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内容提要:书道作为本体之道,体现着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思维处处体现着道论思维,道论思维的特征总是同时确定两个极向,并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道论两极思维在中国书法中运用非常普遍。从美学原理到形式技法无不如此。中国书法优秀之作,是天与人的合一,自然与精神的合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是以形象的方式体现着本体之道。人类一切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书法也不例外。作为书法艺术的不同民族派系,它们都体现着各自哲学思维的不同特色。中国书法包含着东方传统文明自身的思维体系规律,这个体系的核心便是“道”。探索中国书法与道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一大关键。一、作为书法的本体之道东方哲学所探索领悟的宇宙本体,一般称为“道”。由于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社会伦理的本体,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本体,因此历来都讲“文道”、“诗道”、“画道”、“书道”等。书道便是作为本体之道在书法中的体现。明董其昌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1]道既如此重要,所以书
道的掌握常被认为是造就书艺的关键。唐张怀瓘说:“书之为征,期乎合道。”[2]书道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关于道的探索,其源很早,相传黄帝曾专心学道。《尚书》所载尧舜禹递相传授的“心法”便含有道的内容。商代伊尹、周代太公亦被后世列为道家。《周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贯穿了道论思想。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为道论集大成者,所著《老子》一书影响极其深远。战国时
的《庄子》、《管子》、《列子》、《关尹子》及汉代《淮南子》、《参同契》等皆包含了大量的道论内容。唐以来禅宗,宋以来道学,均对道论有所发挥。道论思想在历代均有所发展。关于道的内涵,各家多有论述。《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3]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道决定着万物的本质,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和规律法则。它最小,存在于万物之中;它又最大,无处不在,与宇宙同体。故云:“可名于小”,“可名为大”,[3]“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
[3]老子论述的道,有时具有物质的特征,有时具有规律的特征,故近代有人把道解释为物质,有人则把道解释为规律。
其实,道乃是物质之无限小的单位与规律之无限深入的核心之合一体。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曾提出“气”和“理”的概念,实则气、理与道乃是同一种东西,盖就物质之元而言谓之气,就规律之元而言谓之理,理气合一便是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道是无限(“无极”)的,基本形是“一”,一含有对立两仪是“二”,二不离一是“三”。万物万事由此而生成,并皆具阴阳对立因素,而且在运动中构成一定的和谐。随着道论的发展完善,道被运用到政治、军事、伦理、医学及文艺等各个领域,并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体系特色,促进着中国书法的发展。中国古今书法家无不对道有着很深的领悟,如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傅山、郑板桥、李瑞清等等,不胜枚举。考察他们的生平,就会发现这些书法家们大都是学问家、哲学家。他们的艺术愈成熟时,便愈与宇宙本体之道趋于一致。道是运动不止的,艺术也是变化无尽的,中国书法即在这“变”中不断发展。二、道与思维中国书法艺术思维处处体现着道论思维。道论思维的特征,就是在任何思维活动中必须始终同时把握阴阳两仪对立的有机统一,它不同于形式逻辑思维。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总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向某一个目标、方向、极端追求下去。道论思维则不同,
其在思维认识过程中,当探索追求某一个方向时,同时也要探索追求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形式逻辑思维活动,只确定一个极向;道论思维则总是同时确定两个极向。前者是单极思维,后者则是两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诸家无不包含着两极思维的智慧之光。《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4]
阴与阳,柔与刚,是统一体的两个相对立方面。《周易》就是以这两仪一体的法则把握世界的。《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3]对立双方是同在的,单追求一方,则反而趋于异化。所以思维认识中必须注意对立两极的依存关系。故《老子》提出“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大巧若拙”,“大直若屈”等命题。《庄子》认为美与丑是一体的,“厉(丑)与西施(美),道通为一。”一切对立,同时也是统一,“故分也者,有不分也。”[5]佛学禅宗则把对立两极的悟而为一,看作是成佛的标志。云门文偃禅师曾回答何为佛法大意曰:“面南看北斗。”[6]这就是说,当你面朝南时,必须同时看到北,这“看”不是眼看,而是思维的把握。宋代道学家程颢、朱熹等强调:“天下之理,无独必有对”,“天下之物未尝无对。”[7]心学家陆九渊云:“先后、始终、动静、晦明、上下……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
[8]各家学术虽有别异,但在哲学思维上都属于两极思维,历代书法家们均深受此影响熏陶。两极思维法则,历来多以《太极图》表示,《太极图》表达两仪一体关系上有其明白处,但也存在严重缺陷。它只表述了对立两极相向(向内)的统一,不能表达对立两极相反(向外扩展)的统一。在事物发展中,两极的运动,不单是向内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向外的联系。所以我们可用“磁场”来说明道的两极的关系。磁铁具有阴阳两极,它的任何一部分亦同样具有两极。两极磁力线是向外扩展的,而相反方向的扩展却又趋于会合。两极思维的基本特征亦是如此。三、道在书法中的运用道论两极思维在中国书法中运用非常普遍。从美学原理到形式技法无不如此。1、关于书法的本质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自然客体昵?还是表现作者自我呢?西方古典艺术传统认为艺术
的本质在于“模仿”,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三种模仿”说到达芬奇的“科学”模仿说,都是如此。而西方现代流派则相反,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自我表现”。这些观点都属单极思维,中国书法则主张艺术本质在于客观自然再现与作者主体精神表现二者的高度合一。南齐王僧虔就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9]
这其中的“神”是经过“迁想妙得”,“应会感神”,使作者主体精神与对象本质高度融会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玄学认为神与道本来就是一物,其既在主观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