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3 杜甫诗五首优质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杜甫诗五首》课件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杜甫诗五首》课件

诗句鉴赏
少陵野老吞声哭
行人少
三层意思 行人哭 吞声而哭
此二句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 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千门——昔日之繁华 昔
锁——今日之萧条


此二句写诗人曲江所见。凄凉、伤心。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767年,杜甫漂泊到四 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一处 草堂中,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 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他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 这位吴郎一来就不让妇人打枣,寡妇 向杜甫诉说,杜甫就写这首诗去劝告 吴郎。此前写过一首,故尔称“又 呈”。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 奉为「诗圣」。
❖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 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 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 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 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 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 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 传世。
诗 圣 杜 甫
课前回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高中语文 1.3《杜甫诗五首》课件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1.3《杜甫诗五首》课件2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第十八页,共34页。
登岳阳楼
(唐)杜甫
第十九页,共34页。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 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 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 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 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 药维持生命。
第二十页,共34页。
登 昔闻洞庭水, 岳 今上岳阳楼。
思考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
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 作简要赏析。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 试作简要赏析。
第三十一页,共34页。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
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引,牵引;衔,送来。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 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是一道手法鉴赏题。答题时的步骤: A先要点明手法, B再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 C再点明这样写的效果。 答题示例: A诗人采用想象的手法(或以虚写实), B不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在鄜州望月怀
念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曲折含蓄,
C更能表现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痛,牵挂之深。构思奇特,
吴楚东南坼,
阳 乾坤日夜浮。 楼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第二十一页,共34页。
登岳阳楼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交代背景 宽阔广大 凄凉落寞 广阔胸襟
第二十二页,共34页。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赏析 “坼” “浮”二字。 • “坼”:分裂。 “浮”:
漂浮,浮荡。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 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 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 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高中语文 1.3《杜甫诗五首》课件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1.3《杜甫诗五首》课件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第三十一页,共46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句赏析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何处寻:口气急切,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追慕
锦官城:现四川成都。
柏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盛。
以苍松翠柏直茂盛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透出 一种肃穆、安谧的气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春色:独自展现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 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 引起游人的注意。
欲往城南:杜甫这时住在城南,天已黄昏,应回住处。 望城北:北望官军所在之地,盼望早日收复长安。当时 肃宗在灵武,地处长安之北。
第十六页,共46页。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 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行 人哭,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
高中语文 1.3《杜甫诗五首》课件1 粤教 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
2023/5/15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46页。
第二页,共46页。
作者简介
杜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2---770)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
县。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 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
安10年。755年“安史之乱” 爆发后,逃往凤翔。后因得 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
第二十八页,共46页。
书面练习
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圣
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你
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就《又呈吴郎》 这首诗分析说明。
第二十九页,共46页。
蜀 相
第三十页,共46页。
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
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

语文:1.3《杜甫诗五首》课件(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1.3《杜甫诗五首》课件(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吞声哭:不出声地哭,饮泣。 吞声哭:不出声地哭,饮泣。 潜 行:因在叛军管辖之下,只好偷偷地走 因在叛军管辖之下, 到这里。曲江:地名又叫曲江池, 到这里。曲江:地名又叫曲江池,是人工挖的 屈曲湖池。 屈曲湖池。 为谁绿: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为谁绿:国家破亡,连草木都失去了故主。 生颜色:万物生辉。 生颜色:万物生辉。 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皇帝乘坐的车子。古代君臣不同辇。 辇:皇帝乘坐的车子。古代君臣不同辇。此 句指贵妃之受宠超出常规。 句指贵妃之受宠超出常规。 正坠双飞翼: 正坠双飞翼:或亦暗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马 嵬驿之变。 嵬驿之变。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 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 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 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 行人哭,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 行人哭,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 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冷 两句诗, 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 压抑沉痛的心理, 诗人忧思惶恐、 落,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 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走近忧国忧民的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杜甫(712---770) ---770
杜甫 , 字 子美 , 生于河 南巩县。 20岁起 漫游吴越、 岁起, 南巩县 。 20 岁起 , 漫游吴越 、 齐赵。746年赴京应试 年赴京应试, 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 后旅居长安10 10年 755年 后旅居长安10年。755年“安 史之乱” 爆发后, 逃往凤翔。 史之乱 ” 爆发后 , 逃往凤翔 。 后因得罪肃宗, 被贬华州。 后因得罪肃宗 , 被贬华州 。 759年弃官西行 年弃官西行, 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 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 。 前后 住了4 年 , 写诗240 余首。 他 住了 4 写诗 240余首 。 240 余首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 故世 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 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 出蜀, 飘泊于荆、 出蜀 , 飘泊于荆 、 湘 , 以舟 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 年病逝于湘江舟中, 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 卒 年 5 9 岁 。

高中语文 1.3 杜甫诗五首 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1.3 杜甫诗五首 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双照泪痕干”,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
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哀江头》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
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 栏

的哀思。全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写
链 接
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第二部分为接下来
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第三部分

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
链 接
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
自己的情感的思念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
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
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哀江头》中,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 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出丞相祠堂荒凉冷清,也许未必是人们对蜀相真的淡
忘,而因为战争频仍,人们为生存奔波,哪里还顾得到
这里的蜀相啊;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反衬世道的无情,“自”写出了碧草自有情,尽管无人欣
赏,但它却“当春乃发生”,写丞相祠堂一片春色,而“空”写
出了黄鹂更有意,虽然没人理睬,但“不平则鸣”,为丞相送上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
目 链
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 接
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
生机盎然,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高中语文~1·3杜甫诗五首_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1·3杜甫诗五首_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 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 中“独”看呢?
v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 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 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 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 字,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 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 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v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 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 忆夫之深。“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 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 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 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v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 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 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 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 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 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 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 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 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 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 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 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 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 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 杜甫诗五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月绿
夜》)
(3) 少 陵 野 老 吞 声 哭 出,师未捷春身先日死 潜 长行使英雄曲泪满江襟
曲。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哀戎江马头泪》盈)巾
(4) 三 顾 频 繁 天 下 计 , 两 朝 开 济 老 臣
心。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字词。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虚幌(huǎnɡ ) (2)嚼啮(jiáo niè) (3)明眸皓齿(móu )
(4)柏森森(bǎi ) (5)戎马(rónɡ ) (6)天寒地坼( chè)
2.填空。
(1)杜甫,字 子美 。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鬟”湿。 清辉玉臂寒
诗意解读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 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本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 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 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 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 明丽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 句中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中两个动词是“含”、 “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 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 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 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 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1.3+杜甫诗五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3+杜甫诗五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⑩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月涌大江流 。 ⑪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富贵于我如浮云 ⑫丹青不知老将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一行白鹭上青天 。 ⑬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
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
曾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诗圣 他忧国忧民,被后人称为“________”;
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 诗史 为“_______”;他的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 被后人称为“集大成”。杜甫诗歌题材丰富,风格
二、字形辨认 戎戎马 戒戒备
翼双飞翼 冀冀图
鬟云鬟 鬓双鬓 篱篱笆 蓠江蓠
三、词语释义 明白;晓得 ①未解 忆长安: ____________________ . 偏僻之地 ②春日潜行曲江曲 : ____________________ . 宫中女官名 ③辇前才人 带弓箭: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明眸皓 齿今何在: __________ 洁白 . ⑤人生有情泪沾臆 : 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内心 . ⑥隔叶黄鹂空好 音: _________________ 美好的 . 拜访 ⑦三顾 频繁天下计: __________ .
月是故乡明 。 ⑱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斯人独憔悴 ⑲冠盖满京华,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梦李白二首》)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3 杜甫诗五首PPT课件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3 杜甫诗五首PPT课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有人说,杜甫的《月夜》一诗不仅写出亲情,还具有更普遍的典型意义。你如 何认识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首诗虽只写亲情,但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抒发了诗人对和平 生活的渴望。诗中写个人遭际、与亲人离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写夫妇、父子之爱 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 活。诗人抒发的不仅是自己与亲人的离别之情,而且包含了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共 同的心声。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无时不在跳动。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蜀相》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 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 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 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对家事、国事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 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又呈吴郎》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瀼西一 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 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 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他人打枣。寡妇向 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 “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寄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 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杜甫诗五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杜甫诗五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3 杜甫诗五首
学国学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选自《论语· 子罕》 【古文今译】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 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选自《论语· 子罕》 【古文今译】 孔子说: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 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
2.从诗歌“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可以看到, 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 中“独”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 安”,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也 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的凄苦心情,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 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选自《论语·泰伯》 【古文今译】 孔子说: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 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 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 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 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
答案:作者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了鄜 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正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想念妻子,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 己。他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 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的焦心。妻子如此,诗人自己 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样写就显得更加的委婉含蓄,表 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三、文学常识 古诗常见意象 沙 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第3课杜甫诗五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第3课杜甫诗五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1.鄜.州( fū ) 3.虚幌.( huǎng ) 5.辇.( niǎn ) 7.明眸.皓.齿( móu hào ) 9.涕.泗.流( tìsì )
2.云鬟.( huán ) 4.细柳新蒲.( pú ) 6.嚼啮.( niè ) 8.坼.( chè )
1.闺.中.只独看。 2.遥怜.小 Nhomakorabea女。 3.未解.忆长安。 4.何时倚虚.幌.。 5.苑中万物生.颜.色.。 6.白马嚼.啮.黄金勒。 7.锦官城外柏森.森.。 8.三顾.频繁天下计。 9.两朝开.济.老臣心。
?登岳阳楼?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诗人已五十 七岁。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 陵、公安等地。这年的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州,这首诗就 是诗人登岳阳楼时所写。此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 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 上,而是关心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的多难而叹息。
对开边的情绪。
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 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到达的。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 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 易亲近。比方“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 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 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到达雄浑 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三、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 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千锤百炼到那种惊人的程度,如果达不到这 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语言精工凝练又丰富多 彩。 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 绝句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在七律方面奉献特别卓著。杜甫不 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 感慨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粤教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1单元-3杜甫诗五首

高中语文粤教选修《粤教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1单元-3杜甫诗五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 杜甫诗五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内容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全 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 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 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 闺中“独看”呢?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 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 出了那个“独”字,相思之情又进了一层。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哀江头 [常识·速览] [探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 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 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 《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探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 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 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扩张到鄜州以 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 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1
3 杜甫诗五首
2
学国学
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选自《论语·子罕》
【古文今译】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 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3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选自《论语·子罕》
【古文今译】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 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3
三、文学常识 古诗常见意象
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 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 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4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 转徙江湖。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 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同样含有 飘零之意。
4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 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选自《论语·泰伯》
5
【古文今译】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 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 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 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 富贵,也是耻辱。”
6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 北襄阳市),后迁居巩义市(今河南巩义市)。 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 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忧君,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 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7
二、背景介绍
1.《月夜》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年)。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 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 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 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 便未受囚禁。在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11
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 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 “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12
5.《登岳阳楼》 这首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 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 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 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巨大痛苦的名篇。
转: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即防.远客虽多.事. 防: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便插疏篱却任.真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吴楚东南坼. 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顾.频繁天下计 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7.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济:_____________________ 8.堂前扑枣任.西邻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只缘.恐惧转.须亲 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哀江头》 这首七言乐府诗是至德二载(757 年)春天,杜甫陷于叛军 占领的长安时所作。当时杜甫还可以在城中行走,于是来 到昔日繁华的曲江边,抚今追昔,触景伤怀。借唐玄宗和 杨贵妃生离死别、命运的剧变,感叹李唐王朝的盛衰巨变, 充满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
9
3.《蜀相》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 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 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 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 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 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 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15
哀猿 因猿的叫声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 痛苦相联系。如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 霜前白雁来。”王昌龄《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 莫将孤月对猿愁。”刘禹锡《竹枝词》:“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16
孟浩然《登万岁楼》:“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17
四、识记字音
鄜.州( )
虚幌.( )
南苑.( )
明眸.皓齿( )
好.音( )
涕.泗.(
)
云鬟.( )
霓.旌( )
嚼.啮.(
)
柏. huán huǎnɡ ní yuàn jiáo niè móu bǎi hǎo chè tìsì
19
五、词语释义
1.闺.中.只独看
21
13.亲朋无一字. 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戎.马.关山北 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凭.轩涕泗流 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指妻子 2.怜惜 3.晓得 4.薄而透明的纱帷 5. 焕发光辉 6.拜访 7.开创大业,济国安时 8.放任 9. 因为 更加 10.提防 多心 11.认为,相信 12.分裂 13.这里指书信 14.指战争 15.倚靠
10
4.《又呈吴郎》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 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 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瀼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 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 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 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 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
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怜.小儿女
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解.忆长安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时倚虚.幌. 虚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苑中万物生.颜.色. 生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