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第三章

合集下载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总论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

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具有“同质性”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第二章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包括搜集原始资料和搜集次级资料两种。

原始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次级资料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原始资料。

统计调查可按不同标志分类:按调查对象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时点统计调查的方式:一、定期统计报表、二、普查、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工作牵涉面广,统计工作量大,所需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第一,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

第二,普查的登记工作应在整个普查范围内同时进行,以确保普查资料的时效性、准确性,避免资料的搜集工作拖得太久。

第三,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贯性。

普查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二是被调查单位填写。

三、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所选择的重点单位虽然只是全部单位中的一小部分,但就调查的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

四、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知识汇总)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知识汇总)

- 1 - 第三章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 统一统计原则 6、公共统计原则2、 独立统计原则 7、诚信统计原则3、 科学统计原则 8、国家统计优先原则4、 规范统计原则 9、统计违法必惩原则5、 如实统计原则第一节 统一统计原则①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②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等等第二节 独立统计原则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

第三节 科学统计原则①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②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③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统计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第四节 规范统计原则①统计法将规范性作为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②统计调查应当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织方式、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作出了规定。

统计法的9个基本原则③严格按照统计法律规定制定统计调查制度并按照制度组织实施统计调查,确保了统计调查过程和行为的规范性,为提高统计调查的可靠性、可信性建立了扎实的法制保障。

第五节如实统计原则①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准确,首先是基础资料要真实准确。

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

③统计机关、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

④统计法律制度对不如实提供、搜集、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惩戒措施。

第六节公共统计原则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及时公开,供社会公众查询。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及练习题

(完整word版)统计基础知识及练习题

统计基础知识及练习题第一章总论第一部分本章主要内容一、统计的涵义(一)什么是统计统计的概念: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在实际应用中,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二、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

(二)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指标与标志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三)变异与变量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

标志按其总体单位的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变异标志有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习惯上将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一)统计的任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二)统计的过程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调查第一部分本章主要内容、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 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二)统计调查的要求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和及时陛, 它们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三)统计调查的种类1.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2.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以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3. 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师中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

统计师中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

统计师中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三章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一、单选题1、如果一个净债务国从国外接受了净无偿转移,则()A.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大于国民可支配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大于国民总收入C.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大于国民可支配收入D.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大于国民总收入【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ND.I的计算公式如下:ND.I(国民可支配收入.=GNI(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无偿转移-付给国外的无偿转移。

净债务国国内生产所使用的来自国外的生产要素多于投入国外生产的生产要素,故(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小于0,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2、一国的GD.P小于GNI,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GNI=GD.P+境外的中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3、从名义GD.P测算实际GD.P采用的价格指数是(.A.消费者物价指数C.PIB.生产者价格指数PPIC.GD.P缩减指数D.以上都可以【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从名义GD.P测算实际GD.P采用的价格指数是GD.P缩减指数4、在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经济恒等式可写作()A..I=SB..I=S+(T-G.C..I=S+TD..I=S+(T-G.+(M-X.【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三部门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I=S+(T-G.5、下列关于三部门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的说法中,对的是()A.储蓄=投资B.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C.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D.储蓄=政府的净税收收入+政府购买+投资【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三部门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C.+(T-Tr.+S=C.+1+G,从而S+NT=G+I6、下列等式中,表现三部门均衡的条件的是(.A..I=SB..I+G=S+TC..I+G+X=S+T+MD..A.D.=A.S【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三部门的均衡条件I=S+(T-G.,移项可得I+G=S+T7、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为(.A.GNI=GD.PB.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C.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D.D.C.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为: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8、今年的名义C.D.P大于去年的名义GD.P,说明()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对【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来测算GD.P,由于产品价格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动,因此即便是数量和质量完全相同的产品,在不同时期核算的价值也会不同,从而无法直接用名义GD.P进行历史比较。

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①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是特定的,或者说主要是政府机关。

②政府统计必须严格依法实施。

③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

④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我国政府统计已具备了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①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第一项法定任务)②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③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效力仅次于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①1983 年 12 月 8 日通过②1996 年 5 月 15 日修正③2009 年 6 月 27 日再次修订施行时间 2010 年 1 月 1 日(二)国务院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②《全国经济普查条例》③《全国农业普查条例》④《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⑤《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以下 3 类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①省、自治区、直辖市②省暨市和经济特区③国务院批准较大市以下 3 类的人民政府:①省、自治区、直辖市②省暨市和经济特区③国务院批准较大市④国务院各部门①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②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不仅要真实、及时、全面,而且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履行义务。

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①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②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③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一) 统计调查对像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二) 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像的负担(三) 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像有权拒绝履行(指拒绝权)①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②采取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公布方式和手段③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学基础考试重点_保你不挂科

统计学基础考试重点_保你不挂科

基础知识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按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

比如要检验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比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本。

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比如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参数。

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比如要抽样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统计量。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比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1、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要解决的是调查的内容。

2、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

3、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基本含义1•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2•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童及规范性文件。

二、统计法的特点1 •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而言的这也是统计法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根本所在。

统计法是以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以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统计法调整对象的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统计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也十分复杂。

2•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看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逬统计工作的现代化逬程目前我国的统计分类目录、指标涵义、计算方法、统计表式、统计编码等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

根据《统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2017年中级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整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含答案

2017年中级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整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含答案

2017年中级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整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含答案第三章统计整理一、单项选择题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D )。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B.总体标志C.一总体与它总体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D )。

A.组中值B.组距C.组数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3.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

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B )。

A.人口按年龄分组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 D )。

A.变量值的大小B.组数C.组中值D.组距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 A )。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按品质标志分组D.平行分组6.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 B )。

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C.再分组D.平行分组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A )。

A.平行分组体系B.复合分组体系C.二者兼而有之D.二者都不是8.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 A )。

A.本组变量的最大值B.本组变量的最小值C.总体内变量的最大值D.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9.组距和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时,组距和组数( D )。

A.没有关系B.关系不确定C.有正向关系D.有反向关系10.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 C )。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B.各组次数不等的数列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D.各组组距不等的数列11.用离散变量作分组标志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应( B )。

A.重合B.间断C.不相等D.相等12.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元,最低者为2700元,据此分为六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B) 。

(4260-2700)/6=260A.710B.260C.1560D.348013.在组距数列中,对各组的上限与下限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是( A )。

统计法基础知识学习提纲

统计法基础知识学习提纲

第一章统计法概述一、统计法概述1.【识记】依法统计的必要性:首先,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

其次,政府统计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

2.【识记】统计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

3.【识记】统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4.【识记】地方性统计法规: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

5.【识记】统计行政规章: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

6.【领会】政府统计概念: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政府统计的特征:a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b必须依法实施,c具有强制性,d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政府统计的功能:统计咨询功能和统计监督功能。

政府统计的任务:a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b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c实行统计监督。

二、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领会】a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的主要内容,b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的主要内容,c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的主要内容,d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内容,d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的主要内容三、统计管理体制1.【识记】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A机构和编制管理方面,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机构和编制管理上以双重管理为主;B经费管理方面,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经费管理上基本上是分级负责,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C业务管理方面,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业务管理方面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管理一、统计调查的分类1.【识记】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

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三章 统计从业资格证 章节习题

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三章 统计从业资格证 章节习题

·《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第二部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统计资料实行下列何种方式的公布制度?()A.定期 B.经常C.及时 D.选择性【答案】A2.在我国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中,统计资料的管理实行()。

A.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B.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C.分散管理制度 D.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答案】A3.《统计法》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统计资料的()。

A.调查管理制度 B.保存、管理制度C.定期发布制度 D.定期上报制度【答案】B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统计调查对象中的()对审核、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A.法定代表人 B.统计部门负责人C.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人员 D.会计人员【答案】B5.涉及国家的核心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的统计资料是什么级别的统计资料?()A.绝密级 B.机密级C.秘密级 D.非秘密级【答案】A6.《统计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

A.本级人民政府 B.上级部门c.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D.本部门【答案】D7.国家统计数据以什么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A.国务院 B.国家统计局C.最先公布的部门 D.主管部门【答案】B8.统计资料的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变更,由谁决定()。

A.国家机关保密委员会B.中央保密委员会C.原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机关、单位D.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答案】C9.各级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计划,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考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工作成绩,进行奖励和惩罚等需要使用统计资料的,以()统计资料为准。

A.自行统计调查的B.民间调查机构实施调查的c.新闻媒体登载的D.统计机构或统计负责人签署或者盖章的【答案】D10.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

重点讲组距式变量数列
• 考试一般考组距时变量数列,而且是等距数列 (如果题目中出现许多组都是等距的,而只有个 别组不等距,要求算平均数和标准差时,要会把 不等距的化为等距的,课上讲过一个例题)。 • 每个组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组距。 组限是指每组的上限(最大值)与下限(最小值)。 组距=上限-下限。组中值=(上限+下限)/2
• 指标与标志联系,由于总体与个体的叫法 不是固定的,因此指标跟标志也不是固定 的。记住,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数量标志 那里汇总来的。 • 三、变异与变量. • 首先明白:构成总体的个体一定要有共同 之处,这就是总体的同质性;其次总体中 的个体肯定还会有所不同,即差异性,这 才需要研究;最后,要构成总体要有许多 单位,这是大量性。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
• 会区分初级资料,也叫原始资料和此即资 料。初级资料就是第一手资料,是调查者 会研究者亲自取得的,没有用现成的、已 有的资料!原始记录(P23)就是一种初级 资料! • 初级资料的搜集方法,课堂上讲过,并已 经举例,自己按照我讲的去理解,不懂再 打电话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 统计指标分类(具体见书51页):数量指标 和质量指标(前面已讲);还可分为总量指 标、相对指标(有相除的)、平均指标和标 志变异指标(后面会讲如方差、平均差)。 • 统计指标体系:相互联系的指标,或多角度 衡量总体的指标组合在一起。
第二节 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总体水平、规模, 用绝对数表示。 • 分类:一、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 总量指标。注意:前者指总体中单位数量, 后者值总体中某一指标值。二、时期指பைடு நூலகம் 和时点指标,前者可以相加,后者不能。
这里其它不讲了,重点讲发展速度 和增长速度,及时间数列计算

第三章 劳动力统计

第三章   劳动力统计

指标名称
计 量 单 位 乙


本年 实际

四、减少和调出的从业人员 1.离休、退休、退职 2.开除、除名、辞退 3.终止、解除劳动合同 4.在岗职工无岗 5.调到本市外单位 6.调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
单位负责人:

1
人 30 人 31 人 32 人 33 人 34 人 35 人 36 人 37
填表人: 电话: 报出日期:× × × × 年 × ×月 × ×日 注:从业人员为代码2+代码8+代码9+代码10
计 量 单 位 乙


本年 实际

4.人事档案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人员 5.不在岗职工 其中:离岗休养职工 三、新增和调入的从业人员 1.从农村招收的从业人员 2.从城镇招收的从业人员 3.录用的退伍军人 4.录用的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 5.由本市外单位调入

1
人 19 人 20 人 21 人 22 人 23 人 24 人 25 人 26 人 27
*王静教材P57 *王静教材P57
计 量 单 位 乙
代 码 丙
本年 实际 1
人 1 人 2 人 3
长期职工
专业技术人员 其中:女性
*王静教材P57
人 4
人 5 人 6
*王静教材P57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代 码 丙
本年 实际
1
2.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 3.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
*王静教材P57 *王静教材P57
第三章
劳动力统计
第一节 劳动力统计的意义和内容 一、劳动力统计的意义: ㈠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所依赖的三大资源之一; ㈡ 劳动力就业状况是判断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宏观经济活动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 长、国际收支平衡。 ㈢ 劳动力统计是其他各项劳动统计和有关业务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时间、劳动效率、劳动报酬、 人工成本、劳动保险、劳动安全、劳动关系等项统计的对象都 是劳动力。企业所承担的各项社会义务(如绿化、献血、安置 残疾人、接收退伍军人等)的任务量也以劳动力人数为依据。 ㈣ 劳动统计工作对企业也十分重要。

统计学原理_第三章_陈本炎

统计学原理_第三章_陈本炎

三、统计整理的原则和步骤
统计整理的原则: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要求,从 实际出发,在对所研究的客观现象进行全面、系统、 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最基本的、最能说明问题 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体系对统计资料进 行加工整理。
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是: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2)审核原始资料,包括完整性、正确性、可比
性;
(3)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 分组、汇总和计算;
(4)对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再一次进行审核,改正 在汇总过程中发生的差错;
(5)编制统计表、统计图及统计报告。 以上统计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紧密相关,统计资
料的汇总是统计资料整理的中心内容,统计分组 是统计资料整理的关键和基础,统计表则是统计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例如,某生产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如下:
117 122 124 129 139 107 117 130 122 125 108 131 125 117 122 133 126 122 118 108 110 118 123 126 133 134 127 123 118 112 112 134 127 123 119 113 120 123 127 135 137 114 120 128 124 115 139 128 124 121
第三章意义 统计分组的意义和种类 分布数列的编制
技能目标
具有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组的能力 具有编制统计分布数列的能力 具有应用Excel工具编制频数分布数列的能力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统计分组 分 配数列 统计资料的汇总技术
资料整理成果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统计分组

第三章 资料搜集.ppt

第三章 资料搜集.ppt

(2) 相互控制配额抽样. 是将调查单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准
进行复合分组, 然后对样本容量进行交叉分配, 互相控制, 这样
可以防止样本单位的重复抽取, 因而比独立控制的配额抽样更
优越.
规模
行业
大型
中型
小型
合计
百货业
2
食品业
1
其他行业
0
合计
3
11/28/2019
4
4
10
3
4
8
2
10
12
9
18
30
上页 下页
采用统计报表搜集统计资料具有原始记录健全,可保证统计 资料的连续性,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统计信息需求,便于积累统 计资料等优点。但其需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灵活性 和应急性较差,中间环节多,统计数据的质量容易有人为干扰.
其按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和年报 等;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按报表内容 和实施单位不同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 ,部门或企业的及地方的.
2. 判断抽样 又称目的抽样,是指调查者根据经验和知识 从总体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干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样 本的选择可由有关专家的判断来决定(专家判断法), 或者根据 以往统计资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平均型, 众数型的单位 组成样本(统计资料选择法), 或者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类别, 从各 类中按比例抽取若干单位组成样本(分类主观法)等等. 前面讲 的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 也是一种主观抽样法.
采用统计报表搜集统计资料应制定科学的统计制度,其内容
一般应包括报表表式,填报范围,指标解释,分类目录,报送
要求等。为质量,就重视基层的原始记录,统计制度,内部报
表等基础工作。

统计学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3章

统计学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第3章

(二) 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重叠起来
进行分组称为复合分组,复合分组的结果形成复合分
组体系。
男 生 专科 女 生 文科 男 生 本科 女 生 男 生 专 科 女 生 大 学 生 理 科 男 生 本科 女 生 男 生 专科 女 生 工 科 男 生 本科 女 生
例:统计上海市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 时间 地点(主管部门、地域) 范围 计算口径
计算方法
符号
(三) 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编制分配数列 (四)编制统计表,画统计图 (五) 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根据统计的需要,按一定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
个组,使组与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组的单位具有相对 的同质性。 一定的标志——分组标志。
(一) 组距与组数的划分
注意:不同质的数量必须划分开来 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组数↑ 组距↓
(二)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
等距数列——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 异距数列——各组组距不完全相等的数列
当变量值变动较均匀,编制等距数列可用下列公式:
组 距 ( i) = 全 距 ( R) 组 数 ( k)
(三)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各组的上限或下限
原则:每个单位都能根据它的变量值分在各个组内,
并且只能分在一个组内。 ①连续变量——相邻两组组限重叠,“ 上限不在内”
棉 田按 亩产量 分组( 千克)
块 数 (块 ) 10 32 24 16 82
199 以 下 00 1 0 0 ~ 149 150 1 5 0 ~ 199 200 200 以 上 合计

统计学第3、4章知识点与习题(含答案)

统计学第3、4章知识点与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数据资料的统计描述:统计表和统计图第一节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知识点:1、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2、定性数据的频数、频率、百分数、累计频数、累积频率的概念及计算。

3、定性数据频数分布表示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

第二节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知识点:1、定量数据频数分布表的编制:(1)整理原始资料;(2)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3)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

应注意的问题:确定组距,确定组限。

考查的区间式分组数据按“上组限不在组内”的原则确定。

2、定量数据的频数、频率、百分数、累积频数、累计频率的概念及计算。

3、定量数据频数分布表示方法主要有直方图、折线图和曲线图三种。

第三节探索性数据分析——茎叶图知识点:1、基本茎叶图的理解及编制第四节相关表与相关图知识点:1、相关表,反映定性变量与定量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2、散点图,反映两个定量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根据散点图判断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

第四章数据资料的统计描述:数值计算第一节集中趋势知识点:关于单值式分组和区间式分组数据的1、平均数的计算,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2、众数的计算3、中位数、四分位数的计算4、(补充知识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之间的关系5、百分位数的计算6、截尾均值的计算第二节离散测度知识点:1、极差的计算2、关于单值式分组和区间式分组数据的四分位数差的计算3、关于单值式分组和区间式分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计算4、变异系数的计算5、(补充知识点)偏度、峰度的含义及计算第三节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知识点:1、样本协方差的含义及计算2、相关系数的含义及计算第四节相对位置测度与奇异点知识点: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2、奇异点的诊断:利用契比雪夫定理和经验规则第五节探索性分析——5点描述与箱线图知识点:1、5点描述法的理解2、箱线图的理解与运用第三章习题:一、填空题1、在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描述时,______反映了各个组中每一项目出现的次数,______反映了各个组中项目发生的比例。

030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030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课题】第三章 统计综合指标第二节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规范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计算。

2.教学难点:比例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计算;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比较综合法 【教学媒体】《统计基础知识多媒体课件》和 中教学资源。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复复习习】(4分钟)动态相对指标和结构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新新授授】前面我们学习了六大相对指标中的动态相对指标和结构相对指标,下面接着认识其它的四个相对指标。

一、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30分钟)(一)含义: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的结果。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所以又叫计划完成百分数。

(二)计算公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100%教师提示:我们学过的指标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分子、分母中指标数值表现为三种形式: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那么在不同的指标形式下,计划完成相对数的计算会是怎样的? (三)具体应用由于计划指标的表现形式有三种: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所以,上述基本公式的应用也就有三种:1.根据绝对数来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①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100%例如:2004年第一季度某部门总产值计划为5400万元,实际完成5600万元,该部门计划完成情况为:分析:总产值5400万元属于绝对数,计算时直接用此绝对数对比即可。

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100%=5600÷5400×100%=103.7% 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第一季度该部门总产值超额完成计划3.7%,超额绝对数是200万元.②还可计算计划时期某一段累计完成数占全计划的百分比,即进行进度分析。

大学统计学复习资料

大学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统计学: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绘和分析的计量活动;简言之,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

总体:指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件所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总体和总体单位都是客观存在的食物,是统计学研究的客体。

无限总体:总体单位无限多的总体。

有限总体:总体单位数有限而可数的的总体。

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数量标志:凡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需要用数字回答的标志。

品质标志:凡反映总体单位属性(品质)特征,只能用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标志。

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所有总体单位都共同具有的特征。

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的标志。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统计调查误差: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即调查所得的数量大于或小于调查对象的实际数量之差。

普查: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其特点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性强、耗费较多、组织工作复杂。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抽样: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有意识地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第三章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和汇总的工作过程。

统计分组:根据社会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的要求,按照某种重要标志把总体分成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

全距:总体中的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

重合式:相邻两组中,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数值相重。

不重合式:前一组的上限与后一组的下限,两值紧密相连而又不相重复。

统计资料汇总:在统计分组的基础萨哈那个,将统计资料归并到各组中去,并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合计数的工作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18
按数量标志分组,观察总体各单位分布情况的分配 数列叫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如,表3-5。
表3-5 某地区企业销售收入情况的分配数列(变量数列)
销售收入(万元)
企业数(个)
80-90
2
90-100
4
100-110
16
110-120
6
合计
28
2020/7/18
变量数列又可分为离散变量数列和连续 变量数列。
2020/7/18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包括: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检查,对各项指 标进行综合汇总并分组,编制统计表与分析表,对 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等四个方面。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表。
2020/7/18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 ,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 部分。注意三点:一是统计分组的对象是总体 ;二是统计分组应有分组标志;三是统计分组 对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是“合”。
2020/7/18
表3-7 某工厂工人完成生产定额情况变量数列 (组距式)
按完成件数分组(件)
工人数(人)
500以下
10
500-550
42
550-600
17
600-650
15
650-700
12
18
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要注意四组基本要素 :
1、组距与组数 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 差。一般把最大值叫该组的上限,把最小值叫该 组的下限。 组距等于上限与下限之差,即: (上限—下 限) 。上表第二组的组距是550-500=50。 组数是指将某一变量数列划分为多少组。
2020/7/18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 变量分配数列。
2020/7/18
按品质标志分组,观察总体各单位分布情况的分配数列叫 品质分配数列,简称品质数列。如,表3-4。
表3-4 某企业职工性别情况的分配数列(品质数列)
性别 男 女 合计
职工人数(人) 680 520 1200
按完成生产定额分组(件)
工人数(人)
420
4
450
2
480
4
500
8
510
4
520
7
530
4
540
19
580
17
620
9
630
6
650
12
720
4
合计
100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仍以上述资料为例,编制方法如下: A、将所有工人完成定额情况按完成件数分组
; B、汇总出每组包含的工人数; C、将每一组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D、将上述结果填入表3-7中。
连续变量数列,一般是组距式,每个组 包含若干变量值;对于离散变量数列,如果 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成单项式,即以一个 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一个变 量值),如果变量值很多,应编制成组距式 。
2020/7/18
变量数列
单项式变量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后,用一个变量值代表一个组形成的数列) 组距式变量数列不 等等 距距 数数 列列 ( 组距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后,用变量值变动范围(组距)代表一个 组形成的数列)
2020/7/18
•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 (一)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与规律 • (二)将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
类型 • (三)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 (四)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2020/7/18
P30
• 三、统计分组方法 • (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 1、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 2、选用能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 3、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经济条件选择标志。 • (二)分组方法 • 确定分组标志后,具体分组方法有: • 1、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 • 2、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
2020/7/18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一)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A、将所有变量值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B、分别汇总出每一变量值(如420件)所对应 的工人数(如4人);
C、将上述结果填入表3-6中。
2020/7/18
2020/7/18
表3-6 某工厂工人完成生产定额情况变量数列
(单项式)
2020/7/18
四、统计分组体系 统计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分组的要求,对同一 总体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体系中的各 种分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 经济现象的认识。
2020/7/18
(一)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 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 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
第三节 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的总体,再按一定的顺序进 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 分布。 次数分布是在各组按顺序排列的基础上,列出每个 组的总体单位数并形成一个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 或简称分配数列。各组的总体单位数叫次数或频数。 分配数列明显包括两个要素:分组和次数。
2020/7/18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 统计整理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要求,对调查所 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 其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综合资 料的过程。
2020/7/18
(二)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实现了从总体单位的标志值向说明 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值过渡,是人们对社会经济 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为 统计分析提供基础。因而,它在统计研究中起承 前启后的作用。
(二)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
起来分组,就是复合分组。 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
体系。
2020/7/18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分组 一是按所有制性质分组;二是按国民经济行业 分组;三是按单位隶属关系分组;四是按地区分组 。等等。
2020/7/18
P32
2020/7/18
2、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 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异距数列(或 称不等距数列)。
在总体单位标志值变动比较均匀时,可采用等 组距分组。当总体单位标志值变动很不均匀,如急 剧的增长、下降、变动幅度很大时,就应采用不等 距分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