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鉴赏才能。创作需要才能,鉴赏需要才能。“将 阅文情,先标六观”(《文心雕龙·知音》) ◆要有丰富的“阅历”。所谓:“圆照之象,务先博 观”,“凡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要对作品的“六观”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B、鉴赏者的性情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家一方面以肯定的方式对欣赏 者的才能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以否定的方式论 述了关于鉴赏性情的问题。 ◆信伪迷真 ◆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 ) ◆ 贵远贱近,贵古贱今。“贵远贱近,常人之用 情也。”(葛洪《抱朴子. 广譬》) ◆味诗法与意象法。这两种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 论家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比如钟嵘的《诗品》 从整体上看采用了“溯流别”,“第高下”的方法。
A、缘情说。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有三大特 征:
◆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右摇动。 “阴阳参舒,春秋代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强调“摇荡性情”之物,不仅是指“春风春鸟,秋 月秋蝉”之类的自然物象,同时也指“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高 潮,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成绩斐然,至少有 四个“第一”:第一部文论专著----《典论论 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 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和第 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文心 雕龙》。诸如“缘情说”、“虚静说”、 “物感说”等诗学范畴、美学范畴在这个时 期发展成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获得了巨大的丰收,达 到了一个新境界。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理论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 义。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二版-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PPT网络教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第二版-第二卷-魏晋南北朝文学-PPT网络教学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人生短促,生命脆弱。 命运难卜,祸福无常。 个人的无能为力 悲剧基调 放达(及时行乐、沉迷声色等)
魏晋文学共同主题:
1、生死主题
态度:提高生命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增 加生命长度,服食求仙;增加生命密度,及时 行乐;不以生死为念顺应自然。
2、游仙主题 《离骚》、《远游》开其先河,郭璞推向高潮。 3、隐逸主题 可追溯到《楚辞》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
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崇有与贵无、名 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 之辨 。
“自然”和“真”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玄心、洞见、妙 赏、深情。表现:颖悟、旷达、真率。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 2、故事性的加强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4、词汇的扩大 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四、萧统的《文选》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 从先秦到粱代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 和《古诗十九首》,共700多篇作品。
《文选》选文的标准
五、新的文学思潮
文学脱离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求自身独 立存在的意义。
探求文学自身的特点,抒发个人的生活 体验和情感。
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 事等语言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
特点:充满哀怨之情,选景紧扣主人公 思想感情。韵律上是逐句押韵,显得单 调。
深化了悲秋的主题
第二节 曹植
字子建 陈思王 “建安之杰” 才高八斗 “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 饮酒不节” (《三国志·陈思王传》
3、述志诗
曹植一生从未忘怀政治
《杂诗》“仆夫早严驾”表示愿意为伐吴 效力,最后“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 忧”。表达了同仇敌忾,为国展力的雄 心壮志。

绪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于玄武陂作诗》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宽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垂渚望长州,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黎阳作诗》(其一)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 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惟天所赞。 我独何人,能不静乱。
《典论· 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 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 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典论· 论文》
《典论· 论文》论述的问题,主要有三 个:关于文人相轻问题,关于文与“气” 问题,关于文章的功能问题。
曹丕的文学成就与贡献
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是第一首完 整的七言诗。 文论方面:《典论· 论文》是中国古代 最早的文学批评专著。
曹植的诗文创作(前期)
还有一些作品抒写了友情,如《赠徐 干》、《赠王粲》、《赠丁仪》等。
曹植的诗文创作(后期)
后期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 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曹植在无可奈何的 愁苦之外,更增添几分忧生之惧,这些都 使他后期的创作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曹植的诗文创作(后期)
关于诗歌: 1、在政治迫害下,曹植诗歌有了更多 的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这类 作品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 《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 等。
曹丕的文与赋
辞赋作品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 于曹植, 可分为两类:述军国大事、记个 人情怀。 前者如《述征赋》、《浮淮赋》 等,后者如《离居赋》、《永思赋》等, 以后者为多,从取材上可以看出与当时由 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过渡的总趋 势相一致。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PPT课件

魏晋玄学简介
魏晋清谈在魏太和初成形,主要有荀粲、 傅嘏jiǎ、荀徽等人。正始间达到高潮。
专题介绍
魏晋玄学
两汉经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两汉时期,儒学的地位空 前提高,尊五经,以经取士。传经之学和注 经之学成为专门的学问,是为“经学”,成 为官方意识形态。 经学的特点是一章一句地解经,因此叫“章句 之学”。(到宋代,才打破汉以来一章一句解 经的文风,注重把握总体思想,即义理,故 宋学又称“义理之学”。)
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玄学是影文学》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 曰: 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 《诗》《骚》,傍综百家之言。及至建安,而诗章 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 宗归不异也。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 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


2、玄学的主题 (1)“三玄”:《老子》、《庄子》、《周 易》——再加上《论语》,构成为玄学兴起 的基本思想资料。 “三玄”代表着先秦哲学 思辨的最高成果。 (2)讨论的主要问题:名教与自然之辨、本 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




3、主要发展阶段和派别: 第一个阶段是正始时期(240—249) ,是魏晋玄学的形成 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他们试图沟通儒道,祖述老庄, 纵横易孔,以“无”为立论之本,开始探讨有无、本末、体 何晏,约 193—249年前后,曹操继子,曹魏集团的掌权大 用等抽象论题,振起玄风,开启了魏晋玄学。这一时期最为 臣 。“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 推崇的经典是《论语》、《老子》、《周易》 篇”。哲学上主张以“无”为立论之本,提倡“贵无论”。 第二个阶段是竹林时期,是玄学的拓展期。得名于当时非常 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活跃的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 王弼(226—249年),中国哲学史上少有的天才哲学家, 咸、王戎。这一时期《庄子》取代了《论语》的地位,正式 魏晋玄学最重要的奠基人,魏晋时期思想最深邃的哲学家之 构成了“三玄”。阮籍、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 一。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 阮籍和嵇康以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将玄学探讨的领域 《老子微旨略例》、《论语释疑》等。 拓展到文学、美学、语言哲学等多个方面,并以自己的生命 《世说新语》:何晏欲注《老子》,注释到一半,去王弼处。 体证和实践玄学的精神,使魏晋玄学真正成为一种极具影响 王弼谈到自己注释《老子》的心得。何晏认为王弼的注释远 力的社会思潮。 胜过自己,于是放弃完成一半的注文,改而作《道德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具体内容和要求:1、动乱的时代和乱世文学;2、门阀制度下的文学;3、人性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4、玄学、佛教对文学的渗透。

重点和难点:把握动乱时代与文学繁荣的辨证关系;阐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代,是一个活泼且富于开拓创新的文学自觉时代,没有这段文学的自觉与新变的酝酿,就没有唐诗的高潮,也没有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历史概况(共三百六十多年)三国两晋赤壁之战,建安13年三国鼎立魏(220-265)45年,洛阳蜀(221-262)42年,成都吴(222-279)57年,建业西晋(265-316)51年东晋(317-420)103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于公元304-439年)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南朝宋(420--479)59齐(479-502)23梁(502-557)55陈(557-589)32北朝北魏(386-534)148,拓跋氏东魏(534-550)西魏(535-558)北齐(550-577)北周(557-58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概况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异常激烈各民族大残杀,大混乱,不同文化大交融大混杂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tuo)弛之士。

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起,奸逆萌生、、、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有余。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儒家经学意识形态崩溃老庄思想,玄学思想盛行佛教道教流行隐逸,求仙,饮酒,纵欲,及时行乐的风气流行魏晋玄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类自身的思维进行存哲学的思考。

崇尚老庄的思潮。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文心雕龙》和《诗品》
一、刘勰《文心雕龙》
(一)刘勰 刘勰(约465—521),字彦和,生活于南朝梁代,文学理论
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 (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写作动机:想通过此书建立正确的创作“准的”,纠正他 认为当时不良的文风。
(二)《文心雕龙》的主要贡献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学习提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一时期被视作文学的“自觉时代”,出现了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著, 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 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习本章,可采用讲读法,引导学生了解魏晋南 北朝文学理论发展、兴盛的原因和标志,同时对《文心雕龙》和《诗品》 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
1、文学史观。 2、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4、阐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方法和标准。
总之,《文心雕龙》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 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钟嵘《诗品》
(一)钟嵘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许
小结: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美学和文学理论巨著, 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钟嵘 的《诗品》是在《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 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 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阅读链接】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充分体现了文学审美观念的 发展,大量探讨文学内部的各种关系。当代研究古代文论 的学者以王运熙等为代表。推荐阅读王运熙和顾易生主编 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这部书论述全面,在一些问 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诗人生卒年统计表
卒因
总人数54 人
被杀 19人
因疾病、 饥馑、忧 愤、抑郁
而卒
15人
免官、辞 官、避乱
后卒
5人
不详 15人
百分比
35.2%
27.8%
9.3%
27.8%
享年
60岁以下
50岁以下
40岁以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统计人数42人 (表内可考大 致生卒年者)
34人
百分比(分段) 80.95%
24人 57.14%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寒士的不平
• 世族起源于汉代,汉代以经学取士,学术上的 家法传承造就了一批累世为官的名门望族。东 汉时期,世家大族垄断察举征辟,操纵乡闾清 议,门阀观念逐渐形成。建安时期,曹操命令 州郡督察豪强,“重豪强兼并之法”,还发布 “唯才是举”的教令。曹操死后,曹丕基本上 沿习曹操的主张,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 宇,屋室为褌[kūn]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
三、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 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论述了 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 部规律,总结了许多宝贵 的文学创作经验。具有很 高的理论价值。
四、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萧统的《文选》是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这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 果。《文选》自唐代以 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 并逐渐形成“文选学”, 它在文学史和文献学上 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
• 四百年历朝顺序
一、乱世与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 1、动乱的社会:
• 自汉末献帝董卓之乱起,一直到隋重新统一中国,四百余 年,中国除西晋有过三十年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南北分裂, 群霸割据的局面,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国家。这种封建割 据,使社会生产受到空前的大破坏,割据者烧杀掳掠,混 战经年,人民惨遭荼毒。建安时,北方成为割据者们互相 攻杀的战场,繁盛的中原地区竟出现了这样的惨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题库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诗歌发展的基本线索: 曹魏至西晋为第一阶段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时期 –西晋太康时期的文章中兴,代表有三张、二 陆、两潘、一左,以及刘琨、郭璞。
东晋至南北朝为第二阶段,经历了玄言诗、山水 诗、宫体诗的变化。五个要点: –玄言诗 许询、孙绰 –陶渊明 田园诗 –山水诗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永明体 沈约、谢朓 –徐庾体 宫体诗 徐摛、徐陵、庾肩吾、庾 信 • 南北朝乐府诗相映生辉。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晋 顾恺之 《列女图》(宋摹)
魏晋南北朝艺术
• 陶器由粗犷转向细腻,由实用转向唯美
•彩绘陶 双耳壶 春秋
•灰釉双耳壶 后汉
•青釉六系盘 口壶 南朝
• 书法由静态转向动态,由谨重转向飘逸
•汉代《曹全碑》
• 雕塑由粗犷写实变为清秀夸张
• 汉代“马踏匈奴”
• 梁代辟邪
本编内容
2、玄学的几个论题 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 形神之辨、名理之辨 3、对文人产生的影响 淡化文人以从政为人生归宿的意识,完 成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对魏晋文人 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 美意趣以及文学风格,都产生重要的影 响。
4、形成“魏晋风度” 名士们开始追求一种任达旷放的生活, 从根本上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觉醒, 尤其是个体自我意识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五)道教兴盛 1、道教兴盛于东汉顺帝时,孕育于我国古代的 巫和方士一流,讲炼丹、求仙、养生之道。 2、具有实用性,以各种方术来帮助人们享乐, 给人以虚幻的满足,所以受到士族低层的欢 迎。 3、政治上,道教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有用工具。 4、诗文小说都受到不同层度的影响。

9.魏晋南北朝绪论

9.魏晋南北朝绪论
山水诗、 乐府诗
齐梁
永明体
梁陈
宫体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二、转折性:新变 转折性:

个体生命觉醒
文学创作自觉
论文》 《典论 论文》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
文学创作的样式、 文学创作的样式、风格多样化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批评专著的出现 《文赋》、诗品》、《文心雕龙》 文赋》 诗品》 文心雕龙》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三、特有的阶级现象、思想观念 特有的阶级现象、

阶级现象 士族门阀制

思想观念 玄学:老庄思想的新发展; 玄学:老庄思想的新发展; 东晋后又吸取佛学成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复杂性:朝代更迭,文学演进 复杂性:朝代更迭, 汉 末 农 三 国 鼎 西 晋
魏 朝

、 、 、
北魏、 北魏、北 、北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复杂性:朝代更迭; 复杂性:朝代更迭;文学演进 建安文学
三曹 七子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太康文学
形式主义、 左思
永嘉文学
玄言诗
晋末宋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目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 (1)绪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2)第一讲:建安文学 (4)第二讲:正始之音与两晋诗歌 (10)第三讲: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15)第四讲:南北朝乐府歌辞与鲍照拟乐府 (19)第五讲:南朝山水诗 (23)第六讲:齐梁诗坛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27)第七讲:魏晋南北朝散文及小说 (31)第八讲: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 (44)第九讲:初唐四杰与陈子昂 (53)第十讲:声律、风骨和兴象——盛唐之音的前奏 (64)第十一讲: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72)第十二讲:田园牧歌山水清音——盛唐山水田园诗歌 (78)第十三讲:金戈铁马之声——盛唐边塞诗派及其作品 (85)第十四讲: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 (92)第十五讲:诗圣.诗史—杜甫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99)第十六讲(上):中唐诗歌之再盛——大历诗人及元白诗派 (113)第十六讲(下):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124)第十七讲:韩孟诗派及(刘柳诗歌)元和贬谪诗人 (125)第十八讲: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 (142)第十九讲:晚唐詩歌創作成就 (150)第二十讲:琵琶起舞唤新声——唐五代词的发展及成就 (161)第二十一讲:绝代之奇——唐代传奇小说与敦煌变文 (169)绪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一)从曹操到李后主,时间跨度近800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190,袁绍率关东义师讨董,曹操为诸侯之一)——宋太宗赵匡胤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死)。

(二)文学史发展分期表: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诸因素(一)寒士之不平与士族之优游1. 门阀氏族的产生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章太炎《检论订孔》上),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总体概况:1、五七言诗歌兴盛。

2、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3、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一些文学集团,从而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

4、成就最高的是陶渊明。

5、继承两汉文学将五言古诗和抒情小赋推到新的阶段。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和文学批评一、文学自觉的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二、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①(魏)曹丕《典论·论文》②(西晋)陆机《文赋》③(梁)刘勰《文心雕龙》④(梁)钟嵘《诗品》三、文学总集①(梁)萧统《文选》②(陈)徐陵《玉台新咏》第二节动乱中文人命运与风尚1、乱世与乱世文学2、文人的命运3、文学主题:①生死主题②游仙主题③隐逸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及其观念下的创作1、士族的形成及其与庶族的对立2、寒士的不平3、文学家族4、宗族与伦理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玄学的概念2、玄学的特征3、玄学对文学的影响①崇尚自然②言不尽意③得意忘言第五节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二、佛经的翻译三、佛教的兴盛四、佛教与文学的关系①有关佛教的著作②想象世界的丰富③故事性的加强④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⑤词汇的扩大⑥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太康——东晋——南北朝第一章建安文学指从汉末建安元年(196)到公元232年这段时间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代表、以建安七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

建安文学的特点1、创作具有个性化;2、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3、五言诗创作达到高潮,3、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4、开启文人诗的时代;5、风格上慷慨悲凉,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论及此期的文学说道“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后世誉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绪论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 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
一、人的主题——生与死的感受与思考以及自我价值 人的主题——生与死的感受与思考以及自我价值 的发现与肯定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正始诗歌 古诗十九首——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正始诗歌 ——鲍照 谢灵运诗歌——陶渊明诗歌 ——鲍照、谢灵运诗歌——陶渊明诗歌…… 鲍照、 陶渊明诗歌…… 桓温问殷浩曰: 卿何如我? 殷答曰: 我与我周旋久, 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 宁作我!
二、文的自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 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 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 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陆机、刘勰、 陆机、刘勰、萧统 对文学已经形成了它的历史与传统的自觉意识; 对文学已经形成了它的历史与传统的自觉意识; 从此以后,不管是什么时代, 从此以后,不管是什么时代,文学都不会再像先 秦时那样面目不清,无法同经史分离; 秦时那样面目不清,无法同经史分离;经史子集 的格局奠定了。 的格局奠定了。
三、智慧与深情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 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曰: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 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 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 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 ),曹植 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 陶潜、谢灵运、鲍照、 的诗,郦道元、 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 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 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 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 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 的根基与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 道家之言而韵之。(许)询及太原孙绰 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 《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 自此作者悉体之。至义熙(405-418)中, 谢混始改。 • 而《文心雕龙· 明诗》云:宋初文詠,體 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 谢灵运的山水,也有从玄言中孕育的机 缘。陶渊明将玄理融入生活,以生活践 履玄理,成就了他的文学。 • 1、魏晋玄学简介 魏晋清谈在魏太和初成形,主要有荀 粲、傅嘏、荀徽等人。正始间达到高 潮。
• 《文心雕龙》共50篇,《序志》以驭群 篇,“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序志〉)。 五篇为“文之枢纽”: “本于道(《原道》),师乎圣(《征 圣》),体乎经(《宗经》),酌乎纬 (《正纬》),变乎骚(《辨骚》), 文之枢纽。”
• 自《明诗》至《书记》20篇,所谓“论 文叙笔,囿别区分。”“上篇”。 • 自《神思》至《总术》19篇,大致为创 作论。 • “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 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加 《物色》,共5篇,大致为批评论。可见 其体系完备。
• 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 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 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 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 詩之至也。……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 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 諸詩者也。嘉会寄詩以親,離羣託詩以 怨。至
• 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宫。或骨横朔野, 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或殺氣雄邊。 塞客衣單,霜閨淚盡。又士有解珮出朝, 一去忘反。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 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 義,非長歌何以釋其情?故曰:“詩可 以羣,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 悶,莫尚於詩矣。
• 臣莫有過之者。吾請為諸君分坐。”坐 者皆屬觀,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 得見。壹以公卿中非陟無足以託名者, 乃日往到門。陟自强許通,尚卧未起。 壹逕入上堂,遂前臨之曰:“竊伏西州, 承髙風舊矣。乃今方遇而忽然,奈何命 也!”因舉聲哭。門下皆驚,奔入滿側。 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與語,大竒之。 謂曰:
2、个体自觉 个体各绝智尽虑以显一己之超卓。 《后汉书· 赵壹传》: 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人也。體貎魁梧, 身長九尺,美須豪眉,望之甚偉。而恃 才倨傲,為鄉黨所擯,乃作解到京師。是 時司徒袁逢受計,計吏數百人皆拜伏庭 中,莫敢仰視,壹獨長揖而已。逢望而 異之,令左右往讓之曰:“下郡計吏而 揖三公,何也?”對曰:“昔酈食其長 揖漢王,今揖三公,何遽怪哉!”逢則 斂祍下堂,執其手,延置上坐,因問西 方事,大悅。顧謂坐中曰:“此人漢陽 趙元叔也,朝
《文心雕龙· 论说》:然滞有者,全系于形 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 最后郭象跳开有无相生的纠缠,提出 “(万物)块然而自生”(《庄子· 逍遥 游》郭象注),使“有无本末”问题得 了一种全新的解释,玄学理论变得更为 精致。
其它如“言尽意”“言不尽意”之辨、 “声有哀乐”“声无哀乐”之辨,也是 玄学清谈的重要内容,题有剩意,所以 东晋王导还为之吸引。《世说新语· 文学》 云:“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 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 关生,无所不入。”
• 第二节 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玄学是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大局的因素。 《世说新语· 文学》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 曰: 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 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及至建安, 而诗章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 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正始中,王弼、何晏 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
•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 爽、何晏等,王弼免官,是年秋病亡。 随着王弼、何晏两大玄学领袖及众多名 士的凋零,以洛阳为中心的名士交游和 清谈活动骤然消歇。但在地方,有阮籍、 嵇康、王戎、山涛等“竹林七贤”在河 内山阳遇合,喝酒交游、清谈著论。之 后夏侯玄、嵇康分别在嘉平六年(252) 和景元四年(263)被杀,此种清
• 如其对文学内在发展的认识: • 《通变》: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變則 其久,通則不乏。趨時必果,乗機無怯。 望今制竒,參古定法。 • 对文学发展外部原因的认识: • 《时序》: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 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
• 批评的尺度: • 《序志》:夫銓序一文為易,彌綸羣言 為難。……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舊談 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 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 之與異,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務折 衷。
•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 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 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 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 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 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 钱穆《读文选》(《新亚学报》第三卷第二 期): • 文苑立传,事始东京,至是乃有所谓文人者出 现。有文人,斯有文人之文。文人之文之特征, 在其无意于施用。其至者,则仅以个人自我作 中心,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抒写性灵,歌唱情 感,不复以世用撄怀。是惟庄周所谓无用之 用,……循此乃有所谓纯文学。
• (3)对纯文学本质——抒情感发特征的认识。 王褒《四子讲德论》:诗人感而后思,思而后 积,积而后满,满而后坐。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挚虞《文章流别论》:夫诗虽以情志为本,而 以成声为节。 刘勰《文心雕龙· 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 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 肤,宫商为声气。
• “子出矣!”陟明旦大從車騎,奉謁造 壹。時諸計吏多盛飾車馬帷幙,而壹獨 柴車草屏,露宿其傍。延陟前坐於車下, 左右莫不歎愕。陟遂與言談至熏夕,極 歡而去,執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 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與袁逢共稱薦 之,名動京師,士大夫想望其風采。
• 人珍视一己的精神存在并求其扩大、延 绵,文章亦是一途。 • 曹丕《典论· 论文》: •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 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3、文学的自觉。文学观念转变与文学价 值的独立。
• 《后汉书· 申屠蟠传》: • 先是京师游士汝南范滂等,非讦朝政,自公卿 以下皆折节下之。太学生争慕其风,以为文學 学将兴,处士复用。蟠独叹曰:“昔战国之世, 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篲先驱,卒有阬儒 烧书之禍。今之谓矣!” • 两汉以来士之群体自觉,上承秦汉之风,下开 宋明儒折襟抱。
• • • •
• 2、玄学文学的影响。 • (1)言意之辨对文学的影响 • “言象意”问题,起自于《易· 系辞》。 《系辞》曰:“子曰:‘书不尽言,言 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 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 鼓之舞之以尽神。’”
• 由于言意问题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合乎魏晋 之际的那些新学风创始人的口味,所以“言不 尽意”“言尽意”的话题,可以说与玄学风气 相始终。当时热衷于玄学的人对此多有所议论。 如荀粲,史称“粲诸兄并以儒术议论,而粲独 好言道”(《魏书· 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 传》),他论“言意”问题曰: • 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 (同上) 主“言不尽意”。
• 《南史· 雷次宗传》: •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南昌人也。少入廬山,事 沙門釋慧远,篤志好學,尤明《三禮》、《毛 詩》,隱退不受徵辟。宋元嘉十五年,徵至都, 開館於鷄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会稽 朱膺之、潁川庾蔚之竝以儒學總監諸生。時國 子學未立,上留意藝文,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 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玄 立文學。凡四學竝建,車駕數至次宗館,資給 甚厚。
• (5)建构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 以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 《文心雕龙》为代表。 • 如《文赋》:若夫感应之会,通塞之纪,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 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 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齒。紛葳蕤 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擬。
•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 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 頥,頓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 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 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时抚空怀而自 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 《诗品序》曰: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揺蕩性情,形諸舞詠。 照爥三才,輝麗萬有,靈祗待之以致饗,幽微 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 詩。……
• 《文章流别论》十二类:赋、诗、七、 设论、汉述、颂、铭、箴、诔、哀磁、 哀策、图谶。《文章流别集》文体观念 已较明晰。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亦 肯定“仲治之区判文体”。《文章流别 集》确定各文体之经典之作,构建文学 传统。 • 《文心雕龙· 序志》:原始以表末,释名 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 文学自觉的标志: • (1)文人出现。 • (2)文学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传上、下》 为五经博士立传,《后汉书》卷八十 《文苑传上下》收录了无多少经世业绩, 然著赋、诔、吊、颂、铭、论、策、连 珠、书、箴,七体、九体等文章的人。
• 萧绎《金楼子》: 夫子門徒轉相師受,通聖人之經者,謂 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 於辭賦,則謂之文。
绪论
• 第一节 从士的群体自觉到文学的自觉 • “自觉”,即区别人己之谓,人己对立愈显, 自觉意识就愈强。 • 1、群体自觉 • 《后汉书· 党锢列传》: •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於阉寺。士子 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 名声,互相题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婞直 之風,於斯行矣。
《金楼子》:吟詠風謡,流連哀思者謂之 文。……至如文者,惟须綺縠紛披,宫徴靡曼, 脣吻遒会,情靈揺蕩。 (4)对众文体体性的认识、区分并确定经典之 作,建构经典文学传统。 《典论· 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詩縁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 文以相質,誄纒緜而悽愴。銘博約而温潤,箴 頓挫而清壯。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奏平徹以閒雅,説煒晔而譎誑。
魏晋玄谈集中在一些重要的论题上,而 讨论的命题往往为截然相反的一对概念, 通过讨论,从中找出可以融合的支点。 如“本末有无之辨”。“以无为本,以 有为末”是玄学家从道家思想中提炼出 来的,是玄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何晏、 王弼谈“贵无”,但有漏洞,裴頠驳 “贵无”,提出“崇有”,这又违背了 玄学的根本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