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小麦抗逆性育种策略

小麦抗逆性育种策略
小麦抗逆性 育种策略
一、小麦抗逆性
1. 2. 3. 4. 5. 6. 7. 抗寒性 抗旱性 耐湿性 耐青干能力 抗倒伏性 落粒性 穗发芽
抗寒性
症状 :冻害较轻麦田 麦株主茎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 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 主茎、大分 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 小 麦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兰绿色,茎 秆、幼穗皱缩死亡。 病因 不利的气象条件 生产上栽培的品种抗寒性差,是发生冻害的内因 栽培管理不当,中过深或过浅对小麦出苗及出苗后的抗寒力影 响很大,及时浇越冬水提高品种抗寒性 防治方法 注意选用适合当地的抗寒小麦品种 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度掌握在3—5cm之间 适时浇好小麦冻水 早春补水 冬、春小麦提倡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
抗倒性
症状 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发生局部或大部分倒伏,严 重影响小麦成熟,降低千粒重,直接影响小麦大面 积高产、稳产 。 病因 气候因素 在小麦灌浆末期,由于先后阴雨,伴随阵 风或大风,可使小麦大面积发生倒伏。 栽培措施不当 如播量过大,返青起身期进行追肥浇 水至基部节间拉长,特别是第一节间茎秆中糖分积 累减少,茎壁变薄,减弱了抗倒能力,生产上凡是 在5月下旬小麦穗部重量增加,浇了麦黄水的高产 田,土壤松软,遇风后均会发生不同程度倒伏。 品种间对倒伏能力有一定差异。 防治方法 (1)选用抗倒伏的小麦品种 (2)播种前种子 处 理(3)实施精量匀,建立丰产的合理群体结构。 。(4) 科学运筹肥水 5)防病治虫
穗发芽
症状 春小麦、冬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 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 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 成较大经济损失 病因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其它各冬、春小麦 栽培区,进入麦熟期与雨季吻合,经常遇有连阴雨 或潮湿天气,造成穗发芽。其原因一是小麦成熟时 的环境条件影响;二是受穗部形态如颖壳形态、穗 的大小、疏密程度、芒的长短等遗传因素影响。① 休眠期短的品种易穗发芽。②小麦种子籽粒胚乳对 刺激麦粒合成α淀粉酶活性的GA#3反应敏感的品种 易穗发芽。③凡小麦颖壳中含有发芽抑制物少的品 种易发芽,反这则抗穗发芽。④麦穗籽粒吸水速率 受麦穗结构影响,吸水快的品种,穗发芽严重。

农业气象——霜冻害

农业气象——霜冻害

冻害农业气象霜079农业气象——霜冻害发生区域主要影响对象出现时间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大豆春季、夏季、秋季西南玉米、大豆、冬小麦、油菜、薯类夏季、秋季华南春玉米、烤烟、蔬菜春季华北、西北东部春玉米、烤烟、蔬菜春季东北春玉米、春小麦、大豆春季、夏季、秋季霜冻害指标霜冻害是指在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0℃ 或0℃以下,致使作物受到冻伤,从而导致减产,品质下降或绝收的农业气象灾害。

出现霜冻害时,往往伴有霜,也可不伴有霜,不伴有霜的霜冻被称为:“黑霜”。

根据发生的季节,霜冻害可分为霜冻(秋霜冻)和晚霜冻(春霜冻)两种。

不同植物忍耐低温的能力不同,所以霜冻害的指标也不同。

大豆幼苗期零下4℃时开始受害,棉花幼苗在零下2℃时出观死,甘薯叶子受害温度则是0℃。

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其抗霜冻能力也不一样。

如冬小麦拔节后1-5天,叶面温度零下7℃-零下8℃时才会发生较重的霜冻害;拔节后6-10天,其受冻指标为零下5℃-零下6℃;拔节后15-20天,则为零下2-零下3℃;到了开花期,叶面最低温度低于霜冻害的概念霜冻害0℃就会造成不育。

霜冻的出现往往给耐寒性较弱的作物、果树、鱼苗、水产等带来影响,如冬薯、马铃薯、喜温蔬菜、香蕉、荔枝、龙眼、菠萝和热带、南亚热带鱼类,以及其他多年生果树和热带作物被冻伤冻死。

080霜冻害的影响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作物内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水分就开始结冰,体积膨胀,细胞就会受到压缩,细胞内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渗透,细胞失掉过多的水分,它内部原来的胶状物就逐渐凝固起来。

特别是在严寒霜冻以后,气温又突然回升,作物渗出来的水分很快变成水汽散失掉,细胞失去的水分没法复原,作物便会死去。

霜冻害的主要类型平流霜冻:由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霜冻,常见于长江以北的早春和晚秋以及华南和西南的冬季,北方群众称之为“风霜”。

辐射霜冻: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强烈辐射散热而出现低温,群众称之为“晴霜”或“静霜”。

冬小麦miR172响应抗寒的特征分析

冬小麦miR172响应抗寒的特征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3,43(10):1304-1310JournalofTriticeaeCropsdoi:10.7606/j.issn.1009 1041.2023.10.11网络出版时间:2023 08 25网络出版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61.1359.S.20230824.0913.002冬小麦犿犻犚172响应抗寒的特征分析收稿日期:2022 07 30 修回日期:2022 09 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831)第一作者E mail:714305056@qq.com通讯作者:苍晶(E mail:1936958667@qq.com)王多佳,王政委,任志鹏,彭瞰看,田宇,张达,徐庆华,苍晶(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 要:东农冬麦1号(Dn1)是我国首个能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安全越冬的强抗寒冬小麦品种。

为了解tae miR172在Dn1抗寒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克隆了Dn1中tae miR172的前体pre tae miR172,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靶基因为AP2dn1(TraesCS5D02G486600)。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试验,进一步证明tae miR172靶向AP2dn1;利用qRT PCR技术对大田越冬期Dn1分蘖节中pre tae miR172和Ap2dn1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pre tae miR172的表达量随温度降低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靶基因Ap2dn1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则相反,说明tae miR172负调控Ap2dn1的表达。

关键词:冬小麦;tae miR172;AP2dn1;低温胁迫;表达模式中图分类号:S512.1;S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041(2023)10 1304 07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狀狋犺犲犆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狅犳犿犻犚172犚犲狊狆狅狀犱犻狀犵狋狅犆狅犾犱犚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犻狀犠犻狀狋犲狉犠犺犲犪狋犠犃犖犌犇狌狅犼犻犪,犠犃犖犌犣犺犲狀犵狑犲犻,犚犈犖犣犺犻狆犲狀犵,犘犈犖犌犓犪狀犽犪狀,犜犐犃犖犢狌,犣犎犃犖犌犇犪,犡犝犙犻狀犵犺狌犪,犆犃犖犌犑犻狀犵(CollegeofLifeScience,NortheastAgricultureUniverstiy,Harbin,Heilongjiang150030,China)犃犫狊狋狉犪犮狋:Dongnongdongmai1(Dn1)isthefirstwinterwheatvarietyinChinathatcansurvivethewin tersafelyinthehighandcoldregionsofHeilongjiangProvince.Inordertounderstandtheregulatorymechanismoftae miR172inDn1coldresistance,thepre tae miR172oftae miR172precursorinDn1wascloned,andAP2dn1(TraesCS5D02G486600)waspredictedasthetargetgeneaccordingtobioin formaticsanalysis,ThenegativeregulationofAP2dn1wasverifiedontranscriptionlevelbytae miR172throughAgrobacteriummediatedtobaccotransientexpressionexperiment.qRT PCRwasusedtoanalyzetherelativeexpressionofpre tae miR172andAP2dn1inthetilleringnodesofDn1duringtheoverwinteringperiodinthefield.Theresultsshowedthattheexpressionlevelofpre tae miR172increasedfirstandthendecreasedwithdecreasingtemperature,whiletheexpressionlevelofAp2dn1showedtheoppositetrend,indicatingthattae miR172negativelyregulatedtheexpressionofAp2dn1.犓犲狔狑狅狉犱狊:Winterwheat;tae miR172;AP2dn1;Lowtemperaturestress;Expressionpattern 低温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分布及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发生冻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小麦发生冻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广过程 中就存在很大风 险; 有些小麦品种在黄河 两岸
种植安全 , 但在淮河以南地 区推广就会发生严 重的病 害或冻害而影响小麦产量 。真正的抗灾 能力强 、 适应 性广 、 高产稳产的小麦 品种极少。2 0 1 3 年春季黄淮流
域 小 麦 大 面 积 发生 冻 害 , 最 重 要 的原 因就 是 在 品 种 利
化和光照阶段的发育以后 , 抗寒能力逐步降低 , 失去 了
抵御 O ℃以下低温的能力 。当遇到寒流来临时 , 地表层
温度骤降到 O  ̄ C 以下就会发生冻害, 造成小麦不 同程度
的减产。如 山东曹县 2 0 1 3 年3 月份 日最低气温记录 :
3月 l 一 2日: 一 4 ℃; 3月 3日: 2 o C; 3月 9日: 2 o C; 3
冻害较严重 的小麦 品种有 1 0 余个 , 受灾面积达 6 0多 万h m 2 , 小麦减 产幅度在 1 5 %一 6 0 %。此次倒春寒影 响
到河南、 山东 、 安徽 、 江 苏、 湖北等省 。范 围之大 , 危害
之重 , 十 年不遇 。
育不 良、 水肥不足 , 特别是干旱 , 使小麦 自身抗寒能力 降低 。
低温寒流侵袭 , 这些旺苗和弱苗极易遭受冻害 ; 还有些
造成 了严重危害。据调查 , 个别小麦 品种幼穗 冻害率
达2 0 %~ 8 0 %, 半截 穗或整穗发 白冻死 , 不结 子。遭受
农 民在小麦播种一结束就外 出打工 , 放弃 了小麦 田间
管理 , 直到收麦时才 回家 ; 再者管理粗放、 小麦生长发
4 7 % 、4 8 % 、6 9 . 7 %、 9 4 . 6 % 、9 7 . 5 %、8 8 . 6 % 、2 5 %。

小麦如何应对“倒春寒”

小麦如何应对“倒春寒”

小麦如何应对“倒春寒”
小麦拔节期,在零下1.5摄氏度以下时易发生轻度冻害,零下3.5摄氏度低温则发生重度冻害;拔节后10天的孕穗期,低于零下1.5摄氏度则易造成重度冻害。

小麦遭遇倒春寒,受害叶片逐渐变黄、干枯,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受害失水萎蔫,呈白色扁平状,受冻而死。

此外,出现******畸形穗,穗粒数明显减少。

那么,如何预防呢?
1、降温前灌溉。

灌溉后水分的增加使得土壤导热能力增强,近地层空气湿度增大形成霜或雾,在凝结发生时可释放出凝结潜热,叶面温度增高,从而避免或减轻冻害。

2、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提高整地质量。

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小麦良好发育的基础。

3、麦苗控旺。

灾前采用镇压控旺、深中耕控旺等措施可降低受冻率。

补救措施
1、浇水防冻。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

但在霜冻到来时,切勿浇水。

2、麦田覆盖。

降温前,亩用麦糠250公斤,或腐熟有机肥2500公斤~3000公斤,均匀撒于小麦根际周围。

3、及时追施肥料。

对遭受冻害的麦田追施速效化肥。

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

4、划锄保墒提温。

划锄、蓄水提温能弥补主茎损失。

5、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小麦受冻后,及时喷施“天达2116”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增加小麦产量。

冬小麦防冻措施

冬小麦防冻措施

冬小麦防冻措施
冬小麦是一种耐寒作物,但在极端低温下仍然容易受到冻害。

为了保护冬小麦,可以采取以下防冻措施:
1. 选择抗寒品种:选择适应寒冷环境的抗寒品种种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耐寒性强、抗冻性好的特点。

2. 好的田间管理:在冬季,要注意合理的田间管理。

及时除草,保持田面整洁,防止积雪和雨水积聚,避免形成冰冻层。

适当翻耕土壤,提高土壤温度,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3. 积雪保护:在大雪封冻时,可以采取覆盖秸秆或其他材料的方法保护冬小麦。

这样可以提高地面温度,减少对作物的冻害。

4. 合理施肥:适当施用有机肥或化肥,提高作物的耐寒性和抗冻性。

但要注意施肥不得过量,避免导致盐渍化问题。

5.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帮助冬小麦抵抗冻害。

冬季要避免过多的灌溉,特别是在低温天气下,避免土壤过湿。

6. 防风保温:种植冬小麦的地区常常受到强风侵袭,可以采取建设防风林或搭建遮风网等措施,减少冷风对作物的直接冷害。

总的来说,冬小麦的防冻措施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积雪保护、合理施肥、灌溉管理和防风保温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保护冬小麦免受冻害的影响。

植物对低温环境的响应及其抗寒性研究综述(可编辑)

植物对低温环境的响应及其抗寒性研究综述(可编辑)

植物对低温环境的响应及其抗寒性研究综述中国农业气象 , : ~ : . /. . ~ .. .植物对低温环境的响应及其抗寒性研究综述曹慧明 ,史作民 ,周晓波 ,雷鹏志 ,董生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四川省理县林业局,理县摘要: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分布范围的重要环境因子。

本文从生理生态学的角度综述了植物形态结构、内含物质和光合作用等对低温环境的响应,并从光、水分、温度等方面综合评述了植物抗寒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最后就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植物;低温;响应;抗寒性;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 ; ; ;;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的关键环研究。

境因子。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低温伤害造成的农林作系统全面了解植物抗寒性研究的相关信息不仅物损失高达数千亿元?。

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极端可以揭示植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机制,有助于了解低温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而且可以指导农林业生气候频发,这一损失甚至还会增加。

近期研究表明,高山植物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解剖结构而更耐低产,减少寒害造成的损失。

本文从植物生理学和生态温。

冷驯化过程研究也发现,植物通过根茎叶的形学的角度,对近年来植物抗寒性研究成果加以综述,态、解剖结构及超微结构改变 ,保护性物质含量增以期为植物抗寒生理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农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加来适应低温。

低温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目前的研究认为光合作用通过非气孔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对低温的响应调节和光保护机制来适应低温。

另外,低温条件低温胁迫会对植物形态产生显著影响,耐低温植物的根茎叶等组织会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

下不同生理过程之间及多种胁迫之问的联系也得到肖平等对四种抗寒性不同的植物实生苗根茎结构重视。

研究表明,水分状态会影响植物低温下的光合适应。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寒性鉴定及品种筛选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寒性鉴定及品种筛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0(1):25-30VOL.50NO.12019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doi:10.3969/j.issn.1000-2324.2019.01.005数字优先出版:2019-02-14小麦种质资源的抗寒性鉴定及品种筛选赵瑞玲1,赵勇2,易腾飞2,肖轶娆3,张树华1,杨学举1*1.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03.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邢台054000摘要:低温冻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鉴定不同小麦品种的抗寒性,筛选出抗寒性较强的育种材料,本研究以534份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种植于保定、涞源、青县三个试点,返青前调查冻害等级、死苗率和枯叶率。

结果表明,小麦的死苗率和枯叶率与冻害等级呈极显著正相关(r =0.562、0.795),可作为小麦抗寒性鉴定、筛选的重要指标。

综合涞源环境下的3个抗寒指标,利用NTsys-2.10e 软件进行遗传相似系数分析,将供试材料聚成4类。

筛选出远大1号、乐639、运旱618、河农6425、科遗11-6072、京冬8号、中麦175、河农6049、农大211、轮选987等品种为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

关键词:小麦;抗寒性;品种筛选中图法分类号:S5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24(2019)01-0025-06Col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and Variety Screening of Wheat Germplasm ResourcesZHAO Rui-ling 1,ZHAO Yong 2,YI Teng-fei 2,XIAO Yi-rao 3,ZHANG Shu-hua 1,YANG Xue-ju 11.College of Life Scienc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China2.College of agronomy/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China3.Xingt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gtai 054000,ChinaAbstract:Low temperature damage seriously affects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wheat.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cold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and to select the wheat varieties with strong cold resistance,534wheat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as the test materials,Which planted in Baoding,Laiyuan,Qingxian three regions,and investigated frost damage grade,mortality rate of cold and withered leaves rate before reviv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and withered leaves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ost damage grade (r =0.562,0.795),which could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identification and screening of wheat cold hardiness.The three cold resistant indexes in Laiyuan environment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NTsys-2.10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and the tested materials were gathered into 4categories.The varieties of Yuanda 1,Le 639,Yunhan 618,Henong 6425,Keyi 11-6072,Jingdong 8,Zhongmai 175,Henong 6049,Nongda 211,Lunxuan 987and others were selected as wheat varieties with strong cold resistance.Keywords:Wheat;winter resistance;variety screening植物的生长过程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1],低温对植物的影响不仅是种植范围,而且还会影响其产量和品质[2],引起小麦生长发育期间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这可以从植株外部特征(死苗、死蘖、枯叶等)[3]和内部生理因素变化方面来判定[4]。

冬小麦种植历史

冬小麦种植历史

冬小麦种植历史冬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人类在追求食物来源多样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冬小麦的价值和潜力。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冬小麦种植的历史。

在很久以前,人类开始种植小麦作为主要粮食来源。

最早的小麦种植可以追溯到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还只能种植春季播种的小麦,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现冬小麦的种植方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春季播种的小麦在严寒的冬季可能会受到冻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寻找一种适应寒冷环境的小麦品种。

经过长期的试验和选择,人们终于发现了冬小麦。

冬小麦的种植方法与春季播种的小麦有所不同。

它需要在秋季播种,然后在冬季经历寒冷的天气。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小麦的抗寒性,还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冬季的低温和积雪对冬小麦的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人们逐渐掌握了冬小麦的栽培规律和生长要求。

他们发现,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冬小麦可以在寒冷的冬季中生长并结实。

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粮食来源,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不稳定的地区。

冬小麦的种植历史与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物需求的增加,冬小麦种植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活动。

人们不仅种植冬小麦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还将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贸易和交换。

如今,冬小麦种植已经成为全球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种植和管理,人们能够获得丰收的冬小麦,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

冬小麦的种植历史见证了人类智慧和勤劳,也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面。

冬小麦种植历史的演变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也带来了丰收和进步。

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冬小麦种植的成功经验将继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冬小麦种植历史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期待未来的农业科技能够进一步改善冬小麦的生产能力和品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粮食保障。

低温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幼苗形态生理差异及抗寒性评价

低温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幼苗形态生理差异及抗寒性评价

性 ] 。可溶性 糖 是 一 类 渗 透 调 节 物 质 , 低温诱导 时, 细胞 内可溶性 糖 的大 量积 累可 提 高 细胞 液 浓 度 , 逆境 条件 下发 生脂 质 过 氧化 作 用 的 产物 , 它 的形 成 会严重 损 害生物 膜 [ 。丙 二醛 含 量 高 , 说 明其 抗 寒 性 弱, 反之 , 说 明其 抗 寒性 强 。本 研 究 选 用 1 O个 基 因型 不 同的小麦 品种 , 在 光照 培 养 箱进 行 苗 期 低 温胁 迫 处 理, 测 定生 长指标 和生 理生 化指标 , 分 析不 同品种类 型 对低 温胁迫 的反 应 , 为小麦 品种抗 寒性 鉴定 提供依 据 。
2 . 安徽 省 怀远县 龙亢农 场 , 安徽 怀 远 2 3 3 4 2 6 )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Di f f e r e n c e s o f Wh e a t Va r i e t i e s a t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 Un d e r Co l d S t r e s s a n d Ap p r a i s e o f Co l d To l e r a n c e
问题探讨
靳 婷 等: 低温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幼 苗形态生理差异及抗寒性评价
低 温 胁 迫 下 不 同小 麦 品种 幼 苗形 态 生理 差 异 及 抗 寒 性 评 价
靳 婷 , 王 敏 , 王永 玖
( 1 . 安徽农 业 大学农 学 院/ 安徽 作物 生物学 省级 实验 室 , 合肥 2 3 0 0 3 6 ;
率、 根含 水率、 根 冠 比等生长指 标及 脯氨酸含 量 、 叶绿 素含量 、

黄淮海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及其预防措施

黄淮海麦区小麦倒春寒冻害及其预防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3.5亿亩左右,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总产量20%以上。

黄淮麦区是我国小麦生产的最大区域,常年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2亿亩以上,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65%,对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尤其是低温冻害,对黄淮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们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小麦冻害的类型,提出了预防措施,对于保证小麦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

1小麦冻害的类型小麦的冻害可分为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冬季冻害通过品种选择和播种期调整多数年份是可以避免的,但春季冻害单靠品种是难以避免的。

1.1冬季冻害春季低温对小麦的危害是由晚霜低温引起的,实质上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低温伤害。

根据地温度降低的原因,可将霜冻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

平流霜冻:由于寒潮大量入侵时引起的低于或接近零度的剧烈降温所致,低于或接近于0℃,发生3~4天,地势较高、风坡面冻害重;辐射型霜冻:通常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面由于辐射冷冻而大量失热,温度骤然降低而产生的,这种霜冻在低洼、谷地、盆地小麦冻害发生重;混合型冻害:一般是由于在天空浓云密雾或含水量很大时,由于地表散失的热量反射回来,减少地面热的散失,当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时,夜晚地面温度骤然降低而形成的。

1.2春季冻害春季冻害对小麦生育的影响,按时间可分为小麦返青至拔节期的早春冻害、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的晚霜冻害。

早春冻害在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发生的几率较小。

据记载,河南省仅1966年2月21~24日、3月5日发生过两次低温冻害。

小麦晚霜冻害发生次数多,危害严重。

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晚霜冻害是1953年4月12日、19日全省冻害面积达47.8%,1954年4月20日,全省霜冻面积也很大(河南小麦栽培学)。

2春季冻害发生的时期及危害程度2.1春季冻害发生的时期河南省的小麦拔节期一般在3月份。

在此期间日平均最低气温<0℃的终期,除豫东的虞城、夏邑、永城、鹿邑、睢县,豫北的林县、南乐,豫西的卢氏、渑池和豫中的荥阳等为4月上旬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均在3月中、下旬。

小麦发生冬季冻害原因

小麦发生冬季冻害原因

小麦发生冬季冻害原因
冬季冻害是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

寒潮冻害程度又受3个因素制约:一是极端最低温度,二是低温持续时间,三是冷暖骤变的剧烈程度。

发生小麦冬季冻害的主要原因有4点:
1.品种因素。

冬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

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完成春化发育阶段,第二年才能拔节抽穗,各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日数和时间不同。

在生产中要求冬性品种适期内先播,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适期内后播,其中春性品种最晚播种,就是避免半冬性或春性品种播种过早,冬前通过春化阶段而丧失抗冻性。

2.气候因素。

秋冬季节,气温逐渐降低,可以使小麦受到抗寒锻炼,抗寒性增强。

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天气情况下,突然降温至0℃以下,会使小麦遭受冻害。

3.播期因素。

播种期过早,会使春性品种在冬前通过春化阶段,降低抗寒性。

4.播量因素。

播种量过大、底施氮肥过多的地块冻害严重。

播种量过大的麦田,麦苗簇集在一起,蹿高旺长,麦苗细长;底施氮肥过多的地块,氮肥催得麦苗叶长株高,旺而不壮。

旺长的麦田小麦体内积累与贮存的糖分少,抗寒性降低,容易遭受冻害。

- 1 -。

今冬小麦冻害

今冬小麦冻害

今冬小麦冻害
当前小麦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苗小苗弱。

今年由于受阴雨天气和秋作物晚熟的影响,大面积小麦播种偏晚,普遍比常年推迟播种10天以上,造成当前小麦整体比较弱小,这部分水地麦苗则处于四至五叶期,比往年少了一至两片叶,而且叶片小、次生根少。

麦苗弱小,体内养分积累少,抗寒抗冻能力弱,冬春季容易遭受冻害。

因此应加强冬前和冬季麦田管理,促弱苗、育壮苗,及早预防冻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今冬麦田管理措施如下:
普遍中耕播种偏晚,积温不足,是造成今年麦苗弱小的主要原因。

因此,应抓住冬前未封冻的有利时机,及早动手划锄松土,强化管理,提高地温,加快麦苗长叶生根,促苗情转化升级。

特别是浇过水的及有板结的或镇压过的麦田,一定要早中耕。

中耕要求做到细和浅两字,切忌压苗和伤根。

适时冬浇冬浇是广大贫水地区麦田最重要的一次灌溉,也是小麦增产增收的主要技术措施。

冬浇地发暖,地不板,抗春旱,可灭病除虫,能化坷垃促秸秆腐烂,冬浇也能保苗安全越冬。

适宜冬浇时间大致在12月上旬。

即:不冻不消,冬浇显早;夜冻昼消,冬浇最好;只冻不消,冬浇晚了。

但要注意晚播弱苗一般不旱不冬浇,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

加强管护对播种时未来得及施粗肥的麦田,要在冬前亩施粗肥2~3方,以补充肥力,提高地温,防止冻害。

未施肥的麦田,一定要结合浇水抢在雨雪之前,早施腊肥,亩用量以三元复合肥7.5~10公斤为宜。

今年小麦分蘖少、根系浅、
苗小苗弱,啃青会使春苗失去大量叶片,有的连根拔出,不利于促根增蘖,麦苗易受冻害。

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麦田看管监督,严禁畜禽啃青,要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1农事学(3)第一讲“小麦抗寒性鉴定”

1农事学(3)第一讲“小麦抗寒性鉴定”

数 数 数 数 数数 数 数 数 数 数数
2、根据调查结果对小麦新品种的抗寒
性作一评价。
3、抗寒性评价
根据目测结果,评价不同田块(品种)抗寒性: 1、2级适于当地种植; 3、4级抗寒性差,不适应种植。
根据计数调查结果,评定品种的抗寒性: 死苗率大于5%应慎重种植。若大于10%有很大
四、注意事项
1、 小麦能否安全越冬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寒 性,但也受其它因素如水肥管理措施、天气寒冷 程度等影响,对小麦抗寒性的评价需综合考查。 2、 选择具有不同抗寒性品种的试验田。
具有中等抗寒性。 3级(直立型):叶片全部直立,是抗寒性弱的类型。
第二次鉴定
在翌年2月下旬,小麦刚开始返青、幼苗还未出现新叶 时进行。依据叶片和茎受冻害程度进行鉴定,并分为4级:
1级:其叶片冻死部分仅限于叶尖,下部叶片未受冻或很 少,全田绿色叶多。 2级:叶片冻死部分少于绿叶部分,但下部叶冻死者较多。 地面有枯黄叶。 3级:叶片冻死部分多于绿叶部分,地面可见整片枯叶, 绿色叶片较少。 4级:上下部叶片全部冻死枯黄,见到全是枯叶,个别地 方还有全株死亡。
2、田间计数鉴定标准
根据越冬前后田间茎数变化,测定越冬期死茎数量,评定 抗寒性,或定点调查死茎或死株的百分数。 (1)在将要进行鉴定的小麦品种试验田中定取多个样点,每 样点1m行长,取双行。 (2)分别调查样点内株数、茎数及死亡株数、茎数。 (3)计算出死株率和死茎率: 死株率(%)=样点内死亡株数/样点内调查株数×100 死茎率(%)=样点内死亡茎数/样点内总茎数×100
五、作业
1、将调查结果填入品种抗寒性统计表(教材346)。
调查日期: 品种名称
播种期(月/日) 幼苗生长习性 叶片冻害级别

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在我国,小麦主要在秋季和冬季两个季节种植,其中以冬季小麦为主。

然而,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小麦生长受到较大的限制,导致了冬季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差异较大。

因此,研究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对于提高小麦冬季栽培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包括多种性状,例如冬季耐寒性、耐冻性、抗病性等。

冬季耐寒性是指小麦在冬季低温环境下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而耐冻性则是指小麦在低于0℃的温度下能够存活并生长的能力。

抗病性则是指小麦在冬季能够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与小麦基因组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小麦基因组中许多基因与冬季耐寒性和耐冻性有关,例如VRN1、VRN2、VRN3等。

VRN1基因调控小麦的抽穗时间,而VRN2和VRN3基因则与小麦冬季耐寒性和耐冻性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表现,例如温度、光照、湿度等。

二、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标记分析和表型分析,其中分子标记分析用于研究小麦基因组中与冬季耐寒性和耐冻性相关的基因,而表型分析用于研究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冬季抗寒性状表现。

分子标记分析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基因组DNA测序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精确地检测小麦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并鉴定与冬季耐寒性和耐冻性有关的位点和基因。

表型分析主要包括田间试验、室内育种实验等方法。

在田间试验中,可以通过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小麦在冬季环境下的表现。

而在室内育种实验中,可以通过对小麦种子进行低温处理等方法,研究小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表现。

三、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应用前景小麦冬季抗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为小麦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冬小麦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冬小麦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冬小麦抗寒性研究进展小麦按生长习性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大类。

与春小麦相比,冬小麦的营养期较长,从营养期到生殖期生长缓慢。

活动结束后,它可以在春天的长阳光下绽放。

因此,全球冬小麦种植比例远高于春小麦。

冬小麦磨成的面粉味道鲜美,产量高,是其他作物特别是大豆茬的首选作物。

但严寒气候减少了适宜冬小麦种植的地理分布区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因此,探索冬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而且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影响冬小麦抗寒性的因素研究1.1 基因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抗冻性和抗寒性存在较大差异。

冬小麦通常可分为强冬、冬、半冬和弱春四种。

总的来说,各品种的耐寒性依次为:强冬性品种>冬性品种>半冬品种>弱春品种。

目前国外大多以小麦分蘖临界致死温度(LT50)作为小麦冻害生理指标,也是小麦抗冻性的标志。

冬小麦在经历了严冬后的次年能否继续存活,关键在于分蘖节是否受损。

分蘖节是一组压实在一起的节,如植株下部未伸长的节间、节和腋芽,具有再生能力。

冬天地上所有的树叶都冻死了。

只要分蘖节点没有损坏,来年春天就会从分蘖节点发出新的分蘖,继续生长。

1.2 播期、播量、播深播期对冬小麦影响很大。

冬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和小麦幼苗不同生长条件下的抗寒能力差异很大。

总的趋势是自接合后耐寒能力迅速减弱。

花期对低温最敏感,花期前必须进行低温处理。

早播和加速生长过程将提前结束春化阶段,生长锥伸长并开始拔节,小麦的抗寒性在拔节阶段迅速下降。

这时,遇上低温寒潮,主茎和大蘖容易冻死;冬前积温不足,出苗晚,幼苗弱,冬前绿叶面积小,地表覆盖不足,地温变化剧烈,水分易流失,光合产物少,贮糖少,耐寒性差,易受病害冻害。

小麦适时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入冬前的有效生长积温,积累较好的养分,有利于壮苗和抗寒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小麦幼苗安全越冬和稳定生长。

春天过后。

电丰等人。

对区域性冬小麦品种京411进行了5个播期,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

“霜雪”对于农作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霜雪”对于农作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霜雪”对于农作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影响一:低温冻害在霜雪天气中,农作物常常面临着低温冻害的威胁。

当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时,农作物的细胞会受到冻害,导致细胞膜破裂,光合作用减弱,生长受阻。

这对种植早熟作物如小麦、油菜等影响尤为严重。

应对策略:1. 防寒措施:可在霜雪前对农田进行覆盖保温,如使用农膜、秸秆覆盖等措施,有效减缓低温对农作物的侵害。

2. 晚熟品种选择:选择抗寒性较强的晚熟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更好地适应霜雪天气。

二、影响二:压垮农作物在大雪封山、暴雪侵袭的情况下,农作物常常无法承受压力,甚至会被雪压倒,导致无法正常生长。

这对于高陡山区的农作物影响尤为严重。

应对策略:1. 防雪措施:对于高陡山区的农作物,可提前做好固定支撑结构,避免因暴雪压垮农作物。

2. 雪封山区慎选作物:对于经常出现大雪封山的地区,可选择适应雪封的作物,如山地瓜、榛子等,减少农作物因雪压而倒伏的风险。

三、影响三:水分不足霜雪天气中,原本需要的降水会以凝结的形式降落,导致农作物遭受水分不足的困扰。

特别是大雪融化速度慢、渗透性差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农作物的缺水。

应对策略:1. 增加灌溉次数:在雪融化之后,及时开展灌溉工作,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水分。

2. 合理选取品种:选择水分适应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因水分不足造成的损失。

总结:“霜雪”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低温冻害、压垮农作物和水分不足等。

然而,在科学的种植管理和技术应用的指导下,农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减轻霜雪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并更好地利用霜雪带来的机遇。

只有不断探索适应性强、抗寒性好的品种,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霜雪”带来的挑战。

易受冬季冻害麦苗的类别

易受冬季冻害麦苗的类别

易受冬季冻害麦苗的类别
小麦冻害发生的严重程度除与气温有关外,还与越冬时麦苗的长势有关。

一般来说,适期播种的麦苗生长健壮,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

黄淮海麦区适宜种植冬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种植半冬性和春性小麦品种。

日平均气温降至0℃小麦开始进入越冬期,此时冬性品种主茎有6张叶片或6叶1心,单株有5-7个分蘖、7-10条次生根;半冬性品种主茎有6张叶片,单株有3-5个分蘖、5-7条次生根;春性品种主茎有5张叶片或5叶1心,单株有2-3个分蘖、3-5条次生根,均可视为壮苗,植株抗寒能力较强。

小麦叶龄高于上述指标的旺苗抗寒能力降低,叶龄显著低于上述指标的弱苗抗寒能力也较低,但弱苗的抗寒性好于旺苗。

播种过早的旺长苗,播种过迟无分蘖的独秆苗,密度过大无分蘖的弱苗,整地粗放、土块架空的吊根苗,烂耕烂种的湿僵苗,播种过浅的露籽苗,排水不良的水渍苗,土壤肥力不足的黄弱苗,氮肥施用过多的旺长苗,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苗,土壤干旱造成的失水苗,播种过深的细弱苗,等等抗寒能力均较弱,冬季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

应加强冬前田间管理,促进麦苗由弱转壮,增强抗寒能力,防御冬季低温冻害。

- 1 -。

晚播小麦要防冻促长

晚播小麦要防冻促长

2023-11-06•晚播小麦的种植特点•防冻措施•促长措施目录•病虫害防治•晚播小麦的种植建议01晚播小麦的种植特点晚播小麦在越冬期可能会遭遇低温冷害,导致分蘖减少、幼苗生长停滞等问题。

低温冷害冻害风险抗寒锻炼由于生长时间缩短,晚播小麦更容易遭受冻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为了提高晚播小麦的抗寒能力,可以采取适当的抗寒锻炼措施,如提前播种、覆盖地膜等。

03低温影响0201晚播小麦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从播种到成熟的时间减少。

生育期缩短生长周期的缩短导致养分积累不足,影响产量和品质。

养分积累不足为了弥补养分的不足,可以增加施肥量,特别是磷、钾肥的施用量。

增加施肥量生长周期缩短由于生长周期缩短和低温影响,晚播小麦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病虫害发生频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定期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病虫害。

防治措施病虫害风险增加02防冻措施晚播小麦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高抗冻能力。

在干旱的土壤环境下,晚播小麦容易受到冻害,因此增加土壤湿度是有效的防冻措施之一。

增加土壤湿度地膜覆盖可以保持土壤温度稳定,减少温度波动对小麦的影响,从而减轻冻害。

地膜覆盖还可以保持土壤湿度,为小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覆盖地膜晚播小麦在施肥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合理施肥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抗冻能力。

氮肥是促进小麦生长的重要肥料,但是过量的氮肥会导致小麦徒长而容易受到冻害。

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并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

合理施肥VS03促长措施选择适宜品种生育期适中的品种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能够保证小麦在霜降前后成熟,避免受到冻害。

适宜当地气候的品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的品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抗寒性好的品种选择抗寒性好的小麦品种,能够提高小麦的抗冻能力,减少冻害的发生。

增加播种量可以增加小麦的群体数量,提高田间的覆盖率,减少冻害的发生。

淮北小麦越冬期叶片受冻特征及影响因素

淮北小麦越冬期叶片受冻特征及影响因素

50
AA
-7
40
30
20
10

2
3
4
5
图 3 濉溪县 2020—2021 年越冬期叶片冻伤度
2.3 品种的抗冻性 由表5可知,徽创区试A组15个参试
种主茎叶片冻伤率55.4%~92.0%,对照济麦22最低;冻
伤 度 29.8%~86.3%,金 海 1999 最 低 ,济 麦 22 次 之 ,为
带,各种气象灾害均有发生,尤其以冻(冷)害较严重[1]。
2021年1月30日取杨柳农业科学实验站5块小麦试验
越冬期和早春冻害轻者叶尖乃至整叶干枯,重者冻伤生 田(各试验田的基本情况见表1)各小区单株10株,分别量
长锥;倒春寒(晚霜冻)轻者部分小穗畸形、残缺,重者部 取主茎上5叶(心叶至倒5叶)的叶长及冻伤叶长,计算冻
品种
主茎叶片冻伤率
主茎叶片冻伤度
平均
5% 显 著水平
1% 显 著水平
平均
5% 显 著水平
1% 显 著水平
安东 10 号 92.0
a
A 86.3
a
A
淮麦 618 84.3 ab
AB 45.2 bc
BC
山农 999 80.7 ab
ABC 42.7 bcd
BC
隆跃 99 75.8 bc
ABCD 39.5 bcde
旬次
平均气温 历年均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 (℃) (℃) (℃)
降水量 (mm)
日照时数 (h)
12/下 3.3
2.1
10.6 -2.1
0
67.3
01/上 1.3
1.4
8.8
-3.9
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害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
【摘要】概述了水稻低温的危害, 冷害的生理基础、遗传机理、并展望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低温危害、冷害生理、遗传机理
1.水稻低温的危害
1.1水稻低温冷害的概念
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遭遇发育所需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温度, 造成水稻的生理损伤, 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使产量降低。

水稻生育期中有4个时期最易受冷害影响, 分别是芽期、苗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 其中孕穗期冷害与水稻产量具有密切的关系。

孕穗期冷害是指水稻进入生殖生长到开始抽穗开花期间受到低温的影响, 导致花粉发育不正常继
而影响正常开花授粉形成空壳的一种冷害[4]。

这类冷害常在日本东北部及北海道、菲律宾北部、印度北部山区、印度尼西亚山区、尼泊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我国的东北、云贵高原粳稻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晚稻中发生.
1.2水稻低温冷害类型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低温和光照不足,由此引起种子发芽不良、烂秧、幼苗生长缓慢、不育、成熟不良,最终导致产量减少。

根据发生特点可将水稻冷害划分为障碍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3]。

1.延迟型冷害主要是指发生在水稻营养生长时期的冷害,能造成生育延迟。

其特点是在较长的时间内遭受较低温度的危害,导致生长、抽穗和开花延迟,虽然开花和授粉(受精)正常,但不能充分灌浆和正常成熟。

2.障碍型冷害主要是指发生在水稻生殖生长时期的冷害,即在生殖器官分化到抽穗、开花时期遭受短时期的异常低温造成的危害。

它能使花器的生理机制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形成大量空壳而严重减产。

3.混合型冷害它指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在同一年度中发生。

生育初期遇低温,延迟生育和抽穗,孕穗、抽穗、开花期再遇低温,造成不育或部分不育,既有部分颖花不育,又延迟成熟,形成大量空秕粒,导致产量大幅度减少。

作物低温冷害在整个作物生长季的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不同时期低温冷害的影响和损失又有较大区别。

根据冷害发生时期分类,还可以把低温冷害分为前期冷害、中期冷害、后期冷害。

显然,也可能有前、中、后期都出现冷害的情况(尽管可能性很小),相当于混合型冷害。

材料机及方法:
根系的活力测定材料:东农024.
试机:丙酮,联二亚琉磺钠,0.1%的TTC溶液
外渗电导率测定材料:东农024
取小麦叶0.3g和小麦根0.3g各两份,一份置于-20摄氏度的冷水中15分钟,另一份处于常温下做对照实验,其余条件皆相同,此对照试验可以初步认定低温对小麦的影响本实验所用测定方法有:外渗电导液的测定,TTC法
结果与分析
伤害率
品种温度根的活力相对电导

东农024
东农024
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水稻对温度、光照等都有一个界限要求,当超出忍受的高低温限度时,轻则受害,重则坏死。

营养生长期内受低温冷害,穗原始体分化一般推迟5 - 10d,晚抽穗7d左右。

障碍型冷害的危害在水稻生殖生长期遭受低温危害,成为不育空粒以致明显减产。

水稻孕穗期对低温敏感,容易造成不孕;抽穗开花期受到低温危害,颖壳不张开花药不开裂,花粉不发育,所以造成不育粒。

混合型冷害一般对水稻的危害最大。

低温冷害也可造成稻瘟病、水稻鞘腐败病等的发生。

水稻生殖生长阶段对低温反应敏感的时期有三个,即幼穗分化期(抽穗25-30 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抽穗前10-15 天),抽穗开花期。

水稻生殖生长期受到低温影响会产生障碍型冷害。

水稻生殖器官形成和发育的临界温度比营养养生长期要高,因而它们对低温的反应比营养生长期敏感。

在遇到降温时,水稻茎叶尚无反映,而正在发育的幼穗或花粉却已受害。

由于障碍型冷害定接破坏穗和花的发育,所以是形成籽粒中批的主要原出,也是导致我国水稻遭低温减产的主要原因。

冷害对水稻的生理影响
在低温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过多积累活性氧自由基,引起膜脂过氧化导致低温伤害,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因而丙二醛的产生量是鉴别逆境胁迫对生物膜危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脯氨酸是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和营养物质,它的增加积累能提高细胞的保水能力、对细胞的生命物质及生物膜起保护作用。

一般认为,脯氨酸是具有低温保护效应的物质,高浓度的脯氨酸是抗冻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低温胁迫可对水稻整个代谢和生理过程造成不可逆伤害,可使膜透性增加,叶绿素合成受抑制和破坏叶绿体结构,导致光合
能力下降。

低温可增加冷敏感植物和耐冷植物发生光抑。

宋广树等认为叶绿素含量降低幅度与耐冷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在苗期相对较弱,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均表现较强与叶绿素的合成时期主要在苗期之后有关,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合成受到抑制在后期的发育阶段可以得到补偿,然而,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低温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但在后期的生长发育阶段很难得到补偿,也正因为如此,在水稻发育的中后期,具有良好光合作用的倒三片叶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

冷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成熟的影响
在营养生长期主要影响叶片、分渠和根系,温度低,出叶间距较长,叶片小而少,使总叶面积减少,单位叶面积的光合作用活性减弱,单株根数较少,根长变短,影响养分的吸收。

温度低时,分渠速度减慢,分渠时间延长,无效分渠增多。

在生殖生长期,遇低温,将使幼穗分化进程减缓,小袍子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受低温危害机会增多,抽穗开花显著延迟,花粉发育不正常,不育率增加。

参考文献:
刘建丰,陈立云.《水稻耐冷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戴陆园,方琦.《水稻耐冷性研究综述》
王书裕. 《农作物冷害的研究》
宋广树,孙忠富,孙蕾,杜克明,王夏.《东北中部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时期低温处理下生理变化及耐冷性比较》
王怀义,张思竹,熊建华,Kunihiro Y,Horisue N.《水稻花药长度与耐寒性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