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合集下载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是一种包含了哲学、宗教和美学的东亚文化传统,它的诞生和发展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禅宗美学对于日本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日本建筑方面。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具体影响。

1. 空间与时间禅宗美学强调的是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即通过消除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境界。

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

日本的传统建筑具有开放式的布局,室内与室外的界限非常模糊,同时在建筑中往往会考虑到自然景观的融入,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优美的氛围。

2. 简约与极致禅宗美学追求的是一个简约、自然、平和的境界,而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简约。

传统日本建筑没有太多的装饰,主要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同时还具有精细、完美的结构和构造。

日本的建筑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实践,创造出了许多独特、极致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深刻影响。

3. 求变与持久禅宗美学认为,万物皆变,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同样地,传统的日本建筑也可以不同于其他建筑,它们采用的是一种柔性的、适应性强的方式来应对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了建筑的稳固和永续。

例如,传统日式建筑中往往设置有小窗户或者摆头窗,这种设计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灵活使用,同时还可以调节采光和通风,具有强烈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总体来说,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塑造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色和气质,同时也使得日本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这种自然、简约、平和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启示和借鉴。

禅宗思想与日本古典园林建筑

禅宗思想与日本古典园林建筑

图 $"" 伊势神宫内宫图
图 ("" 鸟居
%.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 艺术探索》 ( 总第 ’$ 期) !""# 年 第 $% 卷 第 & 期
图 +$$ 龙安寺
室町时代・京都
图 -$$ 大德寺 江户初期・京都
图 ,$$ 妙喜庵茶室 “ 待庵”
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 使人产生 一 种 解 脱 和 超 越 的 渴 望 , 正是
望。 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空间扩展感。日本茶 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 #$ 特别强调 禅茶一如。 茶叶虽然在汉末已传入日本, 但直到宋代, 随着佛教禅宗 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 饮茶才在日本广泛流行。日本茶道即来源 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 敬、 清、 寂的教义, 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 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桃山时代, 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 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 日 —茶庭。 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 茶庭不同于其他类型 的 园 林 , 它 强 调 去 掉 一 切 人 为 的 装 饰 #$ 追 求简素的情趣。园内石景很少, 仅有石水钵和石灯。石水钵, 供客人 净手、 漱 口 之 用 ,石 灯 则 是 夜 间 照 明 用 具 , 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 小品。 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以外, 不种植任何观 赏花卉, 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 简约 , 并突出其 “ 闹 中 取 静 ”的 山 林 隐 逸 气 势 , 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园中有水井一口, 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在内、 外露地之间, 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 溪上架桥, 增加园林气氛。 这种 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 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 “ 城市山林”, 使人 在朝野而不妨心存江湖。 在茶庭中, 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 富有自 然情趣, 更加突出禅者、 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 以禅宗心身感悟 的方法, 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 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 , 尺度不大, 材料结构都很简朴、 原始。 茶室内部利用凹间、 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特 别是大量自然材料的使用, 不加修饰, 追求空寂、 枯寒的气氛。这种 自然、 优雅的中性色, 配合阳光从外面射入, 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 朴、 实用、 洁净、 安详的气氛, 从而启发茶 人 的 清 静 情 趣 , 排除私欲, 探寻本源, 达到觉悟的目的。 铃木大拙说 “ 日本人最擅长的, 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 并 ( ()*& )从日本枯山水园和 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 %&’ 茶庭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 中国 “ 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 本后, 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 典 型 化 、 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 意庭园。 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 虽然本身并不大, 但常常让人感 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 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 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 它们那种抽象、 纯净的形式, 给予人们无限遐 想的天地。就像一幅单色的山水画,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悟性感悟 其中的情趣、 韵味。 它反映的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思想, 不如说是美学 的境界。 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 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 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 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 潜移默化的。这种禅 的样式已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式,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 的。它虽然来源于中土, 但是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 合与变异, 已经成为日本本土的主 导 文 化 , 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 化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禅学意境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禅学意境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禅学意境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1 、禅境初探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是一种中国化的精神现象哲学,禅宗保留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禅宗主张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用空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体悟宇宙万物、人生,从而达到体认心灵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禅者通过静悟与修禅的方式,达到一种解脱后的澄明与自在。

超越世俗纷扰,体认心灵的本真状态,从而顿悟佛果。

因此参禅场所表现出的禅学意境也关系到参禅者的内心变化。

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的统一。

通过主观的禅学感知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本质为空的“缘起性空”的灵境。

2 、历史文化背景日本枯山水顾名思义就是枯山枯水,即以砂代水,以石代山。

《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

”枯山水以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于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海岛、瀑布等等。

利用白砂与小碎石表现流水之美,象征着广大的空间。

沙石选用浅灰白色或浅灰色,通过耙制沙砾形成纹路,如直纹可喻静水,“z”纹可喻海中撒网,同心圆纹可喻雨水溅落,涡旋纹可喻漩涡,叠加半圆纹可喻浪涛或波涛击岸。

若要点缀花木,不植高大的树木,只植少量夭矫多姿的矮株,不种花而种植青苔等,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

传统的枯山水庭园是专门供人从寺院的阁楼或是高处观看的,除非是为了进行打扫,否则谁也不许进入庭园。

在枯山水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能够对人的心境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日本从室町时代开始,朝廷贵族、禅宗僧侣等就热爱造庭, 禅寺庭院以模仿杭州、苏州名园, 来陶冶性情,体会“物我如一”的禅境。

日本枯山水园林作为禅寺园林的一大代表风格,也被称为“禅心之园”。

3 、理水手法日本禅宗重视心性,依靠内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不着文字”,因此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矫揉造作的修饰。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然、简洁、直接、自由、平等、超越言语等观念的东方美学体系。

它始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在日本,禅宗美学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简洁、自然、空间感、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建筑的简洁禅宗美学主张简约和寡欲,要达到物尽其用、不多不少的境界。

在建筑中,禅宗美学注重结构和功能上的简洁,强调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由于禅宗的传入,日本建筑也开始在设计上追求简约、舒适与谦虚。

例如,在日本寺庙建筑中,它们的外观线条简洁自然,寺院内部则让人感觉宽阔、开放。

二、自然的造型和材料在自然观念上,禅宗美学颇为注重自然现象。

传统的日本建筑也自然地融入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喜欢仿自然的造型和利用天然材料。

例如,在日常住宅中,常常使用竹子、木头、草等天然材料。

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美学,又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空间感四、审美观念禅宗美学注重从内心和感官上体验美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强调以身心一体来认识世界。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力求奢华和浮夸。

在日本建筑中,审美雅俗共赏,体现了“蕴藏”的思想,即深邃之中含有浅显之意。

设计上,建筑师力求通过斧凿声、墨汁味、废墟景…等等形式,使建筑带有一种天圆地方、万物归一的感觉。

五、文化氛围禅宗美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传入日本后,它便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建筑也融入了这种禅宗文化,使得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

禅宗美学的宁静、沉静、自然、超然等文化氛围,深深地渗透到日本的建筑文化中,使得日本建筑在呈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美。

总结: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加大的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

它传递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然、更加舒适的建筑思维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人性化、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侘寂美学与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

侘寂美学与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

侘寂美学与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侘寂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其主张的是褪去物质性之后,所看到的事物本质之美。

文章通过对侘寂美学和禅宗思想的分析和认识,结合日本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的赏析,探讨侘寂之美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以及对于设计的思考和启示。

标签:侘寂美学;禅宗思想;枯山水;意境日本侘寂美学与中国禅宗思想侘寂美学是日本美学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侘寂(Wabi-sabi)是日本传统文化、美学、世界观、思想哲学的根基,是顺应自然时间推移变换的结果,是一种强调朴素淡雅的美,侘寂之美的体现存在于多个维度之上,无论寺庙、庭院园林、茶具、还是服饰,到处都是这个概念的展现。

中国的禅宗思想是印度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后经过发展的产物,追根溯源,日本的侘寂思想源自中国佛家中的禅宗思想,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禅宗思想是一种通过心性修持从而得到心性提升的思想,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禅宗思想强调发现残缺的美,接受自然的变换。

所宣扬的也是一种朴素,淡然,寂静的价值观。

在这种美学的价值观培养下,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残缺美、朴素美,产生对于生活新的美学观点。

日本园林的侘寂美日本园林中侘寂美的典型代表——枯山水,在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一本造园学专著《作庭记》中最早出现了枯山水一词,书中写道:“于无池无水处立石之庭园。

”随着室町时期的到来,社会的文化阶层逐渐从贵族向僧侣转化,他们开始在寺院中修建小尺度的庭院,运用这种缩微式的园林景观,在庭院的方寸之间体味到山川江河。

在此之后,枯山水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也被僧侣看做是助益于提升修为、参禅冥想之地,因此枯山水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于日本园林。

最严格意义的枯山水,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京都府龙安寺,其中蕴含的侘寂之美言之不尽,这座始建于1450年的禅宗古寺,将日本庭院园林的抽象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方丈庭前一块面积不大的矩形白沙地上,放置着五组(共十五块)大小不一的石块,这组枯山水用白沙、景石、苔藓以及周围的建筑、植物将侘寂之美的静谧、深邃、朴素、淡雅完美呈现,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线条表示水纹,为观赏者展示了一幅似画非画不对称的山水画卷,诠释了枯山水的最高境界。

禅宗思想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致 。因此石 头的质感并没有削 弱枯 山水 的艺术趣 味 ,却从
感受和思想推进 了艺术的力度和深度 。三是 日本 的枯山水的 小尺度排 除了人对它的游赏 ,而 只能静观 ,同样是拉大枯 山 水与鉴赏者的距离。
离 。审美 中的创造 和 自由就表现为一种愉 快。二是被偷梁换
柱的质感 ,一方 面拉大 了审美距离 ,另一方 面 ,砂 石的质感 给人 的是 一种 冷峻、峥嵘和沧桑 、凝 重的感受 ,体现 出一种 枯淡之美 。而这些 感受却与禅宗 的主 旨和理念保 持 了高度的

注释与参考文献 [] 宁禅师 ,俗姓胡 ,号一 山,南宋淳佑 七年 ( 2 7 1一 14 ) 年生 ,台州 ( 江 )人 ,一宁天资聪敏 ,对佛 学义理研 究精 浙 深 ,曾被邀请到 南海普 陀山说 法,为元代 高僧。 【]铃 木 大拙 , 日本佛 教 学者 。原 名 贞太郎 ,后 因 学 2 禅 ,改名 大拙 ,别号也 风流居 士。石川县金泽 市人 。主要著
的过 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 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 的 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二氧化碳 固定——c ro ixd ia in也称二氧化 a bn do ie fx to 碳 同化 、碳素同化。 即指生物吸收 二氧化碳 转化成为有机物
图2
质 而言 。
来 。” 造 园艺术 的 “ 枯山水 ”是在室町 时代禅 宗精神广为传播 之后 ,从禅 宗冥想的精神 中构思 出来 ,在禅 的 “ 空寂 ”思想
的激 发 下 ,而 形成 的 一 种 最 具 象 征 性 的庭 院 模 式 ,表 现 “ 空
界。从这一点上来说 ,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 、可居相 比 ,它 更像是~幅立体 的水 墨山水画 ,是在三维空 间中追 求的二维 效 果。枯 山水抽 象 、纯净 的形 式给 人们 留 出无 限遐 想的 空 间 ,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 远 ,耐人寻味 ,能于无形之处得 山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摘要:中日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在场地规划、空间营造和艺术风格上有一脉相承之处,它们同样的追求自然、效法天地。

“师承自然”的自然山水进行有计划的植移、加工、改造,但又有所不同。

它们从“形”和“意”上再现自然,故统称为“自然式园林”。

此外中日园林反映出各自对于禅宗文化的不同思考,造园者们往往从禅宗文化中领悟的生命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段巧妙的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营造出一种天然恬静的美好空间。

中国园林在因地制宜,再现出山水的出自然美。

造园者者通过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段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深远意境。

日本园林则在咫尺之间运用“以小喻大”、“以动为静”、“以有限见无限”等造景手法将“禅”的观念和美学逐渐融入园林艺术中。

本文将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造园思想及艺术风格来浅析禅宗思想对中日园林艺术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园林、自然美、禅宗文化、枯山水一、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中式园林鳌立于世界园林艺术的东方,独领风骚。

与欧洲“几何式”园林迥然不同。

中国园林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强调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美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称之为“自然式”的园林。

明代造园师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精妙概括了明人的造园理念和审美旨趣。

以人工效仿自然,自此以后中式园林始终在追求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真天趣之美,一定意义上反应出道教“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运用筑山、叠石、理水等手法营造出“人化自然”之景。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日本佛教文化与中国更是同源同流,两者在园林艺术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自然山水园林,在整体的布局和动线上看不出规律性和刻意为之的痕迹,追求一种取景通幽,蜿蜒曲折的美,追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这是可以说是同属自然式园林的共同点。

由于二者都收到儒家文化的浸润,日本园林也同样深受佛教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的核心理念禅宗美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简约、平和、自然、静谧、空间感和极简主义等。

简约是禅宗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禅宗倡导的简约美学追求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强调“断得繁华”、“除去繁难”、“去其繁而得其淳”,使建筑物脱离繁琐的装饰和华丽的外表,追求简洁、朴素和质朴的美。

平和是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理念,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

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定,要求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自然是禅宗美学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强调自然界的美与和谐,同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静谧是禅宗美学的又一主要特征,禅宗倡导的是一种全然的宁静,建筑物要给人以静谧、悠静的感觉。

空间感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禅宗所倡导的是一种超然的空间感,建筑物应该给人以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极简主义是禅宗美学的又一重要特征,强调通过尽量少的元素去体现建筑的精髓,追求极简和纯粹的美。

禅宗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禅宗美学在日本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以其简洁、朴实和大气的风格著称于世,这一特征与禅宗美学的理念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禅宗美学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以其简约的外观和质朴的材料而闻名。

建筑室外采用木材、竹子、稻草等自然材料,坚持用最朴素的材料来搭建房屋,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修饰,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简约和朴素。

日本传统建筑注重室内外的和谐统一。

传统日本建筑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自然和谐的理念,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巧妙地安排结构与空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舒适的住居环境。

日本传统建筑非常注重空间感的体现。

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不断拓展空间感,建筑物内外的空间关系得到了极为精妙的处理,给人以虚实交融、宽敞明朗、动静结合的感官体验。

日本传统建筑还遵循着极简主义的设计原则。

传统日本建筑尽量避免过多的装饰和修饰,注重将建筑的精髓和本质通过极简的手法展现出来,力求用最简单的元素来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日本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对日本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日本建筑的几个方面来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一、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是以无为而治,即强调自然、简朴、精神等方面,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谐与素朴,具有诗性、哲学性和审美性。

禅宗美学的基本原则是:1、简约:追求简单、朴素、克己等美学观念。

简约主义是禅宗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对日本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2、自然:强调自然、季节、地域等环境条件,使建筑与自然融合,烘托自然美和人文美。

自然主义是日本建筑中的重要线索,与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密切相关。

3、极简:以最简单的手段表现最深厚的意境,达到精美、灵动的视觉效果,这是禅宗美学中的特点之一,也是日本建筑中的一大特色。

4、空间:空间是禅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空间是一种高尚的造物,它能够鼓励人们自由地思考,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禅宗美学影响了许多方面的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建筑。

禅宗美学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日本建筑的整体风格和构造,还涉及到细节设计、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

1、建筑结构方面禅宗美学影响日本建筑结构的方面很多。

首先是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建筑的框架极为简单,结构稳固。

框架通常采用竹木框架,环保无污染。

其次是采用禅宗美学中的自然观念,追求自然、季节、地域等环境因素,所以日本建筑更注重室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做到了室内外的自然流动。

日本建筑的材料来源很广泛,但它们都很注重材料的使用效果与材质的纹理。

禅宗美学极度注重材料的素朴、朴实,所以在日本建筑中,木材、竹子、泥土等天然材料被广泛使用。

其中,木材是日本建筑的最常用材料之一,有平安时代的悬挂柜、江户时代的艺妓装饰、还有家庭住宅以及庭院等等。

3、细节设计方面禅宗美学所强调的极简,对于日本建筑的设计格局,以及每个细微的设计部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谈禅宗与日本建筑

谈禅宗与日本建筑

谈禅宗与日本建筑摘要:日本的禅宗源自于中国,禅宗在日本的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以及整个历史上都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作为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以“禅宗”哲学为基础的审美观念,不仅根植于日本民族的文化之中,也融入到了历代的建筑设计之中。

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将禅宗思想渗入到建筑创作中,这在日本从古到今都有所实践。

这些实践一方面赋予建筑以深邃的审美意境,另一方面也使其固有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

本文将禅宗作为探讨的重点,从日本传统建筑、日本近现代建筑两个角度,浅谈禅学思想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关键字:禅宗思想日本建筑美学意境前言: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是印度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冲突和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的产物。

禅宗自产生之日起,就给中国各个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样也对其他民族的宗教、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作用,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突出。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载体,必然受到文化的熏陶。

日本建筑与禅意的碰撞融合,既丰富了建筑的意蕴内涵,也使抽象的禅宗变得更加真实具体。

第一章禅宗与日本建筑1.1禅宗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佛学宗派。

“禅”一词起源于梵文,有“冥想”、“静虑”之意,包含着使人精神专注,消除杂念,自我反思,最终体会真理的内涵。

禅作为参悟世界的一种精神修持的方法,其本质是“心”和“顿悟”。

禅宗几乎不崇拜任何偶像,在禅学看来,“自心”创造万物,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由心所生。

南怀瑾说:“禅让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同时又看见了自己。

当一个人能够透过事物的表像而彻了其本然时,那就是禅的境界”。

禅是参透,是放下,禅能引领我们发现从容淡泊的境界,为生命找寻真正的解脱。

1.2禅宗与日本建筑在日本历史上,禅宗的传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后,借助于佛教徒的传教求法,依附于佛教的东渡而传到这个岛国的。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日本历史上的建筑发展过程。

禅宗美学强调简洁、平静、自然的审美理念,在日本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塑造了日本独特的建筑风格。

禅宗美学强调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上。

禅宗要求人们在面对生活琐事时保持内心静心平和,这种平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传统建筑常常通过布局和空间设计来创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使人们在其中可以静心沉思。

日本传统室内通常采用简洁的设计、自然的布局,将建筑与环境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与自然亲近、平静宁静的感觉。

禅宗美学的“简约而有节制”的要求也对日本建筑的形式和造型产生了影响。

禅宗追求简约和节制,返璞归真。

日本传统建筑大多以简单朴素的造型为主,避免过于复杂的装饰和繁琐的细节。

建筑师注重建筑材料的质感和线条的流畅性,力求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空间来传达美的体验。

传统日本庭院常常借助石、木、水等自然元素的简单布局和设计,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平和的心境。

禅宗美学倡导自然、易变的观念也对日本建筑的颜色和材料选择产生了影响。

禅宗认为,自然界的色彩、材料和形态都具有无穷的变化和美感,人们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日本建筑中的色彩和材料常常体现出朴素自然的特点。

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石材、竹子等也常被使用,这些材料天然、朴实,有助于人们与自然界保持联系。

禅宗美学强调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思想也对日本建筑的室内装饰和艺术品的选择产生了影响。

禅宗认为世界是虚妄的,不应该过于依附于物质的表象。

传统日本建筑中的室内装饰往往以简约为主,注重内心的体验和精神层面的净化。

传统日本建筑中经常使用一些简洁、纯净的艺术品,如茶具、花道等,帮助人们回归内心、追求静心的境地。

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禅宗美学强调的平静、简约、自然的审美理念贯穿于日本传统建筑的方方面面,使之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品味。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Landscape Theory & Study郦文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京 江苏 210013)LI Wen-jun(The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Nanjing 210013,China)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The Japanese "dry landscape" Gard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Zen摘要:文章以禅宗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美学意境为切入点,逐层分析日本传统园林的艺术理念、空间布局、理山叠水、植物配置;结合日本传统枯山水庭院的具体实例,试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日本园林的独特造园手法及其艺术成就。

对比不同国家的园林艺术并借鉴其优点,希望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今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Abstract:Taking the basic concepts and aesthetic prospect of Zen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garden from the artistic concept, spatial layout, hill making,stone laying and plants arrangemen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gardens. It analyzes the unique Japanese gardening methods, summes up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gardens.By comparing different garden styles, it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rt in China.Key words:the Japanese "dry landscape" garden; Zen; Performancemethod; Artistic achievement关键词:日本枯山水庭院;禅宗文化;表现手法;艺术成就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1-0035-04收稿日期:2014-07-15修回日期:2014-11-031 禅宗文化的基本观点与美学意境禅宗来源于佛教,是佛教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一个流派。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是一种东方哲学思想,源自印度,通过中国传入日本。

禅宗美学以其简约、清新、内敛的特点,对日本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美学的影响在日本建筑中融入了禅宗哲学的内涵,体现出一种纯粹而高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禅宗美学的内涵和日本建筑的特点出发,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禅宗美学的内涵禅宗美学强调的是内心的静谧和超脱,反对华丽、浮夸的外在表现,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世界的美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安宁。

在视觉上,禅宗美学讲究简洁、朴素,追求“极简”和“极美”的境界。

在禅宗的思想影响下,日本的建筑艺术呈现出与生活的和谐统一、与自然的融合、与心灵的交融。

日本建筑的特点日本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体现了禅宗美学的内在精神。

日本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尊重自然和谐的原则,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日本建筑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布局,力求营造一种宁静、简洁的氛围。

建筑形式上注重线条和曲折的设计,简单而不失美感,充分表现了禅宗美学追求极简极美的审美追求。

日本建筑充分体现了禅宗美学在建筑方面的影响,以其朴实、清新、内敛的风格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与赞誉。

禅宗美学在日本建筑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约而不简单禅宗美学注重简约,不浮华也不失深沉,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日本建筑也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著称,建筑结构简洁、线条流畅,没有多余的装饰,给人以清新、朴素的感觉。

在这种简约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体现了禅宗美学所崇尚的极简主义。

2. 与自然的融合禅宗美学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日本建筑在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因素,力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筑以一种内敛的姿态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自然相互呼应,使建筑与自然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关系。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展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体现了禅宗美学所强调的心灵与自然的一体化。

日本现代建筑景观中的“禅”意

日本现代建筑景观中的“禅”意

日本现代建筑景观中的“禅”意禅宗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不仅影响着传统建筑,亦影响着现代建筑的发展。

如何传承与发展这种特色需要建筑师在实际中探索。

文中通过实例探讨日本禅文化对现代庭园、建筑的影响,研究新派设计师的实践过程。

日本庭院景观所表达的“禅意”是能将主体人物引入静谧空间,引向人生境界和精神内涵,最后引发人生感悟的一种环境哲学。

在全球化热潮之下,日本民族特色亦在逐渐丢失,日本很多设计师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建筑景观中探寻着对“禅意”的更好诠释。

禅与建筑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但是禅宗对日本的影响要远甚于中国。

禅宗对日本人民的道德、修养、精神生活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影响着日本的茶道、书法、花道、武士道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

禅宗讲究的是“心”和“顿悟”,这一传统文化必然影响着日本建筑,因此,即使是受各种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建筑亦能够体现出禅的哲理精神。

禅与现代园林庭院传统的日本园林分为自然风景式庭园,枯山水式庭园和茶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枯山水式庭园了。

枯山水庭院是禅宗在日本与园林结合的最好案例。

一方面,造园师为了反映对当时萧条社会,悲凉世间的厌倦,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园林来抛弃杂念,静思人生;另一方面,后世的观赏者看待枯山水园林就像一面镜子,不但能够感受到枯山水园林的造园师设计时的内心世界,同时可以根据观赏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来对枯山水的形式进行加工和想象,同样可以感悟自我人生。

现代园林常将三种园林相互融合,模糊它们的界限,创造出更适合现代建筑的园林景观。

禅宗法师兼园林设计师的??野俊明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L町会馆的青山绿水园正是他想要创造的心灵深处园林的具体表现。

庭园的面积有限,分布在一层和四层,都是在非常狭长精巧的空间中,设计师在这极其有限的空间之中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情感,令人们回味自然和赞美自然。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庭院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庭院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庭院摘要:禅宗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深远,日本园林设计也受其影响印上了“禅”的意韵。

从日本“禅”思想起源和审美特点,分析日本传统庭院园林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置石理水、植物配置;结合日本传统庭院的实例,试从上述的四个方面分析日本园林的独特造园手法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禅宗思想;日本庭院;审美特点;设计手法。

1日本“禅”思想起源“禅”作为一种宗教实践存在于印度哲学体系之中。

“禅”因主张修行禅定、悟彻本心而从佛教八大宗派中独立出来,成为佛教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禅”起源于印度,并非能反映佛理的全部要义,只是作为一种潜心感悟佛性的实践修行方式。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道教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印度本土佛教的中式佛教。

“禅”思想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也被佛教信徒所接受。

禅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影响了日本的文化,而是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使日本艺术形成了“清寂”、“幽玄”的美学特征,日式的园林艺术也深受这种审美的影响,成为世界园林史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2 日式园林的审美特点日式园林最常见的造园手法有枯山水、池泉园和平庭3种主要方式,其中枯山水是日式园林最具代表性的造园方式。

枯山水的本意是“无水之庭”,多用石块象征山峦,灰白砂石铺就地面象征湖海,并以小块的苔藓或林木点缀,庭院内没有假山与瀑布、池水因而被称为枯山水。

池泉园则是以池水为中心,布置山石、树木及庭院等,反映出日本本土的地理风貌。

平庭则是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园地上建设出来的园林,反映出一片原野或者谷底的自然风貌。

从这些常见的造园手法可以看出,日式园林追求的是空灵与自然的美学追求,少有层峦叠嶂的假山和繁琐艳丽的花木,通过较为简洁的修建手法,素雅简淡的配色营造自然之境。

总体上说,日式园林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追求静寂、和谐的统一,也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缩影。

3日式庭院的造园理念枯山水是日本园林特有的造园形式,也是日本园林的精华。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意与美丽的庭园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意与美丽的庭园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意与美丽的庭园金阁寺(Kinkaku-ji)位于日本京都市,是一座以其独特的禅意和美丽的庭园而闻名于世的佛教寺庙。

作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之一,金阁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金阁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日本传统的宗教建筑和禅宗思想。

寺庙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的金箔殿,象征着天、人和地之间的联系。

金箔殿的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意象,其顶部镶嵌着一块镜子,象征着智慧和内省。

金阁寺的庭园被精心设计,展现了禅意与美丽的结合。

庭园中有一座静谧的池塘,池塘上有一座小桥、一片绿草和几棵优美的树木。

整个庭园呈现出一种简约而和谐的美感,让人感受到宁静与平和。

在参观金阁寺时,游客可以体验到禅宗的精神与美学。

禅宗注重内心的宁静和专注,金阁寺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人们放松心灵,远离尘嚣和烦扰。

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于庭园中,欣赏美丽的景色,并通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此外,金阁寺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文化爱好者。

寺庙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客可以参观寺庙内的展览,了解和欣赏日本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精髓。

总之,金阁寺以其独特的禅意和美丽的庭园成为了京都市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无论是寺庙的建筑风格还是庭园的设计,都展现了日本传
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

来到金阁寺,人们可以感受到禅意的力量,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金阁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土。

论禅宗思想在日本枯山水庭园中的体现

论禅宗思想在日本枯山水庭园中的体现

论禅宗思想在日本枯山水庭园中的体现作者:王莉袁恩培来源:《艺海》2011年第05期一、禅宗思想的内涵禅宗思想的核心是“悟”,就是一种心灵的启悟,禅宗把这种悟称为“见道”,即人与道合为一体,这时广漠无垠的“道”不再是“无”,而是一种“无差别的境界”。

禅宗思想作为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的重大成果,吸取了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对人的本性的关怀以及对人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审美情趣等精神境界的追求。

它表现出了以下思想特点:(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肖艺吴隽宇,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J],中国园林,2003.9)。

此外,禅宗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些对于事物的特殊思维方法和感觉方式。

具体可概括为:(1)、禅将其焦点置于精神实体,无视一切形式。

(2)、禅在任何形式中都努力寻求精神实体的存在。

(3)、禅认为,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实都更能表达精神,太完美酌形式容易使人将注意力转向形式本身而忽视内部的真实。

(4)、禅对形式主义、传统主义和礼仪主义的否定,结果使精神直接暴露,回复到它的寂寥与孤独之中。

(5)、这种先验的寂寥和“绝对”的孤独是清贫主义(asceticism)、禁欲主义的精神,它排除一切可能是非本质的痕迹。

(6)、这种孤独用通常的话来表达就是无所执着。

(7)、如果把孤独理解为佛教徒所使用的绝对这种意义的话,那就是它沉寂于森罗万象之中,从卑贱的野间杂草,一直到自然界的所谓最高形态(铃木大拙著,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9)。

二、禅宗思想对枯山水庭园的影响日本的庭园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枯山水庭园布局景观。

在室盯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日本的审美取向便开始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追求一种幽玄的空寂之美与风雅的闲寂之美。

浅谈禅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 二) 日拳 禅 意 枯 山 水 庭 园
“ 弹宗” 是 东方特有 的文化之 , 日 本 的建筑深受掸宗思想 的影 响 , 而 日本对禅宗 的欢迎却 是世 界上其他 国家少有 的 ,这不单单是 因为仰 慕 时先进的中国丈化使然 , 还有 来自 日 本 内部 的 自身 索 , 自 然 条件 多灾害是一个很大 的影响 素。


禅文化在 日本的发展

这种 “ 时间的凝 固” , 和“ 自然的无心” 也正 是 日本枯 f J J 水 同林所追 求 的意境。枯山水 园林 几乎摒弃 r 所 有的动态景观 , 例如池和泉 , 使用 些常绿 树 、 苔藓 、 沙、 砾 石等一些静止 不变 的元素来 营造 J { J 一种宁静 而永恒的景观氛 , 使观者仿佛被一股神奇 的力培所震 慑, 让人凝神 } j l 其问时不 冉 自主的有种“ 无语凝 噎” 的感伤 。那些 树术 、 岩石 、 白砂 、 土 地、 寥寥几笔却蕴含着极深 的寓意 , 它们 仿佛就 是森林 、 大地 、 岛屿和海 洋, 它们就是凝同蕾的字甫 . 枯 山水同林给人的精神 震撼 力是极 大的 、
孙 淡” ( 见叶渭渠《 3本文明》 1 ) 。 这种禅宗影 响 F 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 向,对 日本文化艺术的各 个领域有着深渊的影l , 计歌领域 丧 “ 余 情” 在绘画领域 表现 为“ 留自” , 存园林 t j 建筑 芝术领域则表脱为“ 空
相”
枯山水庭园以I 砂 的不同波纹 , 通过 人的联 想 、 顿悟赋予 景物 以意 义, 它的美更 多的需要靠弹宗冥想 的精神构 思。 而具 有禅的简朴 、 枯 高、 自然 、 幽玄 、 脱俗 等性格特征 . 它 不单 是 一 种表现艺术 , 更是一种象 征的艺术和联想 的艺术。如京都 龙安寺 , 存无一树一草的庭同内 , 经过 巧妙的构思 , 通过块石 的排列组合 , 白砂 的铺 陈. 加 上苔 鲜的点缀 , 抽象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禅宗美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禅宗美学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造物都具有属于各
自固有的美感,强调个体的直观感受和生活体验。

在日本,禅宗美学在古代日本的建筑、
园林、茶道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古代日本建筑以木材、竹子和稻草为主要材料,具有轻巧、灵活、风格简朴等特点。

禅宗美学注重极简主义的表现方式,日本建筑受其影响而逐渐形成了以自然、简约、自然
材料及所谓“真情味”的美感。

比如日式榻榻米和障子房间,减少了墙壁和框架结构,利
用自然光和自然风,保持原始而自然的美感。

在朱雀大路寺和天龙寺等山东一带的寺庙,
建筑多采用竹子,如宝厳院的竹林庭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竹子是天然材料,节制得宜时,可构成美感。

此外,日本建筑的园林设计亦是禅宗美学的产物,原本以佛教为主题的
庭院、山庄、念佛堂等群体通常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氛围,富有意境意象。

禅宗美学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亦深远。

茶道追求致敬宾客和精益求精、追求和谐平衡和
自然性、不拘形式和横溢匠心的特点,在禅宗美学的启发下,茶室形式逐渐极简化,用料
简单而不失精致,表现出一种富有禅意的清新简朴的特点。

因此,茶道也成为日本陶艺、
盆景等领域的一个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日本传统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禅宗美学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在日本建筑、园林、茶道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方式中的体现,既回应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也展现了其美学追
求和哲学思考的内涵。

[转载](转论文)中国禅风对日本庭园风格之影响──以京

[转载](转论文)中国禅风对日本庭园风格之影响──以京

[转载](转论⽂)中国禅风对⽇本庭园风格之影响──以京原⽂地址:(转论⽂)中国禅风对⽇本庭园风格之影响──以京都地区为例作者:此夜芭蕉⾬中国禅风对⽇本庭园风格之影响──以京都地区为例陈信甫*、林珊妏*景⽂技术学院观光系暨旅运科讲师中华佛学学报第06期 (p445-482)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p. 445提要中国佛教禅宗于宋朝时期传⾄⽇本,对⽇本庭园影响深远,造成鎌仓与室町时代,中国禅风浓厚的⽇本庭园风格,⽽中⽇禅僧即为此期庭园⽂化的主要传播者。

鎌仓时代寺院庭园之配置,受到中国禅寺强调⾃然天成景观设计之影响,以散发出浓厚的禅境意味。

室町时代的僧众盛⾏于中国禅诗禅画之创作,影响所及,不仅促成「五⼭汉⽂学」之兴起,更进⼀步造成了「禅样建筑」的流⾏,使得⽇本庭园深具禅风,例如当时流⾏的枯⼭⽔,即受到中国禅画之影响,成为⽇本庭园中,最为典型、极具代表性的禅意表现。

桃⼭时代的书院式庭园,为僧侣和武⼠坐禅修道之地,因此对于庭园的布置与陈设,亦以禅风特⾊进⾏规划和塑造。

江户时代的回游式庭园,受到僧侣倡导茶道的流⾏风潮,以致出现茶庭茶室这样的庭园景观,也让⽇本庭园的禅意更添⾊彩。

江户之后的⽇本庭园,因⽇本禅宗信仰之势微,使中国禅风对⽇本庭园的影响亦⽇渐衰减,渐⾛⼊历史⽽淡出。

关键词:1.禅宗 2.枯⼭⽔ 3.禅样建筑 4.回游式庭园 5.茶庭p. 446【⽬次】(三)禅净双修思想对造园材料及技法之影响p. 447⼀、前⾔⽇本庭园艺术举世闻名,⽬前已有多处的传统庭园,被指定为世界⽂化遗产。

⽇本庭园,除受到本⼟性的因素影响之外,更因丰富多样的⽂化思想特质,以致发展出各式各样的庭园风格,包括:佛教影响之净⼟庭园、融合唐样之贵族寝殿造庭园、中国禅宗思想与⽔墨画影响之枯⼭⽔庭园,以及受茶道影响之露地庭园。

这些不同的庭园类型,往往具鲜明的时代特质,随着不同的时代区隔,其庭园特⾊亦见明显。

⽇本庭园有着极远深的历史脉络和独特民族性的区域演化,其中也有很多受中国⽂化影响之处,尤其是宗教⽂化,⽽禅宗不仅深深渗⼊⽇本⽣活⽂化及各阶层,对于道德、修养、精神⽣活乃⾄于⼈格的塑造,发挥了极重要的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肖艺吴隽宇∙简介: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

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Thales)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

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肤色和类似的文字,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发展本国思想的借鉴。

从隋唐、宋明等朝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变形的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

这种民族特有的“复合变异性”,生命力极其旺盛,使得日本文化并没有流于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禅宗思想,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1 禅宗哲学思想的特点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

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

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

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

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禅宗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

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2 禅宗思想与日本枯山水庭园到了室町时代,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

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神僧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垠的自然世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

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庭园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枯山水,顾名思义,庭园内不用水,表现的山水是干枯的。

它以各种形态的天然块石代表山岩、岛屿,地上铺设白砂(一种从河滩中采来的石英砂),砂面上耙出水波纹的图形,以象征江河湖海。

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衬,形成山峰、岛屿、涧谷、溪流、湖海、瀑布等多种山水景观。

园中有时也点缀一些常绿的树木和灌木花卉,或苔藓、薇蕨(微小的蕨类),或者根本没有花木。

在枯山水中,庭园中所使用的石头不同于中国的湖石,它不求瘦、皱、漏、透,而求气势浑厚;理石方法也不是叠掇,而是利用石头本身的特点,单独或成组地点布。

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犹如万重波澜,石块根部的砂石耙成环形,似惊涛拍岸。

花木疏简而矮小,精心控制树形而又尽力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以求与整个枯山水的风格协调一致。

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特有的民族审美意向。

由于造园材料很单纯,天然块石的尺度不可能很大,耙出纹样的白砂也不能固定,所造的景观只能供人坐在屋内静观,犹如一个大盆。

枯山水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严格说,只能算是庭园。

如京都大德寺的大仙院,便是一个面积只有99m2的枯山水庭园。

它被一个廊分划成南北两个部分。

北部是主景所在,东北墙角有一组块石,形成山峰,其间铺砂石,层叠而下,形成瀑布。

瀑布出水口汇成溪流,有一石板跨溪而渡,即为桥。

溪流经廊子下面,呈跌水落下。

到了南部,溪流中排列数组块石,以其形状,比喻为舟、岛,组成一幅涧谷溪流的图画,幽静而恬美。

可见,大仙院庭园是一座受水墨画影响的、极为典型的枯山水庭园。

它以具象的手法,表现无水的山水、溪流和小桥,很直观地反映大自然的动感和情趣。

而另一类纯净达到极致的枯山水庭园,仅采用块石和石英砂,既无动态的水面,也不种植树木、花卉。

它摒弃了水的盈竭、树木的枯荣和花卉四时色相的变化,几乎排除了一切生命和运动,表现出对自然美执著的追求。

京都龙安寺方丈前庭便是这类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作。

这个庭园呈规则的长方形,铺满了白砂,砂中排列五组块石,以五、二、三、二、三的块数组合,布局错落有致,块石和附近的地面上,长着斑驳的苔藓,没有花木,只以庭园之外苍翠的松树作为背景。

其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

可见,日本枯山水庭园能够在极小的范围内,运用极少的造园要素,幻化为高山大壑,万顷海洋的壮阔景观,把中国园林对大自然写意化的缩移、模拟的创作方法,发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极致。

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虚处,得山水之真趣。

是禅宗文化在造园艺术上的凝聚,开拓了日本园林的新领域,把日本造园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3 禅宗思想与日本茶庭禅宗思想除了影响枯山水之外,还影响了日本另一类庭园——茶庭。

茶道是日本传统艺术,人们以沏茶、品茶为手段,联络感情和陶冶性格。

但茶道渊源于茶的故乡——中国。

茶文化是近2000年漫长岁月的“士人文化”的延续。

以隐逸思想为主导的“士人文化”,构筑了一个以琴棋、书画、谈玄、斗禅、品茗、园林等为内容的高度完善的体系。

渴望独立人格和理想的士大夫们普遍品茗,是从中唐以后开始的,陆羽集茶事之大成的《茶经》三卷,便产生于此时。

对士人园林有突出贡献的白居易,在诗中也曾详细描写了居身园林之中烹茶品茗、观赏器具的怡然心情。

茶叶虽在汉末即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神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本普遍流行。

当时用茶的方法是先把茶叶碾碎、筛细,再用水调和饮服,所以古籍有“饮茶”的说法。

饮茶在日本成为一种艺术,是在室町时代(1337-1572年),茶人像阿弥以禅宗思想为主导,判定饮茶的仪注,同时融入了“士人文化”的隐逸思想,把茶道精神发展为陶冶人的内在涵养,以及培养人们礼让谦恭的品德。

至桃山时代(1583-1603年),日本艺术家干和休(1522—1591年)经过改革,创造了茶道社会,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并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门艺术,而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

园内石景很少,仅有的几处置石亦多半为了实用的目的,如蹲踞洗手、坐憩等。

整块石块打凿砌成的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

常绿树木沿着道路,呈自由式地丛植或孤植,地面绝大部分为草地和苔藓。

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具有导向性的道路,蜿蜒曲折地铺设在草地上,并做成“飞白”(中国画中留白的一种技法)路面,好像水上的汀步,以取其自然之趣。

围墙常用竹篱,入口大门为“木户”(柴扉)。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及平淡恬逸的境界。

园林的布局完全依照茶道的仪注要求来安排。

一般划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两部分,以“中门”隔开。

来客进园后,先在“外等候廊”整衣,安定情绪,然后沿石铺的小路进入中门。

主人在中门迎候客人,陪客人一起走入内露地。

在“内等候廊”再一次整衣、换鞋。

然后到石水钵旁用竹勺舀水净手、漱口,以示去邪消灾,最后进入茶室。

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

讲究的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

位于江户的不审庵茶庭,是这种茶庭园林的典型实例。

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只凭大自然中无形的风云雪月、鸟语虫鸣、水声松籁,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

同时,禅宗对意象思维的激发,使得茶庭所表现的不是丰富的景观和深远的空间等造园技法,而是“禅”的境界。

这是一种“悟境”,远远超过那些山水实景。

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园林在吸收中国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又不断向民族化和宗教化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

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

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人生观、思想素养和生活经历,去塑造心目中神圣或美好的境界。

它追求的与其说是宗教思想,不如说是美学的境界。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日本人的民族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日本国土较为狭小,珍奇景观也相对稀少,所以他们自古以来就对自然美的客观属性尤为欣赏和强调,并更加注重事物的细部,高度评价甚至崇敬无生命的美。

另一方面,佛教在日本兴盛,也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因而,日本庭园常被概称为“宗教园”、“僧侣园”。

而以儒学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园林,则有“伦理园”、“文人园”的称谓。

的确,受佛教“空、静”深刻影响的日本庭园中的池水,更显纯净、明澈;而中国园林则由于莲荷、游鱼等人文景观的培植,使池水给人深不可测之感,加之渐盛的对奇诡多端山石的追求,使热闹与凝重并存。

但相比之下,日本庭园则稍显脱俗。

4 禅宗思想与当代建筑的庭园空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以“禅宗”哲学为基础的审美观念,在当代仍然牢固地根植于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

新一代日本建筑师们,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设计出许多具日本传统风格的作品。

对于建筑中的庭园设计,他们并没有停留在传统“形似”的模仿,或者局限于日本古典园林的框框,而是着重去表达对传统庭园意境的继承,从而充分地体现出传统庭园中抽象、简洁、意味深远的审美追求。

下面以几位日本建筑师的作品作为实例加以说明。

4.1 安藤忠雄安藤忠雄的现代建筑,有着独特的韵味,简洁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中,蕴含了许多丰富的感官效果。

他继承了日本庭园的美学传统和枯山水的直觉体验,并进一步“将自然还原为光、风、水和空气等基本要素,通过同几何形状的相互共振运动,作为抽象的存在而升华”。

他在北海道奥尻(Awaji)岛的“水之教堂”设计中,表达了一种几何、自然的“结晶建筑”。

教堂前的长方形人工湖,用堤岸和西南向的L形围墙双重限定,而东北方向的密林开敞,水声和围墙将人们导向玻璃盒子似的入口门厅,再从门厅通过回形楼梯,进到礼拜堂。

礼拜堂的大片玻璃窗、天空、十字架、密林,倒映在如镜的水面上,实物与影像虚实幻变,构成一副旷奥的图景,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在这里,安藤通过不加修饰的混凝土墙壁与水体巧妙配合,以及遮蔽、开放、转折、光影效果等诸种方式,塑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宗教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