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预习导学提纲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概念,能够运用合成的方法计算平行力和非平行力的合力;2.掌握合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和运用力的合成原理;2.掌握力的合力的计算方法;3.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理解非平行力的合力计算方法;2.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问题解决、练习。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讲义、实验器材、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教师先通过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并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疑问和思考;2.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为什么需要计算力的合力?-如何计算力的合力?Step 2:讲授1.教师通过讲义详细讲解力的合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平行力和非平行力的合力计算;2.教师通过示意图和计算公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Step 3:实验1.教师布置实验任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定角度的斜面上作用的力,然后计算合力;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合力,并与实际测得的合力进行对比;4.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和规律。
Step 4:讨论1.学生将实验结果汇报给全班,讲解实验过程和结果;3.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相差较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Step 5:问题解决和练习1.教师提供一些力的合成计算的练习题,并引导学生解决;2.学生自主解决练习题,并与同伴讨论、对答案;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解答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Step 6:归纳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力的合成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力的合成的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和掌握计算方法,并思考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引言: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力的合成是十分重要的。
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下,合成成为一个力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初中物理课程的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合成原理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2. 能够使用向量图解法计算合力大小和方向;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b. 准备力的合成实验器材;c.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板书等。
2. 学生准备:a. 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b. 准备好纸和笔,以便做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导入课题,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讲解(20分钟)a. 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和生活中的实例,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b. 解释力的合成的两种方法:向量图解法和三角形法则;c. 通过解题演示,展示向量图解法的具体步骤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40分钟)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份实验器材;b. 学生根据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力的合成;c.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用向量图解法计算合力大小和方向;d.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
4. 拓展练习(30分钟)a.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相应的练习题;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c. 学生之间进行答案交流和讨论。
5.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b.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强调重要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教学活动、听取学生的回答和评价,判断学生对力的合成的掌握程度;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的练习题作为评价参考;3. 教师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估。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探究力的合成在工程和运动中的应用;2. 学生可以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更多关于力的合成的知识。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篇1第一节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2.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挑战题: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包括: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力的合成现象,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7.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在解决力的合成问题时,可能还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对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1.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拉桥、帆船等。
2.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
3.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学会运用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能够将力的合成原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3.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1.3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二章:力的合成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定义合力的概念。
区分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3.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合力的概念,共点力与非共点力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力的合成方法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4.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分解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结合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第五章: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5.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如何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含义。
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
6.2 教学内容本章将详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包括其几何意义和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教学根据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突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把本节课设计为实验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完成认知的过程中,通过提水桶实例感悟身边的物理学,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兴趣,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学背景(一)本节教材分析在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给出合力与分力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推理归纳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得以完善。
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节教学设计面对普通班高中学生,此层次学生认识兴趣极低,基本上没有学习动机。
他们在初中物理中,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力的合成定则,力争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归纳分析法(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电脑及投影仪、方木板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 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刻度尺(学生探究实验用),杠铃片,绳子(演示实验用)教学流程:1、复习初中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2、生活中并不都是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提水桶的实例引入新课,由提水桶实例感悟分力合力,提出探究问题3、学生猜想并设计探究实验4、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方法5、得出四边形定则,图示法的应用6、探究合力大小与分力关系7、共点力概念及说明能形成共点力的条件8、学习效果反馈(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感悟合力与分力,领会等效替代思想2、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出共点力合成定则。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什么是力的合成?2. 力的合成方法: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3. 实验操作: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等实验器材?4. 数据分析: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力的合成结果?5. 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实验数据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合成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力的合成相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合成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力的合成结果。
5. 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力的合成的理解,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方面的表现。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力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力的合成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科研机构或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教学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
2. 引出力的合成,提出问题:“如何求两个力的合力?”(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强调平行四边形法则。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该法则。
3.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合力。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几个关于力的合成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四)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教师点评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观察学生是否能理解力的合成原理,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决问题。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合成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力的合成的知识。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阐述力的合成原理。
3. 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力的合成概念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力的合成概念。
2. 活动二:力的合成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示例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的情况。
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5.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合成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力的合成动画演示素材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4. 实际问题案例【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一起拉一辆车,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解】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单独力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方向等于两个力的夹角的平分线。
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介绍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等,并展示实例动画演示。
【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案例,运用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器材,测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力的合成原理。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力的合成》导学案正式版
3.4 力的合成名师导航●重点与剖析1.共点力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则这几个力叫共点力.2.合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3.力的合成(1)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①当两个力F1、F2的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F=F1+F2合力的方向与两力方向相同.②当两个力F1、F2的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F=︱F1-F2︱,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力中数值较大的力方向相同.③当两个共点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力的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④当有多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先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求出所有力的合力.(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所有的矢量合成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问题与探究【问题】为了把陷入泥坑里的汽车拉出来,用一匹马刚好能将车拉出.一个同学说再加上一匹马可能很轻松地将车拉出,也可能拉不出.请你探究此人的话有什么道理?【探究思路】一匹马拉车,只有一个力;两匹马拉车,涉及两个力,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一般会认为这两个力的合力一定比原来的一个力大,其实不然,如果这两个力的方向有一个夹角θ,θ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合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合力可能比其中的分力更小.因此,两匹马也可能拉不出.●典题与精析【例1】两个共点力F1和F2大小相等,均为F,当他们之间的夹角为90°时,其合力为多少?当他们之间的夹角为60°时,合力又为多少?【例2】在蒸汽机发明以前,大运河中逆水行船经常用纤夫来拉船.其情景如图3-4-2所示,假设河两岸每边10个人,每个人沿绳方向的拉力为1 000 N,绳与河岸方向的夹角为30°,求船受到的拉力为多大?1000NFFFO12图3-4-2 图3-4-3【例3】为了粗略测出排球击地时对地面作用力的大小,现在给你一个排球、体重计、水、一张白纸,请你利用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完成这个任务.【例4】某小组在做“寻找等效力”实验时,实验结果如图3-4-4所示,A是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在力的作用下橡皮条与细线套的结点所达到的位置,F′与AO共线.F 1FFF2 'AO图3-4-4(1)图中________(填F或F′)是两个分力F1与F2用平行四边形画出的对角线的值;(2)本实验中,假如力F1的大小及方向固定不变,为了使橡皮条仍然伸长到O点,对力F2来说,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F2可以有多个方向B.F2的方向和大小可以有多个值C.F2的方向和大小是唯一的D.F2的方向是唯一的,但大小可以有多个值自主广场●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分力和合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力与合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B.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与合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C.两个分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分力D.合力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任一分力2.用两个力拉陷入泥坑的小汽车,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800 N和600 N,若这两个拉力间的夹角为90°,则这两个拉力的合力大小为()A.1 400 NB.1 000 NC.700 ND.200 N3.大小分别为5 N和15 N的两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则它们的合力可能是()A.8 NB.16 NC.20 ND.25 N4.两个共点力的大小都是50 N,如果要使这两个力的合力也是50 N,这两个力之间的夹角应为( )A.30°B.45°C.90°D.120°5.同时作用在某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分别为6 N 和8 N.当这两个力之间的夹角由0°逐渐增大至180°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将由最大值__________N 逐渐变到最小值__________N.6.大小分别为F 1=20 N 、F 2=30 N 、F 3=40 N 的三个共点力间的夹角可以任意变化,则此三个力的合力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N ,最小值为__________N.7.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三个力,它们的大小都等于5 N ,任意两个相邻力之间的夹角都是120°,如图3-4-5所示,则这三个力合力为__________N ;若去掉F 1,而F 2、F 3不变,则F 2、F 3的合力大小为_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FFF123F2F 3F 4F5F6F图3-4-5图3-4-68.六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 、2F 、3F 、4F 、5F 、6F ,相互之间夹角均为60°,如图3-4-6所示,则它们的合力大小是_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9.如图3-4-7所示,一只小船在河中向正东方向行驶,船上挂起一风帆,帆受侧向风作用,风力大小为100 N ,方向为东偏南30°.为了使船受到的合力能恰沿正东方向,岸上一人用一根绳子拉船,绳子取向与河岸垂直,求出风力和绳子拉力的合力大小及绳子拉力的大小.3O河岸小船F F o12图3-4-710.如图3-4-8所示,横杆AB 水平插在墙内,它的B 端有一个光滑定滑轮.细绳一端固定于C 点,绳跨过滑轮,另一端悬挂一重10 N 的物体,绳与横杆夹角为30°,求定滑轮受到绳子对它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ABC30o图3-4-8●综合发展11.在研究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实验中得到如图3-4-9所示的合力F 与两个分力的夹角的关系图.问:10 N2 N Oππ23π2θ/r a dF /N 图3-4-9 (1)两个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 (2)合力的变化范围是多少?12.关于合力与其两个分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一定相同 B.合力的大小可能小于它的任一个分力 C.合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的大小D.合力的大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参考答案●典题与精析例1 【精析】当他们之间的夹角为90°时,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 1、F 2的合力2F (依据勾股定理);当他们之间的夹角为60°时,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如图3-4-1所示的平行四边形(此时实际是一个菱形).再利用数学知识求出合力为3F .F F 21F 合图3-4-1【答案】F F32【绿色通道】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通常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当角度比较特殊为90°、60°、120°时,可以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先粗略地作出平行四边形,再利用数学手段找出各个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出合力.例2 【精析】每根绳有10个人拉且拉力方向相同,所以F 1=F 2=10×1 000 N=10 000 N ,选择1 cm 长的线段表示1 000 N 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3-4-3所示,表示F 1与F 2的线段长10 cm.用刻度尺量得表示合力的对角线长103 cm ,所以船受到的拉力大小F =3F 1=17 320 N.【答案】17 320 N【绿色通道】本题考查了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力计算方法:各个力相加;又考查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共点力的合力计算方法: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当角度不特殊时,通常取标度(比如1 cm 表示1 N ),作出力的图示,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两分力所夹的对角线即为所求合力.最后,测量该对角线的长度,与标度对比,确定合力的大小.例 3 【精析】排球有弹性,落在地面上时会与地面发生弹力作用,使排球发生弹性形变.弹力越大,球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球与纸的接触面积就越大,球在纸上留下的水痕就越大.【答案】在地上铺一张纸,把球用水沾湿,然后用球击纸,在纸上留下一个圆形的湿迹,然后再将这张纸铺在体重计上,用力将球按在纸上,直至球与纸上的圆形湿迹完全重合,根据此时体重计的读数,就可以粗略地得知球击地的作用力【绿色通道】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常规仪器进行实验.等效替代的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会用上.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去寻找某个力的等效力;并结合力的图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例4 【精析】认真理解等效力和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力的图示法进行解答.(1)显然F′是单个力作用时的情况,因为F′与AO共线,F是F1与F2的对角线.(2)由于F1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所以F2是唯一确定的.【答案】(1)F (2)C【黑色陷阱】学生对等效力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理解,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是解决类似问题的障碍,实验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基础达标1.答案:BD2.答案:B3.答案:BC4.答案:D5.答案:14 26.答案:9007.答案:0 5 N 与F1方向相反8.答案:6F与5F方向相同9.答案:合力F=86.6 N 拉力F2=50 N10.答案:10 N 方向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下●综合发展11.答案:(1)F1=8 N F2=6 N (2)2 N≤F≤14 N12.答案:ABC。
力的合成的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的导学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以及几个分力的合力4.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阅读61页——62页最上边两行,理解下面的概念(1)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2.力的合成(1)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思想:等效替代上边的图形中,相邻两线间的夹角都是15度,若用拉橡皮筋的方法进行探究,可以将此纸固定在木板上进行,同时学生也可以将图形复制到自己的学案上,参与探究的过程。
若用提一瓶水并让其静止的办法进行探究,可以将图形画于黑板上,实验中应强调:<1>基本的原理是等效替代,实验中又是怎样保证“等效”的;<2>力的大小是如何获得的;<3>力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4>弹簧称使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5>两分力与合力构成的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如何进行检验(检查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
(3)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4)两个以上的力求合力怎么办?先对两个力求合力,再将此合力与后面的力合成,逐个进行。
比如物体受三个力,将两个力合成后,相当于物体只受两个力,再将这两个合成即可。
可以说,每进行一次力的合成,力的个数就减少一个,这样最终会利用二力的合成将所有力合力。
(5)力的合成的三角形法与位移的合成的三角形法有什么关系?如图所示,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位移的合成的三角形定则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矢量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这体现了物理学中的简单美。
同时学生指出,初中时所学的力的方向相同时力的合成与方向相反时力的合成法则都可以统一到矢量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中来,如图所示,那只不过是被压扁了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2F21F3.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1)作图法 例1:课本63页例1学生阅读体会方法,对实验班的学生不必讲解,直接做下面的练习。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什么是力的合成?2. 力的合成方法:如何进行力的合成?3. 力的合成实验: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难点:力的合成实验的操作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验:分组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力的合成过程。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的理解和掌握。
7. 板书设计: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8.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验操作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3. 评价标准:a. 力的合成概念:能准确回答力的合成是什么。
b. 力的合成方法:能正确进行力的合成计算,并能解释其原理。
c. 实验操作:能正确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并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d. 小组讨论: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理解他人的意见。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绳子、测力计、小车等。
2. 教学课件: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讲解,实验步骤的展示。
3.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力的合成概念、方法。
2. 第3-4课时:进行力的合成实验。
4. 第7-8课时:巩固练习,作业讲解。
《力的合成》 导学案
《力的合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等效替代关系。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
3、了解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难点(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
(2)合力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的理解。
三、知识回顾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
四、新课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
例如,两个人一起提一桶水,与一个人单独提这桶水,效果可能是相同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来描述力的作用呢?这就涉及到力的合成问题。
五、知识讲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3、探究力的合成的方法——实验(1)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套、三角板、刻度尺、图钉等。
(2)实验步骤①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②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 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③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 O。
记录下 O 点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F2 以及两细绳的方向。
④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记下细绳的方向。
⑤改变 F1 和 F2 的大小和夹角,再做两次实验。
(3)实验注意事项①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读数不同,应另换,直至相同为止。
7.2《力的合成》导学案
7.2 力的合成【学习目标】1、理解合力的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自主先学感知目标】知识回顾: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三个的因素,即:力的、和。
【合作探究展示后教】1、合作交流理解目标探究1 :合力与分力1、观察分析课本P131“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学交流讨论。
①众多船帆才能驱动的航船,用一台发动机就可以驱动。
这台发动机对航船的作用效果与多个船帆对船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②数只蚂蚁才能挪动的一片树叶,仅一只甲克虫就可以挪动它,那么,这只甲克虫的作用力在效果上是一样的。
2、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例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例2: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例3: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2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学生分组实验:(两人一组)教师巡视器材:弹簧测力计(5N)带钩木块细绳1、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1)二力同线同向合成F合= ,F合方向与F1、F2的方向(2)二力同线反向合成F合= ,(设F1>F2) F合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同(或F合=F大- F小,方向与的方向相同)3、成果展示 深化目标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数据,教师引导总结【收获交流 回归目标】⑴在同一条直线上二力合成,合力F 合与两个分力F 1和F 2都有这样的关系:⑵①只有同一物体所受的力才可合成;②不同性质的力也可以合成;③分力与合力从物理实质上讲是在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而不是物体的重复受力.2、议一议:下列说法正确吗?①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分力。
力的合成预习导学提纲
力的合成预习导学提纲一、概述•力的合成是指在力学中,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相当于它们的代表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是解决物体在复杂力环境下受力情况的重要手段,可以简化力学问题的求解过程。
二、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1.向量的概念–向量是拥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
–向量一般用箭头表示,在向量上用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向量的大小可以用在向量上标出的有意义的长度来表示。
2.向量的合成–向量的合成是将多个向量合并为一个等效的向量的过程。
–向量的合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等。
3.力的特点–力是一种向量。
–力的大小可用牛顿(N)作单位来衡量。
–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所在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三、平行四边形法则1.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概念–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一种常用于力的合成的方法。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思想是将多个力按照其大小和方向绘制成相应的向量,并将它们首尾相接成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对角线找到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2.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步骤–绘制力的向量,并标明力的大小和方向。
–将力的向量按照其大小和方向绘制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对角线找到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三角法则1.三角法则的概念–三角法则是另一种用于力的合成的方法。
–三角法则的基本思想是将多个力按照其大小和方向绘制成相应的向量,并将它们首尾相接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在多边形内部找到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三角法则的步骤–绘制力的向量,并标明力的大小和方向。
–将力的向量按照其大小和方向绘制成一个封闭多边形。
–在多边形内部找到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力的合成的应用1.平面内力的合成–在平面内,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可以求解多个力合成后的合力。
–应用平面内力的合成可以解决平面内物体的平衡问题。
2.空间力的合成–在空间中,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法则可以求解多个力合成后的合力。
–应用空间力的合成可以解决物体在空间中的平衡和运动问题。
六、总结•力的合成是解决物体在复杂力环境下受力情况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预习导学提纲教学设计
The teaching design of preview guidance outli ne
力的合成预习导学提纲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
学习方法:仔细研读教材22页
2、合力与分力有什么的关系?
学习方法:
a、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1)把一袋牛奶上挂两个测力计,用两只手分别拿着一个测力计保持测力计竖直,读出两个测力计的示数。
填入下表牛奶代数
测力计1
测力计二
两个测力计的和
1
f1=
f2=
(2)改用一个测力计,把牛奶挂在测力计上,读出一个测力计时的示数填入下表。
牛奶代数
测力计示数
1
f=
分析比较两次实验数据,把结论写作下面。
结论:同方向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
b、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合成后怎样呢:
请阅读下面一个案例分析:水平路面上的一台车,前面一个人用1000牛顿的力向前拉,后面一个人用200牛顿的力向后拉,车实际受到的水平拉力多大呢?假设没有前面的人拉车,只有后面的人拉车。
那么车只受到向后的拉力200牛顿,现在前面的人用1000牛顿的力来拉车,首先他要拿出200牛顿的力来抵消后面人的拉力,所以他实际用来拉车的力就只有800牛顿了,也就是
向前的拉力减去向后的拉力(1000n-200n)=800n, 方向向前。
如果向前拉车的人用200牛顿的力,而向后拉车的人用500牛顿的力。
那么向后拉车的人首先要拿出200牛顿的力来抵消向前拉车的力,他实际拉车的力就只剩下300牛顿了,车实际最后受到的力,就是向后拉的力减去向前拉的力(500n-200n=300n),方向先后。
根据这个案例分析和前面的实验,你的结论是:
c、仔细研读教材24页黑体字。
3、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吗?在什么情况下合力大于分力?什么情况下合力小于分力?
学习方法:同学之间讨论一下,你的观点是什么?用事例证明你的观点的正确性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