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用)高山仰止
相关链接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
柔者长存
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 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 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 说什么吗? 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 柔者长存。
第5.7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 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①桴:音fú ,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②从:跟随、随从。 ③其:大概。 ④与:通“欤”,句末语气词。⑤过:超过。 ⑥材:通“哉”,呀。
思考:前后矛盾吗?这一章怎么理解?
不矛盾。以抑其勇而教之。 自嘲、爱惜之意,显而 易见;见其得意忘形喜形于 色,又泼一盆冷水压一压。
孔门十哲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 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 先进》
跟着我游学陈、蔡的学生,现在没有一 跟着我游学陈、蔡的学生,没有一个是 能够真正因学而达道的 。 个人在我身边。(被围时的感叹)
5.22章: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 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第7.11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 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 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 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①行:为,做。 ②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 弃,不用。 ③是,这种。夫,语气词,相当“吧”。 ④行
论语《高山仰止》
道德评价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道 德评价的标准,即以仁爱之心为 出发点,以道义为准则,以良心 为依据,对人的行为进行善恶评
价。
道德修养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道 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 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 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一个
有德之人。
人格修养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可以将《高山仰止》中的思想应用于现代 社会,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 借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大学》、《中庸》的比较
思想体系比较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篇章,与《高山仰止》共同构成了 儒家思想体系。《大学》强调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而《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 、诚心诚意。相比之下,《高山仰止》更注重对人格和品德的赞美。
价值取向比较
《大学》和《中庸》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对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的阐述和解释, 而《高山仰止》则更强调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崇尚。
的核心。
礼乐制度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倡礼乐制 度,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忠诚孝道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忠诚 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做人的基 本道德准则。
道德观念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许 多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重 他人、谦虚谨慎等,这些都是人 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观
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学习《高山仰止》,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忠诚 、孝道、友爱、礼义廉耻等,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树立社会榜样
该篇所描述的崇高人物形象可以作为社会榜样,激励人们向他们学 习,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山仰止》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 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 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 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 以马上实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 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谜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 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 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 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 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 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 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 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 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 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 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 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 子两年了。
(7.11)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 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洋得意时, 要及时泼冷水打击让他清醒,而不是 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即在适当的时候要善于引导。
《高山仰止》
孔子的弟子: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在 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 他德行好。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 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 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 “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 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 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 格的又一体现。
探讨: 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论
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压其威风5.7
懂礼知礼
尊重
6.28
颜渊之死 伯牛之疾
子游礼治武城
悲伤欲绝催人泪下11.9 11.10
痛苦无奈6.10 由衷赞美17.4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忧学生所忧 师?
1、颜渊眼中的孔子
仰之弥高:弥,愈,更加 钻之弥坚:钻,钻研;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瞻,往上或往前看;焉,词
孔子与颜回
11.9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高山仰止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属中性词;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一、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二、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
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
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三、点评: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真知而止体。
四、鉴赏这首诗的主题,影响较大者有二说。
《毛诗序》云:“《车舝》,大夫刺幽王也。
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国,德泽不加于民。
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诗也。
”邹肇敏驳之云:“思得娈女以间其宠,则是张仪倾郑袖,陈平绐阏氏之计耳。
以嬖易嬖,其何能淑?且赋《白华》者安在?岂真以不贤见黜?诗不讽王复故后,而讽以别选新昏,无论艳妻骄扇,宠不再移,其为倍义而伤教,亦已甚矣。
”(姚际恒《诗经通义》引)邹氏的批评可谓激切有力。
但自《楚茨》到此篇共十篇,《诗序》皆以为刺幽王,恐怕也是有所本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译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译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出处:西汉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译文:太师公说:“《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山高是让人仰望的,路宽是让人行走的。
”虽然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但我的内心渴望回到孔子的时代。
当我读他的书时,我想把他看成一个人。
到鲁迪,到仲尼祠堂观看,车服,礼乐,儒生们准时在孔夫子的古宅里锻炼礼仪,我流连忘返,使我无法离开那里。
世界上从国王到智者,是许多许多的,生前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个庶民,传了十几代人,学者都尊敬他。
自从天王以来,中原学过六经的人就应该以孔子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以说是至圣!扩展资料:《孔子家颂》是西汉作家司马迁写的一首赞美诗。
本文的赞美“历史记录·孔子家族”,一般的开始评论揭示他们的无限崇拜孔子,然后从三个方面的信,文物,文物,文化遗产,极其陈述了他们渴望孔子,年底一般评论写自己的崇拜孔子,到处都充斥着作者的无限崇拜孔子。
全文描写是深情的,叙述是深情的,讨论是深情的,读它,感觉字里行间,深情无限,而写作风格朴实,深远。
赞美之词以概括的回顾开始,揭示了他们对孔子的无限崇拜;然后,他又从遗书、遗骨和遗骨三个方面表达了对孔子的向往。
在这一章的最后,我概括地写下了我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前者的总评,主要是根据孔子与作者本人的比较,主要是从作者自己的感情来写的,所以显得亲切;后者的总评,主要是基于孔子与后世天子、诸侯和儒生的比较,主要是从孔子的历史影响出发,所以是恰当的。
高山仰止
疑问代词, 为什么,怎么
• 登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 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 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孔子说子路已“升堂”未“入室”的目的是什 么? 这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 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 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 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 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 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遇到
这样
隐藏, 隐匿
语气词 “ 吧”
警惕, 谨慎
比喻有勇无谋, 鲁莽冒险。
成语:
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干起来,不被任用就隐退。 (多用于人的态度)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问:孔子对子路说这话的用意何在?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 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17·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 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 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提问:孔子为什么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莞尔而笑”?
子游在武城施行了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一套礼乐教化。 他重视以仁义为根本,使得武城到处充满弦歌之声。
提问: 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又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 因家乡的学生狂放不羁,不知节制自己,需要用礼加 以约束。体现孔子担心学生和仁德之心的情感。
成语 斐然成章: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如何看出孔子爱学生?
高山仰止用法
高山仰止用法
"高山仰止"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别人的才能、品德或地位表示非常敬仰和尊重。
它用来形容自己非常佩服对方,认为对方非常优秀,自己无法与之相比。
以下是一些使用高山仰止的常见例句:
1. 我对他的才华真是高山仰止,他的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都让人震撼。
2. 在这个行业里,他的地位无人能及,我只能对他高山仰止。
3. 他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确实值得我们高山仰止。
4. 面对他的领导能力和智慧,我只能默默地高山仰止。
5. 小明在数学上的天赋实在让人高山仰止,他每次解题都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法。
总之,高山仰止用来形容对他人优秀之处的极度敬佩和尊重,表达自己在某些方面与对方相比不值一提的情感。
《高山仰止》
对天命的无奈, 对天命的无奈,对学生的爱惜
孔子与子游
17.4
之:动词,到……去 动词, 去 割鸡焉用牛刀: 何必; 割鸡焉用牛刀:焉,何必;比喻不必小题大做 或大材小用,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或大材小用,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知错能改
5.22 吾党之小子:党,指家乡 狂简:狂,狂放。简,大,指志大 担心学生,仁德之心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 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 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 论语》 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与孔 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 论语·子路 子路》 子路问政。 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 子路》:“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 由于热心政治, 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 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 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 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 赞子路: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 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 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
课后作业:
探讨: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随笔:我眼中的子路(二选一) 参考作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书》、仲 大军《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 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 识》。
如何看出孔子爱学生?
学生 志向高远斐然成章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刚强自信 学而未精 担心忧虑牵挂11.13 惋惜感叹11.15
高山仰止的意思及造句
高山仰止的意思及造句导读:导语:为了让同学更好了解高山仰止这个四字词及怎么用这个词造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山仰止的意思及造句。
希望能帮到你!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造句1、蒋霆仅仅是想到那个界别,便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造。
2、谒中山陵,高山仰止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3、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司马迁4、君子之德,高山仰止;君子之怀,百川归海;君子之志,百折不回;君子之信,一诺千金;君子之爱,雪中送炭;君子之节,宁折不弯;君子之义,报国感恩!5、就像人们常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6、之所,单是这份造化,便叫太白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7、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焉!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赵青不识张院长,识尽才子也枉然!’久闻张院长之名,今日一见,方知名不虚传!8、高山仰止哪!这老何太他妈的神了,这笔买卖太他奶奶的划得来了!方向前在心里疯狂地呐喊。
9、两位主人公皆为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大师,但他们心中却都暗藏隐忧,恐惧后浪袭来将前浪拍散。
10、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1、那么滴……深邃,让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感,我决定了,我的以后必将为此人鞍前马后,不辞劳苦……12、何物不材?何才不备?尧舜禅让,高山仰止。
13、虽然在很多小宗派还算是高山仰止,但是对同阶的顶级仙门而言根本不够看。
14、不能相比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帝心不一,皇鉴无恒;木虽成舟,回头是岸。
16、道德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令人景仰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意思吧。
1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8、从孔子时代到今天两千五百年间,向来没有出现过大同世界。
语文选修第12课《高山仰止》课件
因弟子志向高远斐然成章而喜悦的心情,因弟子狂 放不羁、尚不知“约之以礼”而牵肠挂肚。可见孔子 对学生的爱心敦厚。
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子 路 :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人。 冉 有 :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子 贡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 渊 :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 伯 牛 :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 子 游 :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 其他弟子总画像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 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 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 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 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 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
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
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
时,被敌人砍死。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 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 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 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 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 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 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最后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 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 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 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行”是做,效法; “止”是语助词 。
语文版语文选修第12课《高山仰止》ppt课件1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 说什么吗?
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 柔者长存。
第7.11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 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 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①行:为,做。 ②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 不用。 ③是,这种。夫,语气词,相当“吧”。 ④行三军: 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 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⑤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 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⑥惧:警 惕,谨慎。
相关链接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
柔者长存
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 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 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思考:孔子为什么认为子路不会有好的结局?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 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 的忧虑和牵挂。
子路风采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 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 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 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 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 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 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在适当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做事不可 蛮干,应善于谋划。
第11.15章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
《高山仰止》课件
▪2、子路不仅性格独异, 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 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 辟德行、政事、言语、文 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 之优异者。
▪ 3、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 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 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 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 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 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 中是不多见的。
二、如果你是孔子,你喜 欢子路这样的学生吗?
思考:
在第四章里,孔子先说子路不行 后又说子路还行,而在第五章里,孔子 先说子路行后又说子路不行,在孔子眼 里,子路到底行还是不行?为什么?
思:
孔子一下说“乘桴浮于海”跟随他的 人是子路,一下子又说不想与子路这样的 人共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朱熹的“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 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 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现在缩略成为成语“高山景行”。高 山,比喻道德高尚;景行,比喻行为光 明正大;止,语助词。“高山景行” 指 崇高的德行。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二、整体感知
文章共13个章节,主要提到 了孔子的哪些弟子?
子路:【11.13】【7.11】【11.15】【5.7】【6.28】
颜渊:【7.11】【11.9】【11.10】【9.11】 子贡:【19.23】【19.24】 伯牛:【6.10】 子游:【17.4】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 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卫 国发生了政变,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 蒯(kuǎi)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 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他在外闻讯 后,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人挥戈击落他 冠缨,他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 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被剁成 肉酱而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读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读音: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 xíng zhǐ。
前半句“高山仰止”读作“gāo shān yǎng zhǐ”,比喻高尚的品德。
后半句“景行行止”则是“jǐng háng xíng zhǐ”,意思是表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仰。
“景行行止”中的“行”为多音字,第一个“行”读háng,是因为“景行”指的是上古时代的大道。
而“行止”,则是指马车在大道上的行进,因此第二个“行”读xíng,表示沿着道路前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出处及解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原句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大意为:仰望着高山啊,行驶在大路上,四匹骏马飞奔啊,六根缰绳如琴弦。
新婚之时遇见你,我的心里很欢喜。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用这句诗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使得高山、景行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和圣人的品德联系起来了,用来比喻崇高的德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子路
君子死,冠不免
• 。 • (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
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子 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 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 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 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 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 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子把 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不 久,孔子也去世了。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7.11
行:出去做事 舍之则藏:舍,舍弃;藏,隐藏,隐匿 夫:语气词,吧 则谁与:与,共事(在一起,同……一起)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 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11.15
奚为于丘之门:奚,疑问代词,为什么,怎 么 ;为,动词,弹奏 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 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 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 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 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 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 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 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 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 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 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 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 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 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 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 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 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 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 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 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 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 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 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 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 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 外。不可得也。
译文:周朝春秋时的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早年家里很穷,一家人曾经把野菜当作主食来糊 口度日。为了奉养双亲,他还经常赶到百里之外, 买了粮米来亲自背着走回来。后来,双亲相继去 世,他南游到了楚国,做了大官,平时随从的车 骑就有一百辆,还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 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 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的精美的食物。尽管 生活优裕了,子路却经常叹息道:“现在虽然想 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米,却再也办不 到了。”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论语》的记 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一斑。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 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 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 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 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 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 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 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 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 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 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 口无遮拦。
为什么以“高山仰止,景 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 往之。”来赞美孔子?课文 从哪些角度阐明?
孔子爱学生 学生敬孔子
孔子的弟子: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在 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 他德行好。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 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回孔 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 子路》:“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 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 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 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 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
你从孔子的发誓中感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 平等? 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 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 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距离不存在。
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
子路为人伉直好勇(直率鲁莽而又争强 好胜)、光明磊落,重友情、讲信义、 守诺言,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11.13
訚訚(yí n):和颜悦色的样子 行行(hàng):刚强的样子 侃侃(kǎn):形容说话理直气壮 不得其死:当时俗语,不得善终
然:语气词,表比较肯定的语气,用法同 “焉”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 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 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 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 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 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 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 的又一体现。如6.28章
• 探讨: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 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 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 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 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 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 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 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 则藏”。(理想与心态)
•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 亡。”11.7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 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6.3
孔子与伯牛
6.10
亡之:亡,死亡;之,音节助词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 表强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
高山仰止: 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 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谜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 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 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 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 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 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 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 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 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 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 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 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 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 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 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 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 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 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 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