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从“牢”字看中国古代祭祀等级
子玄讲说文05讲,关于古代祭祀文化的这些字你了解多少?
子玄讲说文05讲,关于古代祭祀文化的这些字你了解多少?“神”字。
“神”这个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不没有旁边的示字的,只有一个“申”字,《说文》里面就有了:申,神也的记载。
“申”字的甲骨文、金文等形态就像是闪电一样,故《说文》也有:申,电也的记载。
古时候天上打雷闪电,人们认为是天神在发怒,所以“申”字本来是表示闪电意思,也被用来了表示神灵之意。
后来礼数之类的完善了,对待神灵得表示敬意,又为了和“申”字区别开来,所以就在“申”字旁边加了一个“示”表示得虔诚的祭祀神灵,这就是“神”这个字形态的由来。
“祭”字。
“祭”字都不需要看甲骨文等等,光是看篆文就知道了它的意思。
篆文已经很清楚的表示出来了,其是摆着一座祭台,然后一个人用手把肉放上去,这种行为我们称为祭祀。
古代的祭祀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孝敬牲畜肉的称为荐,这个“荐”字是素品的意思。
一种则是会孝敬牲畜肉的称为祭。
这两种祭祀的方式又统称为祭祀。
“祀”字。
说完了“祭”字,当然就顺便说一下“祀”字。
甲骨文的“祀”字是一个人跪在祭台前的样子,在祭拜祖先或者神灵。
无论是祭拜祖先还是祭拜神灵,都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是得永远进行着,故《说文》:祀,祭无巳也,就是表明的这个意思。
“祖”字。
我们通常说的是祖宗或者祖先,那么“祖”字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呢?先从甲骨文来看,甲骨文的“祖”字是一个“且”字,就是一块牌位摆在那里,代表的就是祭祀祖先。
之后还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敬重之意,就在旁边加上了一个“示”字,这里已经多次提到了这个“示”字,若是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几期就明白了。
而且周代重视礼文化和宗法文化,那时候还是贵族社会,故地位高的人都有自己的宗庙祭祀祖先,最开始建立家族的那个就被称为祖,故《说文》曰:祖,始庙也。
“祠”字。
上文说了在古代先祖的牌位摆在宗庙里面祭祀,那么“祠”字当然就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祠堂这个说法。
古代“祠”有些写法是“司”,所以知道了“司”字的意思我们就知道了“祠”的意思。
由《说文解字》看先秦祭祀文化
《说文》“
:祳,
社肉,
盛以蜃,
故谓之
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从示辰声,
《春秋传》曰:
石
[1]27
尚来归祳。
”
祳为天子社祭之时所供的生肉,盛在
海蚌里,然后分给同姓诸侯。
《说文》:
“
段玉裁在
“
,
祭具也。
”
[1]27
”
下注:
“《山海经》、
《离骚经》皆作糈。
”
《玉篇》:
“糈,祠神米。”
《楚辞·离骚》:
《周礼·春官·大司乐》言:
“以六
祭祀产生于古人对天地神鬼的敬畏,遇事先问
神,
正是由于祭祀的存在,
上古之人面对自然之不可
抗之力才可安心从事生产等活动[14]。
《说文》所载之
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
字反映了先秦统治阶级祭祀文化的对象、
物品、
方式
……乃分乐而序之,
以祭、
以享、
以祀。乃奏黄钟,
“ 禘与祫皆合群庙之主祭于大祖庙
[1]20
也。”
祫祭和殷禘之祭都是把亲疏远近的先祖合
于太庙内举行的祭祀,祫祭三年一次,殷禘祭五年
一次。
(三)禂祭
[1]28
《说文》“
:祷牲马祭也。
”
是为马壮牲多举行的
祭祀。
《诗经·吉日》言:
“既祃既禂。
”
杜子春云:
“禂,
祷
[2]1761
也,为马祷无疾,为田祷多获禽牲。”
圭柄之玉瓒,……汝当受之以告祭于汝先祖有文德
[2]1633
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禋,所以报阳也。”
古汉字中的传统祭祀文化
古汉字中的传统祭祀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汉字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汉字可以记载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从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另一方面,从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古老的文化传统,比如说祭祀文化。
祭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一向源远流长的活动,它传承悠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古汉字可以很好的解析这些文化的内涵。
古人祭祀自然少不了牌位,但除此之外,还得有祭品,从“祭祀”的“祭”字我们可知,该字有左上边的偏旁是一块肉。
右上偏旁是一只手,合起来就是手里拿着肉,下面是“示”——神祖的牌位。
这就是一个鲜明的祭祀场所。
即一个人人手里捧着肉祭献给祖先,就是祭祀的形式了。
之所以捧着肉,是因为祭祀的终极目标就是收买神,求得它们的保佑。
能让神保佑当然要用最好的东西,这最好的肉在古代非肉莫属了,《孟子·梁惠王上》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七十岁才能吃到肉,可见把肉奉献给先祖是很尊敬的行为。
那么,这个肉又是什么肉?可从“祥”字来解析。
甲骨文中只有“羊”字,而这羊字在说文解字中,又与祥相通。
在古代,羊被当做善与美的象征,是吉祥之兽。
古人所谓的“祈羊”,就是烹羊用来祭祀大山的一种仪式。
现代常说的“牺牲”字义与古代意思几乎不同,古代牺牲指的是祭祀用的牲畜,从偏旁我们可以看出,牛是牺牲中的一种。
“牲”原本指供祭祀用的全牛,到后来慢慢就泛指为供祭祀用的牛、羊、猪。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
”因而“牺””牲”二字合在一起,就表示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祭祀文化是丧葬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些字古人对祭祀的敬重与虔诚。
当然,这里只是丧葬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自古以来我国对丧葬文化重视的程度足以见之。
(四)礼仪的分类(五)礼仪、礼节与礼貌
项目一 服务礼仪基础知识认知(四)礼仪的分类按照应用范围和适用对象的不同,礼仪一般可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类。
政务礼仪:政务礼仪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职能时所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
商务礼仪: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
它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准则,用来约束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
它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服务礼仪:服务礼仪是指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从事本职工作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社交礼仪:也称交际礼仪,是指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性的、日常性的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涉外礼仪:又称国际礼仪,是指在对外交往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对外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
在上述五种类型的礼仪当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主要是从行业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是人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应遵守的礼仪,故可将其称之为行业礼仪或职业礼仪。
而社交礼仪和涉外礼仪则是从交往范围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所以皆可将两者称之为交往礼仪。
(五)礼仪、礼节与礼貌在一般性的表述当中,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三个,即礼仪、礼貌、礼节。
很多情况下,它们被视为一体,混合使用。
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
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
它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礼貌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
礼节往往从向他人表示敬意的仪式方面表现出来,像点头致意、鞠躬、握手等均属于礼节的各种形式。
所以说,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
它与礼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就谈不上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礼仪,则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双字与古代祭祀文化人类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威力无比的自然力量。
这神奇的力量,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特别是我们的先民们,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面对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自然之力,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由心生畏惧,进而顶礼膜拜,于是自然之神随之产生。
天神地祗,雷公风伯,草木山川I,皆有神在。
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以求趋吉避凶,人们对极尽虔敬之心,经常奉上供品,举行仪式,表达对神的诚意。
这便是早期的祭祀。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对古人的祭祀活动有着形象的描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说文解字》:“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这就是说,“祭”就是手里拿着肉祭祀神灵的意思。
“祭”字的甲骨文字形作!)II,左边像肉(即楷书“祭”字左上角的部件),右边像手(即楷书“祭”字右上角的部件),下面的点像血滴,点的多少不一,表示刚刚宰杀的牺牲,还在滴血,就拿来祭祀,这说明当时还保持着血食的习惯。
“血”字甲骨文字形作W,正像祭祀时将血盛在器皿中的样子。
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
”古人自己吃生肉,饮鲜血,也拿生肉鲜来祭祀神灵。
久而久之,“血食”也便成了祭祀的代称。
我们经常在古书中看到“社稷不血食”的说法,意思就是社稷之神得不到祭祀,象征着国家的灭亡。
这种杀生血食的祭祀习俗,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记载,直到今天,中国部分地区还有以“血食”祭祀鬼神的做法。
当然,对于“祭”字中的点到底代表着什么,还有些不同的看法。
如有人认为,点代表的不是血,而是碎肉末。
古代祭祀的时候,为了方便神灵的享用,人们事先要另外准备一些切碎的肉末,撒在大块的肉上,祭祀时祭祀者左手提着肉块或盛肉的器具,右手抓取上面的肉末慢慢抛撒,好让神灵前来享用。
随着祭祀的进程,肉末越来越少,就好像神在一点一点地享用一样。
这有点儿类似于现在殡葬时撒纸钱的仪式,左手持斗,右手从中抓取纸钱撒向空中,口中不停地祷告让亡灵前来拾取。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十原文及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卷三十原文及翻译许慎(约58年一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区)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汶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
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供。
清人有辑本。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铭、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战文解字序原文及译文古者庖搂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勰象於天,俯则勰法於地,翻岛默之文舆地之宜,近取身,速取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象。
及神震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業其繁,饰偏萌生。
黄帝史官詹额,见岛默蹄远之,知分理可相别也,初造甚契。
百工以义,品以察,蓝取诸。
「央,揭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詹额之初作害也,盏依频象形,故之文。
其後形馨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擎乳而寝多也。
著於竹帛之害。
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髓,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德:八蕨入小卑,保氏教国子,先以六害。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澈,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成其物,随髓洁甜,[日、月]是也。
三曰形馨。
甲骨文苑血腥的祭祀--读懂了这片甲骨,可吓坏我了
甲骨文苑血腥的祭祀--读懂了这片甲骨,可吓坏我了三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是很残忍的,一次祭祀活动居然要杀掉三十个奴隶!下面这篇卜辞就是一次为祭祀先王的占卜,这一版的编号是《合集》32054。
为了清楚,将有文字部分放大:卜辞一共五行,从左往右读是:“丙子,貞,丁丑侑父丁伐卅羌,岁三牢,兹用。
”大概的意思是丙子这一天貞问(这一期的卜辞一般没有贞人的名字),丁丑日为先这是向神灵貞问的内容。
其中“丙子,貞”称为“前辞”,“丁丑侑父丁伐卅羌,岁三牢”称为“命辞”,是向神灵发出的一句问话。
其中父字好像一只手拿着石斧,是斧的初文,借用为父亲的“父”。
丁字在干支表里已经见过。
侑字就是一只右手的象形,这个字就是“右”的本字,在甲骨文中还可以用作有、侑、佑、祐。
伐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人”右边是“戈”,需要注意的是武器戈的戈头是在人的脖子位置,即把人头砍下了。
三十(卅)就是三个竖画下端连起来,在甲骨文中“十”就是一竖画,三个竖画连起来就是三十了。
羌字是一个头上有羊角装饰的人,像是牧羊人,也是一个方国的名字,殷人常去攻打他们,抓来俘虏用作祭牲,上面的字形好像在脖子上还戴了枷锁。
岁字就是“刿”,有刺、割的意思,“岁三牢”就是杀三个圈养的牲畜用来祭祀。
牢字很形象,是把牛圈在一个范围之内,还留有进出的通道。
称为“用辞”,用来表示占卜之后实际上是否采用或不采用的。
“兹用”是采用了,如果不用则可能写“兹不用”或“不用”等。
读了这篇卜辞是否感觉很残酷?甚至有一种恐怖的感觉!这也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董作宾先生将甲骨文分为五期,将每期的书写风格分别用简单的话概括,分别是“雄伟”、“谨饬”、“颓靡”、“劲峭”和“严整”。
并以上面这一版作为第四期“劲峭”的代表。
大家看看是不是有劲峭的感觉呢?例如貞、牢、侑、羌等字。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
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
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
[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
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
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
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
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
”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
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
《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
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
”。
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
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
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
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看古代的祭祀用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3No.2 Apr.2021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语言学研究】DOI:10.14168/j.issn.1672-8572.2021.02.10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看古代的祭祀用猪龙世行①(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说文解字》"豕”部字的编排极具逻揖性和条理性,当中的内容既和古代社会小农经济模式有关,也与当时的祭祀沽动相关,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社会生产生沽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及猪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的编排特点和分类,以及我国古代社会的祭祀用猪两个部分展开论述,从祭祀用猪的要求、选择和过程三方面具体分析祭祀用猪的礼仪制度。
这体现了祭祀沽动在古代中国的重大影响,也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识以及由#匕衍生的祭祀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豕”部字;祭祀;猪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志码:A“豕”即我们今天所谓的“猪”,这一称谓的变化经过了漫长的历时演变。
“先秦时期’豕'是'猪'范畴的基本范畴词,而’彘'大约要到战国中晚期才进入此范畴。
……最晚到三国时代'猪’已经成为本语义范畴的基本范畴词。
”⑴而“豕”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笔画愈发规整,虽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猪的形象,但“豕”即“猪”的本义却一宜保留了下来。
甲骨文之“豕”为“寸”(《甲骨文合集》20723),以宜立侧面之形示意,上像豕头,中像腹部、两脚,下像尾。
金文“劣”(《殷周金文集成》2548)以线条表现仍可看出上像豕头,左像脚,中像身,右像尾。
战国文字“芳”(荆门包山2号墓竹简265)上像头脚,下像尾,然而形体却走样了许多。
隶书和楷书分别作“彖:(孔穌碑)、“豕”(封龙山碑),隶书失形甚多,楷书沿隶书而定体,也就不易了解其原形To以上诸字都根据具体的实象造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中国古代吉礼叙说
中国古代吉礼叙说作者:常会营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2期《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其中,祀反映在古代礼仪制度上,即为吉礼。
『吉』取事神致福之意。
古时祭祀种类繁多,包括天地先祖、日月星辰、山林川泽、社稷宗庙等,大体可归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吉礼作为『五礼』之首,有着浓厚的报本反始、敬天法祖、崇德报功的文化意味。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义之邦,礼乐并行,相须为用。
礼乐的根本在于营造一种秩序井然、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得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故孔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广要道》)礼与古代祭祀致敬鬼神密切相关。
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礼是后来的字,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中,古人“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事谓祀之、祭之、享之,即国家通过祭祀天神、地祇、人鬼来祈求佑护、驱祸致福。
吉礼的分类根据祭祀等级来划分,古代祭祀可以分为国家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
具体而言,如果按国家社会成员等级划分,则有天子祭祀、诸侯祭祀和士庶祭祀;而在现代社会,祭祀类型则应包括国家祭祀、城市祭祀、乡村祭祀。
由此来看,国家祭祀应与民间祭祀相对,与今之城市祭祀、乡村祭祀相对,是一个国家政府所规定并举行的国家性祭祀礼制及祭祀行为。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大夫祭五祀,岁遍。
士祭其先。
”即天子可以祭祀天神地祇,祭祀四方神,祭祀名山大川,祭祀五祀。
而何为五祀?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首先,祭祀五行之神。
《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云,五祀要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
他们皆是古代贤能,是治理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卓越功勋者,所以要祭祀他们。
祭祀文化:中国人祭祀的对象都是谁:天神、地祇、人鬼
祭祀文化:中国人祭祀的对象都是谁:天神、地祇、人鬼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
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三皇五帝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祇。
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
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
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
五岳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
“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 “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
淫祀无福。
” 祭祀对象按等级和分类如图:天神地祇人鬼昊天上帝皇地祇文宣王孔子五帝:青帝黄帝炎帝颛顼少昊神州四配:孟子、颜回、曾参、子思日、月社、稷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五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七十二先贤二十八宿: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渎、四镇、海二十一先儒司命山林武成王姜太公风师、雨师名川韩信十二辰宗庙祖先七十二将门、户、灶、行、中溜城隍、关帝、文昌、妈祖祭祀仪式其他宗教里的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
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
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享受了最多的祭品。
《说文解字》示部字与原始祭祀
《说文解字》示部字与原始祭祀作者:张甦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93-02《说文·示部》收录60字并13个重文,其中大部分都与祭祀有关,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分析,可以窥见从先秦到秦汉时代人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以及当时祭祀的发达。
再结合以甲金文字以及文献资料,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大体轮廓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一、从“示”字说起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三垂,日月星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这个解释是许慎根据示的小篆“ ”得出的,而关于“天垂象”的说法则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说。
示,甲文作,通常说象祖先神主之形。
据康殷先生在《文字源流浅说》中考证:示()就是原始宗教灵物崇拜时期所常见的灵石(dolmen),又叫桌石。
……一曰:大夫以石为主。
这种用石头作成的神主其实就是“示”。
“ ”字又加上了一个更明确的义符“石”,以强调专指石制的神主,与更常见的木制神主相区别。
“示”字后来泛指一切神祗,是祭祀对象的统形,因此有关祭祀的字多从“示”。
即使有的在甲、金文中并不从“示”,到了许慎的时代也增加了义符,如祖,本作“且”;祗,本作“氏”。
“示,神事也”就是关于“示”以及从“示”诸字意象最好的概括。
“示”部字概括了祭祀活动的方方面面,具体说来,可以分为祭祀对象、祭祀活动和祭祀反报三个大的分支。
二、祭祀对象:示、神、祗、社、祖上文已经说过,“示”是祭祀对象的统形。
而在具体的祭祀活动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祭祀对象。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
社,地主也。
从示土。
《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
”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祖,始庙也。
神,金文作、,与古申、电同。
在原始宗教中,不存在“天神”这一概念。
把天作为崇拜对象是一种很原始的心理,但是这种崇拜是建立在天的自然属性上的,受到崇拜的只是日、月、星、风、云、雨、雪、雷、电等对人们的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事物。
少牢中牛羊在古代的意思
少牢中牛羊在古代的意思
【实用版】
目录
1.少牢的含义
2.牛羊在古代的象征意义
3.少牢中牛羊在古代的含义
正文
1.少牢的含义
少牢,是古代中国一种祭祀仪式的名称,主要指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了祈求丰收、平安而举行的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
在少牢祭祀中,牛、羊、猪等家畜被作为祭品供奉给神灵。
这种祭祀方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牛羊在古代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中国,牛和羊分别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牛象征着勤劳、力量和坚韧,被认为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力,对于人们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羊则象征着吉祥、美好和纯洁,被看作是吉祥之物,寓意着生活安康、吉祥如意。
3.少牢中牛羊在古代的含义
在少牢祭祀中,牛和羊作为祭品,代表着古代人们对于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将牛、羊供奉给神灵,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同时也希望通过祭祀活动,祈求神灵的庇佑,使得农业生产丰收,人们生活安康。
综上所述,少牢中牛羊在古代的含义主要体现在祭祀活动和象征意义两个方面。
第1页共1页。
西周的祭祀制度
另按举行的场所不同可以分为内祀和外祀。于城内 祭祀叫内祀,在城外四郊举行的祭祀称为外祀。这在《礼 记·曲礼上》中有体现,“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说的 就是这个内容。具体而言外祀主要包括郊祭天地、日月、四 方五帝山川等,内祀主要指祭祀宗庙、社稷。
除此之外《礼记》 还用种种不同的字眼来区分 不同的祭祀仪式,比如祀、 祠、祭、望、登、告、 荐……等等,这从另一方面 也反映 了当时祭祀活动的繁盛。
郑玄注日:“疈,疈牲
之胸也,疈而磔(zhé)之。”疈就是剖祭
牲之胸,
辜是将剖过的牲体进一步分解,以祭祀四方百物。
(二)祭祭祀祀种制类 度中祭的祀具对象体等级规庙制定
天子 郊,春礿 祭天地,祭四方 七庙:三昭
,夏禘, ,祭日月星辰, 三穆,与
秋尝,冬 祭山川,祭五祀 大祖之庙
烝
,祭天下名山大 而七
川
焚香。将香蒿(一种香草),黍、稷一起燃烧,让香气四溢,神灵可以
籍此歆飨黍稷等祭品的方式。
埋、沉。这通常是祭祀山林川泽的方式。祭祀川泽时将玉帛牺牲等祭
品抛入河川湖泊中献给神灵。祭祀山林时则将祭品掩埋于山林中。
血祭。将牲血滴在地上以望下达于九泉之下的神灵,同“灌”的方式
很相似。
疈辜。疈(音pì),剖,剖开。
按等级规模来看又可分为大祀、次祀和小祀。“立大 祀,用玉帛牲栓。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郑 玄对此注解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小祀,司 命。”“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土神和谷 神) 、五祀(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溜(土地神和 宅神) )、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雨师、山川、 百物。”
4.用乐
《周礼·春官·小宗伯》称:“以六律、六同、 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 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同“悦”)远人,以作动物。 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在此舞乐被认为 可以使鬼神感知并降临,所以祭祀时一般会有舞乐。
太牢的演变和说文解字
太牢的演变和说文解字
太牢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形式,起源于商朝,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太牢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牢的演变可以从说文解字入手。
说文解字是一部古代的字典,对于太牢这个词的解释是:“大祀神也,以牛为牲。
”这说明,太牢最初的形式是以牛为祭品的祭祀,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等神明。
此后,太牢逐渐发展成为以牛、羊、豕、犬、鸡、雉等多种动物为祭品的综合性祭祀仪式,祭祀对象也逐渐扩大。
在太牢的演变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礼仪制度。
如太牢祭祀要遵循“三牲三酱”的规定,即每次祭祀必须用三种动物祭品和三种调料,其中三种动物祭品为牛、羊、豕,三种调料为盐、酱、醋。
此外,太牢祭祀还有许多细节上的规定,如祭品的选取、宰杀、烹调、摆放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太牢的演变和说文解字的解释,不仅反映了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
今天,太牢虽已不再普及,但它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 1 -。
说说牢狱之“牢”
说说牢狱之“牢”一光东北老男,敞履宽衫;勤于思考,以防脑瘫。
昨天 19:02(作者:杨一光)牢狱之“牢”,旧多释之为牛羊圈舍。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牢,饲养牲畜的栏圈”;《辞源》:“牢,關养牲畜的栏圈”。
古之牛、羊、豕等,本都是在栏圈中蓄养,所以古说如今,即亦称之为“欄(栏)”或“圈”。
那么古之“牢”与这“欄(栏)”或“圈”又是什么关系呢?《玉篇》释“牢”曰:“牲备也”,其实这说的才是“牢”的本义。
“牲”是为祭祀或宴饮所准备的牛、羊、豕等畜物,这类畜物从被挑选出来到屠宰前这段,因为还是活口,故称之为“牲”。
而“牲备”则是说这“牲”的储备或准备。
由此可知,作为“牲备”的场所“牢”,并不是专门的饲养栏圈,而是由栏圈养成后准备对之进行屠宰的临时蓄集之所。
《周礼地官》:“充人掌系。
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则系於牢”,“系”即系执的意思,掌管系执的是“充人”,即有所充实的意思。
其主要工作就是根据需要将挑选的祭祀用牲系执于牢。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牢”的用途应是祭祀、屠宰的准备之所。
《大雅·公刘》:“乃造其曹,执豕于牢”,这是说先去了“曹”的地方,然后才将“豕”系执于“牢”。
这说明其“豕”是来源于“曹”,(“曹”应是负责畜养的管理机构)。
其后有“食之饮之”句,可知这被执之于“牢”的“豕”,是为宴饮做准备的。
由于“牢”的用途与“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祭祀用的牺牲即牛羊等也称之“牢”。
是故有“太牢”(牛,为天子用牲)、“少牢”(羊,为诸侯用牲)之说。
这类说法本是由词义的连带关系而生成。
即“太牢”必用牛,“少牢”必用羊,于是提到“太牢”必然想到牛,而提到“少牢”则羊矣。
古代祭祀用的牺牲,不只是牲畜,也包括人,即俘或隶。
这些人在被执行之前,也要有一个集中看管的处所,而这个处所也是在“牢”,即与牲备之处是同一个地方。
所以这“牢”后来又成了关押俘虏或囚犯的地方,而这也就是今之“牢狱”、“牢笼”之“牢”的来由。
中国传统墓葬制度的等级划分
中国传统墓葬制度的等级划分
不佞前文(醇亲王墓之系列照片)发表后,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年轻朋友纷纷来文来电垂询有关中国传统的坟墓称谓及其等级划分问题。
现就不佞所略知一二,回复诸位。
山东曲阜孔林“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碑
坟墓是中国传统殡葬礼仪中墓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坟墓被看做是人生的最后归宿。
所以中国人“入土为安”的理念根深蒂固。
而汉字中“墓”、“坟”、“茔”三个字真切地反映了这一习俗。
《说文》:“墓,墓丘也。
从土莫声。
” “坟,墓也。
从土贲声。
” “茔,墓地。
从土营省,亦声。
”从字形分析,三字都与土葬有关。
《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曰:'古者墓而不坟。
’ ”由此可见,虽然都指墓穴、“墓”、“坟”是有所区别的。
“土之高者日坟,葬而无坟谓之墓。
” 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东周以前的墓葬是“墓而不坟”的,墓而坟是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的。
在阶级社会中的人事实上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其身后各自之坟墓自然也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大体等级的划分有:圣人坟墓称“林”;帝王坟墓称“陵”;贵族坟墓称“冢”;一般官员或富人称“墓”;平民百姓称“坟”。
在同一系列之内,亦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主要是体现在坟墓的方位方向,顺序排列,型制大小、规格高低及装饰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后代不能超越先祖,职级低的官员不能超越比自己职级高的官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从“牢”字看中国古代祭祀等级
牢是象形指事字。
在甲骨文里面:牢是由一个“牛”字加“外面象养牛的圈”组成,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
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牢,闲养牛马圈也。
——《说文》而我们今天从“牢”字看中国古代祭祀等级:【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中国祭祀等级中,按照等级从高到低是:太牢、少牢、特牲(特牛)、特豕、特豚等等。
其中,第一等级就是太牢,其中只有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祭祀必用太牢。
古代,朝廷官方祭祀中,分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级别,最高等级是大祀,如:祭祀上帝(五方上帝单独祭祀称为上帝)、配帝、五帝(五帝合祀称为五帝,并有五个配帝,以及其他星宿陪祀)、日月均属大祀,其中五帝是指朝廷官方指定的“五天神”,即:东郊青帝、南郊赤帝、中郊黄帝、西郊白帝、北郊黑帝,这五帝各自的配帝,也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历代封建王朝(清朝除外),以及先秦上古时代,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祀,至少使用“一太牢”,即:至少一
头牛。
清朝时期,将“太牢”从第一等级降到第三等,把“少牢”从第二等级降到第四等,全是连降两级。
本来清朝之前的“牢牲”只有太牢、少牢,清朝时期变成四个,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分别是:犊、特、太牢、少牢。
具体做法是,增加:三牲、羊豕二牲,将三牲定名为太牢,将羊豕二牲定名为少牢。
因此,太牢、少牢表面上连降两级,实际为新增,原来的“太牢”改名为“犊(牛)”,原来的“少牢”改名为“特”,并定“特”为一羊或一豕,实际祭祀时,还是一羊高于一豕,凡是此前的祭祀中应该使用一羊的祭祀种类,均不使用一豕。
希望大家喜欢!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