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b3643828ea81c759f57820.png)
《》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下面是《题西林壁》翻译赏析请参考!
《题西林壁》翻译赏析
版本一
题西林壁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版本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后两句写
![题西林壁古诗后两句写](https://img.taocdn.com/s3/m/fde014e5f12d2af90342e60f.png)
《》是我国著名家苏轼所作的。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赏析,一起看看吧。
题西林壁古诗后两句写
作品原文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词句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思想内容。
题西林壁 宋苏轼古诗讲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古诗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bce99d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c.png)
题西林壁宋苏轼古诗讲解以《题西林壁》为题,宋苏轼的古诗无疑是一篇有精彩而引人入胜的古典诗文。
宋苏轼的诗歌被誉为“宋诗”,以其高超的诗句、语言优美、有深度的思想内容及文学精髓,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下面我们就以《题西林壁》为例,来分析宋苏轼的古诗,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古典文学和文化的优秀。
《题西林壁》是一首有五行诗,共十四句,立意鲜明、诗句犀利,叙述了宋朝时期古代宦官思迁下笔之所思,根据这首古诗,可以推测宋苏轼本人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强烈质疑与反思。
首先看第一句“西林壁,西林壁,夜夜更把钟”。
“西林壁”可能指的是古代中国宫廷中的城楼和廊道,同时暗喻古代政治制度,这里“把钟”可能指的是东汉时期大臣曹节正统制度下定期召开礼拜大臣的时刻,此诗可能是宋苏轼批评宋朝时期政治礼教和官僚作风之真象。
接下来看第二句“朝看白帝彩云间”。
“白帝”(皇帝)可能暗指古代宋朝的皇帝,而“彩云间”可能指皇帝的宦官,它们在古代的政治中分别声望显赫。
这句话可能在描写古代政治地位的令人叹服,不过也让人可憎,因为它可能指望古代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政治动荡。
第三句“千山暮雪,千年朱门”。
这句话可能描述了千年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雪是寒冷,朱门也可能暗指政治的寒冷,千年政治制度的变迁提醒了民众不能长久地享受政治的和平。
第四句“万里飞云,万里路”。
这句可能描绘古代政治制度封闭的特性,封闭政治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比如政治的封闭会阻碍人们的自由和进步,即使“万里飞云”,也能感受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封闭、不公正以及腐败现象。
第五句“不识英雄,无故乡”。
这句可能暗指古代政治制度的割裂与压迫,古代政治暗指的是宋苏轼当时的政治环境,他不仅仅在反映宋朝政治的腐败,还包括他自身的失望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让人们无力识别英雄,也没有家乡可归。
最后总结一下,以《题西林壁》为例,宋苏轼在这首古典诗中暗喻古代政治制度的封闭、不公正以及腐败,让古代政治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使人们无力识别英雄,也没有家乡可归,宋苏轼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古代政治的质疑和反思,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精神。
题西林壁古诗的含义
![题西林壁古诗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88a0f0c1c708a1294a4413.png)
题西林壁古诗的含义 题西林壁 是宋代名人苏轼的作品,题西林壁古诗 的含义是怎样的呢?请看下文详细介绍!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 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含义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 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 、 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 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cb51bc7e21af45b207a864.png)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题西林壁的诗意简短20字
![题西林壁的诗意简短2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38495e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a.png)
题西林壁的诗意简短20字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题西林壁诗意全解释
![题西林壁诗意全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4e7a6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f.png)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又名匡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积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
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了庐山山形的多样和变幻,表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和神秘莫测。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指出人们常常因为自身处境的限制而无法全面了解事物的真相,表达了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就必须摆脱自己主观判断的局限,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发现和分析的道理。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乐观和豁达的态度,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题西林壁》逐句翻译
![《题西林壁》逐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6aba75c5727a5e9846a614f.png)
《题西林壁》逐句翻译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译:从正面看庐山是蜿蜒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远近高低看过去,庐山的景色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译: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题西林壁》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5《题西林壁》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0cde1504a1b0717ed5ddc9.png)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引导探究→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一、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三、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四、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五、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六、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七、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八、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
进行讨论。
九、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
是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十、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d1065f990c69ec3d4bb75af.png)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
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题西林壁](https://img.taocdn.com/s3/m/f794c9cdfd0a79563c1e72c8.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题西林壁的赏析
![题西林壁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4019f06c85ec3a86c2c56a.png)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
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
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
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
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假设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古诗注释
![题西林壁古诗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e287b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e.png)
题西林壁古诗注释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苏轼的那首超有名的。
“横看成岭侧
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瞧,这说的不就是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
不一样的感觉嘛!就好比你看一个苹果,正面看是圆的,侧面看可能
就是椭圆的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哎呀呀,这可
太有道理啦!这不就像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生活迷迷糊糊,就是因为
我们深陷其中嘛!
你想想看,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呀。
比如说你和朋友闹
别扭了,你觉得自己特委屈,可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说不定就能理
解他为啥那么做啦。
这就像我们看庐山,在山里的时候觉得云里雾里的,等跳出来了,才能看清它的全貌呀。
再比如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觉得怎么都做不好,特别苦恼。
可要
是你能换个思路,从别的方面去想想,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了呢。
这诗里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还有啊,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也是这样。
一开始觉得这人不
咋地,可接触久了,发现他也有很多优点呢。
这不就是因为我们一开
始没有全面地去了解嘛。
所以啊,这首诗告诉我们,看事情可不能太片面,要多角度去思考,要学会跳出自己的局限,这样才能看到更全面、更真实的世界呀!
我觉得这首诗真的是太经典啦,短短几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
大家一定要好好体会这首诗的深意呀!。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体会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0057e7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7f.png)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体会
题西林壁的意思和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和看山峰一样,变换角度看到的峰岭就不一样,远近上下也由于角度的变换也发生了改变。
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也是如此,变换角度,得到的就不一样。
《题西林壁》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风光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那么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ae4c2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b.png)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
《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的所在。
《题西林壁》全诗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诗中描绘的是庐山的景象。
诗中庐山的的面貌变化多姿,诗人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客观全面。
整首诗的寓意十分深刻,但是诗中的的语言却浅显易懂,这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感受的意境。
另外,整首诗本身的形象性和逻辑性都是高度统一的,短短四句话,诗人就将庐山的形象和特征描绘出来,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古诗题西林壁的诗意
![古诗题西林壁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b69132fe2f60ddccdb38a098.png)
古诗题西林壁的诗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都双语学校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语文日导学稿
班级:40 姓名:编号:008 日期:9、16 编制人:四年级语文组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课题: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自研课导学】晨读目标:1、自由朗读课文《题西林壁》,做到正确、流利(10分钟);2、小组赛读(20分钟)检效:(检效本)评出赛读最好的2人,读音响亮的2人,读书最不积极的2人,进入小组积分
预习目标(20分钟)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2将《题西林壁》的意思完成于预习本上。
自主积累:积累本文的优美语句。
【展示课导学】(时段:上午第一节)
学习目标(1分钟):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句子,背诵背诵诗文并能感受庐山风光和热爱大自然地思想感情。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课堂
元素导学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随堂笔记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重点摘记、成果记录、
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一读诗文,读准读畅大声朗读《题西林壁》(三
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正确断句,读出节奏,读出
感情。
预时:4分钟
请按以下程序
进行组内合作
交流:
1、学习搭
档间解决
随堂笔记
中的疑难
问题并评
定书写等
级。
2、组
长进行质
量等级评
定并带领
组员交流
解决自研
成果。
3、
各组长抽
签决定展
示方案,完
成展示前
的准备,
如,确定展
示代表-呈
现成果等。
展示单元一:诵读展示
1、我能读准读畅诗文,读
出节奏,读出感情。
(形式:
男女生PK,小组赛读,开
火车朗读……)
2、我能解释题目的意思
和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展示单元二:
3、我能解释诗文。
(形式:
先读后译,一人一句,开
小火车……)
4、我是苏试,我能说说当
时看到庐山时的情景。
(用
自己的话说说,可结合诗
意)
5、以新闻发布会形式,采
访苏轼为何看不清庐山的
真面目。
6、“我们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结
合诗文,联系实际,举例
子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题西林壁》是代
所作。
解释字词。
题:
西林:
识:
缘:
书写等级:
质量等级:
再读诗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轻声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正确解释诗文,力求做到语言正确,疑难的词句请用红色笔做上标记,留至组内互动解决。
(完成随堂笔记)
预时: 8分钟
反馈卡:大声、流利地地朗读诗文,并尝试背诵。
(5分钟)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达成等级批阅日期
·基础题(你一定能过关!)
一、看拼音写句子。
bu shi lu shan zhen mian mu , zhi yuan shen zai ci shan zhong
( )
·发展题
二、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缘:①缘故;②因为;③缘分
1、只缘生在此山中。
()
2、有缘千里来相会。
( )
3、他不会无缘无故地不来参加活动。
()
三、找朋友(将下列词与正确的解释连起来)。
题正面
缘知道
横书写
识因为
·提高题(坚信你最棒!)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西林壁》是()代诗人()写的,这首诗写景的诗句是:(),()。
题中的“西林”指(),诗的后两句意思是(
)。
读了这首诗你收到的启发是:()。
【培辅期望】
1、今晚你需要培辅吗?要()不要()
2、培辅内容:()掌握不好教师评定:
【自主反思】(日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