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合集下载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 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nvrax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忸、因子区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 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忸、区、幻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刈、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四项正常值是什么

凝血四项正常值是什么

凝血四项正常值是什么凝血四项是很多患者必须做的检查,如临产的孕妇、需要做手术的患者等,那么凝血四项正常值是什么呢?凝血四项主要是为了检查血液的问题,可防止血栓的发生,因此做凝血四项检查很重要,为了让患者了解凝血四项正常值,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文章。

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了解。

血四项属于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

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

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

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

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当患者做了凝血四项检查后,等待一段时间后即可知道凝血四项正常值,多数患者的凝血四项都是正常的,当然也少数患者会发生异常,此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检查数值进行诊断,会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如果是手术发现这样的问题,医生会做好手术的预防,能有效的避免手术意外。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

8—1。

2 3纤维蛋白原(FIB):2—4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得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与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得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得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得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

8-1、2 PT:凝血酶原时间就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Ⅴ、Ⅶ、Ⅹ得缺陷或抑制物得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得用量,就是监测口服抗凝剂得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得缺陷或就是否存在它们相应得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与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就是否缺乏,由于APTT得高度敏感性与肝素得作用途径主要就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四项参数

凝血四项参数

凝血四项参数
凝血四项参数通常指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凝血障碍或血液高凝状态。

1. 凝血酶原时间(PT):是指在体外加入标准化的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PT 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减少、肝衰竭、维生素K 缺乏等;PT 缩短可能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性疾病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指在体外加入标准化的激活剂和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APTT 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减少、肝素治疗等;APTT 缩短可能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性疾病等。

3. 纤维蛋白原(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它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FIB 升高可能提示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性疾病等;FIB 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肝衰竭等。

4. **凝血酶时间(TT)**:是指在体外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TT 延长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异常、肝素治疗等;TT 缩短可能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性疾病等。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 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四项参考范围

凝血四项参考范围

凝血四项参考范围
凝血四项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5~37秒,凝血酶原时间10~14秒,凝血酶时间12~16秒,纤维蛋白原正常值为2~4克/升。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秒以上异常,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

2、凝血酶原时间: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秒以上异常,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

3、纤维蛋白原: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4、凝血酶时间: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秒以上,增高见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亢进期等,降低无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功能四项参考值(一)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1.PT...

凝血功能四项参考值(一)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1.PT...

凝血功能四项参考值(一) 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1.PT:10.0-14.0Sec(秒)2.PA:凝血酶原活动度,65.00-137.00%3.PR:凝血酶原时间比值0.81-1.204.INR=PRISI,0.8-1.5凝血酶原时间(PT)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1~13秒凝血酶原时间(PT)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二)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15.0-36.0秒。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介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15.0-36.0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临床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a)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b)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c)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d)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e)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见于:a)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b)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三) TT:凝血酶时间(Thormbin Time):14.0-21.0秒。

凝血四项 目的

凝血四项 目的

凝血四项目的
凝血四项是一种常规的血液检查项目,目的是用于评估一个人的凝血功能情况。

它通常包括以下四项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用于检测血液凝固的外在途径。


可以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

正常值为11-14.5秒。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检测血液凝固的内在途径。

它可以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和Ⅱ的功能。

正常值为25-38秒。

3.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参
与血凝块形成的重要细胞成分,负责止血和凝血。

正常值为150-450×10^9/L。

4.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用于衡量凝血酶原时间的结果,
与特定标准的比值。

INR值更常用于评估以华法林等抗凝剂治疗的患者的凝血功能。

正常值为0.8-1.2。

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个人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血液凝血的异常情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 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 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 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 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 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 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时

9.实验用品(比色杯等)不得重复使用,试剂瓶(杯) 应经常更换(清洗),避免陈旧试剂累积变质,影 响实验结果。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11.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每天标本检测前,应进行 正常及异常值质控血清,正常对照血清的检测,发现问 题后,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12.记录工作日志,根据操作规程每月、每日对仪器都 要进行保养和维护.更换试剂批号要对仪器重新定标校 正。 13.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做好培训,严格按照仪器操作 程序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一切操作,禁止简化任何程序。 14.认真执行标本查对制度,防止差错。对不合格标本 (如溶血、脂血、黄疸、凝块、污染、血量过多或过少) 应重新采集或拒检。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4.准确溶解试剂:准确加入试剂对应溶剂(配套缓冲
液或标准蒸馏水/注射用水)溶解,避免剧烈振荡,防止 产生气泡。APTT可直接使用,禁止冷冻保存。


5.预温:复溶后的PT及CaCl2溶液必须平衡至室温备用。
6.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得混用。 7.注意试剂的有效期,超过保质期的试剂禁止使用。 8.定期检查仪器性能,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一、凝血四项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是由凝血酶原被激活而来的。

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凝血酶原)、V、VII、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恶性贫血、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物质等。

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Dl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2.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实验。

参考范围: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TT延长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Dl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无临床意义。

3.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31〜4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以上为异常。

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XH、XI、IX、VnI、X、V、II、PK、HMwK 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出血、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V、VIIE血小板增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维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血凝四项检测的医学意义

血凝四项检测的医学意义

血凝四项检测的医学意义血凝四项是血凝分析仪的检测项目,这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它们的检测意义分别是什么呢?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为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为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参考值为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凝血酶时间测定TT: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
1.7s 检验结果解释 1、PT延长或PTR增加,见于先 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 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 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 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血 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 剂、肝素和FDP存在。 2、PT缩短或PTR降低,见于先 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 药、高凝状态和血栓病等。 3、监测口服抗凝剂,国人INR 以1.8-2.5s为宜,不超过3.0s Fib 参考范围 2.0-4.0g/L 检验结果解释 1、纤维蛋白原增高(超过 4g/L),见于糖尿病和糖尿病 酸中毒、动脉血栓栓塞(急性 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传染 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和 尿毒症、放射治疗后、灼伤、 骨髓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 、妊娠晚期和妊高症、轻型肝 炎、败血症、急性感染和恶性 肿瘤等。 2、纤维蛋白原减少(低于 2g/L),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 血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 和肝硬化等,也见于降纤药治 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 血栓治疗(UK,t-PA),故是它 们的监测指标之一。 APTT 参考范围 27.9-43.3s 检验结果解释 1、延长:①Ⅷ、Ⅸ、Ⅺ和Ⅶ 血浆水平降低,如血友病A、B 及凝血因子Ⅺ、Ⅶ缺乏症;因 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血 友病(vWD)患者;②严重的凝 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Ⅹ和纤 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 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 肠道灭菌综合症、吸收不良综 合症、口服抗凝剂、应用肝脏 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③ 纤溶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 性纤溶亢进以及循环血液中有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 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狼 疮抗凝物质等。 2、缩短:①高凝状态,如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 子的活性增强等;②血栓性疾 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 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 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 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 肾病综合症以及严重灼伤等。 3、筛选因子Ⅻ缺乏普通试管 法与硅化试管法的CT结果基本 一致,提示因子Ⅻ缺乏。 4、本试验较试管法全血凝固 时间敏感,能检出因子Ⅷ; C<25%轻型血友病。 5、同时按上法测定正常对照 值。

住院为什么须做凝血四项

住院为什么须做凝血四项

住院为什么须做凝血四项人体出凝血功能的维持主要靠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三大系统相互作用,保证既不出血,也不形成血栓的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失衡,都可能使人体进入病理状态。

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有关凝血系统的检查—凝血四项。

凝血功能的筛查有助于临床大夫对病人的整体身体状态做全面评估,对后续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心内科、外科、妇产科、肿瘤科及感染科。

下面,简单阐述下凝血四项的检查内容及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凝血酶原试验主要是用于外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的筛查和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的监测,能够反映出肝脏的凝血功能。

参考范围:11.5〜14.5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PT延长:先天性,多见于凝血因子II、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VII、凝血因子X缺乏和无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恶性贫血、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物质等。

PT缩短:多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症、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另外,口服避孕药、使用某些药物等也可导致PT缩短。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反映体内抗凝物质状态的指标。

参考范围:16〜18s,超过或者低于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TT延长: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血中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肝脏、肾脏疾病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等)。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无特殊临床意义。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吋间(AP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常用于内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及异常抗凝物的筛查,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凝血因子IX、凝血因子XI、凝血因子XII的水平,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31〜45s,超过正常对照值10s以上为异常。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注:由于检测方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请以报告单参考值为准。

、凝血酶原时间(PT)1 、正常参考值:12-16 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皿X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 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 异常意义:1.延长:先天性因子nv W X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 、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n V W X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 介于2.2-2.6 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 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WHO )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 :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的确定

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的确定

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方法的建立及参考范围的确定凝血是指机体在遭受创伤后,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化反应形成血凝块的过程。

凝血四项是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ib)。

建立凝血四项的正常参考值方法需要以下步骤:1.确定正常的物理参考对象:通常选择健康人群作为参考,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采集样本和实验室测定:根据标准操作流程采集血液样本,并使用标准的实验室方法和试剂进行测定。

现代实验室常使用自动化检测仪器进行测定,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样本测定的数据,并按照不同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均值、标准差等参数。

4.确定参考范围:根据分析和统计结果,确定正常参考范围。

一般参考范围是以均值加减两倍标准差来确定的,也可以根据其他因素如年龄段、性别等进行区分。

5.验证和追踪检查结果:使用新的批次试剂和新的样本进行验证和追踪检查,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凝血四项的参考范围是根据正常人群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得出的。

不同仪器和试剂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参考范围也可能稍有不同。

一般来说,凝血四项的参考范围如下:-PT:快速凝血时间指标,正常范围为10-14秒。

-INR: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正常范围为0.8-1.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范围为25-35秒。

- Fib: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范围为2.0-4.0 g/L。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参考值范围是根据健康人群确定的,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个体差异、特殊疾病、药物影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因此在实际临床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解释。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凝⾎四项检测⽅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凝⾎四项检测⽅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凝⾎四项检测项⽬、代号及其参考值项⽬代号参考值备注凝⾎酶原时间测定 PT 10---14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凝⾎酶原时间⽐值 PTR 0.95---1.24 PTR=PT/正常⾎浆PT国际标准化⽐值 INR 0.94---1.30 INR=PTR活化部分凝⾎酶时间测定 APTT 21---40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凝⾎酶时间 TT 8---16秒超过3秒即有临床意义纤维蛋⽩原浓度测定 FBG 200---400mg/dl2、凝⾎四项检测⽅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1)凝⾎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待测⾎浆加⼊过量的含钙组织凝⾎活酶,重新钙化的⾎浆在组织因⼦存在时通过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X成Xa, Xa使凝⾎酶原转变为凝⾎酶,凝⾎酶使纤维蛋⽩原转化为纤维蛋⽩⽽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酶原时间。

⽤途:是外源性凝⾎⽷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于内、外凝⾎共同途径凝⾎因⼦Ⅱ、Ⅴ、Ⅶ、Ⅹ的定量,⼝服抗凝剂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A:采⾎必须使⽤⼀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必须⽤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因⼦活化。

B:采⾎时⽌⾎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5分钟,否则凝⾎及纤溶因⼦活化。

C:⾎液应⽴即加抗凝剂(0.109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 抗凝剂与⾎液的⽐值必须为1:9,⾎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浆宜除尽⾎⼩板,分离⾎浆后尽快检测。

D:PT试剂和⾎浆温育下不宜少于5分钟。

E:PT试剂预温不宜超过15分钟。

F:溶⾎、黄胆、脂⾎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G:红细胞⽐积过⼤或过⼩(>55%或<20%),否则需调整⾎液与抗凝剂的⽐例。

抗凝剂的体积(ml)=0.00185×⾎液体积(ml)×(100-⽐容)。

H:抗凝剂应⽤0.109的枸橼酸钠,不宜⽤EDTA—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I:样本保存于-80及-20℃的冰箱内,测定时37℃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 g/L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 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 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 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临床意义:1、延长:(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3) 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4)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2 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1、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2、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五、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 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2. 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1) 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2) 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3) 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3.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

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

六、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分析前质量控制)1、采血1.1防止组织损伤,避免外源因子进入。

1.2尽快送检。

1.3避免从输液管取血,以防稀释,用药。

1.4抽血时的压力、时间长短会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可影响血小板释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试管。

3、抗凝剂选择3.1推荐用3.8%的枸橼酸钠,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

3.2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4、血浆的保存:取血后应立即做或血浆放冰箱(2-8℃),塑料试管影响最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