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用语与概念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使用的 是一种特定语言或一套特定用语提供结构 使精神分析理论得以探讨及加以运用。下 面即讨论并界定其中的某些关键用语。
1、客体
• 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 法、幻想或者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 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 包括: –外在客体,真正的人。
客 体 关 系 内 化 图 示
精神分析发展:从三到一
• 古典精神分析的三人关系:俄底浦斯冲突。 • 客体关系理论的二人关系:客体关系=‚自 体—客体‛ 单元。 • 自体心理学的一人主体性:自体与自体客体 的联接重融。 • 后现代的互动建构:平等对话及共构人生。
比较小结:
• 分析童年事件的方式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 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 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 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 ‚快乐的寻求‛。
客体关系学派
• 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强调早期 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所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人类的 相互作用(互动)。 人类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即 人类要彼此接触的需求。 关系模型将关系构象建构成存在 的基础;所有人类的行为和体 验……都是关系的衍生物。
•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在 其中,自体和客体的区别并不明显。 • 共生指的是一种正在经验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 自体无法摆脱地混合着客体。 • 语言代表着一些分化过的经验,而共生则是未分化的。 • 共生是最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传统上被认 为和享乐原则有关,所有的精神生活从共生开始,我 们真正的自体便是从这个母质当中产生的。 • 这就是那个情感的大海,我们渴望回归的调和状态。 • 虽然对共生的渴望是正常的,不过,过去心理治疗师 对共生的了解,主要还是透过病人而得。(融合)
客体关系理论课程设计

客体关系理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
2. 学生能运用客体关系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建立与人际互动。
3. 学生了解客体关系理论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自我分析和人际关系调整。
3. 学生掌握查阅相关资料,拓展学习客体关系理论及相关领域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心理学理论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2. 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增强与人沟通、合作的意识。
3. 学生在了解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尊重、理解、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心理学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运用客体关系理论,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我认知需求,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介绍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
教材章节:第一章 客体关系理论导论2.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讲解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依恋、认同、投射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观点3. 客体关系与人际关系: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探讨如何运用理论改善人际交往。
教材章节:第三章 客体关系与人际关系4. 实践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客体关系理论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案例5. 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案例分析成果,促进相互学习。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以上的分析中,认同主要是一些次自体。他们建 构关系并依赖关系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关系对
于心理生存这么重要的原因。 自体发展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持续一生的自
体化阶段。
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立一些将会
增强这些认同的关系。到了每一个认同成了
自体的一部分时,这个过程便有助于个体整 体的“自体价值感”的形成。
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基本界定: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
的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 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 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起源于克莱因,在把精神分 析运用于儿童的治疗中,通过游戏她发 现儿童并不是把能量用来控制情欲冲动, 而是使用更多的能量构建他们的人际关 系世界。在儿童的内心当中存在着一个 内在关系世界。且这种关系是以母子关 系为原型,它是所有客体关系的基础。 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 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在寻求试图了解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 取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 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 创新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
克莱茵认为: 婴儿在子宫内处于一种完美状态, 当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经历着第一次创伤。 基本观点: 生与死相互斗争,生命是被“创造与毁灭之 间强大而神秘的内在斗争”所控制着。
投射性认同 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 或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 受一致,与投射性幻想中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 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 考、感受和行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客体关系理论是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克莱因认为人类内心世界包含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和欲望。
她认为个体在与客体(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的互动中建立了早期的内心客体关系。
这些内心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克莱因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克莱因认为个体在早期的心理发展中会通过投射(projection)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投射到外部的客体上。
这种投射形成了个体对外部客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的爱或恐惧可能是对自身内心体验的投射。
第二,克莱因认为个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是通过内心的分裂(splitting)来实现的。
分裂是指个体将客体分为“好”和“坏”两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有不同的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可能既有爱又有恨的情感,分别投射到母亲的“好”和“坏”部分上。
第三,克莱因关注个体对客体的内部化过程。
她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内化外部的客体,并在内心中建立起这些客体的形象。
这些内部化的客体形象对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的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儿童可能会内化父母的形象,形成内部的“父母”对象,并在与这些内部对象的互动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四,克莱因认为个体经历了内心的“恩赐与惩罚”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通过自身的内部化客体对自己进行评判、惩罚和安慰。
这个阶段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发展非常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关系形成的框架。
它强调个体与外部客体的互动和内化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课件ppt

开发基于客体关系理论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的原则和观点,设计和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以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智商。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客体 关系理论的异同,以探讨 该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案例四:社交关系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社交关系中的应用,强调个体在社交 场合中的情感连结和互动模式。
详细描述
在社交场合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理解个体 在社交环境中的情感需求和互动模式。通过分析社交 场合中的客体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社交技巧、 人际关系建立以及自我认同。例如,对于存在社交焦 虑或人际关系困扰的个体,运用客体关系理论可以帮 助其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需求和情感连 结,从而改善社交能力和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04 客体关系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一: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强调儿童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心理发 展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主要关注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分析这种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 案。例如,对于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儿童,治疗师会探究其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
03
学会调节情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有助
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认知与客体的关系
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认知与客体关系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由早期癿心理分析理论和学者所提出的睡眠心理学,它将客体关.系作为一种动物的关系,其特点是双重的心理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建立在客体关系的基础上。
它是以一种关系的方式来解释独特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把两者关系联系起来。
一般而言,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起源在于母子的关系。
即母亲的客体关系是
人类发展的基础,是母子关系的基础。
这种客体关系是以受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或仆人与主
人的关系类比而形成的,它始终存在于受雇者和雇主之间,受雇者要服从雇主的一切吩日,这种模式为人们了解因果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角度。
客体关系理论把精神分析从简单的生物学视角中分离出来,从传统精神分析的角度,
它重新理解情感的起源和表达。
也就是说,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情感的起源是从母亲与婴儿
之间的关系而来的,这种关系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双重关系,母亲和婴儿同时形成受雇者和
雇主、仆人和主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建立此关系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一种互动准则,双方行为彼此相互受限和影响,以保
护双方的心理健康,双方的舒适和安全感。
同时,客体关系理论还强调双方心理的关系,
在母亲和婴儿之间,必须有一种相互的理解和谅解,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反馈或协同行为来
支撑双方共同的心理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是以受雇关系来解释人类心理运作的基本动机,它认为母子关系是
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
这种关系有许多动态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双方心理的相互影响和
限制,以及积极的关系反馈和协同行为。
它旨在把精神分析以一种关系的方式重新理解,
以适应变化的心理状态。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际关系的理论。
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每个人如何在关系中发展和影响他人。
这种理论被认为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基础,因为它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形成和维持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是描述一个关系中存在的两个人,称为客体。
客体是一个双方关系的核心,它们会相互影响和影响他们周围的关系。
客体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到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同事之间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模式和行为组成的,每个模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这些模式可以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比如争吵或攻击,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比如害怕或恐惧。
这些模式对客体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会影响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客体自身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还认为,每个客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取决于客体在关系中的地位和责任。
这些角色可以是彼此依赖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
这些角色在客体之间的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客体彼此沟通,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从而影响客体的发展。
总之,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理论,它提出了一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框架。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彼此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从而对每个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客体关系理论.

克莱因保留本能驱力的概念,而视婴儿与其客体 间的交流互动几乎全部借幻想的转化或再现而成 。
费尔贝恩理论主张人类的主要驱力是对关系的驱 力,而不是生物本能的满足。
2.心理结构的本性与形成
弗洛依德的发展理论重心是在本能能量于身体地 带上进行性出现上 。
客体关系理论基本上是发展理论,用以检视俄狄 浦斯期以前的发展过程与关系。
是孩童从融合(fusion)及依赖母亲的状态转到 更多独立及更多分化 。
孩童在这个融合与共生的早期阶段间填满了他的 自我价值之“蓄水池” 。
此期间有了差错断裂就会导致孩童感觉到被淘空 及空虚。
在客体关系理论框架里,客体是个体愿望 或行为所指向的人,而不是非人化的物。
客体
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 法、幻想或者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 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包括:
外在客体,真正的人。
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
内在客体,心理表象。和他人[属于这些人物(地方、 东西)]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4.“冲突”及其对治疗所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弗洛伊德模式对心理困扰的理解是视为本能需求与 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即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心理困扰包括对自体以及心理结构的损害。早期发展上的 缺损阻碍了凝聚自体的建立而使心理结构无法整合。
这些俄狄浦斯前期发展上的缺损可导致自恋性及边缘性人 格的产生,而这些障碍远比古典所讲的精神官能症严重得 多。
均视攻击不太像是一种本能而是对某一病态情境的响应或 反应。
当弗洛依德把重点放在压抑作用及精神官能性的人格上, 客体关系理论家及自体心理学家则把重点放在人格结构的 问题上,其所外显的是严重的关系困境。
克莱因费尔贝恩马勒的客体关系理论

包头医学院 贾利波
什么是客体?客体关系中的“客体”指的是人类客 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Freud的理论 中,客体是原欲驱动(libido drive)的目标。可 可以是人,物和概念。 克莱因发现与儿童用来控制情欲冲动的能量相比, 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能量来建构他们的人际关系世界。 因此她声称: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 而是更多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重要情感所左右。 对克莱因来说,这些人物的内在表象,也就是她所 称的儿童的“内在客体世界”是构成心理的素材, 儿童的内在世界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
在婴儿期依赖阶段,儿童从心理上与主要抚养者融为 一体。 在成熟阶段,关系的显著特点是成熟和交换,在这样 的关系中,儿童和母亲不仅可以觉察到彼此的差异, 并且可以觉察到成为他们互动基础的健康的依赖。费 尔贝恩认为,正是对相互依赖的认知,以及忍受差异 的能力,显示了成熟的特征。 过渡阶段,个体从早期关系的单向依赖中脱离出来, 转向以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关系,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 围绕着这些转变。那些无法成功完成这些转变的个体 容易患精神疾病,在费尔贝恩看来,神经症的产生是 因为个体无法或不愿意放弃婴儿般的依赖情结所引起 的。 费尔贝恩的分裂概念。
“抑郁状态”(depressive position)开始于婴儿 出生后第一年的第二季度,并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 开始。在这一时期,婴儿的心理快速发展,分裂过 程也是逆转的,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被婴儿接 受。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婴儿开始觉察到来自同一 个人的好的和坏的情感流动。 婴儿主观上体验到自己带给母亲的痛苦,并同时为 此感到难过,意味着婴儿已经开始发展共情 (empathy)的能力。 较之“偏执-分裂状态”,“抑郁状态”是婴儿朝 着成熟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整合2.取代3. 补偿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分裂,理想化与贬抑以及人际间的投射认同。分裂即患 者将事物分裂为全好或全坏,这是此类人格最基本的心理机制。理想化即患者认为客体事物是完美的,而自体则 毫无价值,相反,贬抑即患者认为自体是完美的,而客体是毫无价值的。这种心理机制导致患者不能在内心统合 包含好与坏两方面的客体,而使其很快的对客体产生崇拜,而后又发现其缺点而完全否定。人际间的投射认同是 指患者将其自体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客体身上,然后再企图控制或废除客体上被投射的自体部分,从而导致两人 间关系的紧张状态,患者的投射经客体反应后加以修饰,又再度内射到患者心中。
梅兰妮·克莱茵认为,死亡本能是引起儿童内在焦虑和被迫害感的原因,由不同客体引发的被迫害感激发了 他对被报复的恐惧,而这种早期的的焦虑和恐惧又会影响以后的客体关系。在治疗中,个体与客体的关系以移情 的方式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要对这些移情进行解释与分析,让早期被内化到病人生活中的客体和内在冲突 再外化,通过修正内化的客体减轻病人的内在焦虑。
简介
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 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 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 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 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 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的理论(简编)

客体关系的理论基础客体指特别意义的人或事物,这件事物(或人)是另一个人的感情或内驱力的客体或目标。
客体与主体相对应,二者之间靠感情或内驱力相联系。
客体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客体关系不只属于一个心理构成(自我),而是与所有的心理构成结合在一起。
一个客体关系,发生在自体和他的客体之间,而不是本我和客体之间或者自我和客体之间。
表象指一个人怎样拥有一个客体,即人怎样在内心呈现出一个客体。
移情指一个人怎样把他的各方面或他过去的关系移入目前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中。
客体关系理论是研究早期结构的形成和不同,以及这些内部结构怎样在人与人之间的状态下被显示出来。
主要集中在“过去印迹”的早期生活的关系上,这些过去关系的保留物、内部客体关系,形成了个体知觉和其他个体的关系。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与一个确定的人,而且是与一个内部的人产生的,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些确切人的歪曲的意象。
外部世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可观察,是时空中的。
内部世界是主体对外部世界的心理意象和表象,即主体怎样体验和呈现外部世界。
部分客体通常涉及到的是一个客体表象,涉及到一个主体在主观上是否将这个客体体验为好的或坏的、愉快或不愉快的。
从客体是否能满足或伤害的一个方面体验客体,只能体验到部分的客体。
从满足和伤害两个方面观察客体,才能看到整体的客体。
婴儿因其知觉和情感不成熟,最早的表象是部分客体,仅能理解真实客体的某一特征。
吮吸乳房的满足或乳房不在的受挫,满足是好的,受挫是坏的。
婴儿在早期阶段,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思想或观念的,如妈妈是好的和坏的两方面的。
随着逐渐成长与发展,婴儿能把母亲看作一个整体客体,同时包含满足和挫败两部分。
结构它是概念,不一定是真实的事物。
分裂婴儿应用分裂帮助自己整理混乱的早期生活经验。
早期的分裂源于没有成熟的将不相容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能力。
婴儿有强烈的对立情感(爱恨,愉快受挫)时,但他只能保持这些情感或思想的一种,产生部分客体表象。
部分客体,是一个具有某一种特性(例如受挫的特性)的客体,但面对一个具有受挫特性的部分客体的时候,那些似乎与受挫客体对立的给予快乐的特性就被排除在婴儿的意识之外。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解释个体行为的理论,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客体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与其客体系统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客体系统的影响,而且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它们可能是客体、事件、社会结构或政治社会等。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客体系统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体关系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用于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它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客体系统和环境的关系来解释个体的行为。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客体系统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个体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关注的是客体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强调客体系统和环境的互动性关系。
它认为,客体系统和环境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强调客体系统和环
境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客体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它们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解释个体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基于心理动机的人格发展理论。
它声称人类行为的力量来自于对物体的追求。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心理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人际关系的,侧重于环境的影响。
我相信真正影响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早期关系。
这个理论探讨了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结构和个体成长。
从出生到3岁,人格发展的焦点从俄狄浦斯情结转向俄狄浦斯情结。
介绍弗洛伊德用了“客体”这个词。
对于婴儿来说,“物体”一词指的是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
对于儿童来说,术语“object”可以与“other”互换。
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决定了个人之间当前的互动,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客体关系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模式。
客体是与自我相对应的概念。
对象是指被爱或恨的人、地方、事物或幻想,包括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
外部对象是指真实的人、地方和事物,而内部对象是指心理表征,即与对象有关的图像、思想、幻想、情绪或记忆。
自我也是一种心理表征,是指一种内在形象,本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
此外,人们会寻找与过去建立的关系模式相匹配的关系。
例如,那些过于依赖和孤僻的人可能会重复他们第一次学走路时与母亲建立的关系。
[1]理论渊源梅兰妮·克莱因是儿童心理分析的先驱。
人们认为,儿童天生就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和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原始冲动、谋杀和自杀。
任何内在的动力和本能都与物体有关。
新生婴儿只能根据他们所体验到的对象的质量来表示对象。
在这个时候,他所经历的只是物体的一部分特征,所以被称为部分物体。
本能和动力支配着婴儿的内心世界。
提出客体关系的内在驱动力或本能形式。
孩子们的焦虑和恐惧源于死亡的本能。
当一个物体使婴儿感到恐惧和焦虑时,他想控制甚至摧毁这个物体,以防止报复或毁灭。
他将运用投射、内向、分裂、理想化和贬值、身份投射等心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
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
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
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
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2.1 克莱因(Melanie.Klein)
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从理论上来说:对本能理论,特别是死亡本能理论提出与弗洛伊德不同的观点。
克莱因把本能分为爱的本能和死亡本能。
爱的本能是寻求与他人的关系。
死亡本能是指与部分客体相联系的充满了迫害、敌意、危险和焦虑的幻想世界,死亡本能是儿童早期喜欢将世界分为好与坏的原因,这些儿童接触到的客体依次被投射到儿童的内心原欲,产生了一个内在的表象世界――一个被分成破坏性(坏的)和善良仁慈(好的)两个部分的世界,正是好客体和坏客体之间的动力性相互影响构成了克莱因关于婴儿精神世界的观点。
提出儿童早期的内部世界的构成= 幻想+投射+家人照顾,克莱因认为幻想指的是心理预期,是内部世界的基础。
作为防御的投射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情感、冲动归属到他人身上。
她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发展,用偏执分裂状态和抑郁状态描述婴儿早期经历的两种基本的精神状态。
偏执分裂即把客体分成不同部分,不同部分独立存在,如把客体分成全好或全坏。
抑郁状态时爱与恨指向同一客体,婴儿表现出对客体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这会引起
婴儿新的焦虑和恐惧,在这一阶段补偿的能力开始成为核心,这意味着关系更多建立在关心和保护的基础之上,破坏和毁灭的根基越来越弱,婴儿开始朝向成熟方向发展。
从技术层面来看,克莱因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技术―――游戏治疗,另一贡献是开创了儿童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扩大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刺激了儿童和成人的精神病病理学的研究。
2.2 温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
温尼科特是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中间学派(独立于克莱因学派和安娜?弗洛伊德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儿童精神分析学在精神分析学界很有影响,甚至引起了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温尼科特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从理论上来说:温尼科特强调母婴环境,他关注的是早期母婴关系中“足够好的母亲”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足够好的母亲在温尼科特看来就是对婴儿足够的敏感,并认为“婴儿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
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1)绝对依赖(absolute dependence)在此阶段婴儿是母亲的一部分,婴儿甚至不知道母亲在照顾他,享受母亲提供的一切照顾;(2)相对依赖(relative dependence) 婴儿意识到母亲的照顾区分“非我”与“我”通过整合而形成自体;(3)趋向独立(towards independence“在此阶段温尼科特认为儿童的独立是通过母亲对其照顾的记忆、对自身
需要的投射以及对母亲照顾细节的内射逐渐积累而获得的,同时伴随着增加伴随着增加智力和理解力,儿童对环境的信心也逐步发展发展,通过此阶段儿童开始真正的独立。
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是温尼科特独创性术语中流传最广的概念之一,表述了一个非我非他的中间领域。
过渡客体能缓冲儿童因体验到主观全能世界与客观外界之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落差所带来的焦虑。
抱持:温尼科特认为抱持包括一天里所有的照顾内容,温尼科特认为“母亲在婴儿需要的时候出场固然关键,但同样关键的是她不被需要的时候退场。
”如果抱持式的养育达到了整合,就使得婴儿成为一个个体或单独的自体。
从技术上来说:精神分析的情境:对于温尼科特来说,精神分析的情境不是纯粹治疗性的,分析师将自己的主观性被悬置,给分析者一种类似于母爱护理的环境,从而得到鼓励和帮助,将自己展示出来。
精神分析的设置:温尼科特强调的是精神分析师的行为,他把设置认为是抱持性的环境。
精神病起因:温尼科特认为,精神病起因于早期的丧失或环境缺陷,从而不能完成整合、人格化和现实化这些重要的发展过程。
客体关系的评价:客体关系理论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中最有活力的理论分支,也因其指导性强而倍受关注。
在这里,笔者简单讨论下对客体关系理论的见解。
(1)优点:脱离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本能基础。
客体理论家
将驱力看作是从关系的背景中获得的意义和能量,同时注意到性和攻击冲动在关系背景之外释放的现象,认为是关系破裂的产物。
强调母婴关系和亲密关系重要性的思想。
这一思想还影响到西方的社会政策。
如:提倡将儿童福利院中的儿童寄养在正常的家庭中;鼓励父母陪伴住院的儿童等。
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游戏疗法。
(2)不足:在中国,对客体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客体关系评估的研究几乎没有。
客体关系理论家相对忽略父亲这样一个重要客体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一些术语没有明确的界定。
客体关系理论家理论整合性不强。
本文介绍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希望对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吉尔.萨夫大卫.萨夫著.客体关系理论入门[M].邬晓艳,余萍译.施琪嘉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 Sheldon Cashdan著.客体关系心理治疗[M].鲁小华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 李小龙.客体关系培训课程资料.
[4] 苏晓波.精神分析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德国医学,2000.17(4).
[5] 熊卫.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4).
[6] 郭本禹.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5).
[7] 郭本禹.百年历程: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8] 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9] 李鸣,施琪嘉,肖泽萍.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心理学观点[J].上海精神医学,1999.l1(3):182-184.
[10] 彭红军,孟宪璋,龙英.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14(1).
[11] 李鸣.精神分析学派的进展与现状(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3).
[12] 缪小幼,李鸣.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观[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
[14] 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5] 王国芳.克莱因与客体关系学派的创立与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6] 李倩.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治疗述评[J].科教文汇,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