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养生
古琴的修身与养生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
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
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的孔子把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
他所教授的“六艺”课程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
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
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都是抚琴的高手,大量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关于古琴的描述。
古琴历经三千多年,有三千多首有文字记载的琴谱,有大量的琴学理论论述。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足以证明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千年中,古琴辉煌过,也曾多次历经磨难,甚至被迫害到几乎遗忘。
但是,古琴始终在民间流传,在文人中流传,没有任何力量使它毁灭。
一旦环境许可,古琴便春风吹又生。
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琴又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古琴、学习古琴。
我们不禁要问,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二古琴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三千年历史而仍然有众多喜爱者的活的乐器,它的形制、曲谱、理论等一整套的琴学内容,没有任何一件乐器可以和它相比。
那么,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琴始终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乐器。
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
他们通过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
古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琴道”与“养生之道”
“琴道”与“养生之道”古琴,又称七弦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所造。
古琴有别于其他乐器,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它不是大众的表演艺术,不在于“他娱”的表演意图,而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养生”、“修德”等。
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
因此,古琴艺术一般不称“琴艺”,而尊为“琴学”。
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自古以来音乐与“德”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人十分重视乐的教育作用,《礼记·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也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指出音乐是道德操守的精华。
健康的音乐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改善人的品德操守,能够深刻激发人的情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蔡邕的《琴操》记载:“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桓谭《新论·琴道》云:“琴七丝足以通万物而考至乱也。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
古琴,向来是礼乐教化的工具。
其次,弹琴可动静结合,心身双修琴能养疾其次还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同时还能活动手指,增强手指功能,可谓是动静结合,心身双修。
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道:“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
古琴养生修德(韬钧)
古琴养生修德(韬钧)古琴,又称七弦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所造。
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而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养生”、“修德”、宋朱长文《琴史》说:“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认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
因此,古琴艺术一般不称“琴艺”,而尊为“琴学”。
古琴的创制包含了天地、人事、阴阳、律历等道理。
蔡邕《琴操》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
文上曰池,下曰滨。
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
前广后狭,象尊卑也。
上圆下方,法天地。
五弦宫也,象五行也。
大弦者,君也,宽和而遇;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
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古琴易学而难精,非长年累月修炼,难以达到高的境界,也难以达成修身养性的目的;修炼过程较枯燥,不能急于求成,正是磨炼心性的好方法。
朱长文《琴史》有《列子·汤问第五》中记载的师文向师襄习琴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师文为了达到那种春夏秋冬皆能令草木生辉,万象蓬勃,充满生机,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历了三年不成章的痛苦,更经历了掌握了技术之后磨炼心性的过程,因为其志所在乃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
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
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
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
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古琴看似简单,只有七弦十三徽,却蕴含着变化无穷的声调与音韵“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
然弹琴为三声,散声、按声、泛声是也。
琴之散、按、泛三音,正如天、地、人三籁。
三种音色的变化不仅在琴曲表现中担当着不同的情绪表达的作用,通过指法的变化,却可以演化出与天地之音相通,与人声相类的各种音色,生发出变化多端的音韵。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1. 引言本章主要介绍文档的目的和范围,以及对古琴艺术和中医养生进行简单概述。
2. 古琴艺术2.1 古琴起源与发展历程- 简述古琴起源于中国,并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
- 指出其在音乐、文化等方面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2.2 古琴构造与特点- 描述古代传统丝弦乐器——古筝结构组成部分。
- 阐明不同类型(如台湾式、浙江式)之间存在差异性。
3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3。
l 中草药疗法:-.指出了中草药作为一种常见而有效治疗方法,在保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几种具有益处并被证实安全无害的常见草荷:人参,枸杞子,当归;.32针灸:--解释了针灸是一项通过刺激身体穰道来调整阶段平衡从而达到预期效果的传统中医疗法;--了几种常见针灸穴位和其对应的养生效益,如太冲、内关等。
.33 饮食调理:-.指出饮食在中医养生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并介绍一些与古琴艺术相关联的有助于健康保持及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特定蔬菜水果,如柚子,核桃等;3.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结合- 引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相互促进发展的观点。
- 分析古琴演奏过程可能带来身心放松、气血畅通等好处。
4. 实践案例分析本章将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古琴艺术与中医养为一个整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包括以下内容:a) 案例1: 刘先生使用每天弹奏古筝进行自我调节以缓解工作压力;b)案2:玛丽女士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中草药和谱曲技巧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她在古琴演奏方面的技巧;c) 案例3: 张先生通过针灸疗法调整身体平衡,从而改善了他的音乐表现能力。
5. 结论本章总结文档内容,并强调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相互融合所带来的益处和潜力。
6. 附件- 列出相关文件、图片或其他资料作为参考。
7. 法律名词及注释- 古筝:一种传统丝弦乐器,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
由多根不同长度和厚度的丝线构成。
- 中草药:指用于治疗疾病或保健目标而采集自天然环境并经过加工制备后使用的各类植物材料。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正文:一、引言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相互关联,它们共同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
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身心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⒈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发展⑴古琴艺术的起源与演变⑵古琴艺术的流派与代表作品⑶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⒉古琴艺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⑴音乐疗法与古琴音乐⑵古琴演奏对身心的调节⑶古琴演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⑷古琴演奏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三、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古琴艺术的关系⒈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⑴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⑵中医经络学说与养生保健⑶中医调理阴阳平衡与健康⒉中医养生与古琴艺术的相互作用⑴古琴音乐的音律与中医音乐养生⑵古琴演奏的动作与中医气功调养⑶古琴艺术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启示四、结论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在传统文化中既有独立的价值,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古琴艺术的演奏与欣赏,可以调节身心平衡、舒缓压力,进而促进健康。
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对古琴艺术的演奏和欣赏也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结合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⒈古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图表⒉中医养生常见养生方法介绍手册⒊古琴演奏心理调试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版权法:对创作作品的使用、传播、控制等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
⒉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它们得到传承和保存的法律法规。
⒊知识产权法:保护创造性的人类智力劳动成果和文化创意的法律规范。
谈古琴养心性
谈古琴养心性
弹奏古琴对手指的按摩作用具体如下:
按摩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喉咙痛。
按摩食指:可缓解便秘、食欲不振、胃痛、慢性胃炎。
按摩中指:可缓解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
按摩无名指:可缓解感冒、咽喉疼痛、头痛、尿频、汗多、宫寒等。
古琴曲由耳入心,最适合养心安神。
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心无杂念,呼吸均匀,达至曲随手行、意存弦外的琴人合一的境界。
在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手指走动琴弦,即使人处斗室,也能感受到巍巍高山、潺潺流水的意境。
听着琴弦上音符跳动,激荡着身心,物我两忘。
弹奏古琴就是一种自主养生,调节气血阴阳,调养生息的过程。
如果不会弹古琴也没关系,可以收听一些古琴曲,边收听做推五经的按摩运动。
推五经即五指上的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
脾经位于拇指罗纹面,肝经位于食指罗纹面,心经位于中指罗纹面,心经位于中指罗纹面,肺经位于无名指罗纹面,肾经位于小指罗纹面。
在五指罗纹面沿顺时针方向旋揉为补,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0~300遍,可以起到补土健脾、养肝、安神、益肺、补肾的效果。
五指从指面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脾经宜补不宜清;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则需补后加清;如果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可用清法,清心火能清热退心火。
肺经可补可清;补肾水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水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一、简介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是一项深受广大众多爱好者关注的研究领域。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乐器,其音色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中医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养生保健传统治疗方法,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与古琴艺术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二、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渊源
1.古琴与气
古琴演奏过程中,通过琴音的共鸣以及演奏者自身的呼吸调节,能够调和人体的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
2.古琴与心态
古琴演奏需要演奏者投入全身心的精神,达到心无杂念的境地。
这种专注的心态有助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并对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心理调节产生积极影响。
三、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实践应用
1.古琴养生法
通过演奏古琴,可以调整中医所说的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等身体的平衡状态,增强体质,改善气虚、血瘀、肝郁等病症。
2.中医理论在古琴演奏中的应用
中医理论中有关经络、穴位等理论在古琴演奏中得到应用,演奏者可以针对不同的音符、音调对应不同的经络和穴位,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效果。
四、其他相关内容
1.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古琴音乐欣赏录音、古琴演奏教程视频等。
2.法律名词及注释
a.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体系,该体系以气血、阴阳、五行等理论为基础。
b.古琴:指中国古代的七弦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浅谈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有机融合
浅谈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有机融合关键词:古琴艺术;中医养生;有机融合1琴学医道,异曲同工琴棋书画是传统文化中的四艺,其中位于首位的“琴”指的正是古琴,古琴的地位可见一斑。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其清幽脱俗的声音经久不衰,其中蕴含的独属于中国哲学的智慧更是传承至今。
“雅”是古琴的最突出特点,其在古代多受文人雅士所偏爱,因此被赋予了更加文雅、圣洁的气息,文人雅士将心中所思所想贯注在一首首琴曲中,最终在古琴演奏中加以抒发,因此其已经超脱了音乐本身,成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独特思想以及高尚品格的象征。
“此艺知音自古难”是描述七弦琴也即古琴的著名语句,这凸显了古琴“高山流水”的本质,即其不看重“他娱”,而旨在运用演奏实现“自娱”的效果,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换言之,古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修身、立德的艺术形式。
中医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之一,在信息更加发达的新时期,其“神奇”更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中医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其中蕴含的众多哲学思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涵盖的各类养生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响应”“形神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思想出发点形成与长期的封建社会背景,因此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但是其本质上所强调的人与自然、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却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
人们之所以选择养生与保健,旨在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而养生与保健本身又讲究“度”,强调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人们能充分顺应自然及生命发展的规律,并对“阴阳”进行调节,从而使得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而在全部的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又有“千古养生第一法”之称,这也是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相互区分的重要标志。
2中正平和,琴能养性养生与养性存在着内在统一的关系,养性是指对人的性情、情绪进行调节,而这种调节对于人身心的整体状况是有益的,因此养性最终是为养生而服务的。
古琴的妙处
古琴的妙处
一、去浮戒燥、静心启智
“琴棋书画”是历代文人雅士修心养性的必备工具,“琴”就是指古琴,并居于这四艺之首。
古琴的音色和雅高贵、悠远沉静,可以使弹琴者远离浮躁和喧嚣,回归无上自然,心灵清净无染。
又有古语说“静可生慧”,因而内在的修为、悟性和智慧都随之增长。
二、提升文化修养
古琴承载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
学琴的同时可以领会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以及儒释道之文化精髓。
从美学角度,欣赏古琴曲,重在余韵和弦外之音,即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如同水墨画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无限的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提升自身气质
抚琴时要求气定神闲,坐姿、手势等举止中正平和、优雅含蓄。
因而长期抚琴可以达到内外兼修,提升自身气质的目的。
四、有助于养生
弹琴时左手“按弦”、右手“击弦”可以使手指的末梢神经得到刺激,从而带动全身经络的活动;古琴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天地中的阴阳五行、人体的五脏六腑一一对应,五音的和谐旋律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和畅。
五、缓解压力,抵制抑郁
欧阳修曾写到过“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於友人孙道滋,受宫(五音之一)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
”由此可见,弹古琴可以治疗“幽忧之疾”,闲时抚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
古琴可弹,可拨,可滑过琴弦,即使抚擦一根琴弦,那丝丝擦响,亦可表达一种心境,散发一种韵味。
听古琴可养生化性
听古琴可养生化性古琴曲一般具有:“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的琴曲结构。
古琴曲的弹奏由泛音、散音、和按音组成、泛音一般出现在琴曲的开始或结尾,也有在琴曲中以主旋律出现,像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散音和按音则相互配合,贯穿于整个琴曲。
一般的古琴曲都有一段自由节拍,速度徐缓的散板,琴家称为“散起”。
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之后,开始展示乐曲的主要音调。
这时节拍已经纳入常规,曲调性也大大加强,琴家称为“入调”。
一些形象鲜明、经过重复、对比、变化、发展后,把音乐逐渐推向高潮。
高潮的部分往往是在加快速度、展开音域和加强音色对比的情况下形成的。
一些加强曲调力度的双音,也常常用在这些地方。
这一部分常常要占全曲一半以上的分量,是构成琴曲的主要部分。
高潮之后,情绪逐步平稳下来,进入琴曲的“入慢”。
这时往往利用明显的节奏对比或调性变化,把乐曲引进一个新的境界。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琴曲中,有时还插入带有结束意味的素材,或部分地再现前面的主题,或变形地重现前面的材料,称为“复起”,使得乐曲有一波三折、欲罢不能的情趣。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大多数琴曲用泛音奏出轻盈徐缓的乐句,把全曲结束在主音上,造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梅花三弄》这支琴曲,曲感上扬,有升发之气,有振奋阳气作用,长期听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作用。
在听完古琴曲《平沙落雁》后,学员整体感觉是这个曲子描述出空旷的空间,高潮部分的动感更体现了曲子的宁静,曲子结束处缥缈如烟。
其中有一个学员提到,他上课前头很痛,听了一会头痛好多了,听的时候感觉大脑整个是放空的。
有个学员说他喜欢听古琴的吟猱产生的若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声音,感觉这种声音能穿心振脾;还有学生喜欢古琴的散音,感觉从悠远的山谷传来的回声。
对一般的爱好者来说,不一定能听懂古琴的琴曲内涵,因为这需要有琴曲的背景知识和对古琴曲的深入研究,但如果喜欢听,想把古琴曲作为自己修生养性的音乐,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古琴曲,逐一选择听听。
古琴的修身养性
古琴的修身养性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古琴始终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乐器。
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
古琴在文人心目中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唐代薛易简所著《琴谱》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辩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风俗通义》中说:“雅琴者,乐之统也,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虽在穷阁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
琴学有修身养性之用,道也,非艺也。
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泯灭而不闻,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达到心平德和,修身养性的目的。
古琴不仅能修身养性,还有养生的功能。
修身是心里层面,养生是生理层面。
道德修养不是只欣赏琴音,还要理解琴的内容,品味琴音的思想内涵,进而影响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养生是因为弹奏古琴使人心态平和,五脏协调,正气升邪气降,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人们渴望内心的平静,渴望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外,在喧闹的尘世之外有一方安心的净土,而古琴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工具。
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却能使人闻之心静,任何一种艺术都能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古琴所表现的艺术更丰富,更深入,更细腻,更有生命力。
真正爱好古琴的人,不认为古琴仅仅是一把乐器,而是道,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有灵性的乐器。
古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洗手,这不是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
古琴是良师益友,是终生的朋友和伴侣。
(转自互联网)。
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古琴
调节
养生
养生
方式
中医
案例
中医
音乐
音乐 书中
实例
古琴
通过
方法
独特
分析
人体
读者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是一本深入探讨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关系的书籍。书中以独特的视角, 将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相结合,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和相互影响。 书中详细介绍了古琴音乐的源流和特点。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韵味和 魅力。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古琴音乐的演奏,可以调节人的 情绪,平衡身心,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书中分析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中医养生注重的是人体的内在平衡和调和,通过调节人 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古琴音乐通过其独特的音乐 频率和节奏,能够对人体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如调节血压、心率、呼吸等,从而与中医养生的 理念相契合。 书中进一步探讨了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的具体结合方式。
这段话强调了古琴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从而促进身体的 自我修复和调整。这不仅揭示了古琴音乐的养生效果,也体现了中医强调身心一 体的理念。
“古琴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就像是中医的针灸和草药。它们都可以帮助人们 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这段话将古琴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与中医的针灸和草药进行类比,生动地说明 了古琴音乐在调整身体阴阳平衡方面的作用。
这一段深入阐述了古琴音乐的特质及其与中医养生的内在。通过这种方式, 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琴音乐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李普-古琴与养生(1)
古琴与养生
欧阳修认为弹琴听琴可以到达养生乃至治病的目的,我 国传统医学理论与乐学密切相关,二者相互贯通,例如:将
“五行”引入使人体的“五脏”分别对应于“五音”,也就是
说:宫
属土,与脾相通;商属金,与肺相通;角属木,通于肝;徵 属火,通于心;羽属水,通于肾。
•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上善若水 • 九五之尊
古琴与养生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 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 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 气郁阏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乐曲欣赏
流水
1977年8月20日美国国家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航天者号 宇宙飞船,试图向地外文明传递地球人类信息,机上搭载了很
多东西,其中就有一张据说能保存10亿年之久的镀金唱片,是
由我国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
主讲人:李普
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
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 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 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结构介绍
(正面)
(背面)
琴谱
古琴名曲
高山 流水 秋风辞 酒狂 潇湘水云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关山月 幽兰 广陵散 醉渔唱晚 渔樵问答 大胡笳
琴
棋
书
画
• 诸葛亮
• 陶渊明 • 林黛玉
古琴与养生
古琴与养生古琴与养生传统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古琴艺术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那清幽脱俗的声音早已和悠久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及其他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
古琴有别于其他乐器,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传统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古琴艺术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手与经络(一)手与经络经络学是中医的主要理论。
虽然某些人只相信西医的理论而并不承认中医,可中医的治疗效果与保健功能是人所共见的,也是使世界为之惊叹的。
人体上有十二条主要经络,而手上集中有六条。
其分别是:手太阴肺经(起自胸前的中府,达于母指尖的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尖的商阳,达于鼻边的迎香)、手厥阴心包经(起自腋下的天池,达于中指尖的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自无名指尖的关冲,达于耳边的耳门)、手少阴心经(起自腋下的极泉,达于小指尖的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自小指尖的少泽,达于耳处的听宫)。
这些经络有效地调整着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
人体上有三处地方是穴位集中,能够调整全身各部功能的,即:耳、手、足。
耳诊、手诊、足诊等特殊的治疗和保健方法,对全身机能的调节,效果都很好。
其中手诊因其特别方便,而非常流行。
其原理就是通过对手六条经络的刺激,而达到调理全身的效果。
(二)弹琴的保健作用弹琴时,手的各个部分都在运动,这就使手上的六条经络都受到刺激。
抚琴时使用指甲和指尖弄弦。
按照中医理论,指甲是经络的末梢;指尖,也是十二经络中一些主要经络的终点末梢。
弹琴中不断地按摩和运动这些末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血脉。
古琴养生法:五音调五脏,五音顺五行(附五音琴曲)
古琴养生法:五音调五脏,五音顺五行(附五音琴曲)琴,习称古琴或七弦琴,是中国历史悠久,具有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乐器。
据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近三千年之久,但是纵观历代文献和上古传说,古琴的历史足以推溯至五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
2003 年 7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古琴”列入“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它是继“昆曲”之后第二批被批准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除了修身养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疗愈和养生。
【黄帝内经】里最神秘的内容就是那些音律和五行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大学者们太懂音乐了,把乐音当命,知道每个声音都事关重大的关系到阴阳的磁场。
每个调,每根弦,都关系到五行,风水和节气,生怕乐律错了就会要了命。
比如羽调过忧了,生湿寒;徵调太厉了,生燥上火。
每个音都有魔鬼的一面,尤其是那些升降音,很有乱情的危险。
升降音象征着不确定的声音,而不确定的因素就是歧途。
因此翻烂了能找到的琴谱,有变音的乐曲少之又少,大部分的曲子都遵守着五音之正。
几千年来,古琴不仅滋养了中国人的性情,更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下面,带着大家详细了解古琴的疗愈和养生功能。
一、五音与五行我们都知道,五行是中国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相生相克。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五音又称五声。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而五音和五行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jue、徵zhǐ、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古琴与养生
中国古代气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吐纳、行气、导引、食气、调息、静功、参禅、禅定等。
然而“气功”一词是近现代的称呼,古代没有这个称谓。
气功的定义是,对气物质直接的实践的功夫。
而实践的方法是,排除杂念、注意专一、收视返听、松静自然。
“静”是气功的核心、灵魂,入静程度是功夫层次的标准。
气功入静后的精神心理状态是,清静无为、恬淡虚明、悠悠旷远、微微若存,也就是清、微、淡、远。
琴(称七弦琴或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诗经》中就有多处记载。
历代文人对弹琴都有相似的体会。
汉代琴家桓谭说,弹《微子》琴曲时,声音要清与淳;弹《舜》琴曲时,声音要清与微。
汉代琴家蔡邕说,弹琴要“通理活性,恬淡清溢”。
魏晋琴家嵇康说,弹琴“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感”。
唐代琴家薛易简说,弹琴人要志静气正。
大诗人白居易的咏琴诗《清夜琴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静闲,可以弹素琴。
清冷有本性,恬淡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本应正始音。
”还有另一首咏琴诗《船夜援琴》:“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处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北宋琴家成玉磵说:“攻琴如参禅。
”明代琴家徐上瀛在他的古琴论著《溪山琴况》中,总结弹琴要和、静、清、远、古、恬、淡、逸、雅。
总观上述各朝各代琴家弹琴感受可以看到,弹琴首先要心静,然后要调好气,这就进入了气功境界。
弹琴时使琴声清、微、淡、远,使人和琴“物我两忘,浑然一体”,达到气功和弹琴最紧密结合,也就是“修身养性”。
气功与弹琴的关系,不仅是对琴人和弹琴的要求,而且也是古代儒、道哲学观在古琴艺术中的渗透,经过千百年积淀,已成为演奏古琴的审美追求。
一、古琴音乐的医用价值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阴阳之说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这是古人对抽象的“阴”与“阳”的高度概括,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两种现象、事物、联系。
中国古人还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之为“五行”。
老中医:演奏古琴和养生
触弦,左手要求“按欲入木”,基本技法有: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
右手要求“弹弦如断”主要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轮、拨、刺等。
在弹奏的过程中,全身自然放松,靠肩、臂、肘、腕、指的统力协作,并集中着力于指尖,左右手技法熟练运用,在演奏出古琴曲的同时,又达到按摩手指、保健强身的效果。
所以古琴历来都被中国文人看成是修身养性的首要乐器。
调节情绪平衡脏腑《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这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统称为九气为病,也说明了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
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百病皆生于气,而止于音。
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机条达,气血通畅,脏腑功能正常。
气机失调可导致各种疾病。
古琴音乐“哀不至伤,乐不至淫”讲究中正平和、和谐自然;运指调气、意在弦外。
古琴声调、音色、节奏与人体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相一致,古琴音乐可以调节情绪,抒发感情,平衡脏腑功能。
听琴、弹琴可以修身、调性、养心,达到防病及调理身心健康作用。
从古琴乐器特点来看,首先,音色丰富并且极具对比性的质感,低音古朴深厚,余音绵长不绝,高音清润明亮,极富穿透力,而其“同音异弦”等特点能更精微细腻地刻画人心。
其次,表现手法丰富,古琴琴曲的节拍多变,让演奏者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线轻重疾徐的同时,还有刚柔、方圆、浓淡等变化,给人以趋于意境悠远、神韵无限之感。
古琴与养生有什么关系?
古琴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古琴,又称七弦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所造。
古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那清幽脱俗的声音早已和悠久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及其他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
古琴有别于其他乐器,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它不是大众的表演艺术,不在于“他娱”的表演意图,而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养生”、“修德”等。
《左传·昭公元年》载:“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韬心也”。
宋朱长文《琴史》也说:“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认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
因此,古琴艺术一般不称“琴艺”,而尊为“琴学”。
琴学和中医养生理论传统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更有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流传至今。
而“医为艺海第一门”,中国医学其实也含有部分技艺的特质。
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的“道”就是养生之道。
养生保健讲究和谐适度,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注意调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
在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被称之为“千古养生第一法”,是全部养生之道的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倡清静养神,淡泊宁静,平和少欲。
音乐在养生中的重要意义听古琴养五脏
音乐在养生中的重要意义听古琴养五脏《黄帝内经》中有如此一段话:“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这人与天地相参。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将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
与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徵、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属相剋。
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前人就将五音各调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畅,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
故“闻宫音,令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令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令人怜悯而爱人;闻徵音,令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令人整齐而好礼。
”“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样说来,宫调式和徵调式色彩敞亮,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有补肾、疏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二者间,可令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
因此,依照不同的病症,选用适当的音乐可取得较好的养生成效。
角音疏肝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
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之感,曲调亲切活泼,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常听角音,有助于气血调达。
人体以气血为用,气血流畅,全身气机调达,营养得以输送全身,躯体代谢的废物也能及时排出体外,如这人体内部脏器运动和谐,表现于外那么神清气爽、精神抖擞。
代表曲目:《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
收听时刻:中医以为,23-1时气血流至胆经,1-3时气血流至肝经。
23点前睡眠有利于肝脏、胆脏的性能恢復。
因此收听时刻能够安排在睡眠前1小时左右,并配合相应的穴位按摩,能够取得较好的保健成效。
适合人群: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乾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与养生
内容摘要: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从先秦时代起,他便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八音之中,琴德最优”,古琴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世代相传的结果,使得其具有了超越纯粹乐器的地位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琴者,情也。
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古琴对人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影响,与人的手上的经络及大脑的激素也有关,平”“清微淡远”的审美趣味,也是养生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古琴;养生;养疾;情志;心态;经络
(一)弹琴与心态
学琴的人都知道,弹琴之时身心皆要正。
身正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阴阳平衡。
而心态对弹琴者来说,也同样是非常的讲究。
弹琴之时,要安闲宁静,心平气和,自然而不躁作,这样才有清雅之韵。
久而久之,弹琴者也很自然的养成了清静平和之心、高洁洒脱的气质。
所以,弹琴者长寿,这是很正常的事。
相反,追求暴躁的人,其心理也自然刚暴浮躁,那么得病或短命也是正常的事。
“琴之为器…..其声正, 其气和, 其形小,其义大, 如得其旨趣, 则能感物。
志躁者, 感之以静, 志静者, 感之以和。
和平其心, 忧乐不能入, 任之以天真, 明其真, 而返照动寂, 则生死不能累”。
琴书中类此典型的综合陈述屡见, 大致强调心志对身体的主导作用, 养心守神可保元气以调控身体、维持平衡, 重视身心整体的有机变化, 少就局部问题作技术性的验证, 甚至对经验现象的表述方式, 长期以来似无重大进展。
(二)弹琴与激素
研究证实,音乐可调节大脑皮层,使体内的激素增多。
在这种良好的“刺激”中,人的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顺畅“运动”.脏腑等生理机能得到调节,阴阳趋向平衡,进而缓解疾患,祛病延寿。
音乐,有歌唱,称声乐;有乐器演奏,称器乐。
古人音乐养生中,特别注重以乐器演奏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并首推古琴。
古琴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其外观古朴,音色幽雅苍劲。
抚琴者多逍遥自在,令人羡慕,而琴声洒脱悠扬,确实让人愉悦,所以,古琴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青睐。
古琴音乐沉静、精致,好听不闹,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之外,经常抚琴还能祛除病痛。
据史料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寿享11O岁;唐代琴家赵耶利享年76岁;明代虞山派琴家严天池享年78岁……长寿者不胜枚举。
传统中医的养生之道强圈…世界舢.2调调节人体平衡,阴阳平衡才能保持真正的健康,而古琴的弹奏要求完全符合平衡原则。
(三)弹琴与经络
弹奏古琴,双手手指直接抚琴,手指要有力度,接触琴弦的范围广,左右手交替做轻、重、缓、急的动作,达到人体力量的最佳平衡点。
经络学是中医的主要理论。
虽然某些人只相信西医的理论而并不承认中医,可中医的治疗效果与保健功能是人所共见的,也是使世界为之惊叹的。
人体上有十二条主要经络,而手上集中有六条。
其分别是:手太阴肺经(起自胸前的中府,达于母指尖的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尖的商阳,达于鼻边的迎香)、手厥阴心包经(起自腋下的天池,达于中指尖的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自无名指尖的关冲,达于
耳边的耳门)、手少阴心经(起自腋下的极泉,达于小指尖的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自小指尖的少泽,达于耳处的听宫)。
这些经络有效地调整着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
经常运动手的经络,尤其是弹奏古琴(其接触琴弦最广,力量均衡),能够很好地促进手指末梢神经的血液循环,降低心脏血液的回流及供血的压力,同时由于呼吸及音乐节奏的和谐把握,可增强心脏功能,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有氧运动。
(四)弹琴与意志
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抒发情感,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
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
宋欧阳修在《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忧不平, 患上情绪病,后来通过琴声疗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绍给朋友杨置。
其中谈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说明疾病的产生与忧郁的情绪有关,药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声却能使内心平和,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
琴能养疾其次还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相信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一定会从中得到古琴与养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婷.论音乐欣赏教学中对立统一理论的体现和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刘承华.古琴美学的历时性构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02).
[3]刘楚华. 古琴养生观与乐医同构思维发表于:《金陵古琴·之音琴社》,2009
[4]琴史·声歌(据<四库艺术丛书>出版)1991
[5]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2002
[6]程敏.刘玉龙古琴弦外"和谐"之音的文化探析[期刊论文] -乐器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