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结合新课标和你校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课改的认识
结合新课标和你校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课改的认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课改,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改革。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校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课改。
结合新课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对课改有以下认识: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制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而不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在课改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不只是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这也正是我对课改的第一认识: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课改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在进行课改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指导。
新课标提倡学生主体性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课改需要注重跨学科整合。
新课标强调了跨学科的综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结构。
这也是我对课改的又一认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课改需要注重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是包括了心理健康、体魄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课改也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整体性,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社会情感。
课改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教育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校将继续深入推进课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0字】第二篇示例:新课改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知识学习。
在我所在学校,我们也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与看法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看法: 这个问题也许广大教育工笔者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合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
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水平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
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
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1、新课改的教育观点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学校订阅了许多有关新课改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不能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
对于如何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思路,仍停留在曾经的我教,你学。
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
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动课改的学习方法,由于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水平。
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思考(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下是我对转变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1.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对优化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强化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以下是我对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1. 确定课程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确定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优化课程内容。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删减和拓展,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与理解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与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成了最流行的名词,每个人都挂在嘴上,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为了赶时髦?还有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本人从四年前就开始对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四年的感悟,浅谈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看法一:流于形式。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余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目前省级实验区的新课程进人由点向面过渡的关键阶段。
这次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教育工作者无不为此而欢呼雀跃,但随之而来的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本人对新课程的看法如下: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难度大新课程在实验试点学校是搞得很成功的,但其实验所选择的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但在试点以外的广大地区,由于不同区域间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新课程要顺利地全在地实施,存在较大的难度。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资源地区差异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全面实施的基本条件,而不同区域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差异较大。
对于广大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无论是课程资源(如资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还是社会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科研院所等)都较为丰富,网络资源更是得天独厚。
而对于内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情况就不一样了。
那里教学设备陈旧,社会资源匾乏,信息化课程资源较缺或者尚未涉足.2、师资水平差异大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内陆地区和山区具有优越性,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流动规模也不断加大,前者云集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而后者却大量优秀教师流失,进而使后者的师资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并且,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师资培训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培训经费较为充足,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较多,培训点多面广,而广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受培训经费的困绕,教师拥有的培训机会则较少,且面较窄,为节约经费,很多学校往往只派极少数的教师去参加培训,然后让那些去培训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再开展培训,这样做,培训经费是节省了,但培训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二、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提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一场深刻变革,且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对新课程改⾰的⼏点认识对新课程改⾰的⼏点认识教育的归宿是学科还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过分强调学科的独⽴性和重要性,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这种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和使命。
因此关注每⼀位学⽣,让学⽣在知识习得的同时,⼈格不断健全,道德不断发展,让学⽣能成为⼀个有爱⼼、有责任感、有教养的⼈,已成为基础教育不能偏离的⽅向和新的数学课程改⾰⾯临的使命。
本⽂将就新课程改⾰⾯临的使命谈谈对新课程的认识。
⼀、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宗旨是让学⽣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式。
只依靠端坐静听,模仿记忆,已经不能满⾜新世纪培养创造性⼈才的要求,⾼中课标更加强调⾃主探索、动⼿实践、合作交流的新颖学习⽅式,这是学习上的⼀场改⾰。
根据新数学的特点,可以尝试在引⼊新课之前让学⽣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如讲⾓的概念的推⼴时,有⽼师让学⽣计算在7时和8时之间时针和分针重合的时刻应该是7点多少分,得出的结果是7点38分,⼜问晚上此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同学们说是“焦点访谈”。
接着问现在谁能说说把这档节⽬放在这⼀时间播放的寓意吗?同学们都很活跃,都说⽤时针和分针的重合来⽐喻⽣活中的焦点。
真是太妙了,太让⼈深思。
这样做给本来很枯燥的⾓度概念课吹进了⼀股清风。
在平时课堂上我推导公式定理之后,常让学⽣归纳⽅法思路,每章结束之后⼜让学⽣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拓展引伸,结合实际撰写⼩论⽂。
这样做效果很好,调动了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新课程的教学已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为主体”的参与模式,注重数学思想⽅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创造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其根本所在。
在实践中,应发挥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使⽤教材,设计新的教学过程,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的“药引”,引发进取⼼和求知欲。
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我积极参与学习新课程改革,深入了解新课程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启示,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学习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关注跨学科的融合。
新课程改革鼓励跨学科教学,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相关性。
传统的学科划分模式往往使得学生只在狭窄的学科范围内进行学习,缺乏综合性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跨学科进行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通过项目化教学、课程整合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发展综合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视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和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再次,学习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关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看法大家应该都知道,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目标定位在实施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角度。
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改变我们老师的观念。
一、课程理念要转变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换教材,而且是一次洗刷传统教育观念,改革思想的洗脑活动,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其实我们教师不应该做学生灵魂的设计者,不要预先去设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其实我们就是个教练,教练就是教人怎么去练,而不是由我们来把人做成个什么样。
二、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角色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
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教师的职责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格完善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学识修养,完善自己的职业光辉和事业追求,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如此,才有我们这次课改的成功。
教师应该吸取更广泛的知识。
原来的那句: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已经不合乎现在教育的理念了。
要想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常流水。
教师要掌握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广泛的吸取各种知识。
所以,新的课改就要求教师有广泛的知识,随着社会的改变随时改变自己。
并且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这才是课改的真正意义!一个学有所成的教师,如果没有继续学习,大约就只能够对付5-10年。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
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客观存在的问题1、积极研究探索,实事求是,重实质,少花样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思想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西方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拿来,但不应盲目照办,引进不是目的,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另立新经。
关于这一点,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改模式和方法。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课改的社会环境课改不单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也不是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自适应就能顺利完成。
课改涉及到政府、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都能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形成促进课改“合力”,课改才能顺利的推进。
因此,必须加强对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寻求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有利于改革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应借鉴山东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3、结合升学实际进行设计,选择课程内容课改使高中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比如新课标只给新课程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在学科内容等细节问题上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就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留下了不小的空间。
比如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发展丰富自己的个性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和内容。
因此,老师在课改实施中,在学科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成长等因素外,还应尽可能的考虑与大学课程的对接,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
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经过这学期的具体教学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
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
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的民族问题时,结合时政热点问题“3.14西藏事件”,布置学生搜集与西藏史实有关的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
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
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三、新课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
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讲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时,可以设计“模拟听证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限号令的可行性”召开听证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XX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各界人士组成的“赞同方”“反对方”(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还有普通市民代表组成的“旁听席”,选择一名学生主持,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5篇范例]
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5篇范例]第一篇: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汝南县课改征文大赛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学校:老君庙镇老胡庄小学校长:曹清华沐浴着汝南课堂教学改革的东风,汝南县各个学校承担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接受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
如今,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校长,如何使教师接受挑战,尽快适应汝南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校长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承担的角色,并勇敢担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进而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一、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课程改革系统而复杂,内容博大精深,要领会实质、把握精髓,决非易事。
我认为:校长应做新课改的实践者、探索者。
首先,校长在实施新课改中,应做到“四带头”,即带头上课、听课、评课、探讨;其次,要重新改建学校管理模式,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如在制度上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体制创新上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运行体制;其三,在学校还要创建一种领导重视,教师愿意,学生配合,家长理解的课改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人性化、和谐化;其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全面、过程、综合”的全方位综合评价。
如我校对教师评价提出“发展性评价”,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内驱力,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注入活力。
校长还应通过教学实践,设法将新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一线教师的自觉行为。
如我校采取“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自”(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即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三动”(即引动、互动、自动)的教学模式。
“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同学参与教学过程,倡导课堂师生互动和生成。
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使其成为我校教学特色。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如何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景;科学分配教与学的时间、提问与讨论的时间;怎样引动、互动、自动;教学秩序的调控等等。
三新改革教师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三新改革”,即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改革,并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其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以下是我对三新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三新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一改革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1. 教学内容的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
这使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理规律。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新教材改革新教材改革是三新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下是我对新教材改革的几点体会:1. 教材内容的优化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优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案例丰富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材结构的调整新教材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学习更加系统。
同时,教材中的插图、表格等辅助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 教材形式的创新新教材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彩色印刷、立体插图等手段,使教材更加生动、有趣。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新评价改革新评价改革是三新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
新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对该改革目标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1.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旨在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注重实践与应用:新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不盲从,有能力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5.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改革不仅关注课程内容,还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体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加全面、具有创新精神
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5篇)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开江县沙坝初级中学蒋祖勇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下面谈谈课堂教学中应首先注意的几点,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
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
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
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打比方;精讲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发言的环境,提供各种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充分运用,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此外,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掉队。
二、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姻熟、越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第一篇: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3篇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一)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通过对课程的重新设计和调整,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我个人的参与和体验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突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新课程中,我参与了许多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使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新课程中,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如引导者、启发者和指导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新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和交流,培养了我和同学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再次,新课程改革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新课程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和活动。
在新课程中,我选择了一些感兴趣的课程和项目,如语文写作、音乐演奏等,这让我感到更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和参与。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多种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积极投入其中,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二)学习新课程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体验。
以下是我对学习新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1. 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在开始学习新课程之前,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可以帮助我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预测到后续学习会涉及到的概念和知识点。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感悟6篇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感悟6篇【篇一】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
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
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往往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传授给学生,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这意味着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
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
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总之,要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与看法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看法:这个问题也许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合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很多弊病的。
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水平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
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
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1、新课改的教育观点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学校订阅了很多相关新课改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不能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
对于如何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思路,仍停留在以前的我教,你学。
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
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动课改的学习方法,因为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水平。
但效果如何,调查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说:老师要我们这样做的,问他你们讨论出了什么结果没有?学生无言以对,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2、“穿新鞋,走老路”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
要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课,评一评课,管它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讲完了,任务完成了。
新课程改革又能够暂告一段落,此为一。
班级是原来的班级,班额过大,试想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70多人,甚至80人,还谈何去引导学生控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既便是分组讨论,四人一组,也达20组,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此为二。
教学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学场地也是原来的场地,硬件变化不大,此为三。
教师是原来的教师,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地在会上强调几次其重要性,就能让广大教师实行角色的转变,是行不通的。
应该要有一个教师培训机制来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否则仅靠让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实验的重任我们的老师难以真正承担得起,此为四!3、教师教育学生失误后,责任归咎于新课改。
新课改的一个精神原则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但对这个个空间我们的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缺乏一个宏观的调控,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方向与学校的管理规章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们不可否认一个事实:现在的学生难管,问题学生多了,调皮的学生多了,不守纪律的学生多了。
这些学生的形成关键就是对其个性发展缺乏一个准确的引导,这些学生也许刚进校园时并非是这样,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蒙弊下,最终教育在他们身上失效,这算得上是我们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最盅惑人的一句话是:新课程改革谁都无什么经验可言,一切重新“洗牌”。
于是乎,课堂教学“新”的东西多了:幻灯、录音机、课堂提问的频率、分组讨论、教师板书的花样。
美其名曰:“课堂创新”,当然这些东西用得实了,是有其效果的,但伴随这些新东西的也有很多虚假的东西:课堂教学手段的作秀,脱离实际的提问,打着课改旗号的分组讨论……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样的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实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四、课改的超前性与课改评价制度的滞后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风风火火地实行,引用别人的话,我县的新课程改革走在了周边市县的前面,对我们自己,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改革。
但如何样改,改革的方向如何,我们却很模糊。
新课改缺乏一个相对应的框架,换言之就是缺乏一套与之相适合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适合了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中考排名为标准的终端评价。
新课程改革则要求以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过程评价,评价的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当前,中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
中考成绩仍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基本标准,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老百姓甚至就是这样认为:你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就看你一年能考多少“一中”,多少“高中”。
同时,学校评价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一个最重要的参数就是看你的期未考试成绩,成绩好,则教学水平高,反之则低。
加之,课程改革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量化标准,具有一定的操作困难,这又增添了新课改滞后性的因素。
能够这么说,如不能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与新课改相适合的评价标准,新课程改革就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展。
五、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缺乏真正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当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但课改的落实更离不开我们广大教师。
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新课改口号催得紧,课改的评价机制又未出台,不知怎样改,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教师就很迷惑:用老一套教学方法,要挨批评,中考的指挥棒没有动作,老师指望不上。
教师上课教育学生却不能等待;如何上课?讲深讲浅?侧重什么?取舍什么?怎么考试……教学成绩上不了,拿不到教学奖金,还要受学校领导的批评,中考成绩上不了,所教科目不能进入县前八名,年青教师评职称没得指望。
干脆来个折衷的办法:风声紧了或在学校的安排下上几堂“创新课”,曰推动新课改,风一过,用老一套“保险”。
被动地实行新课程改革必然地缺乏它的动力,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也没有真正吹进老师们的心。
六、在深化新课程改革面前,我们教师怎么办?新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
就教师来说,要适合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增强理解,热情投入,持续提升自身素质,提升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首先,增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这是一个理解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解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
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动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
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协助学生持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三、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实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
所以,这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水平,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如有这么一个教学案例;老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当分析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时,一名学生突然提出“深山中溪水中的鱼个小也不肥!”全班哗然,老师惊愕。
这种观点不但与老师相左,对教材也提出了质疑。
全班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了该同学身上。
此时,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
简单地否定?对教学秩序与课堂进程有利。
但显然违背了课改精神,因为,这名学生提出的问题至少说明这名学生在思考问题是在感悟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加以肯定?又该如何肯定,这又对老师的应变水平提出了挑战。
且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应对的,首先并未简单否定这名学生,而且请这位同学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见解。
学生认为深山中泉水很冷,鱼长不大,同时还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证。
山中的鱼确不肥。
班上很多山区的同学纷纷响应。
探究问题实质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
之后教师提出: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会犯一个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吗?经过一番思考后。
引导学生将“肥”,“瘦”二字换入原文,体会其中语感美。
问哪个优哪个劣,学生一致认同“肥”。
由此老师归纳:这是一种以虚写实的修辞手法,如果完全真实,则会破坏文章的语言美,学生恍然大悟。
这个个教学案例假如对学生的思维加以简单的否定,能够肯定对学生的自主性思考问题,感悟知识是一个重大打击,相反,教师的善变和高超的课堂驾驭水平也许让这名学生终生也不会忘记“以虚写实”这种语言使用的手法。
第四、课程的改革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同时也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
课改势在必行,它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慎重而行,想好了再动,不能盲动。
虽说新课改没有什么固定的教学模式,但也不是说想怎么来便怎么来,因为我们改革的对象是学生,它不允许我们有什么重大的失误,否则贻误一代学生的代价也太沉重了。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和看法,讲得不好,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