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整合跟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停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定。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计算机联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获取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教学设计也所以与信息技术逐渐实现整合而获取优化。
如何让信息技术由助教为主转向以助学为主的协助讲堂教学设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的教学设计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如何让学生最有效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培育学生的信息修养呢?所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讲堂教学设计的整合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便有深刻的实践的意义。
一、应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学设计实践表示,抽象观点、规则的学习常常没法灵巧适应详细情境的变化,学生经常难以用在学校获取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切问题。
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情境性学习获取了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讲堂上获取“身临其境”的感觉呢?信息技术为我们实现学习内容的情境化、活动化创建了条件。
特别是信息技术供给的网络传达方式能够实现教学设计内容的及时开放,问题情境生动传神,能够获取小学生进入角色快,踊跃性高。
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供给了更有效的手段,为学生接受、办理信息供给了方便,为学生主体参与教案活动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应用信息技术,拓展信息资源,改变教案内容的呈现方式经过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增大讲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设计信息的灵巧性,进而提升教学设计成效。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设计,加速了学生理解进度,相当于加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缩短了学生对相同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讲堂容量供给了很好的条件。
合时适合地运用计算机协助教学设计,不单能够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更多的知识,更能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构造的内部链接,最有效的和最大限度地把间接经验化成直接经验,经过媒体和多种提示性信号,在任何时间能鼓励在学生思想中进行最简短的提取和再现。
教学设计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教学设计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提供教学资源和工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分析其在不同学科和教学环境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例如,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教师可以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教学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线互动平台等,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1. 语文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被用来辅助学习课文和写作。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籍、电子课本等资源,将课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此外,通过使用写作软件、互联网上的写作平台等,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写作练习,并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反馈。
2. 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被用来进行数学建模和解题。
教师可以使用数学建模软件,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模型,让学生通过模型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使用数学软件、在线题库等,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科学在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被用来进行实验模拟和科学研究。
教师可以使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科学现象。
同时,通过使用科学研究数据库、科学论文等资源,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培养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应用1. 传统课堂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被用来支持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全班学生。
同时,可以使用在线互动工具,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案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教案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案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并分析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信息技术在教案编制中的应用1.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轻松地收集、整理和分享各种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PPT课件、教学案例等,从而为教案编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参考。
2. 多媒体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例如使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互动式学习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设计各种互动式学习活动,如在线讨论、网络问答、虚拟实验等,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1. 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教师编制教案的时间,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高效获取教学资源,同时提供快捷的交流和反馈渠道,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价,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3. 增强学习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学习工具,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挑战1. 教师专业素养: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并灵活运用于教学中。
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2. 资源开发和分享: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整理和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与其他教师分享和交流,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
3. 学生使用与管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使用指导和管理,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防止滥用和依赖。
(江苏省获奖教案)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江苏省获奖教案)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7 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泰州市姜堰区沈高小学刘小丽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 的乘法口诀》一课。
一、教学分析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 1—6 的乘法口诀”以后。
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 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 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 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 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 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 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
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在推导7 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一、技术工具选择与应用在数学学科中,技术工具的选择与应用至关重要。
可以考虑使用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数学建模工具(如MATLAB 或Desmos)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数学内容数字化处理将数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更加适合信息化教学。
例如,通过制作电子课件、动画演示和交互式练习等,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图形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互动教学环境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动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实时投票系统以及虚拟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四、探究学习方式设计设计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来解决数学问题。
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任务,让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可以利用在线测验、作业提交和评价系统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化。
六、教学案例与资源整合数学学科的教学案例和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
可以包括数学故事、数学家传记、数学游戏等,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提供丰富的数学题库和解题工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七、跨学科融合策略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策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可以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八、教师角色与能力发展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定义及关系。
2.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 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关系,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实际效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关系,介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实际效果。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调查身边同学在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总结优点和不足。
第二章: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学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应用。
2.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介绍其积极影响。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信息技术工具,体验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便利。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数学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介绍其积极影响。
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教学设计介绍学科融合教学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一个课程中的教学方法。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学科融合教学方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和兴趣。
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1. 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教学设计将以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目标:1. 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关联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数学的现实应用场景来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例如,介绍使用计算机编程解决数学问题的案例,或者介绍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实践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游戏,要求学生使用编程语言来实现游戏规则,从而巩固他们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3. 项目研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将数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例如,学生可以合作设计一个数字化的数学测验平台,既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4. 跨学科研究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例如,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教师可以共同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编程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学生作业和考试,测试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2. 项目成果展示和评估,评价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反馈和自评,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以继续改进教学设计。
结论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介绍了一种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创造有趣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教学设计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融合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研究环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他们的研究成效。
介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概念和技巧。
因此,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融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研究资源和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设计方法融合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数学软件、交互式网站或应用程序。
2. 设计互动性强的研究活动:设计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研究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与数学概念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索。
例如,设计数学游戏或虚拟实验,让学生从中研究数学知识。
3. 提供个性化的研究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个性化的研究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
例如,为学生提供在线数学练或视频教程。
4. 引导学生自主研究: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例如,设计在线讨论或协作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5. 评估学生研究成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策略。
优势和效果融合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法具有以下优势和效果:- 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研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主动性。
- 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提供直观、生动的示例和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 提高数学技巧的应用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数学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 个性化差异化教学:信息技术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数学信息化教研活动设计(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特设计本次数学信息化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数学信息化的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 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信息化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三、活动内容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1)讲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等。
(2)分析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2. 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1)介绍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以具体课题为例,进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3. 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1)讲解常用的数学教学软件和工具,如数学画板、几何画板、教育云平台等。
(2)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4. 信息化教学案例分享(1)邀请具有信息化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成功案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经验。
(2)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将信息化教学融入数学课堂。
5. 教师互动交流(1)分组讨论,针对信息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2)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2天2.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3. 参与人员:全校数学教师4. 活动流程:(1)开班仪式(1小时):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内容、安排等。
(2)专题讲座(4小时):邀请专家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等方面的讲座。
(3)教学设计实践(4小时):分组进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应用(3篇)精品资料
2.1设置巧妙悬念,增强探究动力
以往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师一般采取和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式,直接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学生在听取知识后上机练习,如此一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属于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可能压制学生的个性特点,磨灭某些天赋倾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大多数学生会越来越觉得这门课程枯燥无趣,很难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初始目的。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设置巧妙的悬念,增强学生对悬念的探究动力,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学习到的课程内容才能真实有效。采用这一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将会有效并且久长。
2.3选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及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逐步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好这些有利的因素,在秉承已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而可行的教改探索。在所有方法中的任务驱动式是最受大家所喜爱的,我省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就是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所编写的,实践证明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较好。在《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分为了百战百胜队、真假难辩队、永不退色队、千锤百炼队、百变一身队,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从而发现信息的不同特征。学生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这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当然是通过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将信息技术的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通过学校信息化的推进使得同学们在学校不仅仅能够通过多媒体一个单一的渠道学习知识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学校网络化建设使得同学们不仅仅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到知识还应该整合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相关视频资料还应该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可以通过师生的实时互动及时解决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堂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本文中,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小学数学课堂。
一、数字化的教学工具数字化的教学工具是利用电脑、投影仪、互动白板等设备来辅助教学。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公式或解题过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知识时,可以使用互动白板来展示不同的图形并让学生参与到绘制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辅助软件和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学辅助软件和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
例如,数学计算和绘图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计算和绘制图形,提高学习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可以使用数学游戏应用程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解谜游戏、数学竞赛等,使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学习数学知识。
三、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资源的广泛存在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相关网站或使用教育平台,获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练习题等资源,用于课堂展示和学生练习。
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学习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教育软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案。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学习困难。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上参与在线学习课程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的设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设计丰富的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来设计成绩统计、预算管理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概念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整合。
例如:在数字与计算方面,可以通过编程软件教学,让学生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来实现加减乘除运算;在几何与空间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三维图形的属性与变换;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可以通过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等。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并鼓励他们探索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式。
2. 选择适合的数学概念和应用场景进行教学,并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
3. 设计探究性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4. 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思考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整合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作品和报告,评估他们对数学概念和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程度。
3. 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互评和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和教辅资料,包括数学概念和应用示例。
2. 信息技术工具,如编程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等。
3. 学生使用的电脑、平板电脑或其他信息技术设备。
4. 学生素材和作品的展示平台,如课堂展示、学校网站等。
教学辅助措施:1. 提供个别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在整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 提供丰富的示范和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式。
3. 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应用和项目,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相互交流和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数学和信息技术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指导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六篇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六篇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说课的题目是《剪切图形》,《剪切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的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其他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更深入的学习。
其中的复制、粘帖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形状图形,为创作绘画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1、(知识和技能)掌握图形剪贴,复制的技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和态度)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重难点的使用。
教学难点: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理论和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
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分别说出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说每一个环节的同时说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
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
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
所以本对画出一个月亮,月亮、复制、粘贴的过程。
指出旋转命令在修改菜单中。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内容1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操作系统入门”第三课教学目标:1、学会设置Windows 9桌面的背景和屏幕保护。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观。
3、教育学生在使用机房电脑时,不随意更改桌面背景,保持多媒体教室电脑的整体美。
教学重点:如何选择除Windos自带的背景之外的其他图片作背景。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除Windos自带的背景之外的其他图片作背景。
因操作步骤较多,也是本节的难点。
教具学具:在多媒体机房上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操作计算机时,每次打开机器首先看到的就是计算机桌面,看着始终一种颜色的桌面,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要能把计算机桌面变得更美丽些那多好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设置桌面的背景和屏幕保护,把我们的计算机桌面换个新面孔。
(板书课题:让计算机桌面更加美丽——设置计算机桌面背景与屏幕保护)二、设置Windows 9桌面的背景。
1、先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桌面背景。
(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分别用Acdsee 看图软件出示几幅桌面背景画“有图案的桌面背景”“图片背景”“照片背景”其中照片背景用班级中一位同学的照片或老师的照片作背景。
)大家觉得这些桌面背景怎么样?那么如何设置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演示。
2、①设置带有图案的背景第一步:在桌面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出现“显示属性”对话框。
第二步:在“背景”标签的选项中选择一个图片,在对话框中的显示器里可以预览效果,选择后单击“确定”按钮,桌面背景就改变了。
②让学生尝试练习。
③设置用其他收集到的图片作背景。
刚才有同学提出,他想采用老师最初演示给大家看的那些图片作背景,该怎么办呢?请接着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一小学校邮编:163000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活中常见的技术手段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活动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既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保证他们深化对所学的认知,也能为教师提供教学的便利,快速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本文将聚焦于小学数学学科,探索信息技术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用的意义,再透过寓教于乐、翻转课堂、开阔视野和融合思考等方法,分析二者深度融合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保证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教学策略前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应把握好契机,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与创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创新教学,促进教育发展。
在此期间,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及时转换传统的教育思想,直面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找准数学教育的关键点,利用信息技术组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刻板印象,在兴趣的支撑以及好奇心的引导下积极学习知识,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能获得如下教学成果:第一,更轻松地完成重难点教学,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工具,将重点知识突出展示、生动讲解,用灵动的画面赋予文字、数字灵魂,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前提下实现数学素养的发展;第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将公式、概念通过音乐化、动漫化、游戏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根本上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数学素养随之提升;第三,便于把握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采取线上与线下联合教学的方式构建课堂,教师第一时间获取有效反馈信息,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探讨所得图形是否是直线、线段?
利用动画效果展示摄像的成因
老师课件演示课前准备的习题
学生课上解决吸收和运用知识
多媒体课件儿展示习题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重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难点:使用简单的几何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1.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2.学生在抽象概括线段、直线、射线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
3.学生需要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渐近思辩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1.导入课题并讲授直线、线段、射线定义。
2.利用动画效果展示点和线的关系。
3.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直线和线段,以小组形式总结身边的线段
4.利用动画效果展示射线的成因并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射线的定义。
学习活动
学生参与情况
学生自评
师生互评
看图引入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知
探究应用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4.2直线、射线、线段
定义
表达
直线
射线
线段
区别:
联系: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年、月、日》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内容。
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
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
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过程,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它们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方法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小客人,你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如果你认识它就大声地叫出它的名字好吗?(多媒体逐一出示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小客人都是图形,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你们一点都不混乱,总是能准确地叫出来他们的名字来,这是为什么呢?(生答)这种长的不一样;图形独有的样子,我们叫做“特征”。
二、猜想——总结长方形特征。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说出名字及其边和角的特征。
2.询问学生如何知道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引出“猜想”的概念。
启发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
三、验证——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信息技术:投屏学生实践活动)1.小组合作: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2.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如何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四、练习——生成正方形的特征。
(信息技术:在希沃白板上手动旋转斜置图形+投屏学生1.课件显示:下面的图形是长方形吗?长方形、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摆放不端正的长方形、正方形。
(最后的正方形引发争论)。
2.引导学生猜想和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3.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五、微课——扩充知识宽度。
(信息技术:微课)1.微课中呈现“长”、“宽”、“边”及教授学生如何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
2.观看了微课之后,找学生描述黑板上的图形。
(教师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数据。
)六、画图——深化、拓展练习。
(信息技术:在希沃白板上制图+手动拼摆图形)1.根据这些信息在格子纸上画出图形男生:画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集合15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集合15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画不规则图形》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
本课教材是平面图形操作知识,学习用画图软件画不规则图形的方法,教材中选择了画鱼、画五角星两个实例让学生熟悉曲线工具与多边形工具,感觉较为单薄,不够丰满。
所以我增加了画水滴,让学生掌握曲线工具的不同画法,增加了画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探究活动,再过度到画五角星,让跨越度过大的教材更能适应大部分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画图软件,对工具箱有一定的了解,能应用工具箱中的工具画出规则图形,学生已经对画图软件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针对四年级学生好动、好尝试的特点,把本课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主动去质疑、尝试、讨论、归纳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曲线工具、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同一种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曲线工具、多边形工具等构建简单和谐的图形,能灵活应用工具画出形态迥异的图画。
培养学生处理图形的能力,形成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利用画火炬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奥运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曲线工具与多边形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与操作技巧是本课的重点;能灵活使用工具处理图形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多思教学法,把教学内容细化成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完成任务中“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达到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学习方法:四人小组为学习模块,以小组探究、互帮互学、相互促进、综合汇报,在小组内开展“谁是巧巧手”活动,看谁画得最棒。
小组人数不宜过多,这样有利于交流,也有利于评价,在小组内开展活动中,得到鼓励的面积也比较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小巧也节省了大量的评价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
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安排在“认识圆,圆的周长”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
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及体积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的特征,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已基本掌握,但对于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图形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探究学习并不陌生,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组织学习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借用PPT直观地演示长方形拆分后长和宽的演变,演变成锯齿图形半圆的行程,给学生一个学习图形的直观过程,试学生明白圆的πr和r相当于长方形的a和b,从而完成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活动,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克服困难的精神,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圆的面积。
五、教学难点
理解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半圆片、圆片”。
七、教学过程
关键词:情境教具学具准备操作转化推导猜测
观察讨论运用交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学校的花坛的半径为10米,我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揭示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圆的面积”好不好?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3.说一说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以前我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算一算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尝试转化
(1)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圆)什么叫圆的面积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2)如果把圆平分成8等份、16等份,那请你们拿出自己动手剪开后的学具,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巡视指导)
(3)用多媒体演示,把圆平分成16份,让学生观察圆面积的“转化”。
(圆近似成了长方形)
(4)通过上面的操作,你们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推导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从上面的操作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3.探究联系,推导公式
现在来看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1)猜测,再一次观察老师的示范。
(2)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每一组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拼成的作品。
(3)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圆的面积采用的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法。
如果把圆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分得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4)小组讨论总结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长= 2C
= r ) (5)观察,小组讨论得出公式:(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的面积 = 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 πr × r = πr ²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下面我们就应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做,巩固所学知识。
2.再次出示上课前提出的情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帮助学生订正。
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全班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1.组织交流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
宽= r
2.总结
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般都用到“转化法”这种数学思想。
圆的面积公式,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如计算:环形面积、圆形花坛的面积、麦田自动喷灌的面积、树干的横截面积、圆形蒙古包的面积、圆形凉亭的面积、圆形饭桌的面积、水桶底面积、圆锥沙堆的底面积等都用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希望大家多留意观察身边周围的事情,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这样你的学习成绩会大有进步的!
八、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九、教学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积= 长×宽
圆的面积 = 周长的一半×半径
S = πr ×r = πr²
十、教学反思
1.在教学实践中贯穿“转化”的思想方法。
这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2.学生已有根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周长公式的经验。
3.注意圆面积求法和周长求法区别,有时学生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