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

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

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

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

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

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

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

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智库时代 ·279·智者论道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王钊仲(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063)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语用学理论对一些文本以及句子的作用,从而探究其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翻译和语用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语言及其含义的研究,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得出在今后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让译文变得更加得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实践;翻译;作用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1-0279-002一、引言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一带一路”的发展,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然而,在翻译的学习和运用之中,尽管很多时候译者都在运用一些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但翻译的效果却未尽如人意。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侧重于对语言本身的规律和结构进行分析,而当今的翻译,随着文化的相互交融,越来越需要译者从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语言的内在体系和使用规律上来进行。

而语用学正是研究由社会各种条件所决定的人类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它可以对人类的言语行为提供更充分、更深刻、更合理的解释,并且有些语言现象只能通过语用学的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1]所以,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下,译者要想让自己的译文更加地贴近源语言,就需要将一些翻译理论和方法与语言学的运用相结合,通过语言学的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加强对源语言的分析,更好地提高译文的水平。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是通过建立一定的情景,对相应的话语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懂得在各种交际环境当中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准确地应用语言。

[2]也就是说,语用学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

对于语用学的学习,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在不同的情境下去理解和使用语言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很多时候一些语言,都有着表面和内在两方面的含义:说话人的含义,有时往往需要听话人根据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对说话人心理不同程度地揣摩来去理解,也就是对语境和意义的分析,很多时候语境的不同对意义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王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刊名:大众商务(下半月)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年,卷(期):2010(7)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本文链接:/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前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2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3期(总第93期):285-293 中国・广州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张新红何自然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

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关键词: 语用学关联理论翻译文化对比语用语言社交语用1. 引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动态性(Hatim,1998:86)。

他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Baker,1992:222),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Sperber & Wilson,1986)。

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将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角度,重新诠释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方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语用顺应理论是有很强的解释力,借助这一理论研究翻译,将对翻译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顺应论翻译应用一、引言翻译是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的复杂性活动,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维因素。

维索绪伦(Jef.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了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从语用综观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

顺应理论的提出无疑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和新的视角。

二、语用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顺应性理论在Verschueren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00)中有全面的阐述。

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

在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程度的顺应意识下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

语境是动态生成的,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以及线性序列等。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涉及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

好的译文必须在语言结构、语体风格、文化意识等方面与原文契合,达到功能方面的动态对等。

顺应论中的“语用综观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框架,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指明了方向。

因而我们可以借助于顺应理论,从语言结构、语境关系、动态的顺应等方面研究译文该如何顺应原文的风格和结构。

三、顺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语境的顺应(1)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一、引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

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

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

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

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

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

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

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3.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就注意到语用学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于翻译研究。

他在《语言与翻译》(1975)中提出了语用意义的传达问题,并把“语用意义”分为四种类型:1)词的修辞特征;2)词的语域;3)词的感情色彩;4)交际功能任务。

巴氏指出:“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时,语用意义的差异比所指意义的差异更为常见。

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

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
和 艺术 性 语 言 的 翻译 。
L 、姗 …说 :语用学是 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3I ei , , “ 【’ 语用 J
学介 入 翻译 是 译 者 将 原 文 与译 文在 语 用 用 意 上 的 等 值 翻译 , 能用 母 语 恰 如 其 分 地 表 达 原 文 的 用 意 。语 用 学 的 意 义 观 着 重 语 言 成 分 的用 义 , 即词 语 在 实 际 运 用 时 所 含 的意 义 。语 用
t r 如果翻译成 “ es a 鳄鱼的眼泪” 则很难让汉语读者明 白原文 ,
所 要 表 达 的 含 义 , 果 翻 译 成 “ 哭 耗 子 ” 更 符 合 汉语 习 如 猫 则
中传达 的理解意义。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 、 在译文 中重构原文意义 的学问。2 [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 2 定 的语境 中整体把握原文 信息 的动态系统 , 追求非一字一词
的对应 以及译文 与原文整体 效应或读 者感受 的一致。从结
构 语 言 学 到 功 能 语 言 学 到 符 号 学 , 别 是 语 用 学 的 迅 速 发 特 展 , 关语 言 符 号 系 统 各 层 次 都 得 以 深 入 研 究 , 些 都 给 翻 有 这 译 标 准 的重 新 审 视 提 供 了基 础 。 翻 译 研 究 和 语 用 学 理 论 有
原 文形 式 所 拘 泥 , 求 保 存 原 文 的 内 容 。 它 和 奈 达 的 “ 态 但 动
态语义等语言形式上 的效果 对等 。而语用 等效翻译则 是从
语用学的角度 , 探讨 原文与译 文 的动 态对等效果 , 强调在 翻 译过程 中译者所处理的是在特定语境使用 中的意义 , 译者必 须要透过静止的语 言体 系对特定语境 中的意义进行多要 素 的分析 , 从而使原文与译文在语用 效果 上达到最大限度的等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由于日常交际中的话语意义传达是灵活多变的,因而严格的“等值翻译”是不可企及的。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实践对象和练兵场。

反而言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也可在翻译的花园里绽放。

于是语用学介入英语翻译,为其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

置语用学的等效理论和关联理论于翻译实践中,可以译出理想的佳作,成功地完成作者与读者和译者间的交流。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用等效翻译理论;语用学关联理论一、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新兴起的一个领域,它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意义。

翻译是译意,而语用学正是对话语意义的研究。

把语用学引入翻译领域,就会给翻译带来新的活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的等效。

二、语用等效翻译理论翻译等效论是翻译学本体理论之一,可以追朔到公元7世纪。

伟大的中国翻译家玄奘提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19世纪末,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经过古今中外众多翻译学家长期的探索、研究,其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等效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因为等效论本身是翻译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而语用翻译是一种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属于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强调语用下的翻译等效。

换言之,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

语用学的翻译观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语用翻译等效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即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等效翻译。

这种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但求保存原文内容。

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实现等效。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 发话 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
过程( 自然 ,97 13 16 。同语义学一样 , 何 19 :2— 8 ) 语用学也研究意义 , 但 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 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 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 ( 亦称 翻译 理论 、 翻译学 ) 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 、 在译文 中重构原文意义 的学 问。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 同的研究对象 ,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 所不同者 , 前者更重视 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 而后 者所 关心的是文本 和书面语言( 自然 ,0 1 2 6 8 ) 虽有差异 , 何 2 0 :8 —29 。 但却并不妨碍译者借 鉴其来探讨和进行翻译 活动 , 并促使原文作者与读者进行成 功的交流 。 翻译也是一种使 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 ,和 日 常语 言活 动所不同的只 是它涉及 到两种语 言( 始发语 和 目的语 )是一种语际信息交 流。因此 , , 换个 角度来 看 ,语用学理论 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 以得 到充分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
二、 语用等效翻 译 语用 等效 翻译就是通 过对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 和方式 , 合作 原则 和礼貌原则 , 义前提和语 用前提 , 语 已知 信息和新信息 等因素 的考虑 , 从 而在最大 限度 上使译文 的读 者获得与原 文读 者 同等 的理解和感受 。 语用 翻译 同语义翻译相对应 , 是一种 等效 翻译观 , 也是翻译理论 的一个 新模式 。 它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问题 , 运用语用 学理论 去解决 翻译 所涉及的理解过程和重构过程 中语用 和文化 因素在译文 中的处理方法 以及 原作 的语用 意义及其在译 作中 的得失 等问题 ( 自然 ,9 2 1— 何 19 :9 2) 5 。四字格在汉语 里广为运用 , 这种语言形式往 往历经锤炼 , 言简 意 赅, 经常被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运用 和研究 , 具有的语用含义值得仔细 其 探讨 。下面这些例子很好地说明 了这一点 : () 1不进则退 译 文 : ew ode o avn eal bcw r. v rad o o ’ H h os t d ac l ak ad/ ef w , r u 1 n fs Mo o r y 1

论语用学对文学翻译的积极影响——以《哥儿》的中译本实例分析为中心

论语用学对文学翻译的积极影响——以《哥儿》的中译本实例分析为中心

c 贵 檬 c 土
( 坊 , 々 元 』, 1 『 ) P1 )
i- 口 癖 上 j c Z - :言 ' 、 。
夏 目漱 石 是 日本 近 代 有 名 的 作 家 ,哥 儿 》 这 部 作 品 《 “
严 谨 的 结 构 , 日本 近 代 小 说 中 是 属 于 少 见 之 列 的 ” 。 在 ③ 文
A 父 亲 是 什 么 事 都 不 干 的 , 一 看 见 人 , 说 : 你 不 . 但 就 “
行 , 行 。 ”开 译 本 ,9 不 ( P)
B 俺 爹 是 个 游 手 好 闲 的 人 , 要 一 看 见 俺 , 是 口 头 . 只 总 禅 似 地 说 :你 这 个 东 西 , 成 器 ! 成 器 !” 刘 译 本 , 3 “ 不 不 ( P )
关 键词 : 哥 儿》 语 用 学 《
文 学翻译
积 极 影 响
A. 由于 爹 娘 传 下 来 的 鲁 莽 , 小 就 老 是 吃 亏 。 ( 译 从 开
语 用 学 在 2 世 纪 8 年 代 兴 起 ,我 国 对 语 用 学 的 研 究 0 0 也 是 从 那 时 逐 渐 发 展 起 来 的 。 在 翻 阅 语 用 学 研 究 的 书 籍
■l
论 语 用 学 对 文 学 翻 译 的 积 极 影 响
以《 儿》 中译本 实例 分析 为 中心 哥 的
王 米 娜
( 国矿业 大学 , 苏 徐 州 中 江
摘 要 :本 文 以 夏 目漱 石 的 作 品 『 坊 尢 』 两尸 一子 j江 户 儿 ) 江 ) ( 自居 ,江 户 儿 ” 指 土 生 土 长 在 江 “ 是 户 的 人 , 指 下 层 民 众 。 我 ” 汉 语 中最 具 普 遍 性 的第 一 泛 “ 是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思维、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活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

本文将简要介绍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特点,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化翻译理论研究、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本文旨在为翻译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二、语用翻译理论概述语用翻译理论是一种将语用学原理应用于翻译实践的理论框架。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的科学,它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意义、意图、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语用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不仅要传递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关注原文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期待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用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原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包括语言层面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以及非语言层面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

译者需要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来指导翻译实践。

通过这些理论,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原文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

在语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

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和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这种调整可能包括词汇的选择、句式的变换、文化信息的增补或省略等。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和实践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和实践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了语用学的本质和翻译的本质,建立语用学理论和翻译之间的关联桥梁,寻找应用语用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途径,探讨了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应用语用学提高翻译质量,丰富翻译实践中的理论指导依据。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理论研究关联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语用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和r·卡纳普在1930年左右提出来的,后来又在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和j·塞尔勒的基础上发展延伸,丰富了对语言行为的描述和分析,之后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从语境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语用学的内涵。

目前,语用学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以语言的意义为研究对象,即语言的意义和语言的语境,只有在特定语境环境下去研究语言所表达的内涵才是有意义的,随着语言出现的语境不同,相同的语言所蕴含的潜在涵义也将不同。

这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角度以语言的内在意义为研究对象,强调语言的意义一定是在一定的语境环境和上下文关联情况下才具有其特定的语言意义。

目前对翻译这个概念有很多的相关定义和解释,不同的学者对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提出了很多观点。

然而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观念,即翻译的核心应该是让读者或者听众能够以其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另一种语言背景下的会话内容,翻译最核心的是思想和意义的传递而不是语言形式的一种转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翻译自然而然会形成千丝万缕的关联。

然而目前对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相关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对语用学和翻译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应用语用学理论指导翻译的实践应用相关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挖掘,因此本文将针对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辩证关系和实践应用开展深入的研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3)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3)

英语知识4. 语用翻译本文所谓的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何自然,1997),它更多地探讨口头语言、修辞性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

Grice (1957)的意义理论以及Leech (1983)关于语用语言学的观点都认为,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

词句的基本意义或者说规约意义是理解话语和作品含义的前提条件,因此语言错误也是一种语用失误(张新红,2000),会导致理解失误。

试想,如果我们连语言系统中的词、短语或者句子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指望理解交际者/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因此,语言系统知识是说话和理解的必备基础,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础。

请看下面这个例句:(2) Can you lift the box?听话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此外还应当知道这种询问能力的句子的规约意义,即“请您帮我抬这个箱子”。

如果听话人仅仅照字面意义做出回答擸es, I can.敚缓笠廊徽驹谝槐呖醋潘祷叭艘桓鋈朔丫⒌靥ё畔渥佣蝗グ锸郑敲纯梢运邓挥姓嬲斫馑祷叭嘶坝锏囊馑肌A饺酥涞慕患适О堋* 在翻译过程中,任何对原文词句层次上的不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导致在译作中出现误译。

这里我们拿指称词语的识别问题作为例子。

正确识别指称词语所指的对象(例如交际的参与者、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过程中所论及的对象等)的能力是找到关联(Sperber & Wilson,1986)、进行推理、实现语篇的语义连贯(coherence)的必要条件之一。

正因为交际者不仅具有识别指称对象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解释特定指称对象的意义的能力,有解释它与其他语境及互文特征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才能够找到和识别语篇的语义连续性(或称关联、连贯),才能推导出该指称词语的含义(Baker, 1992)。

语用学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
1 .语境 和 意义
西方人会感到莫名其妙 ,甚至会认 为你要请他吃 顿 。所 以 ,将 “ 吃过 没有 ,老爹 ? 译 为 “ od ” G o

m ri , r da ”就是 从语用效 果来 考 虑 的。 o n Ga p . n g n 中国人在路 上遇到熟人喜欢 问到哪里去啊, 西方 人 对此很 不 习惯 ,他 们会 认 为你 在 干 涉他 们 的私 事,甚至有被警察盘 问之嫌。可见 ,这种 由 不 同 文化差 异所 引 起 的语 用 失 误 是 多 么 常 见 。 因 此 , 在翻译 中,语用 学 的运用越来 越 引起人们 的 关 注。众所周知 ,译事难 为。多年来译界一直在 争 论翻译 的标准 和方法 ,无 论是严 复的 “ 、达、 信 雅” ,还是奈达的 “ 功能对等” ;不论是直译、意
・ 7・ 8
题总在于如何解释言者的 “ 弦外之音” ,听者如何 才能领会言者的真实意 图。G i 认为在这些语言 re c 交际活动中,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调节言 语生成 和理解 的机制 ,他认为存在着一套支配会 话行为的原则 。这就是他所谓的 “ 合作原则” ,具 体为四条准则 :量 的准则 、质 的准则 、关联 准则
和方式 准则 。
言者为使听者 明白 自己的意图 ,总是 以明 白无误 的明示方 式表达 信息 ;听者 为了解 言者 的意 图, 必须将 信息纳入明 白无误的 明示推理模式 中进行
演绎 推理 。演 绎推 理 的 重要 依 据 就 是 获 取 信 息 和
语境的最大关联。最佳关联性 来 自于最好的语境 效果 ;人们对 话语 和语境假设的思辨 、推理越成
是一个 典 型 的 语 用 问题 。又如 ,中 国人 见 面或 打 电话爱 说 :“ 了没有 ? 如果 把这 句话 直译 出来 , 吃 ”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

则、 语言礼貌原则 、 话语连贯、 语篇结构、 会话分析等。本文 明的交际行为, 并指出最佳关联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
主要运用语用学中的关联( S p e r b e r &Wi l s o n , 1 9 8 6 / 1 9 9 5 ) 与 即翻译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原作者 、 译者与读者之间是否 顺应( J e f V e r s c h u e r e n , 1 9 9 9 ) 两个理论探讨翻译实践中的问 能达到最佳关联, 换句话说,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原作者的 题, 解决翻译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原文理解和译文重构问 明示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 再通过双方认知语境的 题、 语境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在 互明把认知效果传递给读者, 也就是译者让读者花费最小
佳 关联 。
关键词 : 语 用 翻译 ; 关联原则 ; 顺应论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 A
语用学是一个以研究特定语境下话语动态意义的新兴 译作中传达的得失等问题。从语用翻译观来看, 翻译是一 学科, 主要关注话语的生成与理解, 即交际双方在特定情景 个对语境的顺应与选择过程 ; 翻译的本质则是通过明示与
题。语用学在 2 0 世纪 6 0年代兴起 , 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 研究 ,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 G u t t 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 学基础, 语用学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 ( 1 9 9 1 , 翻译与关联: 认知与语境) 。他强调对翻译过程的研
学的理论依据, 例如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意、 会话合作原 究, 把翻译看成不断依据语境进行动态推理以达到认知互
三翻译中的顺应与选择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jef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的综观语言的使用就是顺应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根据交际者的凸显心理意识不断做出的动态选择因此语用研究的主旨就是在心理意识的影响下研究语言应用实践中语境和结构客体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而翻译作为复杂的双语交际活动同样需要遵守顺应性原则译文是语境顺应下译者社会心智与意识凸显的产物

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

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

翻 译 中应 遵 循 的 语 用 学 原 理
曹宏 伟
( 南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英语 系 , 肃 学介入翻译 , 为翻译提供 了一种具有深层 意义的理论依据。文章就语用 学的几个主要理
论在翻译 中的运用加 以论述 , 旨在进 一步为翻 译的发展 找到科学可行的依据。 关键词 : 翻译 理论 ; 用学; 境 语 语
中 图分 类 号 : H 5 09 文献标识码 :
语 用学是研究语 言使用 与理解 的学 问, 即研 究发话人 1 语 境 与翻 译 利用语 言和外部语境 表达意 义的过程 , 也是 研究 听话人 对 “ 语用 学通常被看成 是语 境学 0_ 语用 学是对 话语如 ”2 J
发 话 人 说 出 话语 的解 码 和 推 理 过 程 。语 用 学 理论 的 主 要 任 何在情 景 中获 得 意 义 的研 究 。奈 达 说 : t nl n en “ as t gm as r a i

般来 说 , 内境是指语言 内部诸要素相互结合 、 相互制
(l uoayat 和言 后行 为 ( d ctnrat。而 言外 行 约形成 的语 境 , io tnr c) lc i e p ouoa c i y ) 也就 是所 说 的上下 文 、 言后语 的制 约关 前 为是语言学家关注的 中心。舍 尔进 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言 系 ; 外境 是指 由与语言交 际有关 的语 言外 部 的要 素相互结 语行 为理 论 , 出言外 行为 由言 外示 力 ( l u oa re 合 、 指 io tnr f c ) lci y o 相互 制约形成的语境( 情景 和背景 )也就 是语 言交 际的 , 与命题 内容 (rps oa cn n) j 分构成 l 。格 赖斯认 社会环境 。语言 内境包括语言 内部 的语 义关 系、 Pooi nl ot t ̄ 部 i t e 2 J 语法关系 、 为合作原 则 是会 话 各方 都 必须 遵 守 的总 原 则 , 包括 质 风格关系 、 辞关 系等构成 要素 。语 言外境 包括情景 和背 它 修 (ul )量 (uni)关 系(e tn 与方 式( h nr四条准 景 。情 景包 括交际 内容 ( 题 )交 际对象 ( qat 、 q at 、 i y y t rl o) a i i2 e) Tn 话 、 对象 的年龄 、 性 则 。对这 四条准则的违背 , 则会产 生被 格赖斯称 作的“ 会话 别 、 文化教养 、 职业 、 理等 特点 )交 际方式 ( 心 、 口头 , 书面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研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王 宏 军(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

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

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

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

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

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

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引 言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是交际”。

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能”。

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

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

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

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

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

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

语义翻译只是将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

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

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

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

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

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

如:Shall收稿日期:2006-12-25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

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N o 11,20072007年3月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Serial N o 16we g o out?如果对它作语言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般疑问句,一般现在时,意思是“我们应该出去吗?”但是从语用学角度看,这根本不是提问,而是在征求意见,这是一种隐性的施为意义。

在一篇描述海湾战争胜利所带来的美国民众情绪振奋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Hello,K uwait!G oodbye,Vietnam!语义翻译会将其看作是一个从上下文抽出的句子,在对其作相关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之后可以译作“你好,科威特;再见,越南!”。

而基于语用学意义观,以功能思想为理论作交际翻译,译为“欢迎你,科威特战争胜利的喜悦;见鬼去吧,越南战争失败的耻辱!”则更显传神。

据说当年周总理陪同外宾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翻译人员作了许多解释也没法让外宾弄懂故事的内容,周总理便提示翻译人员说,梁祝就仿佛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外宾立刻恍然大悟。

此处总理正是通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将原文(汉语)形象转换成译文文化或使用者熟悉并且语用效果一致的另一形象来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原文。

三、语用理论与翻译1.语用等效理论与翻译语用翻译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就是说,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

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看语用翻译等效。

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这种等效翻译从语用语言学方面入手,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来实现等效翻译。

这种翻译不为原文形式所拘泥,但求保存原文的内容。

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达到等效的目的。

二是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这种等效翻译则是从社交语用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达到社交语用等效的。

或者说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服务的等效翻译。

这类语用翻译可以通过多途径来实现等效。

究竟采用何种途径为宜则可依翻译的目的而定。

译者只需根据原著所提供的语境依从读者的文化习俗,在忠实原著内容的前提下将原作化为他们乐于接受的译文而不必拘囿于原文的形式。

例如: 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it makes a new man of me.译文中的a new man of me如果翻译成“重新做人”,和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原文含义是:跑完生意回家,疲劳消散,精神得到慰藉,从而感到自己“仿佛换了一个人”。

因此该句可译为:我每到外头跑一趟生意回来,就叫我耳目一新,精神一爽。

又如:望梅止渴(The sight of plums quenches oneπs thirst.)该译文只是照字面翻译,但实际上这个成语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因此可译为:(1)quench oneπs thirst by thinking of looking at plums(运用语用语言等效对比进行等效翻译);(2)cons 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feed on fancies (运用社交语用对比进行等效翻译)。

2.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与翻译G 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和Leech对此修改补充的“礼貌原则”是保证交际成功的语用原则,它们是根据语言规律与社会行为规范而建构的。

由同一文化并操同一语言的交际双方共同遵守这一原则,达到互相理解,顺利进行交际。

G rice认为交际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原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有意违反了这些原则,话语中就一定有某种隐含意义,这种隐含意义即为语用意义。

因此,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虽然是根据会话即口头交际归纳出的原则,它也是适用于笔头交际的,因为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记录。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用意义的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

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如中国人特别重视甚至过于强调谦逊原则。

当受到表扬时,往往谦虚一番“哪里,哪里”;“不,做得很不够”,受到表扬时不谦逊一番,很可能被认为“骄傲自满”。

而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

接受表扬时会微笑地说声“Thank y ou!”。

倘若不懂得这两种不同的礼貌方式,翻译就会生硬别扭。

译者必须谙熟两套不同的语用原则,推导出原文的语用意义并使译文读者理解这一语用意义。

当原文的语用意义因两种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时,译者还须设法沟通语用意义的差异,填补语用意义的空缺,以便交际能顺利进行。

语用意义的翻译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增加了难度,语用意义的翻译是否成功是检验译文质量的关键之一,译者除具备语用意识外,还要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语用原则所含的不同语用蕴含,并能用娴熟技巧填补差异、翻译出语用意义。

3.关联理论与翻译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第3卷王宏军: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第1期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

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原文作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

译者应对原文进行歧义的消解、指称的确定和命题内容的充实,从而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即原文的命题内容。

原文暗含意在译文有时需明示,因为原文作者与其原文读者共享的信息并不一定被译文读者所了解。

因此为了与最大关联相一致,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涉及译者及译文读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运算,它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求。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

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动态的,译者只能尽可能根据话语的内容去识别原语交际者的意图,并把它传达给译语接受者,而译语接受者也只是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语文本进行阐释。

又由于译者和译语接受者推理时所依据的最佳关联以及作为特殊交际形式的文字翻译所涉及的最大关联也都是动态的,译语文本只能是语言顺应(linguistic adaptation)的结果,而译语接受者的解读过程也是一个语言顺应的过程。

以此看来,一切文本都是可译的,但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而只能是与原文在相关方面对等。

根据关联理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强调译者首先要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识别源语的意图,然后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找出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进行正确评估,以及考虑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等。

译者若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就会给读者带来超负荷的阅读负担,导致读者对译文失去兴趣或者不理解,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怎样处理,只要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的技巧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4.语境与翻译曾经有这么一个例子:A:G oing? B:G one!A:Any?B:S ome如果没有语境,我们无从理解这个对话的含义。

但如果我们知道语境(A saw B coming around with a fishing rod on his shoulder and a bag in his hand),理解该对话就易如反掌。

再看一例:如果你在大街上见到一张广告上说“BIG S A LE NEXT WEEK”(下周大甩卖),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日期,那么,你就搞不清楚这一甩卖是否已经结束,因为next week 所指的语境信息是不一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