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侦查机制的分析
古人的断案智慧
![古人的断案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fa64d5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0.png)
古人的断案智慧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工具,古人在断案时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方式,破解了许多复杂的案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断案智慧。
以下是一些古人的断案智慧:
1. 细致观察:古人常常通过细致观察来寻找破案线索。
例如,他们可能会观察嫌疑人的行踪、作案工具、现场痕迹等,以寻找任何可疑的线索。
2. 逻辑推理:古人会根据观察到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以推断出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和身份。
他们可能会分析嫌疑人的背景、行为和心理,以及案件发生的具体情境,来推导出结论。
3. 智慧运用:古人在断案时会运用各种智慧,包括常识、经验、文化知识和人际关系等。
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来理解案件,从而更好地解决它。
4. 注重证据:尽管在古代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古人仍然注重证据的重要性。
他们会尽可能收集证据,并对其进行仔细审查,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5. 巧妙审问:在审问过程中,古人常常会采用巧妙的
策略和技巧来获取嫌疑人的口供和证言。
他们可能会利用心理战术、情感引导或威胁手段来让嫌疑人坦白罪行。
总之,古人的断案智慧体现在他们细致的观察、逻辑推理、智慧运用、注重证据和巧妙审问等方面。
虽然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相比,这些智慧可能显得原始和简单,但它们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工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监察制度
![中国监察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f7933e6700abb68a982fb93.png)
浅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结构及其其影响的优缺点来阐述与剖析,,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找出其千年不衰的原因,对其批判的吸收与借鉴。
(一)我国古代的监察机制1、我国古代监察机制的演变春秋战国,设御史一职,兼著纠察功用,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到秦朝时,。
正式出现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其下设御史中丞,辅助皇帝执行弹劾之权;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监察郡内。
汉代时,古代监察制度系统建立,中央设御史府,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
到魏晋南北朝时,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
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
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到隋朝时,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司隶台,专掌州县监察,并建谒者台,持节察授。
唐朝时,中央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
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宋朝时,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到元代时,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即提刑按察司。
明朝时,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到清朝时,中央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2、我国古代监察机制的特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
中国古代秘密侦查策略探析
![中国古代秘密侦查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9a60c63186bceb19e8bb75.png)
中国古代秘密侦查策略探析作者:王新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秘密侦查是现代案件侦查的一种特殊手段,凭其手段隐秘、取证高效准确,对犯罪侦查乃至刑事审判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在分别论述我国秘密侦查的演变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秘密侦查在纵向历史的分析研究中,得出对当今秘密侦查工作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秘密侦查;侦查策略;古代;借鉴秘密侦查作为侦查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特殊的侦查策略,但是,秘密侦查因其隐蔽性强而存在着很大的程序漏洞和实体缺陷,譬如,在打击犯罪、人权保护和执法观念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如何积极发挥秘密侦查的高效性,如何实现秘密侦查的法律监督的公正,是现代侦查理论长久不衰的热点之一。
一、中国古代秘密侦查的演变中国历史悠久,秘密侦查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同步产生。
刑起于兵,侦隶于刑,激烈的古代军事斗争影响秘密侦查的产生。
我国古代秘密侦查的起源:我国关于秘密侦查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距今约有4000年的朝少康时期“女艾杀浇”故事中,其中明确提及了跟踪监视,具体出现于何年便无从稽考。
这就是我国关于秘密侦查最早的文字加载,而且,女艾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文献上最早的女间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封建主义时期。
此后,中国一直处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态,战争连绵不断。
为了实现争霸的目的,获取战争主动权,交战各方往往大量使用秘密侦查手段去刺探敌情。
在汉代,秘密侦查中的“耳目”等秘密人员,不仅在刑事侦查中得以运用,而且被皇帝、大臣用来打探部署和政敌的行踪。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出现了诱惑侦查。
隋文帝对臣下的侦探日益加强,同样运用“诱惑侦查”,秘密派人假意给贪官污吏或政治对手行贿,一旦官吏接受贿赂,便立即逮捕并处死。
在隋唐宋时期,中国的秘密侦查开始进入有组织时期。
隋文帝时期,不仅有直接受皇帝控制的公开的监察机构——御史台,而且皇帝设置了许多秘密的耳目。
中国古代侦查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中国古代侦查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410ce465f46527d3240ce0f4.png)
中国古代侦查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作者:侯铮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8期摘要不了解一门学科的历史就很难全面地认识这门学科的现状;不知道一门学科的过去,就很难准确地预测这门学科的未来。
本文列举了一些我国古代侦查制度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浅析,作为日后研究我国整个侦查制度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代侦查制度特点作者简介:侯铮,河南警察学院侦查系,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031-02不了解一门学科的历史就很难全面地认识这门学科的现状;不知道一门学科的过去,就很难准确地预测这门学科的未来。
在侦查学领域,有关历史沿革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而每个国家现存的侦查制度和它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在研究我国现在使用的侦查制度时有必要认真考察其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成因。
一、法律出自于君王,皇权高于法律在我国古代由于“君权神授”、“纲常”思想的影响及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现实需要,中国传统的权力结构大致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统治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中与刑事侦查活动有密切关联的机关主要是刑部、监察院、大理寺等国家机关(当然不同的王朝机构名称不尽相同);二是皇帝,皇帝永远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他不仅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也是国家最高的行政首脑,同时也是国家的最高司法官,是司法的最高审级。
因而,在侦查活动实践中,常常是皇权高于法律,并通过皇帝的“御笔断罪”及“制诏”等形式表现出来。
(一)“御笔断罪”魏神龟年间,兰陵公主驸马都尉刘辉,与河阴县人张智寿之妹容妃、陈庆和之妹惠猛奸乱,殴主伤胎,刘辉在事发之后因恐惧而逃。
皇帝下诏曰:“容妃、惠猛恕死,髡鞭付宫。
馀如奏。
”主审官崔纂对于皇帝如此的“御笔断罪”不以为然,但皇帝仍然坚持其“御笔断罪”并且“厚赏悬募”在全国范围内追捕刘辉,并坚持了对张智寿、陈庆和施以连坐之刑。
对于此案驸马刘辉因奸而殴伤公主,致使胎儿伤堕。
我国侦查模式发展历程
![我国侦查模式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2f7c2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6.png)
我国侦查模式发展历程
中国的侦查模式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司法制度。
在古代,王朝统治者设立了特别机构来处理犯罪和调查案件,这些机构负责侦查和审判犯罪嫌疑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侦查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在清朝时期,官方建立了类似于现代警察局的机构,专门负责侦查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
这些警察局开始引入科学方法和技术,如指纹识别和侦察技术,以提高侦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侦查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国建立了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等专门机构,负责反间谍工作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侦查工作。
同时,中国也逐渐引入了先进的侦查技术和手段,如监控摄像头、电子取证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形势和技术发展。
当前,中国的侦查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包括侦查、取证、审判和执行等环节。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犯罪侦查工作,以维护社会治安和公正司法。
同时,中国也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经验和情报,共同打击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活动。
总体来说,中国的侦查模式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和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侦查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侦查工作,积极应对新挑战,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及对现代侦查的启示_以_折狱龟鉴_为视角_黄道诚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及对现代侦查的启示_以_折狱龟鉴_为视角_黄道诚](https://img.taocdn.com/s3/m/6c9ba6c276a20029bd642d2f.png)
2008年3月第31卷/第2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 es Edition /Mar .2008Vol .31No .2收稿日期:2007-11-20作者简介:黄道诚(1963-),男,河北唐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诉讼法及中国法制史研究。
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及对现代侦查的启示———以《折狱龟鉴》为视角黄道诚(烟台大学法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摘 要:中国封建社会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社会。
为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各朝各代都制定有完备的刑法,逐渐形成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律体系。
在司法制度方面,由于受以刑为主的法律传统的影响,古代的侦查制度十分发达,尤其是侦查技术和侦查手段在唐宋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折狱龟鉴》是宋朝郑克编撰的一部关于侦查实践和侦查理论的一部判例集,其中汇集了从汉至宋共计三百九十多个案例,涉及到十几种侦查方法的运用。
这些侦查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古人在侦破案件、辩诬释冤、鞠情谳狱等司法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对现今的侦查人员从事侦查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折狱龟鉴》;古代侦查;方法策略中图分类号:D 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8)02-0051-05 侦查与犯罪相伴而生,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刑事犯罪,就有了侦查破案的客观需要,从而也就产生了各种侦查方法。
[1](P22)中国古代关于各种侦查方法的内容集中见诸于各个朝代的案例汇编之中,其中,宋朝郑克编撰的《折狱龟鉴》记载尤为丰富,书中案例所呈现的许多侦查方法至今在我们的侦查工作中仍然应用,这说明中国古代侦查的历史源远流长,侦查策略和技术已很成熟,非常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
《折狱龟鉴》全书共8卷,分20门,编入了395个案例,其中记载了现场勘验、调查访问、耳目察奸、跟踪守候等十多种侦查方法。
古代抓间谍的方式
![古代抓间谍的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601564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e.png)
古代抓间谍的方式
古代抓间谍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情报收集:古代国家通常会设立特殊的情报机构,专门负责收集敌方情报。
这些机构会培养特工,通过搜集敌方的情报来获取有关间谍的线索。
2. 侦查和监听:古代国家可能会派遣特工潜入敌方境内,或者设置监听设备来监视敌方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有关间谍的信息并识别他们的身份。
3. 举报和告密:古代社会对间谍持有零容忍的态度,普通民众被视为最有效的情报来源之一。
人们被鼓励通过举报和告密来揭露间谍的身份。
此外,经常收到举报的人也会受到怀疑,因此间谍也会争取民众的支持以保护自己的身份。
4. 酷刑和拷问:酷刑和拷问是古代抓捕间谍的常用手段之一。
当捕获嫌疑人时,他们可能会经历残酷的身体和心理折磨以获取情报,并揭示间谍网络的底层结构。
5. 密探和陷阱:为了捕捉间谍,古代国家可能会派遣特工以身份不明的方式潜入目标国家。
这些特工会伪装成商人、使者或其他身份,卧底在敌方,收集情报并揭示间谍的身份。
总而言之,古代抓捕间谍的方式主要包括侦查、监听、举报、酷刑和拷问,以及派遣特工进行潜伏和陷阱行动等。
中国古代刑侦体系
![中国古代刑侦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a1749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1.png)
中国古代刑侦体系
中国古代的刑侦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秦汉时期的侦查机制:秦朝的统治者对京师的治安非常重视,对
京师的治安采取朝廷的中尉、京师的军政长官中尉和内史双重负责制。
地方上则是设立“亭”、“游缴”、“里正和伍老”。
汉朝大多数承袭秦朝的制度,其中“亭”是汉朝基层行政单位,与秦朝的“里正和伍佬”一样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和协查办案的任务。
2.隋唐时期的侦查机制:隋代中央机构中掌管京师治安的是左右武
侯府,执掌昼夜巡查,执捕奸非,警卫皇帝的任务。
地方行使侦查工作的有法护参军、司法参军、兵刑参军、士令、丞等。
唐朝大体上沿袭隋朝的相应侦查机制,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3.隋唐以后的侦查机制:宋朝在中央和地方诉讼机关内分设左右两
司,一个叫巡检司,一个叫县尉司。
宋代统治者依靠前者维持大城市、农村、河道、海上、驿道和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依靠后者维持一般城镇的社会治安。
这两司设有专司缉捕的衙役,称为缉捕使臣或巡捕使臣,其职责是“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刑侦体系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浅谈秦汉时期的刑事侦查制度
![浅谈秦汉时期的刑事侦查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1fa7860fab069dc5122012b.png)
浅谈秦汉时期的刑事侦查制度浅谈秦汉时期的刑事侦查制度一、中国古代刑事侦查制度的内容“士官”刑事侦查的主体,中国古代的刑事侦查可以说是伴随着犯罪而生,而最初尽管出现了具备刑侦职能的官吏,但还未形成独立的刑事侦查制度,因此中国古代刑事侦查中负责审案的官员也就是侦查官员。
1.具备刑侦职能官吏的源起—士官随着原始氏族公社社会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调整和约束氏族习惯和惯例也开始向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法律转变,原始的违犯禁忌演变为法律意义上的犯罪。
统治者为了对付这些不断出现的犯罪现象,在规定许多禁令和刑罚的同时不得不任命一些官吏维持社会秩序,进行某些社会管理职能的活动,在这些管理职能活动中,侦查职能开始萌芽,并出现了具有侦查职能的官吏——士官。
我国古代本文由收集整理关于司法官吏起源的传说甚多,但多不足信。
2.“纠举”:刑事侦查的程序官纠举是指官吏和官府发现犯罪而启动的刑事侦查程序,包括官吏的举告和官府的纠劾两种形式。
官纠举成为刑事侦查程序起源于西周,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有“掌司斩杀戮”的“禁杀戮”官,其主要职责是“伤人见血而不以告者,攘狱者,遏讼者,以诛之。
”其意为:凡伤害他人至于流血而被害人不提出告发的,或告发后故意不受理的,伤害者利用恶势力迫使被害人不得提出告发的,禁杀戮官要查明事实,并由其向司寇提起诉讼启动刑侦程序。
二、“律”、“令”:刑事侦查的主要依据中国古代刑事侦查依据的主要是刑典当中的法律规定,也就是说无论汉代的律、令、科、比还是唐代的律、令、格、式,宋代的敕,明代的诰,清代的例都可起到一代刑典的作用,都可以成为司法官吏刑事侦查活动的依据。
中国古代侦查活动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侦查活动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7f7bb99959eef8c75fbfb39b.png)
中国古代侦查活动发展概况侦查学的萌芽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是侦查活动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完善的时期,是为侦查学的诞生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的时期。
所以,要学好侦查学总论这门课程,我们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侦查活动的发展。
中国是东方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其侦查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崩溃的最后岁月。
那么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把侦查活动分为初具雏形时期即中国奴隶社会的侦查和缓慢推进时期即中国封建社会的侦查。
但无论是哪个历史阶段,从总体而言,中国古代侦查被包含于司法、行政、军事体系中,而未能有独立形态的侦查职权机构出现。
中国奴隶社会的侦查初具雏形,它作为一项国家职能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必然出现的。
夏代,刑起于兵,兵刑同制,掌管军事和司法的官吏统称为“士”、“司寇”、“廷尉”,其职能就包含了刑侦。
到了商周两朝,负有侦查之责的官吏有“司寇”、“正史”、“蒙士”等,特别是西周时期在周王之下设专理刑狱的“司寇”,“司寇”之下设“士狮”、“士”,它们为侦查权的主要拥有者。
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官吏设置并不统一,具有侦查之责的官吏有“司稽”、“禁暴士”、“禁杀戮”、“司隶”等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职责分工。
在奴隶社会中,由于受到低下的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侦查没有获得蓬勃发展的空间,侦查制度还十分简朴,侦查方法还带有原始社会中已存在的那种简单的、粗陋的特点,浸染着浓厚的“天罚神判”色彩和原始的公正理念。
比如说通过神示来判断案件事实,通过沸水审、滚油审的方式来查明事实。
不过,这一时期的侦查还是跳出了原始社会中完全依靠神示、占卜来作出决定的框架,摸索出了自己的刑事侦查方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突破。
尤其是西周,它在审讯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狱讼不席”,即审讯时,要求当事人都必须到庭,坐席对质的制度;第二,“听狱之两辞”,审讯时重口供,且不排除其它有意义的人证、物证、书证;第三,“五听”,最杰出的成就就是把朴素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侦查中,即“以五听狱讼,求民情”。
论我国侦查制度
![论我国侦查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25bde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0.png)
论我国侦查制度引言:侦查制度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司法公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侦查制度在过去几十年来经历了持续的改革和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就我国侦查制度的历史背景、法律基础、组织架构、程序规定和改革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我国侦查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侦查活动。
古代中国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侦查活动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代的侦查制度是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侦查制度逐渐建立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法律基础我国侦查制度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了侦查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规定了侦查活动的程序和要求,为侦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组织架构我国侦查制度的组织架构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监察机关等。
其中,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刑事案件,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侦查涉及国家安全的案件,监察机关负责侦查职务犯罪和行政违法行为等。
这些机关分工协作,形成了相互配合的侦查体系。
四、程序规定我国侦查制度规定了一系列的程序要求,其中包括侦查许可的原则、侦查取证的方式、侦查活动的时限等。
侦查人员在开展侦查活动时必须遵守这些程序规定,确保侦查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五、改革发展我国侦查制度的改革发展始终与社会现实和司法改革紧密相连。
近年来,在司法领域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侦查制度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和进步。
例如,依法采取人证物证相结合的侦查取证方式,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和审查,提高了侦查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结论:我国侦查制度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完善,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侦查制度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保障侦查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如何加强对侦查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等。
通过进一步完善侦查制度,提高侦查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将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司法公正。
略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
![略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abf7a949cf84b9d528ea7af4.png)
略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作者:邱永明朱莲华来源:上海大学学报本站发布时间:2007-7-23 23:11:09阅读量:216次中国古代监察的对象和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央百司到地方各级机关,从三公九卿到百僚,从行政到司法,从财政到军队,可谓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监,无所不察。
但在交通信息传递十分落后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社会里,如何对于政府的决策失误和官吏的违纪违法、失职渎职行为防患于未然,或者迅速及时地发现并予以补救和纠正,防止更大的失误。
对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处心积虑地设计了一套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监察动作机制和方式。
一、运用审核文书方式的决策施政程序监督在封建国家机器运转过程中,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权力实施,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不同文书的起草、颁发、上传下达和执行来完成的。
因此,公文和文书直接反映了国家和官员的政务活动的情况。
而对于文书的审核,不仅可以保证文书有较高的质量和高效率地处理,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从中取得信息反馈,了解到法令执行的情况,作为制订和调整统治阶级政策的依据,有利于统治者制订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规;还可以及时了解官吏优劣的真实情况,是监察信息的重要来源。
所以,实行全过程地审核稽查文书则成为封建监察制度的最基本方式和手段,并形成了一套呈送审核、催办注销、检查照刷等一系列严密的程序。
(一)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这是秦汉时御史通过收受文书进行监察官吏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所谓“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就是通过接受公卿奏事文书,如发现有违失则纠劾之。
(二)封驳制度。
封驳指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章奏。
秦汉以后建立起来的门下省是审察政令、签署奏章的封驳机关,各类政策法令等文书必须经过门下省的检查审议,中央各部上奏的一切文书都得经过门下省的总理典正,审核式副署,尔后才决定处理意见。
从公案小说看我国古代侦破术
![从公案小说看我国古代侦破术](https://img.taocdn.com/s3/m/f76fb68b680203d8ce2f248f.png)
从公案小说看我国古代侦破术中国的刑侦技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果辉煌。
这些刑侦技术不仅存在于秦代的《封诊式》和宋代的《洗怨录》这类刑侦科技的著作中,而且大量地存在于我国古代公案小说中。
探索古代公案小说,研究其中的侦破技术,不仅可以领略—般艺术作品所没有艺术奇趣,还可以了解古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办案方法。
古人的办案经验和方法虽然有着阶级和时代局限,但其中也有不少侦查和审案方法,诸如查色辨奸,推理析疑,巧用计谋,靠证据决狱等经验,值得今人去思考和借鉴。
察言观色法。
断案的前提是判断犯罪嫌疑人、受害人、证人言语的真伪,言语真伪可以通过副语言、体态语和话语内容来识别。
对于副语言和体态语,我们可以通过察言观色的方法来捕捉信息。
当一个“罪犯”被带到公堂上的时候,审理官吏总是用他那威严的目光扫视其神态和服饰,力求从直观的第一印象初步判断这个人是罪犯还是无辜。
古人这么做,不是没有道理的。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古人办案,不仅通过分析、观察犯罪嫌疑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来了解其真实的犯罪心理,还往往以此识别真假犯罪人,推断案情的是非曲直。
如郑克在《折狱龟鉴》中所说:“凶残之人,气貌当异”,“其色非常,其言有异,必奸诈也。
”因此,“奸人之匿情而作伪者,或听其声而知之,或视其色而知之,或诘其辞而知之,或讯其事而知之。
”《尚书·吕刑》也记载:“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即“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⑴。
“一曰辞听,观其言出,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赦;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耳听,观其顾视,不直则毛。
”⑵所谓五听法,就是侦察、审讯案情的人,在侦察、审讯时要观察犯罪嫌疑人的语言、脸色、呼吸、听力和眼睛。
一个人是否犯罪,心态是不一样的。
未做案者,心地坦然,即使遭受意外灾祸而神情紧张,眉眼中也会透露出一种善良的气质和纯净的心态;而犯罪者,身上总有—股凶气,有恐惧、惊慌、疑虑等等难以掩饰的变态心情。
中国古代秘密侦查策略探析
![中国古代秘密侦查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0d39b1284ac850ad0242df.png)
中国古代秘密侦查策略探析
王
( 4 0 4 0 0 0
新
重庆 )
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人 民检察 院第二分 院
摘 要 :秘 密侦 查 是 现 代 案件 侦 查 的一 种特 殊 手 段 , 凭其 4 . 诱 惑 侦 查 手段隐秘、取证高效准确,对犯罪侦查乃至刑事 审判工作具有 后 赵 主 石 勒 、隋 文帝 和唐 太 宗 都 曾运 用 诱 惑 侦查 来 假 意 贿 积极作用。本文在分别论述我 国秘密侦查 的演变和实践的基础 赂 贪 官 污 吏 或政 治 对 手 ,一 旦 接受 贿 赂 ,便 立 即逮 捕 处死 。在 上 ,通 过 对 秘 密侦 查 在 纵 向历 史的 分 析研 究 中,得 出对 当今 秘 中 国历 史 上最 著名 的卧底 诱 惑侦查 , 莫过 于西 施 。 春秋 战 国时代 , 密侦查 工作 的借 鉴和 启示 。 越 王 勾 践 为 复 国 ,送 西施 于 吴 国 ,西 施 一边 迷 惑 吴 王 ,使 其 荒 关键 词 :秘 密侦 查 ;侦查 策 略;古 代 ;借 鉴 废 朝政 ,一 边 为越 王勾 践刺探 收集 情报 ,最 终 助越 王复 国 。 三 、 我 国 古 代 秘 密侦 查 策 略对 现代 的启 示 秘密 侦查作 为侦 查 实践 中应 用较 为普 遍 的一种 特殊 的侦查 策 研 究 秘 密 侦 查 的历 史 ,也 就 是 为 了从 以前 的秘 密 侦 查 中 了 略 ,但是 ,秘密 侦查 因其 隐蔽性 强 而存 在着 很 大 的程 序漏 洞和 实 解 秘 密 侦 查 的长 短 处 ,以史 为 戒 。我 们不 仅 要 认 真分 析 其 局 限 体缺 陷 ,譬 如 ,在打击 犯 罪 、人 权保 护和执 法 观念 等多方 面 的不 性 的 问题 ,还 需 要从 中 吸取 教 训 ,得 到 启示 ,使 在 以后 的秘 密 利影 响 。如 何积 极发 挥秘 密侦查 的 高效性 ,如何 实现 秘密 侦查 的 侦查实 践活 动 中法 治化 。 法律 监督 的公 正 ,是 现代侦 查理论 长久不 衰的热 点之一 。 1 . 秘 密 侦 查要 受 到 严 格 的监 督 与 制 约 中国古代秘密侦查的演变 作 为刑 事 侦 查大 系统 下 的 一个 子 系 统 ,秘 密 侦 查 的功 能 定 中国历 史 悠 久 ,秘 密 侦查 的历 史 也 源远 流 长 。 它是 阶级 社 位 和 价 值取 向一 定要 受 制 于 刑事 侦 查 整体 系统 的功 能定 位 与 价 会 的产物 , 伴 随着 国家 的 出现 而同 步产生 。 刑 起 于兵 , 侦 隶于 刑 , 值 取 向 。口 传统 的刑 事侦 查职 能混 乱 ,这种 混乱 体现 在两 方 面 : 激烈 的古 代军 事斗争 影 响秘 密侦 查 的产生 。 第 一 就 是 在 组织 体 系 上 ,我 国古 代 的刑 事 侦查 被 包 容 于 司法 、 我 国古代 秘密 侦查 的起 源 : 行 政 、军事 体 系 中,侦 查 机构 具 有 军 事 化 色彩 的行 政 、 司法 合 我 国关 于秘 密 侦查 的 文字 记 载最 早 出现 于距 今 约有 4 0 0 0年 的特 点 ,一 直 未 出现 独 立 的刑 事 侦 查 机 构 ;第二 就是 地 方 行 的朝少康时期 “ 女艾杀浇”故事中,其 中明确提及了跟踪监视 , 政机 构 既 是 一方 行 政 管理 机 构 ,又 是 司 法 审查 机 关 ,更 是 刑 事 具体 出现 于何 年 便 无 从稽 考 。 这就 是 我 国关 于秘 密 侦查 最 早 的 侦查机构 ,地方行政 官员既行使行政权 ,也行使司法权 ,更行 文字 加载 , 而且 , 女艾 也 因此成 为 我 国历史 文献 上最早 的女 间谍 。 使侦查权。正是 由于我 国古代 的侦查职能始终与其他各种职能 秦 始 皇统 一 中 国 后 , 中国 进入 封 建 主 义 时期 。此 后 , 中 国 牵连 在 一 起 ,无 专 门对 象 可 言 ,刑 事 案 件 的侦 查 、政治 案 件 的 直处 于 “ 分 久 必 合 ,合 久 必 分 ” 的状 态 , 战争 连 绵不 断。 为 侦查 和 民事 案件 的调查 三者 密 不可 分 ,造 成 秘 密 侦查 适 用 的 范 了实现 争 霸 的 目的 ,获取 战 争 主 动权 ,交 战各 方 往 往大 量 使 用 围太宽 泛 ,为秘 密 侦查 的滥用 留下 隐患 。 秘密侦查手段去刺探敌情。在汉代 ,秘密侦查中的 “ 耳 目”等 2 . 秘 密 侦 查要 有 完善 的侵 权保 护机 制 和 司 法 救 济 机 制 秘 密 人 员 ,不 仅 在 刑 事侦 查 中得 以运 用 ,而 且被 皇 帝 、大 臣用 在 发达 的 现代 社 会 ,人权 和 个 人 的 隐私 权 被极 大 的尊 重 和 来 打 探 部 署 和政 敌 的行 踪 。在 东晋 十六 国时期 。开 始 出现 了诱 保 护 , 不 可 能再存 在肆 无忌 惮侵 犯他 人权 益 的侦查 职能 。但是 , 惑侦 查 。隋文帝 对 臣下 的侦探 日益 加强 , 同样 运用 “ 诱 惑侦 查”, 也不 排 除 在合 法 的侦 查职 能 下 ,也 有 存 在侵 犯 他 人 合法 权 益 的 秘 密派 人假 意 给贪 官污 吏或 政治 对手行 贿 , 一旦 官吏 接受 贿赂 , 现象 ,所以为了公平 正义 ,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秘 密侦查侵权 便立 即逮捕并处死。在隋唐宋时期 ,中国的秘密侦查开始进入 的保护机制和司法救济机制 ,来弥补侦查人员在合法侦查职能 有 组 织 时 期 。 隋文 帝 时期 ,不仅 有 直 接受 皇 帝 控 制 的公 开 的监 过程侵 犯相 对人 产 生的损 失 ,这才 是社 会法 治 化的结 果 。 察 机 构 —— 御 史 台 ,而且 皇 帝设 置 了许 多秘 密 的耳 目。唐 肃 宗 3 . 秘密侦 查在 中国 当代 的发展 与进 步 中 书令 李 辅 国秘 密 成 立 了一 个 拥有 数 十 人 的组 织 ,用专 门 的政 在 二 十 一 世 纪 前 , 我 国 国 内关 于 秘 密 侦 查 的立 法 , 只 有 治特 务组织 对朝 廷 官吏 进行 监视 , 只要 谁敢 在 背后讥 讽李 辅 国 , 1 9 9 3 年的《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国家安 全法 》 第 十条 和 1 9 9 5 年的 《 中 立 即会 被侦 听进 而遭 受 拒捕拷 打 。 华 人 民共 和 国人 民警 察法 》第 十六 条 ,分 别 为 “ 国 家安 全 机 关 进 入 明代 ,中 国 的秘 密侦 查 进 入 了 全 面展 开 的 鼎盛 时期 , 因侦 察 危 害 国家 安 全 行为 的需 要 ,根 据 国 家有 关 规 定 ,经 过严 尤 其 是 在 政治 监 控 上 ,达 到 了登 峰造 极 的 地 步 ,在 秘密 侦 查 的 格 的批 准 手 续 ,可 以采 取 技 术 侦察 措 施 ” 和 “ 公 安 机关 因侦 察
以《棠阴比事》为中心解读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及谋略运用
![以《棠阴比事》为中心解读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及谋略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df0e5d581b6bd97f19ea8f.png)
以《棠阴比事》为中心解读中国古代侦查方法及谋略运用作者:邹瀚莹陈立可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8期摘要我国古代侦查在世界侦查发展的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宋朝时期侦查更是世界侦查史上的一大发展高峰。
《棠阴比事》一书由宋朝桂万荣所撰,是我国古代侦查的一部代表性文献,后世也对该书有不同版本的修订和删补。
书中涉及许多侦查方法和侦查谋略的运用,研究该书的内容对了解我国古代侦查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棠阴比事》古代侦查侦查谋略作者简介:邹瀚莹,西南政法大学2009级侦查学硕士研究生;陈立可,海南大学2007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76-03中国宋朝的侦查极度发展,留下了许多世界知名的著作,例如宋慈所写的《洗冤集录》、郑克所著的《折狱龟鉴》以及桂万荣所撰的《棠阴比事》,这些著作为后世研究古代的侦查学、法医学等科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文献。
作为我国古代侦查巅峰时期——宋朝的一部记录了我国古代断狱、鞠情、捕盗、勘验等等与侦查相关的工作的代表性文献,《棠阴比事》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另外,由于《棠阴比事》成书时间较早且后世重新编撰印刷的次数极少,笔者未寻获原版,本文以吴讷删补版为考。
一、中国古代的侦查方法(一)公开侦查方法1.侦查讯问侦查讯问是我国古代侦查中所最广泛使用的侦查方法,其中涉及心理学、讯问学、侦查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侦查谋略智慧性的一种侦查方法,《棠阴比事》中多处记载了有关讯问的案例,并且其中大量运用相关的讯问技巧。
(1)“情迹结合”。
《宗裔卷紬①》中记载:蜀国时许宗裔出典建州,有人被告抢劫缲丝绸卷,其说该物是自己家的而与失主互相争执,许宗裔即下令取来两家的缲丝车,讯问绸卷以什么为胎心,一人说是杏核,一人说是瓦子,打开绸卷后发现时杏核,这才使被囚者免于受冤。
“情迹结合”是郑克在《折狱龟鉴》中所提出的,“情”是指情理、事理,即人情事理;“迹”是痕迹物证。
古代战争中的军事情报与侦察
![古代战争中的军事情报与侦察](https://img.taocdn.com/s3/m/817b67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b.png)
古代战争中的军事情报与侦察在古代的战争中,军事情报与侦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准确的情报,将导致军事行动的失败和损失。
因此,古代各国的军队都高度重视情报和侦察工作,采取了各种手段和策略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一、情报搜集古代的军事情报搜集方式多种多样,最常用且也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通过士兵和间谍的蒐集。
士兵可以通过战俘或俘虏来获取敌方的信息,在战斗中收集情报,并向上级汇报。
而间谍则扮演着更加隐秘的角色,通常是潜伏在敌方阵营中的特工,通过伪装身份,接触敌方高层人员,窃取情报。
除了人员搜集情报外,古代的战争中还使用了一些高级的情报搜集工具,比如曲尺仪、风筝、望远镜等。
曲尺仪可以用来测量地形地貌,帮助军队在战争中制定作战计划。
风筝则可以用来观察敌方的部署情况和兵力分布,从而为作战提供的重要依据。
而望远镜则是用来放大远处对象的工具,用于观察敌方的行动和特征。
二、侦察任务古代的侦察任务主要包括地理侦察、敌军防御体系侦查以及兵力部署侦察等。
地理侦察是为了获取战场地形、地貌的详细情报,以便军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作战计划。
敌军防御体系的侦查则是为了了解敌方的城池、城墙、陷阱等防御设施,并为攻城战提供依据。
兵力部署侦察则是为了了解敌方的兵力分布、兵种结构和作战能力,以便决定如何部署我方兵力。
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侦察人员必须非常谨慎和隐秘。
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避免被敌方发现和追踪。
他们还要尽量避免与敌方发生直接冲突,以免暴露身份和目的。
三、军事情报的利用一旦获得了军事情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将成为胜败关键。
古代的将领智慧地利用情报来指导作战,制定战略和战术。
他们会根据情报中的敌情、敌意、敌机等信息,决定行动的时机、地点和方式,以期能够取得胜利。
除了对我方军队具有指导作用外,军事情报还可以通过虚假情报和误导来影响敌方的判断和决策。
将领们常常借助情报的巧妙利用,制造虚假战场,以诱使敌方误判我方真正意图,从而获取作战优势。
工作心得:钩距法是中国古代侦讯之术(最新)
![工作心得:钩距法是中国古代侦讯之术(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7bcf282ebed5b9f3f80f1c06.png)
工作心得:钩距法是中国古代侦讯之术(最新)中国古代的司法活动历史悠久,成果丰硕。
在长期的司法侦查和审判实践中,中国古人创造出很多行之有效的侦查和审讯方法,钩距法便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种。
钩距法的含义《汉书》记载,西汉时曾任颍川郡太守和京兆尹的赵广汉最擅长钩距法:(赵广汉)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欲知马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价,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对于“钩距法”,古人有两种解说:其一,“钩得其情,使不得去也。
”其二,“钩,致也;距,闭也。
使对者无疑,若不问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距也。
”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种案件侦查方法,即“钩致其隐伏,使不得遁;距闭其形迹,使不可窥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广布眼线,深挖案件线索,隐藏形迹,示之以虚,从而占据案件侦破主动地位。
据说,赵广汉使用这种方法,“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后者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经验推理基础上的审讯方法或策略,可称为迂回包抄法。
具体来说,就是指司法人员为了从犯罪嫌疑人或证人处获得关于案件关键问题的情报,迂回设问,层层推进,最终锁定证言。
成语“问羊知马”指的就是这种审讯方法。
钩距法被应用于司法实践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钩距法”,在赵广汉的行政司法实践中均有精彩的演绎,据说在他治下,“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治京兆者莫能及”,从而为后世树立了钩距法的绝佳样板。
赵广汉之后,钩距法继续被应用于司法实践,精于此道的干臣能吏代不乏人。
如唐朝中期的京兆尹李齐物“为政发官吏阴事,以察为能”,卒后,朝廷降旨褒奖其“擒奸掩钩距之术,恤狱正喉舌之官”。
晚于李齐物的另一位京兆尹刘栖楚“摧抑豪右,甚有钩距,人多比之于西汉赵广汉者”。
五代后晋时重臣安重荣“自能钩距,凡有争讼,多廷辩之”。
北宋初年的郭进“听讼善以钩距得其情”。
宋太宗时大臣李惟清“倜傥自任,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
古代侦察方法
![古代侦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b25b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2.png)
古代侦察方法为获取军事斗争所需情报而采取的行动。
简称侦察。
是实施正确指挥、取得军事斗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侦察”一词,在中国始见于《后汉书·乌桓传》:“为汉侦察匈奴动静。
”中国史书和兵书的“斥”、“候”、“谍”、“刺”、“探”等,都带有侦察的含义。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
平易用骑,险阻用步。
每五人为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前后左右,接续候望。
若见贼兵,以次递转,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
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
”-----《孙子兵法》古代的侦察,主要由军事指挥员对战场进行直接观、听和派出专门人员实施。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少康曾派女艾和季杼分别打入过、戈两国进行侦察。
这估计是有史记载最早的侦察纪录了。
军事侦察的任务,在战略范围,主要查明有关国家(地区)、集团的战略方针、企图、方向、部署、武装力量数量、作战指导思想、战备措施、战争潜力等情况,重点查明战争的直接准备程度、重兵集团集结地区、主要作战方向,粮食、器械、车船、武库等配置,以及作战行动开始时间、方式等影响战争最为关键和急需的情况。
在战役、战术范围,主要查明敌方作战企图、行动方向、战斗编成、兵力部署、主要装备、工事、障碍、作战能力、作战特点、指挥官、指挥机构、通信枢纽以及作战地区的地理、水文、气象、社会等情况。
奥义之观察通过派遣出间谍、细作和斥候小队对敌人做直接观察,而得到相关情报。
在古代,可以通过观察敌人的旗帜、戎装、营寨规模得到敌人大概兵力数目和指挥官身份。
[唐《兵典》(兵十)记载:諸每隊給一旗,行則引隊,住則立於隊前。
其大總管及副總管則立十旗以上,子總管則立四旗以上,行則引前,住則立於帳側。
統頭亦別給異色旗,擬臨陣之時,辨其進退。
駐隊等旗,別樣別造,令引輜重。
各令本軍營隊,識認此旗。
諸軍相去既遠,語聲難徹,走馬報又勞煩,故建旗幟,用為節度。
其方面旗舉,當方面兵急須裝束;旗向前亞,方面兵急須進;旗正豎,即住;旗臥,即迴。
審細看大將所舉之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侦查机制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的侦查机制,在古代中央集权和王权至上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侦查、起诉、审判三者合为一体的特点。
同时在人治大于法治,皇权第一的古代社会,审判充分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刑讯也就毫无意外的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其功能被人为的异化了。
这些机制的非科学性,严重的阻碍了古代侦查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影响深远,积重难返,就是现今进行的侦查机制的改革也不能完全摆脱其影响。
因此,对中国古代的侦查起诉审判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其兴衰成败,取其精华弃其糟泊。
对我国现阶段侦查机制的改革会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史料,从刑事司法体系、刑事案件的受理、相关证据制度的发展和刑事强制措施等方面对我国古代侦查机制所表露的一些现象和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也对中国古代侦查机制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索。
二、中国古代侦查机制的分析(一)依附于审判的侦查机制1.封建社会前期犯罪和侦查是一对孪生兄弟,犯罪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形成,国家的出现而出现。
而侦查几乎是和犯罪同时出现,有了犯罪必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去侦查,从而维护阶级统治,国家社会安定。
东周的侦查机制。
根据《周礼· 秋官· 司寇》可知,周朝“设官分职”的“ 掌邦禁”和“掌邦国”是“刑官之属” 。
中央诉讼机关称司寇,其下设置“司剌”专职侦查讯问,并设有负责侦查案件事实的“禁暴氏” 一职。
春秋时期的侦查机制随着社会的变革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体系上更加完善,出现了许多与侦查职能有关的官职。
根据《周礼》的记载,这一时期的诸侯列国出现的具体执行侦查职能的官员有: 司稽、禁暴士等。
这些官职的职能与现代防暴警察、巡逻警察相似,都负有侦查犯罪的任务。
由此可见,社会变革时期的春秋时代,侦查机制在横向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但侦查的地位在根本上还是没有变化。
2.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的侦查机制。
秦朝的统治者对京师的治安非常重视,对京师的治安采取朝廷的中尉、京师的军政长官中尉和内史双重负责制。
秦代地方上则是设立“亭” 、“游缴” 、“里正和伍老” 。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 “ 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究” 。
可以看出来秦朝设置这些官员来负责侦查案件,维护治安。
汉朝大多数承袭秦朝的制度,“亭” 是汉朝基层行政单位,与秦朝的“ 里正和伍佬”一样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和协查办案的任务。
(2) 隋唐时期的侦查机制。
隋代中央机构中掌管京师治安的是左右武侯府,执掌昼夜巡查,执捕奸非,警卫皇帝的任务。
地方行使侦查工作的有法护参军、司法参军、兵刑参军、士令、丞等。
县一级与侦查有关的有户、兵、法等曹佐及市令等员。
唐朝大体上沿袭隋朝的相应侦查机制,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据《新唐书· 百官志》记载,府、州、县职官中还设有“ 市令一人,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 ,负有侦查打击扰乱市场犯罪的职责。
基层侦查机制中,唐代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为乡、里两级,其中: 乡一级组织基本上是虚构的,里是实际行使基层政权的单位。
唐代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里设里正,由县司选定,负责辖区内的行政和治安管理,其职责是“ 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税。
”其中,“检查非违”就包含了治安管理和调查犯罪的内容。
总体上来讲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 三司分工” ,其中大理寺是审判机关,刑部是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司法监督机关。
这一时期虽然在司法职能上出现了分工,但是侦查职能依旧没有独立出来,其自身价值仍然没有体现出来。
(3) 隋唐以后的侦查机制。
宋朝在中央和地方诉讼机关内分设左右两司,一个叫巡检司,一个叫县尉司。
宋代统治者依靠前者维持大城市、农村、河道、海上、驿道和边境地区的社会治安,依靠后者维持一般城镇的社会治安。
这两司分管侦讯和判决,侦查职能出现一定的独立性。
此外,宋代在“三司” 制度上增设“ 审刑院” 。
在地方,路、州、县行政长官兼任侦查职能,路下也设置“三司” ,其中“提点刑狱司”专掌侦讯。
明朝侦查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秘密侦查机关的建立和发展。
主要有“东厂” 、“西厂” 、“锦衣卫” 、“五城兵马总司” 等机关。
并且这些机关直接向皇帝负责,其职能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 大权小事,方言巷语,悉探以闻。
” 这些秘密的侦查机构,为滥用侦查权提供了温床。
同时,明朝后期逐步剥夺三司的司法权赋予宦官,就造成了宦官法外侦查权的极度膨胀。
综上所述,古代侦查机制在纵向和横向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侦查、起诉、审判呈现三位一体的状态下,侦查依旧处于从属地位。
究其原因是在“ 中央集权,王权至高无上,人治大于法治”思想熏染下,侦查机制的畸形发展。
这样的侦查程序是审判的附庸和从属,制约着侦查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二)案件受理机制的逐渐完善立案是司法机关侦查案件和审理案件的开始,因此立案这项程序也就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受理案件的机制,推动了侦查机制向前发展。
1.自诉制度西周时期,自诉制度开始出现。
到了秦朝时,诉讼制度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
《封诊式· 穴盛》中曾记载: “某里士五乙告日” ,这句话中“告日”就是报案的意思。
到了汉朝时便有了口头报案和书面报案之分,是一种进步。
而唐朝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明确了办案人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其中《唐律疏义· 斗讼》中记载“ 诸强盗及杀人贼发,被害之家…… 即告其主司。
”2.“举告”制度“ 举告” 的制度类似现代的举报制度。
《史记· 商君列传》中有“ 不告奸者,腰斩” 的记录。
汉朝大多数学习秦朝的制度,“举告” 制度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人们大多数采取书面形式进行举告。
到了唐朝,根据《唐律疏义·斗讼》中的规定: “同伍保内,在家有犯,知而不纠者,死罪,徒一年; 流罪,杖一百; 徒罪,杖七十。
” 从此可知,唐朝在战国的基础上明确量化了不举行“举告” 的惩罚。
明朝时,《教民榜文》中记载: “ 许受害之人,将实情自下而上陈告,非干己事者不许。
”“ 紧邻亲戚人等全家人被残害,无人申诉者,方许。
” 可以看出明朝统治阶级为了防止出现诬告陷害所做出的一些进步性的措施。
3.“官纠举”制度除了“举告”和自诉制度,古代还有一种案件的受理制度就是“官纠举” 。
该制度起源于西周,在《周礼· 秘官· 司寇》有所记载。
秦朝时期,“官纠举”出现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官吏“举告” ,另外一种是官府“弹劾” 。
唐朝期间,“官纠举”制度取得发展,程序方面制订了具体的细则。
宋朝时期,统治阶级还鼓励官吏之间,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之间“互举”。
这些制度显示,表明古代的诉讼受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对鼓励告发,惩戒窝藏同时对诬告陷害进行规范化规定的特征明显。
(三) 强制性措施、讯问制度的畸形发展1.强制性措施的畸形发展在古代中国,强制性措施主要包括“ 拘传” 和“逮捕” ,拘传类似于现代的传讯,而逮捕和现在逮捕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据考证,拘传出现形成于战国,秦国律法中“ 执” 字,便有人身强制的意思在里面。
《唐律疏义· 断狱律· 鞫狱亭囚待对》记载: “诸鞫狱官,亭囚待对问者,虽职不相官,皆听直牍追摄。
”其中“追摄”就有拘传通知的意思。
宋朝将“拘传”称作“勾追” ,证人同时也包括在内。
其实,在古代的强制性措施中,拘传和逮捕在作用上无明显差异,并没有现代这么严格的区分,只是在作用对象上有一些不同。
2.讯问制度的畸形发展在古代往往以“ 以讯问代替侦查” 。
这严重阻碍了侦查发挥其效能和作用,使得冤案错案在的发生几率也大大提升。
(1) 春秋战国时期的讯问。
春秋战国时期讯问开始出现,《尚书·吕刑》记载: “两造具备,师听五辟。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里“两造”是指的原告、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