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典型材料
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
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来源: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时间: 2016-03-03 11:52:00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军店镇双柏安置小区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是房县在“十二五”期间为有效解决特殊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贫困问题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五年来,在中央、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以“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决心,让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户住上了安置房,连上了信息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一、项目概况(一)军店双柏集中安置小区。
该小区位于308省道边与军店镇集镇相邻,该小区于2011年4月动工,2012年9月群众搬迁入住,小区共征用土地360亩。
其中:建设用地95亩,生产性用地265亩,建房55栋110套,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单套面积213平方米,安置群众110户、547人,整个小区达到“五有”、“十配套”,即:有口粮田,有产业园,有楼房住,有服务设施,有活动场所;配套水、电、路、电视、电信、能源、猪栏、厕所、工具房、绿化等。
(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
位于回龙乡黑獐沟村与军店镇月明村交汇处,与308省道相邻,该小区于2014年正式开工,2015年底房屋及配套建设工程基本竣工。
小区建设用地210亩,生产用地450亩,建成安置房296套,单套面积198平方米,可安置搬迁群众300户,1000人,小区配套建设有“五务合一”群众服务中心,“五统一”标准化卫生室,建生活超市一处,文化活动广场5000多平方米,实施“水、电、路、气(沼气)、房、环境”六到家工程,达到贫困户每户有一套安置搬迁房,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一份责任地,一个致富产业,一次就业培训,一套后扶政策,一份社会保障的“七个一”目标。
二、前期工作情况(一)摸清现状,建立档案,制定工作方案。
易地扶贫安置点情况汇报
易地扶贫安置点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因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等原因难以脱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积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贫困群众迁至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安置点,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
以下是我所负责的易地扶贫安置点情况汇报。
首先,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有效落实。
我们在安置点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的完善。
现在,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工,为贫困群众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安置点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们在安置点开展了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发展种植、养殖、手工艺等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目前,安置点的产业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安置点的管理和服务。
为了确保安置点的良好秩序,我们加强了对安置点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了安置点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和服务工
作,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最后,我们还积极推动了安置点的文化教育建设。
为了提高贫
困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我们在安置点建设了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丰富了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
文化素养。
总的来看,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
一些困难和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安置点的扶持力度,
加强对安置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产
业发展,努力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
更大的贡献。
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失败案例
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失败案例在某个偏远山区,有一个大型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本应是让贫困村民开启幸福新生活的大好事,可结果却不尽人意,变成了一个失败的典型。
一、选址的尴尬。
当初在选址的时候,就有点像闭着眼睛乱点兵。
相关人员没有充分考虑村民们的实际需求,新的搬迁点选在了一个离农田老远的地方。
这可就苦了那些一辈子靠种地为生的村民了。
以前出了家门走几步就到地里,现在可好,早上天不亮就得出发去田里,等忙完回来天都黑透了。
就像把鱼从熟悉的小池塘一下子扔到了大海里,虽然大海很广阔,但是鱼找不到熟悉的水草和虫子吃了。
村民们失去了耕种的便利,这就像断了他们的一条生路,大家心里的怨气那是蹭蹭地往上冒。
二、就业的泡影。
说好了搬迁之后会有就业机会的。
政府也确实费了不少心思,引进了一些小工厂,想着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
可是这些工厂的老板啊,就像一阵风,来了又走了。
为啥呢?原来当地基础设施太差,交通不方便,原材料运进来成本高,生产出来的东西运出去也困难。
而且工人都是零基础的村民,培训起来麻烦得很。
结果呢,这些工厂没开多久就倒闭了。
这下可好,村民们眼巴巴地看着工作没了,还不如在老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呢。
就像给人画了一个大饼,闻着香,可就是吃不到嘴里。
三、社区的混乱。
新的搬迁社区看起来房子盖得漂漂亮亮的,一排排很整齐。
但住进去之后才发现,各种问题一大堆。
首先是邻里关系乱成了一锅粥。
以前在村里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现在突然搬进来好多不认识的人,互相之间还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起来,比如说谁家占了楼道多一点地方放杂物啦,谁在休息时间弄出太大动静啦。
而且社区管理也乱得很,垃圾到处乱扔,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垃圾桶的位置,也没有人好好监督。
这社区就像一个没有规矩的游乐场,看起来热闹,但实际上乱七八糟的,根本没有家的感觉。
四、文化的断层。
在原来的村子里,村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逢年过节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像什么祭祀祖先、跳传统的舞蹈之类的。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材料,以期为更多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看贵州省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该地区地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当地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从高山搬迁到了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融入并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真实。
其次,湖南省益阳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是一项成功的案例。
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处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许多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益阳市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市区或者交通便利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培训和产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谋求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现实。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云南省昭通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昭通市地处滇西北高原,地势险峻,气候条件恶劣,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当地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从高山搬迁到了低海拔、气候适宜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立足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通过以上典型材料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注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搬迁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更多地区能够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为贫困地区群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改变。
易地搬迁安置工作情况汇报
易地搬迁安置工作情况汇报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的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XX户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其中包括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基本完成,居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首先,我们在实施搬迁安置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和需求。
在搬迁安置前,我们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向居民们详细介绍搬迁安置政策和相关待遇,消除居民们的顾虑和疑虑。
同时,我们还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搬迁安置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居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我们在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居民们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修建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屋,配备了必要的生活设施和设备。
同时,我们还修建了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解决了居民们的生活燃眉之急。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土地流转和就业扶持机制,帮助居民们解决了生计问题,确保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稳定。
再次,我们在搬迁安置后的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帮助居民们寻找增收途径。
我们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引进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业种植项目和加工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居民们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帮助了不少居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最后,我们还积极做好了搬迁安置点的社会管理工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组织居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和社区服务,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我们还加强了搬迁安置点的基层自治建设,帮助居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园。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的来看,我们的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确保易地搬迁安置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让居民们在新的家园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的个案调查实践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的个案调查实践报告英文版A Case Study Repo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ttlement Area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RelocationIntroduction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its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One of the key strategies employed for this purpose is the relocation of individuals living in extremely poor conditions to better-off areas, providing them with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ed development. This case study report aims to delve into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fac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ettlement area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relocation.Case Study: Construction of Resettlement Area in [Name of the Area]The case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ettlement area located in [Name of the Area], which was established to accommodate individuals relocated from a remote and impoverished region. The project inv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housing units, and community facilities to ensure a smooth transition for the relocated families.MethodologyFor this case study, a mixed-method approach was adopted, combin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Primary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local residents, project officials, and community leaders. Secondary data was obtained from government reports, project documents, and existing research studies.Results and Discuss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ttlement area presented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n the one hand, the project faced issues such as limited funds, infrastructural challeng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located families and thehost commun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economic growth, social integration, and 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for the relocated families.The relocation process itself was challenging, as it required individuals to leave their homes and communities, often with limited resources and support. However, the project was abl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rough community engagement, provision of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s.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housing units was another key aspect of the project. The development of roads, water supply systems, schools, and healthcare facilities ensured that the relocated families had access to basic services.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challenges in terms of sustainability and maintenance of these facilities.ConclusionThe case study of the resettlement area in [Name of the Area]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sand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contex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relocation. While the project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providing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for the relocated families, it also highlighted the need for sustained investment,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ensuring the long-term success of such initiatives. Future research c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impact of relocation o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well-being of the relocated families.中文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的个案调查实践报告引言近年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范文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范文福建省某山区贫困村,建筑破旧,环境脏乱,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居民贫困现象严重。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贫困户搬迁至新建的安居乐业的新村。
以下是我在该村进行实地调研的纪实:6月1日,我来到了福建省某山区贫困村,开始了我的调研工作。
走进村子,我看到道路两旁排列整齐的新房,墙壁洁白,屋顶整洁,与周围的破旧房屋形成鲜明对比。
看到这一幕,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当地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在取得成效。
我先是走访了几户搬迁到新村的贫困户家庭。
他们告诉我,在原来的村子里,他们生活条件艰苦,房屋破旧,居住环境差,甚至连饮水都成为了难题。
搬迁到新村后,他们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屋,洁净的自来水,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其中一个贫困户家庭的孩子告诉我,他们现在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安心学习,未来的希望也更加充满。
接着,我参观了新村的卫生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在新村内,处处可见整洁的公共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居民们可以方便地解决生活用水和卫生问题。
此外,新村内还建有幼儿园、学校、医疗点等公共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这些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新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走访调研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些搬迁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新村的土地和资源有限,部分搬迁户家庭的土地面积较小,他们在新村的生活和发展依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此外,一些老年贫困户由于年龄大、身体差,对新环境不适应,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搬迁户的稳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这项工作不仅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为当地的整体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工作汇报(推荐)
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工作汇报(推荐)一、前言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将贫困人口从较为贫困的地区“搬迁”至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实现精准扶贫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脱贫攻坚。
我所在的县长期以来一直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现将我所参与的易地扶贫搬迁情况进行一份工作汇报,望各位领导能够审阅及协助我做得更好。
二、易地扶贫搬迁概述我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始于2017年,当时我县政府通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并分析和评估了每个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态,大规模修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通过此项工作,共有450人搬迁至新的安置区,每个搬迁户均配备了一定面积的住宅和生产设备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此后得到了贫困户方面的认可及社会的好评。
三、项目亮点1. 充分调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一项涉及人员和资金鸿沟较大的工程项目,必须充分调研并进行全面的评估。
为此,我们的县本次搬迁选址时,组织了省市两级的专家,充分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了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地理位置。
经过多次评估,搬迁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将有350户人家全责或部分负责,并且将提供符合贫困户需求的义务教育水平的就业和上岗培训机会,支持贫困户提升自身经济实力。
2. 精准帮扶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帮扶小组。
这个小组可以是由企业聘请管控清单以被留置人员为主导,其中还有政府、乡(镇)政府和新村民组成的小组,对住户进行全方位、一对一的帮扶,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易地搬迁户进行必要的知识普及和工作指导,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 合理分配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目的是让贫困户脱离贫困。
为了确保这种方式的有效实施,亦为了确保贫困户集中在一起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建议扶持户和新环境中的其他贫困户合作。
我们根据此次搬迁在原地区绘制的政策分配和资产分配,最后就业前瞻性地确定了泪印家庭置业、就业、集约耕种、花卉葵花产业等工作。
搬出大山幸福来——卢氏县提前完成“十三五” 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11——卢氏县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一幢幢整齐的楼房,花园式的景观设计,完善的小区物业,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走进卢氏县西城安置小区,仿佛置身于现代都市社区之中。
如今,卢氏县不少贫困户走出大山,搬进安置房,过上了城里幸福的生活。
“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喜人成绩,离不开省里推行的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制度。
”副县长陈伟对记者说道。
“近两年,我县通过宅基地复垦券交易,累计收益5.85亿元,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搬得出:“山里人”变成“城里人”“我们没花一分钱,不仅分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安置房,政府还补贴一笔钱,真是天上掉馅饼啊!” 说起党的好政策,44岁的赵爱文露出幸福的微笑。
去年,她还住在东明镇小湾村的后山里。
一家4口人挤在不到80平方米的3间土坯房里,孩子上学要跑一个半小时的山路。
山上的十几亩薄田,是她们全家所有的经济来源。
像赵爱文这样的“山里人”,卢氏县不在少数。
由于自然条件差、居住分散、交通滞后、基础设施跟不上,卢氏县是国家秦巴山区特困连片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有贫困人口19645户631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9%,位列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首。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生活,就必须实施易地搬迁。
然而,“钱从哪里来”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卢氏县共需搬迁贫困人口9310户33866人,搬迁规模约占全县贫困人口的一半,占整个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总量的1/9,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县。
面对这样大的搬迁人口,资金的缺口十分庞大。
2016年12月,河南省用活增减挂钩新房子、过着苦日子”,要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不能“人住进新房了、心还在山沟沟里”。
为此,卢氏县在安置点附近配套建设了52个扶贫产业基地、27个扶贫车间,引进信念集团、金海生物、浩洋服饰、乐氏同仁等扶贫企业,能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确保所有安置点实现产业基地或扶贫车间同步覆盖。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易地搬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工程,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以某省某县易地搬迁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该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
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决定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将居民从偏远山区搬迁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新居住区。
首先,易地搬迁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新居住区建有宽敞明亮的住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新居住区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其次,易地搬迁项目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新居住区附近,政府投资兴建了一些农业、工矿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再次,易地搬迁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新居住区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设施,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各种培训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然而,易地搬迁项目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居民生活习惯和社交圈的改变,部分居民可能会感到不适应,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其次,一些居民可能会面临就业和收入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
此外,易地搬迁项目还需要政府加强对新居住区的管理,确保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易地搬迁项目在某省某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该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易地搬迁项目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典型材料
一、背景介绍
易地搬迁是指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瘠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政府或社会力量组织,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易地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搬迁后的后续扶持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产业支持、就业困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有效途径。
二、典型案例
1. 产业扶持:某县在易地搬迁后,积极引进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草药等,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2. 就业扶持:某市在易地搬迁后,针对搬迁户的就业问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还通过建设扶贫车间等方式,为搬迁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社区建设:某县在易地搬迁后,注重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完善社区设施、开展社区活动等方式,增强搬迁户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经验总结
1. 因地制宜: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产业和就业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后续扶持措施。
2. 政府引导: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3. 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事业。
4. 持续跟进: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行持续跟进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报告-汇报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报告-汇报材料根据你办《关于报送相关资料的紧急通知》文件有关要求,现将我区“住房保障促进脱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和帮扶成效等总结报告如下。
一、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确保“搬得出”。
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精准搬迁”。
实行“三看三评三审”,确保应搬户一户不漏,非搬户一户不进。
实地“三看”,即看区域环境是否“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看是否建档立卡贫困户、看群众搬迁意愿。
严格“三评”,即对贫困户申请,实行社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会议评定。
落实“三审”,即对标搬迁条件和对象,开展村社初审、乡镇复审、区级审定,保证符合政策规定。
全区共识别“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x户x人,并对所有搬迁户实行“一户一档”精准管理,做到可追溯、可查证。
二是分类满足群众需求确保“合理搬迁”。
根据搬迁安置任务和进村入户摸底情况,坚持以城区、食品工业园、乡镇集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等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多元化安置方式。
按照搬迁户意愿和选择,对贫困群众中有就业技能的,安置到城区或园区;对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集镇的,安置到乡镇场镇;对没有离乡意愿和自身条件差的,剩下的引导投亲靠友。
全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集中安置x户x人,插花分散建房安置x 户x人,城区购房安置x户x人,场镇购房安置x户x人,投亲靠友安置x户x人。
三是刚性落实上级政策确保“阳光搬迁”。
通过走访群众、市场调查、成本核算,以及返贫风险论证,实行分类补助。
对进入城区购房、集镇(园区)购房、聚居点建房、分散建房和投亲靠友5类易地搬迁贫困户,分别给予人均补助3.5万元、3万元、2.5万元、2.5万元、1.75万元。
按照开工、完工、入住、拆旧四个阶段,打卡直拨20%、30%、30%、20%补助资金。
严格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25平方米、户筹资金不超1万元的底线,对面积超标、自筹资金超额、旧房不拆除、质量不达标的实行“四个一律不补助”。
二、精准制定发展规划,确保“稳得住”。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情况调研报告2篇
为摸清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总体情况以及“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情况,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民盟六盘水市委、市生态移民局联合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一)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总体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68个贫困乡、615个贫困村为主战场,规划建设安置点78个,搬迁29150户116142人。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94户80540人;自然村寨整体搬迁752个、12677户、52866人,整体搬迁人数占总人数的45.52%。
目前,已全部完成搬迁入住任务,全面转入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阶段。
(二)“两个社区”创建主要做法。
2018年以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方案》《六盘水市关于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五个体系”建设加快“两个社区”创建的通知》等文件,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安排,按试点先行、全面推进、巩固完善“三步走”的方式抓好“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工作。
一是围绕“邻里和睦、守望相助”营造良好环境。
在安置社区建设图书室、文体广场、健身设施、老年人和儿童看护中心等设施,开展全民阅读、文化表演、全民健身(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与群众达3.8万人次。
健全安置社区居(村)规民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居民间互相尊重、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积极在搬迁群众中开展思想、新市民教育,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凉都妇女夜校”等平台开展感恩教育、家庭美德教育。
组建红白理事会、邻里互助组。
二是围绕“平安稳定、精神充实”强化社区管理。
市公安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警务室34个、在建6个,配置警力(含辅警)64人,其余均由就近村(居)的警务室或警务联系点兼顾,实现安置社区警务全覆盖。
紧密衔接城乡城乡医保、低保及养老保险,10315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1421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36282人转入安置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18153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828人享受城乡低保。
镇长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事迹
【概述】结合当前工作需要,好范文文库的会员“lvyousz”为你整理了这篇镇长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典型事迹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住房安全保障一直是贫困户生活的头等大事,尤其对于那些居住在老旧房屋甚至是危房的贫困户来说,能够搬进新房居住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哈毕日嘎镇民乐村的许多贫困户就实现了这样的心愿。
“原来我们住在北洼,我和老伴常年挤在二十几平米的土坯房中,屋不避雨,到了冬天,日子十分难熬,如今赶上了好时候,感谢党和政府,我们才能享受到扶贫易地搬迁政策,一家人搬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中,我和老伴也能安度晚年了”,贫困户付大爷高兴地与我们分享着他与老伴搬进新家的喜悦。
“这多亏了郭镇长带领镇政府的领导们,顶风冒雪帮我们搬家,我们才能这么快住进新房,全家热热乎乎地过个团圆年”,邢大娘开心地说。
哈毕日嘎镇民乐村12户贫困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水电路不通的南滩、北洼、拉根整体搬迁至通水通电、出行方便的林场、东沟和原学校大院内,由土坯房搬进新建砖瓦房中,实现了住房安全的同时,彻底改善了贫瘠落后的生活面貌,走上了富裕道路。
民乐村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来,由于搬迁地水源井招标滞后,自来水迟迟未通,道路、储草房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12户贫困户仅5户完成了搬迁任务,其余7户贫困户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拒绝搬迁。
2018年冬,考虑到未搬迁贫困户的住房及生产生活问题,为尽快解决民乐村剩余7户贫困户的搬迁难题,帮助贫困户早日住进温暖的新房,哈毕日嘎镇镇长郭海军作为“人民父母官”,主动扛起责任、筑牢担当,带领镇领导班子在寒冬中打了一场易地搬迁攻坚战,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尽显与贫困群众的鱼水情深。
2018年11月12日起,经过他与班子成员充分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力解决民乐村7户贫困户的搬迁入住问题。
首先召集了旗副处级包联领导、扶贫部门、工程建设方、镇村两级有关人员和帮扶单位召开专题研判会议,逐个分析未搬迁贫困户的原因,形成了搬迁方案,分别成立了储草场地划定、入户动员宣传和基础设施完善三个工作队,一一击破搬迁难题。
易地搬迁善治案例
易地搬迁善治案例在近日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中,择优遴选了一批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善治的典型案例。
其中,六盘水市水城县列为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盘州市生态移民局列为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水城县野玉海安置点、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2个安置点列为美丽搬迁安置区,2人列为奋进易地扶贫搬迁干部、4人列为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坚持”,克服一切困难选好对象、建好项目、抓好搬迁,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8个,完成搬迁11.6万人。
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我市以“五个体系”建设为基本遵循,探索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
立足心理调适,建设“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和谐社区,坚持把思想引导摆在突出位置,促进搬迁群众主动构建美美与共的幸福家园。
立足秩序调控,建设“平安稳定、精神充实”和谐社区,深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平安、文明和谐家园。
立足收入调稳,建设“入住充分、就业充足”活力社区,坚持把稳定搬迁群众收入摆在首位,最大化释放政策叠加聚集效应。
立足服务调优,建设“生活便利、内外相融”活力社区,不断完善安置区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
目前,全市安置社区共出生1711名新生儿,出生率14.73‰,这些新生命的诞生,不仅直接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也意味着搬迁家庭已经接受并乐于在安置点安家落户、繁衍生息,生命活力持续提升。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共有1544人考上大学,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39人、大学本科949人、大专或高职556人,有21368名孩子进城上学,文化活力持续提升。
此外,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人均收入比搬迁前增加686元,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活力持续提升。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营造中的社会工作介入--以阿妹戚托小镇为例
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地处滇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典型地区。
贵州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决定对三宝彝族乡实施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将全乡1233户5853人搬出大山,移居县城,并且按照彝族传统文化特色建设阿妹戚托小镇,以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当然,这种整乡易地搬迁将不仅仅只是居住物理空间的转换,必将涉及个体适应、社区融入和社会整合等一系列过程。
本文拟以阿妹戚托小镇新社区营造为例,探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社会工作理念引入与实务介入。
一、易地扶贫社区营造中社会工作理念引入社会工作是一种将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问题、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连接起来,并进行有效配合以解决问题的活动(王思斌,2004)。
社会工作源于社会慈善工作,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一个多世纪中,社会工作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其工作内容从早期的以救济为主,转变为以救济、解困和发展为其工作内容的庞大体系。
就其本质来讲,社会工作是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社会转型初期,为应对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而构建的一种保护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安全阀”机制的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采用专业方法,主要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使案主获得社会关系的调整及生活的改善(张尧,2012)。
阿妹戚托小镇自搬迁启动以后,即有黔西南州政府所在地的专业社工服务中心进驻该搬迁社区,服务于新社区营造工作,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引入社会工作服务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一是不先入为主。
长久以来,现代化浪潮把城市和乡村逐渐区分为“两个世界”,乡村越来越被看成是中国的病灶,乡村人至今依然没有被彻底撕掉“迂穷弱私”的标签。
那么,什么是真实的乡村世界,搬迁之后的新社区将会是一个什么的面貌?作为一个研究者,特别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如何来进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呢?面对这些问题,社工人员摈弃急功近利思维,采取“认亲戚,拉家常”“观念中立”“不先入为主”等策略路径,逐渐进入搬迁群众家中,并且一步步获得搬迁群众的“认可”与“信任”。
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2
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2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展情况的汇报者,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所在的地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致力于通过将贫困人口从贫困地区迁移到相对发达地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在搬迁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它关乎搬迁后搬迁户所在地区的发展和脱贫成效。
因此,在我们所在地区,我们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在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情况。
根据我们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XX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中包括水电供应、道路交通、通信网络等。
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是为每个搬迁安置点提供稳定可靠的水电供应,保障道路交通的畅通,提升通信网络的覆盖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加大了财政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加强了工程建设的组织和管理。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在水电供应方面,我们加大了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了多个水库、供水厂、供水管网等。
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搬迁安置点居民的日常用水问题,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保障。
在电力供应方面,我们加大了对电网升级换代的投资,提升了输电线路的载流能力,修建了多个变电站,增加了供电能力。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保障搬迁安置点居民的正常用电需求,还为他们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持。
在道路交通方面,我们注重改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交通出行条件。
我们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入,修建了宽敞平整的道路,提升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便捷性。
我们还完成了多个桥梁的建设,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的交通安全。
通过这些改善措施,我们为搬迁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出行条件,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易地搬迁亮点材料
紧盯“四好”目标打好易地搬迁仗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卡若区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改革开放之初,卡若区群众收入较低,收入来源单一,教育、医疗卫生落后,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40年来,卡若区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而这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卡若区于2016年底成功实现3050户1296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摘帽脱贫”,157个贫困村成功出列,至此,我区所有贫困村均实现出列。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难中之难,卡若区以促进群众增收为重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国道沿线、条件成熟区域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集中安置、注重实效,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工程,让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户住上了安置房,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过上了幸福新生活,卡若区群众生活水平的质变正是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硕果。
共建“好房子”,挪出“穷窝窝”2016年以来,卡若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委提出的“五个结合”“处理好十大关系,,“六靠、五方便两避让”“六个坚持”和“七新”工作要求,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生存条件恶劣、扶贫成本过大的现状,涉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824户7710人,做到了附属与房建同步,实施了水电路讯、村卫生室等配套设施建设,方便了搬迁群众就医、就业、出行等。
整合北京、天津、广东、中国铝业等援藏资金L59亿元,先期打造了北京新村1个、天津新村2个、中铝新村2个。
如:日通乡雄达村易地搬迁安置区在建设时,村长、村委会副主任江次同志,从全区易地搬迁大局出发,召开村民大会,统一大家思想认识,积极协调村内砂石厂和运输队,低价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提供砂石料、运输服务等,节约出的资金用于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房屋装修;同时,作为致富带头人的他不忘反馈家乡群众,从农牧民施工队经营收入中拿出9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购买了家具,有效缓解了群众建房资金困难。
搬出穷山沟走上幸福路——林州市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建设工作纪实
收入 , 近 几年 来 , 林 州市 坚持 “ 群 众 自愿 、 政府 主导 ” 原则 , 对生 存
条件 恶劣地 区 的扶 贫对 象实行 易地 扶贫 搬迁 。 市委、 市 政 府 把 扶
贫搬 迁 与新 型 农村 社 区建 设 、 小 城 镇建 设 、 产业 集 聚 区建 设、 农
村 危 房改造 和 生态移 民 有机结 合起 来 , 整 合资 金投 入 , 加 大 贫 困
麦 收一过 ,林 州市 石板 岩镇桃 花 洞村 的岳 松林 一 家就 高高
兴 兴 地 搬 进 了 市 郊 焦 家 湾 扶 贫 搬 迁 安 置 社 区 里 的 新 居 。 现 在 的 岳 松林 , 就 像个 城里 人 一样 , 每 天按 时 上下 班 ; 到 了 双 休 日和 假 期, 还 会 带着 妻儿老 / J 、 到 附 近 的 风 景 区 享 受一 下 生 活 。
民“ 下 山进 城 ” , 开 启 了幸福 美 好 技 手 段 提 高 办 事 效 率
和服 务 水平 。对信 息 化建 设 进行 全 方位 投 入 ,
不 断完 善业 务 管理 系统 ,全力 打 造 高智 能、 高
易地 搬 迁 — — 从 山 民到 市 民
务技 能 大赛 ,提 高 窗 口工 作人 员业 务 技 能 , 培 养和 带 动 大批业 务 技 术 能手 , 每季度 开 展 岗 位
标 兵 和 服务 明星评 选 活动 , 激 发 广 大 干 部 职 工 的工 作 潜 能 , 确 保 为 群 众 提 供 高 品 质 的 服 务 将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目前 , 焦 作 公 积 金 有 3人 荣 获
了微信 公共 服 务 平 台 、 短 信 服 务 平 台、 灾备 中 心和 1 2 3 2 9语 音呼 叫中 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重点移民安置县。
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
根据国家、省、州扶贫开发的总体安排部暑,今年我县扶贫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精力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基础倾斜,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最有效、最根本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分析县情,理情思路明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
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
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最基本的特征是“旱、苦、少、缺、穷”。
面对现实,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县上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
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
其中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定方案
为了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县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种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发
展。
其三种模式具体为:
本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东西山区15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在本乡镇区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点,打破村域界线,跨村进行搬迁安置,每个点安置20--30户。
如王台镇永乐村27户、阳山村25户。
跨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在县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点,打破乡(镇)域界线,跨乡(镇)进行搬迁安置,每个点安置300户左右。
如罗家沟村300户。
城镇搬迁------在县城内集中建点或插花建点,选择家庭劳动力充裕,有一定经济发展头脑或务工技能的群众进行城市搬迁安置。
搬迁安置后生存及发展问题由城建、社保、民政、民营等部门统筹调剂就业岗位解决。
2010年先试点实施200户。
同时,为了确保“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在集中安置工作中,县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较好地消除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
并根据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将各民族分别建点安置。
群众不离乡离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贫困群众搬迁愿望迫切,搬迁户稳定率高。
(三)探索实践,科学谋划抓试点
2010年,县上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快东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和具体搬迁实施方案,决定在东西山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
试点工作,通过本乡镇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搬迁三种方式,重点对东西山区10个乡(镇)总户数在10户以下、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较大、不宜继续投入资金扶持的社或自然村撤户并社、撤社并村,整体实施搬迁,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2000户、10000人的搬迁目标。
一方面,出台多种优惠扶持政策,对每户搬迁户补助3.5万元建房资金,优先为搬迁户安排项目,扶持发展生产,并集中配套建设道路、水利、学校、电力等公共设施,同时规定搬迁户原享受的粮食直补、低保等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另一方面,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确定了杨塔光洼坪,王台永乐、阳山,红泉红庄,小岭旭坪,川城下岭,坪沟罗家沟,城镇搬迁8个安置点,聚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用全部的精神和财力创造性开展了这项民生大计,下最大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
罗家沟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县今年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重点项目,是集扶贫、发改、水利、交通、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工程总投资37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0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982万元,整合资金1223万元,县级配套423万元,农户自筹965万元。
从坪沟、新寺、川城三乡镇搬迁安置群众348户1998人。
该安置点于2010年4月8日动工建设,由县上具体负责实施,坪沟乡抽调骨干力量在罗家沟工程现场蹲点,与县驻地办密切配合,开展搬迁户入住动员、土地流转、宅基地分配、耕地分配、原住户集中搬迁,协调各类矛盾纠纷和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
目前,按照人均1亩的标准,
打破原住户土地界限,人机结合,对坡耕地和住宅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分配,共整理开发高标准梯田1450亩;实施罗家沟水利工程,建成1000立方米调节水池2座、泵房3座,安装水泵7台,铺设田间主管道8.71公里、住宅区人饮管道9.7公里,开挖入户井300眼;采取施工单位和群众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按规划设计进行统一施工,高标准建成农户住宅300户;架设10千伏输变线路8.25公里、低压线路2.97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按照四级农路标准,开通了新墩路至罗家沟4级农路6.5公里,开挖道路边沟3.9公里,建成农路桥梁3座,完成住宅区巷道整理4公里、巷道排水3.2公里;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所、村委会等公共设施,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移民搬迁户确定、土地平整流转及各项基础建设。
(四)多措并举,整合项目解难题
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
只有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
为此,县上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找准切入点,认真核定搬迁对象。
按照县上研究制定的《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2010年,整合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罗家沟等8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47户2635名贫困群众走上了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
同时可整体撤并10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72个,相当于永靖县中等规模的3个建制村。
搬迁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搬迁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扶贫成本,为扶贫攻坚打下
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住关键点,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克服工程建设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减轻群众和县财政负担,县上把整合农村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协调扶贫、发改、城建、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电力、能源等部门,把乡村道路、产业开发、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等项目与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移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突破难点,解决建设生产用地问题。
针对我县现有安置点土地无法承载,大部分属集体所有并承包到户,且30年使用权不变的实际,县上采取征用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有偿征用撂荒地等闲置土地,另一方面选择地质结构稳定、土壤适宜耕种、邻近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便利的区域进行土地开发,其次为部分搬迁户无偿提供原承包地,到安置点统一再分配土地,群众迁出一年后,再收回原承包地,使易地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和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用地能够得到保障。
同时,对部分原有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草),对搬迁户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2010年全县共整合项目资金近1亿元,集中实施了农田水利、农户住宅、道路通达和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四大工程。
(五)凝心聚力,集中精力促发展
为了切实搞好这一德政民心工程,确保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县上凝心聚力,从大局出发抓落实,主要抓了四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