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11.13)
社会学概论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二、循环型社会变迁理论 循环型社会变迁理论强调人类文明的发 展、成熟、衰退过程的循环而不是退化, 认为文化或文明可以向前发展,也可能衰 退,社会变迁是周期性重复。
• 德国史学家施本格勒:历史的发展是各自
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相继的反映。 •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 :历史就是人类不断 接受挑战和做出反应的过程,而挑战和反 应的多次循环就构成了历史变迁和社会变 迁。 • 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提出一定取向 的文化类型盛衰循环的学说,认为社会历 史就是不同文化类型的更替或循环
社会变迁不同于自然变迁: • 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才有的,以人的产 生、社会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自然变迁则是亘 古存在的,并将无尽地延绵持续下去。 • 社会变迁包含有人为的因素,通过人类的群体行 为来实现,人们的意志、愿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社会变迁,自然变迁则是依照自然界本身 的内在规律运转变化,不需要人类意识的参与; • 虽然社会变迁有其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 在规律,但人们仍然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参与使社 会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目的性,而自然变迁则是 盲目的;社会变迁比自然变迁更复杂。
1960 2010 150 265 70 78.5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模式
一、进化型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变迁的进化理论是社会学中最早出 现的一种有关社会变迁的理论模式,也是 所有关于社会变迁理论中最为广泛接受的 观点。它是以这样的假设为依据的:社会 不断从简单向着复杂的形式发展。
• 孔德: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 • 斯宾塞: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
五、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传播及应用,可以 大大刺激社会生产力,带动或直接造成社会物质 财富的增加,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同时, 人类生活的范围扩大了,科学技术把人们的理想 甚至一些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人们 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发生改 变。
当代社会分析报告之社会变迁
第一組 生資三甲F9663046陳佳蓉 生資三甲 陳佳蓉 生資三甲F9663039林琨又 生資三甲 林琨又
社會變遷
指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行為模式與 社會文化隨著時間改變而引起的基本 變化。 微觀 :社會變遷影響了日常生活中的互 動模式 巨觀:它影響了整體的社會制度
來源
主要來自: 1.自然環境、人口因素、文化創新、文 化傳 播、社會運動、科技、戰爭、經濟與觀念等。 2.也牽涉了都市化、工業化、理性化、世俗 化與專門化等層面的複雜過程。 現代社會所發生的一個巨型社會變遷就是現 代化
社會運動
2. 「改革運動」(reform movement): 指社會運動成員對於現有社會秩序是 滿意的,但他們也認為:局部的社會 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社會的特定領 域。 (大多數的抗議事件或社會運動是屬於 改革運動,旨在改革社會的某一部分 或項目,並非企圖推翻整個現有體 制。)
社會運動
3..反動運動(reactionary movement) : 或稱「保守運動」、「抗拒運動」, 目的在維持既有社會價值與制度,並 且防止變革,使其能持續運作。 有時反動運動是針對某一特殊社會運 動而組成,例如:反同性戀運動與反 墮胎運動。
社會變遷不一定是進步的現象,有時,也可 能是一種落後或退步的結果。無論如何,社 會變遷基本上是社會結構與功能的改變,也 可能是社會關係、體系或組織的修改。對於 一個社會來說,社會變遷並不等於發展,也 不等於現代化,但社會發展與變遷是可以並 行的。對於一個國家,尤其是低度開發國家 而言,發展或現代化變成策略性的社會變遷 目標,因為它們極想從社會變遷過程中獲得 發展與現代化。
社會運動
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力量或來源是社 會運動或集體行為,這是一種人們對 於不明確情境試圖採取共同回應方式 所產生的相對自然的行動。 它可視為社會變遷的一種手段,也是 一個團體有目標、有計劃的經由集體 行為以改變社會整體或部分現象的共 謀行動與較持久性工作。
第十一章社会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2.现代冲突论 达伦多夫认为,围绕权力和权威(占有多少)形 成两个阶级,存在社会任何组织之中,现代社会 是两个阶级组成的强制性的协作联合体。冲突引 发社会结构变化,特别是权威结构变迁。 三种类型:所有统治人员更换即革命变迁;部分 更换即改革变迁;把被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结合到 统治阶级的政策之中,最低层次变迁。 社会变迁是社会常态。
三、社会规划
(三)社会指标体系 1、社会指标体系的类型 (1)规划性的社会指标体系 综合的规划性指标体系是以一定的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为综合地 测量社会生活领域的主要方面发展状况的一套指标,包括人口、收 入与消费、住房、教育、卫生保健、娱乐、休闲、公共安全等内容。 (2)社会目标导向的社会指标体系 为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状况,实现某种社会目标而设计的详细、深 入描述该领域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公共 安全。 (3)理论研究取向的社会指标体系 学者们为进行某种科学研究的需要而建立的指标体系。如以人的生 命周期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以测量社会结构变迁为目的的指标体系。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五)冲突论的社会变迁观 1.传统的社会冲突思想 马克思:生产资料占有不平等是根源,阶级对立 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变迁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齐美尔:冲突是普遍的,不仅是利益的反映,也 是敌对本能的反映。冲突不一定消极,必然引起 社会系统崩溃和变迁,也是促进团结和统一的过 程。 韦伯:与权力、财富和声望的分配有关。
一、现代化的涵义、内容与特征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到社会生活各 个领域、方方面面的改变。 某个领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要求和导致其他领 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 现代化是全方位地改变物质生产、社会关系、整个社会结 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单一的现代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当然各个领域、方面展开 的时序、模式有所不同,因起始条件、内外环境不同。
社会变迁名词解释
社会变迁名词解释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因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具体包括:社会分化、阶级分化、社会流动、社会转型和社会革命。
社会变迁按照其变化的内容和影响范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微观的社会变迁和宏观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具有不同的属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对它的研究又分为静态和动态的研究。
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个主要变迁的概念:5、文化变迁——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一切社会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组织形式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1)生产方式的变迁是文化变迁的基础和前提。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化变迁的性质和方向。
(3)文化变迁是生产方式变迁的结果,并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4)生产方式的变化既影响文化内容和形式,也影响文化的实质。
(5)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并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6、经济变迁——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变化。
7、科技变迁——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变化和发展。
8、政治变迁——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一切国家权力的兴衰存废、结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9、宗教变迁——人类社会的宗教观念、信仰、仪式和组织制度等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10、军事变迁——人类社会的军队建制、兵员、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的变化。
11、教育变迁——人类社会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校组织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12、医疗卫生变迁——人类社会的医疗保健制度、方式、药物、技术和设施的变化和发展。
13、社会结构变迁——人类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生活领域或社会集团的构成比例和联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14、人口变迁——人类社会在一定时间内人口数量、分布和构成的变化。
15、语言变迁——人类社会使用语言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
16、艺术变迁——人类社会有关审美活动的情况、特点及其变化。
17、社会风俗变迁——人类社会的婚姻、丧葬、祭祀、节庆、生育、交往等习俗、礼仪和禁忌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三、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 提。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原始自然环境对社 会变迁的影响较大。 随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不断扩大和 深入,人化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人口状况是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 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 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人口革命
பைடு நூலகம்
科瑟的功能冲突论: 社会冲突既可造成社会分化,又能促进社 会的群际整合。 冲突的类型: 1、现实性冲突: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 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得所做的估价而发 生的冲突,或目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的目标的冲 突。 2、非现实性冲突:不是由于对立双方竞争性的 目标引起的,而是起因于至少其中一方释放紧张状 态的需要。
4、从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角度划分—— 自发的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当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较 低,人类在很多方面以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变 迁。社会变迁对于人类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 异己的过程。(早期的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即人类有意识、有目的 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已成为现代社 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 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制度结构的性质及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过程。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 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 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 习惯。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变迁的重要意义。
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过
(三)吉登斯的“现代性”
观点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 全球化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 联,他着眼于现代性的制度层 面,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 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这种 扩展形成了现代性的维度和全 球化的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吉登斯对全球化的思考很有
价值,但他对“现代性的全 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性等 有所忽略。
目前,跨国公司制定经营战 略均从全球考虑,提拔主要经 营人员不分国籍,重要决策可 在国外子公司做出,科研工作 可根据所在国的需要和具备条 件的任何地方进行,新产品可 在几个国家分别开发。
Βιβλιοθήκη 全球市场正在逐渐成为一家 公司经营方式的起点。国际营 销学一直将民族或国家作为给 市场下定义或分割世界市场的 一种概念,全球化则淡化了把 国家与市场作为一个相连的实 体,并将市场变成比国家和民 族更广阔的空间。全球化要求
强。前者超越了国家传统意义
上的主权和边界;后者削弱了 对国家的依赖和信任。 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作 用增大,势必接管国家的部分 权力,削弱国家制定政策和管 辖的权限,限制着国家行使主 权的空间。此外,跨国公司作 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行为主体,
其独特性就在于其跨国的特性,
它可以跨越行业、国家的界线, 形成自己内部体系,“决定权不 属于某个国家,而是属于几乎相 当主权国家的组织,其权限将超 越本国领土的界限”。 还有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新 问题,即司法全球化。近年来, 西方大肆鼓吹“法津
阶段,同时也说明世界经济进
一步迈向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加深的另 一表现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 的企业并购之风愈刮愈猛,其 并购规模之大、涵盖行业之广、 交易金额之高都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程度。
(二)高科技要求各国联合攻
新中国60年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 这体现在评判标准的变化上,比如,人们不 再以政治表现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标准;不 再以官方态度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标准;对 先进与落后、公与私、穷与富等的评价有了重大 变化;人们的个人价值观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比 如敢于肯定自我,越愈重视自我,再不忌讳自我 奋斗,等等);人们的多元价值观逐渐建立起来。 • 总的说来,在价值评判中,人们大大降低了 以政治为评价尺度的道德标准,提高了尊重人权、 崇尚人性的份额,扩大了个人的选择自由。
4、社会变迁的特点: ⑴社会变迁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有其内在的客观 规律 。 ⑵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变迁,才能推动社会 的进步,否则就会阻碍、延缓社会的进步。 ⑶社会变迁是曲折的,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向上的, 但也有倒退和堕落。 ⑷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意味着旧事 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⑸社会变迁是复杂的,形式多样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
环球时报说: • 环境问题影响国家形象, 中国崛起需跨 “环保门” • 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 “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 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 • 英国《每日电讯报》文章的标题直言“中 国在接管世界之前是否会被自己排放的废 水淹死?”
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
江西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 中科院编纂、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08中国可持 续发展战略报告》称,我国环境问题不断加重, 但生态状况基本保持稳定。与1995年相比,除北 京、上海、山东3个省、直辖市外,全国及其他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水平呈现下降态势。除北 京、天津、江西、海南、云南、青海等少数省和 直辖市生态状况较之1995年有所下降外,其他绝 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生态状况基本保持 稳定,甚至略有好转。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讲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660
来自系统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帕森斯利用他的
功能型社会变迁理论去分析社会的长期历史,把
社会历史分成五个连续的分化阶段,即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历史社会、温床社会、现代社会。
2020/8/22
15
4、 冲突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Dahrendorf)提出 了关于冲突论的社会变迁理论的基本假设:第一, 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第二,社会冲突是普遍存 在的;第三,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对社会的瓦解和 变迁都发挥着作用;第四,每一个社会都是以其中 一些成员对另一些成员的压制为基础的。
2020/8/22
12
(3)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 ( Arnold Toynbee ) 的 “ 挑 战 ” 和 “反应”论。
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对
世界几大文明的兴衰史进行了分析,认为
社会是循环发展的,每个循环都是以某种
“挑战”开始的,最初是为了建立起经济
生存的常规模式,随后是为了适应各种不
斯宾塞强烈地谴责革命,主张改良,要人们等待社会 长期自然的进化。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 对社会均衡的破坏。
2020/8/22
7
古典进化论的主要特征:
一是认为社会进化是从较简单的结构形式成长为较 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就是结构形式多样化的过程
二是认为社会进化是从无凝聚力的同质社会变为 整合的异质社会的过程; 三是认为在社会进化过程中,量变必然伴随着质变。
当代西方社会进化论者提出了三种社会进化 趋势: 由于技术发展,社会对周围环境的控制能力 日益增强; 社会及其单位进一步专门化与分割化; 社会单位之间越来越多地相互依赖。
2020/8/22
10
2.循环论的社会变迁理论
14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变迁1.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2.内容:①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既社会行为基本规范体系。
②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③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3.特点:①必然性;②前进性;③非直线性;④全面性4.基本类型:(1)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分为:社会进化和社会倒退进化过程的特征:长期性、缓慢性、渐进性、局部性(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社会改革:使人们有意识的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根本变革社会制度,改变生产关系(3)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4)按照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分为: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5.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②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④文化的发展与传播⑤意识形态的改变⑥人口状况的改变⑦外敌侵入、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社会变迁。
6.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
7.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概念:是社会变迁上的跃进,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各个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2.主要内容:①工业化,②城市化,③民主化,④管理科层化,⑤社会结构分化,⑥人的现代化,⑦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3.特征:①现代化是一项社会领域的革命进程②是一项长期的、有阶段的历史过程③是一场持续的国际竞赛。
4.社会现代化理论:①经典现代化理论;②依附理论;③世界体系理论;④信息社会论;○5后工业社会论5.中国的社会现代化:①现代化起步阶段(1840-1911)②局部现代化阶段(1912-1949)③全面现代化探索期(1949-1977)○4全面现代化发展期(1978年至今)第三节全球化1.含义:一方面,全球化概念具有空间性内涵,指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
社会学原理课件之社会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
I.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观 II. 社会进化论 III. 社会循环论 IV. 社会均衡论 V. 社会冲突论
16
I.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观
•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点,认 为社会变迁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不 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决定因素。“随 着经济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 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革命性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指从渐 进式的量变到飞跃式的质变的重大的根本 性社会变迁。
14
3) 自发性社会变迁和计划性社会变迁
主要依据社会变迁中人的作用
• 自发性社会变迁: 社会进程主要受自身规律的支配,人
被动的发挥自身有限的作用;
• 计划性社会变迁: 人类积极发挥能动性,认识和掌握社会 变迁的客观规律,有意识的计划、参与 和控制社会变迁。
1) 结构性变迁和非结构性变迁 主要依据社会变迁的层次划分
结构性变迁: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 组织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等社会结构体 系的变化。
非结构性变迁:指文化、思想、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方式等社会形态因素及其相互关 系的变化。
13
2)进化性社会变迁和革命性社会变迁
主要依据社会变迁的性质
• 进化性社会变迁:指社会发生缓慢、持 续有序的渐进量变过程。
第四编 社会发展论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研究社会变迁,能够使我 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 变化的基本规律。
1
加快步伐,追赶世界的变化
• 你所能感受的世 界,你所能体会 的生活,你所熟 悉的环境——
• 是否正经历着某 种变化呢?
2
抹见时进身看车月勾五
黑的间老影不水的起十
社会学通论论(教学12章)
从社会变迁的方向上看,有直线式 的进化,螺旋式的进化,阶段式的 进化,树枝状的变迁,发散式的变 迁,随机波动式的变迁等多种形式。 (1)直线式进化。
(2)螺旋式社会进化。它指社会发展有时呈上升 趋势,有时有下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比如,马克思认为,社会总的发展是沿着肯定 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波浪式前进,螺 旋式上升的,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文明,但不排 除在前进的道路上甚至可能出现的暂时的退步, 例如,资本主义在美国发展之初出现的圈地运动 引起的大批原来耕种土地的农民的流离失所和贫 困;商品经济可能引起的道德沦丧等。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2.人口变动 3.科学技术的发展 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5.社会价值观念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
二、历史循环论 1.汤恩比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 论” 2.“文化堕距”论
社会改组和解组指社会组织发生分裂或它 的制度丧失正常的功能致使社会秩序显示出 不安和纷乱的社会动荡的状态。例如,在 “文化大革命”中国家的公检法组织、教育、 经济部门几乎全处于瘫痪状态,此时社会便 处于社会解组状态中。 社会流动是在微观社会的范围内,社会分 子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变动,即个人由一种 社会地位或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 级的横向水平运动和纵向上下运动。
2.社会变迁的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 社会变迁是在一定的外在条件的触发和 引导下使社会结构产生的变迁。 任何社会变迁,从其变迁的规模与过程 而言,都可以分为宏观原因与微观原因。 但从其变迁的方向与过程来说,总是从微 观变迁到宏观变迁的过程。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社会变迁与现代化PPT课件
并非所有的物质环境环境变迁都是如此剧烈和 突然,例如,工业污染就可能是逐渐形成的, 但它同样是改变一个社区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人口
一个社会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变迁会产生巨大影 响。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生产力、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三大块构成的,而社会变迁是由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运动引起的。
2. 观念文化:强调精神价值、努力工作、自我克制和一种严格的 道德规范。(宗教是核心)
索罗金认为所有社会在其发展中总是在感性文化和观念文化之 间变动。希腊文化(观念文化)——罗马文化(感性文化)— —中世纪(观念文化)——20世纪(感性文化)。他认为最理 想的阶段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接、混合的中间阶段。
在所有这些领域中,造成冲突的最基本的原因是权力 和权威的不平等分配。因而在冲突论者看来,社会变 迁总要涉及权再分配的斗争。这种权力变迁可能突然 爆发,也可能缓慢地发生。
5、马克思主义理论(Marxism theory)
马克思社会结构论明显优于其他社会结构论的地方在 于它不必在社会结构以外寻找社会变迁的根源。
3. 结构变迁:指同以往性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组织的 出现。例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组织中所有 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时所产生的新角色(职业经理人 和股票持有者)出现了,新型组织也出现了。
4. 社会群体结构的变迁:群体结构、群体意识水平和 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迁。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
1. 社会文化进化论 2. 循环论 3. 社会均衡论(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4. 冲突论的观点 5.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变迁的概念
《社会变迁的概念》
社会变迁的概念社会变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由于人口、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社会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变化过程。
它既包括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以及各种利益群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斗争,也包括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渗透与融合。
这里所说的“社会”泛指一切有组织的社会系统。
从总体上讲,可以把社会变迁看做是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动力机制(周天勇,1995)。
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某些重大事件导致的整个社会状况的急剧改变。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社会变迁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时间上的延续中,由现状转化为不同形态或性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是缓慢的逐渐演变,也可能是剧烈的革命性转变。
社会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
社会变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指的是社会内部的变动和转变,如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意识的转变、社会关系的演变等。
外在因素指的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战争、经济危机、文化交流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社会的变迁。
社会变迁对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社会变迁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
对社会而言,社会变迁可能改变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
社会变迁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包括促进社会进步、促使社会发展,消极的影响包括社会冲突、社会不稳定等。
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经验和创新是重要的因素。
社会的经验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变迁的基础。
创新是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经验和创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变迁。
在当今世界,社会变迁的速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全球化、科技发展、社会运动等因素加速了社会变迁的进程。
社会变迁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个人和社会的冲击也越来越深远。
如何应对社会变迁,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个人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社会应加强社会管理和政策调控,确保社会变迁的稳定和有序。
总之,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个人和社会,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了解社会变迁的原因、形式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社会变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类社会的变迁
实践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合作: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同努力,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 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等
全球化促进了 不同文化间的 交流与融合, 使得各种文化 元素相互交织、
影响。
文化交流与融合 有助于推动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和 共同发展,促进 各国之间的相互
理解和友谊。
在全球化背景 下,各种文化 传统和价值观 的碰撞与交融, 也带来了新的 机遇和挑战。
文化交流与融 合有助于推动 人类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促 进全球文化的 繁荣与创新。
定义: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一体化则是指各国经济相 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表现形式: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生产国际化、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等。
原因:科技发展、交通通讯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等。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加速文化交流和融合等。
科技发展对传统 行业的冲击与变 革
人工智能对就业 市场的挑战与机 遇
网络安全与隐私 保护的挑战与机 遇
科技发展对环境 的影响与可持续 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更智能、更高效的 人机交互
区块链技术:更安全、更透明 的数据管理
5G通信技术:更快速、更稳定 的数据传输
生物科技:基因编辑、细胞治 疗等颠覆性技术
农业革命:人类从采集狩猎转向农耕,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工业革命:机器取代手工,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 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生产方式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全球化与跨国生产:全球资源配置,跨国生产成为常态,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13第十二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
社会现代化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迁, 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 2 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3 具普遍性,是全球性的变化 4 现代化的道路具有特定性
10
二、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 2 3 4
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民主效率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16
由能人来进行统治; 出现了新的短缺; 信息经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是竞争战 略,而是合作战略。 3. 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的结果 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中坚; 社会职能部门的进一步细化; 政治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17
(二)罗马俱乐部学派 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性的未来研究团体。 把全球性问题中的“人类困境”问题放在 突出的位置上。 研究的目标: 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有较可靠和有深度 的理解; 在一切可用知识的基础上,激励那些能纠 正现在情况的新的态度、政策和制度。 认为,人类滥用科学技术这一力量,盲目 开发自然界,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界的毁灭。
18
五、现代化理论及其缺陷 1.现代化理论有简单化倾向,缺乏充分的历 史解释和足够的结构分析。 2.忽视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元性,没注意到 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3.过分强调了传统和现代化的对立。 4.在强调内因的同时,忽视了外因的影响。
19
第三节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 发展理论 一、依附理论 认为世界上所有不同的国家形成一个世界 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关 系就是“核心”和“边陲”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技术优势从处于 边陲的不发达国家获得财富,边陲国家则因贸 易和技术劣势而出现赤字。
14
(三)现代价值体系的确立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宗教改革→宗教宽 容→国家和社会的世俗化等阶段,建立了新的 精神价值体系。 现代价值体系:个人主义;平等;法律;等级 等。 四、后现代化理论 (一)后工业社会论 1.后工业社会是不同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的新型社会。 社会发展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 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11.13)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1、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答:社会发展寓于社会变迁之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和总趋势是社会发展,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但这两个概念又不是等同的:首先,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进步,它具有一维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而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进步又包括社会的退步,既包括社会的整合又包括社会的解体,它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其次,社会变迁叫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
社会变迁一般是用来描述那些包括特定的人口、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单位和社会综合性现象的系统变化,而不是单一性要素的变化。
再次,社会发展通常侧重与宏观的角度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社会变迁除了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以外,也重视研究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2、社会变迁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两者关系(联系与区别)?答: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式变迁是指事物逐渐地、缓慢地演变的过程。
社会进化、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都采取渐变式变化方式。
社会渐变式变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变迁过程中既包括了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了质的的变化;质的变化不是采取突变的方式,而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质变。
第二,这种变迁形式不会带来社会系统的震荡,能够在平稳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变迁。
第三,变迁过程中,新旧事物交替的时间比较长。
社会变革,是指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通过革命阶级夺取政权而实现的社会变革。
突变式变迁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政权的易手为标志的。
关系: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这两种形式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没有社会革命也就没有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但任何社会革命的发生都要有社会的渐变过程为其准备,没有社会渐变也就不会有社会革命。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二、历史循环论
社会历史是周期性地重复变化的,社会和文 化都在经历着一个无方向的、连续的的成长 和衰落、挑战和反应的循环变化模式。 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维科:世界各个民族 的发展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神灵时代(神的 统治)、英雄时代(贵族统治)和凡人时代 (人民统治,即资本主义时代)。当一个社 会发展到凡人时代便已经达到了历史发展的 顶峰,此后又回到起点,开始新的循环。
二、社会变迁的动因
上帝推动人类社会变迁说 心理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用人的欲望、意志、观念、 心态、本能冲动等因素来解释社会变迁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变迁的根 本动力,它制约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 运用罗列方法分析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对影响社 会变迁的每一个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社会现象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人们必须从多种纬度来 把握社会变迁,从中寻求并发现变迁的终极原因和 具体原因、根本动力和一般动力。
(四)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传播及应用,大大刺激了 社会生产力,带动或直接造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 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 科学技术能把人的理想甚至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想都没有想过的东 西变成现实,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 念以及人际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发生改变。 科学技术的过分使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环境 污染、资源短缺等。 。
社会变迁与自然变迁—— 都是反映事物变化、 运动的范畴。 区别: 产生的时间不同。早与晚 影响因素不同。社会变迁包含有人为的因素, 自然变迁则是依照自然界本身的内在规律运 转变化 变迁的规律不同。有计划地参与盲目 复杂程度不同。社会变迁比自然变迁更复杂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一)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规模和范围) 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局部变迁是指各个 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 局部变迁是社会整体变迁的基础,但整体变迁的结果同样也 会作用于局部变迁。 整体社会变迁与局部社会变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整体社会变迁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有 机变迁的合力中演化出来的。局部变迁的方向、速度同整体 变迁的方向、速度不一定是一致的。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文化滞后”理论,认为非物质文 化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变化。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
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2、社会变迁有哪些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
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
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
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
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1、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答:社会发展寓于社会变迁之中,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和总趋势是社会发展,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但这两个概念又不是等同的:首先,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进步,它具有一维性和单向性的特点,而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进步又包括社会的退步,既包括社会的整合又包括社会的解体,它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其次,社会变迁叫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
社会变迁一般是用来描述那些包括特定的人口、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单位和社会综合性现象的系统变化,而不是单一性要素的变化。
再次,社会发展通常侧重与宏观的角度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社会变迁除了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以外,也重视研究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2、社会变迁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两者关系(联系与区别)?答: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式变迁是指事物逐渐地、缓慢地演变的过程。
社会进化、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都采取渐变式变化方式。
社会渐变式变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变迁过程中既包括了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了质的的变化;质的变化不是采取突变的方式,而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的质变。
第二,这种变迁形式不会带来社会系统的震荡,能够在平稳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变迁。
第三,变迁过程中,新旧事物交替的时间比较长。
社会变革,是指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通过革命阶级夺取政权而实现的社会变革。
突变式变迁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政权的易手为标志的。
关系: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这两种形式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密切的联系。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没有社会革命也就没有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但任何社会革命的发生都要有社会的渐变过程为其准备,没有社会渐变也就不会有社会革命。
社会渐变与社会革命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渐变过程中量的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会转化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成功以后又必然转变为新的社会渐变过程。
3、社会变迁的动力有哪些?(或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哪些)?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因素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总是表现为阶级斗争,并且总是通过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
然而经济因素并不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自然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等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的变动都会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对社会变迁的产生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
自然环境的变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不能控制的自然力,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给社会变迁产生很大的影响。
人类会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盲目地破坏生态环境,而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也会因为按自然规律办事,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造福与自身。
人口变动对社会变迁也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口变动包括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两个方面。
人口的自然变得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构成的变动,他们都会对社会变迁过程产生影响。
如人口增长过快会使社会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增大,即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社会变动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迁移方面,盲目的人口迁移会造成社会生活的不安定。
社会文化的变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
随着世界日益开放,文化传播正成为影响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历史上就有不少文化是从别国传入的。
但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也能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对此我们需谨慎对待。
4、什么是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
(2)经济发展的工业化。
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
(3)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与互补化。
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组织功能的这种分化与互补化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4)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
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在整个国家人口中将占主导地位,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5)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趋向现代化。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和综合性标志。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的发达。
社会生活领域的任何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又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两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人的现代化有赖于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的现代化,离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离开了教育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5、论述社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答:一、韦伯的新教伦理说。
韦伯认为欧洲资本主义之所以会获得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一条自我约束的戒律,即在增加生产的同时抑制了自己的消费。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新教教义促使人们既能最大限度地生产财富又能限制自己的消费,然后将节省下来的财富再用于投资,这是一条致富的捷径。
虽然韦伯并不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唯一原因,但是多数人还是认为,他过于强调了宗教价值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现代化国家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切罗特等人为代表。
他们认为韦伯的观念存在局限,他们赞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加速了欧洲现代化进程的观点,但资本主义的兴起本身还需要加以说明。
他们认为欧洲历史中的关键事件,是政府的权力遭到削弱,这样人们才能获得追求他们经济利益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才有了可能。
但这一理论没有说明是什么力量促使国家力量遭到削弱的。
三、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欧洲的现代化不是出于其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他们认为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着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附属国,西欧国家是靠一种不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附属国那儿获得了巨额财富,才使他们的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但沃勒斯坦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西欧国家在最初能够成为核心国家,这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个缺陷。
四、真正从本质上解释西欧现代化的根源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
按马克思的看法,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欧洲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些列变革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欧洲迅速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原因。
5、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答:我国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我国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我国现代化是以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
在现阶段我们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3)我国现代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现代化。
我们既要实现经济和技术的高度发达,又要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以及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
(4)我国的工业化不是以剥夺农民、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工业化,而是城市与农村、城市大工业与乡村工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5)我国城市化不是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的城市化,而是以发展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总之,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6、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我们党确定了哪些基本方针?以及需要协调的关系答:(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4)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好的关系有:(1)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2)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3)经济增长与教育、科学、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之间的关系(4)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8、论述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答: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挑战与机遇并存。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对弥补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改进生产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主法治政治的形成。
一方面,中国通过融入全球化潮流,在指定法律方面可以更多地学习、借鉴、吸收国外立法和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并在经济立法方面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
另一方面,我国立法制度的民主化、立法行为的程序化、立法技术的规范化等立法环节,也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从而逐渐向国际规范靠拢。
最后,全球化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外被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传入我国。
自由、民主、理性等现代理念对于消除我国传统国民意识中的特权、等级、身份等落后观念和意识,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全球化为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中国的文化学术走向世界并与国际文化学术接轨,起到催化作用。
应该看到,全球化在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本增加的过程。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第一,对外开放的深入,可能会冲击我国一些产业部门,由此还可能发生相关联的失业等社会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既传导经济景气,也传导经济衰退,因此它会增大国家的经济波动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