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意象与意境描绘
文学作品的意象与意境描绘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创作形式。
其中,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文将探讨意象和意境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描绘方式。
一、意象的定义和作用意象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它通过描述具体的事物或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是符号或隐喻的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意象可以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通过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体验到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
其次,意象还可以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作者可以向读者暗示特定的主题或情绪。
最后,意象还可以提供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些美丽、奇特或深刻的意象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二、意境的定义和表达方式意境是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句式、声音和节奏等元素创造出的特定氛围和情感。
它是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使读者能够在情感上沉浸于作品所创造的世界中。
意境的创造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语言和句式的运用可以帮助创造出不同的意境。
利用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修辞手法,作家可以选择性地描绘细节,从而产生出特定的情感效果。
其次,声音和节奏也是创造意境的关键因素。
通过选择特定的语音韵律和句子长度,作家可以使作品的语调更符合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情绪。
最后,情节的构建也可以通过安排特定的事件和转折点来创造出意境。
作者通过选择不同的情节发展方式和结构,可以使读者从开始到结束都保持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
三、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描绘意象和意境的描绘方式因不同的文学作品而异。
下面将以几个不同的文学体裁为例,分析其在意象和意境上的特点。
1. 小说:小说作为一种长篇叙事形式,通过构建丰富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创造意境。
在描写人物时,小说家可以通过详细而精确的意象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动作,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世界。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如何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一、意象的概念与分类1.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思想的具象事物。
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是诗人表达情感、抒发胸臆的载体。
2.意象的分类:(1)自然意象: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等。
(2)社会意象:如战争、宫廷、民生、节令等。
(3)人物意象:如诗人自我、他人、英雄、美女等。
二、意境的含义与特点1.意境的定义:意境是诗歌中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空间,是诗人情感、思想与客观事物相互交融的产物。
2.意境的特点:(1)朦胧美:意境中的意象往往具有模糊性,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深远美:意境蕴含丰富,使人回味无穷。
(3)和谐美:意境中的意象组合协调,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三、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方法1.了解诗歌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年代、社会环境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把握意象的基本含义:通过对意象的分类和了解,把握意象的基本含义。
3.分析意象的组合与关系:分析诗歌中意象之间的联系,理解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意境。
4.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歌的主旨。
5.运用想象和联想:在解读诗歌时,运用想象和联想,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6.注重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对于意境的呈现具有重要作用,要注重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
四、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和意境案例1.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略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习题及方法:1.下列诗句中,哪个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A. “床前明月光”B. “海上生明月”C. “红豆生南国”D. “春风又绿江南岸”解题思路:通过分析选项中的意象,可以看出A、B、C三个选项中的意象与月亮有关,而D选项中的意象与春风、江南岸相关。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表达,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意象。
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符号、比喻等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不仅能够提升阅读的乐趣,还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象征手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宝玉梦中的黛玉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黛玉的爱慕和对现实的失望。
黛玉的形象象征着纯洁、忧郁和脆弱,通过她的遭遇和命运,作者传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社会的批判。
通过欣赏这个意象,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意象还可以通过符号来表达。
符号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动作或者图像。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使用符号来传达特定的意义。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通过海洋的形象来表达人生的意义。
海洋象征着生命的辽阔和无穷,而老人与海的斗争则象征着人类与命运的较量。
通过欣赏这个意象,我们能够体会到人生的坎坷和奋斗的意义。
另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来表达。
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手法,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以达到传达思想和情感的目的。
比喻常常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共鸣。
例如,在《红与黑》中,作者司汤达通过比喻来表达主人公朱利安的心理变化。
他将朱利安的心情比喻为一片黑云和一把火,通过这种比喻,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朱利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通过欣赏这个意象,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朱利安的心理世界和作品的主题。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有广泛的阅读经验,熟悉各种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手法。
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我们才能够对意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细节的观察和思考。
意象往往隐藏在作品的细节之中,只有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够发现其中的意义和象征。
最后,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一、诗歌的意境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
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
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
“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
“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
“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
“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
“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
“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
“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
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
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明珍贵的历史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作者通过形象描写和符号运用,使用具象的物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而意境是作品所展现的情感氛围和思想感受。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的意象构建、意象的解读方法和意境的感受与把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意象构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语言的运用精心构建而成的。
意象所使用的具象物象往往富有象征性,能够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意义。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黛之情可以通过宝玉和黛玉所使用的意象来展现。
黛玉酷似葬花的素女,象征着黛玉的忧伤和矛盾心理;而宝玉常以情诗表达对黛玉的思念,诗中的如花、如梦等意象,突出了宝玉对黛玉纯真爱意。
通过理解意象的构建,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意象的解读方法在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解读方法。
首先,要对意象进行准确的认知,了解其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的整体语境,将意象与作品的主题、情节相结合。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是其意象之一,可以解读为对个体力量的无中生有和超凡脱俗的象征。
最后,要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观点。
通过这些解读方法,可以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更深层意义,丰富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意境的感受与把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所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
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感受来把握这种意境。
首先,要通过全面而细腻的阅读,捕捉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和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
其次,要通过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个人的经历和情感相印证,产生共鸣与情感共振。
最后,要注重细节的品味和感悟,从词语的音韵、节奏和韵律中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色彩,进一步增添作品的意境。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
意象与意境的辨析摘要:意象和意境这两个美学概念,常常被学生混为一谈。
为便于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必要辨清二者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意象、意境渊源及涵义的理解来辨析二者的异同。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二者之间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将意象与意境混为一谈,不能分清二者的差异的情况。
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国,意象说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周易》和《庄子》。
在《周易·系辞》中有云:“子曰:书不尽意,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1]在《庄子·外物》篇中有:“得意而忘言”。
这二者所言皆为表意之象,用来表达某种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
《周易》和《庄子》中关于意象的论述,也成为我国意象论的哲学基础。
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他首先把“意象”作为合成词使用,这里指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形象。
第一次将意象用于文论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使玄解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2]其意象还仅是审美心理意义上的表意之象。
到唐代,意象得到发展,[1]周易·系辞〔M〕.方克立.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126[2]刘勰:神思〔M〕.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6:327有了审美形态的意象。
直至明清时期,意象才是具有文学作品审美形态的含义,其内涵得到发展,更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童庆炳是这样来解释意象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1]。
可以说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作者主体情感与思想的具体物象。
它具有心象性、象征性和哲理性的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美学概念。
品味意象与意境
品味意象与意境作者:张晓丹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2期摘要:在阅读诗歌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很好地把握诗歌中的意象,进而能够很好地融入诗歌的意境当中。
那么究竟如何区分意象和形象,我认为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关键词:诗歌意象意境意境,据说是中国独有的一个美学术语。
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
意境与意象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意象呢。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
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
浅议意象和意境 2
浅议意象和意境摘要: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
意境是经过体系化的意象群落,是若干意象的有机组合。
意境的内涵大而外延小,所以,意境在其所处的时空位置上,往往不如意象那么灵活。
而文学创作中又离不开意向和意境的组合,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关键字:意境;意象;联系;区别;生成一、意象和意境的起源意象原为哲学概念《周易·系辞》曰:“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这里的“立象”,是摹拟某些自然物体,设立卦象,从而把握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
它与艺术审美无关。
真正的文学意象,一直到南梁刘耙的论著中,才正式出现“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
在关于意象的争论中无论是指意中之象,,还是象中带意,,还有的认为用法近于意境,,但总体来说,,它都归结为是“意”和“象”的不同形式的组合,并最终落脚于“象”上。
最常见的解释“意象”的说法是“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境的起源。
一般认为, 意境的起源和道家有关, 有“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之说。
童庆炳先生也认为意境的始基在于先秦道家的“体道”境界。
要境界,要进入“虚静”、“无己”、“心斋”、“坐忘”等心理状态。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是属于哲学范畴的。
在文学范畴里,在诗经时代的诗歌实际上已经产生意境了,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刘勰是最早把这哲学命题转化为文学理论命题的,《文心雕龙·隐秀》中“隐也者,问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已经注意了诗歌的言外之意,这算是文学意境说的雏形。
钟嵘《诗品》也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论意境与意象之区别
论意境与意象之区别
意境和意象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意境指的是通过语言和描写营造出来的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和气氛。
比如,一篇诗歌可以通过运用抒情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方式营造出来一种宁静和优美的意境,而一篇小说则可以通过详细描述场景和情节来创造出来一种紧张和戏剧性的意境。
意境通常是与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息息相关的,通过意境的呈现,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意象则指的是作品中出现的具象化的形象和象征性的符号,这些形象和符号通常可以引发读者对某个思想或者情感的联想。
比如,一个冷酷无情的男人可以是一篇小说中的意象,他的形象通常可以代表一种冷漠和残忍的思想或者情感。
意象也可以是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比如一只飞鸟可以代表自由和幸福,而一只乌鸦则可以代表死亡和悲伤。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家可以更直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总的来说,意境和意象虽然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方式,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意境是通过语言和描写创造出来的情绪氛围和气氛,而意象则是具象化的形象和象征性的符号,用来代表某个思想或情感。
二者都可以用来加深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感受强度。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场面描写:农事
例一: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题:尾联描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尾联描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种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从而给前面所描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鉴赏口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从题目认识对象 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注释破解难点 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 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 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 从意境洞察心胸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在阅读有关抒情文学作品的评论时,常常可以见到,对于读者来说,平时也并不怎么在意对它们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懂得的,但真要说一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
然而,理解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和理解抒情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意:主观的情感。
象:客观的各种事物。
意和象有机结合构成意象——表达主观情感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复合体(“意的寄托物”)。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可见,意象不是一般的具体事物,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意象,只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才能称为意象。
二、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其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源流长。
它侧重于表现的抒情文学,其主要成分是情思。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简而言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可以理解为意境是由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组合,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组成包含新的意蕴(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特殊结构,是环境(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和感情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说说意境的构成。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每一种都是诗中单一的意象,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只是意象,这些意象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再加上个天涯孤旅的“断肠人”,作者把这些意象通过心理活动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即意境。
三、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知道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那么作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呢?让我们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作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引言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相互影响。
意象的定义和功能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在读者或观者的心智中形成的感觉、形象或印象。
它可以是具体的形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意象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丰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情感:意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比喻等手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
2.增强形象感: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意象构建,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想象出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
3.引发联想:意象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能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考。
通过意象的引导,读者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进一步拓展作品的意义和解读。
意境的定义和生成意境是指通过表现手法和情感氛围来营造出的一种审美情调。
它不仅包含作品中的意象,还包括作品所传递的语言、节奏和节奏等多重要素。
意境是一种综合的审美体验,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生成:1.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环境和事件的形象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具体细节和情感氛围。
2.语言运用:作者选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都会对意境的生成产生影响。
例如,使用优美的词句、简洁的修辞和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等都可以增强作品的意境。
3.情感调控: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是意境生成的重要因素。
通过情感的渲染和烘托,作者可以实现对读者情感的引导和操控。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和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意景的生成离不开意象的支撑,而意象的传达和呈现也需要依靠意境的渲染和构建。
1.意境构建依赖意象: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基础和材料。
通过具体的意象描写和抽象的意象呈现,作者可以构建起特定的情感氛围和审美体验,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境。
–例子1:在林清玄的《远航》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大海的宽广辽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广阔与自由的意境。
浅谈文学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理解
浅谈文学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理解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
“境生于象外”可以作为意境最简明的规定。
而“象外之象”所包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本文从诗歌、绘画和古典园林艺术中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意境”。
标签:意境;诗歌;绘画;古典园林艺术对于诗歌的意境来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也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心境和感受。
一、诗歌中的“意境”(一)王勃的《藤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首诗便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二)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就是富有丰富的禅宗意境而代代相传,在其诗中,博大深远的禅宗意蕴与那飘逸灵动的文字相互交融,加上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又一特征,形成具备永久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体现在诗人以画家的视角,用诗句表达出对自然美的特殊感悟,通过对大自然中景物的切身感知和意境想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诗中繁和简,形和意的完美结合,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统筹布局,表现深长的意蕴,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更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意境,其境界之浩大,气象之雄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诗颈联两句,“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形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二、传统绘画作品中的“意境”(一)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意境既不是客观简单的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向的随意拼合,而是画家通过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从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提现,是艺术家关照自然,感悟生活,观物取象时而发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宣泄。
浅谈《蒹葭》的意象与意境
浅谈《蒹葭》的意象与意境
蒹葭是《诗经》的一首形象意象丰富、深入人心的著名诗歌,它在表达深刻思
想的同时,又给人以强烈的意境。
蒹葭主要以“江月”为主题,回溯“清风”“浊流”“渺茫”等形象,把空灵
的气质逼真的描绘了出来。
这些形象凝聚着一种静谧的孤独,它将湖湾的清绝与江河的荡漾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诗人还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它将云天、群鸟、投石等形象和自身情怀和神情融为一体,凝结出优美的意境。
严羽先生曾经说过:“《蒹葭》傅尽一天苍凉,与《静夜思》构成古今诗歌中
最有影响力的双璧。
”这也证明了《蒹葭》的高度意境。
它以奇特的诗体,咏叹江月的夜景,勾勒出一幅宁静、高洁的精神景象,带给人们无比宁静的心境,彰显着诗人深沉、空灵的抒情之美。
总之,《蒹葭》以浓郁的意象和优美的意境,触动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愫,打
动着人们情思深处的梦想,永远对人们有着浓厚的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象征解析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象征解析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象和象征,它们通过隐晦的表达方式,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意象和象征既可以用来描绘具体事物,也可以用来表达抽象思想和情感。
它们是作品中的一种艺术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表达某种深远的意义。
例如,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花朵被用作意象,它们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花的描写来表达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红楼梦中的花朵经历了盛开、凋谢和枯萎的过程,正如人生的起伏和无常。
花朵的凋谢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而象征则是指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墓地被用作象征,它代表着死亡和人类的终极归宿。
在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站在墓地前,深思着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墓地不仅仅是哈姆雷特父亲的安息之地,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象征的运用,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现。
意象和象征通常被运用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隐喻中。
它们不仅仅是用来给作品增添色彩和艺术感,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意象和象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入品味其中的内涵。
借助意象和象征,作品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意象和象征也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每个人对于意象和象征的理解都可能有所差异,因此,读者们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这种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使得作品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同一幅图画可能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总的来说,意象和象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手法。
它们通过具体的形象和事物,传递了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主题。
意象和象征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细细品味其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感悟。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主题探究与分析的实践与反思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主题探究与分析的实践与反思在文学作品中,意象与主题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使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者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主题则是文学作品中最核心的思想,通过对主题的探究与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意象是通过具象化的形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红楼梦》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贾宝玉的石头就是一个鲜明的意象。
贾宝玉所喜欢的石头不仅代表着他对美的追求,也代表着他心中虚幻的理想世界。
这个具象化的意象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贾宝玉的内心世界,也为探究作品的主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一个明显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鲁滨逊被困在荒岛上,迫不得已与自然环境展开了一场生死的搏斗。
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力量和脆弱性。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与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传达的情感。
在实践中,我发现对文学作品中意象与主题的探究与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形象。
只有对作品的背景和人物形象有准确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意象和主题。
其次,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不同的作家使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营造意象和传达主题,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这些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最后,要将个人的观点和感受与作品进行对比。
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在探究与分析的过程中要尊重个人的感受,同时也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意象与主题的探究与分析,我深刻认识到作品的内涵是多样而深刻的。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着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背景。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也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和丰富内心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在阅读有关抒情文学作品的评论时,常常可以见到,对于读者来说,平时也并不怎么再意对它们的理解,或许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懂得的,但真要说一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对于一些读者而言,却未必能说得清楚。
然而,理解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阅读和理解抒情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
意:主观的情感,象:客观的各种事物;意和象有机结合构成意象——表达主观情感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复合体(“意的寄托物”)。
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可见,意象不是一般的具体事物,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称之为意象,只有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才能称为意象。
二、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境界。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其理论在我国
传统文论中源源流长。
它侧重于表现的抒情文学,其主要成份是情思。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
简言之:“所谓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可以理解为意境是由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组合,是由人的心理活动组成包含新的意蕴(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特殊结构,是环境(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和感情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说说意境的构成。
在马致远的《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每一种都是诗中单一的意象,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只是意象,这些意象和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再加上个天涯孤旅的“断肠人”,作者把这些意象通过心理活动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即意境。
三、怎样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象和意境
知道了意象和意境的构成,那么作为读者,怎样理解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呢?让我们来把白朴的《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作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
先看前两句: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两首小令前两句都是六个单一意象的叠加,村、日、霞、烟、树、鸦,藤、树、鸦、桥、水、家,大致都是孤村秋色图,单纯从意象上讲,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它们后面的环境情况怎么样呢?前者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后者是“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相由心生,能够寄托“断肠人”的感情色彩和天涯孤旅悲凉心境的眼中的“象”,也只有“枯、老、昏”和凛冽西风、日薄西山这些满含苍凉和肃杀的事物了。
而同样是孤村、老树、残阳大背景下的白朴,满怀的是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则是飞鸿影下人的惊奇,“青绿白红黄”的明丽和绚烂。
可以想象,在“断肠人”的眼中,未必没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同样的,在白朴的眼中,也未必没有枯藤、老树、寒鸦。
同样是烟村人家,同样是落日残霞,也是同样的青山绿水,红叶黄花,但两首小令的作者却选择了不同的“象”用来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意”,从而组成了不同的意象,又因为各自心理活动和感情色彩的不同,造成不一样的意象叠加,便产生了不一样的韵味和情思,从而造就出两首小令不一样的意境,不同读者,品出的意味也不同。
注意到了,白朴的小令,以“秋”为题,马致远的小令
以“秋思”为题,似乎前者重在写景,而后者重在抒情,但其实不是。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意境的角度讲,所写之景(意象)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必然诱发作者的情感波动,为表达情感服务。
所以景语实则情语也,情与景是难舍难分的。
可见,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时,应该明确,作品中客观的“象”在寄托了作者和读者主观的情思“意”之后,就形成意象,又因为作者和读者心理活动和感情色彩的不同,会对这些意象进行不一样的叠加,便各自产生了不一样的韵味和情思,从而感受到不一样的意境。
如果注意到前文中在描述意境时的“情思”“心理活动”“感情结合体”“景语皆情语”这些词语,就不难看出,要准确地把握作品意境,需要的不只是感知,更重要的应该是感悟,要透过“象”见出其中之“意”,透过“境”悟出情,进而把握其中的“意蕴”和“情思”,甚至于宇宙人生的无限意味。
明白怎样理解文学作品意象和意境的问题,对读者而言非常有益。
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并根据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在内心对作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再创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还原作者所见所感所思,深入体会作品的韵味和情思,还可以在理解作者情思
的基础上,主动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或许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埋藏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缕缕温暖的情愫和人生无尽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