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古诗词中的“着色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古诗词中的“着色词”

作者:张瑛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1期

摘要:阅读古诗词时,绕不开的是景物描写,所以,在感受景物时可以借助景物描写的时令特点、色调特征等能够表现“色”的词语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意义。

关键词:景物描写;时令;冷暖;颜色

也许是民族内敛、含蓄的特性使然,中国古代的诗词,诗人们很少直抒胸臆,往往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景物描写成了诗人情感变化最直接的折射,读懂了景物,也就读懂了诗歌。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作者往往要依靠声音、颜色以及冷暖色调等因素来描摹景物,其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所以,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诗中这些或明或暗的表现景物特点的“着色词”,引导学生以“色”味“意”,从而更好地辨析意象特征,关注其表达效果,最终达到深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感情的目的。

一、关注诗词写景的时令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于景物来表达,这些景物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而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于是,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主观感情色彩。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早春的景物特点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一切带来的无疑都是生命在沉寂后的另一种芳华,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相对而言,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

同样,秋景(特别是晚秋)则更多表现冷落、萧瑟、凄凉的情景,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因此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悲秋,就成了中国文人百咏不衰的话题,“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面对秋景时所产生的这些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反映到诗人笔下就成了凄清、悲凉的情感体验。例如,李煜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梧桐寂寞,庭院深深,秋意绵长,摄进凄婉之神韵,又以“剪不断,理还乱”的麻丝喻愁,真是“肠回心倒,缠绵之至”。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写的是暮春之景。前两句“春残”“鸟稀”“杏花飞”三个词语一气而下,渲染出春

光逝去、凄清凋零的幽冷,伤时之情溢于言表。虽然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把握住作品的时令特色,捕捉意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二、关注诗词所展现的冷暖色调

就生活经验而言,明亮的暖色调常常代表的是昂扬积极、充满活力的事物,所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喜悦的;而灰暗的冷色调往往表示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暗示的心情是悲伤的、忧郁的、压抑的。所以,聪明的古诗人也把生活的经验融入诗歌的表达中,使景物具有冷、暖不同的色调。诗词中的冷色调往往与人物冷落、孤寂的心情吻合,而暖色调则能反映人物心情的春意融融。我们看到“菡萏香销翠叶残”“绿树浓荫夏日长”“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天寒色青苍”中,诗人所要传达的情以及我们所能感知的境在同样的颜色下有着千差万别。鉴赏诗歌时,如果懂得辨明不同的色调,就能深入把握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明媚春光图:阳光普照,春风微暖,花草飘香,泥融燕飞,衔泥营巢,沙滩和暖,鸳鸯闲卧。整首诗采用了暖色调,抒发了诗人对美丽春色的赞赏之情。在众多的诗人中,王维以其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感受,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歌里将色调展现得淋漓尽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日落昏暗则现江湖之白,潮水铺天则溢天地之青,诗中色调相衬相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冷暖色调相辅相成,读不懂诗歌的色调,又如何体会王维诗歌自然美与心境美的融合,又如何感受其诗空明无滞碍的纯美诗境呢?

三、通过体会古诗词中的各种颜色,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诗情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有时作定语,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又成群结队,但无论哪一种形式,他们都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客观景物或鲜艳明亮、或清淡朴素、或灰暗无光,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以青色与白色相对使用,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

诗人们最喜欢借助鲜明的色彩来展现自己或孤高、或凄清、或明快、或惆怅的情感。《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就是以白为基础色来展现诗人的与环境的冲突,孤高、伟岸、清冷之感跃然纸上。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一幅萧瑟之景,其中“黄花地”“霜林醉”的色彩尤其能给人带来凄凉的别离之感,所以当最后读到“离人泪”时,我们也就有了深切的情感共鸣。

通过鲜明色彩的组合,特意营造浓郁的画意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的画面,体现出中国诗歌诗画相和的意境之美。例如,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利用黄、绿、青、白四色的鲜明而和谐的对比,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展示了春光的旖旎明媚,从而也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4.

[2]张楷.唐诗三百首释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08.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

编辑薄跃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