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7-1 差错控制方式.

合集下载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典型题(卷子)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典型题(卷子)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典型题(卷子)《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应用题一、数据通信技术(1)知识点1.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的定义及公式:每秒传输的二进制位数。

r=1/t*log2n(1)按nyquist定理最小管制的数据速率就是多少?(2)若信噪比为30db,按shannon定理最大限制的数据速率是多少?5.设立利用12mhz的取样频率对信号展开取样,若定量级为4,先行排序表面化并无噪声信道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需的信道频宽。

(建议写下排序过程)对于带宽为4khz的语音信号,采用量化级为128的脉码调制编码,问所产生的二进制位起码要用多n如果在信道上发送一比特二进制信号所需时间位0.05ms,那么通信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为__________。

2、码元速率(信号传输速率、调制速率、波特率)的定义及公式:b=1/tr=b*log2信号传输速率为1200baud,每个码元可行4种线性状态,该信号的数据传输速率为__________。

3、奈奎斯特公式:b=2hc=2h*log2n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为每秒__________个码元。

普通电话线路带宽约3khz,则码元速率极限值为_________。

4、香农公式:c=h*log2(1+s/n)分贝公式:10log10(s/n)10lgs/n5、取样定理:取样频率大于等同于信号频率的2倍。

6、数据编码的三过程:取样、定量、编码7、量化与编码位数的关系:量化级别=以2为底编码位数次幂8、调幅、调频、调相小传输速率的信道就可以传输?设信号的采样量化级为256,若要使数据传输速率达到64kbps,试计算出所需的无噪声信道的带宽和信号调制速率。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使用脉码调制方法对模拟信号展开编码,每次取样采用256个定量级展开定量,若数据传输速率为64kbps,那么每秒钟取样的次数就是多少次?6.采用8种相位,每种相位各有4种幅度的pam调制方法,问在2400波特的信号传输速率下,能达到的数据传输率是多少?某调制解调器同时采用幅移键控和相移键控,使用0、兀/2、兀和3/2兀四种增益,每种增益又都存有两个相同的幅值,反问在波特率为1200的情况下数据速率就是多少?设有一调制解调器波特率为9600baud,采用pam调制技术,共有6种相位,其中2种相位每个相位各有2个幅度,则数据传输速率为多少?当采用1位校验位、2位停止位、8位数据位的异步传输时,该调制解调器的有效速率为多少?第1页共9页(2)典型题1.对于频宽为6mhz的信道,若用8种相同的状态则表示数据,在不能考量热噪声的情况下,该信道每秒最多能传送的位数为多少?若电视信道的带宽为6mhz,假定无噪声并使用4电平的数字信号,每秒钟能发送的比特数不会超过多少?2.对于频宽为3khz的信道,若存有8种相同的物理状态去则表示数据,信噪比为20分贝,反问按奈斯特定理最大限制的数据速率是多少?3.若要在一条50khz的信道上传输1.544mbps的之下载波,信噪比至少为多少?4.对于带宽为3khz的信道,若有8种不同的物理状态来表示数据,请问:二、曼彻斯特与三种技术(1)知识点1、标准曼彻斯特:滑动在中间,0、1看看前半;差分曼彻斯特:翻转在中间,0、1看起点,有跳是0,无跳是12、三种调制技术:调频:0低频,1高频;调幅:0无幅,1有幅;皮斯基:00二者,1180°3、三种复用技术: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和波分多路复用技术的同时实现条件及工作原理。

HARQ技术简介

HARQ技术简介

•2021/6/7
•3
差错控制技术简介
差错控制编码的种类有很多,大体上分为2种: 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是在接收端根据监督关系进行检查,并发 现错误。纠错码是在接收端除发现错误外,还能进 行自动纠正错误。
常见的检错码:恒比码、奇偶校验码, CRC码。在纠错码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代数码, 它包括线性分组码、循环码、BCH码。
以上分析说明:HARQ和FEC更适 图3 ARQ 、FEC、type-I HARQ的吞吐量对比
应无线信道多径衰落的情况。在信道
状态较好的状态下,三者的吞吐量性
能差别不大。
•2021/6/7
•22
•2021/6/7
•23
特点:
第一类HARQ在接收端不进行任何合 并,每次收到的数据包直接译码。这 种方法信令开销小,解码简单。对传 错的数据帧只是单纯的丢弃,没能充 分利用其中的有用信息。
•2021/6/7
•13
HARQ定义及过程
第二类HARQ:
又称为完全增量冗余(IR)的重传机制。这种机制下,错误的数据 包不会被丢弃,而是在接收端先缓存起来,与重传的数据包进行合 并之后再进行解码。
相比第一类HARQ,实现第二类HARQ需要更多的存储器,结构 复杂,但对于吞吐量的改善明显。
•2021/6/7
•15
HARQ定义及过程
第三类HARQ: 是完全增量冗余重传机制(IR)的改进。在该机制中,每次的重传 是可以自行解码的,这一点与第二类HARQ不同。对于每次发送 的数据包采用互不删除方式,各个数据包既可以单独译码,也可 以合成一个具有更大冗余信息的编码包进行合并译码。
•2021/6/7
•9
差错控制技术简介
FEC(前向纠错)

几种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几种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

常用
二维奇偶监督码(矩阵码)
生成规则: 许用码组写成一行(包括信息码和1 位监督码), 设共有m 行。第 m+1 行为按列增加的监督码。(构成 监督码行)
3
例:二维偶数监督码
按行
a2 a1 a0 000
输入, 0 1 1
按列 1 0 1
a a 1 n1
1 n2
a01
通式
a a 2 n1
2 n2
a0 组恰好可用来表示10个阿拉伯数字。用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个汉字。
在无线电报通信中,广泛采用的是 7/3恒比码,这种码 组中总是有3个“1”。共有7!/(3!4!)=35种许用码组,它 们可用来代表26个英文字母及其他控制符号。
上页7
5)方阵码除了在行列上的错码都为偶数时,无法检测 外,其余均能检测
上页6
2.恒比码
在恒比码中,每个码组均含有相同数目的“1”(和“0”)。 这种码在检测时,只要判断接收码组中“1”的数目是否正 确,就能判断有无错误。
P286表8-1中的保护电码,每个码组的长度为5,其中恒 有3个“1”,称为5/3恒比码。用于我国的汉字电传编码。
输出 1 1 0
000
监督码
a a m n1
m n2
a0m
cn1 cn2
c0
1)设 测。
a1 n1
和 a01
发生错码,按行无法检测出有错,而按列可检
2)当 an11 a01 同时出错,则按行按列均不能检测出有错。
anm1 a0 m
3) 能检测突发性错码;适用于突发信道。
5
突发性错码
4)若仅一行有奇数个错码时,可通过列确定错码位置 并纠正。
通信原理
知识点:

第7章差错控制编码

第7章差错控制编码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7.2.2 行列监督码(二维奇偶校验码)
行列监督码(又称二维奇偶校验码、方阵码),它是垂直奇 偶校验与水平奇偶校验的组合,其发现差错的能力很强。这 种码是将若干码字排列成矩阵,在每行和每列的末尾均加监 督码(奇监督或偶监督)。
例如
1100101100010100110001011000011001110101…… 为用户要发送的信息序列,现将每8个码元分成一 组编成方阵,对方阵的行与列都进行偶数监督,则 在发送端编成如表7-1所示的方阵。
息码为10101,码后的码字为1010110101; 当信息码有偶数个“1”时,则监督码是信息码的反码,如
信息码为11011,则编码后的码字为1101100100。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监督码的解码规则如下:
解码时先将接收码组中信息码和监督码对应码位模2相加, 得到一个合成码。 若接收的信息码中有奇数个“1”,则此合成码就是检验 码; 若接收的信息码中有偶数个“1”,则校验码为合成码的 反码。 观察校验码中“1”的个数,就能判决信码是否有错并纠 正错误。
信道中差错的类型:
随机差错:由随机噪声导致,表现为独立的、稀疏 的和互不相关发生的差错。
突发差错:相对集中出现,即在短时段内有很多错 码出现,而在其间有较长的无错码时间段,例如由 脉冲干扰引起的错码或信道特性产生的衰落等。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2 差错控制方式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式:
➢ 检错重发(ARQ)
7.1.3 纠错码的分类
1)按差错控制编码的功能分:检错码、纠错码 2)按信息码与监督码间的检验关系分:
线性码、非线性码 3)按信息码与监督码间的约束关系分:分组码、卷积码 4)按信息码的编码前后的形式分:系统码、非系统码 5)按信道差错类型分:随机纠错码、突发纠错码 6)按用于差错编码的数学方法分: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

3.1.4 差错控制编码原理
2.码重和码距的概念
(1)码重 在信道编码中,定义码组中非零码元的数目为码组的重量, 简称码重。 (2)码距与汉明距离 把两个码组中对应码位上具有不同二进制码元的个数定义为 两码组的距离,简称码距。 而在一种编码中,任意两个许用码组间的距离的最小值,称 为这一编码的汉明(Hamming)距离,用dmin来表示。
3.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3.1.3 差错控制方式
2.前向纠错(FEC) 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ng,FEC)方式。前向纠 错系统中,发送端的信道编码器将输入数据序列按某种规 则变换成能够纠正错误的码,接收端的译码器根据编码规 律不仅可以检测出错码,而且能够确定错码的位置并自动 纠正。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反馈信道,也不存在由于反复重 发而延误时间,实时性好。其缺点是要求附加的监督码较 多,传输效率低,纠错设备比检错设备复杂。
c2 = c6 ⊕ c5 ⊕ c4 c1 = c6 ⊕ c5 ⊕ c3 c = c ⊕ c ⊕ c 6 4 3 0
3.2 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
3.2.2 线性分组码及汉明码
(2)线性分组码的监督矩阵和生成矩阵
表3-5 (7,4)线性分组码的编码表
信息位 c6 c5 c4 c3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监督位 c2 c1 c0 0 0 0 0 1 1 1 0 1 1 1 0 1 1 0 1 0 1 0 1 1 0 0 0 信息位 c6 c5 c4 c3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监督位 c2 c1 c0 1 1 1 1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1 0 1 0 0 1 1 1

信令系统:7号与1号信令

信令系统:7号与1号信令
2014-9-30 4
市 话 接 续 信 令 传 送 流 程 图
挂机
2014-9-30
5
信令如何分类?
按信令使用的技术分:
1.带内信令:信令在话音频带内(300-3khz)传输
2.随路信令:与语音信息采用同一信道或通道传送的 信令。对于PCM30/32,随路信令占用TS16,每话路 信令用4bit码来表示。这样有什么问题? 3.共路信令:是局间信令方式的一种,是将信令通路 和语音通路分开,将若干条话路的信令集中在一条专 用于传送信令的通道上传输,这条信令通道叫做信令 信道数据链路。
互控过程分为4拍进行:
1)发送端记发器发出一个前向信号。 2)接收端接收并识别前向信号后,立即回送一个后向信 号给发端,表示已收到该前向信号。
3)发端接收并识别后向信号后,立即停发前向信号,表 示后向信号已收到。
4)接收端识别出前向信号已停发,立即停发后向信号, 2014-9-30 发端识别到后向信号停发,就可发送下一个前向信号
2014-9-30 11
信 号 音 的 含 义 及 其 结 构 ( 一 )
2014-9-30
12
信 号 音 的 含 义 及 其 结 构 ( 二 )
2014-9-30
13
局间信令
我国正在使用的局间信令有两种:中国NO.1信令 (随路信令)和中国NO.7信令(共路信令)。 中国NO.1信令
包括线路信号/监视信号和记发器信号两部分。
多频编码方式:记发器信号可以分为前向信号(用于传 递地址和控制指示等信息)和后向信号(用于证实和控制)。 前向信号采用6选2的方式,可组成15种信号,后向信号 2014-9-30 18 采用4选2的方式,可组成6种信号。

第七讲 - 差错控制与差错检测v3

第七讲 - 差错控制与差错检测v3

Deliver to upper 把正确帧 交给上层
r.seq==frame_expected
发送肯定确认
s.ack=1-frame_expected; to_physical_layer(&s);
Send ACK
to_network_layer(&); inc(frame_expected);
数据帧用交叉的0和1 表示 确认帧也用 ACK0/ACK1表示
丢弃ACK0 超时重发
F0
ACK1
F1
ACK0
损坏
F1
ACK0
R丢弃重 复帧
优点:实现简单 缺点:效率低
T
R

9
Copyright ©2015 YAN Wei. All rights reserved.
流量控制机制保证 传输双方能力上的 匹配。 差错控制将一条不 可靠的线路变得尽 可能可靠。

3
Copyright ©2015 YAN Wei. All rights reserved.
差错概述
正确传输
1
传输出错
1 2 1 2
丢失
2
1
3 3
time
3
2 3
停等式协议的实例1
协议2:基于理想化信道的传输控制
假设 信道不会出错 双方进行单工通信 接收方的缓冲区和处理能力都有限
from_network_layer(&buffer):从网络层获得需要传输的数据 to_network_layer(&):将收到的数据往上交给网络层 from_physical_layer(&r):接收入境帧 to_physical_layer(&s):发送一个帧 wait_for_event(&event):等待event的发生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王兴亮)第 7 章 差错控制编码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王兴亮)第 7 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 7 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 7 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 概述 7.2 常用的几种简单分组码 7.3 线性分组码 7.4 循环码 7.5 卷积码 *7.6 网格编码调制
第 7 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 概 述
7.1.1 信道编码
在数字通信中,根据不同的目的,编码可分为信源编码和
信道编码。信源编码是为了提高数字信号的有效性以及为了使
G [Ik Q ]
1 1 Q 1 0
1 1 1 0 T P 0 1 1 1
第 7 章 差错控制编码
7.3.3 伴随式(校正子)S
设发送码组A=[an-1,an-2,…,a1,a0],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 误码。接收码组B=[bn-1,bn-2,…,b1,b0 ],则收发码组之差定义 为错误图样E, 也称为误差矢量, 即
为 0。此时,可以纠正单个错误,或者该码可以检出两个错误。
第 7 章 差错控制编码
码的最小距离d0 直接关系着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任
一(n,k)分组码,若要在码字内:
(1) 检测e个随机错误,则要求码的最小距离d0≥e+1; (2) 纠正t个随机错误, 则要求码的最小距离d0≥2t+1; (3) 纠正t个同时检测e(≥t)个随机错误,则要求码的最小
a n 1 a n 2 a 1 a 0 0
奇监督码情况相似, 只是码组中“1”的数目为奇数, 即 满足条件
a n 1 a n 2 a 0 1
而检错能力与偶监督码相同。 奇偶监督码的编码效率R为
R ( n 1) / n
第 7 章 差错控制编码
的恒比码,即每个码组的长度为 5,其中 3 个“1”。这时可能

计算机网络习题集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习题集及答案

习题一一、名词解释用所给定义解释以下术语(请在每个术语前的划线上标出正确的定义)。

1、---------广域网。

2、---------城域网。

3、---------局域网。

4、---------通信子网。

5、---------ARPAnet。

6、---------计算机网络。

7、---------分布式系统。

8、---------公用数据网。

A、A、覆盖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计算机和网络互连起来的网络。

B、B、由各种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设备组成,负责全网的通信处理任务。

C、C、用于有限地理范围(例如一幢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连起来的网络。

D、D、可以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E、E、对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计算机网络。

F、F、由邮电部门或通信公司统一组建与管理,向社会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和网络。

G、G、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来自动调用完成用户任务所需要的资源,整个网络系统对用户来说就像是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

H、H、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二、单项选择1、1、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型计算机是通过局域网连入广域网,而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是通过---------实现的。

A、通信子网B、路由器C、城域网C、电话交换网2、2、网络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臵的多个独立的---------的集合。

A、局域网系统B、多协议路由器C、操作系统C、自治计算机3、3、电信业一般认为宽带骨干网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

A、10Mb/sB、100 Mb/sC、2Gb/sD、10Gb/s4、4、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它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随着数字通信系统的发展,可以将信道编码器和调制器统一 起来综合设计,这就是所谓的网格编码调制。
7.1.2 差错控制方式


可以纠正错误的码
(a) 前向纠错(FEC)

能够发现错误的码

应答信号
(b) 检错重发(ARQ)


可以发现和纠正错误的码
应答信号 (c) 混合纠错检错(HEC)
检错重发方式:
统的性噪比之比。 纠错码的抗干扰能力完全取决于许用码字之间的距离,码
的最小距离越大,说明码字间的最小差别越大,抗干扰能力 就越强。
分组码的最小汉明距离d0与检错和纠错能力之间满足下列关系: (1)当码字用于检测错误时,如果要检测e个错误,则
d0 ≥ e+1 (2)当码字用于纠正错误时,如果要纠正t个错误,则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 7.1 引言 ➢ 7.2 常用简单分组码 ➢ 7.3 线性分组码 ➢ 7.4 循环码 ➢ 7.5 卷积码 ➢ 7.6 m 序列
7.1 引言
7.1.1 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数字信号传输的有效性而采 取的编码称为信源编码;为了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而采取 的编码称为信道编码。
7.1.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码长:码字中码元的数目; 码重:码字中非0数字的数目; 码距:两个等长码字之间对应位不同的数目,有时也称
作这两个码字的汉明距离; 最小码距:在码字集合中全体码字之间距离的最小数值。 码率:信息位k 与码长n之比; 编码效率:在给定误码率要求下,非编码系统与编码系
当r个监督方程式计算得到的校正子有r位,可以用来指示 2r-1种误码图样。
如果希望用r个监督位构造出r个监督关系式来指示一位错 码的n种可能,则要求:

数据通信与网络重点总结

数据通信与网络重点总结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复习要点第1章概述1.以数字信号来传送消息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而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系统。

2.数据通信包括数据传输、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

3.数据通信网络按照覆盖的物理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

4.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5.计算机网络已经历了由单一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6.计算机网络具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三大组成要素),即①能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若干主机;②由一些专用的通信处理机(即通信子网中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一个或数个通信子网;③为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或者通信子网中各个结点之间通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协议。

7.计算机网络按通信方式分为广播网络和点到点网络。

8.计算机网络主要性能指标,包括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和利用率。

9.OSI模型有七个层次,分别是:(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运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10.因特网使用的TCP/IP参考模型的四个层次是: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入层。

11.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的语法定义了所交换信息的结构或格式;协议的语义定义了源端和目的端所要完成的操作。

12.服务指同一开放系统中某一层向它的上一层提供的操作,但不涉及这些操作的具体实现。

13.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14.标准是由标准化组织、论坛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共同合作制订的。

标准可分为两大类: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

一.数据通信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答:从系统设备级的构成出发,可以认为数据通信系统由下面三个子系统组成:(1)终端设备子系统,由数据终端设备及有关的传输控制设备组成。

(2)数据传输子系统,由传输信道和两端的数据电路终接设备组成。

(3)数据处理子系统,指包括通信控制器在内的电子计算机。

卫星通信知识点

卫星通信知识点

第1xx1.卫星通信: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破,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

它是宇宙通信形式之一。

2.卫星通信的特点:①覆盖面积大,通信距离远。

一颗静止卫星可最大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一,三颗同步卫星可覆盖除两极外的全球表面,从而实现全球通信。

②设站灵活,容易实现多址通信。

③通信容量大,传送的业务类型多。

④卫星通信一般为恒参信道,信道特性稳定。

⑤电路使用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

⑥建站快,投资省。

3.卫星通信的缺点:①卫星要求严格,要求有高可靠性、长寿命。

②通信地球站设备较复杂、庞大。

③存在日凌和星蚀现象。

④卫星传输信号有延迟4.非同步卫星系统按轨道分:1)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LEO),如极轨道卫星,当卫星通过赤道上空时卫星间的距离最大,此时须多开放一些小区;当卫星通过两极时,卫星间的距离变小,这时会出现小区重叠,在切换时要关闭一些小区。

2)中轨道卫星通信系统(MEO)3)同步(静止)卫星通信系统(GEO):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在赤道平面内,其高度大约为35800 km时,它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同.5.地球卫星轨道分为:赤道轨道,极轨道,倾斜轨道。

6.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卫星,地球站,跟走遥测及指令系统和监控管理系统。

7.地球站的组成:天馈设备,收信机,发信机,终端设备,天线跟踪设备,以及电源设备。

8.基本工作原理:当甲地一些用户要与乙地的某些用户通话时,甲地首先要把本站的信号组成基带信号,经过调制器变换为中频信号(70 MHz),再经上变频变为微波信号,经高功放放大后,由天线发向卫星(上行线)。

卫星收到地面站的上行信号,经放大处理,变换为下行的微波信号。

9.影响同步卫星通信的因素:1)摄动:在空中运行的卫星,受到来自地球、太阳、月亮的引力以及地球形状不均匀,太阳辐射压力等影响,使卫星运行轨道偏离预定理想轨道,这种现象称为摄动。

2)轨道平面倾斜效应3)星蚀与日凌中断4)卫星姿态的保持与控制10.同步卫星通信卫星的组成:控制分系统,通信分系统,遥测指令分系统,电源分系统,温控分系统。

tcp差错控制知识点

tcp差错控制知识点

TCP差错控制知识点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可靠性较高的网络传输协议,通过差错控制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差错控制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检测和纠正可能产生的错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TCP差错控制的基本知识点。

1.TCP的可靠性TCP协议通过使用差错控制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可以分为传输层的差错和网络层的差错。

2.传输层差错控制传输层的差错控制主要通过序号、确认和重传机制实现。

TCP将数据分割成报文段,每个报文段都有一个序号,接收方通过序号来识别并确认收到的报文段。

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确认消息,就会重传该报文段,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3.序号和确认序号是TCP协议用来标识报文段的一个字段,它表示发送方发送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接收方通过确认消息来告知发送方已经正确接收到数据。

通过序号和确认机制,TCP可以识别丢失的数据段并进行重传。

4.超时重传超时重传是TCP差错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后会启动一个定时器,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消息,发送方会重新发送该数据。

超时重传的时间间隔是根据网络状况和拥塞程度动态调整的。

5.滑动窗口滑动窗口是TCP差错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发送方和接收方都有一个窗口,窗口大小决定了发送方可以发送的数据量和接收方可以接收的数据量。

通过滑动窗口机制,TCP可以实现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6.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TCP差错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它通过滑动窗口来实现。

接收方可以通过调整窗口大小来告诉发送方自己的接收能力,发送方根据接收方的窗口大小来控制发送的数据量,以避免数据拥塞。

7.拥塞控制拥塞控制是TCP差错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它通过动态调整发送方的发送速率来控制网络的拥塞程度。

拥塞控制算法包括慢开始、拥塞避免和快重传。

8.慢开始慢开始是TCP差错控制中的一个拥塞控制算法。

当连接建立时,发送方会从一个较小的窗口大小开始发送数据,然后逐渐增加窗口大小,直到达到一个拥塞阈值。

数字通信第七章差错控制

数字通信第七章差错控制
记作
dmin =1;如果只选用最小码距
dmin =2的码组,则只有 4
=3的码组,则只有 dmin
种码组为许用码组;若选用最小码距
两种码组为许用码组。由上面的图可以看到,码距就是从一 个顶点沿立方体各边移动到另一个顶点所经过的最少边数。 下面我们将具体讨论一种编码的最小码距与这种编码的 检错和纠错能力的数量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纠正编码,简称纠错编码。差错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发送端
在被传输的信息序列上附加一些码元(称为监督码元),这 些附加码元与信息(指数据)码元之间存在某种确定的约束 关系;接收端根据既定的约束规则检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 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否被破坏,如传输过程中发生差错,则信 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这一关系受到破坏,从而使接收端 可以发现传输中的错误,乃至纠正错误。可以看出,由于增 加了不携带信息的附加码元,从而增加了传输的任务,使得
误的功能,经编码后发出能够发现错误的码,接收端收到
后经检验如果发现传输中有错误,则通过反向信道把这一
判断结果反馈给发送端,然后,发送端把前面发出的信息
重新传送一次, 直到接收端认为已正确地收到信息为止。
常用的检错重发系统有三种,即停发等候重发、返回重发
和选择重发。图7-2画出了这三种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随机差错又称独立差错,是指那些独立地、稀疏地和互
不相关地发生的差错。存在这种差错的信道称为无记忆信道 或随机信道。 突发差错是指一串串,甚至是成片出现的差错,差错之 间有相关性,差错出现是密集的。这种突发的噪声主要是由
雷电、开关引起的瞬态电信号变化等。
第7章 差错控制
例如传输的数据序列为000000000000……,由于噪声干
扰,收端收到的数据序列为01101100……,其中11011为一串 互相关联的错误,即一个突发错误。突发长度B即为相对错 误较多区域中第一个错误与最后一个错码之间的长度(中间 可能有不错的码),本例中突发长度等于5,而11001称为错

知识点7-4 线性分组码.

知识点7-4 线性分组码.

行矩阵 B , 即
B =[bn-1bn-2 ...b0] (7.24)
第7章
纠错编码
则发送码组和接收码组之差为
B -A= E (模2) (7.25)
式中, E 是传输中产生的错码行矩阵, 其值为 E =[en-1 en-2 ...e0] 其中: (7.26)
0, bn an en 1, bn an
第7章
纠错编码
注: 上式中将“⊕”简写为“+”。 在本章后面, 除非另加说明 , 这类式中的 “ +” 都指模 2 加。 式 (7.14)又可以表示成
a6 a 5 1110100 a 4 0 1101010 a 0 3 1011001 a2 0 a1 a0
接收端收到每个码组后, 先按式(7.9)~式(7.11) 计算出S1、 S2和S3, 再按表7.3判断错误情况。 例如, 若接收码组为0000011, 则按式(7.9)~式(7.11)计 算可得S1=0, S2=1 , S3=1。 由于S1S2S3等于011, 故 根据表7.3可知在a3位有一错码。
第7章
纠错编码
第7章 纠错编码
7.1 差错控制方式 7.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7.3 常用的简单编码
7.4 线性分组码
7.5 卷积码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纠错编码
7.4 线 性 分 组 码
7.4.1 线性分组码的概念
前面介绍的奇偶监督码其编码原理利用了代数关系式, 我们把这 类建立在代数基础上的编码称为代数码。 在代数码中, 常见的是线性码。 线性码中的信息位和监督位是由一些线性代数方程联系着的, 或者说, 线性码是按一组线性方程构成的。 这里将以汉明码为例引入线性分组码 的一般原理。 按式(7.6a)条件构成的偶数监督码由于使用了1位监督位a0, 因 此它就能和信息位an-1 …a1一起构成一个代数式, 如式(7.6a)所示。 在 接收端解码时, 实际上就是计算

射频识别复习资料(参考)

射频识别复习资料(参考)

射频识别原理参考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填空提和选择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自动识别技术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有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码识别技术(至少列出四种)。

2、RFID的英文缩写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3、RFID系统通常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通信网络三部分组成。

4、在RFID系统工作的信道中存在有三种事件模型:①以能量提供为基础的事件模型②以时序方式提供数据交换的事件模型③以数据交换为目的的事件模型5、时序指的是读写器和电子标签的工作次序。

通常,电子标签有两种时序:TTF(Target Talk First),RTF(Reader Talk First)。

6、读写器和电子标签通过各自的天线构建了二者之间的非接触信息传输通道。

根据观测点与天线之间的距离由近及远可以将天线周围的场划分为三个区域:非辐射场区、辐射近场区、辐射远场区。

7、射频识别系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获取装置组成的。

其中信息载体是(射频标签),获取信息装置为(射频识读器)。

8、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能量与数据的传递都是利用耦合元件实现的,RFID系统中的耦合方式有两种:电感耦合式、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式。

9、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数据交换方式也可以划分为两种,分别是负载调制、反向散射调制。

10、按照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工作方式来划分,可以将射频识别系统分为全双工、半双工、时序系统。

11、读写器天线发射的电磁波是以球面波的形式向外空间传播,所以距离读写器R处的电子标签的功率密度S为(读写器的发射功率为P Tx,读写器发射天线的增益为G Tx,电子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距离为R):S= (P Tx·G Tx)/(4πR2)。

12、按照读写器和电子标签之间的作用距离可以将射频识别系统划分为三类:密耦合系统、远耦合系统、远距离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1 检错重
接收 端
1

从码 组2开始 重发 6 2 3 4 5 6 2 3 4 5 6 2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NAK 接收 端 1 2 3 4 5 (c)
重发 码组2 6 2 7 8 9 10 11 12
发现 错误
图7.2 ARQ差错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第7章
纠错编码
第7章 纠错编码
7.1 差错控制方式 7.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7.3 常用的简单编码
7.4 线性分组码
7.5 卷积码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纠错编码
7.1 差错控制方式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式主要有三种: 检错重发(ARQ)、 前向纠错
(FEC)和混合纠错(HEC, )。
发端 能够发现错误的码 应答信号 (a) 发端 可以发现和纠正错误的码 应答信号 (c) 收端 收端 发端 可以纠正错误的码 应答信号 (b) 收端
重发方式的折衷。
图7.1 差错控制方式的系统构成 (a) 检错重发; (b) 前向纠错; (c) 混合纠错
第7章
纠错编码
TW 发送 端 1 ACK TI 2 3 NAK 2 (a) TW 发送 端 1 2 3 4 5 NAK 接收 端 1 2 3 4 5 6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发现 错误 码组 3
(a) 停发等候重发; (b) 返回重发; (c) 选择重发
第7章
纠错编码
7.1.2 前向纠错
在前向纠错系统中, 发送端经编码发出能够纠正错误的码, 接
收端收到这些码组后, 通过译码能自动发现并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前向纠错方式不需要反馈信道, 特别适合于只能提供单向信道的场 合。 由于该系统能自动纠错, 不要求检错重发, 因而具有延时小, 实时性好等特点。 7.1.3 混合纠错 混合纠错方式是前向纠错方式和检错重发方式的结合。 在这种 系统中, 发送端不但有纠正错误的能力, 而且对超出纠错能力的错 误有检测能力。 遇到后一种情况时, 通过反馈信道要求发送端重发 一遍。 混合纠错方式在实时性和译码复杂性方面是前向纠错和检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