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

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

(一)书为心画。

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

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

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

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

”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

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

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

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

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

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

书法--不同时期的特性

书法--不同时期的特性

范传福自从有了文字,书法这个名词就被后人所悉知,因为在世界上地各种文字地书写中,没有任何文字地书写能象汉字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地艺术形式,它以其这种独特地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这一历史性地演变过程,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特别是电脑地普及、手写量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有力地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地艺术形式之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地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地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地,而汉字是中国文化地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地主要标志.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地、具有四维特征地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地“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地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书法是是线条地艺术,中国书法线条具有生命感,不是古板地,而是具有灵性地,书法线条中流动着书法家地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地可视语言映衬出书法家地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更深一层看,中国书法以一画指涉盛衰生灭地时间性长河,并以一根生生不息地欲断还连地线条穿透宇宙人生之谜,中国书法地精髓之处还在于它不以多为多,而以少总多,不以一为有限,而以一为参天地之化育地本源,以一治万,以一孕万,万万归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地创造上. 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地范畴.作为美学意义上地“气”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气”是概括艺木本源地范畴,指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地字亩之气;第二,“气”是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地范畴,主要指审美主体之气;第三,“气”是概括艺术作品生命地范畴,抬作品存在地内在生命之气.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地审美内容.故王羲之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者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大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作为美学意义上地“韵”,最早用来品评人物神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或为写意艺术流派地风神卓然地理想美.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地精神意态.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但一个伟大地书家追求地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以表现书家心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内心秩序或失序.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以书写作者主观审美体验为主,或生动自然、或续密洗炼、或委曲合蓄约意味无穷地芝术氛围.书法得其“钓”,即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其合之境. 中国书法地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不断弘扬生命力地历史,中国书法地转型是中国文化地现代转型地一个侧面,也是现代人感情、理性和生命智慧地不断更新地表现.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地重要纬度,书法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地艺术,在意象地抽象线条中展现出人地胸怀.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地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地过程,中国地书法艺术在这样大地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地发展面貌.在书法地萌芽时期,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隶、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演进地各时代地过程中,不同书体地形成造就了它个体地表现特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篆书它是周秦系文字,与所谓史籀大篆是一脉相承地,以此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不仅符合秦王朝大一统帝国政治形势地需要,而且它基础宽厚,在文化继承关系上存在着自身地合理性.其次,从文字演变上讲,小篆较之籀文已很规范化、抽象化了,并且线条均匀,结构统一、稳定,显然进步多了.再次之,《说文·序》说:“是时……初有隶书”.隶书尚还在初创阶段,必需有一个相当地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又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在发展中不仅可能存在着反来复去地现象,使用不合理引起地混乱往往也是经常出现地.以此来统一文字,显然是基础薄弱得很,故只能作为辅助性文字.小篆地厘订,在当时起了一定地积极作用,和金文相比,它有四个特点:一,各种偏旁地形体是统一地;二,每个字所用地偏旁固定为一种,不用它种代替;三,每个字所用地偏旁有固定地位置,不能随意搬动;四,每个字书写地笔数笔顺也是基本上固定地.然而,小篆地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依靠政权地力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很大地主观性甚至于强制性.文字运动地总趋势是易学、易写地简化,小篆虽有上述四个特点,但和民间正在成长地隶书相比,自然不如隶书更容易使用.隶书在当时虽然基础薄弱,还没能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蕴含地勃勃生机,已经表明文字发展地主流和方风在隶而不在篆,随着隶书势力地扩展,小篆被日益冷落已是自然而然地事了.可见,篆隶变革,有环境和条件地推动,但主要还是文字实用和书写方法内部矛盾地斗争及其规律起决定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隶书武帝至东汉初期,不论官方或民间,隶书被大量采用,篆书已经退出书坛地主角地位.虽然如此,但篆书并没有被完全挤掉,一些小品或某些突出醒目地位置上还有一定市场,甚至于民间也不乏篆书作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隶书笔画活泼.初期地隶书虽然改变了篆地体势,然而笔画却仍还受篆书单调笔法地影响.进入本阶段地隶书则大有改观了,这们既保留着篆书中锋运笔地方法,又增添了新地内容,改原来平匀行笔为轻重相间,改单一地藏锋、回锋为藏露两法并用,故而线条不仅有方圆、肥瘦,轻重、缓急皆也体现出来.因此说,笔画地丰富,虽不象体势变革那样在文字发展史上地意义重大,但在书法艺术地历史上,影响却是深远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波挑笔画是隶书地典型笔画,因而可将具有这种笔画地隶书称作典型隶书.它滥觞较早,但在第一阶段中,由于篆书笔意内含地时代特点束缚着它,使波挑笔画一直没有太明显长进.进入本阶段以后,这种笔画逐渐发展起来,究其根源,乃与本阶段书法发展地总精神——丰富笔画相连系地,也就是说,是在这种时代特点地制约、影响下发展起来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通俗隶书作品中地楷书因素日趋明显化.和同时期地典型隶书相比,典型隶书多见于丰碑巨碣之上,而通俗隶书一般在刑徒砖刻、黄肠石题字、画像石榜题、画像砖题字、墓记、壁画题字、摩崖题字、陶器题字等作品中出现.审美效果虽不如典型隶书那样气势博大,使用范围却远比典型隶书广泛得多.结体保留着上阶段以纵取势地特点,用笔、笔画更加熟练、周到,楷书因素激增,使形体更加富有楷书色彩.点画笔势加长,用处增广,不仅取代了撇笔,还代替了捺笔;横笔收笔处不再出锋挑波,而是急收重按;撇画收笔处不再回笔收锋,而是顺笔出锋;折笔处不是挫笔缓行,而变为顿笔直行;钩笔不是弯曲挑锋,而是顿笔踢起;捺笔不再提笔挑锋,而是顺势出锋;所谓楷书中地“八法”都已具备,只是还不那么标准.然而它们却代表着新地力量、新地生命、新字体地发展方向,以楷书为主要角色地书坛已经揭开了序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兴于汉末,兼采隶书、草书之长而形成地字体.楷书一方面吸收隶书结构匀称、笔画清晰地长处,吸取草书地简易精神;另一方面纠正草书缺乏规律性地缠绕结构,将隶书地波折笔形改为平直,方扁字形改为方正.所以,楷书对草书来说,是化草为正;对隶书来说,是化繁为简.楷书地出现,标志着汉字作为方块字地最终定型.它在表意体制允许地条件下,最大地限度实现了简、明、美地统一.简化了篆书、隶书地笔形和笔画,字形明晰,便于区别,笔画匀称,格调和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地.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地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地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地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地优点.唐代地楷书,亦如唐代国势地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地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地颜真卿、晚唐地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地模范.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楷书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古人说,"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地是严整飘扬、犀利飞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楷书地特点,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正统地位,经过长期地试用证明了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地一种书体.千年来一直是官方所采用地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地一大宗.我们常说地“真、草、隶、篆”四体,楷书居四体之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行书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地: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地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地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地“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地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地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地实用目地.便于文字信息地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地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地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地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地.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地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地具个性化地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地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地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地工整,也没有草书地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地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地叫“行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行书有别于楷书地一个特点,就是毛笔加快,是在楷书地基础上地草写与简化.也就是说,运用一定地草法部分地简略楷书地笔画,改变楷书地笔形草化楷书地结构面形成地,既有比楷书率意,结构比楷书流动地特点.即草写、简化楷书笔画与结构所运用地手法,以花草书用笔地放纵性冲破楷书用笔地严谨性,这样,才形成楷法、草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地新形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于行书在笔法、笔形上是草楷并用,体势上有很大地可变性.定得近于楷书即楷法多于草法叫做“行楷”;定得近于草书,即草法多于楷法地叫做“行草”.大体上有三种变化:体势上以楷书为主地字,即基本上是楷体,但在体势上比楷书地斜侧变化较多,笔划上增加了附钩和牵丝.结构上楷草相间地字,即大体部分是楷书,夹以简化了地行书.布局上草楷相间地字,部分结构平整地楷书和部分纵横变化地草书,两者交错在一起,有紧有松参差错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行书用笔中增加钩挑和游丝,是笔序地连定动作中比楷书率意地一些连笔带草,是减少楷书地起笔、收笔地繁杂技法,加快书写速度.定行书时不必着意于如何增加笔画地钩游丝,而是在用笔地变换,使转中自然地流露出这种率意,才显地灵活,映带生动.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于行书结休流动地特点,在章法上以“有行无列”地形式为方便美观.书写时要注意到字形地大小穿插,体势地动静相交,字距地疏密变化,使篇生动活泼与结体地流美地特点相契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草书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地书体.草书地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地形成.因为起于草稿地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地字体)地草稿,真正草书地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蔡邕说:“势”.势是发展地、流动地、变化地,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地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地原因之—.唐张怀罐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地.虽有时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地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地欹侧斜正地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地露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地.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地艺术效果.形成草书章法地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地传情,十分地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千年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萃,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在书坛走向多元化地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地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於书法艺术地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於内在精神地现代化.书法现代性地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地现代社会地价值趋向.书法地每一个创新都记载着中华文明进步地脚步声. 中国书法已不再是人们记录、交流地唯一方式.书法艺术地发展必须和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国家地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书法地根本在文明、文化.在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时代世界流行中文热地今天,中国书法艺术也一定会更加辉煌.当然,继承与发展书法艺术更是每个忠诚中华民族、热爱中国文化炎黄儿女地历史使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浅析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

浅析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

第33卷第1期20 1 9年1月长沙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Vol.33 No.1Jan. 2 0 19浅析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黄立成(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福建漳州363000)摘要: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是通过笔画的力度感、节奏感、立体感,以及字形结构、章法、墨法和 钤盖印章等形式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创造艺术形象和意境,其艺术属性独特。

在书法鉴赏中,鉴 赏者要采用正确的鉴赏方法,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熟悉书法风格流派,认识不同书体、书风的特点规律,全面了解书法的发展历史,把握作者感情基调,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鉴赏顺序,凭借知识经验,展 开联想,丰富艺术形象,深化作品意境,完成鉴赏过程。

为取得更好的鉴赏效果,鉴赏者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修养和综合文化修为。

关键词:书法;美学特征;鉴赏方法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 (2019) 01-0109-05书、法二字,《说文解字注》释:“书,箸也。

箸於 竹帛谓之书。

”[1]P117“法”东汉之前写作“澹”,其义为“刑也。

刑者,罚辠也。

引申为凡模范之称”m_。

即“书”有书写的意思,“法”引申后有标准、规范、规章、法度等意义。

“书法”一词的出现,据现有史料,始见于《春秋左传•宣公二年》,文中载:“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2]P22S此处的“书法”,是指古代史官修史时对史料处理的原则。

与此同义者,还有如“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舍者矣”[3]P377等古籍中的“书法”。

“书法”指文字的书写艺术和书法作品,初见于《南齐书•周颐传》,其中有云:“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4]P516书法这种艺术形式,“萌芽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公元前十四至公元前八世纪之间,逐渐形成为可供独立欣赏的系列化的美术样式;汉代以后渐次传人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区”[5]P355。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从广义上讲,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文字的技巧,因而也就有了各自的“书法”。

然而唯独中国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傲视世界。

在中国,书写文字的普通行为,超越了实用的樊篱,而升华为一种具有特殊艺术魅力和审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以形表意的形态美以形表意是中国汉字的属性,也是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的造字方法。

换句话讲,书法离不开汉字,书法受制约并依赖于汉字。

这正是书法可以独领风骚的根源。

因此,具有独特形态美的汉字,造就了具有独特形态美的书法艺术。

书法的形态美,又包含以下三个要点:艺术中国1.笔画——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形态美。

汉字的笔画主要有点、横、竖、撇等。

汉字笔画的书写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而书写的工具——毛笔,其特征也决定着笔画的存在方式和形态。

正因为毛笔的柔软,才有姿态万种,用笔或方或圆,或轻或重,或提或按,或疾或徐,用墨或浓或淡,或润或枯等。

正如东汉书家蔡邕所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2.结构——汉字点画空间组合的形态美。

书法中的结体,是中国人哲理性的阐释。

所谓“计白当黑”,具体地讲,在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思想中,黑即是白,白也是黑,黑白相生,虚实相生。

书法艺术的空间意识,被注入深奥的哲学思想,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这恰是书法艺术结体的精髓。

3.章法——书法布局谋篇的整体形态美。

书家在创作前,首先要对全篇布局进行思考,诸如篇幅大小、内容、字数、书体乃至字距行距,直至最后的落款盖章等各种因素,综合之后才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寓动于静、静中生动的气韵美书法的形态美直接表现为静态美,但又可以在想象和幻觉中转化为一种动态美。

这就构成了书法的气韵美。

在这样的状态中,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尽情欣赏和想象,从而使静止的书法又活现为虚拟的运动状态。

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阐释道:“不论石刻或是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就这样的形势,确是动作的成果。

浅析中国书法里的美学特征

浅析中国书法里的美学特征

书写形式 , 还在 于他的 内在韵 味 、 作 者的内心情感世 界和 当时的 时代 特征。
3 无声之音 , 无 音 之 乐
书法 的节 奏美表现在 它具有一种韵 律性 , 它 的字体 大小 、 结 构分布都 与提笔书写 的提 、 按、 顿、 收有着 密切 的关 系 , 每 一笔每 划 都有 着轻 重缓 急 。就像 一 首歌 似 的 , 有着 节拍 、 停 顿和 起 伏 。与此 同时 , 书法的节奏感 还与其运笔 速度 的轻重 缓急有关 , 若是书法都 是按照 同一 速度 , 同一劲道匀 速前进 的话 , 则 必然会 1 依 托 自然 。 表现情感 丧失 自己的韵味 , 变得 如清 水般淡 而无 味 , 丧失其 艺术感 染力 。 跌宕起伏的笔画和其 中所蕴含 自然美是 书法的本 质特征 , 它源于人们对 自然和人们心灵本 书法正是 由于其淡浓相间 的色泽 , 质的探究 。书法是 在象形文 字的基础上演变 出来 的 , 它以象形符 的超凡 脱俗 的韵 味使其 “ 木 秀于林 ” , 让人有 了一种 “ 余 音绕梁 , 的感 觉。书法节奏 的美一是体现在它笔画书写 的变化 号为底蕴 , 糅合 了声符后成为 了人们交流 的最基本的符号 。而象 三 日不绝 ” 形符 号是在人们对 万物观察 的基 础上 表现 出来 的 , 是人们对事物 上 , 另一个便是 它的线条美。线条是书法创作 中的基本元素 。对 的一个 较为直 观 的表 现 。文 字历经 了从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 线条书写力度 的把握 , 对线条厚度 的掌握还有其快慢 、 浓淡 、 枯 温 书, 草书 、 楷书的数次演变 , 但仍然不失根本 , 由此也 可看出 , 我 国 及 上下 衔接和情 感韵 味等更 为深层的理解都 会使得 书法带给人 的文字具有 自然性和情感性 。 们不 同的感觉 。点如海涛 翻涌 、 画有起伏平折 ; 用笔中锋 , 在平 面 古人创 造了“ 毛笔” , 这在 当时成为 了人们 书写 、 保存知识 的 上 塑造立体感 , 使其具 有雕塑美 ; 集点 画而成字 , 结构 紧凑 、 重 心 工具 , 也使文字上生成艺术成 为了可能 。书法艺术源 于 自然又表 明确 , 使其具有造型美 ; 集 字成 章 , 错落有致 , 疏密有当 , 使其具 有 现 自然 , 他没有 一般艺术表 现形式的矫揉造作 、 故 弄玄虚 。在庚 整体美 ; 行草似断非断 , 在纸间飞扬 , 楷 书中规有 据 , 大气 自成 ; 行 流 畅 自然 。之所 以 中国的 书法艺术历 经千 载而 不 肩吾 的 《 书品 》 曾经说 到 书法 艺术要 表现 其 自然美 、 天然 美 , 需 书行云 流水 , “ 学者 鲜 能其体 , 窥者 罕得 其 门” , “ 凝神 化之所 为 , 非 人世 之所 断 , 一 个重要 的原 因便 是 由于它具有节奏 的变化 , 能给人带来 一 学” , 因而要让其尽可能地展现 自我 。苏东坡先生 曾在著名的《 书 种 心灵的起伏 。 ( 黄子思诗集 ) 后》 里 面称 赞钟繇 、 王羲之 的书法具 有“ 萧 散简远 , 4 层林尽染 。 感受意境之美 意境指的便是情与景的统一 。情 , 便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 景, 妙在笔 画之外 ” 的特点 , 这也说 明了其 书法具有意蕴性和 “ 道法 自 然” 的感觉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 平淡天真 ” 论 是书法界又一代 便是指事 物的艺术境 界。思想与 艺术 的融合是 指两者 的相互结 表性 观点 , 他追求在平淡 中表现 出书法的美 。书法的 自然美一方 合 , 有机 的融合 成一个整体 。一个好 的书法作 品 , 他所要 求的情 面表 现在其独 特的韵 味和它 的比划构造 , 另一方面便是 由于其独 景结合并 不仅仅是情 与景的简单结 合 , 更 是他们 的相 互辉映 , 使 特的书写材料 。 “ 惟 笔软则奇 怪生焉” 是对书法工具的生动概括 。 得书法可 以在这之 中得到升华 。 书法 的意境 同诗词歌赋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 , 他们都是在情与 由于毛笔 的柔 软性使其具有 变化 多样 的书写方法 和笔 画技巧 , 再 加上宣纸 的吸水 和略微 的晕染 性 , 使 得书法具有 了“ 万缕 云烟笔 景 的基础上表现一种艺术情感 。但他 与诗词 歌赋 又有 所不同 : 诗 词是一种语言 的表达 , 而书法在其基础上又有 了笔墨 的勾勒和视 下生 , 山间沟壑 自然成” 的效果。 2 书为心 画。 笔 由心 生 觉 的体验 , 在给人们带来语言的美感 的同时让人们有 了视觉 的享 感受 笔墨 的韵 味。书法通过 文字使得诗 文与线条相互 交织 , 在《 书谱》 中, 孙过庭谈及 王羲之时 , 有诸多 的感 慨。他说从 受 , 王羲之 的书写 中便可看 出他当时 的心理 状态 , 当王羲之写 《 乐毅 给 人一种视觉 与心灵 的冲击。 论》 时, 闷闷不乐 、 心情灰 暗 ; 在写《 黄庭经》 时感觉心旷神怡 、 内心 5 总 计 书法是情感 性与线条相互 交织的艺术表现形式 , 他通过线 条 愉悦 ; 在写 《 太师箴》 时感慨世事无 常 、 人生多变 ; 在《 兰亭序》 中则 是思绪飞扬 。由此也可看 出, 不同的书写内容有着不 同的情感 体 的变化表现情感 , 带给人情感 的熏 陶。它 的艺术价值不 仅体 现在 现 。写到快乐之事必然心生喜悦 , 写到悲伤 的事 时也会 陷入悲 伤 过 去 , 对于现在及 将来都有 着很 大的影 响 , 我们 也应去不 断地探 之境 。在《 翰林 要诀 ・ 变法》 中, 陈绎将书法家 的情感 表现 与书法 究 发 现 。 的关 系做 了一个详细的解释 , 说其 “ 情, 喜怒哀 乐 , 各有分数 。喜 则气和而字舒 , 怒则 气粗而字险 , 哀则气郁而字敛 , 乐则气 平而字 参 考 文 献 : 丽 。情 有轻重 , 则字之敛舒 险丽 , 亦有浅深 , 变化无穷 ” 。颜 真卿 [ 1 】 龙红编著. 中国书法艺术[ M1 . 重庆 大学 出版社 , 2 0 0 6 , ( 1 1 ) : 1 7 1 在写 《 祭侄稿 》 时, 奸 臣当道 、 家 人被害 、 民不聊生 , 他便在其 中书 【 2 1 陈振 濂编. 书法美学【 M】 . 山东人 民出版社, 2 0 0 6 , ( 3 ) : 1 5 4 . 写 除了哀伤 、 沉痛之情 和对奸 臣的悲愤 、 国家 的担忧 。王羲 之在 写《 兰亭 序》 之 时是在一种 “ 清风徐来 , 水波荡漾 ” 的秀美环境 中 , 作者简 介 : 王霞( 1 9 7 6 一 ) , 山西 乡宁人 , 大专 , 初 级教练 员 , 山西省 山西 乡宁 0 4 2 1 0 0 与诸位 朋友 “ 一觞一咏 , 畅叙 幽情” 的闲适 下而写 , 因此在其 中便 临汾 市 乡 宁县 文化 广 播 新 闻 出版 局 , 自然而然地具有 了淡 然情 怀。由此可见 , 书法的美不仅体现在其

书法美学鉴赏

书法美学鉴赏
综上所述,书法美学鉴赏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方面和领域。通过了解和 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情怀,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 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应用和实践书法创作,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门古老而常 新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THANKS
书法美学鉴赏
书法的未来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书法艺术在未来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数字化 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探索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让书法艺术更加贴近 现代生活和社会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书法爱好者和创作者, 鼓励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书法美学鉴赏
书法的教育价值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手 段。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观 察能力、动手能力、专注力和耐心,提高他 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书法创作 也可以帮助孩子表达情感、宣泄压力,促进 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书法 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书法技能,更能 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
14
书法美学鉴赏
书法的美学价值
书法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美、风格美和意境美, 更在于其能够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书法的美学价值
传承文化
书法美学鉴赏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通过鉴赏书 法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魅力。同时 ,书法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弘扬 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书法美学鉴赏涉及多个方面和领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和 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情怀,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 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应用和实践书法创作,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门古老而常 新的艺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再谈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

再谈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

再谈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冯学军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丰富的文字记载,已为世人所认可。

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代表,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它与中国的象形文字、诗词密不可分,与儒、道、释等哲学意识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一、万物所具,呈现自然之美书法的自然美本源于先民对自然与人的本质的心灵观照,是书法美的根本特征。

书法的象形特征即为意符,它与声符相互融合便形成了人类社会伟大的交流符号。

象形符号是由实物形状的描摹得来,所以汉字往往具有图画的意味。

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数次大的演化,仍未打破基本造型法则。

由此看来,汉字的结体,它既作为人的事和情的载体,又依赖于自然界万物。

先人创造了神奇的写字工具“毛笔”,使一般的写字升华成艺术,具有了可能性。

正是这种可能,书法才“道法自然”,书法艺术才来源于自然,也依赖于自然的客观存在和要求。

自然美,来自于书法作品的真率,它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

庚肩吾的《书品》提出书法作品要符合“天然”之美,这种作品“学者鲜能其体,窥者罕得其门”,“凝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因而是任其自然,无一定规矩可言的。

苏东坡在著名的《书〈黄子思诗集〉后》里称颂钟、王的书法“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米芾的“平淡天真”论,是宋代书论又一具有代表性的论点。

书法的自然美还源于它独特的工具和材料。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工具优势的生动概括。

由于工具的优势,毛笔运笔技巧丰富多样,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加之宣纸的吸水、柔软和毛涩的性能,使毛笔的技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纸上云烟,线间沟壑,笔下风声,令我们想见自然风光。

二、书为心画,品味抒情之美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到王羲之时,感慨良多。

他说羲之写《乐毅论》时,心情抑郁,写《黄庭经》时感到怡悦,写《太师箴》时念世情周折,说到兰亭时,则神思飘逸。

道家美学思想与书法艺术风格

道家美学思想与书法艺术风格

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因 “道”— 自然的伟力所致,哪怕“至
斯把老子的社会理想概括为“‘原初’的 真”[2]。他认为,老子这种对那种朴素、
为许多学者指出。今天更有学者将老子学 说称为“女性哲学”。庄子继承了老子这
人”在它面前也无所作为,“大圣”亦不 简陋生活的召唤使人感觉到,“回归自然 一思想,在他心中的至德之世,女性比男
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
佛教唯心论,发展为玄学和放逸旷达的人生 息”等取向上。在书画作品中有意识地追求
“婴孩情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无 观”。所谓老庄大兴,山水方滋。钱穆先生 “山水情结”应数明代的董其昌。诚如熊秉
知天真”状态的向往。“无知”也就是“抱 曾指出:“中国文学中尤多道家言,如田园 明所言,“在中国书法史上最能意识地追求
文_汪敏文 马鞍山太白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影响较大的哲学 大审美情结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发生,起着 书法”更是将“归朴情结”提到前所未有
派别。道家思想在魏晋之时托身玄学而华 深刻的、恒久的制约作用。创作者也许自 的高度,以至于产生敬畏之情,我们从书
丽转身,发展为新道家,是百家中唯一可 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但它们是客观存在 法家对甲骨、大篆的“神秘性”书写中,
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 作品中,或大叫大嚷,或狂野地骂着粗话, 水实用思想外,还有山水崇拜思想。到了春
杂处交错的面貌。但是,从汉代“独尊儒 或有火气。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夸张,结果 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林立,人们对
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 是污染视觉,更谈不上美感。曹文轩说: 山水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山水作为表达
主导地位。而书风上,“二王”的阴柔书风 “有些时候,不言的宁静比语言的喧嚣更有 思想或政治主张的一种手段,又具有了新的

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书法的含义•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中国汉字书法,又称“中国书法”,主要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及文化。

古往今来,汉字是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最初是以图画记事的形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汉字。

之后先人在沙地上书写他们认为漂亮的汉字,这便是最早的书法,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书法的好处•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书法具有艺术性•书法有益健康•书法可陶冶情操•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

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土子民对其神灵的原始 膜拜
1 目龙 写瑞 , . 龙的囤腾 文明; 赜索奥 . 探 道的景仰艺术 中华 民族 历来 崇 尚尤 的 图腾 , 迄今 仍 以龙 作 为 民箴 象
征,东方巨龙借代东方文明古国. 龙的传人借代炎黄子孙 以龙象征腾飞 , 兴云播雨, 上天人海; 象征祥瑞. 喜乐康泰, 吉
e c ig t e tuh i a d ii gs e o r ra hn h r t sh n wrtn  ̄' tb u n.T e ge tb u ft et t st e ge tb u n fe d m u n b ig a h ra o r o h r h i h ra o r re o o h ma en s. n u f
20 0 2年 3月
Ma 2 X r ( 尼



原 微
论 书 法 艺术 的美学精 神
都 士 满
( 川师 范学 院美术 系 , 四 四川 南充 6 70 ) 3 0 2
摘 要 : 情言 志主 书 击 的 审 轰 功 用 , 抒 尚道 成 追是 书 击 的天 境 界 ; 的 戈 境 界 , 是 人 性 的 戈 自由 境 界 。 书 情 道 也
d n e whc aLb p rcae n e l e rey a e l h n wr i g i o e ft e tuh. a c ih c I e a p itd a d rai d f l nd de py. a d i n sa f w ro h r t e z e t l
K yw rs t e rt;( huY} apret nadr la o ntet t e od : o m;t h Z o i ; p e p o n e i t no h t u c i az i h r u

王羲之书法艺术与道教_张梅

王羲之书法艺术与道教_张梅

·研究生论坛·王羲之书法艺术与道教张 梅提 要:王羲之独特的书法成就历来为后世所称道,其书法造诣不仅得益于自身的勤学苦练,而且还与其对道教的浓厚情怀有关。

独特的道教文化和审美取向渗透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中,造就了一代“书圣”绝妙的艺术风格。

张梅,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0级博士研究生。

主题词:王羲之 书法 道教 王羲之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擅长隶书、正书、草书、行书,有“书圣”之称。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书法史上具有开创式的意义。

王羲之别具一格的书风与其勤学苦练,吸众家之精华有莫大的关系,但是也不能忽略另一因素———道教文化背景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

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常见其与道教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史料也多有记载羲之信道事迹,如《晋书·王羲之传》直接点明“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而流传的关于羲之与道教之间的故事亦广为人知,如写经换鹅、抄写道教经典《黄庭经》等。

至今,研究王羲之与道教之间关系者众多,其信道这一结论也为众多研究者所确认。

崇道情怀不仅对王羲之的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其风流潇洒、超凡脱俗的翩翩风度,爱山乐水、喜好养性的神仙雅趣都为世人所赞赏。

同时,浓厚的道教文化背景也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多有渗透。

这些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尺牍中的崇道情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真迹已不复存在,现世人所见的都为后世书家临摹之作。

但是这不影响从中窥见“书圣”当年的绝妙书风。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主要是一些他与友人等来往的书札或书帖,亦称尺牍。

其中不少都记载了他信道、崇道的事迹,最突出的便是其对于道教服食的极为喜好。

王羲之晚年常为病痛所扰,笃信服食之术。

《晋书·王羲之传》中提道:“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钱塘江),便有终焉之志”。

王羲之尺牍之中也多论及他对于可服之方的理解和讨论,如《择药帖》、《黄甘帖》、《奉橘帖》、《白石枕帖》、《爱鹅贴》、《野鸭帖》、《鸬鹚帖》、《鹰嘴帖》、《豉酒帖》等,均是对一些服食药物的探讨或描述。

书法美学-书法的艺术美

书法美学-书法的艺术美

收藏价值
书法作品具有艺术价值
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可以作为传世之宝流传后世 。
书法作品具有经济价值
一些珍贵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文物,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同时,当代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也具有 一定的市场价值和投资潜力。
05 书法的现代意义
CHAPTER
传承与创新
创新与继承
书法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书法家在继承传统的 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推动书法艺术的 进步。
创新与继承相辅相成,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 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书法艺术不断焕发出 新的生机和活力。
04 书法的艺术价值
CHAPTER
历史价值
书法是历史的载体
线条之美
总结词
线条是构成汉字的骨架,其流畅、自然、有节奏感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
详细描述
线条之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体现。书法中的线条不仅要求流畅、自然,还要 有节奏感和力量感。不同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直线给人以刚劲有力的 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以柔和、优雅的感觉。
结构之美
总结词
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其平衡、对称、紧凑的结构给人以美的享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 德观和审美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 神追求。
个性化风格
每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和特点,这些风格和特 点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书法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 和艺术风格,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 会的文化、思想、风俗和历史事件, 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书法是历史的见证
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和资料都是通过 书法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如《史记》 、《汉书》等,这些作品对于研究古 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中国书法的艺术特征

xx 书法的艺术特征一、以简驭繁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

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

首先,字体的复杂性。

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

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系统。

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先天就具备了优越的基础,具备表现形态的丰富性。

这一点,由汉字衍生的日文、韩文和线性的西方文字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结构的可塑性。

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字义识读的准确性。

但是,这个要求并不是僵化的。

只要保持其点划和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稳定,其正斜、长短、方圆等等,在处理时都有很大的灵活性。

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的形体总是千变万化而非千人一面的,即使是清代馆阁体也不例外。

其三,点划的多样性。

每种汉字字体,都有相应的点划形态上的基本规范。

但这同结构一样,并不是僵化的。

在书写过程中,其具体形态具备极大的可塑性。

而汉字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在塑造点划形态上具有优越的性能。

两相结合,使得汉字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元素——点划的形象,具有了无限的丰富性。

最后,篇章的综合性。

由单字、单词组织起来的汉字篇章,同其他文字的篇章一样,总是在符合语法的前提下,具有无限组合的可能。

而汉字的结构与点划本身是多变的、复杂的,组合成篇以后,彼此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较之一般文字的篇章关系更加复杂。

此外,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可见,在这最为简单的形式中,却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式关系问题!中国书法正是由此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形式处理问题的概念,形成一套关于形式美的观念体系,并辐射到其他艺术形式上。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美学知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

美学知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

美学知识必备中国书法美学中国书法美学常识简说要想知道中国书法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我们必要了解一些有关中国书法的美学常识。

中国书法,作为祖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一点,不仅被国人所推崇,而且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正如西方一位哲人所说:“世界真正的艺术在东方,东方的艺术在中国,中国的艺术是书法”。

这段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偏颇,但毕竟反映了中国书法在世界上被认可的程度。

那么,中国书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艺术的美呢?一、书法美的表现形式书法美的基础在于表现汉字的象形性。

由于汉字源于象形,给汉字造成了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形体结构,才使书法有了艺术的根基。

但是汉字的象形性并不能直接产生书法的美。

如汉字的“鱼”字来源于自然界鱼的形状。

而书法艺术中写一个“鱼”字,决不是画一条具体的鱼,欣赏者也不是看这个“鱼”字像不像自然界中的真鱼来判定它的美与丑,相反,在欣赏作品时,是完全摒弃这个汉字原型的。

而且,由于汉字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象形性越来越弱,体现书法艺术的书体更多地表现在脱离了汉字原型的楷、隶、行、草上,这种表现已是抽象性线条的造型了。

所以,书法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线条造型、线条组合(即结构)和章法布局。

(一)线条美作为书法的线条,尽管由于书体不同、风格不同、笔画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但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首先体现的是“笔力”。

而判断笔力的标准则是笔画的“圆”、“涩”与否。

书法中所讲的“圆”,是一个立体而不是平面的概念,用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的话说,就是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这种“圆”,来源于中锋行笔,而这种通过中锋行笔写出的线条便显得饱满、结实、有立体感和浮雕感,从而表现出充实的力度。

1、立体的“圆”与外廓“圆”的关系在书法中,线条外廓的圆浑和方直,往往称之为“圆笔”和“方笔”。

立体“圆”的对立面是“扁”,而“圆笔”的对立面是“方笔”。

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但是,从中锋行笔的原理来看,如果达到了立体的圆,则笔画线条必然是四周饱满,能够完美地表达出外廓的丰满匀称;反之,如笔锋偏向一边,线条的外廓也自然有一面或几面产生缺陷。

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的魅⼒书法是我国传统⽂化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们对其艺术魅⼒的认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了解到书法独特的魅⼒和它带给⼈的深深的感染⼒。

它正如鲁迅先⽣所说的:“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的明珠瑰宝,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书法,正以它独特的艺术魅⼒感染着世⼈,激励着⼀代⼜⼀代⼈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让越来越多的⼈在追求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感受书法所体现的美学魅⼒与⼈格魅⼒。

⼀、书法的美学魅⼒书法是⼀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

⼈们欣赏⼀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构成书法的基本要素——线条以其浓谈、⼲湿、刚柔、动静、⽅圆等千变万化的姿态向⼈们呈现着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画卷,诉说着动⼈的故事。

⾸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线条的和谐美与动态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成,具有⾼度抽象化的特质。

⽽“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个事物的两个⽅⾯。

因⽽中国的书法艺术,⼜被称作线条的艺术。

古⼈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使线条“轻如蝉翼”、令⼈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

⾪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整险峻。

楷书⽅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

⾏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空,雷奔云集。

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在充满⼒透纸背”和“⼊⽊三分”的线条⼒感与态势的书法作品中,我们⼜或许感到⼩桥流⽔,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分微妙的精神内涵。

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

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关键词:美学,中国,书法,原理,思想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简介: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和意识。

其风格与审美赏识的发扬代表着时代文化的特征,有审美风范与审美情趣的表现。

无数的古代时期有不同的字体,也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和书法美学思想。

不同古代时期的处境和书法审美观及美学思想进展变化。

字体和章法的形成进展,我们所知古代的书法家出名大多数都在于书法中国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和原理本文内容: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和意识。

其风格与审美赏识的发扬代表着时代文化的特征,有审美风范与审美情趣的表现。

无数的古代时期有不同的字体,也不同的书法审美观和书法美学思想。

不同古代时期的处境和书法审美观及美学思想进展变化。

字体和章法的形成进展,我们所知古代的书法家出名大多数都在于书法上的审美观独特,在古代时期书法美学思想在无形之中已经深化人民的心了,之所以书法美学在生活中逐渐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书法;审美观;研究书法;书法元素;书法的精髓常常需要通过简练的线条来呈现深远的意境,这种特殊化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来自于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我国古代的艺术审美形态常常带有中国特征的辩证法特色,融合了各类元素,并形成和谐统一的共生体,其中各个元素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书法的美学内涵。

本文的研究是以"书法美学原理"为核心展开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首先从书法的起源入手,之后并重点就书法美学的思想精神、学法的美学观以及书法美学的"韵味"体现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一、书法的起源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法的艺术,实际本质上也是一种美学表现艺术。

书写规范整齐和狂草抽象表现是中国书法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从字体上的形式和结构的审美观而言,中国书法是抽象的,而从书写内容和意境的审美观而言,中国书法也是体现的。

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分析

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分析

Language and culture v语言与文化书法的美学特征和鉴赏方法分析赵晨光(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书法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艺术,至今巳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承载着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

本文分别对书法的美学特征以及书法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以此为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书法;美学特征;鉴赏方法;书法章法;书法鉴赏[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前言书法作为一项历史久远的艺术,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而本文所讲的书法美学,简单来讲就是对书法艺术进行审美研究,其中有东方美学观和艺术观,同时也是当前书法学和艺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书法艺术审美进行探讨的新型学科。

从根本上来讲,对书法美学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解释书法中特有的美,探究书法中的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对书法中的审美受体进行探讨等。

一、书法的美学特征(一)笔画其一,力度感。

相传汉代蔡邕在进行《九势》创作时,专门对书法笔画进行了研究,其认为笔画应是深藏圭角、有始有终,以此将书法笔画力度展示出来。

除以上还要注意书法中要求的头尾深藏圭角,但不代表忽略中间的行笔过程,行笔中应取涩势中锋,这样才能使书法笔画表现出苍朴圆劲的效果,给人一种深沉的、厚重的力度感。

E另夕卜,除大篆、小篆以及一些比较特别的书法写作风格之外,不是所有书法笔画起始都是深藏圭角的,有的书法在进行书法写作时根据表现需求,用笔时将藏与露两者结合进行写作。

例如行书、草书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书法笔画特有的变化形态体现出来。

其二,节奏感。

关于节奏,过去指的是音乐术语,也就是音乐在演奏、延长使得声音长短、高低等变化,将节奏感用于书法中,具体指的是线条粗细、行笔快慢等,好比音乐中的节奏感。

但从整体上看,并不是所有书体都能体现出特别强烈的节奏感。

例如楷书、隶书,因其笔画比较短,给人的节奏感相对比较弱;再例如行草,因其笔画比较长且多变,节奏感相对来讲比较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书与道——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特征内容提要:书道作为本体之道,体现着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

中国书法艺术思维处处体现着道论思维,道论思维的特征总是同时确定两个极向,并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

道论两极思维在中国书法中运用非常普遍。

从美学原理到形式技法无不如此。

中国书法优秀之作,是天与人的合一,自然与精神的合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

是以形象的方式体现着本体之道。

人类一切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书法也不例外。

作为书法艺术的不同民族派系,它们都体现着各自哲学思维的不同特色。

中国书法包含着东方传统文明自身的思维体系规律,这个体系的核心便是“道”。

探索中国书法与道的关系,无疑是研究中国书法的一大关键。

一、作为书法的本体之道东方哲学所探索领悟的宇宙本体,一般称为“道”。

由于世界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所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社会伦理的本体,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本体,因此历来都讲“文道”、“诗道”、“画道”、“书道”等。

书道便是作为本体之道在书法中的体现。

明董其昌说:“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1]道既如此重要,所以书道的掌握常被认为是造就书艺的关键。

唐张怀瓘说:“书之为征,期乎合道。

”[2]书道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本质规律特色,也是中国书法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

因此对“道”之研究领悟如何,便直接关系着对中国书法的理解认识和继承发展。

关于道的探索,其源很早,相传黄帝曾专心学道。

《尚书》所载尧舜禹递相传授的“心法”便含有道的内容。

商代伊尹、周代太公亦被后世列为道家。

《周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是贯穿了道论思想。

春秋时代的老子李耳为道论集大成者,所著《老子》一书影响极其深远。

战国时的《庄子》、《管子》、《列子》、《关尹子》及汉代《淮南子》、《参同契》等皆包含了大量的道论内容。

唐以来禅宗,宋以来道学,均对道论有所发挥。

道论思想在历代均有所发展。

关于道的内涵,各家多有论述。

《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3]道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道决定着万物的本质,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和规律法则。

它最小,存在于万物之中;它又最大,无处不在,与宇宙同体。

故云:“可名于小”,“可名为大”,[3]“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

”[3]老子论述的道,有时具有物质的特征,有时具有规律的特征,故近代有人把道解释为物质,有人则把道解释为规律。

其实,道乃是物质之无限小的单位与规律之无限深入的核心之合一体。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曾提出“气”和“理”的概念,实则气、理与道乃是同一种东西,盖就物质之元而言谓之气,就规律之元而言谓之理,理气合一便是道。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道是无限(“无极”)的,基本形是“一”,一含有对立两仪是“二”,二不离一是“三”。

万物万事由此而生成,并皆具阴阳对立因素,而且在运动中构成一定的和谐。

随着道论的发展完善,道被运用到政治、军事、伦理、医学及文艺等各个领域,并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体系特色,促进着中国书法的发展。

中国古今书法家无不对道有着很深的领悟,如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傅山、郑板桥、李瑞清等等,不胜枚举。

考察他们的生平,就会发现这些书法家们大都是学问家、哲学家。

他们的艺术愈成熟时,便愈与宇宙本体之道趋于一致。

道是运动不止的,艺术也是变化无尽的,中国书法即在这“变”中不断发展。

二、道与思维中国书法艺术思维处处体现着道论思维。

道论思维的特征,就是在任何思维活动中必须始终同时把握阴阳两仪对立的有机统一,它不同于形式逻辑思维。

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总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向某一个目标、方向、极端追求下去。

道论思维则不同,其在思维认识过程中,当探索追求某一个方向时,同时也要探索追求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

形式逻辑思维活动,只确定一个极向;道论思维则总是同时确定两个极向。

前者是单极思维,后者则是两极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诸家无不包含着两极思维的智慧之光。

《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4]阴与阳,柔与刚,是统一体的两个相对立方面。

《周易》就是以这两仪一体的法则把握世界的。

《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3]对立双方是同在的,单追求一方,则反而趋于异化。

所以思维认识中必须注意对立两极的依存关系。

故《老子》提出“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大巧若拙”,“大直若屈”等命题。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一体的,“厉(丑)与西施(美),道通为一。

”一切对立,同时也是统一,“故分也者,有不分也。

”[5]佛学禅宗则把对立两极的悟而为一,看作是成佛的标志。

云门文偃禅师曾回答何为佛法大意曰:“面南看北斗。

”[6]这就是说,当你面朝南时,必须同时看到北,这“看”不是眼看,而是思维的把握。

宋代道学家程颢、朱熹等强调:“天下之理,无独必有对”,“天下之物未尝无对。

”[7]心学家陆九渊云:“先后、始终、动静、晦明、上下……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8]各家学术虽有别异,但在哲学思维上都属于两极思维,历代书法家们均深受此影响熏陶。

两极思维法则,历来多以《太极图》表示,《太极图》表达两仪一体关系上有其明白处,但也存在严重缺陷。

它只表述了对立两极相向(向内)的统一,不能表达对立两极相反(向外扩展)的统一。

在事物发展中,两极的运动,不单是向内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向外的联系。

所以我们可用“磁场”来说明道的两极的关系。

磁铁具有阴阳两极,它的任何一部分亦同样具有两极。

两极磁力线是向外扩展的,而相反方向的扩展却又趋于会合。

两极思维的基本特征亦是如此。

三、道在书法中的运用道论两极思维在中国书法中运用非常普遍。

从美学原理到形式技法无不如此。

1、关于书法的本质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自然客体昵?还是表现作者自我呢?西方古典艺术传统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三种模仿”说到达芬奇的“科学”模仿说,都是如此。

而西方现代流派则相反,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自我表现”。

这些观点都属单极思维,中国书法则主张艺术本质在于客观自然再现与作者主体精神表现二者的高度合一。

南齐王僧虔就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9]这其中的“神”是经过“迁想妙得”,“应会感神”,使作者主体精神与对象本质高度融会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玄学认为神与道本来就是一物,其既在主观中又在客观中,二者相惑而“至一”,诉诸形象的形式便是艺术。

故清代刘熙载提出:“艺者道形也。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云:“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虞世南云:“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11]中国书法优秀之作,是天与人的合一,自然与精神的合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

我们欣赏这些作品,既为书中的“自然形象”所陶醉,同时也为作者之挥洒淋漓之精神意气所激奋。

在书法家看来,仅仅作到“客观事物”再现,或仅仅作到“主观精神”表现,都还不是好书,好的作品必须使二者在高层次上达到合一。

事实上单求一端则易,兼得二者则难。

这里既需要技巧的磨练,更需要思维、修养和领悟。

2、道与造型书法是造型艺术,造型的标准是什么?写实主义认为标准在于“似”,抽象主义的标准则是“不似”。

中国书法与二者不同,认为造型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何为“似与不似之间”呢?“之间”二字是道家两极思维的惯用语。

《庄子.山木篇》载:庄周与弟子外出,见树木因成材而被伐,鹅则因不材(不会鸣)而被烹。

弟子问:当如何适处?庄周答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不是半材半不材,而是既能成材之极,又能不材之极。

即所谓“与时俱化”,“以和为量”。

“似与不似之间”也是如此,它不是半象半不象,而是极似与极不似两极扩展的统一。

艺术向高妙发展,应当在似与不似这两种属性上加以进展,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

而不是使两头向中间靠拢。

这就要求书法家在掌握形似与抒写性情两个方面皆造其极,合而为一,然后方能成功。

3、道与写意中国书法极重“意”,但仅知写意则并不能达到写意。

恽南田《画跋》云:“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

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

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

”书法也如此。

寻常书家,用意做作,单求写意,书中之意必浅;高明书家适兴挥毫,无意求之,而书中意态自足。

妙手作书,正所谓“有意无意之间”。

单求一端,都不能成其写意,写意要妙,在于有意与无意两极扩展的合一。

作书单纯用意则理性成分多,而非理性的情愫、天趣受到抑制,单纯不用意,则意又无所由出。

西方传统艺术注重“理性”,而现代派则主要强调“非理性”。

中国书法要求艺术做到理性与非理性的高度融一。

书法家必须是极具高度的理性学养,从严密的法度中来;同时书法家又必须将高度的理性学养转化为高级的直觉,作书之时不知用意,极为无法,这样创作方能达到无法而法。

书法大家乃是极无法而极有法者,正如庄子所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者也”。

有意无意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两个全体的重合。

所以愈无意也就愈有意,愈有意必也愈无意。

大家作书,往往被别人视为狂、颠、痴、醉,似乎极为无意,其实正是高度的意之所在,也正是道之所在。

4、道与趣艺术感人必须有趣味。

什么是趣?从道论的观点看来,趣的本质就是内在真实与外在不真实的两极扩展与汇合。

用苏轼的话来说,即:“离常合道曰趣”。

这就是离开通常的形式而达到本质的吻合。

作品仅求与对象相肖则率直,仅求与对象相异则乖谬,皆失趣味。

只有看上去极不象,而又觉得极象时才更有趣。

离与合是对立的,而在趣的表现中是一体的。

离与合应向两极拉开距离,距离愈大而又愈汇合时就愈有趣,愈感动人。

古人咏物诗皆不直写,咏梅不露一个梅字,好的谜语藏而不露却非常肖似,即是此意。

王羲之写行书、张旭写草书、郑板桥写六分半书、金龙写漆书、齐白石写篆书等都是逸笔纵横、水墨狼藉、形象变异、线条乖离,但观赏起来却倍觉真切动人,而且愈玩味愈觉其真,愈觉其趣。

唐张怀瓘论书强调:“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

”[12]都是以离求合,为了深蕴作品的意趣内涵。

5、道与用笔中国书法的“笔法”与西画的“线条”,具有不同的内涵。

“线条”只有位置没有面积,更没有体积,是塑造形体的附加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