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起跑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第十一册综合应用课《确定起跑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3、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小组合作探究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数学能力目标: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探索,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培养观察、分析与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为养成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这个问题,那么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椭圆式跑道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1、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认识,在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中,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构思上用不同的方法设置疑点,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思维实践中,使思维能力受到培养和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
发挥计算机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多种功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实践活动课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
其实6年级的学生对起跑线并不陌生,但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200米、400米等起跑线位置为什么不同,相差多少,首先呈现400米椭圆形跑道的一部分,跑道上有一些同学在起跑线上正准备起跑,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引起学生对起跑线位置的关注与思考。《跑道图一》经过小组同学观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学生的思维、表达、归纳等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得以提高,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起跑线位置为什么会不同”。
2、收集数据。
通过计算机呈现跑道,学生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这时老师采用引导发现法,使学生观察表明:
(1)、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2)、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3)、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自由说到全体说,更是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全员参与,活跃了课堂,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揭示课题.
3、整理数据,确定思路。
在此认知基础上,紧接着引申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这个问题很难通过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使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自然的发现:要确定跑道的起跑线,只要算出每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说,由于跑道的直道长度是相同的,所以算出弯道的长度差就可以了。在这里,教师或学生还可就图片说明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也就是里圆的直径加上两个跑道的宽度,以及跑道线的宽在这里忽略不计等问题向其它学生作一具体说明。在些环节,让学生进行观察,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培养他们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灵活的驾驽课堂,及时的抓住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使问题得以提升,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4、进行计算,得出结论。
在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教材在第四幅图中给出了一张表格,有的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
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有的学生直接计算出两条环型跑道的周长差,还有的同学直接算出两个跑道的宽,这里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通过自主优化的方法,落实重点,这样分层递进,自然地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既不让学生感到困难,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5联系实际,创新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设计了一组练习:确定200米赛跑中起跑线的位置.首先观察明确200米跑道的结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把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整节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6 静默回顾,谈谈感受.
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着重谈怎样发现新知识,学习之后有什么想法.最后对学生的表现与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应该这样善于思考,勇于发现.这节课我按照”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探索思路—迁移应用”的顺序进行了设计,力求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人的位置,让学生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