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_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收稿日期]2007-09-30[作者简介]苑广滨(1976-),男,哈尔滨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第29卷 第9期2008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 OURNA L O F HAR BI N UN I VER SI TY V o.l 29 No.9Sep .2008[文章编号]1004 5856(2008)09 0114 05性别与翻译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苑广滨(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 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是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
文章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翻译;文化转向[中图分类号]H 315 9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对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活动中带有明显的性别表象,这里的 性别!是指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别!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在性别建构过程中,语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当前,女人已经觉醒,不再甘心处于社会底层,决心要从悲惨的命运中解脱出来。
女人的解放必须首先从语言开始。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女性主义思潮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论或社会性别差异论为其理论基石。
传统的女性主义经历了三个转变阶段,即生理差异导致社会差异,社会差异产生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再引出不平等观念。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
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中汲取养料,力图解构或颠覆,或至少重新评价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传统价值体系。
而翻译自古以来在西方就被性别化,长期以来,翻译(译文)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和不真实的模仿,进而被女性化;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
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以《傲慢与偏见》的两中文译本为例
— —
以《 傲慢 与偏 见 》的两 中文译市为例
口 王
珂
西安 工程 大 学研 究 生部 人 文 学 院 【 摘 要】 2 O 世 纪8 0 年 代 翻 译 界 发 生 文 化 转 向 ,翻 译 研 究 的领 域 也 越 来 越 宽 ,更 多 的 学 者 开 始 关 注 影 响 翻 译 的种 种 因 素 : 译 者 主 体 性 、种 族 差 异 、性 别 差异 等 等 。 其 中 , 从 性 别 视 角 对 翻 译 进 行 研 究是 翻 译 界 的 一 个 新 领 域 。 研 究表 明 ,译 者 性 别 对 其 译 作 会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影 响 。本 篇 文 章 以 《 傲 慢 与 偏 见 》 的 两个 中文 译 本 ( 张玲 、 张 扬 和 孙 致 礼 )的部 分 片 段 为 例 ,对 译 作 中体 现 的 性 别 差 异 进 行 分 析 。 【 关键词】 性 别 差 异 ;翻 译 ; 《 傲 慢与偏见 》 【 中圈分类号】 H 0 5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I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5 ) 0 4 . 0 0 4 3 — 0 2
目 男 女 译 者 译 著 差 异 之 对 比 分 析
语 言 不 属 于 任 何 阶 层 或 个 人 ,但 是 人 们 对 它 的 使 用 却 既 是 一 种 社 会 行 为 又 是 一 种 个 体 行 为 , 因 为 人 们 在 一 定 的社 会环 境 中进 行言语活 动必 定会表现 出一定 的个人倾 向性 。 性 别 差 异 便 是 影 响 这种 倾 向性 的 很 重 要 的一 个 因 素 。 就汉语 的语境来 说 ,由于几千年 来的文化 传统和 社会 习 俗 ,男性 受到父权 主义 的影响 ,他 们在语 言中会使 用~ 些强势 的和非正 式的语 言 。而 女性, 由于 她们在 社会 中 受到来 自经济 、社会和文 化上 的歧 视和观 念的 困扰 ,在 说话 的时候会使用 含蓄 的和 较正式 的语言 。但随着 女性 的解放 ,她们 的言语 中也渐 渐表现 出反对 性别歧视 、提 升 女 性 社 会 地 位 的 倾 向 。根 据 S t e i n e r 和y m o c z k o 的研究 , 在翻 译 中 , 尤 其 是 文 学 翻 译 活 动 中 性 别 语 言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我 们 虽 然 并 不 赞 成 女 性 主 义 译 者 对 译 文 的 过 于 激 进 的 操 纵 和 翻 译 ,但 我 们 应 提 倡 通 过 译 文 的 分 析 对 语 言 中 的性 别差异现象进行客观 的揭示和描 写。 鉴于此 ,下面本 文将 从 四个 维度 对 《 傲慢 与偏 见》 的部 分 片 段 从 性 别 视 角 进 行 分 析 。 ( 1 )语 言表达
论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
论译者的性别意识对翻译的影响作者:沈晨任亚茹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5期【摘要】影响译作的因素有很多,但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译者的性别意识开始逐渐受到研究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薛琪瑛和余光中的两本不同译作《理想丈夫》对比分析,认为女性译者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在翻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时,相较于男性译者,选词造句更能贴切人物的性格。
【关键词】译者性别意识;《理想丈夫》;薛琪瑛;余光中;比较研究【作者简介】沈晨,任亚茹,江苏师范大学。
引言西方最先开始研究女性主义翻译,1992年,Chamberlain Lori 发表了 Gender and Metaphories of Translation;1996年,Simon Sherry 发表了题为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的论文,在当下的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 (Simon, 1996, p8);1997年,Flotow Luise von 发表了题为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的文章;2004年,费拉德出版了《翻译与性别》,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互动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进行研究评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为“译者性别”并含“翻译”,对2007年-2017年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搜索到39篇论文(检索时间2018年4月)。
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我国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译者性别意识或差异对翻译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为“王尔德理想丈夫翻译”进行检索,共搜索到5篇论文(检索时间2018年4月)。
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分析王尔德《理想丈夫》中译本的论文比较少,而且大多都是余光中、张南峰、文心、钱之德等人的译文,鲜有学者分析薛琪瑛的译本。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二、性别岐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男性 和女性被视为不同的生物性别的存在,而不是平等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男性被视为更加强势和有能力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为弱小和依赖性强的性别。 这种观念表现在语言中就成为了所谓的“阳性语言”和“阴性语言”,并进一步 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不同待遇和待遇不公的现象。
(2)语法方面
英语中的语法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存在着所谓的“第三 人称单数规则”,即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通常用“he”和“she”来表示男女。这 种语法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3)语境方面
在英语语境中,性别歧视现象也经常出现。例如,有些工作场所、酒店等地 方将女性定义为“比较弱势的群体”,要求女性在某些场合下要穿着得体、不能 过于暴露等等。这些规定往往将女性放在了一个被歧视的地位。
二、英汉语言歧义现象的对比分 析
1、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词汇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非常普遍,如“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而在汉语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存在,如“别”既可以表示“不要”,也可以表示“别离”。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在英语中,语法歧义的 现象较为常见,如“I saw the doctor”既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医生”,也可 以理解为“我看病了”。而在汉语中,由于语法的相对稳定性,语法歧义的现象 相对较少。
一、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1、英语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回顾与述评
第23卷第12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Jour na l of H i ghe r C o r r es pon denc e E du cat i on(Phi l osoph y a nd So c i al Sci ences)V01.23N o.12 D ece m ber2010●翻译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回顾与述评谭思蓉(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56)摘要:自1999年穆雷对女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进行访谈并将性别引入翻译研究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之路历经十余年。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从最初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著作开始,到后来研究女性主义译本和译者,再到后来将女性主义翻译与其他理论相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经历了理论介绍、实践研究和跨领域研究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回顾;述评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一0046一03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关子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作品大量出现,本土学者开始重新解读女性主义作品,并运用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试图构建中国自己的女性诗学(荒林诸葛文饶2007:7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诞生。
路易斯弗洛图的《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成为学者们了解女性主义翻译的窗口。
在弗洛图的介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翻译学者如苏姗妮德劳特宾尼尔一哈乌尔德、谢利西蒙等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众多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将视线转向研究性别与翻译、女性主义翻译与忠实、女性主义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等主题,并引发了中国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相关实践和理论介绍和研究的热潮。
本文旨在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过去十多年即从1999到2009年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当前状况进行回顾和述评,并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
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问题浅探
二、描述翻译过程的性别话语 性别隐喻多用来描述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原语与 译语等之间的不平等的权势关系,也有论者用性(别)语言描
~
·40·
吸收(in00q)o枷on)和补偿(restitution)。多篇译论认为,他显 语作为稿件的基本要求之一;lAevere(2001:45)出于方便起 然把第二个过程即译者挑衅性地侵入和占领文本的过程 见,在某篇论文中全部使用he指代“译者”,但却得特地声
(appropriative penetration),比作了男性对女性的性占有过程 (erotic possession)。一些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家指责这个比喻 以男性为中心,是对女性的歧视。(见贺显斌,2002:3)
抱怨他们翻译得不忠实。而我称它为‘不忠的美人’,这是我 年轻时对我在图尔的一位情人的称呼,她很美丽,但不忠 实。”此后,“不忠的美人”的说法就不胫而走,渐渐传开了。 法国散文诗开山鼻祖贝尔特朗(Aloysius Betrand,1807— 1841)附和说,“翻译好比女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 丽。”(佘协斌、梁海军,2002:24)7
除性别歧视,需经过长期的努力,消除人们对译者和女性的偏见。
关键词:性别歧视;翻译
Abstract:Sexual discrimination exists in the gender metaphoric desefiptiOn of author-translator relationship and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翻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一个日益突出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性别”,指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性别”在语言中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和社会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语言的性别差异很早就为语言学家所注意。
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起,语言学家们开始对语言和性别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借用社会学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分析人的性别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分析表明,性别因素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女性无论从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更注重语言的准确性,更注意语言的文雅、含蓄和委婉。
同时,夸张修饰语的应用和语调的变换,也显示出女性语言中含有较多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翻译观建立在原作/复制、作者/译者等二元对立基础上,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拆解了二元对立,认为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等概念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中,翻译和其他形式的写作一样,都是有意义的流动性的创造。
因此,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翻译是生产(production)而非再生产,是为体现女性而在女性文本中的重写,是和女性主义写作一样的背叛、交换、诠释、发明、转换和创造。
有性别意识的批评者通过研究大量译文,发现了女性主义作品在翻译中的变形。
例如,通过研究波伏娃《第二性》的英译本,女性主义批评者发现《第二性》的译者按自己的兴趣对原文进行了剪裁,使波伏娃在译文中被扭曲。
毋容置疑,译者性别的确会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译者更偏向于选择女作者的作品进行翻译,在翻译她们的作品时也能更加投入。
论翻译中的性别隐喻的意义
论翻译中的性别隐喻的意义作者:李继娟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2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深入,翻译在文化传播及社会生活中显得愈发重要。
翻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传递不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
同婚姻一样,在翻译中,忠实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婚姻中,女性需忠实于男性;同样,在翻译中,译文需忠实于原文。
因此,翻译与性别具有相似性与可比性。
本文浅析了翻译中性别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性别隐喻;女性“翻译之事,由来已久”,翻译历时久远。
对中国而言,翻译的需求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意识到的。
正如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议院》中所说,“窃谓今日之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究其原因,即“语言不达,文字不通,不能遍览其书,遂不能遍知其风尚,欲其不受欺也得乎!”翻译被作为促进民族富强的工具,其地位得以彰显。
历史的原因和时代的号召,使得翻译/男性在当时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力军。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信,即忠实原文。
因此,如何使原文更好地忠实于译文,这问题始终贯穿翻译史。
在各类文化中,忠实,既是翻译又是婚姻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与翻译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
翻译从属于原文,女性受制于男性,二者之间存在令人称其的共性,于是出现了对翻译中性别隐喻的研究。
1翻译和隐喻翻译即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就是以目的语的语言特征与习惯来替换源语的语言特征与习惯。
隐喻属于比喻的一种,指以某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体现出不同事物间的相似关系。
在翻译中,原文与译文,两者间潜在相似性较强,因此,隐喻对语言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2翻译中的性别隐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然而,翻译无形中具有的翻译气质俨然成为一种隐喻:原作如同男性一般强壮威武,等级较高;而译作如同女性一般脆弱,地位相对较低。
人们被这样的性别逻辑所影响,因此,在翻译领域,逐渐出现很多关于译作和原作的性别隐喻。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翻译作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中国语境下的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梳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历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促进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学与女性主义研究的交叉领域,旨在重新审视和构建翻译实践与理论中的性别关系。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学术视角。
在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理论成果,还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呈现出独特的研究特色。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女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权力、性别等多重因素交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译者往往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文化敏感,对原作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从而实现对原作的创新性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关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它指出,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其声音和视角被忽视或压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试图通过强调女性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声音,打破这种性别歧视的局面,推动翻译领域的性别平等。
中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中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2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3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4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5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6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7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8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9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12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13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4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15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6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17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广告语翻译策略研究18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1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20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2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22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23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24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25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26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27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28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29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30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31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32 《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33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3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35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36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37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3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39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4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41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42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43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4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45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46 An Analysis of Hu 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47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48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49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50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51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52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53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54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5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56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57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58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59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6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61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62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63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64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65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66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67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68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69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70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71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72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7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74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75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76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77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78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79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80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81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82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83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84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5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86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87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88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89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90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9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9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9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微信营销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94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95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9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97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98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99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0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01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10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03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104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05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06107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108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10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10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111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112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113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114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15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16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117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1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19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20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21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 Proverb and I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123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24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125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126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127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128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129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30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131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132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133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34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35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136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137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138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139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40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幽默的言语机制和翻译14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42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5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146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147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4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149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150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2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153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154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55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156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157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58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159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6016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162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163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164 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165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66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167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168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69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170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71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172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173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4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175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17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177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178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179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180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81 Discussio 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82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183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184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18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186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187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188 从文化角度浅析灾难电影《》和《唐山大地震》价值观的异同18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190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191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19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193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194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9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6 从“动态对等”看品牌名的翻译19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98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199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200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浅谈性别与译者
浅谈性别与译者作者:朱静娴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女性与译者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翻译研究的性别化视角以及译者的地位变迁,论述了女性主义的翻译观。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间性文化”,对“性别间性”和“主体间性”做出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性别译者间性一、引言翻译与性别似乎自古以来就有不解之缘。
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不真实的摹仿,进而被女性化。
译者与女人在他们各自的等级结构中历来居于被歧视的边缘地位:原作对译作具有等级上的权威,人们把这一概念与父权制联系在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又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作却是低劣的和派生的女性。
正是这种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缺陷”把女性与翻译紧紧联系在一起。
翻译成为女性参与学习写作和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翻译研究的性别化视角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中的身份研究日益升温,性别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性别惯常视为人的生理属性,生理上的差别带来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差别。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女性了解到改变这一社会现状的迫切性。
女性主义思想认为用生理差异来解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是不合理的。
她们认为性别差异是由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是由文化和政治上的父权统治造成的。
在性别建构过程中,语言扮演了重要角色。
女性主义思想家认为,女性与语言疏远太久,与女性经验疏远太久,使之不能将自己的经历符号化。
因此,女性主义试图找到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形式来对女性现实作出反映。
作为女性活动频繁的领域之一——翻译,必然就成为女性主义者广泛活跃的场所。
翻译中的性别化视角日趋彰显。
女性主义翻译观广受关注,主要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蒋骁华,2003)。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主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无疑凸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
英译汉方法研究——以《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为例
第33卷 第2期 天中学刊 Vol. 33 No. 22018年4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pr. 2018收稿日期:2017-10-25作者简介:姬洋(1990―),男,河南确山人,硕士研究生。
英译汉方法研究——以《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为例姬洋(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就《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一书的翻译来讲,要准确翻译原著,又要符合目标语的特点,必须采用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包括句式的转换、形合与意合、倒装、增译、减译、词性转换、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语句拆分等,同时还要兼顾语言文化与语言习惯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句子;篇章;英译汉;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8)02–0131–05 《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一书是由加拿大学者路易斯 · 冯 · 弗洛图编著的一本学术性著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性别角色的跨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的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翻译这些表达等。
通过总结《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一书的序言、第一章、第二章的翻译实践,笔者对翻译策略和方法提出管窥之见,以见教于方家。
Toury 在讨论翻译中的规范时指出,译者在翻译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译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做出抉择[1]。
充分性强调译文要遵照源语言的规范,确保对原文信息的忠实;可接受性强调译文要遵照目标语言的规范,首先考虑读者的需求。
纽马克指出,翻译文本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即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呼唤型文本[2]。
纽马克在研究了几乎所有语言功能、翻译文本类型之后,提出了8种翻译方法,按照从强调源语到强调译入语的次序,依次排列为逐字对译、字面翻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习用翻译、自由翻译、编译改译。
其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翻译实践中最为常用的翻译方法。
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从性别视角分析《爱玛》两译本
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从性别视角分析《爱玛》两译本蔡秋文【摘要】为考察国内译者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以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尝试在性别视角下,从译者个人背景,译者序及译文等方面分析祝庆英和孙致礼的两个译本,主要探讨以下问题:译者的性别差异会不会给翻译带来影响?译者的性别差异在翻译中受什么因素制约?女性译者是不是一定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而男性译者是否一定无法理解女性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旨?%By carefully analyzing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mma by Zhu Qingying (2008 ) and Sun Zhili (2001 ) ,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Firstly , will the translator's gender -difference influence their translations?Secondly , what factor will restrict the translator'gender-difference?Thirdly , is it true that female translator always shows a feminist tendency and a translator can't always get the feminist intention.【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性别差异;性别意识;翻译;女性译者;男性译者【作者】蔡秋文【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近年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不断升温,到2010年7月止,仅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访谈就超过200篇,有研究者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译文,探究性别因素对我国译者的影响。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在各个国家中存在,也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和共性,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语言文化层面的思考。
二、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概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在就业、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歧视。
例如,在职业领域,女性往往面临晋升机会有限、薪资不公等问题。
在语言表述上,一些带有性别色彩的词汇和短语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同样存在。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女性则应专注于家庭和照顾孩子。
这种观念在许多家庭和社会习惯中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在就业市场和职场中,女性同样面临着机会不均等问题。
同时,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和表述也反映出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三、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1. 词汇层面的对比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些带有性别色彩的词汇。
然而,两种语言在表达性别歧视时所使用的词汇和短语有所不同。
例如,英语中常用“woman’s place”等词汇来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而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观念来限制女性的社会角色。
2. 语境和表达方式的对比在语境和表达方式上,英汉语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往往更加直接和明显,如职场中的性别不公、女性在政治领域的缺席等。
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则更多地通过社会习惯、家庭观念等间接方式体现。
此外,两种语言在公共场合的言论和行为上也存在差异,如在社交媒体和公共演讲中,一种语言可能更倾向于支持或反驳某种性别歧视观点。
四、消除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策略和建议1. 提升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加强性别平等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性别歧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学校、媒体、社会组织等应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的理念,倡导尊重和平等对待所有人的价值观。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中。
在语言这一社会交流工具中,英汉两种语言亦不例外。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以深入了解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影响及其根源。
二、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境等方面。
首先,在词汇方面,许多职业、角色和称呼被默认为男性或女性所拥有,如“he-led company”(由男性领导的公司)等。
其次,在语法上,英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等语法角色往往被视为男性和女性的固有属性。
最后,在语境上,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评价。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在词汇方面,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仍然带有明显的性别色彩,如“女强人”、“妇女解放”等。
其次,在语言表达中,对于男女角色和行为的描述有时也存在着偏见和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分工的看法也体现了性别歧视。
三、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影响和根源1. 影响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性别歧视都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个体层面,受害者可能失去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导致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在社会层面,性别歧视阻碍了社会公平、和谐与进步。
2. 根源性别歧视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因素。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历史、宗教、政治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也是导致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
四、应对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男女平等权利。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公民的平等意识。
此外,媒体应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的理念,抵制性别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最后,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摒弃性别歧视的观念和行为。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
(一)、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现状截至2005年7月,笔者收集到国内发表的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文章29篇,书籍一本。
总体而言,和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相比,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在中国呈现以下特点。
1、国内性别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步较晚。
直至1999年,国内才有学者注意到译者性别也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穆雷,1999:36-38)。
2000年才有学者介绍西方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廖七一,2000:302 )。
到2002年,我国的翻译研究者才真正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翻译,这一年,全国的期刊和论文集上一共出现了七篇论及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文章。
到2004年,国内研究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达到一个小高潮,发表了12篇论及此方面的论文,其中《中国翻译》杂志在2004年第四期上专门刊登了一组四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女性主义翻译进行了集中探讨。
至2005年国内才有专门论及女性主义翻译的书籍问世(费小平,2005)。
尽管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到目前为止并不多,但其增长速度较快(见图表1),这表明在中国性别和翻译研究的结合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2、由于中国没有发生西方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运动,因此中国的译者和译论研究者并没有像接受了女性主义思想、并投身女性主义运动的西方译者和译论研究者一样,自觉地将性别同翻译实践与研究结合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译界对翻译性别视角的讨论主要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的成果入手。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评介和梳理阶段,研究不够深入广泛[⑥]。
在29篇已发表的论文中,19篇为介绍、梳理型文章,6篇为介绍兼运用型文章,4篇为女译者访谈和女译者梳理。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占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论文的比例在图表2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介绍、梳理型文章占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论文绝大部分,介绍兼运用型文章所占比例刚过五分之一,女译者访谈和梳理所占比例最小。
而唯一一本将女性主义翻译单独列为一章进行探讨的著作《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费小平,2005)也是理论梳理居多,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运用比例不大,稍后笔者将更详细地进行评述。
论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双性视角
一
、
西方 女性 主义翻 译理 论
原 作 的关系 、 翻译 的方法 策略 、 翻译 的标 准等各 个
方 面在 翻译 界 设 立 了女 性 主 义 翻译 理 论 这 一 分 支。
西方 女性 主义 翻译 理论 源起上个 世 纪九 十年
代, 正值 翻译研 究 迎 来 其 “ 文 化 转 向” 之 际 。其 形
性 别学 的推 波 助澜 。该 翻译 派 别 形 成 之后 , 在 加
拿 大聚集 了大批 女性 主义 翻译 研 究 者 , 他们 致 力 于女性 主义话 语 在 翻 译 中 的重 现 或 重 塑 , 以颠 覆
若 干本 质性 问题 极大 地 限制 了女 性 主义翻译 理 论
的译介 与发 展 。在这 些 问题 中有 两类批 判 受到 了 多数 人 的认 可 , 一种 认 为 该 理论 “ 太 过 情绪 化 , 太
加 拿大 女译 者西 蒙 曾就女 性主义 翻译 理论 做
过 精辟 论述 , 称该 理论 “ 力 图解 析使得 妇女 与翻 译
分 别 置于社 会 和文学 最底 层 的一系列 因素并对 之
是 女性 主义 翻译理论 进一 步发 展 的瓶颈 问题 。 二、 女 这一点 , 我 们必须 深入 剖析 翻 译被‘ 女性 化 ’ 的过 程 , 并扰 乱 维 护 这种 关 系 的 权 力 结 构” l 2 _ ( n 。从 这段 引 言 我们 可 以 窥见 西 方 女 性 主义翻译 理论 缘起 女性译 者 的 自我拷 问与对 男 权社 会 的控诉 , 她 们 意 识 到 翻译 在 文 学界 中缺 乏
具 帮 派性质 和 意识 形 态 , 太 主 观 而不 适 于 作 为 一 种真 正 的学 术 ” _ l _ ( W ”; 另一 种 认 为 该 理 论 存 在 内 部矛 盾 , 例 如女 性 主 义译 者 们 主 张对 原 著 进 行 的 所谓 “ 劫持 ” ( “ h i j a c k i n g ” ) 在 实质 上无 异 于 她们 所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在国内的发展与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在国内的发展与现状李红玉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18)1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影响下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主要处于梳理和介绍阶段,缺乏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土化运用,没能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批评;在国内的翻译实践中,某些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李红玉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小说《名利场》汉译个案研究 [J], 陶书敏
2.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从性别视角分析《爱玛》两译本 [J], 蔡秋文
3.青年学生性别差异与翻译中的性别视角研究 [J], 王建国
4.性别视角下翻译研究的本土化发展 [J], 郑娟;王玉明
5.翻译研究的性别视角——女权主义的翻译观刍议 [J], 刘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
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方向。
这里的“性别”指的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塑造而成。
本文将首先介绍性别与翻译在西方的结合与发展,重点讨论性别与翻译结合在中国内地[①]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
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
社会性别概念还让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操纵女性的社会工具,要改变女性被歧视的状况就要从语言入手,改革语言,甚至重构女性语言。
而翻译,从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并且和女性一样被置于次等地位,因此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翻译结合起来(Flotow,2004:5-12)。
按照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 on Flotow)的划分,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政治上不正确[②]的作品和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作品上,并通过女性主义译者的元文本,如前言、注脚等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在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的时候,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如弗洛图、戈达尔德·芭芭拉(Godard Barbara)、苏姗妮·吉尔·莱文(Suzanne Jill Levine),苏姗妮·德·罗特宾尼尔·哈伍德(Suz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等,体现出一种忠实于译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的忠实观(Simon,1996:2)。
她们与原作者一起合作,将原作中采取的激进的写作策略,如挑战语言的语法性别、进行身体写作和发挥语言符号意义的流动性和多元性等,重新在翻译中创造出来使翻译“扩张并发展原作的女性主义意图”(Simon,1996:16),使翻译同原作一起“削弱、推翻甚至摧毁”[③](Flotow,2004:14)控制女性思维和写作的传统父权语言,并“开发新的领地,为女性发展新的思想和新的语言”(Flotow,2004:15)。
这种翻译实践的例子在加拿大有很多,如女性主义译者哈伍德同女性主义作者尼科尔·布罗萨德(Nicole Brossard)合作翻译的多部作品,如Picture Theory 和Sous la langue等,布罗萨德与达芙妮·马烈特(Daphne Marlatt)互译的Mecanique jongleuse suivi de masculine grammaticale 和Touch to My Tongue等等(Hobrook,1997:232-3)。
其次,当这些女性主义译者遇到政治上不正确的文本时,便采取干涉的翻译策略,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向原文质疑,“以女性主义‘真理’的名义”改正偏离女性主义的文本(Flotow,2004:24)。
例如,莱文在翻译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方特(Guillermo Cabrera Infante)充满操纵、压迫的男权思想的作品时,就对原文进行了改动,削弱了文中的父权思想。
再次,女性主义译者还试图挖掘在父权社会中被遗忘的女作者的作品,通过翻译让早期女作者的信息、经历及她们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人们所知。
由于考虑到读者缺乏阅读早期女性作品的经历,女性主义译者便在翻译时对原作进行调整,使文本中的女主角和女性主义思想更易于被当代读者接受。
此外,受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女性主义译者除在翻译文本内进行创造外,还在译文中利用元文本,如译者签名、前言、注脚等,直接表明自己的女性主义政治立场,彰显其政治意图。
哈伍德就指出“当译者是女性主义者时,译者的签名就带有了政治意味”(1991:153),译者的注脚和前言更让译者“用她自己的声音告诉读者该(女性)作者的信息和她自己对原文及翻译策略的评价,她还对原文大加赞扬,建议进一步(对女性主义作品)的阅读”(Ibid,157)。
伴随着大量的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也涉及到理论探讨方面,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判断和批判将女性和翻译置于社会和文学最底层的观点(Simon,1996: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可分为以下主题:翻译研究中的性别,女性主义翻译的忠实观和道德观,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和女性主义翻译的创造性和显形(即翻译是重写)。
首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研究普遍存在性别化的现象。
在“翻译的性别与隐喻”(Gender and Metaphoric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罗莉·张伯伦(Loi Chamberlain)(1992:314-27)全面考察了历史上翻译的性别隐喻(如“不忠的美人”等),女性在这些隐喻中受到的暴力对待以及二十世纪描述翻译理论的性别语言(如乔治·斯坦纳在描述翻译四步骤中使用的:“initial trust”,“penetrating and capturing”,“rapture”等)三个方面,解释了翻译关系是如何在性别的典型形象和性别的权力关系中被描述的。
她呼吁应建立解构了性别与文本等级中权力关系的翻译隐喻,以使我们从对待翻译的消极态度中解放出来。
谢丽·赛蒙(Sherry Simon)(1996:9-12),欧安娜·安东(Oana And one)(2002:130-45),布丽塔·伊莎贝尔·奥伊丁(Brita Isabel Oeding)等都探讨过翻译的性别隐喻及翻译与女性同属的次等地位。
弗洛图(2004:43-5)则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指出了翻译中的性别隐喻,而且对这些隐喻进行了改写和推翻,例如号召女性主义译者“妇占”原文,推翻原文使女性的身份在翻译中显形等。
第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的忠实观和道德观进行了重塑。
赛蒙(1996:2)认为,在女性主义翻译中女性译者更加重视的是语言的行动功能,而非表现功能,因此女性主义翻译忠实的不再是原文的文本,而是女性主义作者和译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女性主义翻译追求的不是对等,而是语言行动力在另一语言和文化中的传达;女性主义译者对意义的解释拥有权威,对意义负责。
而女性主义翻译的道德在赛蒙(1996:35-38)看来与翻译的特定条件相关,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从某些女性主义译者如哈伍德等对道德的描述中得到答案。
哈伍德(1991:120-5,166-8)则认为女性主义的忠实观和道德观一样都是流动的概念,要视翻译的情景(context)[④]而言,不能一概而论。
她认为女性主义译者应在特定情景中决定是忠实于自己的女性主义政治目的,还是因为背景中的因素而妥协。
哈伍德还指出女性主义译者应在翻译之前向原文作者,出版商,赞助人等告知自己的政治意图和将采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认为这是女性主义译者应该遵守的道德。
她还认为在女性主义翻译项目中,翻译的道德是“以女人的经历为起点”、“认识女人的道德力量(moral agency)”及“女性主义道德就是积极参加激进的社会改革”[⑤](Harwood,1991:166-8)。
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部分,因为女性主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翻译的主体——女性——被看到、被听到,让女性不再隐形(Flotow,2004: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