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课程发展新方向
21世纪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与趋势
![21世纪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faf4b8f0eff9aef8951e06bc.png)
21世纪艺术教育改革背景与趋势一、艺术教育改革背景在整个20世纪,随着世界科技、生产和社会状况的不断变革,学校艺术教育也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
信息社会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促使各国艺术教育进行了大的改革,各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动向,从本质上说也是社会价值观在发生变化的结果。
即对个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社会的民主和平等予以了更加的重视,这首先是由素质教育体现出来的,即由原来更多的重视学术性和对精英的培养,转向更重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权利的保障,重视他们个性自由而和谐地发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基本目的是为了适应21世纪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本国的国民素质保持与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一致,使自己的国家能够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尽管各国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同,但教育改革还是体现了一些共同的趋势。
这些趋势主要体现在: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信息化时代在20世纪中叶,人们只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隐约看到了信息社会的朦胧曙光。
8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多媒体技术的兴盛,已向人们昭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进人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化浪潮的强劲势头席卷全球。
信息化社会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会导致艺术教育观念和艺术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
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bf312b6aef8941ea66e0540.png)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
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03bc7e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d.png)
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工智能科技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应用人工智能,让机器学习更加人性化,协同人们的智慧,有效地提高教育的质量。
然而,这也会对教育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对策:教育行业必须尽快拥抱人工智能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人才。
二、虚拟教育的兴起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了21世纪教育的一个热点。
虚拟教育被定义为一种基于网络传输的教育方式,包括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等。
对策:教育行业应当积极拥抱虚拟教育这一趋势,在教育资源共享、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三、强化自主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心也需要向自主学习方向转变。
孩子们需要掌握自学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对策:教育行业需要推动自主学习,给予学生能力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发挥更大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跨文化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教育成为人们在21世纪中需要重视的课题之一。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意义重要的影响。
对策:中西方教育体系要互相了解,全面对接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学术上的综合对接。
同时还需要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五、增强学生社交能力当前社会环境趋势多样化和多维化,现代人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交科技的发展更加快速。
学生的社交能力也面临了诸多挑战。
对策: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培育,加强沟通、协作等方面的训练,同时重视团队协作和项目应用等方面的训练。
六、教育课程的改进面对目前走势,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由于世界发展的多样化与多方面,当今学生需要的教育课程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化。
对策:教育机构应更多地关注实用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技能、素质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b67969cf242336c1fb95e3a.png)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ea7861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4.png)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班级:学号:姓名:[摘要]要以“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与观念为核心,营造“育人”的“绿色”环境,必须“以人为本”,将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必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出有现代水平的本国本民族的学生。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所在自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来,我的思维方式也有所改变,现在我就本人在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这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一、理念和行动加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在他的报告《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中谈到,现代教育应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
什么是?绿色?教育,他讲道: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大量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而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如学生到了大学阶段还是吐痰、不爱护公物的现象,这不应该是在大学解决的;许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语句不通、词汇使用不当,这是不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学生上了大学,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学习英语、背英语单词,甚至现在的大学教师晋升教授要考英语,这是不是大学的问题?很多的中学,在高二就分文理班,过早地开始了专项的训练而缺乏文理的交融,学生几乎没有星期天,书桌上的书堆的厚厚如山,个性得不到张扬。
这一切可以说都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而是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并且是很严重的问题。
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他提出必须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以?绿?育人。
人文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
英国一个大哲学家讲过,中国与其讲是政治为主体的国家,不如讲是一个能够幸存的最古老的文明国家。
事实也证明了,政治上的侵略和军事暴力是很难消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假如从文化上侵略,消灭一个民族就易如反掌,可见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是多么重要。
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强大还是弱小。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除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外,更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是很难强大起来的。
21世纪的教育变革方向
![21世纪的教育变革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09a44bf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1.png)
21世纪的教育变革方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引擎,而21世纪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世界的需求,教育必须发生变革。
本文将探讨21世纪的教育变革方向,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教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
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提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如社团活动、实验课程和创业项目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二、强调综合素养的培养21世纪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学科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应搭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利用技术促进教学创新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教育也需要充分利用技术,促进教学的创新和个性化。
教师应掌握教育技术的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教育工具和平台,以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
四、注重社会情感教育21世纪社会的发展呼唤具有高度社会情感能力的人才。
因此,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包括公民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教师应教授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学校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倡导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五、实现教育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打破国界限制,实现教育的全球化。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fba535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8.png)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21世纪以来,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趋势。
首先,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得以全球共享。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教育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教育游戏和虚拟实验室等。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造更加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其次,个性化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兴趣,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潜能,定制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可以通过细分班级、灵活学习路径和提供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实现。
第三,跨学科和终身学习成为发展方向。
21世纪的社会和经济要求人们具备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因此,学校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终身学习概念的兴起,让教育成为人们一生的伴侣。
人们不再满足于学位教育,而是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第四,全球化教育成为新趋势。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和互联。
因此,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具备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生。
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特点。
为此,学校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和课程。
最后,社区教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是指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
社区教育不仅关注学术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区教育通过与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总之,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不仅注重技术的应用,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
个性化教育、跨学科和终身学习、全球化教育以及社区教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信息素养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新方向
![信息素养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新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9181b0b051e79b8969022625.png)
信息素养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新方向作者:高岩郝春东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4年第09期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素养成了当代培养人才的新标准,也成了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条件。
文章着重介绍国外与国内信息素养的定义以及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状况,并就如何实现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进行了理论探讨。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9-0059-03一、信息素养教育概述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进入信息社会后的一个新概念。
1974年,Paul Zurkow ski 向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提议书,在该提议中第一次提到“信息素养”这个词,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
2003年,由国家信息论坛组织(UNESCO)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联合召开的信息素养专家会议所发表的“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
宣布:“信息素养是人们对信息重视和需要程度,以及搜索、判断、组织和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并用来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2]在国内,马海群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3]。
张义兵、李艺从技术、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四个视野对信息素养作比较分析,将信息素养分别定位为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问题解决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能力[4]。
综上所述,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见解各有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熟练的搜索、判断、交流和传播;其次,对信息进行区分、归纳、评价和反思,并把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用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第三,能够对信息进行甄别,具有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信息的能力。
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新局面
![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新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53ebd78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7.png)
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新局面改革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针之一,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中国在改革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引领世界关注。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探讨中国改革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经济改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市场。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以高速增长为主转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围绕着“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一去,去产能。
中国通过限制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去产能。
第二去,去库存。
中国通过调整供需关系,加强市场监管,实现了去库存。
第三去,去杠杆。
中国通过控制债务规模、加强金融监管,实现了去杠杆。
第一降,降成本。
中国通过减税降费、降低用能成本等,实现了降成本。
第二补,补短板。
中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等,实现了补短板。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从大而快到强而健的转型,未来还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教育改革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中国在教育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
在基础教育方面,中国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等,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通过推进大学综合改革、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等,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将放在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上。
中国将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终身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推进人民全面发展。
三、医疗改革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医疗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中国在医疗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包括基本医保制度的建立、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药分开等。
21世纪中国发展新方向
![21世纪中国发展新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679459cefd0a79563c1e72c8.png)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然而,在建国初期,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问题多多。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实验中失败了,而实行和苏联同样模式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困难重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按照苏联模式,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核心内容是消灭私有制,同样遭受重重困难。
1982 年 9 月 1 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
它和资本主义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的历史阶段。
这是马克思按照人的社会关系划分的历史阶段说法。
在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三十年中,中国逐渐开放市场经济。
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在贸易方面,我国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地位方面,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的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21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国家,已成为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性大国。
早在 1991 年苏联解体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就再也没有经验可寻,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中,我们总结了非常难得的经验,中国如今的发展成就让广大人民看到了 21 世纪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
那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产生了哪些问题呢?我们又该向着哪个方向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呢?第一:针对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引起的经济问题,国家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
21 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国内一二线城市房价迅速增高。
21世纪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前沿热点方向包括四个方面
![21世纪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前沿热点方向包括四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7b8e42f1fab069dc502201ee.png)
21世纪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前沿热点方向包括四个方面:材料科学、信息工程、能源科学、生命科学。
其中,生命科学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材料科学、信息工程、能源科学是支撑人类生命的生存和人类现代文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三大主要支柱。
所以,可以认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是人类的核心学科,而材料、信息、能源则是三门主要的支撑学科;它们在发展中互相交叉、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并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学科群,使自然科学和现代文明社会不断获得动力而持续地向前发展。
材料是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物质,它被用于制成各种器件、工程结构件、工具、设备、装置、物品等,以供人类的生存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历史上,材料是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类生产力的标志而载入史册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在20世纪,合金钢铁材料的发展对于促进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半导体材料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近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使航空航天工程、生命科学中的生物技术及其核心—基因工程的研究成为现实,使人类在21世纪能够进入了一个面向宇宙和创造生命的崭新的时代。
未来教育趋势与变革:应对21世纪教育挑战
![未来教育趋势与变革:应对21世纪教育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b12e2a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6.png)
未来教育趋势与变革:应对21世纪教育挑战1. 引言:1.1 概述: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塑造未来一代人的核心力量,并为他们提供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个人潜能的平台。
然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未来教育趋势与变革,并提出应对21世纪教育挑战的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
其次,我们将探讨技术革新对教育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教育制度的弊端与问题并引出未来教育趋势预测这一部分。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描述异构化学习模式兴起、个性化教育需求增加以及教育技术融合发展等未来趋势。
随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更加创新和灵活适应未来需求的教育变革策略,包括教师角色转变及培训需求、课程设计创新与实践推广以及政策法规调整与支持措施。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未来教育的期许与展望进行概述,并总结主要观点和提出建议,最终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教育改革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了解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并预测未来教育的趋势。
同时,我们将针对这些挑战和趋势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引起公众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并以此作为启动点,激发更多人参与到促进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中来。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我们才能应对未来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优质而有意义的教育经历。
2. 教育现状分析:2.1 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领域当前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但传统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这导致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全球化和科技发展带来了对21世纪技能的新需求。
未来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级技能的人才。
21世纪中国设计发展新方向
![21世纪中国设计发展新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1971aacf2cc58bd63186bd26.png)
二 、设 计 的“新 ”领 域
随着社会 经济 的发 展 ,人 民生 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
事物 的欣 赏水平和 设计 的审美 要求也在 不断提高。受众对事
物的欣赏不再仅仅满足于单 一的感 官享受 ,而是全 方位 的感 官
享受 与更 多的刺激。 因此我们必须拓展设计 的范围,找 出设计
丽、高档 、豪 华 的小 家 园,但 同时也在 破坏 着人类 共 同的大家
园,地球 的资源在不 断地 减少 ,生态 、气候 、环境都在发 生着 巨
变。人们开始 意识 到要 为 自己的蛮干行 为“买单”。因此 ,近年
来各 国都相应地 颁布 了关 于保 护环境 的法律 、法规,并 出台 了
一 些相关政策 。但是这 些冷冰冰 的法律 、法规和生硬 的 口号让
几 滴水流走或 洒到外面 ,外面就会 加入一些新 的东 西,那 么现
在 的水和最初 的水便 完全 不一样 了,在更替 的过程 中一些独特
的东 西就 会发 生变化 ,这 就产 生了新的设计。 因此 ,越是在 物
质 丰富、都市化、嘈杂和世俗 的氛 围中,我们越是要重新审视 日
常用 品的设计及 日常生活。
在 我们生活 中有一些近身 的事物 ,例如一 张桌 子、一把椅 子、一个杯 子、一盏 台灯等 ,这 些都 是我们可 以设 计 的对象 ,回 头审视这 些近身事物最基本 的功 能与形 式,从最基本、最简单 、 最本源 的问题 去重新 思考 。如杯子 为什 么一定 要圆 口长 身;台 灯、椅子、桌子 为什 么一定要用这种形 态和材质 制成,等一 系列 最本 质、最基本 的问题 。换句话说 ,也就是再 次 回到设 计的原 点,重新审视我们周 围的设计 ,以最简 单、便捷的方式来探讨设 计的本质和 内涵,把 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现代设计犹如两个杯 子,一个杯子里有水 ,一个杯 子没水 ,设计就是把 一个杯子 的水 倒入 另外一个 空杯子里进行更新 ,水在反复更新 的过程 中会有
教育改革: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教育改革: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bab00d6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c.png)
教育改革: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 引言1.1 概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教育改革在21世纪所面临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并提出关键路径和策略选择以应对这些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目标和结构。
其次,我们将在第二部分探讨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与教育融合、学习个性化和自主性增强以及国际化与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21世纪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科技带来的问题与风险、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培养以及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教育改革的关键路径和策略选择,包括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以及继续专业发展与培训支持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当前教育改革的进展和成就,并展望未来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了解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关键路径和策略选择,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并推动教育改革取得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决策者、教育从业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做出明智决策和有效行动,推动21世纪教育走向新高度。
2.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2.1 技术与教育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途径。
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远程教育等手段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此外,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学习。
2.2 学习个性化和自主性增强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注重个性化学习和培养学生自主性。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48d2118f18583d0496459c1.png)
钱茂伟提要:作者认为,未来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在功能、视角、选题、形式、手段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
而要建设新史学,必须对目前中国史学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革新。
关键词: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作者钱茂伟,男,1962年生,宁波大学历史文化系副教授。
(宁波315211)20世纪是中国 新史学 的发展时期,尤其是经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史学已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于世人眼前。
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一个世纪又将来临。
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出现一些什么趋势,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时代与史学要搞清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特点,首先须搞清楚21世纪中国发展的特点。
21世纪虽未到来,但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近二十年已顺利地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21世纪将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时期。
在过去的20个世纪里,世界各地的联系,也由 分立 逐步走向密切。
近年来,随电脑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地信息联系出现一体化趋势。
在21世纪,世界各地的联系可以肯定将更趋密切,全球将出现一体化趋势。
因时代的变化,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从社会经济基础来说,80年代以前的中国以计划经济、以农业文明为主体;80年代以后,以市场经济、以工业文明为主体。
从国际环境来说,80年代前的中国是一个相对闭关自守的国家,80年代后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家。
这种时代特点,注定了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在国际交往中求发展。
同时,史学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史学体系。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是服务功能的转变。
服务对象的大众化,由 官用史学 转向 公用史学 ,将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
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是新史学的基本宗旨。
中国史学一直是一种 官用史学 ,因为和政治联系太密切,所以时时出现风波。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中国史学抛开了 官用 轨道,一度出现了所谓的 史学危机 。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选多篇)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5b871eeefdc8d376ee32af.png)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选多篇)第一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教育专家讲座笔记
![教育专家讲座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3166e6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7.png)
“21世纪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开场白与介绍
讲座开始,教育专家首先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和研究方向,并提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
专家强调了21世纪教育变革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关注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趋势。
二、21世纪教育的特点
专家指出,21世纪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四大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育目标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变革的驱动力
专家分析了教育变革的三大驱动力:科技进步、全球化趋势和社会变革。
科技进步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在线教育、个性化学习等。
全球化趋势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
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
四、教育变革的实践探索
专家介绍了一些国内外教育变革的成功案例,如芬兰的教育改革、美国的创新教育等。
专家还分享了一些国内学校的实践探索,如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
五、未来教育的展望
专家指出,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教育愿景。
未来教育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教育公平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六、总结与互动环节
专家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教育变革的实践。
在互动环节,与会者纷纷提问、分享心得,现场氛围热烈。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5960c10bcd126fff7050b4e.png)
21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大发展的世纪,也是教育理念发生急剧的转变和变革的时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从未有过的新特点。
21世纪教育的特点从精英教育到全民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
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物或特权阶层所享受的一种权利,而应该是所有社会大众都能享受的一种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权。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还仍然是紧密围绕着尖端科技、知识精英和国家实力等展开的,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从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理念,人们已经认识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并不仅仅取决于少数精英及其所掌握的尖端知识,而是取决于全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主题。
1990年3月5日~9日在泰国宗迪恩举行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讨论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
宣言呼吁:“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
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如读、写、口头表达、演算和问题解决)和基本的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
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
”《宣言》把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
为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必须获得达到和维持必要的学习水平的机会。
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
必须积极消除教育差异,不应使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在获得学习机会上受到任何歧视,残疾人的学习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等等。
2000年4月26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召开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达喀尔行动纲领》是一项集体的行动承诺,目的是保证为每个公民和每个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各项目标。
未来教育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新方向
![未来教育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新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5dcf99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e.png)
未来教育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新方向近年来,随着科技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教育政策与改革需要探索新的方向。
本文将探讨未来教育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新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培养21世纪技能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
因此,教育政策与改革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
这些技能包括创新思维、沟通技巧、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为了培养这些技能,教育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实际项目和合作机会。
二、个性化教育的推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才能和学习方式。
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常将学生们塞进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忽略了他们的个体差异。
未来的教育政策与改革应致力于推广个性化教育。
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三、跨学科教育的重视未来社会的问题往往是复杂性和跨学科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育政策与改革应该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加强跨学科教育的实施。
例如,在课程安排上增加跨学科项目或课程,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学习。
四、数字化教育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政策与改革需要积极推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
通过引入在线学习平台、教育App等工具,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共享。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他们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
在未来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同时,要激励优秀的教师留在教育岗位上,并提供良好的薪酬和发展空间,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总结起来,未来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新方向应该致力于培养21世纪技能、推广个性化教育、重视跨学科教育、发展数字化教育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课程发展新方向
培养学生能力是21 世纪课程改革的重大主题。
所谓能力(ability),实际上与国际教育中所谈的技能(skill)、素质(quality)和素养(literacy)大致是相通的,它涵盖了诸如价值观、沟通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创造力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绝大多数国家都看到了,拥有上述综合性能力的学生才可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才可能拥有幸福生活,因而将培养综合性能力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方案中,成为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正如美国“21 世纪学习框架”①和新加坡“21 世纪技能框架”②所提出的学习和技能目标,均关注了综合性、全方位技能的培养。
而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也在逐渐将国家价值观纳入其教育内容及目标。
2015 年1 月27 日,英国教育大臣妮基·摩根强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应该像提升学术标准一样,加强英国基本价值观培养,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一样重要”。
同样,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不同方法将本国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
卢旺达教育部长帕帕斯·穆萨福瑞·玛丽木巴表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不含国家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任何价值。
”
2.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
笔者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座谈时,曾谈及“教学改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难点就“在于以教学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契合点非常难找”,而这却是课程改革走向成功所必须攻克的壁垒。
国际教育局报告中则强调教和学应该齐头并进,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所谓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没有教,而是学习与教学要把学习者当作中心,但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明显缺乏对知识以外其他维度学习的重视。
事实上,除了基本知识、技能和认知技能的获得外,还应当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权的理解和尊重、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以及学会终身学习与合作等能力的获得。
因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使教与学齐头并进、互为补充,是21 世纪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3.构建综合整体的课程框架
整体和综合是课程框架构建的新趋势。
所谓整体是要打破原有的分学段设计,将各学段打通进行整体设计,以加强学段间的紧密联系;而综合则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往的课程框架多为分科教学,而现实中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用单一的任何一个学科来进行创新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构建综合课程框架,进行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是
至关重要的。
2015年8月6 日韩国教育部门召开了“2018教育课程改革文理科融合型课程第一次听证会”。
此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设置文理科综合课,高中不再区分文理科,除了原有的国语、英语、数学、韩国史四大基础科目之外,增设了自然科学综合课和社会科学综合课。
韩国教育部表示,促进高中文理融合型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多领域的基础素养,让学生既拥有人文学科的想象力,又具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为今后成为多领域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合课程框架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适应21 世纪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必经之路。
4.重视教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PISA2012 结果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通过对其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总结了成绩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经验,并提出评价教育成功与否应该从3个维度进行,即教育的公平度、包容度和卓越度。
所谓卓越度就是要看其总体成绩的情况;公平度,则关注贫困家庭或弱势群体家庭出身的学生能否取得好成绩;而包容度,就是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能否有所提高来进行评价。
日趋扁平化的世界使得多样性和包容性日益凸显,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着眼于高水平、高成效的国家、地区,更要关注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儿童,对多样性、公平度及包容性的关注标志着教育的发展程度及其与时代发展潮流的契合度,也密切联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5.推进教育的信息化
2015年9月15日OECD 基于PISA2012学生数字化技能评估结果发布了《学生、计算机与学习——促进彼此联系》(Students, Computers and Learning: Making The Connection)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尽管信息通讯技术(ICT)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真正的应用到正规教育中,而且学校并没有充分发挥ICT积极影响课堂教学与
学习效果的潜力以应对“数字化鸿沟”③(digital divide),也未能培养每名学生拥有当今“连通世界”(connected world)所需的技能。
对此,OECD 教育与技能主管安德里西亚·施莱歇强调,全球学校教育体系必须找到更有效的途径,将技术整合进教学和学习中,并为教育者提供能够支持21 世纪教学法的学习环境,以及为儿童提供明日世界成功所需要的21 世纪技能。
“虽然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可能代替平庸的教学”,“将信息化技术单纯添加到教学中只会稀释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技术创新及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积极主动的变革的代言人,”确保其始终处于设计和实施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前线。
此外,为了开发和实现技术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各国首先要促进教育公平,营造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并将需要的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家长和学生也要警惕互联网使用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
① 美国“21 世纪学习框架”主要培养三大类能力:一类是学习、批判和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第二类是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涉及有效利用、管理和评估信息数字技术和通讯工具的能力;第三类是生活和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适应性、自我导向、对多样性的欣赏、问责制、领导力、团队精神等方面。
② 新加坡“21 世纪技能框架”的核心层是“品德与道德培养”;第二层是“社交和情感技能”;最外一层则是“面向全球世界的关键能力”,其中涵盖了全球意识、跨文化技能、公民素质、批判性思维、通信和信息技能。
③“数字化鸿沟”指一部分掌握数字化的人群、地区、国家可能发展非常快,而另一部分并未掌握这项优势技能的人群、地区和国家可能会加快贫穷的速度,最终造成了这个由数字化而引发的巨大差距。
摘编自《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21世纪课程议程:背景、内涵与策略”,有删改。
来自:北京市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