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教材
初一历史备课组校本教材
七年级历史目录第一节尤溪的历史沿革--------------1 第二节尤溪的古迹(一)------------3 第三节尤溪的古迹(二)------------6 第四节尤溪的古建筑(一)------------10 第五节尤溪的古建筑(二)----------16 第六节尤溪历史名人朱熹------------22 第七节编历史小故事----------------24 第八节话说《清明上河图》----------26 第九节秦始皇功过------------------34 第十节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35 第十一节寻找历史------------------39 第十二节文成公主入藏--------------51编委成员:第一节尤溪的历史沿革尤溪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北西坡,毗邻南平、闽清、永泰、德化、大田、沙县,总面积3425.3平方公里,辖8个镇7个乡,现有总人口42万余。
据考古资料分析得知,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尤溪就有古闽越族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劳作居住,有明确居住的遗址就有80余处。
夏商时尤溪属扬州之地,周时属七闽,秦统一中国时为闽中郡,西汉初为无诸闽越国属地。
汉武帝元封中置冶县(今建瓯市),为会稽南郡属地。
后汉献帝建安中置南平县,为南平地;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以会稽南部都尉辖地置建安郡,仍属南平。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改南平县为延平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置延平军;高宗上元元年(674)改为建州地,尤溪仍为延平属邑。
唐明皇开元二十二年(734),经略使唐修忠诏谕延平县,山洞酋长高伏,奉上千户民籍地籍,尤溪方属内地。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始建县,名尤溪,隶属侯官。
天宝初(742年左右),改福州为长乐郡,仍为属邑;代宗永泰元年(765),昭合尤溪、侯官为一县,以国号为名,叫“永泰”;唐末,改福州为威武军,王审知入闽,复改威武为彰武,将“永泰”县一分为二。
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1. 教材内容的质量不高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部分学校缺乏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因此教材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影响了教学效果。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新颖性和个性化,忽视了教材内容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导致教材中存在许多错误和不合理之处。
2. 教材编写的难度大校本教材编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知识。
一些学校缺乏相关资源和条件,导致教材编写任务难以完成,甚至放弃了这一工作。
3. 教材更新维护不及时随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校本教材也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维护。
一些学校在这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教材内容滞后和过时,影响了教学效果。
4. 教师使用校本教材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对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校本教材不及国家统编教材,质量不高,使用起来不方便。
他们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研究和使用校本教材,导致校本教材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教材编写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为了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学校应该加强对教材编写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编写能力。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资深教师进行培训,引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编写教材,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引入外部资源,开展合作编写学校可以与相关教育出版社和教学研究机构合作,引入外部资源,共同开展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专业水平,还能减轻学校的编写压力,提高效率。
3. 加强教材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学校应该加强对已有校本教材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及时调整和补充教材内容。
可以设立专门的教材更新小组,定期审查和更新教材内容,确保教材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4. 提高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认可和使用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校本教材的认可和使用积极性。
可以通过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向教师介绍校本教材的特点和优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
中学历史校本教材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1、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⑴、顺应趋势:安定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最主要原因)⑵、国力雄厚:商鞅变法的影响(经济、军事实力增强)⑶、任用贤能:李斯、尉缭等⑷、个人条件:雄才大略、雄心抱负2、秦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3、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简述)⑴、建立中央集权制A 、首创皇帝制度B 、建立三公九卿制C 、推行郡县制⑵、巩固统一:A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具体见上)B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大力发展交通(驰道、灵渠)C 、军事: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D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4、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评价)⑴、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做出巨大贡献,产生巨大影响的封建帝王A 、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 、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如首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D 、采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详见上题),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可参考必修一课本P9的图)⑵、又是一位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A、文化专制:焚书坑儒B 、徭役繁重:大兴土木(长城、秦皇陵)C 、赋税沉重D 、刑法严酷⑶、总之,秦始皇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封建帝王,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地加以评价。
补充: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性规律前提:特定的环境(分阶段) 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据:活动 原则:一分为二(答案组建格式)易犯的两大错误:片面;过分夸大个人作用,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特定环境下人物语言的理解、对领袖人物作用的理解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朝初年出现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⑴、外因:吸取隋亡教训 ⑵、内因:唐太宗个人品质(主要)⑶、隋的奠基 ⑷、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列举)⑴、用人:知人善用⑵、虚心纳谏:魏征⑶、经济:轻徭薄赋(民本思想、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⑷、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权)⑸、文化:完善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唐诗兴盛的原因之一)⑹、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爱之如一”、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A 、东突厥:“战而后和”,设都督府B 、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C 、吐 蕃:和亲(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注意:唐蕃政权的并立关系,西藏地区在元朝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归宣政院管辖。
高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夷安史话》专题版
专题一高密地名文化与政区沿革“高密”地名渊源高密历史悠久,古称夷维、夷安。
大禹封国,迄今4千年。
春秋属莱国地。
战国,始有高密之名。
秦朝立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公元73年(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县改为高密国,南北朝时期改国为郡,唐时改郡为州。
以后县、国、郡、州虽因朝制不断更迭,但高密之名历代传承,沿用至今。
《寰宇记》:春秋,莒之密邑。
因境内有密水,其源言之谓高,故有高密之名。
《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
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
故城在西南四十里,唐武德六年移治于故夷安城,即今县治。
按高密对下密而言。
据《水经注》:密水入淮,淮亦兼密通称,故下密亦蒙密水之目。
盖自其源言谓之高,自其委言,谓之下也。
据《水经注》云:潍水自堰北迳高密县故城。
西汉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
齐乘路史云:‘夷安古潍国,有维水寰宇,记谓今高密县里,东南外城,即夷安城。
晏子莱之夷维人,汉为县属高密郡。
《通志》云:在县东南十五里北城社,县北乃北齐高阳城。
又《通志》云:高密省於北齐隋复置在夷安城东南二十里。
隋书《地理志.高密》下注云:‘高齐省淳于县入焉,是北齐末当省。
’高密,《通志》盖因齐乘而误,皆当阙以俟考。
根据诸城市于金彪先生考证高阳、密城二城组成高密。
密水就是潍水,潍水兼称密水。
这是古代人的一种传统解释。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密这个地名。
高密边境有山,而中心多河流。
被称为密?可能因为这一地区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如洋河、胶河、张奴河、胶莱河、潍河、渠河、浯河、荆河、五龙河、红绣河、柳沟河、风台河、洛溪河、拒城河、绣水河、小康河、五里桥河、鱼池河、高阳河、界河、墨水河、皂水河和祝家庄河等干支河流密布,密不可分也。
故称密水。
据太平寰宇记载:隐公二年,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注》曰:密莒邑也,汉以为高密县。
至于高密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
史记《乐毅.列传》称: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巨公。
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
六年级校本教材-世界历史
六年级校本教材-世界历史
该教材共有10个单元,分别涵盖了世界历史的不同阶段和主题。
以下是各单元的简要介绍:
1. 早期人类社会:介绍人类起源、人类的进化和早期社会的形
成与发展。
2. 早期文明: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发展的
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3. 中世纪:介绍欧洲的封建社会制度、天主教会、、黑死病等
历史事件。
4. 大航海时代:介绍欧洲各国海上扩张和殖民活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5. 工业革命:介绍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其
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6. 民族解放运动:介绍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民族解放运动,
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7. 第一次世界大战: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各国在战后的重建和国际关系。
9. 当代世界:介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全球化
及其挑战。
10. 中国近现代史: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太平天国、戊
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建设等历史事件。
该教材内容全面,深度适中,既可供学生的课堂教学使用,也
可供自学和复使用。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掌握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掌握中华古代文明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2. 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
2. 多媒体设备
3.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25分钟)
1. 介绍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3. 讲解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中华古代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调研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了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广泛兴趣。
历史校本教材的范本
历史校本教材的范本1、47.历代王朝的变革,都必须顺应时代需求。
汉武帝用惊人的“智慧”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在其多种“智慧”中,思想上推崇的是()[单选题] *A.儒家思想(正确答案)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2、67.下图所示为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施政措施,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单选题] *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正确答案)B.消除了民族矛盾C.杜绝了贪官污吏现象D.导致了朝政腐败3、吴道子的代表作是()[单选题] *A.《洛神赋图》B.《天王送子图》(正确答案)C.《步辇图》D.《女史箴图》4、76.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
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单选题] *A.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B.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C.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正确答案)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5、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单选题] *A. 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的统治B. 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C. 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正确答案)6、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单选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正确答案)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单选题] *A.《史记》B.《汉书》(正确答案)C.《后汉书》D.《左传》8、4.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单选题] *A.统治者残暴B.实现了统一C.繁荣而短暂(正确答案)D.大运河开通9、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边疆的管辖。
下表中所列内容对应无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B(正确答案)CD10、75、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士人报考D.唐太宗建立唐朝,平定全国(正确答案)11、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农村,农奴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及对策历史校本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在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就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使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史校本教材编写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在历史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会涉及编写者的历史理论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因素。
由于编写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编写出的历史校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材过于简单、敷衍了事,缺乏深入的历史分析和阐释,甚至出现一些事实错误,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编写者的专业素养培养。
加强编写者的历史理论水平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加强对编写者的监督和评估,对历史校本教材进行专业审核,确保教材的质量。
要注重历史教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避免教材中出现主观色彩过重的问题。
二、历史校本教材内容陈旧、信息过时的问题。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新的历史解释方向不断涌现。
一些历史校本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反映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历史观点,导致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编写者的历史研究能力,提高他们对最新历史研究成果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需要建立起与历史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关系,及时获取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将其运用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中。
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促使历史校本教材的及时更新。
三、历史校本教材存在片面性和偏执性的问题。
历史是一个多元的学科,涉及到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方向。
一些历史校本教材存在片面性和偏执性的问题,只传递一种观点、一种解释,削弱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辨析能力,阻碍了学生形成全面、深入的历史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编写者的历史素养培养,提高他们对多元历史观点和多元历史解释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要构建多元历史教学资源,提供不同观点和解释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判断能力。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历史探索》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历史探索》本教材是一本适用于初中学生的历史教科书,共分为六个单元,内容涉及中国历史的诸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古代文明、中华帝国、现代革命等。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夏代、商代、周代等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
通过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与丰富,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第二单元中华帝国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中华帝国时期,包括秦、汉、唐、宋等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通过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三单元现代革命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的成立等。
通过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现代历史的波澜壮阔,尤其是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单元地域文化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名胜、地理风貌等方面的特色和奇妙之处。
通过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各地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第五单元世界文明第五单元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大文明史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成就,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埃及、印度、中国等不同文明的文化、哲学、科技等方面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文明的多元和交流融合,培养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
第六单元历史人物第六单元主要介绍了历史上的各位巨匠和传奇人物,包括孔子、屈原、曹操、诸葛亮等。
通过研究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各位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及其对历史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历史探索》这本教材内容丰富、思维开阔,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视野。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
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历史故事)
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历史故事)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历史故事)
介绍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的历史故事部分,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的概述、故事列表以及教学目标等。
历史故事概述
历史故事是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故事列表
以下是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中包含的历史故事的列表:
1. 《远古时代的发现者》:讲述人类起源和早期生活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的文明和发现者的重要性。
2. 《古代城市的奇迹》:介绍古代城市的建筑、发展和社会生活,让学生领略古代城市的繁荣和奇迹。
3. 《世界历史的宝藏》:带领学生探索各个时期的历史宝藏,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4. 《勇敢的历史人物》:向学生介绍一些勇敢的历史人物,激发他们研究和模仿他们的勇敢精神。
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学生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2. 掌握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总结
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的历史故事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希望本文档对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八年级历史校本教材教案
初二历史备课组目录2、第一课重新认识远古人类 (1)3、第二课认识文明的起源 (8)4、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 (14)5、第四课告别野蛮 (20)6、第五课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29)7、第六课感悟沧桑巨变 (32)8、第七课礼乐文明的确立 (35)9、第八课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41)10、第九课文人的世界 (45)11、第十课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47)第一课重新认识远古人类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2、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
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
四、教学时数 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七、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 (阅读与想象]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承转] ◎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思考与讨论) ◎促使部分古猿直立行走,向人类演化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展示]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小学《历史故事》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历史故事》校本课程教材
介绍
本文档是小学《历史故事》校本课程教材的介绍。
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
内容
该教材包含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故事,如《愚公移山》、《白蛇传》、《孔子的故事》等。
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和民间传说。
教材的内容结构比较合理,根据年级和教学目标进行了精细的安排。
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故事集,涵盖了该年级所需研究的历史知识点。
同时,教材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通过精美插图和生动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色
该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该教材是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一致,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 精细的知识点设计:教材中的故事都是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的选取都精心设计。
- 启发性的教育方式: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领悟历史的内涵,达到启发性教育的效果。
总结
小学《历史故事》校本课程教材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辅助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和爱国精神。
教材的合理结构、精细安排和启发性教育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历史,并能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历史的内涵。
仪征中学历史校本教材
3、认识到制度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体会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一、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时期
⑴、春秋:奴隶制的瓦解
⑵、战国:封建制的确立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大事的名称
三、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⑴、对秦国的制度变革: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⑵、对秦国的国力强盛:促进了秦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推行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⑶、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共居,家有二男则分户,以刺激小农户的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
⑷、思想文化:燔诗书明法令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特点是相比较问答的,没有单纯的特点,只能借助题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全面性⑵、有效性
⑶、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⑶、成功原因:
①、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因);
②、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实行坚决,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③、措施全面有效;
④、变法时间长,百姓能够适应和接受。
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此为规律性认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
①、前提:国家占有大量无主荒地
高二历史校本教材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目录第一篇:神秘的埃及 (1)第二篇:印第安人的祖先 (8)第三篇:印度河流域文明之迷 (12)神秘的埃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埃的地理、文化。
(2)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金字塔建筑。
2.能力与方法(1)通过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气候、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通过图书阅读或网上搜索获取资料,了解有关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3)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3.情感、价值与态度观(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介绍埃及历史文化。
难点:了解金字塔建造的原因和过程4、课时按排4节二、导入新课师:埃及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
但它的历史却随着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直到罗塞塔石碑发现。
科学家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才使古埃及文明重见天日。
通过介绍罗塞塔石碑发现的经过导入新课,该石碑的发现打开了古埃及知识的大门,从此,神秘的古埃及文明渐渐被人们所了解。
教师出示古埃及的地图,请学生仔细地观察地图,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请在地图上找出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2、是哪条河流哺育了古埃及的古老文明?三、新课传授师:埃及地处非洲的东北部,贯船全境的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古代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河流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
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民族,像埃及那样,与一条河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黄河与黄河文明的关系像是母亲与子女,那么,尼罗河就像古埃及文明体内的血脉。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小学历史活动校本教材(六年级)
小学历史活动校本教材(六年级)
第一章:人类和社会
- 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
- 分析社会分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世界上的国家和政府
- 介绍世界知名国家的制度及政治形势
-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影响
- 认识联合国及其作用
第三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 了解生产、消费和分配的基本概念
- 掌握货币的特点和作用
- 理解税收与福利的关系
第四章: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则
- 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发展环保意识并行动起来
第五章:社会主义与中国
- 认识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基本原理
-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势
- 理解中国的历史及其作用和发展
第六章:人类文明及其创造
- 介绍古代文明及其传承
- 掌握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了解文艺界的重要人物及其作品
该教材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增加对历史和现代社会的了解,加强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全球性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赏析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学校主编:刘鲲鹏目录编者的话 (1)第一单元饮食风俗 2第一节饮的风俗 (2)第二节食的风俗 (5)第三节节日饮食 (8)第二单元服饰风俗 (10)第一节服饰风俗概述 (10)第二节汉族服饰风俗 (16)第三节少数民族服饰风俗 (18)第三单元居住风俗 (33)第一节建筑风俗 (33)第二节居住风俗 (38)第四单元交通习俗 (39)第一节陆路交通 (10)第二节水路交通 (16)第三节驿站与邮传 (18)第五单元社交风俗 (39)第一节礼仪风俗 (10)第二节交往风俗 (16)第三节家族风俗 (18)第六单元节日风俗 (39)第一节重大节日风俗 (10)第二节重要节气风俗 (16)第三节秋冬的节日风俗 (18)第七单元其它风俗第一节信仰风俗 (10)第二节岁时风俗 (16)第三节游艺风俗 (18)编者的话高中对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而言都极为重要,孩子们需要保持自己最佳的状态来完成万米长跑的最后冲刺,需要机会来证明自己有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能力,证明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没有白费,证明自己已经从一个幼稚的孩子长成有担当有责任由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高中是美好的,他的美好就在于风雨之后才能见到的彩虹。
孩子们在升入高中之后便被许许多多压力所包围,柔弱的胸膛满怀内心的期许,小小的肩膀顶着家人和老师的关心与期望,单薄的身体不知疲倦地在学习。
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最完美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充实而轻松,大家可以在舒适的气氛中掌握因知因会的知识;为孩子们寻觅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用在无趣的机械记忆中浪费时间,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保持心情的愉悦,使得学习历史变成一种享受。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成为主体,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智慧的学习方法。
这是教育者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该做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一点就通,一点就透。
而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在我认为更加适合教育,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向前进的方向奔跑,而不是极不情愿地被教师拖着拽着。
但是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旁指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难免会有偏颇,而任何错误的学习方法,甚至是不适合的学习方法,都会浪费他们的时间,这对于百米冲刺的他们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这样的危险是为人师的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教会孩子智慧地学习,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本书当中我们在尽力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智慧学习。
第一单元饮食风俗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饮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饮食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交换,也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就是适应。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 56 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
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民族风味食品。
不同的民族在饮食习俗上虽然有很大差别,但彼此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着。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南北交流较少。
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棵,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农民主食青稞。
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关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喜食酸……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一课饮的习俗礼仪之邦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史纵横中国十大名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会将南京雨花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中国茶叶向外传播的历史十分悠久,对世界各国的饮茶、栽茶、制茶和茶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土耳其、日本、朝鲜、英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泰国、俄罗斯、美国等先后不同程度的从我国引进茶种或种茶技术,而在这期间,我国曾派出科学家到其中一些国家进行技术指导,对茶业的发展以及茶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文明古国的酒文化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是酒的王国。
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历史纵横酒与诗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
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古代饮酒的器皿是比较有讲究的。
以制品材料来讲,常用的可分为陶制品酒器、青铜制品酒器、漆制品酒器、玉石制品酒器、瓷制品酒器、金银铜锡制品酒器、水晶玻璃制品酒器、动植物制品酒器、塑胶制品酒器以及纸质制品酒器等。
以酒器用途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觥酒之器及饮酒之器。
在古代有爵、角、觥、觯、觚等器皿,它的造型和工艺大致与盛酒酒器,温酒酒器相类似。
也都保有珍藏价值,自早期的陶制品、青铜制品、瓷制品、贵重金玉制品等。
发展至今,早已用玻璃、塑胶勺一般瓷品取而代之,一切以实用、经济、便利为取向。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讲究长幼有序,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酒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能叫人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它能叫人忘掉束缚,放荡不羁;它能叫人超脱旷达,遗世独立。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本课探究:请通过查阅资料,寻找一中中国古代饮的文化习俗,并深入探讨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食的风俗大河文明下的食文化我国地处亚洲东南部、太平洋西岸,国土的主要部分在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极适于农耕,自古有“以农立国”之称。
因而我国人民的饮食一直是建基于农业生产物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农耕文明特色的古老食文化,即以粮菜为主,配以适量肉类,经精细加工烹饪的一种饮食模式,而与欧洲等国以及北方草原地区以肉、奶为主要食物的饮食模式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这与中国古代的传统理念、文化特征有关。
《孟子。
告子》:“食色,性也。
”焦循《正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在这两种人类的生理需求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所差异,中国人在性问题上形成保守的传统,而将人生的倾泻导向于饮食。
黍稷菽麦稻从先秦时期起,“五谷”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粮食,《周礼》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注曰:“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在记载各地的出产时则谓:“河南日豫州? ? 其谷宜五种。
”注曰:“五种,黍、稷、菽、麦、稻。
”可见所谓“五谷”并非十分固定的种类,只是言其多的意思,而且其中非常重要的粟也没有包括在内。
而肉类主要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除马之外再加上鱼类为主。
中国古代的蔬菜品种相对较少,汉代文献所记不过有20余种,《齐民要术》记载有3O余种,唐末《四时纂要》记载有35种。
从中国古代食文化的特质来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