过两个菌丝的交配就能完成性的生活史,这是雌雄同体并且自体可孕的结合。
Mycorrhiza:真菌与植物根系结合形成特殊的共生体称为菌根。
死体营养寄生菌:是指在侵染初期即杀死宿主细胞,实际上是从死的有机体中吸收养料。
活体营养寄生菌:只能在生活着的寄主组织中生活,过去称这类寄生真菌为专性寄生菌。
Hyphae trap:菌环,由菌丝分枝组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环状结构,当线虫进入菌环之后,菌环会膨胀而把线虫固定在菌环上,然后产生菌丝体侵入线虫体内吸收营养。
菌索:一些真菌的菌体出现集群现象而形成特殊的运输结构,如菌丝束(mycelial strand)和菌索(rhizomorph)。
共生现象: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协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在生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工,在组织和形态上产生了新结构的特俗共生体。
表皮寄生菌:皮肤真菌侵染皮肤及其附属物而引起皮肤疾病,这些真菌被称为表皮寄生菌。
子座:stroma,许多有隔菌丝体在生长到一定时期产生菌丝的聚集物,有规律或无规律的膨大而形成结实的团块状组织。
糖被的名词解释
![糖被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8c21a4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3.png)
糖被的名词解释1. 什么是糖被?糖被(Glycocalyx)是细胞表面的一层由糖类分子组成的薄膜结构。
它是由细胞表面蛋白质和糖类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覆盖在几乎所有生物细胞的外层。
糖被在细胞功能、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糖被的组成糖被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分子组成:糖蛋白和糖脂。
糖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其表面附着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糖类分子。
而糖脂则是一种脂质分子,其结构上附着有糖类分子。
2.1 糖蛋白糖蛋白是由多肽链和附着在其上的糖类分子组成的复合物。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将糖蛋白分为两大类:结合型和固定型。
结合型糖蛋白是指糖类分子通过糖基转移酶与蛋白质共价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
这种结合通常发生在细胞膜上,糖类分子通过酶催化的反应与蛋白质上的氨基酸残基结合,形成特定的糖基结构。
固定型糖蛋白是指糖类分子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
这种结合方式包括静电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等。
固定型糖蛋白在细胞识别、黏附和信号传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2 糖脂糖脂是一种具有糖类分子附着在其上的脂质分子。
它们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起到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和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作用。
糖脂通常由一条或多条脂肪酸链和一个或多个附着在其上的糖类分子组成。
3. 糖被的功能3.1 细胞保护和识别糖被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化学物质侵害和微生物感染。
当外界有害因素接触到细胞表面时,糖被可以吸附这些因素,阻止其对细胞的进一步伤害。
糖被还能够参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通过糖蛋白和糖脂上的特定糖基结构,细胞能够识别并与其他细胞或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在免疫应答、组织发育和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2 细胞信号传导糖被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许多信号分子通过与糖蛋白或糖脂上的特定糖基结构结合,触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途径。
这些途径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
3.3 病原体识别和免疫应答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机体后,它们的表面结构上通常存在一些特定的糖类分子。
细菌的特殊形态
![细菌的特殊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16439fad26fff705cc170ad8.png)
细菌的细胞壁和革兰氏染色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 糖被(glycoclyx) • 鞭毛(flagellum) • 菌毛(fimbria)
细胞壁外部特殊结构
• 芽孢(spore)
细胞内特殊结构
细胞壁的外部特殊结构
• (1)糖被 • (2)鞭毛 • (3)菌毛
(1)糖被(glycocalyx)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七)芽孢 (spore) ----细菌的特殊结构之一
1. 概念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 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偶 译“内生孢子” ,endospore )。
2. 芽孢的特点 A. 抗逆性强(热、干燥、辐射等)生物界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
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 度失水,具极强的耐热性。
6. 芽 孢 的 形 成 过 程
7. 芽孢萌发
一个芽孢如没有被活化,在营养丰富的基质中也不会发芽。
萌发分3 个阶段: 活化; 出芽; 生长
活化:可由热刺激引起,开始发芽,芽孢休眠期破坏, 芽孢膨胀、芽孢衣破裂和溶解,芽孢内容物释放出来,代 谢活动增强,芽孢的耐热和其他抗性消失,折光缺失。
• 储藏养料(营养缺乏时重新使用)
• 致病作用(是某些病原菌的毒力因子,如S型肺炎链球菌; 也是某些病原菌的粘附因子,如唾液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附 着牙齿表面 ——龋齿)
糖被的特性
对染料亲和力低。经特 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 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 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 察到它的存在。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表面 湿润、粘液状的光滑型菌 落,S型菌落。 不产糖被的细菌形成表面 干燥、粗糙的粗糙型菌落, 即R型菌落。
糖被的名词解释
![糖被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6a3b3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c.png)
糖被的名词解释一、糖被的定义糖被(Glycocalyx)是指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层由糖类分子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外包层。
它是细胞膜上附着的糖链和糖蛋白的集合,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糖被在维持细胞形态、识别其他细胞、参与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糖被的组成1. 糖链糖链是糖被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多种单糖分子通过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连接而成。
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这些单糖可以通过α-1,4-键或β-1,4-键连接形成多聚体,也可以通过α-1,6-键或β-1,6-键连接形成支链。
2. 糖蛋白除了单纯的糖链外,细胞表面还存在着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称为糖蛋白。
这些复合物由一条或多条糖链与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形成共价键连接。
糖蛋白在细胞识别、信号传导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 糖脂糖脂是糖被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由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
它们存在于细胞膜的外层,并参与细胞识别、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
三、糖被的功能1. 维持细胞形态糖被可以通过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稳定细胞形态,并参与细胞间相互粘附。
它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机械刺激和剪切力的损伤,同时还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提高物质交换效率。
2. 维持细胞稳态糖被可以通过调节离子通道和转运体的活性,影响细胞内外离子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电位和渗透压。
它还能够调节水分吸收和排泄,保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
3. 参与细胞识别糖被上的糖链可以与其他细胞或分子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细胞间的识别和相互作用。
这种识别作用在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4. 参与信号传导糖被上的糖蛋白可以与细胞外信号分子结合,并通过激活或抑制相关信号通路来传导信号。
它们能够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理过程,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
5. 抗菌和免疫功能糖被可以通过与微生物表面的受体结合,参与抗菌和免疫反应。
它能够诱导特定免疫细胞释放抗菌肽和免疫因子,增强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
第一章 精英教案 第九篇 微生物学 原核微生物的类群和细胞结构-3
![第一章 精英教案 第九篇 微生物学 原核微生物的类群和细胞结构-3](https://img.taocdn.com/s3/m/c08d5929ba1aa8114431d97b.png)
八、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
2、观察和判断细菌鞭
毛的方法 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
鞭毛长度:15~20μm; 直径:0.01~0.02μm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鞭毛染色 暗视野显微镜
根据培养特征判断
半固体穿刺 菌落(菌苔)形态
八、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
八、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
4、鞭毛推动细菌运动的特点
(3)细菌的趋避运动
趋磁运动或趋磁性(magnetotaxis),趋磁细菌
根据磁场方向进行分布。
八、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
八、鞭毛(flagellum,复数flagella)
5、周质鞭毛(periplasmic flagella)
Mot蛋白:驱动SM环快速旋转
能量来源:细胞膜内外的质子梯度或质 子动势,由Mot蛋白中跨膜质子通道引 导膜外质子流入膜内,驱动SM环快速 旋转。
Fli蛋白:键钮,根据细胞信号令鞭毛正逆转
Fli G, Fli M,Fli N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83d7d684254b35eefd3491.png)
第一章一.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有哪些特点?答:类群:1.真核细胞型;2.原核细胞型: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式体;3.非细胞型:病毒。
特点:1.体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二.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答:研究领域有制药、治理环境污染等,微生物的基因科学,微生物病毒学,现代微生物学已发展出很多的分支学科,如病毒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应用微生物(生物农药,浸矿微生物等),病源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海洋微生物,古细菌等,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的遗传背景,市场化应用等,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食用菌的生产、功能性成分的提取等。
三.简述微生物与制药工程的关系。
答:1.人类除机械损伤外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造成的2.微生物又是人用来防治疾病的常用方法3.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来源很多4.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相当多样,可用于生物制药5.微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涉及人、微生物、植物的协同进化6.遗传学与生态学名词对照:古菌域:Archae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古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细菌域:bacteri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细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真核生物域:Eukary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真核生物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所有形态体积微小的单细胞或者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第二章一.比较下列各队名词①.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无染色体,其细胞核为拟核,细胞内么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大多为单细胞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有明显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核糖体为80S型。
②.真细菌与古菌:相同点: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整理汇总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整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be6dc4503d8ce2f006623b3.png)
微生物考研名词解释汇总【20XX年】1.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2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2.负染色(negative staining):染料使背景颜色加深而样品没有着色的染色法。
【2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2013、2007)3.糖被(glycocalyx):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糖被有数种:1.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
2.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
3.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粘液层。
4.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为菌胶团。
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宿主免疫活性细胞的吞噬。
荚膜的功能:1、保护作用2、贮藏养料3、保护屏障4、表面附着5、信息识别6、堆积代谢物【3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域功能】4.PHB(poly-β-hydroxybutyrate,聚β-羟丁酸):PHR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是细菌独有的可作为医用材料。
【3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域功能】5.原养型微生物(prototroph):与自然发生的同种其他个体一样,具有相同营养需求的微生物。
【4章微生物的营养】6.基因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物质通过载体帮助,在一个较复杂的运输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的跨膜主动运输,被运输物质在该过程中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4章微生物的营养】(2013、2011、2009)7.对数生长期(logarithmic phase):微生物经过延滞期后,以最大的速度进行生长和分裂至微生物数量呈对数增加的时期。
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增加,微生物呈平衡生长。
(也称指数生长期或指数期。
)【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2013、2010)8.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的培养方法称为同步培养。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0f00a5d8bd63186bcebbcc8.png)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以及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2、灭菌(sterilization):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3、消毒(disinfection):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4、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5、菌苔(lawn):众多菌落连成一片形成。
6、平板(plate):被用于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形式,是冷却凝固后的固体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固体平面。
7、糖被(glycocalyx):包被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根据其有无固定层,层的厚度又可以分为荚膜(capsule)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和菌胶团。
8、趋化性(Chemotaxis):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在它们所处的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指令下,进行定向运动的特征。
9、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的成分,由肽聚糖单体聚合而成。
10、原生质体(protoplast):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者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所得到的仅有细胞膜包裹着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11、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实验室诱发或者在宿主体内形成的无细胞壁的细菌。
12、芽孢(endospore):某些种类的细菌在一定的时期,其细胞内产生特殊休眠结构。
13、真菌(fungi):是一类单细胞或者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d142e2c482fb4daa58d4b58.png)
微生物(Microbe or Microorganism):一群形态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无菌技术:防止实验操作过程中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做核区(nucleare 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具有真正细胞核的生物。
霉菌(mold):具分支或不分支的繁茂菌丝的“丝状真菌”的统称。
(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异化菌丝(霉菌菌丝的特化):霉菌菌丝的某一部分分化成形态特殊的菌丝;这些形态特殊的菌丝往往构成一种具有固定形状的结构。
菌核:菌丝团组成的一种硬的休眠体。
有暗色的外皮。
环境适宜时生出分生孢子梗。
假根:根霉的匍匐枝与基质接触处分化形成的根状菌丝。
显微镜下色深。
作用是固着和吸收营养。
脂蛋白:以共价键把外膜层连接在肽聚糖内壁层上。
孔蛋白:三聚体跨膜蛋白,中间有孔道。
通过孔的开和闭,能够阻挡抗生素进入外膜层。
周质空间(periplasmic space,periplasm):又叫壁膜间隙,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
球状体(Sphaeroplast):叫原生质球。
残余部分细胞壁。
G-细菌形成,有外膜的原生质体。
细胞膜: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明薄膜。
有选择性。
载色体:光合细菌光合作用部位,单层与细胞膜相连的内膜环绕,含色素、光合磷酸化所需酶系和电子递体。
间体(mesosome,或中体):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
充满层状、管状的泡囊。
细胞质(Cytoplasm):除核区外的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质粒: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环状双螺旋DNA分子,稳定遗传。
羧酶体(carboxysome):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气泡(gas vacuoles):是许多光合型、无鞭毛水生菌中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原核生物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微生物学课后复习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课后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7fb7e2998fcc22bcd10d60.png)
微生物学课后复习题及答案一、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通常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一大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的较为低等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简述生物界的六界分类系统及三界分类系统。
在1886年,海格尔(Hacckel)提出了划分生物的三界法,即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Protista)。
其中,原生生物界主要由低等的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组成。
在1969年,魏塔克提出了五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
在1977年由我国学者王大耜建议,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当作一界,称为病毒界(Vira),从而形成了划分生物的六界系统。
3、简述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并举例说明。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杆菌的平均长度:2 微米;1500个杆菌首尾相连= 一粒芝麻的长度;10-100亿个细菌加起来重量= 1毫克面积/体积比:人= 1,大肠杆菌= 30万;这样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微生物的其它很多属性都和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2)吸收多,转化能力强消耗自身重量2000倍食物的时间:大肠杆菌:1小时人:500年(按400斤/年计算)微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食谱之广是动植物完全无法相比的!——纤维素、木质素、几丁质、角蛋白、石油、甲醇、甲烷、天然气、塑料、酚类、氰化物、各种有机物均可被微生物作为粮食(3)繁殖快、易培养大肠杆菌一个细胞重约10 –12 克,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24小时后:4722366500万亿个后代,重量达到:4722吨48小时后:2.2 ×10 43个后代,重量达到2.2 ×10 25 吨相当于4000个地球的重量!(4)适应力强,易变异抗热:自然界中细菌生长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13 ℃;有些细菌的芽孢,需加热煮沸8小时才被杀死;抗寒:有些微生物可以在―12℃~―30℃的低温生长;抗酸碱:细菌能耐受并生长的pH范围:pH 0.5 ~ 13;耐渗透压:蜜饯、腌制品,饱和盐水(NaCl, 32%)中都有微生物生长;抗压力:有些细菌可在1400个大气压下生长;微生物对青霉素的抗性,体现了它的变异性。
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eb390cea524de518964b7dee.png)
1.菌落(co1ony):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lawn):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3.平皿(Petri dish):由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的圆形皿底和皿盖组成,皿盖可覆盖于皿底之上,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其英文名称是为纪念其发明者Richard Petri。
4.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5.培养基(culturemedium):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其中固化剂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
6.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
7.培养平板(cultureplate) 常简称为平板,指固体培养基倒人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所形成的培养基平面。
8.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制成可能含菌的培养平板,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和里面。
9.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在培养平板表面均匀涂布经过稀释的微生物悬液后,保温培养,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10.平板划线法(streakplatemethod) 用接种环在培养平板表面划线接种微生物,使微生物细胞数量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开。
保温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11.稀释摇管法(dilutionshakeculture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
糖被
![糖被](https://img.taocdn.com/s3/m/58f25611eff9aef8941e06d9.png)
2 微荚膜 较薄(<200nm),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但可用 血清学方法显示,易被胰蛋白酶消化。 3 黏液层 量大而且与细胞表面的结合比较松散,比较容易变形, 所以常扩散到培养基中,在液体培养基中会使培养基的黏 度增加。有的细菌如生枝动胶菌分泌的黏液能将许多菌体 黏合在一起形成分枝状的大型黏胶物,称为菌胶团,它是 细菌群体的共同糖被。
三、糖被主要成分:富含水分,可保护细菌免于干燥; 防止化学药物毒害;能保护菌体免受噬菌体和 其他物质(如溶菌酶和补体等)的侵害;能抵御 吞噬细胞的吞噬。 ②贮藏养料:糖被是聚合物,当营养缺乏时,可 被细菌用作碳源和能源。 ③堆积某些代谢废物。
④致病功能:糖被为主要表面抗原,是有些病原菌 的毒力因子,如S型肺炎链球菌靠其荚膜致病,而 无荚膜的R型为非致病菌。 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
谢谢观赏!
糖被
glycocaly x
一、糖被
有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分泌一个厚度不定的富 含水分的多糖黏胶外层------糖被。
细菌糖被
二、糖被的种类
1. 荚膜或大荚膜
较厚(约200nm)有明显的外缘和一定的形状, 较紧密地结合于细胞壁外。将墨汁或苯胺黑负染 的标本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墨黑背景与菌体 细胞壁之间的透明区即是荚膜。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内容重点
![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内容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51ffd6482fb4daa48d4b05.png)
微生物学一、什么是微生物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一般<0.1mm〕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生态分布和分类进货等生命活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四、微生物的三个特征μm(微米)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小(个体微小)nm(纳米)级: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器,病毒〕单细胞简(构造简单) 简单多细胞非细胞〔分子生物〕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低(进化地位低)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肮病毒〕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体积表面积比面值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2〕微生物的种类繁多①物种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第一章原核生物形态、构造和功能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s)微生物可分类三大类真核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organism)非细胞微生物(acellular microoganism)真细菌(eubacteria)原核生物古生菌(archaea)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nuclear region)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我们分成六种类型来介绍: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第一节细菌细菌(bacteria)——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一) 形态和染色球菌(coccus):单球、双球、四联球、链球、葡萄球1) 细菌形态杆菌(bacillus):短杆、棒杆、梭状、梭杆、分枝状弧菌(vibrio):半环螺旋菌(spirilla) 螺菌(spirillum):2—6环螺旋体(spirpcjete):6环以上2) 细菌的大小是μm级的〔微米〕,典型细菌、大肠杆菌〔E.coli〕:2μm 长×0.5μm宽3) 细菌染色法活菌:美蓝或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简单染色法正染色革兰氏染色死菌鉴别染色法抗酸性染色芽孢染色负染色姖姆萨〔Giemsa〕染色其中革兰染色法〔Grang stain〕最为重要,是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发明,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可区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Gram positive, G+〕,成紫色;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 G-〕,成红色。
微生物名词解释自我整理
![微生物名词解释自我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329a18bed5b9f3f90f1c45.png)
1.纯培养物(pure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2.培养基(culturemedium)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其中固化剂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
3.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
4.菌落(colony) 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5.菌苔(lawn)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6.平皿(Petri dish)由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的圆形皿底和皿盖组成,皿盖可覆盖于皿底之上,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其英文名称是为纪念其发明者Richard Petri。
7.培养平板(culture plate)常简称为平板,指固体培养基倒人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所形成的培养基平面。
8.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制成可能含菌的培养平板,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和里面。
优点:细胞分离效果好,方便常用缺点:将含菌材料加到还烫的培养基中易造成某些热敏菌的死亡,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缺乏氧气而影响生长9.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在培养平板表面均匀涂布经过稀释的微生物悬液后,保温培养,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缺点:有时会涂布不均匀10.平板划线法(streakplatemethod) 用接种环在培养平板表面划线接种微生物,使微生物细胞数量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开。
保温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缺点:无法进行计数11.稀释摇管法(dilutionshakeculture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
南昌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615复习题库
![南昌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615复习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6959721dcc7931b765ce1529.png)
2.4叶绿体(chloroplast)
2.5生活史/生命周期(life history/life cycle)
2.6霉菌(mould/mold)
2.7假根(rhizoid)
2.8吸器(haustorium)
2.9子实体(sporocarp)
2.10菌丝球(mycelial bead)
5.3发酵(fermentation)
5.4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tic fermention)
5.5代谢回补顺序(anaplerotic sequence)
5.6生物固氮(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5.7 Park核苷酸
5.8次生代谢物(secondary metabolite)
7.4质粒(cccDNA)
7.5 F质粒(F plasmid)
7.6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7.7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7.8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sal lethao mutant)
7.9移码突变(phase-shift mutantion)
7.10转座(ransposition)
6.6恒浊器(turbidostat)
6.7恒化器(chemostat/bactogen)
6.8最适生长温度(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6.9灭菌(sterilization)
6.10消毒(disinfection)
6.11防腐(antisepsis)
6.12化疗(chemotheraphy)
9.6类毒素(toxoid)
9.7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糖被(glycocalyx)及其类型
![糖被(glycocalyx)及其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4551247e45c3b3567ec8b4d.png)
糖被(glycocalyx)及其类型: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胶状 物质。 根据糖被的形状和厚度的不同,将荚 膜分为四类: (大)荚膜:粘液状物质具有一定外形, 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厚度:>0.2µ m。 微荚膜(m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ocopsule):粘液状物质较薄, 厚度:<0.2µ m , 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 粘液层(slime layer):粘液物质没有明显 的边缘,比荚膜松散,可向周围环境中扩散, 增大黏性。 菌胶团(zoogloea):包裹在细胞群体上的胶 状物质。
Capsule composition
Structural subunits
Gram-negative Bacteria
Acetobacter xylinum Escherichia c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zotobacter vinelandii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able . Some properties of pili and fimbriae
Bacterial species where observed Escherichia coli (F or sex pilus) Escherichia coli (common pili or Type 1 fimbriae ) Neisseria gonorrhoeae Streptococcus pyogenes (fimbriae plus the Mprote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 Typical number on cell 1-4 100-200 100-200 ? 10-20 ? Distribution on Function cell surface uniform uniform uniform uniform polar ? mediates DNA transfer during conjugation surface adherence to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GI tract surface adherence to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urogenital tract adherence, resistance to phagocytosis; antigenic variability surface adherence attachment to sulfur particl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psule composition
Structural subunits
Gram-negative Bacteria
Acetobacter xylinum Escherichia c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zotobacter vinelandii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或线毛、菌毛、伞毛)
某些菌体表面存在的短而多的附属物。
纤毛比鞭毛更短、更细,且又直又硬。数量很 多,不具有运动功能,但与菌的致病性.吸附 等有关
Types of pili:
Sex or conjugation Pili for the transfer of extrachromosomal DNA between donor and recipient.
Table . Some properties of pili and fimbriae
Bacterial species where observed Escherichia coli (F or sex pilus) Escherichia coli (comma gonorrhoeae Streptococcus pyogenes (fimbriae plus the Mprote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 Typical number on cell 1-4 100-200 100-200 ? 10-20 ? Distribution on Function cell surface uniform uniform uniform uniform polar ? mediates DNA transfer during conjugation surface adherence to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GI tract surface adherence to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urogenital tract adherence, resistance to phagocytosis; antigenic variability surface adherence attachment to sulfur particles
Attachment Pili or Fimbriae. There are many and are used for attachment to surfaces. Pili are virulence factors.
Figure . Fimbriae (common pili) on the surface of bacterial cells.
荚膜的生理功能
1、荚膜富含水分,可保护细胞免于干燥; 2、能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 3、为主要表面抗原(K抗原),是有些病原菌的毒力因 子; 4、能保护菌体免受噬菌体和其他物质(溶菌酶和补体) 的侵害;
5、是某些病原菌必须的粘附因子;
6、贮藏养料,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的储备物质
荚膜与生产实践的关系
应用:荚膜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材料。如: Leucomostoc
4. 鞭毛的结构
由鞭毛丝.鞭毛钩.基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丝:中空螺旋状、丝状 结构,球蛋白亚基螺旋排列。
鞭毛钩:又称钩形鞘,是连 接鞭毛丝和基体的一个弯曲 筒状部分,蛋白质亚基组成。
基体:由若干个盘状物即 环组成。
G–菌:L环、P环、S环、M环 G+菌:S环,M环
4.Flagella Structure
如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 mesenterondes)以蔗 糖为碳源时合成葡聚糖成分的荚膜 。•
﹙八﹚鞭毛(flagellum)
鞭毛的长度: 一般为15—20 µ m,最长可 达70 µ m 。 鞭毛的直径:为0.01—0.02 µ m.
1. 概念: 某些微生物表面由细胞内生出的 细长、波曲的结构。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fflagellum
5. 鞭毛的化学组成
鞭毛蛋白,3万~6万Dolton,不同种 由不同球蛋白分子亚基构成,有些含 多糖、类脂等,为极好抗原。
6.鞭毛运动与细菌的趋避性运动
化学趋避性运动
趋避性运动:
氧趋避性运动 光趋避性运动
﹙九﹚纤毛(pilus)与菌毛(fimbria)
2.鞭毛的观察:
1)从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判断 2)光学显微镜(悬滴法) 3)光学显微镜 特殊鞭毛染色 4)电镜 5)半固体穿刺培养
3.鞭毛的着生方式
鞭毛的着生方式 端生 周生 侧生
单端
双端
单根
一束
单根
一束
Figure.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bacterial flagella
mesenteroides 的葡聚糖荚膜已用于生产代血浆的主
要成分——右旋糖酐和葡聚糖凝胶制剂; 从野菜
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荚膜提取黄原 胶,它是优良的食品添加剂,又是石油开采中优良的 压浆剂; 用产菌胶团的菌进行污水处理等; 通
过荚膜的血清学反应进行细菌鉴定(荚膜膨胀试验)。 危害:食品变质发粘;增强致病力;造成严重龋齿等。
荚膜的观察:
荧光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下的荚膜
负染色
特殊染色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me bacterial capsules.
Bacterium
Gram-positive Bacteria Bacillus anthracis Bacillus megaterium Streptococcus mutan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treptococcus pyogenes polypeptide (polyglutamic acid) polypeptide and polysaccharide polysaccharide polysaccharides polysaccharide (hyaluronic acid) polysaccharide polysaccharide (colonic acid) polysaccharide polysaccharide polysaccharide D-glutamic acid D-glutamic acid, amino sugars, sugars (dextran) glucose sugars, amino sugars, uronic acids N-acetyl-glucosamine and glucuronic acid (cellulose) glucose glucose, galactose, fucose glucuronic acid mannuronic acid glucuronic acid (glucan) glucose
荚膜与菌落形态
光滑(Smooth,S-)型菌落——产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 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湿润、有光泽、呈粘液状,称
S-型菌落。
粗糙(Rough,R-)型菌落——不产荚膜的细菌形成的菌
落表面干燥、粗糙、称R-型菌落。
荚膜的形成条件 (1)荚膜的形成是微生物的遗传特征之 一,是“种”的特征。但不是细菌的必要 结构,失去荚膜的菌株照样能够生活。 (2)荚膜的形成与组成明显受培养基成分 和培养条件的影响(与环境密切相关)。
糖被(glycocalyx)及其类型: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胶状 物质。 根据糖被的形状和厚度的不同,将荚 膜分为四类: (大)荚膜:粘液状物质具有一定外形, 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厚度:>0.2µ m。 微荚膜(microcopsule):粘液状物质较薄, 厚度:<0.2µ m , 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 粘液层(slime layer):粘液物质没有明显 的边缘,比荚膜松散,可向周围环境中扩散, 增大黏性。 菌胶团(zoogloea):包裹在细胞群体上的胶 状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