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0课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目标〗: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局限性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认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改革的必要性。

4.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援红军、______________。

2.措施(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____________。

(3)商业:取消____________,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4)分配: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到重要作用。

(2)违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_______________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标志:__________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1)农业:以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________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标要求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

二、知识梳理1.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时期。

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这些措施兼有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同年3月,俄共(布)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决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

政府还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部分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废除实物分配制。

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基本完成。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政策被逐渐取消,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苏联政府推行了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

3.“斯大林模式”使国家可以按照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苏联通过实施两个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世界第二位。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习题练习1.1921年2月,列宁说:“这一年我们从农民那里得到了将近3亿普特粮食。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案课题执教人课时时间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了解在空间上涉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2. 唯物史观:运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影响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课前预习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内容②评价A.积极: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较大提高;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课前预习B.消极: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虽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成效甚微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3.苏联的解体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5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5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预习目标二、预习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3、内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必要性):2、内容:3、作用:(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2、内容:3、评价: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3.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5.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二、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检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指名学生阅读回答预习所列问题。

2、合作探究探究一: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堂导学案设计: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堂导学案设计: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演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学习目标】(1)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确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活力的重要手段。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检测反馈知识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B.尽快实现农业集体化C.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争取战争胜利D.向社会主义过渡A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知识点2 新经济政策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赢得人民的支持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A5.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6.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7.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A8.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牛老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表现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建立“福利国家”这两个子目所讲述的内容。

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则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节,它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即表现为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这一子目所讲述的内容,其出现的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首先,他们在初中时学习了历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并深入对知识点的学习。

但是他们对知识的认识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历史唯物辩证思维欠缺,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引导,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史料教学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2、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2、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人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长久不衰的发展动力,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创新,调整经济政策。

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使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强大起来!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培养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3)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3)牛老师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新人教必修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

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史学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显示二战后留下的垃圾和废墟。

在满目疮痍的氛围中,问"如何重建家园",导入新课。

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以沉重的声调讲述)经历过二战的冲击,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也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以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面对如此景况,应当怎么办才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繁荣呢?(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动一:自主学习问:面对二战后的经济现状,用原有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能实现战后的重建与经济复兴吗?讲述:原有的经济理论已然不足以解决战后重建,一种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西方国家所青睐,那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我们先看录像。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3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3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老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

老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学点解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实施的背景、内容、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对比分析,及其给中国的启示。

【学点落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3、内容:4、特点:5、评价:(1)积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了政权。

根据材料,分析消极影响: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1921年2月28日,隶属于苏维埃政府波罗的海舰队的喀琅施塔得要塞的2.7万名水兵发动起义。

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起事。

起义士兵公开提出:“拥护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夺取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

水兵起义震动了苏维埃俄国。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2)消极方面:针对练习: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B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C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20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20课

淮阳县第一中学学习的艺术之历史学案组名:姓名:日期:编制:连翠独立、自主、自学促能力形成;团结、协作、展示让魅力飞扬第二十课罗斯福新政[旧知链接]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威胁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实施“新政”,加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保住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学习目标]本节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本节难点:“新政”与经济危机的关系,“新政”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调整所产生的作用定向导学·互动展示[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书写等级:分数:批阅日期:基础题1.“But I only want one job.”针对这一社会问题,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 整顿财政金融B 调整农业政策C 加强工业指导D 推行“以工代赈”2.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B 实现自由放任政策C 得到美国国会的大力支持D得到美国人民的的拥护发展题1.罗斯福新政首要目标是()A复兴经济B缓和矛盾C改革社会D变革生产关系2.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三段论式的推理属于()A大前题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题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大前题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题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提高题:以下是当时美国社会对罗斯福新政的两种评价: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1917年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的时候,俄国的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党的领导下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因不甘心权力的丧失,所以同国际帝国主义结合起来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猖狂的进攻,那么,此后苏联的历史该何去何从呢?【讲述新课】一、1918年----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1、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⑴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因不甘心权力的丧失,所以勾结起来组成白军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猖狂的进攻。

⑵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既仇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不满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又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本国的统治所以也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基于上述特殊的情况,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在经济领域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最初: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工业: 工业国有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贸易: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分配: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其它:普遍义务劳动,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5、评价:积极作用: 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取得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消极影响: 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答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问题导学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1920~1921年农民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实行什么政策?它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

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

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

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

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

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

……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世界史·现代部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2.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1)特征①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2)影响积极影响:①这一模式在建立初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中必修二第七单元导学案

高中必修二第七单元导学案

答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A 2.B 3.A 4.B 5.D 6.B 7.C
8.(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做法: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主题: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C 2.C 3.C 4.D 5.C 6.A 7.D
8.(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根源是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2)牛老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2)牛老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一、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网络纲要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1.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问题一、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2.直接原因:不断出现的社会危机3.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c.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A.背景:a.30年代大危机,旧体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b.凯恩斯主义的出现B.方式:C.特征: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作用:E.滞涨:含义:经济增长①,物价则持续猛涨,②严重原因:a.直因:1973年中东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根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仍存在c.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福利、减开支、减税)混合经济:将③相结合、④并进步: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局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3.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4.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 二、表现:2.社会保障: 建立“福利国B.实质:由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C.过程:出现于二战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备,1973年受挫,⑤ 缩小规模D.评价:积极:使穷人受惠不少,稳定了社会 消极: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A.原因:a.科学技术的进步;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B .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⑥C.作用: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在⑦ 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D.含义:又称服务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式,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利用史料分析发、历史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让学生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以及“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总结三种经济模式的经验,得出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结构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课文引言部分引用了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的一个场景,生动地说明了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教学过程可以使用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电影片段或者镜头设计相关问题导入。

因为这个单元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也可以直接提问“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个国家?”作为导入。

开始学习新课。

第一个字目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材首先叙述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

在讲授新课是要对当时的背景作介绍,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和德奥集团签订了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精编教案: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师精编教案: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Word版含解析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重点: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2.重点: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3.重点:掌握斯大林经济建设模式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及弊端。

4.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材整理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5“学思之窗”,思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下实施的非常政策,它是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的。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教材整理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目标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2.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1)功绩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点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

(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易混易错]“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主题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王斯德[史料解读]从划线部分信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归纳其方法。

根据这一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问题思考]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史料一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史料解读]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表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划线部分表明新经济政策的举措具有退向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问题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提示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史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①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②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③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史料解读]划线部分①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②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③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问题思考](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不同点(2)相同点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主题二“斯大林模式”1.特点史料“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①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②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史料解读]注意①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2.影响史料一史料二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③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解读]①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②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③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

[问题思考]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

(2)特征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1.(2018·三明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农业集体化【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

2.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

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和内容答案 B解析“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

3.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考点】新经济政策【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和内容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4.(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考点】“斯大林模式”【题点】斯大林模式的功过答案 A解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