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吴泰然版《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辑录

(提醒:以下是《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科目中的地质学部分历年考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大家参考这个解释,并依据这份材料完善书本上对该名词的解释,尽量在试卷上将每个名词解释答的详细,精准。北大普通地质学历年试题重复性很高,所以复习考过的这些名词,意义非凡。祝大家成功!)

一.名词解释

1.地球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形体,即地球的真实形状。据卫星观测,地球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凸出,南极凹进;中纬度南半球凸出,北半球凹进,形状不规则。

2.古登堡面:,家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的速度明显下降,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与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

3.磁偏角: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根据规定,磁针指N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则磁偏角为负。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

4.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5.新月形沙丘: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穹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因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

6.河流平衡剖面:又称河流均衡剖面。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

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

7.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面。

8.推覆构造:由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和下盘组合而成的整体构造。冲断层总体倾斜平缓,常呈上陡下缓的铲状或下陡上缓的倒铲状,也可呈陡、缓相间的台阶状。上盘为由远距离(数千米至上百千米)推移而来的外来岩块,称推覆体;下盘为较少位移的原地岩块,多发育于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区。9.绿片岩相:又称绿色片岩相,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低温区域。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基性岩为钠长石绿片岩相+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方解石);泥质岩石为钠长石+绿泥石+白云母+黑云母+石榴子石(MnO>18%)+石英(原岩富铁时出现硬绿泥石);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

10.软流圈:指地壳岩石圈以下的圈层在地表以下70—100公里至地下1000公里之间,位于地幔上部。地震波的波速在这里明显下降;又称低速带。据推测,这里温度约1300℃左右,压力有3万个大气压,已接近岩石的熔点,因此形成了超铁镁物质的塑性体,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11.标准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它应具备时限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时限短则层位稳定,易于鉴别;分布广则易于发现,便于比较。

12.侵蚀基准面:又称,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通常分为两类:总的或永久的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及地方侵蚀基准面。13.荒漠: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荒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缺乏、物理风化强烈、强劲、其蒸发量超过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

14.石化作用:将古代生物遗体、遗迹保存成的各种作用,称为石化作用,主要包括:过矿化作用或浸染作用;置换作用或石化作用;炭化作用。15.蛇绿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又称,是出露在缝合带中的一套镁铁一超镁铁岩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

16.角闪岩相:变质岩矿物相分类的主要类型之一。此相岩石是在中温到高温(最高为500℃)和中压到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不太高时,形成绿帘石-角闪岩相岩石,温度和压力更高时,形成岩石。角闪石、透辉石、绿帘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及矽灰石是角闪岩相岩石中出现的典型矿物。随著变质强度的增加,角闪岩相的特征性化学变化是绿帘石消失,斜长石中钙成分增加。当发生变化的时候,原岩中的水一般消失。角闪岩相岩石广泛分布在造山带中,这说明它们是在这些褶皱较深部位形成的。

17.逆断层:逆断层是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断面倾角>45°);(断面倾角在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根据的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18.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19.岩基:岩基(Batholith)是巨大的岩体(一般大于100km^2,甚至可超过数万km^2),处于山脉的核部,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如)。后来,它们由于长期剥蚀作用而出露,成为广大的高地。岩基的边缘陡削地下降到未知的深度,而与之接触的常常由于热力接触而变质。

20.相对地质年代:是指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

21.土壤: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的疏松物质层。22.上升泉:承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受静水压力作用,上升并溢出地表所形成的泉。如断层泉、承压盆地泉等都是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的泉。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