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貌划分

合集下载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势倾向、坡度、地势起伏、沉积物分布以及岩石类型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球内部构造、外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貌是地球表面自然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将就地貌的分类、形成因素、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和世界主要地貌类型做一些总结。

一、地貌的分类地貌按地球构造作用和地表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海岸地貌:由于海洋水文作用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表地貌。

2. 河湖地貌:由于河流和湖泊水文作用在流域内形成的地貌。

3.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和侵蚀积累形成的地貌。

4. 风蚀地貌:由于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在干旱地区、沙漠地区形成的地貌。

5. 岩溶地貌:由于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6. 火山地貌: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地表地貌。

7. 断陷和隆升地貌:由于地壳活动引起的地表地貌。

以上不同类型的地貌是由不同的自然过程和地质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而在地球表面上还存在着地表地貌的组合,例如,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之类的地貌组合。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水文作用和生物作用。

1. 地质作用:地区的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和矿物成分都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它们对地表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地质构造活动也对地表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都会对地表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2. 气候作用:气候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降水量、风力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地貌起到了关键作用。

气候作用不仅通过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貌,在地表也形成了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等特殊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表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河流、湖泊、冰川、海洋等水体的流动和作用对地表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和冰川侵蚀都是水文作用对地貌形成的重要作用。

4. 生物作用:生物对地表地貌的形成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植被的分布及生长状态会影响侵蚀和沉积,生物对土壤的稳定和破坏也会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理地形分类

地理地形分类

地理地形分类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形地貌划分

地形地貌划分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

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根据地貌形成原因、形态特征与岩性组合相结合的原则,可将境内地貌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成因类型,依控制地貌形成的主导营力分为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第二级为形态成因类型,依地表基本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

中国国家地理地形划分标准

中国国家地理地形划分标准

中国国家地理地形划分标准中国国家地理地形划分标准是根据地貌形态、成因和分布规律,将中国的陆地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地貌类型。

这一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中国国家地理地形划分标准,中国的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 山地:山地是指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地势陡峭的地貌类型。

中国的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

这些山地对于中国的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2. 高原:高原是指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的地貌类型。

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

高原地区气候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对于中国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盆地:盆地是指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地势较低平的地貌类型。

中国的盆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盆地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农业发展较为集中,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区域。

4. 平原:平原是指地势较低平、地形起伏较小的地貌类型。

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中国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

5. 丘陵:丘陵是指地势较缓、地形起伏较大的地貌类型。

中国的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如江南丘陵、华北丘陵等。

丘陵地区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农业和林业发展。

6. 河流:河流是指地表水流向海洋的通道。

中国的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

河流对于中国的水资源、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7. 湖泊:湖泊是指地表积水形成的水域。

中国的湖泊分布广泛,主要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

湖泊对于中国的水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8. 海岸:海岸是指陆地与海洋相接触的地带。

中国的海岸线漫长,沿海地形复杂多样,包括海岛、海滩、海蚀地貌等。

海岸地区资源丰富,对于中国的海洋经济、旅游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地形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表
本表主要依据地貌形态、成因、年龄、组合、分区、改造与保护以及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地形地貌类型进行划分。

一、地貌形态
1.平原
地貌形态:地势平坦,起伏较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2.山地
地貌形态:山峰尖锐,坡度陡峭,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3.丘陵
地貌形态:坡度较缓,起伏较大,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

4.高原
地貌形态:地势高亢,顶面平坦,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5.盆地
地貌形态:周围高中间低,四周环山,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

二、地貌成因
1.构造地貌
(1) 褶皱山: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褶皱山脉。

(2) 断块山: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断层山脉。

(3) 坳谷和阶地: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坳谷和阶地。

2.火山地貌
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口、火山锥等。

3.喀斯特地貌
因地下水溶蚀而形成的溶洞、石林等。

4.黄土地貌
因风力堆积而形成的黄土高原等。

5.冰川地貌
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川谷、冰斗等。

三、地貌年龄
1.新生代地貌:约从265万年前到现在。

包括现代湖泊、河流、冰川、海岸
等。

2.中生代地貌:约从2.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

包括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各种
地貌类型。

3.古生代地貌:约从5.4亿年前到2.5亿年前。

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
纪、泥盆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等时期的地貌类型。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地形地貌划分

地形地貌划分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

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它的成因、形态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将地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地貌类型有不同的等级,最常用、也是最高一级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5个。

还有按照形成某一种地貌的主要营力来划分的地貌类型,如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中国四大分区平均坡度坡长表

中国四大分区平均坡度坡长表

中国四大分区的平均坡度坡长表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分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和南部丘陵。

这四大分区因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平均坡度坡长也有所差异。

一、东部山地
东部山地主要包括东北山地、华北山地和东南丘陵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均坡度在20°-30°之间,坡长较短,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

在山地中,存在许多河流和溪流,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系。

二、中部平原
中部平原主要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坡度在5°-10°之间,坡长较长,一般在1000-2000米之间。

在平原中,河流和湖泊众多,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水网。

三、西部高原
西部高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坡度在15°-30°之间,坡长较长,一般在1000-3000米之间。

在高原中,存在许多河流和湖泊,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系。

四、南部丘陵
南部丘陵主要包括东南沿海丘陵、两广丘陵和云贵高原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平均坡度在10°-25°之间,坡长较短,一般在500-1500米之间。

在丘陵中,存在许多河流和湖泊,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水系。

综上所述,中国四大分区的平均坡度坡长存在差异,这主要与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各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地形地貌划分

地形地貌划分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

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它的成因、形态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将地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地貌类型有不同的等级,最常用、也是最高一级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5个。

还有按照形成某一种地貌的主要营力来划分的地貌类型,如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形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形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

地理高考中对地形的考点涉及到地貌类型、地形要素、形成过程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理高考中与地形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貌类型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因此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貌类型。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地带、平原地带、丘陵地带、盆地地带和河谷地带等。

1. 高山地带高山地带是地球表面海拔较高的地区,地形起伏较大。

高山地带通常由多座山脉组成,山脉之间存在大面积的高原、盆地和山谷。

高山地带的形成往往与板块运动和岩石抬升有关。

2. 平原地带平原地带是地球表面海拔较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平原地带大部分位于海拔较低的地区,包括河流冲积平原、湖泊沉积平原和海岸沉积平原等。

平原地带形成主要与水体的侵蚀和沉积有关。

3. 丘陵地带丘陵地带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区,地势较为起伏,以丘陵地形为特征。

丘陵地带通常由多座小山丘组成,其形成与水体的侵蚀和沉积、风蚀等过程有关。

4. 盆地地带盆地地带是地球表面深达数十至数百米的盆状地形,通常受山脉或丘陵地势所包围。

盆地地带形成通常与构造运动、岩盐溶解等过程有关。

5. 河谷地带河谷地带是由河流侵蚀形成的线形地形,通常位于高山或丘陵地带。

河谷地带具有较大的纵向起伏和横向展宽,形成原因主要与河流的侵蚀和冲刷有关。

二、地形要素地形要素是指地形形成和发展的各种要素和影响因素。

在地理高考中,常见的地形要素包括地壳运动、水体作用、风蚀作用、人类活动等。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地壳在板块构造的作用下发生的运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抬升、地震、地质活动等。

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形成和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水体作用水体作用是指水体对地表的侵蚀、沉积和改造作用。

水体作用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侵蚀和冲刷,以及水体的沉积和泛滥等现象。

3. 风蚀作用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扬土作用。

风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和沙漠地带,对地表的侵蚀和形成沙丘等地形有重要影响。

中国地理地貌

中国地理地貌

中国地理地貌中国地理地貌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貌景观千姿百态。

综观全境,同世界各国相⽐,中国地貌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势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地势西⾼东低,⾃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1、西⾼东低的地势:最西端的咯喇昆仑⼭脉均⾼6000多⽶,祁连⼭为4000多⽶,秦岭⼭脉在2000---3000⽶之间,东⾯的华北平原仅200⽶左右,西⾼东低的地势⼗分明显。

2、三级阶梯:我国地势由西向东下降的趋势并不是连续均匀的变化,⽽是呈阶梯状、跳跃式下降。

由两组⼭脉构成的地貌界限,明显的把我国陆地划分为三级阶梯。

第⼀级:位于昆仑⼭—祁连⼭—岷⼭—横断⼭⼀线以南以西。

第⼀级阶梯由⾼原,⾼⼤的⼭脉和宽⾕组成。

第⼆级:由青藏⾼原往北向东⾄:⼤兴安岭—太⾏⼭—巫⼭—雪峰⼭⼀线之间,是我国第⼆级阶梯。

主要由⼴阔的⾼原、盆地组成,中间也分布着⼀系列的⾼⼤⼭地。

第三级:在⼤兴安岭—太⾏⼭—巫⼭—雪峰⼭⼀线以东,是第三级阶梯。

这⼀级阶梯地势低平,主要以辽阔的平原、起伏和缓的丘陵和低⼭地貌为主。

3、地理意义:1)、对⽓候的影响:阶梯状分布是地势在⼀定程度上加强了东部地区季风影响的强度和范围。

同时抑制了西部地区南北冷暖⽓流的交换,加剧了我国⽓候的地区差异。

2)、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西⾼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多⾃西向东滚滚流,使青藏⾼原成为⼤河的发源地,影响了河流的分布。

同时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巨⼤的落差,⽔能资源⼗分丰富。

3)、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这有两个⽅⾯,⼀⽅⾯,向东流淌的⼤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开发;⼀⽅⾯,阶梯交界处的⾼⼤⼭脉也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障碍。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动态地貌在我国均有⼤⾯积分布。

五⼤基本类型中,以⼭地和⾼原的⾯积最⼴,分别占全国⾯积的33%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

地形等级划分标准

地形等级划分标准

地形等级划分标准
地形等级划分标准可以根据地势特征、高程、坡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地形等级划分标准:
1. 平原:海拔低于200米,地势平坦,坡度小于3度。

2. 丘陵:海拔200-500米,地势较为起伏,坡度在3-15度之间。

3. 高原:海拔500-2000米,地势相对平坦,坡度一般小于5度,但高原边缘可能有陡峭的边坡。

4. 山地:海拔2000-4000米,地势陡峭,坡度大于15度,山峰、山谷等地形明显。

5. 高山:海拔4000-6000米,地势险峻,山岭、山峰层次分明,坡度大于30度。

6. 冰川地区:主要由冰川覆盖,地势崎岖,坡度大,海拔较高。

7. 沿海地区:有海洋或者其他大型水体环绕,地势平缓,海拔低。

8. 河谷地区:位于山地当中,河流穿过形成的谷地,地势较为平坦,海拔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地形等级的划分标准可能因地区、国家、用途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上述标准仅供参考。

地理学中的地形与地貌

地理学中的地形与地貌

地貌的定义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地貌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 地貌的分类可以根据其形态、规模、成因等特点进行划分。 地貌的特征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与地貌的关系
地形是指地球表 面的形态,包括 山脉、河流、湖 泊、平原、高原 等;地貌则是指 地球表面的特征, 包括地势、地貌、 地质构造等。
地形地貌演变的趋势预测
地形地貌演变受到气候变化、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趋势预测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海岸地形 的演变。
板块运动是影响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预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 速度可以帮助预测地形的变化趋势。
人类活动对地形地貌演变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 这些活动可能加速地形地貌的演变。
地形地貌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意义
提供自然景观, 吸引游客前来观 赏和旅游。
开发山地户外运 动,如攀岩、徒 步等,促进体育 产业的发展。
利用地形地貌特征, 打造特色小镇、旅 游度假区等,提升 区域经济价值。
结合当地文化, 开发文化旅游产 品,传承和弘扬 地方文化。
地形地貌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
提供地质信息: 地形地貌揭示 了地质构造、 岩性、地下水 等情况,为地 质工程提供基
础数据。
指导工程设计: 地形地貌特征 对工程稳定性、 安全性有重要 影响,可指导 地质工程设计。
预测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可预 测滑坡、泥石 流等地质灾害, 为地质工程提 供安全保障。
优化资源利用: 了解地形地貌 特征可优化土 地资源、水资 源等利用,提 高地质工程的

公务员考试地理常识:我国五大地貌类型

公务员考试地理常识:我国五大地貌类型

公务员考试地理常识:我国五⼤地貌类型、根据形态结构,地貌划分五⼤地貌类型:
1、根据形态结构,
(1)、平原⼀般是指海拔⾼度在200⽶以下,内部相对⾼差在50⽶以下的地形区。

平原给⼈以平阔畅达的美感,⼀些河流冲积平原⼜往往是⼈类从远古以来的主要栖息地,不仅其⾃然风光美丽,⽽且⼈⽂景观荟萃,城乡繁荣发展,因此多具较好的旅游价值。

(2)、⾼原通常把海拔超过500⽶(在我国通常超过1000⽶),⾯积较⼤、地⾯起伏平坦的地区称
为⾼原。

⾼原以其⾼亢、辽远的空间美感,以及特殊的⾼原⽓候、⾃然环境和民俗特征,给⼈带来特殊的体验和神秘感,由此具有观光、休养、考察、探险等多种旅游价值。

(3)、⼭地通常把海拔超过500⽶,坡度较陡的地形称为⼭地。

⼭地是五⼤基本地貌中最富有多样性造型的⾃然景观资源,雄、奇、险、秀、幽及其组合变化,是⼭地景观地貌的主要审美特
征。

(4)、丘陵通常把海拔⾼度低于500⽶,相对⾼度⼩于200⽶,坡度较缓的地形称为丘陵。

丘陵起伏⽐⼭地和缓,但两者难以截然分开。

因此丘陵部分地具有⼭地的旅游价值,同时有可能具有更丰富的⼈⽂景观。

丘陵也容易被开发
成果园和茶园,发展观光农业条件最好。

(5)、盆地四周⾼中间低,相对⾼差⼀般在500⽶以上的地貌类型。

盆地往往是众⽔汇集之地,多具有与冲积平原相类似的旅游价值。

四川盆地就是⽐较典型的例⼦。

2、按照地貌的不同成因
、按照地貌的不同成因,⼜可把地貌分成岩溶地貌、熔岩地貌、丹霞地貌、花岗岩地貌、流纹岩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黄⼟地貌等等。

不同成因的地貌具有各⾃不同的美感,都可以被开发成旅游资源。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常见地貌类型--地形地貌类型是指陆地表面形态特征的归类。

以成因和形态的差异,划分的不同地貌类别。

同类型地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不同类型间有明显的特征差异。

按成因分为构造类型、侵蚀类型、堆积类型等。

其中侵蚀类型和堆积类型又可分为河流的、湖泊的、海洋的、冰川的、风成的等类型,依次还可分成更次一级类型。

按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大类。

其中山地的主要特征是起伏大,峰谷明显,高程在500m以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上,地表有不同程度的切割。

根据高程、相对高程和切割程度的差异,山地又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丘陵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是切割破碎、构造线模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下、起伏缓和的地形。

平原是指地面平坦或稍有起伏但高差较小的地形。

也可按动力、形态等进行分类,每一种大类型下都可继续分出次一级类型常见的有:1.丹霞地貌2.喀斯特地貌3.海岸地貌4.海底地貌5.风积地貌6.风蚀地貌7.河流地貌8.冰川地貌9.冰缘地貌10.湖泊地貌11.黄土地貌丹霞地貌:岩石地貌类型之一,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喀特斯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地形与地貌的区别【含例题及练习】

地形与地貌的区别【含例题及练习】

地形与地貌的区别日常用语中,两者常常含混起来,都代表地形的意思。

一般的地理学词典认为二者可以互为代替。

实际使用时有一个习惯的问题:如说平原、山地就是地形角度;说三角洲、断块山、冲积扇就是地貌角度。

区别: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

它侧重于按地面的形态【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来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主要体现在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谷地等。

注意:鞍部是山地地形的局部名称。

地貌指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

地表形态由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浊流等】相互作用而成。

而每种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

根据成因可分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流水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一冲积扇、三角洲)】、风成地貌【风蚀地貌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积地貌】、冰川地貌【冰斗,刃脊、角锋、冰川U型谷】、黄土地貌【冲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海岸地貌、丹霞地貌【水蚀而成, 沿着红色沉积岩、砾岩、砂岩的层理发生差异侵蚀,造成该层面的凹槽与额状崖发育。

沿海地区多见,以广东最典型)、构造地貌等。

每种里面又可以分出若干亚种。

地貌按规模分为巨、大、中、小、微地貌。

可以说:地貌是特殊的地形,是能直接反映地质作用形成原因的地形。

比如:从外力作用看,宁夏平原的地貌类型是冲积平原。

【试一试】1、右图为某河流的一段,图示河段的外力作用主要为()A.风力堆积B.溯源侵蚀C.流水下蚀D.流水堆积和侧蚀2、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

图中地貌的名称、形成该地貌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和最显著的月份是()A.河口三角洲沉积作用,1月 B.侵蚀平原搬运作用,4月C.冲积扇沉积作用,7月D.河漫滩搬运作用,10月3、读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地貌为三角洲,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B.①处地貌为冲积扇,是由流水的搬运堆积形成的C.②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D.②处地质构造为断层,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右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

五大地形划分标准

五大地形划分标准

五大地形划分标准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水力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一般情况下,地球表面的地形可以通过五大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和描述,这五大划分标准分别是高程、坡度、地貌类型、地球化学组成和成因。

第一个划分标准是高程,也就是地表相对于海平面的高低。

高程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几个层次。

平原是低于海平面的区域,相对来说地势较平坦;丘陵是介于平原和山地之间的地形,较为起伏;山地是高于周围地形的地势,有明显的高度差;高原是相对平坦但高出周围地势的区域,通常由堆积岩层组成。

第二个划分标准是坡度,也就是地表的倾斜程度。

坡度可以分为陡坡地形、缓坡地形和平坡地形三类。

陡坡地形是指倾斜度较大的地貌,通常出现在山地或断崖边缘;缓坡地形是指倾斜度适中的地貌,比较平缓;平坡地形是指倾斜度较小或者接近于水平的地貌,多出现在河谷和盆地。

第三个划分标准是地貌类型,也就是地表特征的种类。

地貌类型可以分为山地、平原、盆地、高原和丘陵等几类。

山地是由连续的山峰和山脉组成,地势起伏较大;平原是指地势比较平坦,缺乏明显的起伏;盆地是指四面环山的地貌,形成类似于锅底的凹陷型地形;高原是指相对平坦但高出周围地势的区域;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表起伏。

第四个划分标准是地球化学组成,也就是地表的岩石和土壤类型。

地球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岩石世界和土壤世界两个层次。

岩石世界是指地表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土壤世界是指地表主要由土壤构成,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多样,通常是由岩石经过风化、风蚀和水蚀等过程形成的。

最后一个划分标准是成因,也就是地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地形的成因可以分为构造运动、侵蚀和堆积等多种因素。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构造活动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如地震引起的地残断裂和隆起;侵蚀是指水流、风力和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剥蚀和重塑,如河流侵蚀形成的河谷和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地形;堆积是指沉积物在地表积累形成的地貌,如河流冲刷沉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和风力搬运形成的沙丘地貌。

地形类型划分标准

地形类型划分标准

地形类型划分标准
地形类型划分标准:
1、高原:是指海拔较高的大平原,形成原因多因为地质构造变动,如冰川作
用和构造抬升等,范围一般指超过1000米的平原地貌。

2、丘陵:是指地势陡峭的高低不平的地形,丘陵常常位于两片比较高大的平
原地区之间,形成的原因也和地壳的构造变动有关,如成片的火山熔岩冷却成岩
浆岩,或者基岩抬升等。

3、山脉:由许多连续的山峰组成的山地,它与丘陵的区别在于山脉的山峰较高,纵横起伏越来越大。

而丘陵山峰比较低,地形变化不明显。

山脉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地壳构造变动有关,是由内发生的地壳隆起而形成。

4、盆地:是指地壳构造变动使地面发生相当幅度的下陷,形成一个低洼地区,盆地内平原多,其周边为丘陵和山脉,例如准噶尔盆地。

5、海洋:是全球地质构造最广泛的特征,海洋有如然大洋、半个洋和海湾等。

大洋面积占70%以上的海洋,形成的特征介于大陆和浅海之间,浅海深度一般在2000米以下。

6、沙漠:是由地下水及微风等作用侵蚀形成的极端干旱的地带,被弱烈的微
风吹荡的地带,莲花石组成的沙丘,也是沙漠的一种地貌形态,它影响着沙漠的
变化,由此而形成的沙漠地貌也就有不同类型。

7、冰川:指大量地表冰消失后发生地壳抬升,冰涝作用及雨水侵蚀形成的地貌,冰川作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水源的形成,为河流的改道提供可能,也是大量植被的发源地和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地貌划分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

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

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

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

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

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

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

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

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地貌分类,如有喀斯特地貌分类、风沙地貌分类,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应用地貌分类等。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它的成因、形态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将地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地貌类型有不同的等级,最常用、也是最高一级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5个。

还有按照形成某一种地貌的主要营力来划分的地貌类型,如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侵蚀和堆积类型中又可进一步分为河流的、湖泊的、海洋的、冰川的、风成的、根据地貌形成原因、形态特征与岩性组合相结合的原则,可将境内地貌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成因类型,依控制地貌形成的主导营力分为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第二级为形态成因类型,依地表基本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

第三级为岩性形态成因类型,依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变质岩(m)、花岗岩(g)、石灰岩(m)、砂页岩(s)、砂砾岩(c)、红岩(r),第四级松散堆积物地貌。

地貌类型划分指标地貌类型地表形态特征海拔(米)相对高程(米)坡度组成物质山地起伏很大,线状延伸,脉络清楚,切割强烈,基岩裸露,构造形迹表现明显中山>800 600 >75° 变质岩花岗岩中低山500~800 400~600 >30° 砂页岩砂砾质低山300~500 变质岩丘陵波状起伏,脉络不分明,丘顶多呈浑圆状,多基岩裸露<300 150~200 15°~25° 红岩、花岗岩、砂页岩岗地起伏和缓,切割不强烈<100 10~60 <15° 基岩、第四纪物质平原平坦<50 <5° 第四纪物质一、山地——侵蚀剥蚀构造地貌山地是新构造运动时期以后,地壳运动相对上升地带。

经长期侵蚀剥蚀而成。

地质构造形迹在地貌上有一定的表现,主要山脊线和沟谷延伸方向,大致与构造线一致。

山地多分布于东北、东部和东南部的外围。

山地面积为2240.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中山、中低山、低山3个亚类。

中山临湘市药姑山(1261.1米)、大云山(909.7米),岳阳县相思山(957.2米),平江县幕阜山(1595.6米)、连云山(1600.3米)等,都属于中山。

主要组成物质是花岗岩和变质岩。

海拔高于800米,相对高度高于600米,地面坡度大于50°。

割切明显,河网冲沟密度3~6公里/平方公里,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征。

溪谷密布,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

沟谷河源侵蚀已达垭口鞍部,水系呈树枝状和放射状分布。

中低山临湘市中山外围,五尖山一带,大云山、相思山的外延部分,幕阜山余脉,连云山西南部,复兴山、汨罗市玉池山等,都属于中低山。

主要组成物质为变质岩和花岗岩。

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400~600米,地面坡度大于30°。

河网冲沟密度为3~6公里/平方公里,中等切割,现代地貌形成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

具有山岭陡峻,山脊明显,脉络清晰,走向不定的特征。

这类山脊多呈圆滑状,田垅兼有凹形和凸形,山体呈猪背状。

低山华容县桃花山一带,大云山、幕阜山、复兴山外围,汨罗市东南部和东北部智峰山以及南部的密岩山、飘峰山、神鼎山的残留顶盖。

临湘市长安谷地两侧,岳阳县麻布大山和岳阳楼区小木岭等,都属于低山。

主要组成物质是花岗岩、变质岩、砂页岩和砂砾岩。

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度20米,地面坡度25°~30°。

切割轻微,河网冲沟密度为4~6公里/平方公里,山脊脉络清晰,但走向较乱。

二、丘陵——侵蚀剥蚀地貌丘陵处于地壳缓慢上升地带。

丘陵面积为3435.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

按地表形态特征可分为高丘陵与低丘陵两个亚类。

高丘陵一般分布在山地前缘地带,或山地余脉的延伸部分。

临湘市忠防、横铺、聂市,岳阳县毛田、相思、公田、饶村,平江县谈岑、瓮江、三阳、钟洞及连云山一带,分布着由变质岩(或千枚岩、板岩)组成的高丘陵。

华容县牛角山、小墨山一带,临湘市詹桥、白羊田、贺畈,岳阳县毛田、相思、公田、甘田、饶村、凤凰,平江县南江、虹桥、柘庄、瑚佩、思村、芦洞,汨罗市弼时、高家坊等地,分布着由花岗岩组成的高丘陵。

另外,临湘市长安谷地两侧呈东西向分布着砂页岩高丘陵。

平江县金龙、大洲一带分布着砂砾岩高丘陵,海拔200~300米,相对高程150~200米,地面坡度20°~25°,局部大于25°。

河网冲沟密度为4~5公里/平方公里。

丘体多呈短条状,丘脊与冲沟谷地略呈带状,相间排列。

冲沟多辟为垅田,坡脚多为旱地。

丘顶圆浑,丘脊平缓,基岩局部裸露,大部分风化较强烈,坡残积物较厚。

现代地貌发展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

低丘陵主要分布于高丘陵外围和向岗地过渡地区。

华容县大乘寺以北,临湘市聂市,岳阳县南冲、月田、黄岸、大塅、甘田、兰田、渭洞、凤凰、关王,平江县三阳、瓮江、谈岑、钟洞,汨罗市红花、天井、长乐、古仑、白水等地,分布着变质岩(千枚岩、片岩、板岩)组成的低丘陵。

临湘市桃林、长塘、忠防、白羊田,平江县长平盆地部分地区分布着红色砂砾岩、页岩组成的低丘陵。

华容县鼎山、石伏山一带,临湘市白羊田、贺畈、詹桥,岳阳县毛田、渭田、饶村、凤凰和新开塘一带,平江县南江、虹桥、钟洞、岑川、西江、思村、芦洞、梅仙、瑚佩,汨罗市黄柏、川山坪、高家坊等地,分布着由花岗岩组成的低丘陵。

另外,还有临湘市长安谷地两侧,是由震旦系——寒武系砂页岩组成的低丘陵。

平江县金龙、浆市、大洲等地分布着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低丘陵。

临湘市羊楼司、云溪区路口等地还有零星分布的由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白云岩组成的低丘陵,海拔100~200米,相对高度60~150米,地面坡度15°~20°。

河网冲沟密度5~7公里/平方公里。

丘体零乱,无方向性,多呈馒头形、穹窿形成短垅岗形,丘顶浑圆,丘谷交错,丘间坳沟,凹地比较发育,已垦为水田,部分丘坡为旱地。

现代地貌形成过程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沟蚀片蚀均较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三、岗地——侵蚀剥蚀地貌岗地处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带,长期受流水侵蚀和物理风化等作用的影响,面积为2689.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

按其形态特征,分为高岗地和低岗地两个亚类。

高岗地华容县三郎堰以北,寄书岭、墨山、小耳山、凤山,汨罗市桃林寺、范家园、火天、黄市、古培,平江县安定、三阳、嘉义一带的3~5级河沿阶地,分布着由网纹状红土和矿砾层组成的红土高岗地。

临湘市桃林、长塘、忠防,平江县长平盆地边缘,汨罗市大荆、黄市、火天等地,分布着由紫红色砂岩、砾岩、粉砂岩、矿质砾岩组成的高岗地。

平江县岑川、西江盆地,汨罗市川山坪、高家坊、弼时、铜盆、沙溪、黄柏、古仑、长乐、天井,临湘市南部花岗岩河谷两侧,分布着由花岗岩组成的高岗地。

华容县黄湖山、凤山,临湘市坦渡、源潭,岳阳县康王、乌江、西塘、昆山、麻塘、龙湾、五垸,平江县栗山、谈岑、瓮江、三阳,汨罗江流域两侧的铁门坎以上和神鼎山、密岩山西北部,分布着由变质岩组成的高岗地。

另外,临湘市长安谷地坦渡部分地区有砂页岩高岗地,平江县木瓜、龙门、浆市、思村、芦洞等沿汨罗江一带,分布着由砂砾岩组成的高岗地。

海拔一般低于100米,相对高度30~60米,地面坡度10°~15°。

河网冲沟密度4~6公里/平方公里。

岗体呈馒头状散布或垅岗状沟垅相间排列,岗顶平齐。

低岗地华容县洪山头、塔市驿、三封寺、终南,岳阳县黄沙、黄秀、大明、荆州、鹿角、中洲、友爱、中村、白羊、十步、熊市、杨林、公田,平江县栗山、三阳、安定、嘉义,汨罗市新塘、白塘、楚塘、桃林寺、范家园、白水,湘阴县东部和屈原农场部分地区,分布着由红土组成的低岗地。

临湘市桃林、忠防、长塘、白羊田、长安、乘风,湘阴县安静等地,分布着由红岩组成的低岗地。

临湘市鸭栏——定湖以北地区及长安谷地内侧,分布着砂页岩组成的低岗地。

汨罗市川山坪——高家坊、铜盆——弼时谷地向山地过渡的两侧和白水镇,湘阴县玉华、金龙、长康,分布着由花岗岩组成的低岗地。

临湘市鸭栏——定湖以南地区,平江县栗山、谈岑、瓮江,汨罗江沿岸平原与智峰山交接部位,分布着变质岩(千枚岩、板岩)低岗地,海拔低于60米,相对高度10~30米,地面坡度5°~10°。

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以流水面状冲刷和沟蚀作用为主。

河网冲沟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

岗顶平齐,岗体多呈馒头状,和缓起伏,微向平原倾斜。

外侧与平原接壤,转折清晰;内侧与高岗地接壤,逐渐过渡。

四、平原一堆积地貌平原主要是在新构造运动地壳相对下降的地区,由河湖冲积物长期堆积而成。

面积为4033.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

主要分布于华容、岳阳、湘阴、汨罗县(市)和钱粮湖、屈原、建新、君山、黄盖湖农场。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面坡度小于5°,微向洞庭湖倾斜。

河网冲沟密度1~2公里/平方公里。

地面平坦开阔,沉积深厚,耕地连片。

根据地表形态特征与物质组成状况,可分为江河冲积平原、滨湖冲积平原和溪谷冲积平原3个亚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