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合集下载

《考古通论》——张之恒第一章概论

《考古通论》——张之恒第一章概论

《考古通论》——张之恒第一章概论
考古是一门以发现、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遗存为对象的学科,也是考据
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以发现古
代历史文化遗存的方式记录古代历史的一种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提供了大量对古代文明早期历史的信息,为了更加完整地记录古代历史,考古学家们依靠古代人类行为得出的见解,为历史学家们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正是由于考古学家们的努力,人类社会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与理解古代
文明,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参考。

考古学根据考古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考古历史学、地理考古学、民
族考古学和文物考古学等学科。

考古历史学主要用于古代历史文化遗存,
地理考古学主要关注古代地理环境特征,民族考古学主要关注古代文明的
消失和再见,文物考古学关注古代文物,考古科学及相关学科关注各种古
代文明的研究方法。

考古活动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知识活动,包括发掘、辨认、鉴定、保护、修复、记录等活动。

它以发掘为主体,涉及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化学物理,生物学,考古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它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它不仅要
求考古学家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科学发掘、科学研究、科
学保护的能力。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第二节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择地进行调查。

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

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

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

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中国考古学通论3PPT课件

中国考古学通论3PPT课件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1.选材
磨制石器制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用 的石材。中国新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 有:闪长岩、玄武岩、片麻岩、石英岩、燧石、 辉绿岩、碧玉、玉髓、蛋白石等。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2.打割
选择好石材后,根据需 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 毛坯。
锯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 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 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材 。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手制 捏塑法:即用直接用 手制作陶坯的方法。
泥条盘筑法:即先将 坯泥搓成长条状,然 后螺旋形向上盘筑。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模制 即用陶模或陶器为模,制作陶坯。
陶鬲足模
(一) 陶器的制法
2.制坯成形——轮制
即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 上,用手提拉成各种需要 的器形。用这种方法制成 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 均匀,器表常留有一圈圈 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 割的偏心纹。
(一) 陶器的制法
4. 烧制成器
灰陶——在烧造过程中或烧成末期,如果封闭窑顶,在氧气不充分 的情况下,陶器被周围炽热的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所含的铁元素 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颜色就会呈现灰或深灰色。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3.修琢
即对毛坯通体整形、找平的工序。 用石锤或有硬尖的石、骨、角质 工具,琢去毛坯表面棱角使其平 整,修整成所需的规整器形毛坯。 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 如裴李岗文化中常见的石磨盘就 是修琢而成的。
9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 4.磨光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磨 制技术广泛用于制作各 种工具。其方法是在砺 石(即磨石)上加砂加 水,以增大磨擦力,并 根据需要磨出一定的形 状和刃口。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1984年出版)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汉考古第五章: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概论)【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 概论)【圣才出品】

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
(4)绝对年代的断定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但对于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得不借助于自
然科学的方法。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的方法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

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
3 / 16
圣才电子书

(2)地层学断代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步骤
地层学首先应该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顺序,进而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再以各层所
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
②基本原则
a.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
2.铜石并用时代 答:铜石并用时代是指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为 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 1877 年,意大利学者 G·基耶里克提出这个理论。红铜的使用是铜石并用时代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 下限到龙山文化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以红铜为主,兼有少量黄铜、青铜。
6.柴尔德
2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柴尔德是澳裔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 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考古学和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史 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 《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等。他还撰写不少通俗读物,包括《人类创造 了自己》《工具的故事》等。他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他首 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 将出现。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初期南庄头遗址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玉蟾岩遗址大龙潭一期10000+-
庙岩遗址
一.初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前。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二、早期。约距今9000~7000年前。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
三、中期。约距今7~5千年前。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
一、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
泾水上游关中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桥村类遗存客省庄文化三里桥类遗存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小河沿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4500~4000
早期常山下层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五期?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峡文化5000~4500
中期晚期仰韶文化西王村期秦王寨文化大司空一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红山后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金兰寺下层5500~5000
树木年轮木1万年以内
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
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
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遥感技术。地下勘探: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3.晋西南的陶寺文化。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
二、商文化的分期与分布。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中国考古学通论1

中国考古学通论1


2.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 遥感技术 地下勘探 3.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穆斯堡尔谱分析 热分析 4.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考古掘 2
链 接
五、考古类型学 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 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 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 学文化 1,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 质料划分;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 用途的划分 ;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 品等若干亚类 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


五、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放射性碳素(碳-14)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5万年以内 古地磁粘土3万年以内 热释光(TL)陶器、烧土100万年以内 含氟量(F)骨、牙等数百万年以内 钾-氩(k-Ar)火成岩10万年以上裂变径迹(FT)火山灰、 玻璃、石器、陶器数千年至数百万年 树木年轮木1万年以内 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 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 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
三、考古学研究方法 1,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 ,在田野考古 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 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 象划分地层 2,地层关系 叠压关系 打破关系 共存关系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第四节 考古学的分支
• • • • 一、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 二、田野考古学 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 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树木年轮测年法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素碳14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5万年以内古地磁粘土3万年以内热释光tl陶器烧土100万年以内数百万年以内钾氩kar火成岩10万年以上裂变径迹ft火山灰玻璃石器陶器数千年至数百万年树木年轮1万年以内氨基酸外消旋数年至数百万年黑曜岩水合法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电子自旋共振贝壳珊瑚骨骼牙齿硫酸盐和磷酸盐数百年至数百万年整个第年代测定方法表三考古学年代的分期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法考古学将古代人类社会分为几个不同的时代
2.遗址的发掘 • 探沟法:一般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或者对某一古 建筑物或城墙遗迹进行解剖。探沟的长度和宽度 依需要而定,一般是宽2米,长10米。 • 探方法:最适合于发掘一整片遗址,其布方方法 是在遗址已确定发掘的地方划好方格,方格的大 小与遗址堆积层的深度有关,一般是5 x 5米的正 方。
考古调查
文化遗物
地面遗迹:埃 及神庙(左)
地下遗迹:五官村大 墓(右)
柬埔寨吴哥窟遗址(左)
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右)
研究范围
• 时间范围,考古学所研究的时间范畴是人类古代 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文字刚出现的 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
• 空间范围。考古学研究的是实物资料。
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及 “文化层”的形成
考古学通论
授课人:王新春
参考书目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 方法技 术》。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 [英]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 杜斗成、段小强《考古学通论》。

上第一节中国考古学通论感想

上第一节中国考古学通论感想

中国考古学通论感想在我上完考古学通论这第一节课以后,在耿继鹏老师的介绍下我对于考古学开始真正有点明白,有一点真的像小说里写的那样的认识文物的人物需要了解很多的知识,了解各种时代的划分,了解考古学考古方法的划分和考古学的类型。

要知道这些我们还要了解更多的考古学知识,这样对于我们将来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都是潜移默化而且获益匪浅的的。

说到考古学的历史:我想说的是“考古”从秦汉有之,但真正的创立是在宋代,兴盛在清代,曾看到有野史记载:清代的皇帝,有自己的专业考古队,这样的考古队实则是为了寻找各种金银财宝和历史已经绝迹的东西来满足皇帝的需要。

且不说这是真是假,但是我相信代的皇帝绝对没有如今的考古学家们对历史的渴求,年代的渴求,对文物的保护有那样炙热的情感。

中国的近代的考古学新奇的比较晚,由于社会以及政治因素,大约在19世纪才开始。

研究古代之学,古物和遗迹研究,研究对象是经过人加工过的实物,古代遗迹如窑穴、墓穴,有有意识放入墓穴中的陪葬品,或者是无意识的丢弃的物品,都是研究的遗迹,遗址是指埋藏于地下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多是残垣断壁,或者深埋于地下,但是这里都有人类生活的迹象,说道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考古学中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是只遗迹遗物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判定年代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丹麦学者汤姆森提出的三分法将历史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将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六分法将石器时代分的更为细致,但不论是那种分法都是学者对历史时期研究的结晶。

打破关系是之新的时代打破旧的时代的土层,在其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的土层,这种情况在现代考古发掘中也有出现,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看过这类的历史遗迹的照片,就的土层被新的打破,而不同年代的土层颜色也会有差别。

共存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大型的历史遗迹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遗物,这样的状况一般可以说是同一时代。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1、战国楚地墓葬——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

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为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

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

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

南北16.5米,东西21米。

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

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

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会在墓中生活,故他们也要通风。

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

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

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

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

出土的器物有:编钟、玉佩、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

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2、战国青铜器的纹饰变化:(1)早期流行蟠螭纹,其次有谷纹,云纹、勾连纹等,花纹繁缛。

(2)中期常见反映现实生活的战斗、狩猎纹,流行各式云纹。

(3)晚期以素面为主,有凸弦纹,简单的螭纹带和花朵纹3、“黄肠题凑”:是一种葬具形式,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此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考古学通论上

考古学通论上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二、课程类型:必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打算课时:72五、学分:4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进展历史。

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新石器时期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进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要紧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导论要紧论述考古学的概念、学科性质、研究方式、进展历史等大体内容。

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从人类体制特点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把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域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特点。

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期考古,新石器时期从早到晚进展的时期性特点和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点,现在期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和中原之外地域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一、考古学的概念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式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考古区系类型论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四、运算机技术的应用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三、现代考古学的进展第二章旧石器时期考古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期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方式与辨别二、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和地址三、旧石器时期考古分期第二节中国发觉的前人类化石一、何谓化石二、中国发觉的古猿类化石三、中国发觉的前人类化石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散布一、东北区二、西北区三、华北区四、华中区五、华南区六、西南区第三章新石器时期考古第一节新石器时期的要紧特点一、磨制石器二、陶器三、农业四、家畜饲养第二节新石器时期考古分期一、初期二、初期三、中期四、晚期第三节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区系散布一、东北区二、西北区三、华北区四、华中区五、华南区六、西南区第四章夏商周考古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二、夏文华的探讨三、商文化分期与散布四、西周文化分期与散布五、东周文化分期与散布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铜器的显现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第三节夏商周城址一、夏代城址的探讨二、商朝城址三、西周城址第四节夏商周墓葬一、墓葬形制分类二、墓上建筑及封土三、夏商周时期的埋葬制度第五节周边地域文化一、东北地域青铜文化二、西北地域青铜文化三、东南地域青铜文化四、西南地域青铜文化九、学时分派十、参考教材王幼平:《旧石器时期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chacology
学时,学分:36,2
开课学期:秋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上、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1、2)、史学概论适用专业:师范类历史教育专业本科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为历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

目的在于使同学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及其与历史科学的紧密联系、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当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及最新进展,以便对中国考古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将之运用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严文明,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熙译,外文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陈星灿,三联书店,1997年版《古代中国考古学》张光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考古学的理论和研究》,陈淳,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
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 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 17 和 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 19 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通论

考古学通论
技术手段包括:系统地回收发掘地层中包含的动植物遗骸、孢粉 、植硅体,进行磁化率、土壤与人工制品的物理化学成分分析, 地质地貌考察等。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三十四分。
2、聚落考古学:
20世纪50年代以后,聚落考古学逐步成长起来,成为考 古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整合性的分析古代遗存的社会 和文化意义的模式框架。
第十三页,发掘的对象而定。
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是发掘的主要方法。此方法用于对居住 遗址、墓葬的发掘。
2、资料的整理分析
就是把田野调查发掘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写成报告,予 以公布。
包括检阅核对调查发掘记录和绘图、照片,清洗出土遗物 ,修补复原、挑选典型器物和典型地层,分类排队,分析 文化性质、断代定年等。
1949年以后,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苏秉琦以
区系类型说从实践和方法上证明了类型学在中国的成功,并 以面向海洋和内陆的两大文化系统和六大文化分区演变的概
括,建立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在碳-14
等技术的协助下,草绘了各地文化发展的编年体系和演变谱 系。
4、残存脂肪酸分析法
5、孢粉分析法 6、其他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
一、人类的起源 二、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文化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三点 三十四 分。
旧石器考古学的概况:
旧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开始使用打 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大约从300万年前 开始至公元前1万年结束。地质时代属于第四纪的更新世, 分为早、中、晚三期。
种知识的书籍;
2、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 3、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包括阐明包含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72
五、学分:4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历史。

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阶段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考古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基本内容。

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从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掌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特征。

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从早到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征,此阶段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以及中原以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
一、考古学的定义
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类型学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
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旧石器的制作方法与鉴别
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一、何谓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
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分布
一、东北区
二、西北区
三、华北区
四、华中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磨制石器
二、陶器
三、农业
四、家畜饲养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初期
二、早期
三、中期
四、晚期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分布
一、东北区
二、西北区
三、华北区
四、华中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二、夏文华的探索
三、商文化分期与分布
四、西周文化分期与分布
五、东周文化分期与分布
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一、铜器的出现
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第三节夏商周城址
一、夏代城址的探索
二、商代城址
三、西周城址
第四节夏商周墓葬
一、墓葬形制分类
二、墓上建筑及封土
三、夏商周时期的埋葬制度
第五节周边地区文化
一、东北地区青铜文化
二、西北地区青铜文化
三、东南地区青铜文化
四、西南地区青铜文化
九、学时分配
十、参考教材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