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
抗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一、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环境污染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细菌耐药性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感染疾病的重要武器,但由于滥用和误用,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
本文旨在对抗菌耐药性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应对策略,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的抗药性提供参考。
二、抗菌耐药性现状抗菌耐药性是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后产生的能够对抗抗生素杀菌作用的能力,它是一种逐渐产生的现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告,全球每年有至少70万人死于抗菌耐药性相关的感染疾病,预计到2050年,每年的死亡人数可能增加到千万级别,这将严重挑战人类的生存环境。
目前,严重耐药的细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加,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是对各种抗生素的抗药性达到了令人惊异的水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耐药性细菌主要由于滥用和误用抗生素导致的。
三、抗菌耐药性的成因1、抗生素滥用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抗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自行服药;(2)患者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3)医生用药不当;(4)畜牧业开展大规模预防用药等。
2、环境因素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环境因素可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抵抗力,使得人体更容易感染细菌,同时可以延长细菌感染期,增加耐药性细菌产生的机会。
3、国际旅游国际旅游可以促进病原体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的细菌相遇和交织,从而促进了抗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
4、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为抗菌耐药性的出现和扩散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细菌抗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随着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抗菌耐药性问题也逐渐加剧。
四、抗菌耐药性应对策略1、加强公众教育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清洁卫生,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002年至2005年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研究及对策
西林 ( 7 1% ) 头 孢 拉 啶 ( 8 2 ) 头 孢 呋 辛 ( 0 3 ) 哌 拉 西 林 ( 2 6 ) 头 孢 噻 肟 ( 1 2 ) 复 方 新 诺 明 8. 5 、 7. % 、 7. % 、 6. % 、 6.% 、
(7 3 ) 7. % 。对亚胺培 南、 阿米卡星 、 哌拉 西林/ 他唑 巴坦 、 头孢 西丁、 呋喃妥 因、 左旋氧 氟沙星、 头孢他 啶的耐 药率依 次为
4 1% 、3 9 2 . %、37 、2 7 3 .% 、8 1 , .7 1. %、 10 2 .% 3 . %、6 7 3 .% 较其他抗 生素为低 。铜绿假单胞 茵对亚胺培南、 头孢他 啶、 大 庆 霉素 、 阿米卡星、 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逐年 明显增 高。结论 革 兰氏阴性杆 菌耐 药 日益 严重 , 出现 多重耐药。应该在 药 并
t p l a t it s ra o a l .M eh d A ttlo 9 8 Gr m —n g t e s an e e c l ce r m l ia p cme sd r g o a p y n bo i e s n b y i c to s o a f 5 a 2 e ai t i sw r ol td f v r e o ci c ls e i n u n n i t e ls fu e s r g rssa c t ts a d c a g s n ni it s t ea y o r m —n g t e b cr e e a ay e er — h a t o ry a .D e itn e sau n h n e ,a d a t o i h r p fG a r u b c e a i a t a w r n lz d r t v i o s e t ey p ci l.Re u t I r g s n i v t rs l,t e r s tn e r t f a i i i v sl s n d e st i e ut h e i a c ae o mp cl n,c p aoh n eu o i ,p p r cl n,c f — u i y s l e h ti ,c f r xme l ie a i i l eo txmea d t me o r a i n r t p i s l me o a o ewe e8 . 5 ,7 . % , 0 3 ,6 . % , . % ,7 3 i h m/ uf a t x z l r 7 1 % h 82 7 .% 26 61 2 7. % r s e t ey h e it e p ci l .T e rss— v n e rt f i p n m a c ae o mi e e ,a k cn,p p r cl n t z b ca ,c fxt mi a i i ea i i / a o a tm l eo i n,f r no n e o o a i i u a ti ,lv f x cn,a d c f zdme we e 4 7 、 l n e a i i r .1 % l 1 . % 、 1 O 、 3 7 、 2 7 、 6 7 、 8 1 r s e t e y h e itn e r t a o e a t e ni i t s mp cl n 39 2 . % 2 . % 3 . % 3 . % 3 . % e p ci l .T e r ssa c ae w sl w rt n oh ra t o i ,a ii i v h b c l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建议一、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常定植于人体皮肤、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在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细菌。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一个重要问题。
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成因鲍曼不动杆菌常见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β-内酰胺酶(TEM、SHV、CTX等)和类OXA酶。
这些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药效。
②产生单倍体效应障碍物质(AmpC类酶),同时也有某些菌株在外加诱导剂(如氨苄青霉素)时产生此类酶,从而失去对该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③改变细胞壁的高分子化合物和药物外排泵P-gp等通过多个不同机制来降低药效,增加药物耐受性。
2、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全球流行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欧美国家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流行程度相对较低,但亚洲地区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情况较为严重。
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一些医疗机构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报告频繁,耐药性比例很高。
据2012年中国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网发布的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已经相当严重,其中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50%。
二、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建议鲍曼不动杆菌主要通过吸入、侵入性操作、导管和手术操作等途径感染人体。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生长繁殖,防止感染和传播,是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和治疗感染的重要手段。
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建议如下:1、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和方法。
应该尽量采用短时疗程,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防止出现耐药菌株。
2、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组合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单一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多,因此往往需要采取联合药物治疗,来增加药物的疗效和控制菌株的耐药性。
3、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动态变化特征及分析
t e r r s s a c s o a t b o i i u o i i a f o a 0 3 t u 0 6 w r n l s d a d h i e i t n e t n i i t C n o r h s p t l r m J n 2 0 o J n 2 0 e e a a y e n
拉 维酸 、哌拉 西林 一三 唑 巴坦 、亚胺培 南、美诺培 南、 阿米卡 星 、奈 替 米星 、妥 布霉素 ;铜 绿假 单胞 菌 对妥 布霉素 、阿米 卡星 、庆 大霉素 、环 丙沙星耐 药率 变化显 著 ,对铜 绿假 单胞 菌保持 较 强抗 菌活 性 而耐
药率 < 3 %的抗 菌 药物有 替卡 西林一克拉 维酸 、哌拉 西林一三 唑 巴坦 、头孢他 啶 、亚胺培 南、美诺培 南、 0
伯 菌、铜绿假 单 胞 菌和鲍 曼不动 杆 菌 )耐药 性 的变化 ,为指 导 临床 合 理使 用抗 菌素提 供 可靠依据 。 方法 应 用 回顾 性调 查 分析 方法对 我 院该期 间 临床 标 本分 离的 大肠 埃 希 菌、 肺 炎克 雷伯 菌 、铜 绿假 单胞 菌和 鲍
曼不动杆 菌的药敏 试验 进行对 比统计 分析 。 结果 近 4年 来 ,该 4种 细菌对常用抗 菌 药物 的耐 药率 总体呈 上 升趋 势。 大肠埃 希 菌对 头孢呋 辛 、 头孢 他啶 、头孢噻 肟 、头孢 吡肟 耐 药率 变化 显著 ,对 大肠 埃 希 菌保 持较 强抗菌活性 而耐 药率 < 3 %的抗 菌 药物有 阿莫西林 一克拉 维酸 、哌拉 西林 一三唑 巴坦、亚胺培 南、美 0 诺培 南 、阿米 卡 星;肺 炎克雷 伯 菌对哌 拉 西林 、替卡 西林一克拉 维 酸 、头孢 他啶 、 头孢 噻肟 、头孢 呋辛 、 环 丙沙星耐 药率 变化 显著 ,对肺 炎克雷伯 菌保持较 强抗 菌活性 而耐 药率 < %的抗 菌 药物有 阿莫西林 一克 3 0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r a t o r y, Wa n z h o u Di s t r i c t P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 Ch o n g q i n g 4 0 4 1 0 0, C hi n a)
[ Ab s t r a c t ] OI b j i e c t i v e T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s i t u a io t n o f Gr a m‘ 。 n e g a t i v e b a c i l l i i n h o s p i t a l t o p r o — _
【 关键 词】 革 兰 阴性 杆 菌 ; 感染; 耐药性 ; 抗 茵 药物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3 . 0 6 . 0 2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3 ) 0 6 — 0 6 9 4 — 0 2
t e d by Es c he r i c h i a c o l i ,K l e bs i e l l a p ne umon i a e,Ac in e t o ba c t e r ba u ma nm i i ,e nt e r ob a c t e r doa c a e a nd Ps e ud o m on a s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对策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及治疗对策革兰阴性菌种类繁多,按照细菌形态分为球菌、球杆菌和杆菌;每种形态的细菌按照生长条件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
革兰阴性杆菌在临床上分离率较高,分为5类:肠杆菌科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弧菌科细菌(弧菌属、气单胞菌属),绝对需氧菌(葡萄糖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绝对厌氧菌(拟杆菌、梭杆菌)以及其他(布鲁菌、军团菌、螺杆菌)等。
肠杆菌科细菌大多数在正常情况下仅作为正常菌群寄居在人体结肠内,但同时也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植物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正常人群发生肠道或肠道外感染。
在非发酵菌中,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和医院环境中,从正常人的皮肤、潮湿环境的物体及污染的医疗器械表面等都可以分离到病菌。
在医院内可以经手、空气、污染的医疗器械等传播。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以及体内留置装置的增加,医院中各种免疫缺陷患者和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增多,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机会增多。
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已经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这些病原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感染也屡有报道。
临床上是否出现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取决于人体的防御功能和病原菌的毒力。
由肠杆菌科、不动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感染、肺炎、深部脓肿、脑膜炎及败血症等,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有赖于病原学检查,需结合病史、临床特征、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同时有针对性地获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培养,取得药敏结果,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治疗非常重要。
近年来,由于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造成细菌的选择性压力,使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和耐药菌株型别不断增多,临床上出现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以及对所有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患者因此住院天数延长、相关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增高,尽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对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是决定预后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当前, 革兰氏阴性细菌仍然是医院与社区感染中 最重要的致病菌, 尤以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革兰氏
表!
%!& 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的广谱抗生素
阴性杆菌最为常见。 已有多种药物可供治疗此等细菌 感染选用 % 表 ! & ’ 但细菌对各类药物的耐药性都呈上
治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可选用的药物
・!"# ・
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张致平
升趋势, 人们不得不更加关注抗革兰氏阴性细菌药物 的研究。 为控制耐药菌感染, 各国致力于筛选具有新结构 并在抗生 类型和新作用机制 $ 或新作用靶位 % 的新药, 素与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耐药机制、 构效关系等研究 成就的指导下, 修饰现有抗生素 与抗菌药的化学结 构, 获取优化的品种。 此外, 还注意探索增强与保护药 物抗菌性能的物质, 在抗菌增强剂、 抗生素酶抑制剂、 膜通透性增强剂和外排泵抑制剂等方面也有新的发 现。 ! ! " 内酰胺类抗生素 ! & 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获得明显进展: " 第四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 磺苄西林, 美洛西林, 哌拉西林, 阿帕西林 ’ 天冬西林 头孢菌素类: 第一、 二、 三、 四代头孢菌素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 头孢美唑, 头孢替坦, 头孢米诺, 头孢拉腙 阿莫西林 / 克拉维酸, 替卡西林 / 克拉维酸, 氨苄西林 / 舒巴坦, 阿莫西林 / 舒巴坦, 头孢哌酮 / 舒巴坦, ! .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类: 哌拉西林 / 三唑巴坦 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帕尼培南, 美洛培南, 比阿培南, 012340506 青霉烯类: 呋罗培南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小诺霉素, 西索米星, 福提霉素, 大观霉素, 阿米卡星, 异帕米星, 奈替米星, 依替米星, 阿贝卡星 四环素类: 四环素,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其他类抗生素: 氯霉素, 甲砜霉素, 磷霉素 %(& 具有良好抗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的广谱抗菌药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溴莫普林 磺胺与甲氧苄啶类: 789, 7:9, 7;, 7:;, 7;:, 7<7=, 7:9 / >:=, 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 呋喃唑酮, 呋喃西林 %#& 主要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与抗菌药 多粘菌素 : 脂酰化环肽类: 多粘菌素 ?, 脒型与甲氧基型青霉素类: 匹美西林, 巴美西林, 替莫西林 专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头孢菌素类: 头孢磺啶 氨曲南, 卡芦莫南 单环 ! . 内酰胺类: %@& 抗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的药物 抗生素类: 多西环素, ! . 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 作者简介: 张致平, 男, 生于 !"#$ 年, 研究员。
我院4年中抗生素使用情况与医院感染中常见革兰氏阴性细菌耐药性分析
细菌耐药与抗生 素的过多使用有直接关系 , 应加强对 医院感染 中病原学
的监测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控制哌拉西林/ 他唑 巴坦及亚胺 培南 在晋 中一 院的使用量 。
安 丽青 刘建 国 秦 延 兵 张 素 萍 刘剑 俐 ( , , , ,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 , 晋中 000; z 360 晋中
市 第 一人 民 医 院药 剂 科 ; 晋 中 市 第 一人 民 医 院感 染 管 理 科 ; 晋 中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检 验科 )
Us fa t i t s a d c mmo a n g t e b c e ild u e it n e i o o o a n e to u i g f u e r eo n i o i n o b c n Gr m- e a i a t ra r g r s a c n n s c mi li f ci n d rn o r y a s v s
d u e i a c n n s c milifc in wee r t s e t ey s r e e n n lz d i iz o g F rt P o l s Ho p tlfo 2 0 o r g r ss n e i o o o a n e t r er p ci l u v y d a d a ay e n Jn h n i e p e’ s i rm 0 6 t t o o v s a
2 0 F e u n is d f e a y oe D D) n ua o f nii i m d ai eee a a da c rig ote 0 9. rq e c ( e n dd i s , D a dd rt n o a t o c e i t nw r vl tb t c o ue t h WH — o e d d e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摘要】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本文通过对鲍曼不动杆菌的基本特征、临床分布、耐药性机制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了该菌的耐药性防控策略。
研究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上分布广泛,耐药性机制复杂,存在多种抗药基因。
对于该菌的耐药性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总结与展望,本文还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为更好地认识和防控鲍曼不动杆菌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认识,拓展抗菌治疗的思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防控策略、基本特征、耐药性机制、研究成果、总结、展望、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不够可以自行添加一些观点和深度的分析。
的内容如下: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可以引起多种感染疾病。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在医院感染中占据重要位置,给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是其引起感染难以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了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且这些耐药性菌株在不断演化中逐渐凸显强大的耐药性。
目前,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研究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机制,本文将对其基本特征、临床分布情况、耐药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耐药性防控策略进行系统地探讨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1.2 研究目的为了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本研究旨在了解该菌株在临床感染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耐药性机制以及耐药性相关研究成果,探讨耐药性防控策略。
具体目的包括:1. 描述鲍曼不动杆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多重耐药菌年度总结分析(3篇)
第1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年度,我国某三甲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下是对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根据本年度收集的198份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病例,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占革兰氏阴性杆菌总数的25.10%。
其中,MDRO院内获得性感染占30.66%,院外获得性感染占69.33%。
呼吸科MDRO革兰氏阴性菌以院外菌株为主,ICU和神经外科MDRO革兰氏阴性菌则以院内菌株为主。
痰标本培养出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尿液、血液等。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本年度分析发现,老年人合并多系统疾病、有抗菌药物使用史的患者,以及有医院感染史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较高。
此外,MDRO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三、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本年度分析发现,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靶位改变: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靶位,降低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2. 酶抑制:细菌产生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等,使抗生素失去活性。
3. 药物外排:细菌通过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抗生素的浓度。
4. 细胞壁保护:细菌通过改变细胞壁结构,增加抗生素的穿透性。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本年度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1. 加强监测:定期对医院感染科、呼吸科、ICU等科室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率和耐药谱。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3. 严格执行手卫生和隔离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培训,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防止MDRO的传播。
4.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降低MDRO的传播风险。
五、总结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表明,MDRO感染已成为我国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
医院获得性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耐药性研究
医院获得性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耐药性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期间医院常见革兰氏阴性菌获得性感染及耐药性变化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
结果:分离率占前几位的是大肠埃希氏菌(46.4%)、铜绿假单胞菌(26.2%)、肺炎克雷伯菌(21.1%)、鲍曼不动杆菌(6.3%)。
医院获得性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这4种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结论:革兰氏阴性菌作为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不同菌种有不同耐药特征,应加强对其耐药性检测,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关键词】革兰氏阴性菌;获得性感染;耐药性【中图分类号】r10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01-02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之为医院内感染,作为一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细菌耐药性是临床医生指导用药的一个巨大挑战。
研究发现临床常见病原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1]近年来,随着临床广谱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加,而且表现为多重耐药,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2]为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建议,回顾性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分离的153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细菌室分离培养的来源于临床各科室的革兰氏阴性菌1533株。
其中大肠埃希氏菌712株,2008年168株,2009年182株,2010年207株,2011年上半年155株;铜绿假单胞菌401株,2008年93株,2009年96株,2010年118株,2011年上半年94株;肺炎克雷伯菌323株,2008年67株,2009年84年株,2010年116年株,2011年上半年56株;鲍曼不动杆菌97株,其中2008年23株,2009年28株,2010年34株,2011年上半年12株。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
细菌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分析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增强,从而导致抗生素失去疗效。
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给医疗领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耐药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1.细菌耐药的现状:细菌耐药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因细菌耐药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70万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耐药的情况不断加剧,目前已有超过20种细菌对至少一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一些耐药细菌还能通过基因转移的方式传播耐药性,增加了控制和治疗它们的难度。
2.细菌耐药的机制:(1)突变:细菌通过突变产生抗药性,使其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突变可能发生在细菌的DNA中,导致产生新的蛋白质,从而改变细菌的代谢途径或细胞结构,使其对抗生素不敏感。
(2)水解酶产生:一些细菌能够产生水解酶,将抗生素分解为无害的物质,从而避免其杀菌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
(3)靶标修饰:有些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的结合靶点来减少其效果。
例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改变其靶点,从而使得甲氧西林无法结合并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4)药物泵:细菌可以表达药物泵,将抗生素从细菌细胞中泵出,从而减少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降低其杀菌效果。
常见的药物泵包括多药耐药泵(MDR泵)和外膜通道蛋白(OMP)。
(5)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不当或滥用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细菌暴露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从而促进耐药基因的选择和传播。
当细菌面临抗生素时,仅有少数表达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细菌能够存活下来,并转移这些基因给后代细菌。
3.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减少细菌面临选择压力的机会。
(2)开发新型抗生素:鉴于细菌耐药的增加,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生素来对抗耐药细菌的威胁。
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与治疗
抗生素的附加损害
年
Resistance costs money
细菌耐药增加医疗费用
LOS, days Cost, $ Mortality, Day 90
Pseudomonas spp
Sensitive n=251
Resistant n=191
7.7
11.8*
12.902 14.7%
19.175* 14.1%
抗生素的应用与多重耐药菌产生
铜绿-氟喹诺酮类药和β内酰胺类的广泛应用 不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用氨曲南、或碳青霉烯类、 或氟喹诺酮类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发生
抗生素的压力选择
抗生素治疗是细菌耐药性的危险因素
%
25 20 15 10
5 0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MRSA
-/-
-/+
+/-
+/+
M V > 7天 / 既往抗生素治疗
不动杆菌的分布
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皮肤表面、结膜、口腔、呼吸道、 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 医院中蒸馏水容器、瓶装水、静脉营养液、湿化器、 吸引管、冲洗液及人工通气装置 在人群中克隆传播
不动杆菌属的特点
在健康人群中定植率>40% 在住院患者中定植率为75%
目录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特点简介 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需要考虑到因素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难治的原因 我国最新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的调查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定植与感染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治疗面临的挑战和策略 一些建议
20
HAP / VAP / HCAP-MDR感染的危险因素
过去的90天进行抗菌治疗 当前住院5天或以上 病人所在社区或某一医院的病原体对抗生素耐药率高 存在发生HCAP的危险因素 免疫抑制性疾病或者治疗
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分析及耐药状况研究
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分析及耐药状况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常见g-杆菌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kirby-bauer法检测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
结果从送检的2035例标本中共分离出768株阳性菌,分离率占37.7%,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620株,占80.7%,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占前三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
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为3.1%。
肺炎克雷伯氏菌仅对复方磺胺药物、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其余药物耐药率均低于30%。
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对复方磺胺类药物呈现高度耐药性,耐药率高达92.8%。
结论加强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监测和药敏试验,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尤为重要。
关键词: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监测;菌群分布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及先进技术的开展,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而在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中。
革兰氏阴性杆菌已成为主要致病菌,但由于一些超范围预防应用抗菌药及一般抗感染即联用多种抗菌药物而导致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加,使临床选择用药越来越困难,因此掌握本单位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株产生、提高感染性疾病治愈率等均有重要作用。
为此,笔者对我院2009-2010年临床分离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009年-2010年我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所得(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相同菌株,1周内视同一菌株不重复统计)。
1.2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购自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3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细菌分离及鉴定均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并结合梅里埃atb细菌鉴定仪上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 制片扩散法,药敏纸片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治疗
1
细菌结构示意图
G+ vs G- 的结构区别:细胞壁厚度不同
革兰氏染色 细胞壁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代表细菌
革兰阳性菌(G+) 紫色 厚
多,15-50层 多,占细胞壁50%-80%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阴性菌(G-) 伊红色 薄
少,1-3层 少,占细胞壁10%-20%
替加环素目标治疗应用
明确病原高 • 确诊为CR碳青霉烯耐药菌感染患者目标性治疗的首选 • 主动寻找,早期应用
替加环素经验用药
1、估计可能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 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疗效不佳 3、病原学评估: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替加环素联合用药方案(示例)
初始治疗72 小时后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 善又恶化
• 药物未能覆盖致病菌或细菌耐药,结合实验室痰培养结果并评价其意 义,审慎调整抗感染药物,并重复病原学检查
• 特殊病原体感染,应重新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检查 • 出现并发症或存在影响疗效的宿主因素,应进一步检查和确认、处理
72小时疗效欠佳的经验性替换
耐药细菌
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Or
多重耐药或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含替加环素治疗方案 替加环素(单药) 替加环素+多黏菌素
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 替加环素+氨基糖苷类
替加环素+磷霉素 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
推荐阅读
THANK YOU!
28
72小时疗效欠佳的经验性替换
➢国内外权威指南对于抗生素使用指出,72小时应做疗效 评估,并调整治疗 ➢可能引起碳青酶烯或头孢类疗效不佳的细菌 (CRAB/CRE/SM/MRSA/VRE/非典等),均对替加环素高度敏感, 替加环素可以提供理想的疗效 ➢碳青霉烯或头孢类治疗72小时效果不佳的患者,经验性 替换替加环素
呼吸道疾病中常见革兰氏阴性菌的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呼吸道疾病中常见革兰氏阴性菌的种类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常见革兰氏阴性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呼吸道疾病患者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共有411株(411/652),占63.0%。
所有的的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
结论革兰氏阴性菌为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最主要病原菌,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时应对病原菌的进行分离检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呼吸道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比较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抗生素。
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性引起了广大研究者和医护人员的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中感染的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我院呼吸内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住院患者的652株细菌,菌株通过痰培养、支气管灌洗以及血培养的方式获得。
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和MIC法进行。
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T、金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培养基药敏试验用MH琼脂,流感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用嗜血杆菌培养基HTM和营养补充剂SR158;β内酞胺酶的检测: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中的β内酞胺酶,采用ESBLs的纸片筛选法和酶抑制剂增强纸片确证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的ESBLs产生株。
2结果2.1菌株分布情况经过分析,从患者中共分离出65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11株(411/652),占63.0%,革兰氏阳性菌136例(136/652),占20.9%,真菌105例(105/652),占16.1%。
革兰氏阴性菌中数量最多的前5种病原菌的种类及数量分别为:不动杆菌属79例,占所有革兰氏阴性菌总数的19.2%;铜绿假单胞菌63株,占所有革兰氏阴性菌总数的15.3%;大肠埃希菌42株,占所有革兰氏阴性菌总数的10.2%;克雷伯菌属39例,占所有革兰氏阴性菌总数的9.5%;嗜麦月窄食假单孢菌31例,占所有革兰氏阴性菌总数的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药机理(六)
❖ 细菌缺乏自溶酶
❖ 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有六个机制,一个细 菌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机制同时存在
❖ 多重耐药菌往往有多个机制在同一个细菌中 同时存在,造成很多种抗菌药物的同时耐药
细菌耐药示意图
(抗生素)
膜通透性↓
靶位改变
11
泵出 机制↑
替代途径
❖ 大通道是外膜孔F蛋白,小通道是外膜孔C蛋白 ❖ 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抗菌药就进不去,在
细菌中达不到有效药浓度,造成耐药
耐药机理(四)
❖ 主动外运(外排泵)
❖ 即外排系统过度表达 ❖ 这一机制一旦被激活,就能把抗菌药物从细
菌内排到细菌外,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药机理耐(五)
❖ 细菌产生生物被膜
❖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的由细 菌自身产生的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的菌细胞结构群体。
❖ 如β内酰胺酶主要作用位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MRSA)
❖ 氨基糖苷类是核糖体的三酸式亚基
❖ 喹诺酮类主要作用靶位是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 异构酶IV.
❖ 这些靶位点发生改变后,抗菌药物就结合不上 去,造成耐药
耐药机理(三)
❖ 摄入减少(膜通透性下降)
❖ 在细菌表面有很多外膜孔蛋白,是引起水溶性 抗菌素通过的一些通道
酶促修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不能与 核糖体靶位作用,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修 饰酶主要包括乙酰转移酶(AAC) 、磷酸 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 ❖ 喹诺酮类主要是DNA旋转酶; ❖ 红霉素乙酰化酶等 ❖ 它们使抗菌素在到达(细菌)靶位以前被 修饰、被灭活,发挥不了抗菌活性,
耐药机理(二)
❖ 靶位改变
❖ 抗菌药物对细菌作用位点就是靶位
❖ 本文就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革兰氏阴性杆 菌的耐药现状及我们的对策作一些简要的阐 述。
内容提要
❖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 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 ❖ 细菌耐药及对策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固有耐药 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耐药基因来
源于亲代,染色体介导。 二,获得耐药 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表型。耐药基
❖ 到目前已发现400种左右 ❖ 新的种类不断发现
❖ 对内酰胺抗生素造成威胁
灭活酶----内酰胺酶(二)
❖ 1995年Bush等将其分为四型: ❖ 第1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AmpC); ❖ 第2型为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 ❖ 第3型为不被所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
β-内酰胺酶(需Zn2+活化),可被乙二胺四乙 酸和P-chloromercuribenzate所抑制; ❖ 第4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 ❖ 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酶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金属酶。分解的底物 都是β内酰胺抗生素,是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类抗 菌药
❖ 如产生耐药,增加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压力
不容忽视的问题----耐药细菌的传播
G- 杆菌耐药的播散主要是 --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并且耐药性在细菌中播散
它有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 染色体介导:天然耐药细菌, 主要是垂直传播,传播 性稍低些 质粒介导:获得性耐药 ,通过接合性质粒(plasmid)、转 座子(transposon,Tn)、整合型噬菌体(bacteriophage)进 行水平传播。不受菌种和菌族的限制它可从大肠转到 肺克,从肺克转到阴沟,这种耐药一旦出现威胁极大
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多为质粒 介导。
细菌的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灭活酶的产生。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4,主动外排机制。 5,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
耐药机理(一)
❖产生灭活酶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 ❖ 氨基糖苷的修饰酶:钝化酶、灭活酶,
灭活酶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抗生素靶位点改变
孔蛋白改变,细胞壁/膜 通透性改变
灭活酶产生
灭活酶----内酰胺酶(一)
❖ 灭活酶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 类抗生素都共同具有一个核心—β-内酰胺环,其基本作用 机制是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细胞 壁的合成,达到杀菌作用。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 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细菌产生的β-内酰 胺酶,可借助其分子中的丝氨酸活性位点,与β-内酰胺环 结合并打开β-内酰胺环,导致药物失活。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
前言
❖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 问题越来越严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 们:任何一种抗生素一旦问世,很快就会产 生耐药株,产生耐药株的时间周期短则几年, 长则十几年。目前,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 全球的严重问题,。
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现状及对策
❖ 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 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
最令人关注的----内酰胺酶(三)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 ESBLs是一类能够水解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 胺酶, 属Bush分型中的2型β-内酰胺酶,其活性能 被某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他唑 巴坦)所抑制。ESBLs主要由普通β-内酰胺酶基 因(TEM-1,TEM-2和SHV-1等)突变而来,其耐 药性多由质粒介导。自1983年在德国首次发现 ESBLs以来,目前已报道的TEM类ESBLs已有90多 种,SHV类ESBLs 多于25种。TEM型和SHV型 ESBLs主要发现于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亦发现于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其他肠 杆菌科细菌。
, Patricia A. B. 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s in the 21st Century:Characterization, Epidemiology, and Detection of This Important Resistance Threat[J],Clinical
❖ 是细菌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下,产生藻酸盐多糖使细菌 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并附着于病灶的表面或导管内的一 种现象。
❖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研究结果表明,约 65%的感染性疾病与细菌生物被膜有关,这也是抗感染治 疗面临的新挑战。
❖ 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被膜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抗性可提 高10-1000 倍,现有药物难以清除生物被膜,造成感染 反复发作。