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儿童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
层次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一、绪论 (2)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概述 (3)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3)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3)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4)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6)
(一)生物遗传因素 (6)
(二)生活环境因素 (6)
(三)个人心理因素 (8)
(四)同伴关系因素 (8)
四、克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 (10)
(一)家庭方面 (10)
(二)幼儿园方面 (10)
(三)社会方面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摘要
如今在校园和校外的其他场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已然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很多的典型案例逗曾经引起过全社会的强烈反响。这种寻常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儿童身心发育过程中比较明显而典型的成长问题,它对于施暴少儿自身以及对暴力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学习成长等方面都会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本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含义、特征、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因素、个人心理因素、同伴关系因素)、克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包括家庭方面、幼儿园方面、社会方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为我们帮助儿童控制和消除这一不良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有助于教育者对症下药,加强预防。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一、绪论
在儿童的自身社会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儿童攻击性行为这样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儿童实施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的时段大多是儿童正处于完善身心健康发育的非常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他们对于情绪的自我控制比较弱,自我控制的意愿也不强,情绪起伏大,心情时常变换不定。这类儿童不仅在校园中争吵推搡、吵架骂人、暴力殴打、蓄意毁坏破坏公私财物,还会心怀恶意对身边的他人或动物残忍施虐。由于这样的恶性事件常常发生,幼儿园老师领导无可奈何,甚至已然严重影响到了幼儿园秩序的稳定,同时还有可能会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但社会各界群体关注攻击性行为的出发点基本是出于这些不良的、暴力的、恶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对被攻击的儿童(或其他人群)的严重危害,却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攻击性行为对于攻击者自身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的不良后果。所以,社会不仅应当更宽容理解这些施暴的儿童,更应该关注如何给青少年人群建立榜样,如何宣传教育善意的思想,用温情和理性感化这些迷途的羔羊;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为父母,应该加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时刻给儿童灌输正面的、积极的思想,给孩子朝着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方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动力;老师们应该指导儿童正确缓解消除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等,从而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理智处理攻击性行为。本文写作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研究解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危害的影响,研究其内在成因,将会对父母的教育理念产生深刻影响,也会对幼儿园的规范教学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②。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概述
(一)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行为人出于特意理由或随机所为的一种导致人和动物身体或情感受伤害的行为,或者是导致公私财物毁损或灭失的暴力性行为。儿童故意为一些不为他人所认可的伤害性行为,这种刻意的人身伤害不仅涵盖着直接触碰的身体伤害、语言攻击伤害还有间接的心理上的创伤(比如在人背后说坏话、制造谣言恶意诋毁等)。有伤害他人企图却没有产生直接后果的攻击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③。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1.儿童攻击性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1.1.攻击行为的方式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按照现在的社会现实再进行分析,从儿童实施各种攻击行为的形式来看,如今儿童间的语言攻击的发生频率和伤害程度已然慢慢超过了身体攻击。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揣摩别人的心理活动,会主动地去猜测对方行为的内在意向和动机,于是儿童渐渐转变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式,肢体暴力的攻击方式开始转变成越来越多地采取以人的内在人格本身为中心的敌意性攻击,常常用口头恶意的言语来伤害别人,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感。Hartup等研究人员通过组织社会实验,集中研究观察4-7岁儿童的攻击行为模式特征,他得到了较为可靠的结论: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物理工具性攻击的发生频率慢慢有所降低,口头上的言语攻击、敌意性攻击渐渐变多。批评指责和嘲讽的能力逐渐在6-7岁孩子身上开始展现,而在4-5岁孩子身上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④。
1.2.攻击行为的发生伴随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而逐渐减少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幼儿园教育阶段中,伴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儿童间发生的暴力事件、报告给成年人的被欺负的比率呈现总体减少的走向,针对这种现象,其可能的理由是:孩子从以往的生活学习经验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学到了很多无损于友谊和伙伴关系的、较为温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争端、结束矛盾,还有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孩子逐步融入社会的教育,减少对他们暴力性攻击行为的忍让包容,对儿童社会化适应的努力给出了更多的中庸的、温和的要求,故而我们可以想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比率呈现下降趋势。
2.儿童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上文中提到的这些差异都同时体现在男、女性儿童不同程度的参与到欺侮事件中的比率上,还体现在攻击性行为实现的具体方法中。从前的研究表明,男孩主动成为施暴者、欺侮者的可能性大致是女孩成为欺侮者的可能性的两倍之多,相对来看,男孩远比女孩更多地参与到欺侮其他儿童的活动中,男孩天生就具有成为欺侮者的原动力;女孩相比之下却能够更有效地使用语言攻击和心理战术上的欺骗,同时男孩却可以更好利用身体优势,不仅欺侮异性,也欺侮同性儿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性别的儿童在言语欺侮上却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⑤。男孩不单单容易挑起事端,同时也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具有更高攻击频率的男孩会因他的敌意倾向往往招致其他同伴的攻击。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
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如下表现:
1.情绪起伏大、脾气暴躁难以自我控制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特别容易发火,常常乱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可能引起十分强烈的情绪变化,非常可能发生类似于狂喊乱叫、随意撒泼哭闹、到处乱扔东西,甚至疯狂顶撞别人、以头撞墙这样的情况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